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河南人惹谁了-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损及甚至丑化一个省所有人的形象,我认为这未必就有利于全局工作,也绝对不是批评性报道的初衷。

一位新闻界从业人员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体对河南集中报道了一些阴暗面的东西,使得人们对河南的印象变得有些可怕了。不是说这些报道不合适,主要是觉得长时间地聚焦一个地方,容易造成总体形象的失真。美人也架不住放大镜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森在谈到以前西方媒体时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早些时候,报纸往往会刊登非白种人罪犯或嫌疑人的种族情况。但犯事的人碰巧是个白人,报纸却从不提起他的种族情况。这无疑会勾画一幅扭曲的图画,使非白人犯罪的数量受到了歪曲。尽管我国的媒体与西方媒体在本质上有着区别,但阿伦森的话可以为媒体在对类似于河南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报道时提供有益的启示。

网络大行丑化其道

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自由、快捷地交换信息。也由于网络参与者的大众化、平民化,今天网络言论也掺杂着不同经历和个人情感因素的东西,甚至还有驾大街的毫无理性的言语。它尽管缺少了点权威性,但随着中国上网人数以几何倍数上升,网民的议论有时候确实可以左右相当大的舆论。比较各个网站的网页,可以看到有关河南形象的问题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甚至在丑化河南人形象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随便从网上摘录一些言论来看:——今天的河南人名声在全国却有些糟糕,列车经过河南时,你总会不时听到对河南蔑视的议论。河南人名声不好,不是因为河南贫困,而是因为河南人的做派。河南紧邻山东,似乎没有鲁人的质朴爽快,却有鲁人的粗野位啬;南接湖北,没有鄂人的精明能干,却有鄂人的奸诈滑头。与安徽人一样,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贫困常逼得他们离乡背井,四处漂流。但安徽灾民往往靠演唱卖艺为生,凭本事吃饭,而河南灾民则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生活,把乞讨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等而下之者则靠偷和抢来获利,这种流浪生活培植起来的刁民习性,对河南人名声的影响可谓深远。

——人们提到河南人,总是联想到“刁滑”“无赖”“凶悍”“肮脏”等恶习;现实中,欺下瞒上,喜欢大话空话放“卫星”,像母鸡那样为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撒泼,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对人粗暴冷漠,不负责任,治安状况糟糕,不讲卫生等,在河南都不少见。

——看到早餐摊上的郑州人捧着一碗类似北京豆汁一样的东西蹲在路边啼里哗拉着,时间却已是临近中午。晚上外面的人不多,郑州人大部分都猫在家里,听说因为当地治安有点吃紧,据被采访的年轻女孩说,10点钟后还在大街上走就会感觉不安全。

——有一次,我把朋友的事情办糟了,朋友埋怨之后不忘讲句“软话”,一来怕我太自责,二是想缓和气氛,于是他说:“这点事都办不好,你小子是河南人吧?”他清楚我是北京人。

——朋友,你去过河南吗?如果你来过,奉劝你不要再来;如果你没有来过,告诉你最好不来。我是做市场销售工作的,因此有机会去全国各地。最近我来了几趟郑州,由此发出上述感慨。

——平头望过去,河南人真是貌不惊人。我试验过,看脸面听说话:木呐、脸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实诚、热情的,八九不离十,是河南人。他们是农民——在我的心目中,这是河南一省的性质,也是象征——但又是奇异的农民,与种地不种地无关,即使西服领带,还是遮不住那烙印。

——无可否认,河南人的名声实在糟糕,兼具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而且缺乏良好的地域文化凝结成的。具有人文色彩和审美意义的价值观。其口碑在全国各省市区大概居倒数三名之内。

——郑州:河南省省会,一提到这个地方我就来气。干什么不行,你也不能造假呀。要么你就学习人家西宁。银川一样甘愿认穷,要么你就好好学学兰州、温州、乌鲁木齐是怎么大刀阔斧改造搞建设的。可是这个地方的人偏就要造假坑人。(如果有河南籍的网友看到这篇帖子,千万别咒我,嫌我说你们的坏话,其实我所说的这些东西,早已是众多国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事实了。)

——郑州治安之差全国闻名。连省会都出张金柱这等警察败类、残忍至极之徒,可见民风堕落程度。

——有一则关于上海人的故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三个同班同学(分别是上海人、武汉人和河南人),看到了一个卖冰棍的小摊,上海人走到小摊前面对另两人说:“我请你们吃雪糕!”武汉人笑了笑没有动,河南人满脸堆笑迎了上去,到了小摊前面,上海人对河南人说:“你要吃还得自己买,我说请你是先尝尝。来,尝一口,真不错。”说罢把雪糕向河南人的面前伸了伸,河南人心想尝尝也好呀,可上海人在河南人张嘴的一刹那把雪糕迅速地含在嘴里,随后扬长而去。河南人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上海人的精明与小气真是无所不在,河南人就是傻实在。武汉人的思维极富有跳跃性和很强的前瞻性,聪明的还是武汉人。同时我也是很崇拜上海人的,他们很多做法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利用影视作品丑化河南人是一大“发明”

在以影视为载体丑化河南人方面,前文已经讲过利用电影、电视丑化河南人的形象是新时期影视工作者的一大发明,这些做法引起了河南人的极度反感。但也有的人,包括一些影视创作人员认为这只是一个外地人的角色,并无针对性的特殊意义,甚至还怪河南人太敏感。

笔者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不至于水平高到中国人都看不懂,如果不是智商有问题的人——且买得起电视或看得起电影的即使不懂影视艺术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只有两类人讲方言,大人物和小人物(全以方言演出的影视剧除外),确切地说是伟大领袖和河南小偷、无赖、保姆等。伟大领袖讲方言大家都能理解,那么让河南人讲方言会起到什么艺术效果呢?不明摆着也是突出河南人的形象——当然是突出坏的形象,丑化河南人。关于手法与效果的关系问题,搞影视艺术的“大腕们”是不会装傻的吧。

退一步讲,即使作品做这样的安排真的如有人所辩解的那样:并非针对河南人,仅仅是为影视作品显现些“看点”与“亮点”,以噱头换些掌声和钞票。笔者认为这些也全无必要。在此笔者愿意提一下英年早逝的电影演员陈裕德——一个典型的河南“土著”所创造的角色。他应当说是改革开放后演农民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等片子里塑造了被中国农民信服的角色——懒惰中带着无赖,憨厚中显出狡黠的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如火如茶的年代曾经引起巨大的反响。陈裕德所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中的。一类典型。不管哪个省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觉——在自己的身边确实有这种人和事,作为农民人口最多的河南人更是会感觉河南的四荒八野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角色的效果足以引发包括河南人在内的中国人的反思。陈裕德在电影中没有讲一句河南话,但他所创造的配角却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艺术,真正体现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真谛。

回头看看今天一些影视作品中讲河南话的小偷和人贩子是否真的使作品增色了呢?这些小角色到底体现了多少艺术成分?
唉,真不愿意下这样的结论:当今某些影视工作者“乏”得可以!

口舌文学“浩浩荡荡”

当然,前述几种丑化河南人的途径与今天街头巷尾、酒店茶楼等社交场所流行的以段子为主的口舌文学相比,简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也许前述方式存在着有意、无意、间接。直接的区别,受着载体性质和影响范围的局限,在丑化河南人这类基本上属于世俗社会之事上,其功效远不如看似原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舌文学。

以口舌文学丑化河南人的场所主要发生在酒桌上,尽管酒桌上流行的还有诸如丑化公务员的笑话和男女苟且的故事,但这些都存有政治敏感和低俗下流的嫌疑,只有谈谈河南人既可肆意渲染,又能经解胸中各样块垒,同时显示自我的高贵与不俗。在此笔者可以将无数次经历的场景作一概括性描述:

(佳肴满桌,高朋满座)

甲举杯站立敬酒:我敬大家,本人身体不适,不能多饮,我随意,大家干!

乙反驳:不行,你怎么像河南人,光让别人喝,自己不喝。

(酒过三巡,有人偷偷以雪碧换酒,被甲发现)

甲:有人又要造假了,河南人吧?

(一阵哄笑)

丙(突然兴奋地):说到河南人,我听到一个段子(环视全桌客人)——这儿没河南人吧?

(如果有河南人在场,他肯定是脸红、低头、无语……)

丙:哦,没有!话说有个英雄和他的班长去炸碉堡丁:算了吧!你这是哪年老掉牙的段子,我来讲段出彩的——不知不觉中,这次宴会变成了“段子宴”——甩包袱的段子、与河南有关的悲惨遭遇的诉说、慷慨激昂的声讨,成了男人食之壮阳,女人食之美容的“大补”。看来,早已闻名遇过的中餐又有了历史性演进——这才叫“满汉全席”。

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可以自傲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西,吃是贫穷已久的中国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事情,但时下的餐桌已成为忙碌一天的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场合,人们早已不满足于酒足饭饱,如今岂止是无酒不成宴,简直可以说是无段子不成席,各种风味的酒店雨后春笋般冒出,据说中国前不久创下了同时招待5000嘉宾的宴席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当万家灯火以至夜阑更深之时,不知有多少张嘴在讲述着多少种版本的有关河南人的段子。

笔者常想,这种口舌文学的流传形式倒有点与“传销”这种经济邪教相像,但不同的是这种方式是“易货贸易”,下家需要给上家的不是金钱,倒是更多更精彩的段子。同时,上下家在交流中还能开心益智,相互启发,甚至创造出更精彩形象的新“作品”,并能实现“零库存”——马上批发给下下家,进入千家万户。有意也罢,无意也罢,善意也罢,恶意也罢,反正河南人在人们的口舌中被无情地咀嚼着。

记得报纸上有这样的记载:一位中国人到国外公干,因肠胃不习西餐而数日没吃好饭,在乘坐外国航班回国时,吃完一份儿航空公司提供的食品后,又提出能否再加一份儿。不料外国服务员回了一句:“你们中国人总是吃不饱。”这位同胞愤怒了,因为这位服务员以傲慢的态度错误地用了“中国人”这个全称。这位中国同胞认为这是对所有中国人的侮辱和伤害,损及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回国后他向这家外国航空公司提出投诉,要求他们为此向中国人民道歉。

中国毕竟不是清朝末年的中国,中国也早不是饿殍遍野的中国,相信所有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有这种被伤害的感觉,也会表现出相应的义愤填膺,和我一样大家至今仍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可是,在我们“好大的一个家”内,当发达地区的一些人不负责地把造假、无赖、欺骗、刁滑等特性用于“河南人”这个全称称谓时,这同样是对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近万万河南人的侮辱与伤害,他们完全有理由要求这些丑化他们的人做出郑重的道歉。

第二章 冷漠世界——生活在歧视中的河南人

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丑化河南人的舆论终于由无形转化为残酷的社会现实,变成了社会上许多人对河南人的歧视——白眼、冷漠和蔑视。

社会学家认为,歧视将直接造成对被歧视者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对河南人由不断丑化而导致的歧视无疑对河南人、河南的发展以及对和河南人遭受同样境遇的省份造成巨大的伤害。

文化学者焦国标先生在论及中央电视台律师大赛中的讲河南话的小偷角色时认为:“律师大赛是所有职业大赛里离法治精神最近的大赛,有许多法律专家关心支持。在这离法治精神最近的大赛里尚且出现这样有违法治精神的纸漏,足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多么严重的歧视问题。口音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城乡歧视……遮蔽着我们的眼睛,我们需要好好省察。在特殊时期里,歧视会使得一部分人在另一部分人眼里成为另类、仇敌,我们要当心啊!”的确,当前以丑化、歧视河南人为主的这种歧视现象如果在社会上继续蔓延下去,也许会成为制造省籍、地区隔膜、偏见以至敌视的原凶,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造成极大的困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河南人不得入内”

写有“河南人不得人内”的木牌,堂而皇之地挂在首都北京中关村一些公司、商店的玻璃门上。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尤其是河南人联想起上个世纪初叶上海滩上“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警示,又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发生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中国的首都。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公司都在门口贴有类似的启示:“不与河南人洽谈”、“不招河南人”。一位经常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对此感触颇深:“在中国的省份里面,河南人的名声好像很不好,现在一提到骗子,好像就要和河南人划等号,在中国,河南好像就是骗子的老窝。人们一听到河南口音的人,立马提高警惕,生怕被骗了。河南人放一个屁,旁边的人都要掂量掂量里面有没有阴谋。”

深圳一家报纸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年,千千万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全国各地涌向南方,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工挣钱。然而,当他们满心欢喜地拿着身份证来到招工的工厂或公司时,许多人都因是‘某地人’而被拒之门外。他们在不解和气愤的同时,也感到无奈。”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通过调查后认为“深圳市布吉镇的许多中小私营、港台资企业都公开表明不招河南人”。“在龙华某眼镜厂做主管的河南籍李先生告诉笔者,当初他来东莞打工时,找了几家工厂,都因自己是河南人而一次次遭到冷眼和拒绝。他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有时候真的想报复那些歧视河南人的老板。”

北京市必然广告公司陈黎莉也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我听说的河南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老板不愿意雇河南籍员工;老百姓用河南的产品心里直打嘀咕……都是怕吃亏上当。另一位外地人在网上谈起河南人在外的遭遇时说:回想起以前就曾经在中关村的许多公司门口,看见过“河南人免进”的招牌,又听说最近在山东烟台召开的一个展览洽谈会上,也有许多展台挂出“河南人免谈”的牌子,我周围的几个去过河南的朋友也都异口同声地大讲河南人的不是,似乎有人人喊打之势。

如果你打开电脑里的人才市场的网站,招聘广告里有关招聘条件中会时常有“不要河南人”的注脚间进眼中。笔者在一个叫“搜才”的网站中看到,在有关招聘的栏目中,几乎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不招河南人的要求。在此引用两例:企业简称:修理部。招聘职位:修理工。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企业简称:海淀区搬家公司。招聘职位:司机。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笔者认识的一位河南老乡不久前和同村的几个人结伴去广州找活干,但几经冷遇后现在到了北京。他说,原来听说那里歧视河南人我还不相信,谁知到了广州,真的有很多地方挂着“不要河南人”、“河南人免进”的牌子,有的公司门卫一听说我们是河南人,干脆就不让进门。到了北京也没好到哪儿,好不容易找个活,去租房的时候连自己是河南人都不敢说,谎称自己是山东的。都说河南人爱骗,你说这次骗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吗?

当然,许多地方老板不招河南工也许有着他自己的理由,有着他与河南人打交道中痛苦的经历,河南民工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懒惰、无赖、小偷和骗子,但拒招河南人的现象在中国从南到北形成一股风气,不能不说主要原因还是丑化河南人进而歧视河南人的因素在作怪。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作为企业或公司的老板,他们不可能一点也不懂得《劳动法》,况且,人才是不分籍贯的。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敢置法律于不顾,公开或隐晦地坚持不招收某一个地方的员工呢?

焦国标先生在谈及此问题时认为,这一点就跟当年德国排犹一样,犹太商人利欲熏心、认钱不认人的比例无论多高,多么让德国人不舒服,也决不应该成为歧视所有犹太人的理由。又有一比:在城市里打工的民工即便作案的比例比较高,也决不是制定歧视所有民工之政策的理由。

河南一家报纸采写的一篇文章可以反映出这种歧视对河南人的伤害:本报讯“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老乡们在外地人心目中会是这样一种形象。而到了北京,仅仅因为是河南人,我感受到了屈辱。”电话那头的声音低哑沉郁。打电话的杨海峰是驻马店汝南县的一个青年农民,今年年初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北京去闯世界。

杨海峰于元旦那一天来到北京,踌躇满志的他赶到一家报社,准备刊登一则求职广告。可编辑在看过他拟好的广告文稿后,却很善意地建议他将籍贯一栏去掉,理由是:“河南人形象不好,北京很多用工单位拒聘河南人。”就在前几天,他到一家出版社办事,接待他的一位女编辑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她和她的很多同事都对河南人不“感冒”。她还说社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与河南人打交道。一位理发师也证实她的一位亲戚所在的单位真的拒用河南人。在北京,杨海峰总能在饭店、车站、用工单位的门前听到别人议论河南人不守信用、爱造假、乱闹事、好吹嘘,那些评价像锥子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一开始他还与这些人激烈地争论,到后来,他沉默了。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爱家乡,爱故土,可有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是个河南人感到抬不起头。”杨海峰说,他从心里知道这些歧视也不都是无根之果,有些河南人的行为确实给一些外地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希望能将他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告诉家乡人,更希望他们能够容观地分析原因,切实改变形象。“河南人要争气呀,这样我们走出河南才能理直气壮。”

杨海峰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业绩不错。“我十二分努力地工作,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改变我周围的人对河南人的看法。”他最后告诉记者,他没有采纳那位编辑的建议,在求职广告籍贯那一栏中他仍写下了:河南。

丑化河南人严重损及河南人形象,已不仅仅影响河南民工在外的生存,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也就是直接丑化河南发展经济的环境。

在河南郑州,一位做糖酒生意的黄先生告诉笔者,他以前只是听说有人在某些交易会上挂出“河南人免进”的条幅,去年他们厂到兰州和乌鲁木齐去打市场,当地人一听说是河南人,连门都不让进。他感到愤懑:河南人究竟怎么了?

一位在北京从事建筑业的河南安阳人由于多年的努力在同行业中还算稍有名气,事业发展不错。谈及河南人的遭遇,他还是颇为感慨:当初我从家乡带着一群工人来到北京时还相当自信,各种资质材料齐全,工人素质不错,在老家建的几幢楼受到赞扬,有的还获了建筑奖。北京这地方竞争激烈我也知道,不过我想我们初来乍到,是创牌子的,多吃点苦,少赚点钱就行,至少在竞标中我有价格上的优势。没想到最后我连竞标现场都没进去,打听半天,有人告诉我人家根本不找河南来的工程队,理由是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河南人善于造假,万一偷工减料搞个“豆腐渣工程”怎么办?

后来他靠老乡关系终于找到了一点活儿,靠着认真踏实的苦干,在圈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逐渐站住了脚跟。谈到这里,他说:“现在河南人被丑化得厉害,类似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河南来的搞工程的人很难干,一是以极高的交费挂靠北京或外地的工程公司,再有一部分就全靠先来这里的老乡关系了。尽管同行间存在激烈竞争,但我每年还是因为老乡的情谊帮一些人揽点活儿。”

由于河南商品在被丑化中形成的极为不好的形象,导致一些地区甚至在商场中挂出牌子——本店没有河南货。一句流行的顺口溜可以反映出河南货的市场形象:河南豫剧差不多,河南粉条光糊锅。如此一来,谁还敢卖、敢买河南粉条。郑州一位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经理说,我们到外地推广市场简直是困难重重,外地人不相信河南人会开发软件。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一些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打交道,他们来大陆访问的目的除了从宏观上了解祖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外,就是寻求经贸合作的途径。南方及沿海的投资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自不必说,但目前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中西部地区。笔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时常主动和他们提及河南,在推荐的言语中自然是包括河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便宜、消费市场大等,但最后对方的回答似乎令双方都有些尴尬。记得一位香港的不大不小的老板说:“我没到过河南,但对河南还是早有耳闻,那里的投资环境太差了,政府办事太拖拉,没规矩,企业没有信誉,河南人骗子、无赖太多。我们做生意的就想赚钱,即使赔钱也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若投在河南,就怕一下子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亏个精光。”

他接着说:“若不甘心,闹什么纠纷打什么官司,可能还要被折腾死——据说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

有时候,理论上的辩解很难改变先人为主的误解和偏见。

尽管一些人视河南为畏途,但河南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吸引力的,于是也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进去考察一番,不过他们很多人都是带着“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去的,对河南人以敏感的心态处处提防着:食宿会不会被宰?路上会不会被骗?对方是不是在搞阴谋?打电话发传真价钱是不是比外边贵很多……可以想像以这样的心态到河南的人最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也可以想像这些人最后将会把在河南的“遭遇”编排成什么样的段子。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商标、名气都属于知识产权且动辄值上数十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今天,一个省的形象该值多少钱?河南有着文化大省的美誉,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岳飞、焦裕禄、赵春娥和红旗渠等典型,也有着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的桂冠和不少的名优产品,可是河南原有的形象在众人的丑化中受到巨大损害,其损失不是可以用金钱来算计的,就是用金钱也算计不清的。

企业的商标侵权,个人的名誉受损,可以到法院去寻求公道,要求道歉与赔偿,但河南的形象被丑化,河南人被歧视,谁来主持公道,谁来负责,谁来赔偿?

第二章 冷漠世界——生活在歧视中的河南人

二、地域歧视——一个危险的信号

历史的、传统的重负本已使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步履维艰,而来自大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白眼又使他们再次被绑在了精神的十字架上,慌恐、迷失、无奈、自卑和愤怒的情绪使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处处羁绊,灵魂再次被带上了枷锁,自尊被无情地切割着——体无完肤。

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别人介绍女朋友时不敢讲自己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这是哪家的道理?!

在外地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在电车上、地铁上、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起,为了躲避外人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而不敢讲河南话,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这是谁人的逻辑?!

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外省人同等的目光,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高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证明河南人是无辜的。同是炎黄的子孙,如此对待河南人,相煎何急啊?!

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直接引发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革旧立新,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潮流与大势。河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的确是需要拿出勇气更新,河南人更要拿出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但必须指出的是,某些人对河南人的全面丑化与歧视绝对不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丑化和歧视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跑出来的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其本身始终是原始与丑恶的,与“先进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某些自命清高的人和“贵族”其实有的只是“异化了的价值观”而非“先进的文化”,这种“异化了的价值观‘只是经济发展中应该消除的’负面产品”。他们对河南人显示出的优越感以及无情的丑化和歧视,尽管可能在“生活水平较高”、“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流行时尚”的背景下带着“先进文化”的幌子,仍掩饰不住其人性中“丑陋的尾巴”。

在美国,长时期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曾经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也曾是美国留给人类的“典型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包括美国黑人以及很多白人在内的努力奋斗,至少在美国的法律上基本消除了种族歧视。在南非,由于广大黑人的上百年拼争,终于使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旧政府灰飞烟灭,出现了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曼德拉。

中国历史上表现最突出的应该是“政治歧视”,为此河南农民陈胜在两千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