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悍卒-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下子进入了紧张的氛围。

“大唐的使者,来的真是时候,河北刚刚拿下,他们就来了。”刘山心里想着,已经让人赶紧迎接使者,然后让人通禀夏王,大唐有使者前来,让夏王稍后一会。

发错了,这本来是明天的,**作失误,发出来了。那明天我休息了,大家星期七见。

第二百二十节突厥进军(十)

第二百二十节突厥进军(十)

刘山吩咐完兵卒,就赶紧随着通传的兵卒出去迎接大唐的使者,使者再不是刘山认识的李毅,而是另有其人。观察对方的衣着和样貌,虽然对方的样貌平常,身上的衣服却让刘山来了很大的兴趣。这个兴趣自然来自刘山印象之中宫内太监的形象,这个人穿着的衣物刘山是非常熟悉的,不过这份熟悉自然不是来自电视剧或者电影。要是相信电视剧和电影上古代的服饰,那么穿越到初唐的刘山早就闹出一大堆的笑话了。

虽然太监这一类人刘山从来没有见过,但是刘山是学考古的,对于古代的服饰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此时是初唐武德年间,大唐的统治还没有完全建立,此时宫内用的服饰大部分还是沿袭隋朝的宫廷服饰。对于这一点刘山早在来到初唐年间就已经认识了,而此时见到对方的服饰,自然已经明白对方的身份。

既然已经认出这个人是来自长安,而并非中原大唐前线的人,自然,刘山也明白了,此人并不是秦王的人,而是另一个人,这个人此时有着遮天的权势,广袤的领土,如林的兵士,富甲天下的雄厚经济实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此时的主人,李渊。既然知道是李渊的人,刘山也明白了,来人是传递圣旨的人。没有办法,一个太监出宫行了上千里,来到一个此时大唐根本没有实际掌握的军阀面前,不是传递圣旨还能是干什么。

若是刘山只是刚刚来到武德年间,看到传递圣旨的太监,一定会非常的觉得新奇和特别,甚至觉得有一种油然的虚荣攀上了心口,甚至刘山会对传旨的太监也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畏惧之心,这倒不是怕传旨的人,而是对传旨人身后的人怀有忌惮。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以后,尤其是在见识了很多大人物,将很多大人物都打败以后,刘山对于圣旨的敏感程度早已经下降了很多,尽管第一次见到圣旨,但是刘山也没有参拜那个传递圣旨的太监,只是冷冷扫了对方一眼,看了看对方手中拿着的圣旨。

此时的刘山,早已经不是开始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小人物,他手中有着军队,有着粮草,有着河北广袤的土地。俯仰之间,早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实力,即使刘山此时说自己不受大唐的制约,不受大唐的管制,又有谁敢说个不字。这就是实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东西都只能是虚妄。而刘山就是这样握着权利的人,对于一个太监下拜,刘山此时是不会去做的,尽管明白不下拜的后果,但是若是李唐因为这件事为难自己,刘山又有什么好说的,毕竟刘山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有些东西不可能入乡随俗,在刘山的心中,拜天拜地拜父母那是必须的,至于其它,那要看形势。

当年只是一个小卒的时候,刘山不得不拜见怡儿,不得不拜见郑王,那是因为当时没有选择,要么拜见,可以获得生的权利,要么不拜见,直接去死。但是此时早已不同。

那个太监看到刘山见了自己定然不拜,顿时怒色现于言表,不过此时他也明白自己处身在哪里。这里是河北,周围全部是凉州的兵士,这些人只听命于刘山,根本就不会抗拒刘山的命令。他虽然来也带了一些卫兵,但是那些卫兵放在这里,简直什么也不是。太监能混到今天的位置,也是颇有认识的人。连忙将那一丝怒色压下去,脸上现出见到权贵的献媚之色。

“皇上有旨,刘将军。。。哦,不不不,此时您已经不是将军了,您已经是大唐的韩王了。”太监的话刚一出口,刘山就连忙打住太监的话。

“等等,你说什么,我是韩王,这怎么回事?”刘山打住太监的话,太监是连一个屁都不敢放,自己是传递圣旨的传旨太监不错,但是也要看对方买不买自己的帐。此时对面的人明显不买自己帐,且不管日后这个事朝廷会不会追查,但是此时自己和他闹开,自己的脑袋就得先搬家。什么是强势,这就是强势,在强势面前,什么都是浮云。

“韩王,小的这次来就是传递朝廷封您为韩王的旨意的。”太监话刚一出口,刘山就望向刚刚向自己禀报夏王求见自己的那个兵士。

刚刚就是那个兵士说让刘山称王的话的,没有想到,刚刚还是风,此时就来雨了。刚刚才有人在自己面前说让自己称王,此时大唐就有旨意封自己是韩王了。不管韩王是什么,朝廷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事来的也太邪乎了。要是不知道的话,刘山还以为那个兵先前看了圣旨呢。

“皇上有话,韩王接旨免跪。”太监说完,就将圣旨展开,正儿八经的拿在手中,看着上面拟定的旨意。

“奉天承运。。。”太监刚刚要开始读,刘山直接一把将圣旨交过来,太监的公鸭嗓子刘山可受不了,而且刘山知道,这圣旨要是真读起来,里面的废话肯定是一连串,即使免跪,刘山也不想听那些废话,尽管这些废话是写在圣旨上的,他可没有时间在这里等着一个太监读圣旨。

刘山将圣旨草草看了一遍,里面果然废话连篇,通篇都是对刘山的赞美之词。刘山看着看着,只看到了末尾有一句自己感兴趣的话,封自己为大唐韩王。

刘山将圣旨看完,收了起来。周围的兵士已经齐齐跪下。

“参见韩王”众人众口如一的喊道,刘山听着众人这一声喊,长出一口气,刘山此时还有些莫名,自己怎么就成了大唐的韩王了,这道旨意来的太过仓促了,刘山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刚刚还喊自己刘山哥的兄弟,此时已经改口成了韩王。

不过刘山此时仔细一想,也明白自己受封这个韩王的王位其实也来的并不奇怪。

自从去年洛阳周边举兵以来,刘山的实力迅速的膨胀,在凉州大败草原人以后,刘山已经确定了在凉州的地位,而从草原回来以后,带兵挺进中原,大军穿过大唐腹地,表面上是一场支援中原战争的行军,但是何尝不是凉州军一次彰显军威的盛大游行。在虎牢关下,自己得到了投降的夏王十几万兵卒,此时挺近河北,收复了夏王原本的几乎所有力量。

刘山此时的实力,刘山都不敢细算,要是真细算起来,刘山会发现,自己的实力早已经膨胀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这个程度绝对让大唐大多数人已经坐不住了。。。。

第二百二十一节突厥进军(十一)

第二百二十一节突厥进军(十一)

封自己做这个韩王,其实也是大唐在试探刘山,看看刘山到底是要做什么。

刘山不用细想,也知道这个韩王可没有表面这么简单,看似风光,其实根本就是什么也不是。刘山可不是那种为了面子什么也不要的人。古代可是有不少人封了王以后,就开始被朝廷算计,最后被除掉的例子。甚至还有一些人向朝廷施压,让朝廷给自己封王,最后被朝廷弄死的。这种关于实力和面子的问题,在古代可是出现不少的。

刘山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实力就是一切,实力决定一切,只要你有实力,即使身上没有一官半职,别人也不敢小看你一点。就像刘山刚刚去往凉州,身上就没有一官半职,但是有几千跟着自己的兄弟,刘山就敢得罪那些凉州的权贵。就像此时,刘山手上握着十几万,几十万的人马,连见了圣旨不跪这种事传旨太监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山不可信皇上真有见旨免跪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自然是传旨太监的无奈之举。当然传旨太监也不怕这一幕被皇上知道。刘山是不会傻到向皇上说的,那些兵士根本没有见到皇上的机会,至于传旨太监,除非他疯了。

不过此时显然刘山要对朝廷封自己为韩王有一个态度和答复,且不管朝廷是什么意思,当务之急就是刘山必须对这件事有个明确的态度。

刘山当场让跪着的众人起来,算是默认和朝廷对自己的封赏,然后刘山让人从里面拿出一对玉如意送给传旨的太监,太监见了玉如意,那脸上像是绽开一朵花一般,说了几句辞谢的话,最后还是将一对玉如意紧紧抱进怀里,比抱着自己的亲孙子还亲。当然,太监永远也不会有亲孙子的。

“来人,再取五百两纹银,打赏给这些当差的兵士。”打赏了带队的头头,刘山也不忘那些太监带来的小兵,这些人也是要给一些好处的,这就是俗话说的封口费,拿了这些银子,他们回去以后自然不会胡说。当然,有人也认为他们会胡说,或者他们不拿银子。

这个倒不怕,杀几个小兵对于此时的刘山再简单不过了,而且回去的人也只会说那些兵卒是路上染了风寒,死的,至于强悍的兵卒怎么会染了风寒,这个绝不会有人问的,几个小兵的命,在有些人眼中就是什么也不是。这就是事实,别说在君主*的封建社会,即使在刘山生活的那个时代,在有些大人物的眼中,平常的人也只是相当于蝼蚁一般的生命。尽管无数人在叫嚣,人命大如天,可是事实是什么,升斗小民自然心中再清楚不过。至于有人拿了封口银子还要胡说,自然有拿大头的人对付他们,刘山明白,自己的一对玉如意是绝对不会白送的。

“还不快谢韩王殿下打赏,大太监已经领头向着刘山下拜,周围太监带来的卫兵拜了一地,大家口口声声说着谢韩王打赏。

看到没有人推辞自己的看赏,刘山让众人起来,吩咐自己手下照看这些宫里的来人,刘山此时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这些人了。至于之后的事情,刘山是一点都不担心的,大太监收了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送的东西本身价值就不轻,想必他在宫里当了一辈子差,也拿不到多少的打赏银子,宫里那些才人宫女甚至嫔妃贵妃,一次打赏也就百来两银子。刘山可是给了一对玉如意,而且还是西域那些国家赠给自己的,这东西虽然还没有到价值连城的地步,但是在初唐当差的宫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天大的财富了。拿了自己的东西,就要给自己办事,这是自古以来的正理,无论是谁都要遵循这个道理。

刘山离开了唐使所在的地方,就连忙去了夏王等待的地方,此次夏王的到来,刘山还不知道夏王是什么意思,但是,此时的夏王关系着整个河北地区民心所向,军心所向,刘山可是不敢有一丝的大意马虎。

“让夏王久等了,实在前面有一些小事情,还望夏王见谅。”刘山一进到夏王等待的地方,夏王就从坐着的地方站了起来,只是这一个动作,刘山就明白,夏王也是一直在等他。刘山说了一句抱歉的话,让夏王坐下,已经吩咐人准备新茶去了。

“听到你的人说李唐那里有使者来你这里,看来并不是小事。”这些天里面,夏王也是看到刘山在河北的作为的,在对待战俘的时候,刘山丝毫都没有任何虐待的地方,甚至给了河北军战俘很大的自由。甚至夏王觉得,作为战俘的河北君俘虏比原先在自己手下时过的还好,其实这倒是真的,从凉州出发的时候,刘山就一直在路上用各种方法弄军粮,此时在河北终于用上了,要不然,刘山怎么供应的起十几万的俘虏。而在对待平民方面,刘山更是没有什么话说,对待平民,当然,这里面要除过那些奸邪恶霸,除了这些人以外,刘山对待平民真的没有什么话好说的,待民如子用在刘山身上,是一点都不为过。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从二十一世纪来的刘山,其实很少有那种非常严重的阶级观念,对待平民,自然要比此时初唐的地主阶级好了太多。

所以,夏王对待刘山的态度也已经好了许多,就如刘山所说,其实夏王也是农民出身,是从农民起义之中走出来的豪强,对于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自然,对待农民很好的刘山在夏王的眼中也顺眼了很多,对刘山说话,夏王的火药味也就淡了许多。

“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瞒夏王的,李唐朝廷封我这个小将军做了韩王。”说出这样的话,刘山是无悲无喜的,对待封王这件事情,刘山从心里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也没有什么悲喜可谈。只是听到夏王的耳中,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了。。。。

第二百二十二节突厥进军(十二)

“那就恭喜韩王了!”听到刘山的话,夏王的心中自然不可能波澜不惊。

这些天以来,刘山的事情夏王也听了很多,尤其是刘山在凉州大败突厥四十余万大军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情夏王早就从大唐那里的人口中知道,只是当时只是以为是一个假消息,根本就没有当回事,甚至当时连刘山这个人夏王都没有怎么在意,知道其实就等于不知道。可是,此时就不同了,自打知道这个消息是真的以后,夏王就打听了刘山的所有事情,而打听刘山的事情其实也不难,毕竟刘山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刘山从洛阳周边起家,一直到从凉州挥军中原之间的大事情夏王都打听的清清楚楚了。

知道刘山的生平以后,夏王是颇多感慨,论起起家的经历,其实两个人倒是有一些相似,都是农民军出来的。只是不同的是,刘山投靠了李唐,而夏王是单干。不过若是论起崛起的速度,夏王不得不承认,刘山崛起的速度太快了。

不过在摸清楚刘山的实力以后,尤其是想到刘山吞并了自己二十余万的军队和得到了突厥近十万的军队以后,夏王就隐隐觉得刘山有离开李唐的想法。要是论实力,刘山此时离开李唐,完全是有可能的,乱世之中,实力就是一切,刘山的实力完全可以列土封王了。

刘山对李唐的态度此时就成了夏王关心的事情,若是刘山离开李唐,要单干的话,夏王也要考虑自己那些兄弟以后的道路了,若是刘山不离开李唐,那么夏王也要想自己和自己那些兄弟以后怎么面对李唐这个宿敌。

此时听到李唐封了刘山为韩王,自然,夏王一时间心中波澜起伏。偏偏此时的夏王面上却没有丝毫的表情,只是不冷不热的恭喜了刘山一句。刘山看到夏王的面色,又怎么会不知道夏王这句恭喜没有那么简单。

“不知道夏王这次找刘山,是为了什么事情?”刘山也不对夏王的恭喜有任何的表态,而是直切主题,问夏王的来意。此时,刘山还真不知道夏王来到这里是什么意思,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时,自己还是先问明夏王来意再说。

“韩王,你就别叫我夏王了,夏王已经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在你面前的只是河北的窦建德。”

“那好,我不叫你夏王,那你也不要叫我韩王。你我都是明白人,我也不装糊涂,李唐封我韩王是什么意思,你我两人都是清楚。列土封王,也不一定都是好事。这样,论起年岁,你比我长几岁,我以后就叫你一声窦大哥,不知道可不可以?”刘山如此一说,夏王倒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看着刘山,听着刘山的话,夏王也听出了刘山的诚意,面前的人说话做事,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往,真诚待人。夏王也不是那种喜欢拐弯抹角的人。

“好,承蒙刘山兄弟不弃,叫我一声大哥,这个大哥我做了。”窦建德说完,两个人都是一阵大笑。此时的刘山和窦建德都已经知道了彼此的态度和想法,有些事情也就没有必要说了。

“来人,备酒!”两个人笑完,刘山对着外面的兵士喊道,很快,就有人将整坛的酒搬了进来,还有几个下酒的菜肴也一并搬了进来。

“我刘山今天有幸结交窦大哥,真是人生一件幸事。我刘山先干为敬。”刘山一句话说完,也不再多话,直接将酒坛上的泥封取掉,也不要杯子或者碗,直接拿起酒坛,咕嘟咕嘟灌进喉咙。

“好,兄弟是爽快人,做大哥的也不是拖泥带水的人。”窦建德说完,也开了一坛酒,两个人仰起脖子,一番痛饮,然后重重将酒坛放在桌上。

“兄弟以后有什么打算?”放下酒坛,用袖子抹了一把嘴,夏王问刘山。

“我打算离开河北,去往北面。”刘山也用袖子抹嘴,那些大官贵胄讲究繁琐礼节的一套刘山也学不来,用袖子抹嘴这才符合刘山和窦建德的风格。

“北面,那里可是突厥?”对于刘山的做法,夏王自然是摸不清,开始也猜不出刘山到底要做什么,但是听到刘山要前往突厥,夏王还是忍不住惊问,话语之中,刘山也听出,夏王对自己要前往突厥感到很震惊,甚至是不敢相信。

“没错,是突厥。不瞒大哥,现在西突厥和**两条恶狼正在撕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我们若是把握住这个机会,突厥一战可平,到时候,北方再无恶邻为伴。甚至,我们可以凭借突厥的地理位置,慢慢向河西渗透。”待人以诚这个道理刘山还是懂的,刘山也知道,不是对待任何人都要诚的,但是刘山明白,此时对待窦建德,需要诚,坦诚,只有坦诚,自己才能得到河北军的军心。

“河西,莫不是西域那些国家。”

“对,正是西域。可是大哥所说的西域和我指的可能还有些不同。”刘山说完这句话,让人将一副地图拿了进来,这张地图自然不是大唐疆域图,不是突厥疆域图,更不是河北疆域图,而是刘山依据记忆绘制出的一张简略版世界地图。

看着兵士拿来的地图,夏王看了半天,看不出是什么。也是,若是夏王知道这张图到底是什么,夏王也就不是初唐时期的人了。要知道,初唐时期,世界地图根本是不可能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由于交通不便,商业往来很少,而远洋航行根本还没有开始。所以,人们对于自己认识的地域往往局限在很小的一块。

这个时代,有人一辈子连自己所在的村子都没有出过绝对不是一句假话,甚至有些商人走南闯北,足迹广泛,其实也就走了后世的一两个省而已。在这个时代谈世界地图,简直像二十世纪谈星级移民一般。

看到夏王困惑的看着自己让人拿来的地图,刘山指着图中靠近太平洋的一块陆地。

“这里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往北,就是突厥,就是这里。”刘山给夏王指出了他们此时所处的位置,指出河北在世界地图上所处的位置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并不困难,而且,刘山指出的也只能是大概位置,精确位置刘山也指不出来。。。。

第二百二十三节突厥进军(十三)

夏王看着刘山手指指出的一片区域,然后仔细看了看旁边大片大片的地方。

“若是这里是突厥,这里是中原,那么,这里,应该就是河西。”夏王手指向一片地区,然后说出了这片地区的名字。刘山向着夏王手指的方向看去,这一看刘山不仅有些惊讶。自己能指出突厥和河北的位置,其实并不难,毕竟世界地图自己没有少看,别说这两个地方,就是让自己指出北京在哪里,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夏王就不同了,他完全不知道世界地图的意义,他指出河西的位置,完全是凭经验或者是推测。但是刘山看到,夏王指出的地方一点都没有错。

“对,这里就是河西,走过河西走廊,出了阳关,就是西域,大哥,请看!”刘山指着阳关以西的大片地方,手在大陆上画了一个圈。

“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再往西难道还有这么大的地方?”看到刘山圈出的大片地方,夏王不仅震惊,西域往西,难道真的还有大片的地方,那么,那里是什么地方,那里是否也有人住,那里此时是什么情况。自然,此时的窦建德是一点也不知道。这并不是说窦建德无知,而是这个时代人的认识本来就是这般。一般的人甚至连西域都不知道,更别说西域往西了。

“对,西域过去以后,还有大片的土地,而且,那些土地上也是有人居住的。大哥还记得汉时的匈奴?”

“匈奴,这个当然记得。不过,匈奴早就被灭掉了。”

“或许匈奴这个国家是被灭掉了,但是大哥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国家的人还有存活的,他们可能跑到或者逃到了别的地方。”刘山的话说的虽然模棱两可,但是窦建德还是听出,刘山专门说匈奴,肯定是指这些匈奴人在国家破灭以后,就大举西迁,而他们迁往的地方,应该就是此时西域之西的大片陆地。难道,这大片的陆地真的存在,而且还有人在那里生活。

此时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对于刘山来说,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明,存在不同的文化,存在不同的习俗和样貌的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些知识是他从接触和学习的,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不用考虑的真理。但是对于初唐时期的窦建德来说,这些东西却不是那么好接受的,也许,这些东西对于窦建德来说无异于在凉州城北突厥人面对的热气球和火药包一般不可猜测。

“大哥看这里,这里就是吐蕃,大哥再看这里,这里就是高丽,还有这里,这里是天竺,还有这里,这里是东洋。”刘山指着图上几处地方,然后说出了几个对于窦建德来说并不是很陌生的名字,可是这些名字说出来,窦建德也只是听过,但是真的那里是什么样,在自己的哪个方向,窦建德就不知道了,此时刘山说出这里,窦建德渐渐觉得,自己此时面前的地图也许是真的。在西域之西,真的有大片的土地,那么,刘山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兄弟的打算到底是什么?”对于地图的疑虑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想明白的,也难怪,毕竟此时是初唐时期,在这个时期谈世界,而且是二十一世纪的人认识的唐时的世界,对于窦建德来说,简直是谈天书一般。但是,窦建德此时也想明确的知道,刘山下一步的打算到底是什么。此时,这张地图到底是不是真的,对于窦建德来说倒没有什么,窦建德更迫切想知道的是,刘山给自己看这张图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刘山到底下一步打算干什么。

“我从凉州带来了七万人马,突厥此时我能控制的人马大概就是十万,而大哥手上有二十余万的河北军。若是这些力量集合在一起。我们手上能控制住的兵士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了。”刘山说着这些,窦建德也明白十余万大军,此时确实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此时能有这种规模武装力量的国家还真不多。西突厥算一个,**在凉州败阵,然后又借兵刘山以后,此时的力量已经大幅度的下跌了,而另一个有这种力量的就是李唐了。

“兄弟的意思莫不是依靠我们现在手中控制的这些军队开进突厥,然后结束突厥的内乱以后,我们再挥军向西。可是,兄弟知不知道这里现在的军力如何?”窦建德指的自然不是突厥或者西域,而是后世称为欧洲的一片大陆。

“这里的军力,若是再过几个世纪,这里的军力足以震撼整个世界,但是此时,他们的力量却没有多强大。”刘山在心里想着,确实,自从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的力量不断的增强,甚至依靠大舰巨炮将古老东方的几个国家都蹂躏了几番。但是在初唐时期,欧洲的军力并不是非常强大。本来,世界是该按照原先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就像刘山看到的历史书写的那般一样发展。

但是刘山回到了初唐,难道还能让历史按照原先的方向发展。刘山刚刚来到初唐的时候,刘山确实有不改变历史的想法,甚至,刘山想过自己一生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死去,死后一堆黄土掩盖,后世谁也不会知道曾经有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到了初唐时期,一切都会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任谁也不会猜到曾经历史上有一个叫做刘山的人其实是来自未来世界的。

但是偏偏刘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断的被冲刷,不断的被历练,当有一天刘山睡醒的时候,刘山骇然的发现其实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

这种改变有时候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纽带的,不是你不想改变就不会改变。为了生存,刘山必须拼搏,必须奋斗,这些奋斗和拼搏将刘山推到了一个高度,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刘山就会自然而然的改变历史。就像洛阳周边的几场战争,就像凉州城外的突厥大战。

有时候,穿越者会不会改变历史也不完全由穿越者决定。

而当有一天,刘山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甚至可以让很多惨祸不会再发生的时候,刘山自然而然有一种不让这些惨祸发生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

就像一个人刚刚因为车祸死了母亲,而他却意外的回到了生母死亡的前一天,他明明知道自己的母亲会在第二天死于车祸。是个正常人自然会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

祖国对于刘山,或者说炎黄血脉对于刘山正是这种母与子的关系,自己明明拥有改变以后炎黄血脉悲惨命运的能力,刘山自然而然会去改变。有人认为穿越者不应该改变历史,也许他们有他们的许多道理。可是当一个人真的回到过去的时候,他会不去改变自身,民族,国家的命运吗,试问,有一点血脉观念的人会不去改变吗?

第二百二十四节突厥进军(十四)

第二百二十四节突厥进军(十四)

刘山既然回到了初唐,而且此时的刘山已经拥有了改变历史的能力,或者说刘山已经掌握着足以改变历史的力量。此时的刘山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那段悲惨艰辛的岁月,想到了那段被列强欺辱的历史。

这些历史对于刘山来说是一段不可能从记忆里遗忘的东西,尤其刘山是学考古的,学考古的人对于历史更是有着本能的执着或者说偏执。

刘山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与不对,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真的可以改变十八世纪以后的世界格局。但是刘山想到那段历史的时候就有改变初唐格局的想法。或者直接说是想在初唐的时候就来一个全球一起化。一起化自然会包括所有的大6或者说大洲。自然,作为人类起源和文明展的欧洲自然掠入了刘山的眼帘。

本来刘山还没有想到那块地方。但是当突厥内乱以后,刘山掌握的力量已经足以趁着突厥内乱彻底结束突厥分裂的格局。掌握了凉州军,河北军以及属于义成公主的十万突厥军以后,刘山再拿下突厥这片土地,那么,下一步目标肯定是西域,这本来就是义成公主开始给刘山定的目标。

坐拥河北,统一突厥,兵震西域,剑指天山。这里面刘山已经控制了河北,突厥内乱以后,第二步也很快就可以实现,至于兵震西域,在拥有了凉州军,河北军,突厥军以后,这一步其实已经实现,西域国家都是小国,只要你有足够的力量,控制那一片地区其实是再简单不过。

那最后一步就是剑指天山,但是义成公主不会想到,自己所说的剑指天山和刘山想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