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道不是吗?”徐世杨笑道:“随着帝国越来越稳定,想在政治地位上提升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但你们边疆不一样,虽然属国左官、贵族比国内低一点,但总归是比平民老百姓好不少,那些国内的游侠少年之类,想靠军功提升自己的,到你这里来似乎更好一点。”

    另外,帝国虽然上升渠道变窄了,但下降的窟窿还是那样,汉人犯了罪,只要不是死罪,受罚降为庶民是正常现象。

    贵族们每代也要递减爵位,公民的下一代,如果没有足够功劳就要成为平民。

    所以,最近,徐世杨一直思考如何重新拓宽底层人民上升的渠道——在获得军功已经越来越难的情况下。

    也许,通过教育提升是个好主意?

    徐世杨打算在各省铺开高中教育后,制定新的政策,把所有高中毕业生直接提升为公民,给受过教育的新一代更高的起点。

    这样对劝学也有很大好处,对推行新式教育,夯实科技基础也是一样。

    徐世杨知道,在他来的那个时代,国内有很多人特别讨厌并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

    他不想知道那些人处于什么目的,不过他认为华夏帝国还没发展到那种地步,他必须大力提倡应试教育,并以此为Z治正确普及全国。

    除了教育之外,另一个底层上升的渠道,就是各个属国。

    特别是那些国内和平生活的不安定因素——大侠、游侠、豪强、武林高手、甚至青皮打手,徐世杨打算把他们打包全踢到属国去,向外敌宣泄他们无法平息的豪情。

    “你制定政策,我暗示内阁帮你们宣传。”

    徐世杨说道:

    “有心军功的人,我会尽可能帮你们属国搜罗来,这大概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我即将再次出发,那些江湖人士,我想办法把他们送来,别的我就帮不了太多了。”

    “再想要更多人口,需要靠你自己,最多我再给你点外蕃人口。”

    徐代炫笑着说:“听起来,那些江湖上的名门大派似乎要倒霉了?不过挺好的,国内不喜欢这些不安定因素,我这里却是十分欢迎。”

    “儿子在这里谢谢父亲支持了。”

    ……

    华军在南洋和大理两条战线上的进展都十分顺利。

    与三佛齐的汉裔会师后,楚王请伴随部队出征的前周小皇帝册封三佛齐王梁道明为正式的三佛齐郡王。

    然而梁道明本人并不傻,他虽然接受了三佛齐郡王的册封,却又要求楚王亲自册封他楚国的爵位。

    显然,在南洋的汉裔们眼中,前周已经是过去时了,小皇帝的册封位置在高也是一钱不值,反倒是徐世松这个楚王代表华夏帝国的属国的册封,有价值的多。

    徐世松很是失望,但事实如此,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作为华夏帝国的亲王,又不得不册封南洋汉裔代表梁道明为楚国的伯爵(亲王能直接册封的最高爵位)。

    这次的册封倒是让汉裔们安心了,之前他们一直担心帝国也把他们这些海外求生的遗民当做弃民呢。

    现在好了,担心是多余的。

    会师之后,帝国海军经过短暂的休整,与楚军分开,他们的任务是攻打满者伯夷的属国麻六甲王国,接下来对满者伯夷的征服,需要由楚军单独执行。

    当然,攻击满者伯夷的属国,本就是减轻了楚军的压力。

    共和1797年11月初,华夏海军陆战队在麻六甲地峡的吉达登陆,然后迅速包围麻六甲王国首都满剌加。

    华军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始终围困这座防御单薄的城市,等待麻六甲王国的军队回援。

    这种明显的围点打援战术十分成功,11月初五、初十、十四三天,海军陆战队连续歼灭三支援军,消灭大约3万敌军。

    之后才在十五日发起对满剌加的进攻,并在当天攻克这座城市。


………………………………

第729章 拦驾告状

    华军征服麻六甲的同时,得到当地汉裔加强的楚军开始发起收复整个苏门答腊岛的战斗。

    事实证明,满者伯夷陆军比海军还要孱弱,作为一支冷兵器时代的军队,除了少数穿皮甲的职业武士外,其余所有人都没有铠甲,那些辅兵甚至连一身薄衣服都没有,很多人直接光着脊梁,那根木矛、砍刀之类的玩意就上战场送死来了。

    别说火枪,就是直接抛射轻箭,也能给这些人带来致命打击。

    10月底,徐世松在室利佛势之战中彻底摧毁了满者伯夷陆军主力,歼灭敌军五万余人,自身只付出不到二百的伤亡,并且一战收复三佛齐旧都室利佛势城。

    伤亡如此轻微,楚军自然没有暂停休整的必要。

    11月初,楚军在满者伯夷核心领土,爪哇岛西侧的巡达地区登陆。

    为了对抗楚军,满军在巡达海岸线上修了一道40公里长的木墙,并且在易于登陆的海滩插满了木签,希望以此阻挡楚军的登陆行动。

    但是楚军除了自己的舰船之外,还有数艘华夏海军的专业战舰辅助。

    一艘60炮风帆战列舰用20分钟的时间,把爪哇长墙砸的四分五裂,随后几艘小艇撞开那些长木桩和尖刺强行登陆。

    海军工兵把这些小艇连在一起,迅速建成一座栈桥。楚军士兵就直接通过这座栈桥登陆。

    最后时刻,满者伯夷军对栈桥方向发起反攻,这一次他们出动了国内最精锐的象军无视,但反击直接被海军舰炮逐退,满军损失大约两千人,连海滩都没能碰到。

    楚军登陆以后,剩余的满者伯夷军队迅速瓦解,11月15日,就在华夏海军灭亡麻六甲的当天,满者伯夷王维克拉马法哈纳带领他的大臣走出满者伯夷城,向徐世松投降。

    理论上来说,到此时,满者伯夷应该已经算是灭亡了。

    但是,这个国家本质上是一个爪哇土人的部落联盟,王不过是几个庞大社区的共主而已。

    维克拉马法哈纳投降,并不意味着其他社区的封建主也一起投降了。

    至少,他的苏希达就逃离满者伯夷城,转进到东部的原始森林中,带领少数追随者准备打游击。

    另外,加里曼丹(婆罗洲)岛上的满者伯夷领主同样拒绝投降。

    于是,战争继续。

    徐世松册封他的叔叔徐睦海为伯爵,单独领兵出征婆罗洲,他把这座大岛划给徐睦海当做封地。

    11月底,徐睦海率领七百汉兵在婆罗洲登陆,花了二十天时间摧毁了当地所有成规模的武装抵抗,占领这座大岛西侧沿海的狭长地区——再往岛内走是原始森林,人烟罕至。

    1798年年初,徐睦海接受了婆罗洲北部小国文来,和一个袖珍岛屿小国苏禄的投降。

    而楚军继续进攻,一座岛屿一座岛屿的向东推进,一直推进到东夷岛(新几内亚岛)西部的几个孤立地区,被雪山山脉阻挡为止。

    楚军在东夷岛与一些猎头族野人部落遭遇,对方食人的特性引起楚军士兵的极大反感,双方爆发几轮冲突,处在石器时代的土人自然无力抵抗,几乎所有猎头族部落都被夷平,残存者被迫向东逃往深山。

    ……

    楚军用了不到三个月,基本灭亡满者伯夷的同时,在西南的大理国,华军也已经解决了自己的对手。

    攻占曲靖五天后,华军占领板桥,十五天后在昆明之战中摧毁了大理军最后的主力。

    北方,从川省南下的华军被大理军一部和当地土酋利用地形优势抵挡在赤水河附近已经很久了。

    占领曲靖后,李井槐分出的一支七千人的战斗群北上接应,对当地土酋两面夹击,战后占领乌蒙、七星关、毕节等地,这才击溃拼死抵抗的土司军队,把川军从北方接应过来。

    之后川军对当地土酋进行血腥清洗,当地已经传承上千年的安家、奢家等土司酋长均被彻底剿灭,将近十万土人被杀,三十万人被贬为奴隶并迁往北方。

    当地所有土司的地盘全部设立州县,改土归流。

    北路军还在清理当地土司的同时,分出一个战斗群先后占领东川、乌蒙、毕节、芒部等地。

    11月20,华军东路军占领姚安,一天后抵达大理城下。

    一直到最后都没能等来金陵谈判结果的大理王族段氏不得不放弃抵抗,出城投降。

    共和1797年11月25,帝国宣布灭亡大理。

    直到这个时候,远在金陵的大理国谈判代表才第一次见到帝国皇帝,然而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大理国正使在长乐宫门前撞柱自杀,副使交出大理国的和谈书后,没有等待答复(此时答复也没什么意义了)出了长乐宫的宫门立刻自刎身亡。

    感念于这两位使节的忠诚,皇帝下令厚葬他们。

    但是,大理的灭亡已成定局,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1797年12月初,内阁宣布改大理为帝国的滇省,在远征军中选留六万人与当地驻留屯垦,其余部队准备年后带着段氏全族北上金陵。

    远征军轻易灭亡大理之后,多少有些大意,他们并未仔细清点段氏王族到底有多少人,因此此时并不知道,段氏王族还有几个王子流落大理民间,并未被捕,自然也就没有随队北上。

    ……

    徐世杨在川省得知大理战事结束的消息。

    按照预定行程,他此时应该经川省前往大理,视察、安排这块新领地的建设工作。

    但是途中出了点以外,他在前往滇省的路上,被一个老妇人拦住了。

    这个老妇人举着一折状纸,跪倒在徐世杨队伍的前面,要向他告状……。

    徐世杨只在前世的电视中听说过告御状这种事,实在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居然真的遇到了。

    好奇心作怪,徐世杨命令手下接过了老妇人的状纸。

    字很漂亮,估计不是老人自己写的,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东西是前周时期的登封县县令替老妇人写的状纸,老妇人敢于从豫省跑到川省来拦截徐世杨的车驾,也是这位前县令出的主意,并且提供了相当的支持。


………………………………

第730章 登封

    整件事情其实并不复杂,老妇人拦路告状的目的在她的状纸上写的很清楚:老妇人的儿子是个小商人,今年年初出门做生意时,他的媳妇上少森寺拜佛,结果被寺里的大和尚侮辱了。

    老妇人的儿子回来后,得知此事,心中气不过,上山说理,结果又被恶僧一顿乱棍打了下来。

    那小商人自此卧病,越来越想不开,居然一命呜呼了。

    而他的媳妇,也因为被乡里指指点点,自感清白不在,三尺白绫追随丈夫而去。

    一个好好的小家庭就此败亡,老妇人整日哭泣,几次想要寻短见,结果被前周登封县县令白大人救了下来,然后白大人就告诉那老妇人,当朝太子殿下正在巡视全国,有什么冤案可以直接来找太子殿下告状。

    老妇人当然不愿儿子儿媳死的这么不明不白,于是请白大人写了状纸,并借了些盘缠,在白大人家丁的护送下提前堵在徐世杨前进的道路上。

    “呵呵,登封、少森寺、前周县令白航云?”

    徐世杨看着那封状纸,意义不明的笑着:

    “真有意思,那就先去登封看看吧。”

    ……

    帝国有两个少森寺,其中南少森寺位于闽省,前周灭亡的时候,因为派遣僧兵抵抗窃据泉州的帕尔斯贼蒲受畊而损失惨重,但战后他们受到帝国皇帝、太子和内阁的集体表彰,甚至还被允许扩大寺庙面积。

    但是北少森寺……,呃,除了吹嘘的功绩,以及有一个所谓江湖正道第一大门派的名号之外,他们似乎并未作任何于国有益的事。

    啊,对了,似乎这次楚国南洋开拓,北少森寺也派了三百僧兵?这倒是件好事,不过徐世杨听说他们装备十分精良,每个北少森寺僧兵都至少是一长一短两条枪,还配备铠甲和冷兵器。

    徐世杨有些疑惑,一群舞枪弄棒的僧人而已,哪来的这么多钱?

    等进了登封县城,徐世杨很快就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徐世杨没有让大部队进城,自己只带了二十个近卫兵,便装进入登封县。

    这登封本属于开封府辖下,本来不是什么大县,但因为有少森寺在本县,战乱的数十年,各地豪强都没来本县打过秋风,因此市面相对安靖不少。

    因为女真人崇佛,几次南下劫掠也没在少森寺所在的登封做太多孽,结果这里甚至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

    但是,这一切持续到现在,让这座小小的县城有些变了味道。

    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身穿青色或者黄色的僧袍,光着脑袋的和尚,徐世杨亲眼看着他们大大咧咧的走进街边店铺,当时店老板就会满脸堆笑的迎出来,双手奉上一个包裹——里面装的大概是铜钱?或者直接递上一叠新钞。

    和尚们也不客气,收下钱,仔细清点一下,然后就朝下一家走去,重复刚才的过程。

    但似乎也有人给出的数目不对,胖大和尚们就会一拥而上,把店家好一顿胖揍。

    店家一边抱着脑袋在地上打滚,一边苦苦哀求:

    “……再宽限两天……”

    之类的话。

    真是一副相当标准的封建社会小城市模样。

    这样子看的徐世杨脸色阴沉,年轻气盛的近卫兵想上前缉拿那些和尚,但是被徐世杨伸手拦住了。

    “先去县衙看看。”

    徐世杨很好奇,这小店主似乎是欠了和尚的钱还不起。

    但是,怎么会这样的?他不会去找帝国银行借贷吗?以帝国银行的贷款利率,不论什么行业,是绝对不会还不起的。

    如果遇到天灾**等不可抗力,银行甚至愿意减免债务。

    现在,有银行的情况下,谁会傻乎乎的去借私人的高利贷?

    这种问题的答案,在街上是得不到的,得去县衙,看看本地地方官怎么说。

    登封县衙位置不错,跟全国大部分县一样,几乎就处在登封县十字大街的正中心。

    而且建筑似乎也不错,雕梁画栋的,连门口的石狮子都显得十分威武精神,看起来,似乎修耸这间衙门花了不少钱?

    来之前,徐世杨得到了一些资料:登封县新县令是位齐省时代就已经参军的野战军老兵,累积战功甚至可以换个小贵族。

    不过这人对荣誉不怎么上心,退役后选择到地方上工作,由于功劳始终没花出去,再考虑到拥军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南方缺乏地方公务人员的事实,因此安排他来担当登封县的县令。

    前周的原登封县令白航云则降职留用,在县内户部担当主计(县级户部的最高官僚)。

    徐世杨皱着眉,一言不发看着县衙。

    倒不是说县衙修的太豪华不好,帝国比这豪华的官方建筑多得是,只不过,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大白天关着门是什么路数?

    “敲门。”徐世杨轻声命令。

    一个近卫兵立刻上前,重重拍响朱红色的大门:

    嘭嘭嘭,嘭嘭嘭!

    “开门!快开门!大白天关门做什么?”

    有人听到淅淅索索的声音,显然里面有人在,但门始终没有打开。

    “后面该不会是在堵门吧?搞得跟在敌国修的碉堡一样。”徐世杨愈发生气了。

    这县衙的氛围让他有了一种十分不妙的直觉——也许这次临时更改行程来登封,不仅仅是处理一件侮辱妇女案和一件殴人致死案就能解决的。

    “把门砸开。”

    徐世杨脾气上来,直接了当的下令。

    近卫兵同样是群悍将,担当近卫兵指挥官已经十多年的李逵挥舞两扇门板一样的大斧头,上前几下就把县衙的大门劈成碎片!

    在他身后,其他近卫兵甚至已经提着左轮瞄准洞开的大门了!

    然而,里面并没有贼人挥舞武器冲出来,从洞开的大门向里面看去,反倒是看到县衙大院里跪了一地的人。

    “大师莫要动粗,切莫动粗,只求大师再宽限几天……”

    县衙里传出来的话,让徐世杨一愣,他怎么觉得好像在哪里听到过这句话?

    呃,想起来了,就是刚才。

    那个小店主就是对收债的和尚们这么说的!


………………………………

第731章 寺产

    想明白这一点,无助于熄灭徐世杨心中的怒火——你们作为帝国的官员,也去跟和尚借贷了?

    愤怒的徐世杨上前几步,走进县衙,对着跪在最前面的家伙就是一脚,把那个文士模样的家伙踹了个滚地葫芦。

    “你们这群混蛋,先解释一下‘宽限几天’怎么回事?你们难道都欠那些和尚钱了?而且你们居然给和尚下跪?老子没说过吗?平民以上汉人只准跪天地君亲师!你们敢抗命?”

    徐世杨怒道:

    “还有,谁是县令?谁又是那白航云?给老子滚出来!”

    那些县衙的公务人员这才抬起头看了徐世杨一眼,他们发现来的人不是和尚,不由得长舒一口气,但随后想到这些人敢劈开县衙的大门,再加上刚才徐世杨的怒吼,他们的心重新提了起来——眼前这位敢这么说,明显官职不小啊!

    “这位大人,敢问您是?”刚才被徐世杨踹飞的那个家伙受伤不重,他爬起来,点头哈腰的向徐世杨身边凑,只是被李逵等人拦住了。

    “我是徐世杨!”

    完全没有隐瞒的意思。

    这句话一出,仿佛在县衙扔下一门30斤炮弹,声音不大但似乎震得整个大院都在微微颤抖。

    所以那些刚刚站起来的县衙工作人员又都跪下了。

    “殿下!!!???”

    有人甚至吓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哭个P!县令呢?那个白航云呢?滚出来!”

    徐世杨越来越不耐烦了,他曾经对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寄予厚望,认为他们应该是帝国的神经束,帮助内阁控制这个国家的最基层,让整个国家向着内阁制定的方向快步发展。

    他们当然也会堕落,神经也会坏死,但那不应该是现在,这个帝国正处在上升期,威风八面的时候。

    现在这些家伙这种鬼样子,徐世杨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基层是不是腐化的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迅速。

    “殿下……,在下就是白航云。”最终还是挨踹的那个家伙率先反应过来,开始回答徐世杨的问题:“县尊大人……,他……,他不在县衙住,他现在一直在少室山上……。”

    “住在山上?”徐世杨讶然道:“他在山上做什么?”

    “殿下,请您听我解释……”

    事情不像徐世杨想的那样,但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实际上,从前周还没南迁开始,这整个登封县就已经差不多全是少森寺的地盘了。

    田产是僧田、店铺是僧产、农民也是少森寺的佃户。

    那个时候,登封县县衙实际上就什么事都没法管——因为登封根本没有俗产,而大周时代,僧产是免税的!

    “别说寻常田产、店铺,就是那些龌蹉行当,也是少森寺把持的!”白航云接着说道。

    肉铺、酒肆,僧人霸占这些与佛法不合的店铺已是寻常,甚至连姬院,以及登封城的粪段都被少森寺霸住了。

    只要能赚钱,僧人们倒是真的荤素不忌。

    发展到华夏帝国统一的时候,少森寺有良田万顷,店铺千家,寺内号称有棍僧三千,还有带发修行的外家弟子数万!

    这哪是寺庙啊,这就是军阀!

    也难怪当初金军几次南下都绕登封县而过呢,这可不是信仰能说得过去的,这根本就是因为金军不想啃这块骨头。

    帝国控制登封一带后,僧人们倒是多少收敛了一点——至少他们没跟帝国派来的县令对着干,但不对抗不代表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少室山的后山有一些同属于寺产的庄园,里面装修的十分华丽,僧人们又在庄园里养了很多殊色少女,既有扬州瘦马,也有登封本地的女郎,甚至还有些尼姑。

    帝国的登封县令上任之后,僧人们请他去后山吃酒,席间各种美女作陪,让他很是潇洒一回。

    作为刚刚退伍的老兵,县令没能过这个美人关,很快深陷其中,他觉得登封既然全是僧产,那么自己这个县令下山也没什么好管的,于是干脆直接住在山上了。

    “巡查组呢?没来过吗?”徐世杨压抑着心中的怒火问道:“为什么从来没人上报过这件事?”

    帝国的巡查组自然不是只有徐世杨亲自率领的这一支队伍,实际上,吏部和户部经常组织都城官员组成巡查组,对某个省的某些地区进行抽查,以防止出现官员违纪违法现象。

    查出来的违纪违法官员很不少,但为什么漏了登封县这么一个大窟窿?

    “巡查组倒是来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县令下山也能对付过去——毕竟县令本人没有做什么违法之事。”

    而且,少森寺的僧人很识趣,帝国不给僧道免税,他们倒是也认了,完全按时缴纳税款,一分不少,所以巡查组也没觉得这登封县有什么不好。

    徐世杨明白了,他的巡查组,总是把税收能否全部收上来当成巡查的第一重点,然后就是人口上升比例是否达标,只要这两项数据合格,而地方官员没有太大的错漏,他们就会给地方官员通过。

    登封的人口很多,僧产又一直暗示交税,那么巡查组给其通过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何况县令还有勋章在手,大家对他的信任程度很高。

    徐世杨又问:“你们刚才跪在地上,说什么‘再宽限几天’是什么意思?”

    “我们也欠少森寺的钱。”

    “缺钱为什么不去找银行贷款?”

    “不是我们缺钱,而是县衙缺钱。”白航云回答:“上缴国家的税,少森寺一文不少,给地方官府运作的税,少森寺是一分不给,县令大人自己在后山玩的舒心,也不愿管这事,下官是前周降臣,说话在僧人中不好用。”

    所以登封县很缺钱,但又不敢跟银行借贷,因为这等于侵吞放贷的僧人的利益。

    另外,其实这装修还算不错的县衙,其实也是僧产,这事少森寺租给县衙的房子,每个月都要缴纳高额租金的!

    “呵呵,真是有意思极了!”

    徐世杨被气乐了:

    “上上下下都在做混事,居然一直每人上报!”

    说到这,他突然响起那个拦路告状的老妇人。

    那个老妇人从未出过远门,她甚至连现在的皇帝是谁都不知道,但她就是跑到川省,准确拦截徐世杨的车队了。

    在眼前这个登封县户部主计白航云的支持下。


………………………………

不好意思,请假

今天出去应酬一整天,刚回来,晕沉沉的
………………………………

第732章 名门正派1

    白航云支持那老妇人去告状,其实也很好理解——你说他报私仇也好,正明里也罢,反正他的目标就是要干翻少森寺。

    毕竟大周时代他当登封县令的时候,少森寺天天欺负他,将他这个县令呼来喝去如同使唤奴婢。

    华夏控制登封后,他这个登封户部主计还是被少森寺天天欺负,还是呼来喝去如同奴婢。

    白航云受不了了,他要报复,所以趁着这个外地来的小商人被少森寺殴死的机会,白航云主计又是出钱,又是出主意,甚至还在外地雇了不相干的人护送,让老妇人直接拦截徐世杨的车架,告御状!

    结果还真被他告成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运气——不论对老妇人、白航云还是徐世杨来说,都是。

    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徐世杨已经显得平静了许多,但他身边那些近卫兵们反而更加紧张了。

    他们都是跟在徐世杨身边十年以上的老兵,对这位帝国真正统治者的性格很清楚。

    现在他显得平静,不是因为他不生气了,恰恰相反,他是气的要杀人了。

    杀很多人。

    果然,华夏帝国皇太子徐世杨很快下达命令:

    “李逵,你带人去联络附近的驻军,调兵来。”

    “少森寺是吧?我到要看看,扒了这个所谓正派第一的皮,剩下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

    登封县现任县令谭三甲正在少室山的后山休息。

    没穿衣裳,怀里搂着两个同样没穿衣裳的女人,其中一个还是没有头发的师太。

    谭三甲很喜欢这个师太,因为他觉得在佛门重地骑在师太身上纵横驰聘特别刺激,而且师太还会在他的要求下一边侍奉他一边对着佛像欢叫,那就更刺激了。

    至于另一位妇人,则是山下的良家妇女,据说刚刚嫁了人,被他压住时哭的很伤心,但丝毫不敢反抗,那梨花带雨却不得不小意奉承的样子真的别有一番风味。

    据说这是因为小妇人的丈夫租种少森寺的田。

    在登封,所有田地都是少森寺的寺产,佃户要租种田地,就得付出点特别的代价——比如自家媳妇闺女必须按时上山“烧香拜佛”。

    甚至登封还有俗语:“有好媳妇的种水田、有孬媳妇的种旱田、没媳妇的只能开荒地”。

    这妇人就是如此,她被和尚逼着来伺候谭三甲,所获得的收获,也不过是自家可以租种少森寺的二十亩水田罢了。

    谭三甲对这两个女人很是满意,如方丈慧净师傅所言,在特殊的场合,用特殊的手法玩这身份特殊的女人,特别有意思。

    作为老兵和县令,谭三甲是不缺钱的,他有军功,是公民,自然也有蓄奴的权利,自行购买的外族女奴,加上少森寺双手奉上的女人,在登封当了区区两年县令,谭三甲经历过的女人已经妥妥超过二十个了。

    作为一个男人,谭三甲对自己这两年的经历颇为自豪,他认为这是男人的本事,而这种好日子会持续,并且永远持续下去。

    ‘也许,十年之内,老子就会玩到上百个女人?那样也就不枉此生了!’

    嘭嘭嘭

    “大人!县尊大人!”

    嘭嘭嘭

    突然,一个胖大和尚惊慌失措的大叫着敲打谭三甲的房门,门并没有关紧(因为经常会有‘新货’送来给县尊尝鲜),大和尚没轻没重的拍了几轮,门居然吱呀一声直接打开了。

    被压在身下的小妇人惨叫一声,掀起被子盖住自己的脸。

    谭三甲倒是很冷静,他一把推开怀里的师太,站起来对那和尚怒道:“慧善,你是被狼撵了还是怎地?冒冒失失闯进来作甚?”

    “大事不好了县尊大人!快先别玩了!”

    慧善从地上捡起谭三甲的袍子,给他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