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政界-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的不是材料,材料不带来还汇报什么?我的意思是……”

还不待他说完,对方立即便明白了,插断他的话笑道:

“都带来了,我们中午就送到各家去,个别送,你放心!”

冯唐一听真的放心了。他经过客厅来到阳台上,心情舒畅地观察四周的景色。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过去自己对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印象极差:脏乱差的典型!今天却突然一下子变了,变得很像一回事了。不远的地方有两座二十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崛起,向街道两边望去,人行道上绿树成荫,车流如潮,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他微闭双眼回味着自昨天晚上到现在的经历:短短十多个钟头,收获不小啊!打了两个胜仗,对,两个胜仗!那好,下午去打第三个胜仗,一定要取胜,一定能取胜!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妻子的声音,他带着胜利者的微笑离开阳台回屋里去,伸开双臂迎接妻子的归来。



省委书记赵一浩和妻子田融正在家里的小餐厅里早餐,卧室里红机子的铃声响了。田融首先站起来去接电话,并很快回来告诉丈夫:

“北京电话。”

“谁?”赵一浩问,他依然在大口地吃着面条。

田融说出了一个名字,赵一浩一听立即放下筷子去接电话。时间并不长,回来时妻子发现丈夫的脸上隐隐地有一层阴云,淡淡的阴云,也许只有为妻子的她才能发现。她下意识地感到有些心跳

,连忙问:

“他说了什么?”

赵一浩只答了一句话:

“上面要来考查组。”

各种各样的考察组、调查组、工作组你来我往,司空见惯。决不会引起丈夫的思想波动,而且她心里明白刚才的电话不是正式通知,而是,而是什么?是关心者的“暗通消息”。她立刻意识到事情非比寻常,便问丈夫:

“哪个部门派出的?”

赵一浩漫不经心地吃着面条,说:

“据说叫中组部调查组或考察组,他也没听清楚。”

田融又是一惊,下意识地问:

“他们来调查什么?”

“还用问,据说是调查省委班子,冲着我来的呗。”

赵一浩说着扒完了碗中的面条,站起身来向卧室走去。田融早已吃了,便也起身跟随丈夫进了卧室。她立刻联系到了最近流传的一些谣言,说省委在经济发展上犯了方向路线错误,标新立异提出什么“四个轮子一齐转”,违背了中央的方针。因而感到很蹊跷,又问道:

“来的是什么人?”

赵一浩说:

“听说为首的是中顾委常委,还有两个部级老同志及一些司处级干部,规格挺高哩!”

田融心里又是一惊,她瞄瞄丈夫却发现他似乎已经镇定自若,连刚才脸上那层只有她才能发现的阴云也消失了。她就是喜欢丈夫这种临危不惧的性格。临危?危了吗?这仅仅是一种预感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还要搞随意上纲上线那一套?她想说几句安慰和鼓励丈夫的话,却又觉得为时过早,终于什么也没说两人便各自上班去了。

赵一浩来到办公室,习惯性地打开秘书事先放在写字台上的“急批”文件夹,却还在想着刚才北京的电话,有点心神不定。正在这时,桌上的红机铃响了,是组织部长周剑非打来的。他告诉省委书记,刚才接到中央组织部的电话;中组部考察组将于明天来省城,对省委班子的运转情况作“例行考察”。周剑非正要念考察组主要负责人的名单,却被赵一浩打断了,他对周剑非说:

“你到我这里来一趟吧。”

周剑非放下电话就过去了,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自然没有要车也没有叫秘书跟上,只告诉他自己的行踪,说了句:“我到赵书记那里去。”便走了。

赵一浩正坐在写字台前提笔批阅文件,见周剑非来了便放下笔示意他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接过周剑非手中的电话记录反复看了两遍,把它还给周剑非,说了一句:

“好嘛,欢迎他们来。”

周剑非看出来了,书记表现得很镇静,可谓不露声色,但是作为熟悉赵一浩的他,隐隐地感到书记有心事。

他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才好,便挥挥手中的电话记录:

“这几个人你熟悉?”

赵一浩淡淡地说:

“不熟悉,但知道。”

他于是将三个人的身份和经历简要地告诉了周剑非。三个人的高身份深资历使周剑非又一次感到这次的考察不同寻常。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告诉书记,好让他心中有数。昨天晚上从钱林家回来后他便慎重考虑过了,一种知遇之恩和朋友之情的潜意识使他作出向赵一浩通报的决策,不管后果如何。于是便从昨天晚上到钱林处通报情况说起,谈到了钱林反映的谣言种种以及自己听到的一些传闻。他发现赵一浩在认真地听,虽然不动声色却隐隐地显出内心的激动。这种内心的激动只有善于观察并熟知对方如周剑非者,才能体察得出来。他想说点安慰的话,但还没想好却听到赵一浩说话了,表情依旧是淡淡的。他说:

“自己生的儿子自己最清楚,别人要怎么歪曲、造谣,让他们去说吧,别管它;也无法管呀。”

是呀,歪曲事实,随心所欲地造谣,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成了天赋的权利,想造什么谣就造什么谣。各种各样的谣言也可以自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框子里去,让你奈何不得!

周剑非正想着这类事纳闷,赵一浩又说:

“老周,我倒是在考虑一件事,中组部的考察组来了,你这个组织部长却又走了,这样好吗?”

原来周剑非在常委会上提出,三江考察组对市长人选碰到了难题:包括考察组本身看法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因此,他想自己去一趟三江,赵一浩当即便同意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故而提了这一问题。

周剑非接到电话通知后,脑子里也想过这件事,但他想有赵一浩在就好办,让吴泽康他们做好接待服务就行了。于是说:

“我想问题不大吧,反正有你在,具体工作有吴泽康他们来做,我去抓紧时间办完要办的事就回来。”

赵一浩说:

“我倒有一个想法,你在家我去三江。他们来了想找什么人谈就安排什么人同他们谈,不要打半点折扣。你们只服务不参与,当然人家也不会让你们参与的。如果他们要找我谈,就说我的意思,把我放在最后一个。还可以告诉他们,我早已决定要下去的,这次趁三江有班子调整就顺便去三江了。”

周剑非冲口而出说:

“这样恐怕不妥吧?”

他直觉地感到书记的这种举措有些异常。从理论上来讲中组部的考察组由省委组织部对口接待是合常规的,但从实际来看就不是那样了。按贯例中组部来了个一般的领导干部,省委书记都要接见的,而且还要“共进晚餐”什么的,何况如此高的规格哩!

赵一浩淡淡一笑,说:

“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样也许对他们的考察更方便一些,反正如果要找我谈我最后回来谈就是了。”

他说到这里干脆又加上一句:

“人家是来考察省委班子的,理所当然我是被考察的第一对象,老是在人家周围转来转去的于什么?你自然也是被考察的对象,不过职责所在躲不开哪。我建议你也不必一天到晚跟着他们,从飞机场接来安顿好住处,商量一个日程,然后派一个处长当联络员住在招待所听调遣就行了。你哩,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是不要离开省城,随叫随到就行。”

周剑非全明白了,赵一浩是有意回避,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其心情可以理解。而且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明的举措,比围着考察组转高明多了。但他还是为赵一浩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使考察组产生误解?于是他建议:

“是不是等他们来了见个面再下去更好一些?”

赵一浩毫不犹豫地说:

“见了面也许就走不成了,再说三江那边也不能耽误呀。”

周剑非不再说什么,他知道赵一浩的脾气,决定了的事没有特殊情况是决不会改变的。他于是便和赵一浩商量操作方案。赵一浩提出叫吴泽康同他一起去,他去三江是全面考察,对班子问题只听听汇报,和市委、市人大负责同志交换意见,出头露面的事让吴泽康去办。他自己则要到三江市辖的几个县跑跑,看看今年的经济情况。

周剑非不好再说什么,赵一浩说:

“那就这么办,我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就走,吴泽康你去通知,要叫他们带足所需的材料。我们经常保持联系吧。”

“我每天和你电话联系一次,”周剑非说着站起身来和赵一浩握手,“那就这样吧,我回去布置。”

他们的手握得很紧,体现了一种理解、信任和默契。

第二天一早,赵一借一行动身去三江。按他的习惯乘的是一台十二座面包车,除赵一浩自己之外,还有组织部的吴泽康、省委副秘书长薛以明、秘书、警卫及办公厅的两个处长,一台面包年也就可称满载了。

吴泽康是第一次陪省委书记出差,摸不清脾性,不便多说话只把眼光朝向窗外以观山景。办公厅的几个人都是经常同赵一浩道下乡下厂的,知道他的喜怒好恶,车子出了省城便天南地北地谈开了,赵一浩自己也很快加入进来,车内的空气顿时便活跃起来。

在这种场合大家都知道不便谈政治上的事,一般也不宜谈日常工作上的事。于是便天南地北摆故事说笑话。省委副秘书长薛以明是广东人但普通话说得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广东味了。车内的话题东转西转忽然转到了广东人说普通话,赵一浩带头说了一个笑话:六四年他们那个大学的毕业班下湖北参加“四清”。班上有一个广东同学,他对生产队长说天要下雨了,你们的稻草赶快收一收。说出来的却是:天要下汝哪,你们的倒桥要赶快修一修。弄得生产队长莫名其妙,说:张同志,我们那座桥没有倒呀,我刚从桥上过来的。这位同学比手划脚地解释,越说越说不清楚,后来他去了才当了这位广东人的翻译。一阵笑声过后,薛以明自己接过话头一连说了几个广东人说普通话的笑话,引来满车轰然大笑。其中一个是:广东人到北方一个中等城市当了市长,开大会作报告,他说郊区一定要管好,否则城里的坏人都跑到那里去了。他说出来的却是:娇妻一定要管好,否则坏人都跑到那里去了。那天他作的是整顿治安的报告,大家正在为“娇妻”发问发笑,却又听见他说:办案子要先女后男!会场又是一阵轰动,弄了大半天才弄清楚了,市长说的是办案子要先易后难,把那“易”的音说成“女”的音了。

就这样一路春风满车欢笑,从省城到三江的一百多公里路程很快便过去了。全车的人没有一个会想到或者看出省委书记有什么心事。

以卫亦前为首的“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在市委招待所恭候赵一浩一行。下午,照例由市委、市政府向省委书记汇报全面情况,主要是经济工作情况。晚上他想先听听两个考察组长的意见,但专门为上级领导安装的红机响了。是周剑非打来的。赵一浩接过电话后双眉紧锁,但不露声色地对等候一旁的吴泽康说:“情况有变化,快去通知市委和考察组的同志到楼下开会。”

大家走进会客室发现省委书记已经坐在里面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都在注意观察,但他们都没能从赵一浩的表情上得到要领。出现在眼前的赵一浩表情平静,刚才省里打过来的电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情绪有任何波动。

大家各自找位子坐下,纳闷地或好奇地等待着赵一浩发布爆炸性的新闻,没有特殊事,怎么会这样呢?

赵一浩“发布新闻”了,但语气平淡、话语简单,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省里打来电话,有件事要我回去处理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走。其余的同志继续留下,按分工各行其事。”

在坐的人都觉得纳闷却又不好打听,只好连声表态,语言不同意思一样:一定按书记的吩咐办。

第二天一早市委派一部刚接来不久的皇冠车送赵一浩返省城,除了秘书和警卫员随行之外,其余都属于“各行其事”者留下了。

话分两头:赵一浩一行离开省城的当天下午,周剑非带上秘书、省委管行政的副秘书长、接待处长等人到飞机场接中组部考察组。谁知飞机晚点两个多小时。当那架装有四个发动机的依尔十八终于在机场徐徐降落时,黄昏的帷幕已经在地平线上展开。

三位老年人领着十多个中青年干部走下飞机,一位自称是中组部的年轻人急步上前依次向周剑非介绍:

“这位是张老,这位是刘老,这位是李老,这位是中组部宋局长。”他将三者加一局长介绍之后,其余的人就没有再介绍。介绍多了也记不住,反正以后会慢慢认识的。

周剑非只说了一句话:

“请同志们上车吧。”

将客人送到招待所安排周全回家吃过晚饭之后,周剑非领着组织部一位副处长,携带本省厅级以上干部花名册去和考察组商定日程。去一位副处长当联络员这是贯例,主要任务是通知前来谈话的省、厅级干部及其他联络事项。

周剑非到达招待所时,客人已吃过晚饭,“三老一局”正坐在张老大套间的会客室里商量事情。见周剑非来了,张老半撑起身子同他握握手又指指对面一张单人沙发示意他坐下。周剑非和其余三个人一一握手后落座,向在座者介绍了吴副处长并将干部名册给了宋局长,然后说:

“正好三者和宋局长都在这里,为了便于安排活动,是不是商定一个日程表呢?”

他的话音刚落,张老以平静的口气问道:

“怎么不见一浩同志呢?”

这位中顾委常委七十六岁了,看上去身体健康头脑绝对清楚。周剑非已经获知,他是一九二七年十四五岁时便投身革命的,一生经历过不少坎坷,也闪烁过很多辉煌,担任过党、政、军一连串要职,是一位很有身份的老前辈。

周剑非没有料到考察组会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只好如实回答:

“一浩同志下乡去了,他告诉我接待安排考察组,他过几天就回来。”

周剑非可谓做到了“如实回答”四个字:下乡去了,叫他接待,过几天才能回来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但他巧妙地省略了一个重要情节:赵一浩是下乡之后才知道考察组要来的消息呢,还是知道考察组要来的消息后今天早上才离开的?幸亏三老一局都没有追问,追问也不要紧,他早已对策在胸了:三江市调整班子出现了复杂情况,早已定了省里要去领导干部处理这件事如此等等。又是实情实理,并没半点虚假之处。至于原先定的是他周剑非去,后来临时改为由赵一浩去的事,他相信考察组不会问得这么细,那不是近乎审讯了?

果然,三老一局都没有过问赵一浩什么时候下去的细节,张老听了周剑非的回答,像是经过了商量似的,说道:

“你打个电话给一浩同志,请他马上回来。他不回来,我们不好商量日程。”

语气是平和的,可以说十分平和。但周剑非立即从那平和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一种不可更改的坚定性。他还来不及回答却又听到张老以相同的语气,甚至更为和平的语气说:

“你告诉他不要有什么顾虑嘛,我们都是同志嘛。”

和平的语气中包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坐在一旁的两老一局虽没有插话却用表情、笑颜烘托了这种气氛。周剑非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一浩同志绝对没有什么顾虑的,考察组来是帮助我们嘛,清还请不来哩。一浩同志确实是去三江处理急事。根据考察组和张老的意见我今晚就给他打电话,传答考察组的意见,要他马上赶回来。”

张老笑笑说:

“对,你给他打电话,先回来一趟吧,我们先谈谈,如果需要再回那个什么江?哦,三江市去也可以嘛。”

周剑非说:

“那就这样办吧,我估计一浩要在那里布置交待一下才能动身,恐怕要明天下午才回得来,明天是不是请考察组的同志们到附近看看?”

“看什么呢?”张老问。

是呀,看什么呢?周剑非刚才是冲口而出的并没有事先考虑去处,但顺理成章自然是看风景名胜了。他一连说了省城市内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兰湖、傅家屯、西山卧龙寺等等,并简要地介绍了这些景点的概况以供客人们选择。

张老听后摇摇头笑道:

“不,我们现在不去那些地方。下车伊始看风景,我们岂不成了旅游团队,哈哈。”他瞄瞄在坐的诸位,像终于作出决策后下达命令的指挥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明天的活动像你建议的就一个字:看。上午看材料,请你找一些省委近期发的文件、指示、报告一类拣重要的明天一早最好今天晚上给我们送来,这是上午;下午嘛也是看,看市容、看商店、看供给、看物价,四看!这也是一种考察嘛,由表及里对不对,哈哈!”他说着将脸转向二老一局,“你们说行不行?”

二老一局立即同声表态:

“行!”

张老又转回脸向周剑非:

“你看呢?”

周剑非立即回答:

“就按张老的意思办,我这就回去打电话,送材料。”

张老哈哈一笑:

“好,那就这么办吧!”

自然地流露出了一副驾驭一切的权威气派。

周剑非回到办公室立即叫来秘书清点文件,大凡省委、省政府所发文件、讲话稿一类他这里全有,用不着再去惊动办公厅的。他立即拨通了赵一浩的电话,传达了考察组的意见。赵一浩听后沉默了分把钟,然后说:“叫回去,就回去吧!”周剑非说:“有些事回来再说吧。”两人便把电话挂了。秘书一边清点,周剑非一边过目挑选,一共挑选了二十来件可以全面反映省里近年来的思路、政策和工作的文件、讲话,叫秘书送到考察组去。办完这件事已十二点多钟了。

他趟在床上反复回忆着下午的一切,总觉得有些东西摸不清吃不透。表面上看三老一局的态度不坏,并不像要来搞什么大的举措,而是一般性或者如通知所说例行的考察,但为什么别人下去了非叫回来不可,不回来就不开展工作,在他的经历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他很自然地又联想到社会上的流言,考察组的到来和它有什么关联?其实,当获知考察组要来时他便敏感地意识到了。今天上午他和邻省的组织部长通电话商谈一位厅级干部的调动问题。这种事按贯例不需要他这位部长亲自出马的,但他亲自出马了,理由是他和邻省那位部长是中央党校的同学,熟人好办事嘛。在电话上谈完了要谈的事,他用一种顺便问一句的口气向对方打听了是否有考察组光临的事,对方作了否定的回答,这就更使他难以琢磨,如此说来,考察组并非每个省都派,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他一定要将这个信息告诉赵一浩,让他心中有数。当然,就周剑非的个性来说,决不是有意识的讨好,而是出于对赵一浩的关心,或者说与他自己休戚相关也未为不可。

第二天按商定的临时日程考察组阅读文件,周剑非没有去招待所。下午是参观市容考察物价和居民生活,周剑非两点钟按时来到招待所作陪。三老一局都坐在张老套间的客室里商量事情,见周剑非来了,张老笑着招手让他坐下,说:

“我们正要找你哩,有事同你商量。”他回头对坐在自己身旁的宋局长吩咐:“老宋你说说。”

宋局长说:

“刚才我们商量了,考察组人多走在一起目标大。我们决定分两个组到市区随意看看.你也用不着陪了,你去目标更大,只要找两个领路的,备两台面包车就行,也不要警车开道,警卫随行。张老和刘、李二老都喜欢轻车简从,微服出行,你看怎样?”

周剑非听了笑道:

“这样很好,三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照办就是。”

说着他便起身去招待所办公室打电话,并很快安排好了一切。临上车时,张老回头问:

“一浩同志什么时候到呀?”

周剑非说:

“现在已经在回省城的路上了,再过一两个钟头就可以回到省城的。”

张老说:

“好,告诉他,我们晚上见。”

周剑非回到部里召集在家的副部长和有关处室领导听考察组对两个厅局班子的考察汇报,这个会前两天就要召开的,因为接待中央考察组的到来推迟了。

大约下午四点钟,秘书进来向他悄声耳语:

“赵书记回来了,在你办公室等你!”

周剑非感到有些意外,按贯例赵一浩应是先回家洗洗漱漱,然后到办公室打电话叫他过去,现在竟然直接上他办公室来了。他连忙将会议交给一位副部长主持,起身去隔壁的办公室。

赵一浩正坐在沙发上等他,显得有些疲倦,他同周剑非拉拉手,要他坐在身边,问道:

“怎么回事呀?”

是一种探询的表情和语气。

周剑非将考察组到来后的情况叙述了一遍。说得很详细,包括三老一局的表情、态度、要求以及他给他们送了哪些材料,今天下午的参观考察等等都仔细地说了一遍。

赵一浩听后略事沉默,他没有说半句官话,类似他周剑非对张老所说的“这是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等等,他只说了三个字:“管他哩!”

这说明了他们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用不着任何官场语言来掩盖内心的活动了。“管他哩!”包含着理智、感情和态度,周剑非明白其丰富的内涵,他没有忘记将向邻省打听的情况告诉赵一浩。赵听后“哦”了一声,周剑非从表情上看出,书记对这一情报很重视,但未作评论。于是他对赵一浩说:

“回家换换衣服吧,晚饭后再去招待所。”

赵一浩没有按照周剑非的建议晚饭后再去招待所,而是回家洗洗脸换了一件衣服便到招待所去了。他的妻子田融还没下班回来,他想给她打个电话说他回来了,又想给她留个纸条,结果两样都没有办。他俩是大学的同学,一起分配到基层,又一起由基层到县到省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这个省份,可谓甘苦共尝,荣辱与共,感情甚笃。他以为她不知道他昨天去今天就回来,打电话留条子都说不清楚,反而引起她不必要的担心,还不如晚上回来再对她说说吧。

他已经换好衣服拉上房门准备出发了,忽然听到卧室里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他开门进屋拿起话筒,只“喂”了一声,对方却已经听出来了,话筒里传来关切、柔和的声音:

“我猜你这时应该到了,我马上回来。”

赵一浩很惊奇,问道:

“你知道我今天要回来?”

“是周部长告诉我的,”田融回答,“他昨晚深夜给我打的电话,他怕电话上说不清楚引起我担心,今天一大早又来家里给我说了你回来的原因。他这个人真细心哩!”

“哦,原来如此。这个剑非!”

他心里涌起一股感激之情,却没有再说下去,转而对妻子说:

“你不用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了,没有什么事的,我现在就到招待所去,晚上回来再说吧。”

“晚上回来再说”这句话使田融有些失望,她问:

“你不回来吃晚饭了?”

他顺口而答:

“也许吧。”

“好吧,”话筒里又一次传来田融的失望声,“我还给你买了卤猪脚哩!”

赵一浩感动地笑道:

“是吗?那太好了,今晚吃不上就明天吃吧,你可别一个人吃光了呀!”

挂上话筒往外走,赵一浩真有些情牵意连了,他忽然想起一件陈年旧事,“文革”年代,大约是一九七一年吧,那时他和田融都在北方的一个县里工作,田融生孩子还没满月他就被派下乡去了。去了很久很久,回来时妻子兴冲冲地告诉他,她用供应票买了一对猪蹄子专门卤了等他回来。谁知揭开一看,那对卤猪蹄子早已发霉了。他激动地将妻子搂在怀中,她却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

赵一浩没有时间沉溺在难忘的往事中,他急步走出门上了车直奔招待所而去。

当他到达招待所时,考察组的人刚从街上回来,张老见到他时握住他的手笑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们打扰你们的正常工作哪,请见谅。请你回来嘛,一来是先听听你的,二来是安排一个日程。这两件事办完了,你要下去还照样下去嘛,有事我们找周部长就是了。”

说到这里他回头对正在为赵一浩沏茶的秘书说:

“去请刘部长、李省长和宋局长来,就说省委赵书记到了。”

从表情可以看出,他对这位年轻的省委书记按照自己的要求赶回省城来感到高兴,因省委书记有意无意回避考察组的到来而产生的不快情绪终于烟消云散了。眼前的这位省委书记给他的第一印象也是良好的:仪表堂堂,一副精明能干的模样。

他正在和赵一浩闲扯,刘、李二老和宋局长都陆续到了,大家落座之后便开始谈公事。他说:

“我先说两句,刘部长、李省长和宋局长再作补充。我们这次来的任务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了解省委班子的运转情况,方法嘛,老办法:个别谈话。我们打算谈话的面宽一些,除了四大班子的领导成员,还要找一些退下去的老同志和现任的省委部长、厅长、局长谈,当然厅局长人数多,只能谈一部分哪。除此之外,还需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什么人,那就根据进展情况而定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略作自我思路的调整然后继续说:

“考察班子运转情况自然要联系到人罗,会联系到每一个常委、副省长。请你回来就是开个会给他们说清楚,不要有什么顾虑嘛,我们不会偏听偏信的,我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是红就是红,是黑就是黑。红也好黑也好都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不能胡打乱说一通而又不负责任。这就是实事求是,小平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信奉这一条,没有实事求是,大到治国安邦,小到看一个人一件事都会走样,都要出问题,我们这些年吃亏就吃在不实事求是。不需要写几万字几十万字,只要一句话:实事求是或者不实事求是!”

他越说越来了兴趣以致将话题拉长了,长得有些无边无际了。

“一亩地产几万斤几十万斤粮,现在谁相信。可是我们就干过这种蠢事,报纸大力宣传了,前往参观的人如潮涌,心头怎么想不知道,口头上没听见哪个公开说过不相信的话。这就叫谎言重复多遍就成了‘真理’!一会儿林彪成了井冈山会师的英雄、代表人物,一会儿他又成了不会打仗的元帅!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他突然打住:“啊,扯远了扯远了,总而言之,找你回来就是讲明我们的来意,解除不必要的顾虑,然后通过你做做工作,让大家都说真话、实话,不要看风使舵。我们什么风都不刮,让那些想看风行事的人昏头转向,哈哈哈!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