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心语-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遇上了他,谁就得短命。
阮小七的绰号是“活阎罗”。“阎罗”是佛教中的鬼王,主宰地狱,统管阴司,神鬼皆怕,后来成就为极凶恶的人的喻称。
大家只看他仨的绰号,就知道他们在当地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但我一个老婆子确实感到无能为力,就盼望着他们能结交一个品行好些的人,劝说劝说他们。
后来,大约是两年多以前吧,阮小二他们带回一个秀才摸样的人来,长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衣冠整齐,文质彬彬。他叫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吴用比他们哥儿仨年长,又知书达理,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在谈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时,吴用侃侃而谈,给我讲了三个模范母亲教育儿子成才的故事:
四、“孟母三迁”的故事
第一个是一代鸿儒孟轲的母亲。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仉氏教养长大###。孟母不只是关注儿子的起居冷暖,还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培养完善儿子的人格。最初,孟家住在一个贫民区,周围的居民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都不很高。孟母看到孟轲经常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郊外。新家的附近是一片墓地,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大家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葬。小孟轲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乐队的样子吹唢呐,学着孝子的样子痛哭流涕。
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第二次把家迁到了交易市场附近。这里每天都有集市贸易,各行各业汇聚。孟轲看到邻居杀猪,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把“猪”杀掉,沿街叫卖;还有个邻居是铁匠,家里整天燃着大炉子,叮叮当当打铁。孟轲就也在院子里,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打铁玩!
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学校旁边。那里是读书人来往聚集的地方,可以感受到莘莘学子们高雅的气质、优雅的举止和礼仪规范。孟轲就和一群孩子们在大树底下,演练学校中的各种礼仪。这就是孟母“三迁择邻”的美谈。
孟子在幼年时期,比较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问孟子说: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学。孟母听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纬线割断说:你现在辍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要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五、陶母教子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她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从此家道中落,孤苦无依。湛氏只好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有一个雨天,陶侃没上学,蹲在地上看母亲织布。湛氏停下织布,让小陶侃背诵课文。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告诉小陶侃:时光就像妈妈织布的梭子一样,过得很快;也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只是眨眼的工夫,就消逝不见了。你要是不用心读书,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从此,小陶侃发愤用功读书,十分珍惜光阴。
有一天,陶侃父亲的几个生前好友途经这里,因冰雪封路,天色将晚,就来陶家借宿。但陶家室如悬磬,没有食物招待客人。湛氏就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把长发剪下,编成假发,出门卖与邻人,换回酒菜招待客人;还撬下家中的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切碎喂客人的马。这就是陶母“截发筵宾”的动人故事。
后来陶侃出任县令,在赴任之际,湛氏又送给陶侃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荣华富贵;一块白色土布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信,愧疚万分。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被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六、欧阳母亲教子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是当朝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等他长到五六岁时,母亲郑氏想让儿子读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写读,积累知识,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20岁的时候,他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郑氏还经常将丈夫为官的事迹讲给儿子听。她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研究。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常常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所以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和一垄地。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母亲郑氏语重心长的教诲,激励欧阳修成就了一生的功业,形成了他关心朝政,直言敢谏,积极倡导改革文风,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的优秀品质。
吴用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听得如痴如醉,敬佩有加。我深为自己没有早点听到这些故事而懊恼,也深为自己不懂教育方法,没有对三个儿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后悔。我很动情地说:吴先生,请你以后多帮助我开导教育他们哥儿仨吧!在以后的两年多里,吴用就经常和我的儿子们交往,成了我家的常客。
七、没想到吴用把我的儿子引上了歧途
所以,当吴用先生两年以后再次来我家,同三个儿子喝酒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反对,还非常支持!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吴用借口他教书的一个大财主家要办筵席,想用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特地来这里求我儿子们想办法为由,把弟兄仨聚集到一起喝酒。然后,慢慢把话题引向了水泊梁山,说那里的鱼儿又大又肥,如何不去捕些来?小二他们告诉吴用:梁山上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叫做豹子头林冲,武艺超人。他们聚集了好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还把八百里水泊占住了,绝了俺们的衣饭。而官司捕盗每次下乡来,都是祸害百姓,把老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都逮住宰吃了,最后还要用盘缠打发他们起身。可是一同梁山的强盗交手,就都吓得屁滚尿流!阮小五还表现出对梁山强盗们的无限向往: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府;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真是快活透了!我们弟兄三个都有一身好本事,啥时候也学他们的样子,潇洒一回!
吴用听到他们弟兄三个都在说些天不怕地不怕的话,这才告诉了自己这次的真正来意。他说:我的三位好弟兄,不是我坏心术来引诱你们,因为这是件惊天动地的大富大贵!当朝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梁中书,搜罗了十万贯金珠宝贝要起解到东京,给他丈人庆贺生辰。如今东溪村的保正晁盖想要请你们去商议,聚集几个好汉,在山凹僻静去处,劫取这一套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我那三个天地不怕的儿子属于头脑简单,爱意气用事的人,没有多想这件事的后果。第二天一大早,他仨就跟着吴学究,匆匆忙忙离开了石碣村到东溪村去了。我当时问孩子们去哪里?得多长时间能回来?小七说:我们同先生去办件事情,很快就回来,妈妈你就等着享清福吧!小二马上训斥他说:你又多嘴!还对我笑笑说:妈,我们去去很快就回来,你不用操心!二十多天后,他们果然在黄泥冈上打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八、每当想起他们弟兄三个,我的心都要碎了
我不替他们操心能行吗?眼看着在各村乱转的官府密探,耳听着一天紧似一天的风声,我终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夜晚老是做噩梦,常常梦见我的三个儿子被绳捆索绑押上断头台;还梦见刽子手挥舞着明晃晃的大刀片,砍向他们的头颅,殷红的鲜血在我的眼前流淌成一片红红的海洋!真得是好揪心好恐怖的场景!
我想告诉天底下的所有父母们:既然咱们生儿育女,把新的生命带到了世上,就有责任把儿女们教育好,把他们带上正路,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千万别只生不教,让他们误入歧途!
参考《水浒传》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你不把伙计们当人,伙计们就把你当鸟
《水浒传》边缘人物的内心独语系列之三十二
谢都管(梁中书府奶公都管):
你不把伙计们当人,伙计们就把你当鸟
对于一些耍得偏大的人来说:你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必须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儿,也不要凌驾于伙计们之上,更不要不把伙计们当人看。
一、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
本篇的标题听起来有些粗俗。
我姓谢,是梁府的奶公都管,“奶公都管”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的职务是梁中书府上的都管,但我这个都管却是因为我太太曾经做过蔡小姐的奶妈,蔡京太师照顾我的职务。小姐嫁给梁世杰后,我和太太一起作为陪嫁来到梁府,通俗些讲,就是小姐的生活秘书。因此,我读书不多,文化程度不高,不会说那些文文绉绉的话。但话俗理不俗!对于一些耍得偏大的人来说:你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必须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否则的话,别人凭什么要尊重你呢?你就是大权在握,能够领导和指挥别人,让别人屈服于你的权势,人家表面上不得不服你,那也只是表面的事情。其实大家内心里很不服气你,不光对你心里不服,甚至于还在内心里恼你怨你恨你,一旦有机会,就会报复你。我说的话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专有所指,指得就是青面兽杨志!
我不管青面兽杨志的出身是什么将门之后,也不管他的祖上杨老令公是何等威风,也不管他是否曾经做过殿司制使的官职。他眼下实实在在的身份只是一个过失杀人,充军大名府的罪犯罢了。可他硬是拿起钢针当棒槌耍,仗着受到梁中书大人的赏识,竟然加楔子当了提辖官。梁中书是大名府说一不二的人物,可以不按规矩出牌,你杨志凭得什么呀!再说了,中书大人并不一定真的欣赏你,他是看你象一条有能耐的狗,能踢能咬,想把你喂熟了拢住了,让你护送生辰纲去。小子哎,你以为这就是自己在官场上的本事有长进了?悠着点吧,千万别忘了“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因为我要讲的事情缘起于生辰纲,终止于生辰纲;所以,话语还得从生辰纲说起。大家别慌,还是慢慢悠着点听罢!
二、梁中书很欣赏杨志的武艺
梁中书用十万贯钱财,准备好给岳父蔡京庆贺生辰的礼物以后,在派谁当押送官的问题上做了难。去年就是因为押送官兵不得力,把十万花石纲弄丢了,把他气得呼哧呼哧的。所以,当梁中书得知曾任过殿司制使的杨志,因为杀人被充军到了大名府后,喜出望外,就决定把他从罪犯中提拔为提辖官,然后委以护送生辰纲的重任。那天,梁中书对他说:杨志呀,这次提拔你当提辖官,我可是没按规矩出牌。把你从一个罪犯直接提拔起来,我做了老大的难了!杨志感激涕零地说:恩相的提拔之恩,再造之德,我当永记在心,矢志不忘!梁中书说:只要你记得感恩就好!这次我派你个重要差事,你若能安全地把生辰纲押送到东京太师府,我定会再次提拔重用你。杨志一听,受宠若惊,马上说:恩相派给俺的任务,坚决保证完成!只是不知怎样打点?什么时间起身?梁中书说:我准备把声势搞大,让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车辆,每辆车上各插一把黄旗,上面写上“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派个健壮的士兵跟着,计划三日内起身。谁知杨志听后却说:这可不是小人推托,我真地去不成了,请中书大人另请高明吧!梁中书说:我正有心要抬举你进步,献给太师生辰纲的书信之中,我还另附了一封信,向太师隆重推荐你领个敕命回来,你怎么还扭扭捏捏,推辞不去?
三、自以为经验丰富,这也不中那也不行
杨志说:恩相在上,小人也曾经听说去年生辰纲被贼人抢劫的事情,今年路途中盗贼比去年还多。加上这里到东京,又没有水路,沿途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等强人盗出没的地方。他们知道是贺寿的金银宝物,怎么会不来抢劫?梁中书说:那就多派些军校护送该行了吧?杨志说:恩相就是差五百人去,也不顶事。那些家伙们一听说强盗来时,都比兔子跑得还要快。梁中书有些生气地说:象你这样说,生辰纲今年就不要送了?杨志回答说:如果依小人一件事,俺就敢当这个押送官。咱们不要车子,也不要旗帜,不把声势搞得那么大。只把礼物分成十余副担子,找十个壮健的厢禁军,都装扮成挑夫挑着。小人打扮成客人带队,连夜秘密出发,悄悄上东京交付,这样才比较安全。梁中书说:那也行,就按你说的办!但夫人也有一担礼物,想另外送给府中的宝眷,就叫奶公谢都管和两个虞候,与你一同去吧。
哪知杨志一听,又说:恩相,杨志不去了。这十担礼物的责任都在小人身上,要是只有士兵们挑担子,那路途上就是俺杨志当家,想早走,就早走;想晚走,就晚走;想住就住,想歇就歇;一切都有俺杨志指挥安排。现在又叫老都管和虞候同小人去,他原是太师府门下的奶公,倘若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俺怎敢和他争执?如果把大事耽误了,到那时叫俺怎么解释得清楚?
四、我对青面兽杨志的做派看不惯
当时,我和两个虞侯听了,心里都觉得很不是滋味儿。尤其是对于我来说觉得更别扭:不错,我是太师府里的老家人,我妻子是蔡妇人的奶妈,我是奶公都管,有一定的资历和地位。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下人”的身份,多年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厚待人,从没干过欺上压下的事儿。不信的话,你可以私下打听一下我的为人怎样?威信怎样?现在,押送生辰纲的队伍还没有出发,咱们还没有成为搭档,你杨志怎么就知道我们会不听你的指挥?难道我们不想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嘉奖?难道我们就是想让财物被贼人劫持走吗?这只能说明你杨志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耍得偏大。并且,杨志还当场逼着梁中书对我和两个虞候交代说:杨志提辖情愿接受委任,押送生辰纲十一担金珠宝贝,到东京太师府交割,这责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一路上的吃住行,都要听他的话,不要和他别拗。夫人交代的事情,你们三人要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不要出什么差错。
这不明摆着辱我的老面皮,成心给我添堵来着?在中书大人面前,我唯唯诺诺,那是因为人家是主人,我端着人家的饭碗,你杨志算个什么东西?既然你不把伙计们当人,伙计们就把你当鸟。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五、酷暑天气,我们开始上路
第二天五更,我们早早的检查了这次生辰纲的货物数量,共十一副担子,挑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打扮成赶路的挑夫。我打扮成个客人的样子,两个虞候打扮成我的仆人。大家再看看杨志吧:头戴着竹凉笠儿,身穿着青纱衫子,系着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手里还握着几根藤条。我心里说,你没当过押送官怎么的?身上穿那么光鲜干什么?当自己走亲戚呀!你手里拿着藤条,虎视眈眈,都把伙计们当什么了!
我们十五人出发的时候正是五月半天气,晴空万里无云,阵阵热浪袭人,酷热难行。我不仅想起了昔日吴七郡王的诗句:
玉屏四下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
簟铺八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
六龙惧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
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炎天暑月,公子王孙们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着冰雪莲藕避暑,还嫌天热难耐;可怜客人们为了那些微名薄利,虽然没有枷锁拘缚,却在三伏天里,冒着炎炎酷暑艰难在路途中前行。这种为人的艰难,出身官宦门第的杨志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我们刚出发的那几天,行程安排是:起五更趁清早凉快赶路,到中午天热时就休息,半下午凉快了再赶一程路,然后住店睡觉。大家倒也没觉得有什么承受不了的!
六、杨志的做法违反常规,还不近人情
大概走了六七天后,道路渐渐偏僻起来,沿途都是山路,住户越来越少,连路上的行人也稀少起来。杨志这时却一反常规,要大家辰时起身,申时住店休息;也就是说天热时赶路,凉快时反而休息。可怜那十一个厢禁军,肩上担着沉重的担子,天气热得走不动路,一看见树林子,就想去休息一下,杨志却赶着催促着叫大家快走。要是谁还停着不走,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抽打。我是空手走路,稍微好受些;两个虞候背着包裹行李,累得呼哧呼哧喘气,跟不上趟。
杨志着急起来,就训斥他们说:你两个怎么一点也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这天大的责任都在俺肩上,你们不替洒家打这些士兵,却跟在背后慢慢地挨,这路上可不是让你们玩耍的地方!俩虞候说:不是我两个成心走得那么慢,实在是热得走不动路,因此才落在别人后面。俺俩想不通,前几天是趁天气凉快走路,这两天却为何要赶在一天里正热的时候赶路呀?杨志怒骂道:你们这样说话,就好像放屁!前几天走得是安全的路段,现在我们走得是什么地方?不在白天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私下对我说:杨志那东西,也不过就是中书相公门下一个小小的提辖官,就耍得那样大,连我们都骂了!我安慰他们说:我也看不惯杨志的做派,只是中书大人当面吩咐不要和他别拗,因此我才没有说什么。这两天他小子越来越不象话了,你们权且再忍一忍,看他以后会怎么做。
两个虞候是那样的遭遇,十个厢禁军就更苦了,累得汗雨通流,疲惫不堪,他们也对我诉苦说:我们真算是倒了八辈子霉,没想到摊上这份差使,在火一样热的天气里,又挑着重担,还不让俺们趁早晨凉快的时候走,动不动就用老大的藤条打俺们。大家都是一样的父母皮肉,我们咋那么命苦!我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有什么怨言,等到了东京时,我亲自犒劳你们。大家都说:谢都管您老真好!要是杨志也象您一样对待我们,俺们就是累死也无话说。
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还不明,众人都起来,要趁凉快赶路。杨志却跳起来喝道:干什么去!睡觉,有什么事等天明再说。众军汉说:现在不趁凉快赶路,等天热走不动时,你又要打我们。杨志就大骂:你们知道什么?又拿了藤条要打人。结果,大家一直等到辰牌时分,才慢慢地吃了饭上路;杨志一路上赶打着,不许人在阴凉处歇息。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都喃喃讷讷地发出怨怅,两个虞候也在我面前絮絮聒聒地嘟囔,我只好当作没听见。
就这样,队伍又走了半月,十四个人中没一个不埋怨杨志的。出事那天是六月初四,天色虽然还未到晌午,但却是热得出奇。一轮红日当空,没有半点云彩,也没有一丝风,大地就象蒸笼似的,十二分闷热。再加上我们走的都是崎岖的山间小路,坎坷难行,大约走了二十多里时,大家都汗流夹背,想到柳树阴下歇凉,杨志又拿着藤条就打,嘴里骂道:快走!谁让你们这么早就休息!众军汉说:天气这么热,快晒死人了,现在连石头都烤热了,我们被烙得脚疼走不动路!杨志吆喝说:那也得快走,等翻过前面的山冈去再说。大家气喘吁吁爬上冈子,歇下担子,都实在走不动路了,就又去松树阴下躺倒休息。杨志又催促说:你们咋都是这样呢!这里太危险了,万万不敢在这里休息!快起来走路!众军汉们###说:你就是把人剁成七八段,俺们也走不动了!杨志生气地拿起藤条,劈头盖脸就打。
七、我终于忍受不住开了腔
我和两个虞候也气喘吁吁,爬上冈子来,坐在松树下喘气。看见杨志打那些军汉,我感到有些于心不忍,就劝说道:杨提辖,这天真得是太热了,大家都走不动路,你不要怪罪他们了。杨志沙哑着嗓子说:老都管,你不知道,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地名叫做黄泥冈。平常世道太平的时候,强盗们还大白天里出来抢劫,别说是现在的乱世,咱们怎敢在这里休息!我还没来得及开腔,两个虞候就反驳说:我们都听见你说过好多遍了,就会拿这话来吓唬人!我也说道:就叫大家稍微歇一会儿,等过了中午再走,好不好?杨志这家伙竟然连我也一起骂:你老糊涂也不识大体了!这如何使得?冈子四周,七八里远都没有没人家,这是什么地方,怎敢在这里休息!我有些生气地说:那我休息一会儿再走,你带着众人先走吧。
杨志就拿着藤条吆喝:谁躺着不走,就挨俺二十棍。大家一齐喊叫起来,其中有一个人分辩说: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重的担子,可不比你空手走路,你真得不把人当人了!就是留守梁中书亲自来押送,也容我们说一句话吧。你一点也不知道心疼人,只知道巴结领导!杨志骂道:你这畜生快气死俺了,看我不揍死你!拿起藤条,劈脸就打。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拦住他说:杨提辖,先别打人!你听我说几句。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成千上万,都对我喏喏连声。不是我今天多事,你也不过是个犯罪充军的人,中书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也不过是个芥菜籽大小的官职,值得你那么逞能?别说我是相公家都管,就是乡村一个老汉,你也应该听我劝一劝。现在只管把他们往死里打,你还有一点同情心没有?杨志分辨说:老都管,你是城里人,生长在相府里,不知道路途上的千难万难。我一听他卖弄江湖之道,心里就来气:就是四川、两广,老夫也曾经去过,还没有见过象你这样喜欢咋呼卖弄的小军官呢。杨志又说:如今不比太平时节。我截断他的话说:你说这话,该剜嘴割舌,我问你,如今天下怎的不太平?我的问话是牵涉到对于朝廷政治态度的大问题,杨志一时愣在那里,不敢开口回答。
八、黄泥岗上还有一伙儿卖枣子的客人
正在这时,只见对面松林里有一个人,缩头探脑地向这边看,杨志撇下藤条,拿上朴刀,赶到那边的松林里喊道:你这家伙好大胆,怎敢偷看俺的货物!我也跟过去,看见松林里停放着七辆江州小车,有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七个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卖,从这里经过,因为天热,也在这林子里歇息。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杨志也松懈下来,把朴刀插在地上,坐在树下歇凉。
“江州小车”就是手推独轮车,前人把他叫做“木牛流马”。我们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中认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紧接着,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桶,走上冈子来,他嘴里还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众军汉拦住一问,原来是一个卖酒的人经过这里,要到前面村庄里去卖。五贯足钱一桶,价钱也不算贵。大家就商量着想兑钱买一桶解渴。杨志见了又打骂他们说:你们只知道吃嘴!根本不知道路途上的艰难复杂,有多少好汉,都被蒙汗药麻翻过呀!那挑酒的人一听,就不愿意了:你这客官好不懂事体!我又不卖给你吃,怎么说出这种难听的话来!
我们这边正在争吵,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也走出来,待问清情况后,都笑着说:俺们不怕蒙汗药,先买一桶喝。七个人就立在桶边,拿着一个椰瓢轮替交换着舀酒喝,很快就把一桶酒喝完了,这才对卖酒地说:忘了问你多少钱一桶?卖酒地说:刚才说过,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说:就按你说得五贯一桶,但是现在都时兴买一送一,你得再送我们一瓢喝。卖酒地说:不行,只卖不送。那七个客人中有一个去身上掏钱,另一个客人趁机揭开桶盖,舀了一瓢就要喝,卖酒地伸手去夺,这客人手拿半瓢酒,就往松林里跑。卖酒地准备赶过去。只见又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瓢,又来桶里舀了一瓢酒。卖酒地眼疾手快,劈手抢夺过来,望桶里一倒,盖上桶盖,把瓢往地下一扔说:你们这些客人没有一点君子样!光想占小便宜!
九、我们中计喝了兑有蒙汗药的酒,把生辰纲弄丢了
那些军汉看见七个贩枣的客人喝酒,心里痒痒,都想喝点。我见状对杨志说:贩枣子的客人已买了一桶酒,只剩这一桶了,就叫他们买点喝,压压暑气,这山冈上又没水解渴。杨志也看见剩下得一桶酒,有人当面喝了半瓢;心想大概不会有什么事儿,就答应了。谁知那卖酒地还在为杨志刚才说酒里有“蒙汗药”的话赌气,坚持不卖。最后,经过卖枣客人的解劝,才答应卖给我们剩下的一桶酒。
令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得是:这桶酒里还真得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