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花之美-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讨厌其中出现的乱糟糟黏糊糊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和人事关系。因此,他的作品明显有一种距离感。
  其距离感首先表现在主人公同周围人的关系设计上。“我”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个人并同其保持一定距离,从不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不自以为是地强加于人,强人所难,更不黏黏糊糊紧挨紧靠任何人。村上几乎不写人与人之间阴湿龃龉的纠葛,不许主人公擅自闯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和精神疆域,甚至找不出对“我”以外之人的心理活动的描述。作者在一次接受《 文学界 》杂志采访时说:“尽可能让作者同读者处于并列位置”,“而若视线从上往下,作品是绝对不会有说服力的”。“我写作时,总有一种想把自己的悄悄话讲给某处一位朋友听的心情,理解的人自然理解。”(《 为了物语的冒险 》)结果,这一自然而优雅的态度,使得无数青年男女不知不觉接受了书中那颗孤独、寂寞而又真诚和友善的心,引起他们微妙而强烈的心灵震颤和共鸣。可以说,在村上的小说中,主体性常常离开客体性,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客体。或许正应了那句套话:距离产生美。
  其次,距离感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对官僚组织、对权力、权术、权威的无视和揶揄,表现出小人物随遇而安却又拒绝同流合污的自尊与傲骨。村上甚至对自己置身其间并赖以生存的“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也从未怀有好感报以青睐。读他的小说,几乎感觉不出东京这个世界第一大都会如何富庶繁华如何流光溢彩,感觉到的只是冷寂、残缺、滑稽和格格不入。主人公这个都市生活者首先是个都市叛离者,总是惶惶然寻找他的精神归宿和心灵故土——总是同外部堂而皇之的存在保持一定的距离,固守自己的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那次同村上见面时他说的一段话:“我已经写了二十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无疑,距离是自由的前提,没有距离也就无所谓自由。而这样的创作追求恐怕正是日本传统小说甚至一般都市小说所少有的。
  再次,距离感还表现在行文或语言上。
  日本搞文学的人自古以来缺乏政治意识,鲜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少对历史和社会问题远距离透视。而在实用主义至上、交换价值至上的当今时代,又增加了媚俗色彩。大部分作品急于和读者拉近距离,力图走到他们中间扮演角色或迫不及待地把读者引到自己的作品充当角色,字里行间常可嗅到急切切的喘息和闷乎乎的令人窒息的体臭。而村上则采取“理解的人自然理解”的写作态度。虽说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全部以第一人称出现,但“我”从不急于表白什么或兜售什么,“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自说自话”。行文或者说文字显得从容、安静、内敛、克制,若即若离。即使抒情,也是淡淡的轻轻的不温不火;即使调侃,也是静静的幽幽的不紧不慢。他不靠文字表面的华丽、突兀、热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靠独出机杼的底蕴和含带悲悯的真诚缓缓推开读者的心扉。因此,虽然他的文字有距离感,却又让人觉得十分切近,或者莫如说切近来自距离,来自村上式文雅的距离感。
  西化的视角
  这跟村上的读书生活经历有关。村上上小学时就开始看世界文学全集( 而不是日本文学全集 ),看《 世界的历史 》( 而不是日本的历史 ),上大学正值以反对《 日美安全保险条约 》为中心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读了包括马克思《 资本论 》在内的许多西方政治理论和哲学著作,具体学的又是西方戏剧理论和希腊悲剧为主要内容的戏剧专业。走上创作道路后长期旅居欧美,诸如《 挪威的森林 》、《 舞!舞!舞! 》和《 奇鸟行状录 》等长篇就是在海外创作的。这样的经历不能不对他看待事物的视角、价值观以及事物感受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说中,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即西化的视角来审视、把握和感受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用一种非日本的语言审问日本的当代话语。在《 挪威的森林 》等小说中,主人公看书,哲学看的是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文学看的是菲茨杰拉德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 》、塞林格的《 麦田的守望者 》、托马斯·曼的《 魔山 》、赫尔曼·黑塞的《 在轮下 》;音乐听的清一色是西方的古典、爵士、摇滚等等;就连在医院里讲给奄奄一息的病人听的都是古希腊悲剧。村上的小说中几乎从未出现川端康成絮絮叨叨的富士山、和服、神社、寺院、榻榻米、清酒、寿司等典型日本背景和道具,对这些劳什子村上根本不屑一顾。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霸气书库
优雅的距离感:村上春树小说的特点(4)
更难得的是,在《 奇鸟行状录 》中他站在美利坚大地上对他的祖国日本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严厉的批判。他甚至将笔锋触向过去那段不少日本人讳莫如深的历史。“所谓存在于‘历史深处最黑暗部位’的‘充满暴力和血腥’的东西,从《 奇鸟行状录 》的脉络看,显然是指六十年前这个国家侵犯中国期间犯下和施加的‘暴力’。”( 风丸良彦:《 “焦躁”这一凶器 》)。村上本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点在于: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脑的暴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以非常暧昧的措辞改口声称‘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而没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受过去。”(  河合隼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 》)在这里,正如文艺评论家风丸良彦所说,作者“表现出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对峙的态度”。( 风丸良彦:《 “焦躁”这一凶器 》)应该说,能够对那段历史采取如此态度的日本文学作品是极为罕见的。村上绝不仅仅是执著于“小资情调”的或所谓“后现代”作家,同时也是敢于追问其他日本作家不愿或不敢追问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严肃作家。作为中国读者,对此更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当然,这与其说来自西化的视角,莫如说来自作家的勇气和良知。
  以上粗线条勾勒了村上的小说同日本传统或主流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下面简单谈一下相同的地方。谈三点。
  第一,村上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文体或语言风格虽然明显带有西方文学尤其美国当代的投影,但其骨子里,其意识、意趣、情致的深处,仍被浸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被日本固有信仰的幽冥观、被物我一体悲喜与共的自然观或多或少地规范着、影响着。尤其无常观已转成既不同于西方又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中国的、日本根深蒂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使得日本人特别关注万象变化的神奇微妙、稍纵即逝和不可捉摸而又不无感应的偶然性,同时产生多少伴随审美体验和达观情怀的悲凉无奈之感。村上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孤独、寂寞、无奈和达观情境说到底是与此一脉相承的,乃其悲悯与拯救意识的基石。
  第二,村上小说中情调的经营、细节的描摹、对话的氛围、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展示仍然是日本式的。日本文学最主要的传统特点就是优美细腻柔曼婉约,善于用小场景、小道具、小情节来点化传达丰富多变、微妙细腻、空漠渺茫的或直感性或瞬间性心理感受、情趣和意绪,营造韵味绵长的感伤的艺术情境。在村上笔下,这样的情境、韵致、氛围所在皆是,而且经营得出神入化、曲尽其妙。作者自己也说过:“我的确非常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非常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是怎样通过这些细节同世界发生关系,以及这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是怎样得以成立的,对此非常有兴趣。”( 《 为了物语的冒险 》)
  第三,村上的小说同一百多年前的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作品颇有相通之处。文艺评论家加藤典洋和岛森路子都有这样的看法。外国甚至有人认为村上乃当代的夏目漱石。村上本人一次接受杂志采访时也说自己尽管一直不看日本小说,但漱石的作品集中看完了,认为漱石的文体非常本分自然。我大致比较了一下,觉得两人之间至少有三方面比较接近:一是态度的认真与坦诚,两人都认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艺术;不伪善、不矫情、不声嘶力竭、不故弄玄虚;二是笔致的幽默与机警,都富于理性的、智性的、带有文人美的幽默感;三是描写对象大多是城市里的小人物尤其是中青年知识分子,都以传达其孤独、无奈、迷茫、充满失落感的心态见长。而且两人同是游离于文坛主流而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孤独甚至孤高的作家。
  
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1)
村上春树在日本并非高产作家,但单行本厚厚薄薄有图没图的加起来也差不多有了一百本之多。这一百本书,可以分为创作和翻译两大部分。先说翻译。翻译有三十九本( 其中连环画八本 )。所译对象基本是美国现当代作家。译的最多的是雷蒙德·卡佛( Raymond Carver ),有六卷本“卡佛全集”刊行。此外主要有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Scott Fitzgerald )、杜鲁门·卡波蒂( Truman Capote )、约翰·欧文( John Irving )、保罗·瑟罗斯( Paul Theroux )、蒂姆·奥布莱恩( Tim O’Brien ),以及塞林格( )等。可以说是日本迄今出版译作最多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在村上身上,翻译直接影响创作,甚至可以说他是从翻译当中学会创作的。随笔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如何搞起翻译的,谈了翻译经验和体会。
  对他的创作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了。这方面可大体分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 )五类。长篇包括最新的《 海边的卡夫卡 》在内出了十本,短篇包括《 夜半蜘蛛猴 》这样的超短篇出了十二本,随笔包括画本在内出了十四本,游记出了五本,报告文学有采访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六十名受害者和八名施害者写成的《 地下 》和《 约定的场所 》两本。此外还有对谈、访谈、E?鄄mail通讯集等十多本。
  此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了九种随笔和三种游记,基本包括了这两类的代表性作品。这里我只粗线条谈一下村上的随笔,谈谈其随笔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其个人性,也就是说随笔中有“村上这个人”。当然随笔这东西是最为个人化的写作,没有作者“个人”也就无所谓随笔。但村上写得更细、更具体、更见日常性,可谓吃喝拉撒睡无所不有。他自己也以自嘲的口吻说过:“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如果你为所在皆是的百无聊赖感到吃惊,思忖这家伙怕是傻瓜,那么就请好意地解释为这不过是村上这个人的派生性一面好了。”(《 长寿猫的秘密 》)不讳地说,若是一般作家写得那么“百无聊赖”,读者真有可能“思忖这家伙怕是傻瓜”。而对村上则网开一面。日本读者不仅没把他当“傻瓜”,反而读得有滋有味,愈发以为他“脑袋瓜就是好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村上是名人且是不一般的名人。村上无疑是名人。可是如今名人多了,随便哪条河里都能捞一箩筐。关键在于村上这个名人是不一般的名人。这首先由于村上除了出版界一般不接触其他媒体,电视出镜率为零,宴会酒会报告会出场率为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保持“匿名性”。而这样一来,人们只能通过他的随笔来隐约窥看他的私人小天地,窥看“村上这个人”。其次由于读者尤其年轻女读者往往把村上同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混为一谈。那些不声不响不张不狂不温不火而又有品位有爱心有知识面有幽默感无须上班而又衣食无忧的另类男主人公个个深得女性欢心,于是“爱屋及乌”( 莫如说“爱乌及屋” ),村上也深得读者尤其女读者欢心了。尽管村上本人是把“村上春树这个作家同村上春树这一个人”(《 青春心境的终结 》)严格区别开来的,但读者不依不饶,非“一睹芳容”不可。这也可以说是村上随笔的个人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而村上的随笔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读者的好奇心。例如她在《 贫穷去了哪里 》一文中毫不讳言他过去穷到何种地步:“不是我瞎说,过去我相当穷来着。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在没有家具一无所有的屋子里大气不敢出地活着。连火炉也没有,寒冷的冬夜抱着猫取暖。猫也冷,紧紧贴在人身上不动——颇有相依为命的味道。走在街上即使喉咙干渴也没进过什么酒吧茶馆。……实在穷得无法可想了,就和老婆深更半夜上街闷头走路。一次捡过三张万元钞票,尽管心里有愧,但还是没交警察,用来还债了。”(《 青春心境的终结 》)又如“我的梦是拥有双胞胎女朋友。即双胞胎女孩双双等价地是我的女朋友——这是我做了十年的梦”( 《 村上春树又“酷”又野的白日梦 》 )。“我觉得自己不至于为长相端庄的所谓美人型女子怎么动心。相对说来,还是喜欢多少有点破绽的有个性的脸型——有一种气势美。”( 《 汉堡的触电式邂逅 》 )“越看越觉得她像我过去的女友。简直像极了,像得我心里作痛。”( 《 青春心境的终结 》 )一个作家不怕谈穷,不怕谈恋爱史,差不多也就可以无所不谈了。至少从随笔看来,村上这位现代隐士对个人事还是相当坦率的。村上迷们确实可以从中看到活生生的、所谓“等身大”( 和真人一般大 )的“村上这个人”。这是村上随笔的主要魅力。
  
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2)
其随笔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哲理性。左一本右一本随笔,村上当然不能总谈自己,“自己”终究有限。和大多数人的随笔一样,村上也是从平庸琐碎的身边小事、从“百无聊赖”的日常生活切入的。何况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村上自己也说过:“小说家的一天是极其平凡而单调的玩意儿。一边吭哧吭哧写稿一边用JOHNSON棉球棒掏耳朵时间里一天就一忽儿过去了。”( 《 关于日记之类 》 )不同的是,一般人用棉球棒掏耳朵掏完就完了,行为在扔掉棉球棒那一瞬即告终止。而人家村上不一样,他能从中掏出哲学来。他最欣赏毛姆的这样一句话:“即使剃刀里也有哲学。”开酒吧时“一边心想‘即使冰镇威士忌里也有哲学’一边做冰镇威士忌,如此干了八年”( 《 作为哲学的冰镇威士忌 》 )。凡事皆有哲学——这是村上一个极为宝贵的人生姿态和人生体验,同时也应该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know?鄄how( 秘诀 )。这使他在庸常的生活面前头上始终竖起高敏感度的天线,随时捕捉哪怕微乎其微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并加以思索、联想、反省、推断,从平凡中演绎出不平凡的、发人深省的哲理。
  试举几例。村上养猫爱猫。有一只猫冬天钻被窝时必三进三出。村上于是想道:“此种毛病是由于何原因通过何程序发生在猫脑袋里的呢?难道猫自有猫的幼儿体验、青春热恋、挫折、困惑不成?便是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了猫的identity( 自我认同性 )致使她冬夜必须准确无误地三进三出不成?”( 《 猫之谜 》 )再如《 挪威的森林 》成为畅销书后,作者身边发生了好几桩“讨厌事伤脑筋事”,致使他心力交瘁,眼见头发一个劲儿脱落不止。村上从这种一时性脱发中切切实实感觉到“人生是个充满意外圈套的装置……其基本目的似乎在于维持总体平衡。简单说来就是:人生中若有一件美妙事,往下必有一件糟糕事等在那里”( 《 脱发问题 》 )。对于时下流行的英语口语热以至幼儿英语口语班村上也有独自的思考。“我外甥也搞了一点儿‘Thank you very much’和‘You are welcome’之类,真有那个必要不成?或许你说儿时学外语再有必要不过,可我是全然理解不了六岁普通儿童何苦非弄到bilingual( 能讲双语 )的地步不可。”他认为英语口语讲得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母语都不能畅所欲言之人,英语又如何能口若悬河呢?每个人“既有擅长的东西又有不擅长的东西。有人专门会向女孩子花言巧语,有人星期天干一手好木匠活。有人善于搞营销,有人适合闷头写小说。我们无法成为自己以外的人。此乃根本定律”( 《 CAN YOU SPEAK ENGLISH 》 )。
  日本一位教授指出:“村上春树始终追索日常行为所包含的哲学内涵。这种‘追索’或者‘哲学’构成了其随笔的基石。”( 胜原晴希:《 精神缺氧状态的预防药 》)也就是说,村上有一枝神奇的棉球棒——或者莫如说普通的棉球棒因了村上而变得神奇——它不但能掏耳朵,更能从“掏耳朵”这一日常行为中掏出哲理性。这既是村上随笔的基石,又是村上随笔的脊梁。其实不限于随笔,在小说创作中他同样善于掏取哲理,点铁成金。
  村上随笔的第三个特色,是具有悲悯性,即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说有温情和爱心。当今时代,空间距离人与人越来越近——地球者,村也;而心理距离人与人越来越远——村者,地球也。人们之间缺乏的不是沟通的手段,而是促成沟通的温情。对人对事对物缺乏的不是理性审视的目光,而是温暖真诚的爱心。物欲的洪流正在猛烈冲刷悲悯情怀的堤岸。然而文学终究是情种而不是哲学,无情无以感人,不感人无所谓文学。读村上的随笔,我们不难感受到几乎无所不在的温情与爱心,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些极寻常的场景和一些极普通的文字因之变得可亲可爱可感可触。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再以猫为例。村上养的一只猫名叫缪斯的猫有个奇怪的习惯,产崽必让村上握住爪子。“每次阵痛来临要生的时候就‘喵喵’叫着懒洋洋歪在我怀里,以仿佛对我诉说什么的神情看我的脸。无奈,我就说道‘好、好’握住猫爪。猫也当即用肉球紧紧回握一下。”产崽时,“我从后面托着它握住两爪。猫时不时回头以脉脉含情的眼神盯住我,像是在说‘求你哪也别去求你了’。……从最初阵痛开始到产下最后一只大约要两个半小时。那段时间里我就得一直握住猫爪四目对视”( 《 长寿猫的秘密·生育篇 》 )。如何,没有细致入微的爱心不大可能写出如此细腻感人的文字吧?对了,这只猫还有一个怪毛病,动不动就拿蜥蜴开心,蜥蜴只好弄断尾巴逃跑。而村上并不宠自己的猫。当他得知丢了尾巴的蜥蜴很受同伴欺负时,“我觉得蜥蜴实在可怜之至”。往后不能再让猫开玩笑扯蜥蜴的尾巴了,“要以温存的目光守护它才是”( 《 关于蜥蜴 》 )。另外举个不是关于动物的例子。村上认为报纸页数太多,晚报大可不必。“或许你说只挑必要部分看就行了嘛,问题是森林每天都要为此从地球上一点点消失。一想到这点,我的小小胸口便阵阵作痛。”( 《 关于报纸关于信息等等 》 )村上还对丢东西的人“非常宽容、温和且富有同情心。倘若决斗当中对方为丢了子弹捶胸顿足,我想我大概可以等他找到才开枪,没准和他一块儿找”( 《 沙滩里的钥匙 》 )。
  霸气书库 www。87book。com
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3)
别看城里人白天活得似乎还算潇洒,到了夜晚其实没有谁能进入鸟语花香的梦境,永远在完整的套间里做着破碎的梦,他们甚至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汽车永远驶不出心灵的迷宫。因为大部分城里人的生活和精神的质地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破碎的甚至无聊的。村上的随笔表现的当然也主要是这些,但他以爱心至少是善意这条底线将这些生活碎片穿在了一起,使得琐碎无聊的日常有了值得玩味的价值,有了滋润心田、洗涤情感的真诚和清纯。当然,村上也有牢骚也有愤怒也有冷嘲热讽,但大部分都因悲悯而得到化解或升华。不妨说,悲悯性是村上随笔的灵魂和生命。
  村上随笔的第四个特色无疑表现在他的语言上面。相对说来,他小说中的语言是冷色的、内敛的、安静的、有距离感的。而在随笔中则显得亲切生动、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有了时下常说的零距离感。读起来我们不会再产生那种无可名状的、沁入骨髓的寂寞、凄凉、无奈和怅惘。
  随便举两个例子。
  上面也提到,有一段时间村上曾经头发越掉越快越掉越少。对此他这样描述周围人的反应:“他人这东西是很残酷的,本人越是怏怏不乐,他们越是呶呶不休,什么‘不怕的,近来有高档假发’啦,什么‘春树君光秃也有光秃的可爱之处’啦,如此不一而足。若是耳朵整个少了一只,大家自会同情,不至于有当面奚落。然而脱发这玩意儿毕竟不伴随具体痛感,几乎没有人真正启动恻隐之心。年轻女孩子因为本身不怀有可能变秃的恐惧,尤其肆无忌惮:‘哟,真的稀薄了!喂,让我看一下,都见头皮了。哎呀,呜哇!’实在叫人火冒头顶。”( 《 何为中年——其一关于脱发 》 )怎么样,够生动亲切的吧?
  又如关于订报纸。咱们中国人一般自己去邮局订或由办公室代订,日本则由报纸发行部门直接派人上门劝订,死缠活磨,极难对付。那么村上是怎么对付的呢?“‘我这人不看报,所以不订报,不需要的。’我解释道,但效果总是不大。抓耳挠腮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这样拒绝:‘因为不认识汉字所以不需要报纸。’我对着镜子练习,练到自己信心十足之后,开始实际尝试。这招见效,立竿见影。哪家报纸的劝订员都瞠目结舌,只此一发便统统让他们落荒而逃。”( 《 关于报纸关于信息等等 》 )我因为没村上这本事,在日本这一年来一直半推半就地订报( 日本报纸贵 )——毕竟我是中国人,总不好说我“不认识汉字”。
  再回到那只名叫缪斯的猫身上。“缪斯是只蛮怪的猫,最中意和我一起外出散步。每次和我散步,就像小狗似的一甸一甸跟在后头。”( 《 长寿猫的秘密 》 )每次我看到这里目光都打住不动,想像猫是怎样“一甸一甸”、自己的心也陡然一阵酥麻感开始随着“一甸一甸”。说起来,动物中我一向不喜欢“有鱼便是娘”的猫,而看了村上这两行字之后,我真的下决心准备养一只猫。文字的感染力实在无可估量。难怪村上认为“最重要的是语言”、“文体就是一切”( 村上春树:《 我这十年 》 )。
  以上是我在阅读和翻译村上几本随笔集当中的感受,真的只是拉拉杂杂的感受,谈不上系统性论述。说实话,本来我不打算次次都写什么译序了。因为这么多年读下来,读者已对村上有所了解,对作品的见解有不少远在我这个译者之上,何况我并非文学批评家。但另一方面,自己毕竟比一般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第一手资料和原来的文本,所以我想自己还是有义务唠叨几句,有义务让大家分享我相对多占了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可借此同朋友们进行交流。
  译罢掩卷,我忽然心想,生逢这个没有铁马冰河、无须挑灯看剑的时代,我们或许只能从剃刀、从掏耳朵的棉球棒里寻找哲学。这能怪谁呢?谁都怪不得的。何况,这其实更是一种幸福、一种近乎奢侈的幸福。
  霸气书库 www。87book。com
门外的村上(1)
村上春树认为他写小说就好像打开一扇密门,独自走进黑乎乎的门内去观察去体验去鼓鼓捣捣。因此我们通过小说看到的村上应该说是门内的村上,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而现在这本随笔集,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门外的村上。而且要看门外光天化日下的现实中的村上,也只有翻开他的随笔。因为村上一般不接触出版界以外的媒体,不上电视不上广播不上讲台,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一方面是他“怕见生人”的天性所使然,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个人生活的完整性和“匿名性”。
  幸好村上除了写小说和搞翻译外还写了不少随笔,也幸好在随笔中他是个他所欣赏的那种“心不化妆”、“精神上不化妆”的人,使我们得以看到“门外”村上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看到不同于小说主人公的“我”的“我”,看到他与常人有异而又无异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际遇。
  在随笔集《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中,村上坦言自己高中时代不怎么用功,一味和女孩厮混、泡酒吧、打麻将,甚至吸烟,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戏剧专业。考上后还是不太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气得他差点儿破口大骂( 《 “金字塔”景观 》 )。他自嘲几年大学生活“惟一的收获”就是谈恋爱得到了现在的夫人阳子( 有人考证说是《 挪威的森林 》中绿子的原型 )。而且没毕业就结了婚。婚后东筹西借千辛万苦开了一间酒吧,像“拉车的马”一样起早贪晚干了七年。每天“一大早就要把一袋子元葱细细切碎”,因而练就一手切元葱不流泪的绝活( 《 远离卷心菜卷 》 )。他还详细谈了四十岁以后为保持“男孩”形象所做的般般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他指出“男孩”形象同年龄无关,但须符合以下三条:( 1 )穿运动鞋;( 2 )每月去一次理发店( 不是美容室 );( 3 )不一一自我辩解。他认为第一条自己绝对符合,一年有三百二十天穿运动鞋。第三条至少可以做到“不使用文字来为自己辩解”。最伤脑筋的是第二条——“我的头发有一处不听话的地方……一旦失手,就非常麻烦。”一次从伦敦一家理发店回来往镜里一看,“怎么看都不像我的面孔。原本脸长得就无人欣赏,又给糟蹋到如此地步。……很长时间都没情绪外出,刮胡须时尽量不打量自己的脸。”( 《 穿运动鞋去理发店 》 )
  当然,这本随笔集是作者1991年至1993年旅居美国期间写的,主要篇幅写的是美国。其中有关日本和美国的比较读来尤其有趣。例如关于钱。村上说日本人总是把个“钱”字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有人说“村上君写畅销书钱大大的有,花这点儿算什么”( 村上心里骂道纯属瞎操心 )。而在美国除了迫不得已的场合人们一般不提钱,这种仿佛视钱为陌生物的“绅士氛围”让他大大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