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吴越评水浒-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也许能够见到。如果心不诚,就会空走一遭儿,难以见到。”太尉听了说:“俺从京师到此地,一路吃素,怎么说心不诚?既然这样,依着你说,明天绝早上山。”当晚各自安歇。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楔 子(3)
第二天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请太尉起来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背上;手里提着银手炉,烧着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明了路径。真人又回禀说:“太尉要救万民,可别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山去。”〖分明是真人和天师一起糊弄洪太尉。〗
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①宝号,纵步上山来。独自一个,走了一程,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几个山头,二三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重裀(yīn因)而卧,列鼎而食,尚且倦怠,何曾穿过草鞋,走这种山路!知道他天师在哪里!却叫下官受这样苦楚!”
① 天尊——道教尊奉的最高天神。例如:原始大天尊。
又走不到三五十步,正站住脚喘气,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古人相信“云从龙,风从虎”,老虎出来之前,都会有一阵风刮过来。〗风过处,在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了一声,扑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一声:“啊呀!”扑地望后跌倒。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声,“托”地望后山坡跳了下去。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吓得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地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好似斗败的公鸡;嘴里连声叫苦。等大虫走了一盏茶光景,方才爬了起来,再收拾地上的香炉,还把龙香烧着,再上山来,务必要找到天师。
又走了三五十步,叹了几口气,埋怨说:“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叫我受这场惊吓!”话没说完,只觉得哪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过来。太尉定睛一看,山边竹林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的大蟒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这一回我死定了!”往后倒在盘陀石①边。只见那条大蛇,一直抢到盘陀石旁边,朝着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睛里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蟒蛇的舌头,应该叫做“信子”。〗把毒气喷在洪太尉的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会儿,往山下一溜,早不见了。太尉这才爬得起来,连说:“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寒栗子②比米粒儿还大。嘴里骂那道士:“可恼那厮无礼,戏弄下官!叫俺受这惊吓!要是山上找不着天师,下去和他另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的诏敕和衣服、巾帻,打算再上山去。
正要移步,忽然听见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一看,见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笑吟吟地正过山来。洪太尉见了,就喊那个道童:“你从哪里来?认得我么?”〖问得可笑。〗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太尉连问几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太尉说:“你来这里,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说:“你是牧童,怎么得知?”道童笑着说:“我早上在草庵中服侍天师,听见天师说:‘当今皇上差一个洪太尉,拿着丹诏御香来到山中,要宣我到东京做三千六百份罗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这就乘鹤驾云去了。’这早晚,想是已经去了,不在庵中。你莫上去,山上毒蛇猛兽极多,恐怕伤害了你的性命。”太尉再问:“你可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这个小家伙怎么全知道这事儿?想必是天师吩咐他的?一定是了。”本想再上山去,刚才吓怕了,差点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吧。
① 盘陀石——螺旋形石头。
② 寒栗子——由于惊吓或寒冷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太尉拿着提炉,找到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着,请到方丈坐下。真人问太尉:“可曾见到天师么?”太尉说:“我是朝中贵官,怎么叫俺走这样的山路?吃了许多辛苦,差点儿送了性命!开头走到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走过一个山嘴,竹林里钻出一条雪花大蟒蛇来,盘做一堆儿,拦住去路,要不是俺福份儿大,哪还有性命回京?尽是你们这些道士,戏弄下官!”真人回答说:“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在试探太尉的诚心呢。本山虽然有蟒蛇老虎,并不伤人的。”〖龙虎山的蟒蛇、大虫,都是学道、修道的。〗太尉又说:“我正要再上山坡,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着一管铁笛,正过山来。我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认得俺么?’他说:‘我都已经知道了。’说是天师吩咐的,早晨就乘鹤驾云往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就回来了。”真人说:“太尉!可惜错过了!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说:“他既然是天师,怎么这等猥琐?”真人回答说:“我们这一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高。他是化外之人,四方显现,极是灵验的。世人都称他为道通祖师①。”洪太尉说:“我竟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了!”真人说:“太尉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说是去了,等太尉回京的那天,这场法事,祖师都已经做完了。”太尉听见这样说,方才放心。
真人一面安排筵宴管待太尉,把丹诏收藏在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在三清殿上烧了。当天方丈内大排斋供,设宴饮酌,直到天晚,方才散席。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楔 子(4)
① 道通祖师——按:宋仁宗时代,江西龙虎山的嗣天师,叫做张乾曜,赐号澄素先生。
第二天早膳之后,真人、道众和提点执事人等请太尉游山。太尉大喜。许多从人跟随着,走出方丈,前面两个道童引路,来到宫前宫后,观看许多景致。三清殿上,富丽堂皇。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诸宫都看过了,走到右廊后面一处场所。洪太尉一看,是另外一所殿宇:一周遭儿都是捣椒红泥墙①,正面两扇朱红格子门;门上用胳膊粗的大锁锁着,上面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皮,封皮上又重重叠叠盖着朱印;屋檐前一面红漆金字牌额,上书四个金字,写着:“伏魔之殿。”太尉指着门问:“这个伏魔殿,是什么场所?”真人回答说:“这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的殿堂。”太尉又问:“为什么上面重重叠叠贴着许多封皮?”真人回答说:“这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把魔王封锁在这里。凡是传一代天师,就亲手添一道封皮,子子孙孙,不得妄自开启。走了魔君,非常厉害的。如今历经###代祖师了,谁也不敢开启。锁都用铜汁灌了,谁知道里面的事儿?小道自从来住持本宫,三十多年了,也只是听人这样说。”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心想:“我倒要看一看魔王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想法,来得突兀!〗就对真人说:“你且把门打开,我要看看魔王到底是什么模样。”真人回禀说:“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任何人,都不许擅自开启的。”太尉笑着说:“胡说!你们这是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这样一个地方,假称锁镇魔王,来显耀你们的道术。我读圣贤之书,何曾见过封锁魔王的法术?〖洪太尉糊涂。锁魔王的法术,当然不是“圣贤之书”中所有的。〗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就不信有什么魔王在里面。〖这个太尉,倒是个无神论者。〗快快给我打开,我要看看魔王究竟是什么样子。”真人三番五次回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怕惹麻烦,要伤人的。”太尉大怒,指着众道士说:“你们不开给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挡宣诏,违抗圣旨,不让我见天师的罪过;后奏你们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们都追了度牒②,刺配远恶军州去受苦。”〖摆出一副钦差大臣的官架子来打官腔。〗
真人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用铁锤打开大锁。众人把门推开,一齐都到殿内,里面黑洞洞的,看不见一样东西。太尉叫从人取十几个火把点着一照,四面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中央一个石碣,约高五六尺,下面的石龟,大半陷在土里。照看那石碣,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谁都不认识;再照那碑后,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老天爷注定要这一百单个魔王在辽金侵略中国的时候投胎转世,好给大宋王朝捣乱,让辽金更顺利地进攻中国。〗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笑起来,对真人说:“你们阻挡我,怎么几百年前就注定我的姓氏了?‘遇洪而开,’分明是叫我打开来看嘛!我想这些魔王,都在这石碣底下。你给我多喊几个火工道人来,拿锄头铁锹来掘开。”
① 捣椒红泥墙——用花椒捣碎掺进石灰中抹墙,可以让虫蛾远避。古代宫廷寺院,多用此法。所以后宫嫔妃的住房,也叫“椒房”。
② 度牒——由官府发给和尚、道士的出家执照,也就是身份证。一般都由官府发给寺院空白度牒,由寺院住持负责填写。
真人慌忙谏劝:“太尉,千万不可掘开,恐怕会有麻烦,要是伤了人,可就不好了!”太尉大怒,喝斥说:“你们懂得什么!碣上分明凿着遇我而开,你怎么还要阻挡?快给我喊人来挖开!”
真人又三番五次禀告:“恐怕不好。”太尉哪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碣放倒,合力一齐掘那石龟,半天方才掘起。又掘下去,只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有一丈见方。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千万不可再掘呀!”太尉哪里肯听?众人只得一齐用力,把石板扛起来一看,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的地穴。只见穴内“呱喇喇”一声响亮,那响声非同小可。响声过去,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一声喊,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了出来,推倒、跌翻了许多人。惊得洪太尉目瞪口呆,面如土色,不知所措。奔到廊下,真人上前,叫苦不迭。太尉问他:“走了的到底是什么妖魔?”真人说:“太尉不知:这座殿中,当初老祖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咐说:‘这座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上立石碣,凿着龙章凤篆姓名,〖唐朝锁镇的魔君就有名姓,难道也叫“呼保义宋江”之类?〗在这里镇住。如果放他们出世,必定要害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们走了,如何是好!”〖这些话,为什么不早说?〗
洪太尉听了,浑身冒冷汗,四肢颤抖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和道众送走了太尉,自回宫内修理殿宇,竖立石碣,〖妖魔都已经放走了,再立石碣,还有什么用处?〗不在话下。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楔 子(5)
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了起来,直冲上半天里,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
洪太尉在途中,吩咐从人,把放走妖魔一节,不得告诉外人知道,恐怕天子知道了见责。
一路无话。洪太尉星夜回到京师,进了汴梁城,听人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
第二天早朝,洪太尉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方才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1022…1064)晏驾,没有太子,传位给濮安懿王允让的儿子、太宗皇帝的嫡孙赵曙,这就是英宗。英宗在位四年(1064…1067),传位给太子赵顼(xù序),这就是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1067…1085),传位给太子赵煦,这就是哲宗(1085…1100)。那时候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且住!要是真个太平无事,今天开书演义又说些什么?看官不要心慌,下文就有一部七十回的正书,一百四十句题目,有分教:
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蛟龙。
究竟什么缘故,且听初回分解。
【简评】
这个“楔子”,本来是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第一回。金圣叹“腰斩”《水浒》,只保留七十一回,有个零头,不太整齐,所以把原来的第一回改成“楔子”,并谎称自己所据的是“古本”。 这样,剩余的七十回,就整齐了。
所谓“楔子”,也就是“引子”,本意是要从这里引出下文。从小说的结构看,这样做当然很有必要;但从《水浒》故事内容看,这个“楔子”却似乎没有必要。
写这个“楔子”,目的是要交代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的“来源”:原来他们都是“妖魔转世”,他们的出生,就是来祸害百姓的。而且还要交代:他们的转世,是“劫数”注定的,不是洪太尉偶然酿成的事故。也就是说:老天爷觉得大宋天下太稳定了,不但要让辽、金先后来侵略,还要降下一百单八个妖魔来在后方捣乱,好让辽、金二国的侵略更方便一些,让北宋亡得更迅速一些!——这当然是一派胡言!整个“楔子”,不但从一开头就是胡说八道,什么赵匡胤是真命天子;什么那一代的张天师是个小孩子,会腾云驾雾、能骑鹤上京师;什么医药无效,张天师一坛法事,瘟疫就消失了……而且还把死了都已经六年的范仲淹拉出来上殿启奏。——就这样的历史知识,我就不大相信这是经过对历史相当熟悉的罗贯中修改润饰的作品。
我们今天写小说,当然不会这样写,也用不着这样写。因为今天基本上没有人相信“转世投胎”之类的无稽之谈了。但是六七百年前的施耐庵时代(1296…1370),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多数人都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要经过反复“轮回”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前生”和“后世”,而且因为前生的善恶因果而有今世的富贵贫贱。
把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说成是“恶魔”投胎,似乎施耐庵对这些人的定位都是“恶魔”。其实不然。在他那个时代,要想写《水浒》这样一部鼓励造反的书,不但要以坏人做主角,还要让他们一个个都戴上“英雄”、“好汉”的桂冠,不找一个借口,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于是,施老先生就特意在全书的前面,写一篇“鬼话”,让人相信:这些恶魔出世,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们祸害百姓,都是注定的“劫数”。这样一说,施老先生写这样一部以“恶魔”为主角的小说,不管他们怎样杀人放火,就没有他的责任了。
实际上,这也是施耐庵不得已的苦衷。
考证起来,施耐庵编造“洪太尉放走妖魔”的故事,多少还是有点儿根据的。
清代程穆衡写的《水浒传注略》,在“石碣妖魔”条目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晚唐薛用弱①写的《集异记·汪凤》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吴县汪凤家的住宅,经常闹鬼怪,只好贱价出售。本县官吏张励,每次经过汪家,总看到有两股青气从院中冲起,心想那里面一定藏有宝物,就出价百缗(mín民,一缗就是一贯),买下了汪家旧宅。买下来以后,他找到了青气冲出来的地方,开始挖掘。掘地不到六七寸,发现一块大磐石。搬去磐石,下面是一个大石柜,四周有铁索紧束,还用铁汁浇缝,以石灰密封,而且每面各有朱印七颗,印文像隶书、篆文,但又屈曲钩连。张励用钳子、锤子开拆。打开石柜,发现里面有一只用铜盘盖得严严实实的铜锅,封口处用铅锡灌缝,并且有紫印九颗回旋着印在上面。印文和石柜上的不同,像是古篆。张励不肯罢休,又拆去铜盘,发现锅口被三层丝织物蒙着。揭开丝织物,忽然从里面跳出一只大猴来,霎时间跑得无影无踪。张励再看铜锅,见铜锅内有一段铭文,錾着:“祯明元年七月十五,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
① 薛用弱——唐代文学家,字中胜,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长庆间(821…824),曾任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刺史。所著《集异记》,是一部笔记小说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楔 子(6)
“祯明”是梁后主陈叔宝的年号。祯明元年是公历587年;张励发石柜是在唐天宝二年十月,公历743年。也就是说,这个“猴神”被封固在铜锅里,已经156年了。到了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叛乱,正好过去十二年。一年后,张励家被灭族。
施耐庵写作《水浒传》的时候,很可能读到过这则故事,并由此而写了一段石碣魔君的“楔子”。对照这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就不难发现后者是从前者引申出来的。他借用这一篇“荒唐之言”作为引子,来结构《水浒传》这一宏篇巨著,其中究竟有什么寓意,值得深思。
金圣叹在“腰斩”《水浒》、把第一回改为“楔子”之后,有一篇很长的评论,其中一段说:
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得脱于稿,裒(póu)然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笑之旗鼓。呜呼!《史记》称五帝之文尚不雅驯,而为荐绅之所难言,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游山;以游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中间又以康节、希夷二先生,楔出劫运定数;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达、杨春;以洪信骄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以道童猥獕难认,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马作结尾,此所谓奇楔也。
李贽评:禳瘟是救世婆心;放魔是显忠手段,作者从简首拈出,大有深意。
王望如曰:宋仁宗去太祖、太宗政教不远,天灾流行,下罪己之诏,以回天变。宰相赵哲,多知政事文彦博,大学士包拯,大元帅狄青,皆正人君子,辅佐太平,况范仲淹尤所称引君当道者,岂以祈禳瘟疫,引重天师?
金圣叹所云“楔子”:“以物出物谓之楔”,皆无中生有,凭空结构之词。此稗官野史所以不可尽信。
又曰:天罡地煞,何代蔑有,非若虎兕(sì四)之可藏柙,龟玉之可韫椟者。但遇着圣明君相,降龙伏虎?辟言日之中天,小星不得逞其焰也。张真人以石碣镇妖魔,上写“遇洪而开”,气运至此,虽造化亦无如之何。人莫逃天,洪信何罪之有。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一回(1)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话说故宋哲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离仁宗天子已经很远了。在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有一个浮浪破落户①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拿手的是踢得一脚好气毬②。京师人口顺,不叫他高二,却都叫他“高毬”。后来发迹,就把那“毬”字去了“毛”旁,添作“立人”,改作姓高,名俅。这个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都会,也胡乱学点儿诗书词赋;要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几年来,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③。因帮一个生铁王员外④儿子赌钱,每天三瓦两舍⑤,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在开封府里告了一状,府尹⑥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⑦,递解⑧出东京地界发放,不许东京城里人民留他在家宿食。
① 破落户——指祖先曾经富有,其后代因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而把家业花光的城市贫民。
② 气毬——“毬”是“球”字的古体。古代的球,外面是皮革制的,里面填充的是羽毛,所以写作“毬”。踢球有点儿像现代人踢毽子。到了宋代,才出现充气的气球——据说是用猪尿脬(音suī…pāo虽抛)做的内瓤。但是仍写作“气毬”。
③ 帮闲——指一种没有正式工作、但是口齿伶俐、善于阿谀逢迎、以替有钱的官员或富商奔走策划谋取利益的人。有的甚至就在茶楼、酒肆、妓院内外周旋。《梦粱录》记载:大街有四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一等不本色、无业艺、专为探听妓家宾客,赶趁唱喏,饮燕所在,以献香送欢为由,谓之“厮波”。——“厮波”一词,即“厮帮”音转。
④ 员外——本来指编制以外设置的副职官员。因为这种副职往往可以被有钱人用金钱买来作为一种头衔,所以后来就用来对有钱人家的尊称。
⑤ 三瓦两舍——瓦舍,是宋代的游乐场所。“三瓦两舍”,泛指勾栏、妓院、赌场这些地方。
⑥ 府尹——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县上为州或府,设知州或知府,但是东、南、西、北四京的行政长官称府尹,比知府的官衔和权力都大;开封府府尹又称京兆尹。
⑦ 脊杖——用鞭子或竹片抽打脊梁的一种刑罚,专用于发配到外地的罪犯,以避免打屁股之后两腿受伤无法走路。
⑧ 递解——由解差押送的犯人。
高俅无可奈何,只得来到淮西临淮州①,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世权柳大郎。他平生好客,专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②。
高俅投托在柳大郎家,一住三年。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在临淮州得到了赦宥,思量着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③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打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仕家过活。
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径来金梁桥下董家生药铺下了这一封书信。董将仕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的来信,肚里寻思:“这高俅,我家怎么安顿得了他?要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而且当初还有过犯,是个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肯改,要是留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想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的面子,当时只得暂且欢天喜地地留在家里歇宿,每天酒食管待。
住了十几天,董将仕想出一个主意,拿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信,对高俅说:“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怕耽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到小苏学士④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思怎么样?”高俅大喜,谢了董将仕。董将仕派一个人拿着书信,带领高俅到学士府内。
① 淮西临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东淮河以北地区。按临淮郡置于汉代,治所在江苏徐州;晋代治所在江苏盱眙(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灵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县);唐以后废。宋代没有临淮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部,曾置临淮县,唐、元时代,还曾经是泗州的治所。临淮州疑即临淮县地面。
② 干隔涝汉子——方言,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一说“隔涝”即“疙癞”,也就是“疥疮”(今天四川方言和浙江温州方言仍这样叫),“干隔涝”就是“不干不净”的意思。
③ 董将仕——将仕不是人名,而是官职名称。见陶宗仪《辍耕录》:文(官)正八品曰“将仕郎”,从八品曰“将仕佐郎”。
④ 小苏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合称“三苏”,分称“老苏学士”、“苏学士”、“小苏学士”。因此,从字面看,这个小苏学士应该指苏辙。但是有人根据苏东坡和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关系,认为应该是苏东坡(参看下页注①驸马王晋卿条)。最奇怪的是:清人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一书中说:小苏学士指的是苏利涉。按:北宋英宗、神宗年间,确实有个苏利涉,但这人是个太监。
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了来信。知道高俅原是个帮闲浮浪的人,心想:“我这里怎么安顿得了他?不如做个人情,让他去驸马王晋卿①府里做个亲随;——这个王晋卿,人都叫他“小王都太尉②”,他就欢喜这样的人。”当即回了董将仕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写了一封书呈,派一个干办③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人人都看出高俅不是一个安份守己的人,但都抹不开面子,于是只好迭次转荐。〗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一回(2)
这个小王太尉是哲宗皇帝赵煦的妹夫,神宗皇帝赵顼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得着这样的人;一见小苏学士差人持书信送这高俅来,拜见了,就喜欢;随即写了回信,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从此,高俅就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古话说:“日远日疏,日亲日近。”一天,小王都太尉庆贺生辰,吩咐府中安排宴席,专请小舅端王。这个端王,是神宗天子第十一个儿子,是哲宗皇帝的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的人物。这些浮浪子弟们风流帮闲的事儿,没一种不知,没一样不会,更没一件不爱:真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更不必说。
① 驸马王晋卿——驸马都尉本是汉代的官名,大都由皇亲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大都挂驸马都尉的虚衔,简称驸马,所以后文称王晋卿为“小王都太尉”、“小王都尉”。王晋卿,名诜(shēn身),太原人。和苏东坡友善。苏东坡《和王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