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福气安康-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红冰刚走到后院。便看到一个矍烁地身影正从侧门而入。心中一喜。不由迎了上去。叫道:“范爷爷。”
范老先生已经年逾六十。须发尽白。但腰板挺直。精神矍烁。双目炯炯有神。说话条理清晰。走路稳稳当当。丝毫显露不出老年人地老态龙钟。
见是李红冰。范老先生笑着应了。
李红冰有些奇怪:“范爷爷。今天怎么这么早就下了课?”
“孩子们家中有事,所以早早让他们回去。”范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朝蘑菇屋走去。
张嬷嬷小桃等人一见范老先生,忙上前打招呼。
李红冰心中暗想,这也难怪,村庄里的
私塾里多是一些贫家的孩子,来求学的目的无非多识几个字,会一些简单的算术,不致于做一个睁眼瞎。既然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科考,仅仅为了识字,多上一天学与少上一天学倒没什么区别。
“三头菇长势如何?”范老先生问道,抬脚进了一间最近的蘑菇屋。
“嗯,长势良好。已看得见菇伞了,这几天就能收成。”李红冰一边答道,一边拿过一个口罩上范老先生戴上,一边拿过一个放大镜递到范老生先生手里。
范老先生俯下身子,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地察看了下面几排的蘑菇,点点头,眼中露出满意的神情,“这几天尽量不要多浇水,一天一次就够了。”
“范先生,刚才小清姐已经吩咐过了。”小桃笑嘻嘻道,“我们大家都谨记着呢!”
范老先生直起身来,赞许地望着李红冰。他这个关门弟子,聪明好学,精明能干,事事还能考虑周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范老先生,这么早就放了学堂?”问话的是张嬷嬷。
见范老先生点点,张嬷嬷又道:“这么早下了学堂,我那个淘气的孙子又不知哪玩去了。这大冷的天,就是要到水边去玩,他爹都拎棍子打过好几回了,就是不听。”
张嬷嬷低下头去,叹了口气,她家光孙子就两三个,管不过来。想起什么似的,她又抬起头来,“说到听话,我那个顽劣的孙子最听一个人的话。”见众人的目光望了过来,她笑着转过头来,“范老先生,你那个学堂里上个月是不是来了位姓贾的年轻教书先生?”
上个月?贾先生?范老先生与李红冰对望一眼,相视一笑,一副明了的样子。
“我那孙子对那位贾先生可是佩服得不得了,现在还念叨着呢。说那位先生学问好,课也讲得好,还会讲故事。讲那个什么来着,对,叫龟兔赛跑的故事。”
“什么叫龟兔赛跑,我怎么没听说过?”小桃好奇地插话进来。
李红冰便笑了起来。什么真先生贾(假)先生的,只不过是她一时贪玩,弄了个“假”先生的化名,女扮男装,重操了一下旧业而已。作为现代教育界一个有着五年资深教龄的幼儿园老师,教育小朋友她可是最拿手的。再说,这小朋友的意志趣向,也是古今贯通的。
多久没拿过教鞭了?初初施教时的生涩感,但很快她就找到了感觉。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暗道,虽在古代,但这也是祖国的花朵啊。
第四十六章 晚饭间商议做新衣(大修)
(求收藏票票!!)
天色渐暗,苏氏和范老先生相继回来,李红冰淘米做菜,忙个不亦乐乎。在现代一个人住惯了,本着不能委屈自己的原则,李红冰一般情况不食方便面,不吃速食快餐,一有时间就挎个篮子上市场,做几个合口味的拿手小菜,还有空闲,就对着电视里的“美女私房菜”学做几道美食。
饭厅设在苏氏母女居住的那排平房里。面积不大,恰恰能放下一张梨木桌子,还有一溜的椅子。简单朴实,重在实用。
范老先生在首位上坐了,苏氏坐在旁侧,李红冰则坐在下首。不一会功夫,李红冰就端了菜盘子上来。有大葱炒鸡蛋,有香芹炒肉丝,山笋冬菇焖猪手,还有范老先生最爱吃的蟹粉狮子头。这蟹粉狮子头是苏氏特地从扬州城里带回来的,李红冰一年也没吃过几回,是扬州城的一大特色菜肴,以鲜嫩丰腴著称,入口而化,咸鲜隽永,是范老先生的最爱。
“来,范老爷子,尝尝这个。”苏氏亲自把一个蟹粉狮子头夹到范老先生碗里。李红冰学着苏氏,也把一个狮子头夹到范老先生碗里,道:“范爷爷,快尝尝,这种东西,要趁热才好吃。”
范老先生呵呵笑着,心中一阵唏嘘感慨。自己要是有个儿子,能娶上像苏氏这样贤淑的媳妇,那真是几生修来的福气,要是能生个像小清这样乖巧的孙女,那真是锦上添花,人生再无所求了。
吃了几口菜,李红冰想起什么,问道:“娘,昨天黄二嫂子拿了料子过来,我看了,很不错的料子,就要了。你和范老先生的呢?拣了什么好料子没?”
“喜欢就好。”苏氏微微笑道,“我听黄二嫂子说了,这是上好的丝缎,做冬衣最合适不过。我和你范爷爷的料子早就订了。明天我就叫城北的李裁缝过来。”说到这,苏氏顿了一下,转向范老先生,“范先生,您也一块量了吧。”自范老先生与苏氏母女住在一块后,范老先生的生活起居,都由苏氏照料着。
“那就有劳苏大妹子了。”范老先生呵呵笑道。
“先生说哪里话?当初要不是范先生照应着,我们母女……”苏氏说着神色便黯了下去。
“这又说到哪里去了?老提那些伤心事干嘛?”范老先生倒是很看得开的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现在这日子也还过得去,要想就多想想以后的事。老想过去的事情,苏大妹子,这点可不好。”
苏氏笑笑。知道范老先生指地是什么。这么多年了。对于儿子地死。她总是一直放不下。以致郁结于怀。身子一直不好。
“苏大妹子。如今小清也大了。你就少操点心。安心享享福。看。”范老先生夹起一块大葱鸡蛋。放进嘴里。一边嚼着一边啧啧赞叹。“小清地手艺是越来越精湛了。这么简简单单地材料都能做出这么好吃地菜来。要是以来谁娶了咱们小清啊。那真是有口福了。”
李红冰顿时红了脸。佯装生气地叫道:“范爷爷!”
“哦。小妮子害羞呢。那爷爷不说了。”范老先生捋着胡子一本正经道。“爷爷刚才好像说错了。不是谁娶了你有福气。是海子有福气。对不对?”说罢哈哈大笑。
李红冰地脸更红了。
苏氏也不禁莞尔。她地小清真地长大了。不但会照顾自己。而且还会赚银子。过不了几年。又快出嫁了。想到这。苏氏心里滑过一丝怅惆。
吃过晚饭,撤了饭桌,范老先生先回了自己的居所,苏氏母女二人在正厅里品茶。
茶几上支起一个小火炉,炉上一个精致的茶壶,袅袅的热气正从茶壶中冒出。顿时,茉莉花茶清幽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正厅。苏氏和林氏是手帕交,又同是苏杭人,两人的兴趣爱好也大致相同。
“小清,你明天要到城南去吗?”苏氏呷了一口小翠斟好的茶,问道。
“嗯,”李红冰点点头,想了一下压在书房案桌上的一批订单,城南的几个庄子倒是占了大多数。本来,她也是打算明天亲自跑一趟,给那些老主顾送送货,顺便洽淡一下明年的购需情况。此时被苏氏一提起,倒让她觉得有些奇怪,“娘,有事吗?”
“哦,是这样。”苏氏放下手中的茶盏,“刚才回来的时候我在路口见到你林大娘,她说这几天要转风了,担心海儿的衣衫没带够,就托我问一下你什么时候去城南,顺便给海儿捎几件冬衣去。”
“哦,这样啊。”李红冰低下头,脸上飞起一片红霞。林大娘是仅仅要她去几件冬衣,还是有别的安排?虽说桃花村迁过来的村民都住在了扬州城郊外的村庄,但相距扬州城并不远,黄二嫂子又每天都要往城里跑,不去劳烦她偏偏要等到自己送货的时候才提及此事,又是何意?
想起上次林志海回来,距今已有几个月了,莫非是林大娘他们相隔太久生分了,才有如此安排?
李红冰这样一想,一阵甜蜜沁入心田。几个月不见,说真的,她也开始有些想念那个清朗的身影,还有英挺的剑眉下蕴含儒雅气息的双眸。缘份真是奇怪的东西,八年前李嬷嬷打趣她说要结娃娃亲时,她还想着以后世事不知如何变幻呢。想不到,一场变故,竟拉近了他们俩人的距离,也朝着众望所归去的方向发展去了。
翌日,天边刚射出第一道霞光,苏氏蘑菇园里,一个纤丽的身影,正站在万丈霞光下。
今天的李红冰显然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的打扮,粉红的长裙戈地,外罩一件银狐皮披风,云鬓高挽,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清一色的七枚珠钗斜插入鬓,更显清丽出众。
人常言,年轻就是资本。十三四岁的少女,本来就是如珠如玉般的年纪,如今经这细致的梳洗打扮,就如一颗明晃晃的珍珠,闪出璀灿的光华来。
第四十七章 书院学子对对子(大修)
苏氏也起来了,母女二人坐在一起用过早饭。苏氏含笑望着女儿,看她凝神的时候,眉宇间便显现出沉稳宁静的气韵来,这不由使苏氏想起多年以前。多年以前,在桃花村那伫立于门槛之上的六岁小人儿,也是这般嫣然巧笑地凝望着她,眉宇间的娴静柔和,令她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看到多年后的女儿。
后院里,停了两辆马车,一辆是盛装货物的马车,一箩筐一箩筐晒好的干蘑菇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后车厢里。苏氏母女二人则坐上了另一辆马车。赶车的伙计一声吆喝,马鞭一挥,两辆马车便“达达”地朝城中方向驶去。
早两年,苏氏就在城北方向,寻了一个铺子,租了下来,雇了一个抓药的伙计,自己则做起了坐堂大夫。
到了城北药馆,苏氏下了马车,又细细叮咛了李红冰一番,马车才又朝城南方向驶去。
城南一带,是扬州城内比较富庶的地方,有几个庄子,良田万顷,那里的人们生活水平比较高,酒肆杂货店也比较多,对于蘑菇的需求也比别的地方大,每年冬夏两季,李红冰都要往这里送好几趟蘑菇。
走了约半个时辰,便到了城南,一个庄子一个庄子送过去,马车上的箩筐渐渐少了起来。临近晌午时分,马车上几十箩筐的蘑菇已分送完毕,还顺带接了明年的单子。
在庄子里的饭馆用过午饭,问了城南书院的地址,李红冰等人便驾着马车便朝城南书院驶去。
城南书院。
远远望去,一块巨大的横匾镶嵌在庄严肃穆的大门之上,四个漆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相传,这是前朝的一位新科状元,也就是城南书院的第一个状元郎的亲笔题字。至那以后,城南书院名声大震,各地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出过好一两名状元,几名榜眼郎与探花郎。
一踏进书院,便有一个精瘦的老头子前来相询,想必是这书院的值守。李红冰说明来意,那老头一听林志海的名字,眼中便现出恭敬的神色,指了指前面不远处的课堂。
一路行来,李红冰不由暗暗赞叹。真是百年名校,古树高耸入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地上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见一片落叶,林间小道也不见学子们打闹嬉戏的场面,果然是学风严谨。
正值午休时间。整座书院寂静无声。只有西北角地学堂传来了一些说话地声音。
坐在前排地是一个浓眉大眼地青年人。此刻正转过头来。招呼学堂里地其他学子:“各位。我这里有一个绝对。如果谁能在一柱香地时间内对上来。我张展鹏就认他做大哥。”
他这话一出。那些正在看书地。写字地学子都停了下来。朝他望了过来。
张展鹏有些得意。清清嗓子道:“各位听好了。我这个上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他此言一出。底下便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这是首拆字格体地对联。“十”字加“口”字再加上“心”字。就是一个“思”。要想对仗工整。还真是有一定地难度。
“我去点香。”张展鹏一下子蹦了起来。就要去拿香。
“不用了,”说话的是坐于张展鹏后几排的一个年轻书生,他略一沉吟,道:“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中秋。”这古字中的“賞”字正是“八”字加“目”,再加一个“尚”字,可谓对仗工整。
张展鹏有些愕然,抬头望去,见是城南书院的才子朱里厚,不由嘿嘿笑道:“朱大哥对得好,对得好。”
“我也来对一个如何?”靠窗而坐的一名学子搁下手中的毛笔,直起略显清冷的身形,斜飞入鬓的剑眉下,是一张闪着坚毅之色的清俊脸庞,他微微一笑,浑身的清冷气息似乎遁匿得无影无踪,“八目加贺,贺年、贺月、贺升平。”
他话音一落,四下便响起一片叫好声。时值边陲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年间,这下联也真是应情应景了。
张展鹏似有不甘,周围的人都在起哄:“快叫大哥,快叫大哥!”
“慢着!”张展鹏眼珠一转,一个鬼点子涌上心头,“我还有一个字谜,猜对了我才叫他一声大哥。”
这张展鹏机灵古怪,使刁耍滑惯了的,众人也不以为意,依旧看书的看书,提笔写字的写字。站在门边的一位青年学子倒有几分好奇:“说出来听听。”
张展鹏一看,说话的是扬州城郊李子庄的李大有,眼中便有几分不屑。这李大有读书倒是很勤奋,就是为人木讷,不会转弯,脑子里少根筋,说话也直来直去的,暗地里常被其他学子笑话。
“听好了,”张展鹏道,“我这有二十文钱,谁出去替我买四样东西:一样是纸包火,一样是纸包风,一样是皮包骨,一样是骨包皮。如何?谁来试试?”
张展鹏从衣袖中掏出一串文钱,往空中抛了抛,伸手接住,拿眼睛环视了一下学堂里沉思的学子,脸上尽是得意之色。
朱里厚正在沉吟间,林志海已经露出了微微笑意,正在此时,门外传来一声清脆的应答之声:“这有何难?我来试试如何?”话音一落,一个姿容清丽的女子便侧立于学堂的大门之中。
张展鹏初初一听这声音,愕了一下,但见到门口之处立着的人儿,马上换上一副笑脸:“小清姐姐,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你这个大忙人难得来一趟,是不是来看林大”话未说话便“哎哟”一声捂了脑袋,想必没防备时挨了一记,话到此便中断了。
“你这小子在这书院里不好好读书,偏学那些无聊人士玩什么猜字谜,待我回去告诉你姐去。”李红冰一手抓过他手中的那串铜板,轻斥道。
张展鹏一听说是要告诉姐姐张二花,马上噤了声。他一个贫家孩子能上这所名校不容易,光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都是靠二姐张二花张罗着,要被二姐知道他在这里疏于课业,断了他的学费,他的前程不就完了?当下马上嬉皮笑脸哀告道:“小清姐姐,你行行好,千万不要告诉我姐去。这不是午休时间吗?大家玩玩,添点乐子。”见李红冰不为所动,他马上转向坐于窗下的林志海,“林大哥,我可没说错吧?”
第四十八章 送衣裳两下情切切(大修)
林志海自李红冰一进来,就从位子上站了起来,笑意布满了清朗的脸庞,眼睛一直落在她身上,未曾离开。此时见张展鹏急着搬救兵,不由笑着劝道:“小清,你就放过他吧,大家也是图个乐子。”
李红冰不由“噗嗤”一笑,她并没有生气,她只是吓唬一下张家这个顽皮的小子。
张展鹏一见林大海开口说情,小清姐姐又笑了,想来只不过吓吓他而已。这下更来劲了,他“呼”地跳到中央:“这样好了,大家都来猜,我给每人发一张纸,想好的就把谜底写在纸上。一刻钟的功夫,谁猜得最快,又猜得正确的,我那二十文钱就归谁。”他也不管别人同不同意,拿出一叠白纸,每人给了一张。
李红冰在门外就早已把答案想好,此时白纸一铺开,提起毛笔,沾上浓墨一挥而就。“灯笼、折扇、枣子、核桃。”搁下毛笔,转头去看众人。见林志海也已经写好,正冲着她微微笑着。朱大才子正在奋笔疾书,显然还未写好;其他两个学子还在沉思。
“时辰到。”张展鹏大声道,一一检视过去。“林大哥答案正确;朱大哥答案正确;小清姐答案正确;李大有,你怎么一个也没猜到……”
张展鹏巡视了一圈之后,站到了凳子上:“现在,我宣布,获胜的是林大哥和小清姐。”他嘿嘿笑着,“林大哥,小清姐,你们俩个,还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我那二十文钱,归你们俩了。”
林志海与李红冰相视一笑。李红冰拍了一下张展鹏的头,把手中的铜钱甩回给他:“谁稀罕你那二十文钱?以后好好读书,少玩这些花样,不然的话,让你姐知道,有你好看。”
张展鹏缩缩脖子,接过铜板,唯唯喏喏地应了。
经过这么一闹,众人便散了。回寝室的回寝室,温书的继续留在学堂里温书。李红冰一把把林志海拉了出来:“海哥哥,这是你娘托我捎给你的。”一边说着一边把手里的包裹递到他手里。
林志海接了包裹过去,眼睛却不离眼前的俏丽人儿:“小清,几个月不见,你清减多了。要是太辛苦就把蘑菇园盘给别家吧。反正,咱们也不缺那点钱……”
不缺那点钱?林红冰无声地笑了。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双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啊。不靠那个蘑菇园,上京赶考的盘缠哪里弄去?
林志海似乎看穿了李红冰心中所想。脸上微微一红。讪讪道:“我是说。咱也不急于要那一大笔费用。钱可以慢慢攒。再说。我娘那个绣庄也有些收入来源……”
“海哥哥。你就别操心钱地事了。”李红冰正色道。要一介文弱书生去想些生钱地门道。岂不难为了他?入乡随俗。李红冰也渐渐接受了科举这样登上仕途地路子。是金子总会发光地。不管在哪里。即使在科考里也一样。只要能出人头地。独木桥也是要过地。
“要不。我明年不上京赶考。等过几年日子好一些时再……”林志海望着眼前那张消瘦地容颜。心底有一些疼痛地感觉。
前几天小清来信说。要他安心读书。银子地事不用他操心。他就隐约猜到了几分。今日见了她一脸倦容。便觉心疼更甚。
“这事哪能拖地?”李红冰笑。少年英才。国家栋梁。若为了钱地事蹉跎了。那岂不可惜?“再说。你不想光宗耀祖。给你娘争口气?让清平镇那伙人瞧瞧?”
李红冰地这番话正说中了他地心思。他低下头。默然不语。十年寒窗苦读。说白了也就是要争一口气。
“海哥哥,你放心,盘缠我早就给我筹好了。”李红冰安慰他,“要是你过意不去的话,等你新科及第,中了状元的时候,再还我不就得了?”
“小清!”林志海感激地抓住她的手,一时之间,却说不出感谢的话。
李红冰轻轻抽回手,脸上飞过一片晕红。经过几年这文明古国礼法的熏陶,对于年轻女子应保持的矜持,她还是知晓的。
林志海也微微红了脸,自己的一时忘情,倒失了读书人应有的礼节了。当下对着李红冰一个长揖,算是谢过。
李红冰掩口笑道:“海哥哥,何须多礼?”再深深看了他一眼,“海哥哥,你保重身体,我走了。”
倚着老槐树,望着那粉色身影娉婷而去,林志海说不出心中有多怅惆。想来唯有专心攻读,一朝高中,名扬天下之际,才能不辜负心仪之人的一番苦心。
由于马车上缷了货,回程的路比来时快了许多。出了城,转左,驶上石子路,路的尽头便是苏氏的蘑菇园。蘑菇园旁有一个天然淡水湖,冬日里扬州地带的湖面是不结冰的,平静得如同一面镜子。
八年前,扬州城郊很荒凉败落,只有零星的几个村子,桃花村逃荒过来的人们,便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八年过去了,这里陆陆续续迁进一些南方或北方的流民,扩展成一个乡镇的规模,渐渐热闹起来,成了南北方交汇的繁华场所。
马车刚驶入镇子路口,就看见余赛花急匆匆地赶路,没留神,差点撞到马车上。赶车的王五急忙拉住马车,喊道:“黄二嫂子,这么急着赶路,要到哪里去?”
余赛花正火急火燎地往前走,前面巷口突然转出一辆马车,把她唬了一大跳。抬头一看,见是王五,忙应道:“嫂子这会子有急事,一大批货等着缷呢。回头再跟你聊。”说完急急忙忙地走了。
李红冰掀开窗户的帘子,透过窗户上覆着的一层薄纱往外看去,只看见黄二嫂子渐行渐远的背影,转眼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她想,黄二嫂子可能是布店里接到什么大买卖了,不然的话她不会走得这么急。
下午的时候又来了几个上门买蘑菇的小买家,李红冰就不作陪,直接让张二花带着他们去后院挑拣蘑菇。
第四十九章 苏氏对女儿的担忧(大修)
闲着无聊,精神又尚好,李红冰想了一会,开了梳妆台的底层,拿出一个小本子,取过算盘,把今日的收入粗略地算了一下。两年的磨练,她的珠算已到纯熟的地步,配上自己的心法速算,三两下功夫,她就得出了一个数字。
看着本子上的数字,她无声地笑了。就等这季的蘑菇收成之后,海哥哥的盘缠就凑足了,还能多出十几两银子做几套新衣,和一些日常用度。通常赴京赶考的学子都提前大半年赴京温习,为大考做准备。京城寸土寸金,在京城耗上半年,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合上本子,放回原处,李红冰伸手按了一下太阳穴,人也清醒了不少。放眼远望,窗外碧蓝的湖面上,一群通体雪白的白鹅正在嬉戏游玩。
夜幕降临,吃过晚饭,李红冰习惯在书房里练一会字。虽说苏杭州一带的冬天很少见有雪花飘飞的时候,但气温还是低的,凝霜也是有的。
张老汉家是打铁的,有时也造一些手炉拿到集市去卖,卖剩的也拿了一两个给苏氏。手炉虽不是很精致,甚至还有些粗糙,但很实用,放几块炭进去,挎在手腕上,双手聚拢,便有热气缓缓传至手心。李红冰的手不易暖和,一到冬天就冰凉如水,这个温暖的手炉倒挺合她的意。
苏氏是在李红冰正练字练得起劲的时候走了进来,她也没打扰李红冰,只是静静地坐在一侧,静静地望着女儿在白纸上奋笔疾书。直至李红冰察觉到苏氏的到来,才慌忙停下狂草的笔锋,出声问道:“娘,找我有事吗?”
苏氏神情恍惚,显然没有听见女儿的叫唤。
李红冰见苏氏的目光似惊乍喜,双目只是望着自己呆呆出神,眼神空洞,思绪不知飘落何方,不由再叫一声:“娘!”
苏氏的身子明显地震了一下,这才回过神,见女儿正目不转晴地望着自己,不由有些尴尬,用丝绢掩了掩嘴轻咳了两下稍作掩饰。
“娘,你刚才在看什么,看得那么出神?”李红冰锐利的目光掠过苏氏,心中疑惑油然而生。八年的相处,她对苏氏的秉性可谓相当了解,这个柔弱坚韧的女子,是不会轻易在人前表露自己的情感的。可刚才苏氏的神情,是她八年来从未见过的,那神情,几分惊喜、几分惆怅、几分嗔怨、还有几分羞涩。李红冰不由心中一动,莫非,苏氏想起了她的丈夫,也就是她名义上的爹爹?!
对于这个名义上的爹爹,一直是苏家的忌讳。一则这个爹爹对于李红冰而言,实在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二则为了避免引起苏氏的伤感,李红冰也尽量不去提及;三则这么多年了,苏家也习惯了没有所谓的“爹爹”的存在。刚才,看到苏氏的神情,火石电闪间,李红冰突然就想到了这个被遗忘了多年的称谓,也意识到这个人即使不存在于她的世界中,但的的确确在苏氏的心中存在过。
或许。苏氏与他。也曾经相爱过吧。如果不曾相爱。苏氏是不会为他生儿育女地;如果不曾相爱。苏氏不会有那么迷茫而惆怅地神情;如果不是心中仍残存一份爱意。苏氏不会自始至终只对她说。她地爹爹只是出了远门。多久地远门啊。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地所谓地“出远门”。
对上李红冰质询地目光。苏氏下意识地躲闪开去。“没。没什么。娘在看你写字呢。我听张家二丫头说。连范老爷子都赞你地字赛过他了呢。”
李红冰不由失笑。这话是范老头说地么?多半是二花这丫头胡诌地。
“娘。喝茶。”李红冰转身倒茶。捧了给苏氏。
苏氏喝了口茶之后。脸色已恢复如平日。看着女儿清瘦地脸庞。做母亲难免有些心疼:“这段日子怎么瘦成这样?要多注意休息。明天让小翠出去买些当归、首乌……”
“娘!”李红冰忙道。“女儿没事地。多休息。过几天就好了。”李红冰最怕苏氏提及什么滋补汤。感觉跟喝中药没什么两样。再说。年轻人打拼事业。哪有不累一点苦一点地?
苏氏摇摇头,没再坚持,想起前不久,听下人说起的什么新品种,忍不住问道:“你新研制的品种叫什么,弄成怎么样了?”
“叫做三头菇。”李红冰清脆地答道,一说到新品种,她马上来了兴致,怎么说那也是她与范老先生奋斗两个月的成果啊,“易种,高产量。过三两天就能收成了。范老先生也巡视过了,说长势良好,收成绝对超过以往。到那时,海哥哥上京赴考的盘缠也凑足了……”
苏氏看着女儿眉飞色舞地说着,脸上焕发着令人眩目的光彩,双颊微微渲染了红晕,反使那张清丽的脸庞更加的夺目动人。
苏氏呆呆地望着女儿,细细的柳眉却蹙得更紧,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与惶恐如浓雾般沉重地罩在她的心间。终于,她幽幽叹息一声,“清儿,你真的,真的要让海儿上京赶考吗?”
苏氏这话问得突兀,李红冰一愣,举目看向苏氏。案桌上的熏香袅袅,在苏氏面前飘缈如雾,苏氏的脸在薄雾中虚虚幻幻,她一时之间竟无法看清。
苏氏话语间的犹豫,让李红冰隐隐感到一丝不安。苏氏与林氏是手帕交,这门亲事也是早早就订下的,今年年头,林氏还正式登过一回门,把这门亲事订了下来。
对于李红冰而言,爱一个人就是要帮他达成心愿。所以,赴京赶考,与其说是林志海的头等大事,倒不如说是李红冰的头等大事,义无反顾地援助他自是不在话下。而且,李红冰也知道,苏氏对于林志海,也是十二分喜爱的。可是,如今,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语来?
“娘,你不同意我这样做?”李红冰定定地望着苏氏,似要从苏氏的眼睛里望出端倪来。
第五十章 诚意拳拳慰母心 (大修)
“清儿,可曾听过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文君的故事?”苏氏并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只是又再轻轻叹息了一声。窗子没有关严实,“吱呀”一声敞了半开,冷风灌了进来,苏氏的这声叹息便湮没在这冷风中,蓦地生出一丝桑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