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妈妈课-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父母看来,是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并能感觉到孩子的叛逆。小时候,只要告诉他东西烫手,千万不要碰,他就不碰。但是现在,尽管父母提醒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小心翼翼地用手碰一下,然后一边说“啊,好烫”,一边把手缩回来。小时候没能亲自感受,长大体验之后,“烫”会变成他自身的感知。

    孩子长大后,除了父母的教诲和看书外,自己的研究和体验是获得知识的又一途径。他们会恋爱,并且经历失恋,尝到心痛的滋味,体验人际关系。

    这个时期,父母能做的便是守护着孩子。孩子摔倒了,父母不用扶他起来,而应该在身旁默默地守护着他。这个时期,孩子在遭受很多挫折,经历很多失败的教训后,才会逐步地成熟,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

    父母认为,仅仅靠守护不能完全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会内心不安甚至会心疼。但是,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忍耐。如果这个时期有干涉孩子的行为,就会影响孩子独立成长。
对孩子的爱,因时而异(4)
    父母自以为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仅会妨碍孩子的自立,而且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父母为想挣脱约束的孩子而操心,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压力受累,彼此都会让对方感到疲惫。

    小时候,父母因为精心照料孩子受了累,而现在就应该让孩子自力更生。这样,不仅父母轻松,孩子也会拥有自己的人生。

    但是,悉心照顾已经成为父母们的习惯,即使在孩子长大后,仍然认为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表达爱的惟一方式。这是让很多父母无法自拔的陷阱。

    过去的父母,小时候无法精心照顾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直到正在为人父母的这一代,都是在没有父母的干涉下度过了青春期。不是以前的父母都是教育家,而是因为他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青春期没有人干涉,孩子才能自由地体验不同的事物。孩子自立了,在恋爱、学习、工作等问题上才能自己做主。父母的干涉,虽然生理上成熟了,心理却很幼稚。所以求学、婚姻等问题都由父母决定。房子、工作都是爸妈帮忙解决;自己的孩子出生后也由父母照顾,离婚了,孩子也交给父母。或者就是另一种情况,生活在父母身边,一直不成家,生活仍然由父母照料。有些人,甚至结婚后还要父母照顾。◆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像这样,父母只能照顾孩子一辈子。这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在孩子应该独立的时候不肯放手,阻碍孩子恋爱;在孩子彷徨的时候不让孩子彷徨,这都是父母犯的错。孩子因此变得懦弱,父母从生下孩子一直到老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便是因果。

    孩子对父母的妨碍产生逆反心理后,不利于他自身的独立成长。逆反心理让他迷失了方向,孩子不仅对父母没有感激之情,反而会对父母充满埋怨。最终,孩子会因为无法自立而一直依赖父母。

    野生动物出生一段时间后便能学会独立生活。但是,如果把家养的动物重新放回大自然,它便无法生存,最终还是回到家中,赶都赶不走,因为它没有生存的本领。

    人亦如此,如果一味地呵护、溺爱孩子,孩子将会成为父母一生的负担。所以,孩子小时候,很听话或缺少主体意识,不一定是好事。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这一点。

    孩子到了初中阶段父母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并要与之对话,将对话作为说服的手段,而不是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不喜欢学习?”

    “对啊!”

    “爸爸妈妈那个时候也讨厌学习啊!”

    “真的吗?”

    “当然了!”

    其实,大人都理解,所有的应试学习都是索然无味的。父母应该回想自己小时候,理解孩子并和他沟通。

    “那想上大学吗?”

    “不想。”

    “那你想做什么呢?”

    孩子如果有自己的梦想,就应该创造环境,帮他实现理想。如果想上大学,那就跟他聊聊应该怎么做才能进入大学。

    “是想进名牌大学,还是一般的大学啊?”

    “当然想去名牌大学啊。”

    “必须认真读书才能上好大学,否则,就只能放弃这个想法哦。”

    不能一味地跟孩子强调必须学习,必须上好大学,而应该告诉孩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温和地和他沟通。

    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以为是地强调自己的想法,孩子便会拼命反驳,力图挣脱。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主行事尤为重要,父母只需要默默地守护,必要时提出意见就可以了。

    孩子长大后,以爱为借口而不给孩子自由,这只能是执迷不悟。小的时候不精心照料,长大后却给予不必要的“关心”,孩子会产生压迫心理,并开始反抗。

    所以,在孩子的中学时代,父母应该尽量地让孩子亲自体验,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反复三四次之后仍有问题时再给予一定的关注。让孩子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学会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

    爱,按照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孩子小时候,无微不至的照料,是无私的爱;第二种,孩子青春期,努力克制强加干涉的心理,默默地守护是爱;第三种,孩子成年后,父母克制自己的内心,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是冷静的爱。

    妈妈们都有无私的爱,但却缺少默默守护的爱和冷静的爱。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常常遭遇挫折。即使孩子已经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岁了,父母仍然要为他们操心,甚至还要操心孙子、孙女的事情。这不是别人的错,都是咎由自取。

    现在的父母将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作为最高目标,只让孩子读书学习。事实上,进入名牌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连孩子都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无法为子女的人生买单。

    该独立的时候应让其独立,就必须从小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二十岁之后,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父母就不再干涉子女的人生。

    古人说“做长工的儿子会尽孝,?母倾家荡产供他读书成才后反而不孝”。过去,抚养孩子非常艰难,但十五六岁、二十岁后,便能够成为精壮的劳动力,不管是做苦工还是干别的,都会赚钱赡养父母。所以,在过去,孩子越多,父母觉得越可靠。尽管抚养时很困难,但长大后便会成为一笔财富。

    如今刚好相反,尽管子女都已经长大,但仍需父母操心,父母一辈子背负着照顾子女的重担。现在若和五六十岁的妈妈或者奶奶聊天,都是在为子女操心。本来年纪大了之后,担心的事情应该更少,如今反而变多了。

    “读完本科、硕士后,又要出国学习去,一直供他上学也很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结婚成家。”

    孩子是仍在读书的大龄未婚青年,父母既有经济上的负担,又要担心孩子的婚姻问题。二十岁后,便是成年人,“成年”的意义就在于独立。子女有自己的人生,不管怎样父母都不该干涉。是结婚,还是独身,或者出家;是创业还是就业,或是留学,子女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干涉。父母不该总为子女操心,应该消除满足孩子一切愿望的想法。

    当孩子会问妈妈,我该做什么的时候,“孩子,这是你的人生啊,我怎么会知道答案呢?妈妈自己都还在彷徨,怎么能去干涉你的人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你知道,妈妈是无法回答的。”妈妈应该这样回答,果断地让孩子意识到学会独立刻不容缓。

    “儿子都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很多父母都在为子女的婚姻操心。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父母干涉孩子恋爱造成的。孩子在青春期,通过与异xing茭往,经历分手,体会心痛,才懂得如何去爱。但是,那时候父母一味地强调学习,并阻止子女与异xing茭往,这样孩子便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等孩子年龄大了之后,又催着子女赶紧恋爱。

    妈妈们都有无私的爱,但却缺少默默守护的爱和冷静的爱。

    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常常遭遇挫折。

    孩子不知如何恋爱,替子女找对象最终就成了父母的责任。如果在孩子初高中时期,允许他尝试与异xing茭往,成年后便知道如何挑选合适的结婚对象,父母同意便可,不需要再操心。反之,子女婚姻的重担将会落到父母肩上。

    从孩子的角度看,父母影响他独立的时候便会产生“让父母一辈子对自己负责”的想法,所以不管父母怎么为他付出,子女都会抱怨。这对父母和子女来说都是不幸的。

    父母原本是为儿女着想,结果却适得其反。尽管会觉得委屈,但必须知道这都是咎由自取。

    让儿子赶紧结婚成家的方法很简单:让他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妈妈总是从吃饭到洗衣把一切都打理好,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儿子根本感受不到结婚的必要性。所以,必须让儿子独自生活。离开家后,就不要再操心他洗衣吃饭的问题,挨饿也好,邋遢也罢,一切都听之任之。

    这样,他就会感觉到结婚的必要,对配偶的要求也会从幻想落到现实中。妈妈把儿子的生活料理得很安逸,儿子便看不上普通的女孩。这样的孩子被称作“袋鼠族”,这都是由于妈妈们对孩子过度溺爱造成的。就算是女儿也一样,过了二十岁也一定要让她独立生活,最好是断绝经济上的支持。即使给零花钱也最好以借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不能给予精神财富,仅仅留下物质财产,反而会害了子女。

    “孩子说上班很累,就让他辞职回家了。可是,之后却不断地收到信用卡催款单。刚开始,都帮他还了,但是后来实在生气,不想再帮他还,但又怕他留下不良信用记录,毕竟他还没有工作。”曾经有位这样的妈妈过来咨询。

    不管孩子做什么,哪怕是重活累活,都应该让他有自己的人生。如果仅仅因为孩子有点累,就让他辞职回家,这样的孩子就会依赖父母,变得没有责任感。

    如果子女成年后,仍然向父母要钱,就让他写借条,并要求他每月还钱,应该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子女。只有妈妈把子女当大人看,子女才会成熟。哪怕其他人都仍然视其为孩子,妈妈也一定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成年的子女。

    父母没有必要为儿女自己作决定而担心。这也操心那也操心,什么事都想干涉、帮忙,父母会很累。不要干涉,也不要帮忙,果断地割舍对孩子的不放心,并打消满足他一切的念头。

    帮他还钱是对子女的怜悯,父母只是为了安抚一下自己痛苦的心灵,并不是真正为了子女好。

    所以,尽管帮子女还了钱,但是对他们的人生毫无帮助。明明是为了自己却要说为了子女,这样下去必然会和子女产生矛盾,成为冤家。

    家境稍微宽裕的家庭,就更难解决此类问题了。妈妈一心软,就给孩子钱。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不要留下任何财产,这样子女才会很快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

    一家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父母没有收入,子女会马上出去挣钱。但是父母往往不能冷静地下定决心,明知道为了孩子必须这样做,却怎么也做不到。因为儿女一直依赖着父母的财产,所以很难解决问题。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父母做不到。哪怕是下了决心,也会因为担心孩子而重新给予经济支持,这就让父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孩子超过二十岁,妈妈仍然为之操心,子女自然会依赖父母。相反,如果妈妈到了快饿死的境地,子女便会想尽办法把妈妈救活。若家中一贫如洗,妻子应该相信丈夫,即使自己不出家门,丈夫也会挣钱养家。相反,如果说“你在家待着,我出去挣钱”。这样,丈夫会依赖妻子一辈子。

    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如果决定依靠丈夫活下去,就作好挨饿的准备,否则就自己出去挣钱。

    子女同样有自己的人生。孩子上大学后,不管他是否挣学费,都要断绝经济支持,子女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子女二十岁以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获得尊重。父母不应该把子女占为己有,要做到不干涉、不操心。

    但事实上,父母却总是操心,在各个方面干涉子女,想把子女绑在自己身边。孩子大学毕业工作后,打算独自生活,父母便说“家里这么舒服不待,出去要吃苦的”,想方设法留住孩子。

    如果这样,父母只能让子女依赖一辈子。

    孩子二十岁后,父母要果断割舍亲子之情,这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法。孩子上大学后,不提供学费,让孩子贷款上学,毕业后自己还贷。实在不行,就提供无利息借款,写下借条,等工作后再慢慢还清。

    这才是让子女成长,教育成年子女的正确方法。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这才是合理的做法,对彼此都好。人年纪大了,会有老年人的特点:身体变得僵硬,没有柔韧性,行动不便,尤其是内心也会变得固执,不会轻易改变。

    不管自己的父母还是公公婆婆,和老年人一起生活,往往会产生矛盾。这时,如果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就不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老人在年轻人面前,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在子女看来,只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话。所以,子女会认为父母的话全是废话。但是其实那些都不是废话,只是思想不变,说出来的话大同小异罢了。不管子女怎样与父母沟通,父母都不会改变。所以子女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不停地反驳。

    子女不想听父母的唠叨,希望父母改变,便会反驳。但是父母永远不会改变,希望不可能改变的人发生变化,结果只会让自己痛苦,和父母的矛盾也会更深。

    那么,子女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矛盾呢?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要回答“知道了,我会这么做的”。有人会反驳:“错误的东西怎么能顺着呢?”

    但是,世界上没有既错又对的东西。对错与否都是自己的主观判断,事物原本不存在对错,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与错只是个人的见解。妻子认为是丈夫的错,丈夫认为是妻子的不对。父母说子女有错,子女认为父母不对……

    见解是自己主观的判断,我们应该懂得求同存异。尤其是父母上了年纪后,他们的思想未必能与时俱进。如果儿女不了解这一点,而总是试图让父母改变,不能如愿时,便会产生矛盾。最终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懂得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便可以减少矛盾。幼儿时期,孩子会模仿,所以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既然父母不可能改变,那就改变自己,服从父母的想法。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具有老人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对于僧侣、牧师、神父、政客都是一样的。

    如果子女总想改变父母的想法,或者晚辈总想说服长辈,最终痛苦的都是自己。子女都不听父母的话,父母更不可能听孩子的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方面的原因,父母有老年人固有的特征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以说,在照顾自己的父母或者公公婆婆时能够顺着老人的脾性是最好的。能够逆来顺受也是一种智慧。察言观色、摸清脾性、互相理解,对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不了解别人的性格,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改变别人,双方的关系便会产生问题。如果知道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爱人、子女。了解了别人的性格,并能顺着他人的脾气,与人相处时就不会产生矛盾,从而更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