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南下,徐世杨从十八年前就开始布局,逐渐渗透控制江南的舆论,拉拢江南的豪族,在百姓心中树立华夏的正面形象,让江南人认同华夏胜于认同大周。
多管齐下,原本应该应该名留青史的史上伤亡最小的统一战争,结果被一个帕尔斯裔的白痴破坏掉了!
徐世杨既觉得伤心,又觉得委屈,自己之前十八年的工作,被这个混蛋泼了一大桶污水,把他浇的透心凉。
“杀!”
徐世杨咬着牙命令道:
“既然这么喜欢杀,那就杀个痛快!”
“闽省,不,搜杀江南所有帕尔斯人!”
“凡帕尔斯男人,不论老少一个不留!女子为奴!永不翻身!”
“杀光!!!”
………………………………
第674章 豺狼当道
徐世杨是华军的创建者,也是这支所向无敌的强军统帅,他在华夏帝国的权威无可置疑。
如果他命令不得在某个地方制造杀戮,那么华军必然没人敢随便杀人。
但如果他要求杀光某些人,那么华军也会毫不留情的执行这个命令!
所以,当徐世杨下达杀光所有帕尔斯人命令的时候,华军这个跨越时代的怪兽立刻行动起来。
命令通过传令兵一层层、一级级向整个江南传递,江南地区的华军和所有工作组立刻行动起来,首先在自己的辖区内排查帕尔斯人。
当然,内陆地区其实没那么多帕尔斯人,真正找出帕尔斯人的,是一些江南的沿海港口城市,包括浙省和闽省已占领的地区在内,大概一共有7000多人被捕。
按照徐世杨的命令,其中所有男性不论老少一律处决,而女眷被变卖为奴,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一共只找到七千人,徐世杨认为这不足以偿还枉死的六万民众,因此搜杀范围被扩大到江北,登州、岛城、大阪、江户等北方港口城市,以及高丽和琉球两个属国的城市,也被下令立刻扣押所有帕尔斯人——不管他们是商人还是定居者。
他们同样是男人被处死、女性为奴,所有家产充公。
徐世杨打算用从帕尔斯人那里得来的财产,给枉死的泉州居民做为赔偿。
具体能够赔偿多少钱,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根据已有的财富估算,大概每个枉死者可以平摊150贯左右的赔偿,。再考虑到很多泉州人实际上已经阖家遇难,最后的实际赔偿大概会是每位遇难者200贯左右的样子。
对于遇难者的家属来说,这并不足以抚慰他们内心的伤痛,但总算能够多少表明华夏帝国对泉州事件的愧疚。
作为泉州事件的最后处理,共和1795年9月初1,徐世杨亲自在泉州监刑,对蒲家所有男丁进行处决。
蒲受畊本人,以及所有泉州事件的主谋和主要执行者,均被判处凌迟。
其家人中的其余男性,被徐世杨下令炮决。
蒲受畊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孙哭喊着被绑在炮口前,然后在大炮的怒吼声中化为齑粉。
即使是他这样的白眼狼,也被眼前的这一幕刺激的嚎啕大哭。
当然,没过多久,他连哭都哭不出来了,一名侩子手用一柄小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的割了下来,按照凌迟之刑的标准,侩子手将在他身上活割三千刀!
……
实际上,在大周即将灭亡的此刻,想要从这曾经是天下第一富庶的国家身上要下一块肉来的豺狼还有很多。
因为路途遥远,通讯不畅,徐世杨9月底才得到消息,大周南方的大越国趁朝廷衰弱,联合南方土司出兵二十万,占领了钦州、廉州,并且包围了邕州。
邕州知州苏缄拒绝投降,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双方此时还在邕州城下僵持。
另外一面,地处西南的大理也向大周提出了领土要求,只不过大理与大周关系一向不错,因此大理没有直接出兵,而是修书一封给文仲,他们希望得到桂省和川省的部分土地,作为交换,大理将接纳大周小朝廷在大理流亡。
大理段氏政权在信中告诉文仲,大周已经肯定无法保住这两省土地,因为越军已经占领了桂省三个州,如果他不愿意把土地给友好的大理,那么这些土地将落入大越之手。
川省也是这样,吐蕃人分裂的很厉害,但他们一直窥视川省的领土,高原各部得知大周即将灭亡,川省被华夏隔离在外之后,都在出兵下山,各自划分地盘,在川省攻打抢掠。
大理表示,自己会给川、桂两省人民与大理人同样的待遇,这可比被越人和吐蕃屠戮好得多。
刚刚进入粤省惠州府龙川县的文仲突然发现,大周小朝廷已经走投无路了。
北方是华夏大军。
往东和往南走是大海,海上有华军的舰队。
往西走,桂省有穷凶极恶的交趾人,有绵里藏针的大理人,也有野蛮的吐蕃人。
天下之大,居然没了小朝廷的容身之地……。
即使是文仲,此时也不得不承认:
“大周,真的完了……。”
就在小朝廷蹲在龙川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负责跟徐世杨和谈的小使团终于赶在朝廷再次出发之前追上了文仲。
也是在这里,文仲得到了徐世杨给自己的确切答复。
“许我们在海外建国?”
垂帘听政的杨太后惊讶的问:
“这是那叛贼许的条件?是真的吗?”
“回太后,此话不准。”文仲低着头,缓缓答道:“北朝的意思是,允枢密使徐世松在海外建国,之后陛下和太后都可前往徐世松的封国。”
“是徐世松大人表示,愿意在封国继续维系大周朝廷。”
杨太后不说话了,她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些话中的信息。
作为隆道皇帝的皇后,杨太后之前并无任何施政经验,她对国际国内局势和下属臣僚的看法基本来自丈夫平时有意无意的私下评论。
因此她始终觉得徐世杨是叛贼;徐世松不可靠只是不得不用;文仲忠诚但他跟北方也有关系;包拯可信但是长于刑名而非军事……。
已死的童贯,被俘的翁书平更是不用多说,那俩货色连北方的民兵都打不过。
总的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让抱着这种偏见且无任何经验的菜鸟来做这种决定,确实挺难为人的。
“包大人怎么看?”杨太后转头问可以信赖的包拯。
“臣觉得,可是答应。”包拯有些直接的回答:“陛下现今已经无处可去,大越、吐蕃都是敌人,大理毕竟是外国,绝非宜居之地。”
“至于华夏,他们一直自诩给全天下汉人做主,陛下也是汉人,他们理应善待才对。”
这理由不是很能说服人,徐世杨或许会放过其他人,但他会不会放过陛下和赵氏宗族,这可就难说了。
毕竟,只要大周的皇帝还活着,对心念大周的义士来说,大周就不算灭亡。
这对新朝是个不安定因素。
何况……
“北人在泉州杀戮宗室!”
虽然这事是蒲受畊干的,而且他做这事的时候华军离泉州还很远,但那个时候这姓蒲的毕竟自称已经叛周投华。
………………………………
第675章 统一
“泉州之事必非北人所愿。”
文仲对此倒是很肯定,徐世杨或许会杀宗室,但他肯定不会牵连到泉州的普通人。
“如何证明?”
杨太后追问。
她其实并不在意是否投降,毕竟现在看来大周确实走投无路了,但作为一个母亲,杨太后怎么也得给自己的孩子拼一下。
她必须确保的只有一件事:投降后,北人不会加害她的孩子!
否则的话,她宁愿抵抗到底,或者继续逃跑,托庇与大理。
“这……”文仲等人一时也想不出个能被北朝所接受的办法。
作为失败者,请胜利者给予安全保证,要求的多了,别人怕是会不耐烦,本来该给的保证也会取消。
但要求的少了,这孤儿寡母如何能安心?
“吾要求很简单,杀蒲受畊!”
杨太后想的是,让北人把投靠他们的叛贼杀了,这样以后别人想要效仿,就该事先想想北人会不会卸磨杀驴。
而且蒲受畊一死,就算北人反悔,自己带着孩儿去见大周的列祖列宗,总算也能说自己给泉州宗室报仇了。
文仲等人略微犹豫了一下,在他们看来,北朝应该是不会杀蒲受畊的,倒不是因为这个人不该杀,而是因为这人是主动投降的,而且通过杀大周宗室表达忠心,若是北朝杀他,会让那些叛周投华的人心中不安。
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包拯率先应承下来:“臣认为,可以在回信中提及此事。”
作为擅长刑名的名臣,包拯首先想到的是,蒲受畊屠泉州不是只杀了宗室,而泉州可以确定是炎黄之地炎黄之民。
如果硬要说律条,不论按周律还是按华律,都该论斩,也许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劝说北朝杀他?
“臣附议。”文仲倒是不像包拯想的那么多,他只是觉得试探一下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从临时行在出来,文仲略有些不安的问包拯:
“包大人,您觉得北朝会为前朝宗室杀蒲受畊吗?”
“可能不会,但也不是没有这么做的可能。”包拯回答:“我们不必提及泉州宗室,只是请北朝替枉死的泉州百姓做主。说不定徐世杨能够同意。”
“而且……。”包拯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文大人,如果北朝不杀那蒲受畊,您愿意去大理吗?”
“不去!”文仲坚定的回答:“我们去大理,托庇与外人,就等于坐实了大周非华夏正朔的说法,所以我们绝不能去大理!吾宁愿在此地战死!”
北朝喜欢以大周对女真鞑子称臣,而自己灭亡女真来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背书,如果大周小朝廷最终甚至托庇与大理这样的小国,那真就如北朝所言,大周不过是个臣狄夷的儿皇帝了。
这是文仲死都不能同意的底线。
“那就这样吧,如果大周国灭需要一定有人陪葬,不如就包某和文大人两人去向大周的列祖列宗解释吧。”
包拯平静说道:
“别死更多人了,已经够多了。”
……
实际上,此时华军南下的前锋部队距离大周小朝廷已经不远了。
北上送信的使者不过走出一百五十里,就碰到一队正在剿灭山贼的华军骑兵,使者向领头的军官表明来意后,那名上尉立刻抽调二十骑兵,护送他们去找徐世杨。
而此时,徐世杨刚刚处理完泉州的事,抵达小朝廷曾经驻足的永安县。
他看到回信之后,神色复杂的对使者说道:“我没法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
“殿下,小臣听闻,您一直称汉人为炎黄贵胄,天选之民。”那使者还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一下:“那蒲受畊在泉州加害六万汉民,难道您不能为炎黄贵胄报仇吗?”
“啊,我想,先生您误会了。”徐世杨回答:“替泉州百姓报仇和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们是两回事,因为我已经把他碎刮了,残骨碎肉都扔进猪槽,我上哪再去找个人头给你们?”
“呃?”使者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殿下已经杀了蒲受畊?”
“是啊,不仅是他,我已经下令搜杀国中所有帕尔斯人。”徐世杨淡淡的说:“先生若是不信,将来去泉州一看便知——所有幸存者都是监刑官。”
“小臣为泉州赵氏宗族和全称百姓,谢过太子殿下!”
这使节大概跟泉州有什么关系,意识到徐世杨已经直接为泉州百姓报仇之后,他二话不说,拜倒在徐世杨面前。
“起来吧,我不喜欢跪礼。”
徐世杨说道:
“或许你们不信,但我说的都是真的,华夏贵胄岂容人轻辱?搜杀帕尔斯为泉州报仇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
“你们那小朝廷会不会因此感激我,我一点都不在乎,反正你们已经这样了不是吗?还有,回去说一声,赶紧投降吧,我没时间等了,还得去处理交趾贼侵占钦、廉、邕的事。”
徐世杨现在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吐蕃侵袭川省、交趾攻打桂省,造成的杀戮都不少,特别是桂省三州,估计几十万军民的损失得有。
这些外贼带来的损失,让徐世杨标榜的这次统一战争是世上死人最少的内部战争的宣传彻底破功。
他之前根本就没有意料到,南方的那些小国居然有如此胆量撩拨华夏的虎须。
难道他们真以为华夏不会替周人做主报仇?
行吧,不管他们怎么想,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让这些傻缺一起去陪那些帕尔斯人吧!
……
共和1795年10月初3
大周皇太后,宰相文仲,枢密使包拯等最后的臣民,带着祥兴小皇帝向华军投降。
历时两百年的大周王朝至此正式宣告灭亡。
不过,前来接受大周投降的却不是华夏皇太子徐世杨,因为他上次接见过使者后,立刻动身,乘坐海军的风帆战列舰南下,准备攻打交趾了。
接受小朝廷投降的,是不得不专门赶来的皇太孙徐代灼。
人们猜测,这大概也是皇太子确立太孙地位的表示之一,毕竟接受大周最后投降,是个很不错的政治资本。
另一方面,川省、桂省和粤省那些还在打着大周旗号的臣民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最近的华军投降。
到1795年底,华夏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伟业。
………………………………
第676章 1795年
共和1795年对华夏帝国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方面,帝国基本完成了统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帝国。
另一方面,军事胜利,只不过是帝国把南方纳入统治的工作开始。
以往的时候,华夏帝国的统治范围都是战乱之中重新收复的待恢复地区,这些地方人民穷困,对国家所能带来的好处期待感很低——基本上,只要能够给人民一个差不多的安稳环境,然后少收一点税,基本就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了。
至于这个政权是华夏、大周,还是别的什么名号,乃至于鞑子,对疲敝的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超出这个标准之上,帝国政府多做的任何工作,对人民来说都是意外之喜,所以北方人民才会这么支持帝国,那些失去了部分特权的坞堡主也没有对帝国造成太大阻碍。
但是江南不同,浙省、苏南历来是天下最繁华富庶的地区,人民生活富足而安定,而且基本以小农经济为主,与华夏那种大量集体农庄加工厂为支柱的情况区别很大。
如果直接把江北的做法复制到江南去,恐怕会引起江南人民巨大的反感,之前战争中少造的杀孽恐怕就没意义了。
如何在经济上把江北江南也统一起来,对华夏来说是个比军事征服更有挑战性的新难题。
当然,这实际上属于幸福的烦恼,毕竟帝国领土扩大了五成(帝国在辽东和西北的控制区实在太大了),而且不同于大量边荒地区,这些新增土地都十分肥沃而富庶。
由于进攻的时候给地方造成的破坏很小,华军连江南1795年的秋赋都按时收上来六成之多(按照大周自己的黄册,他们每年税收按时入库效率也不过如此),这大概也与帝国没有丁税,国家和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应付田赋的有一定关系。
今年在江南收取的田赋基本被就地使用,供应当地驻军、权力机构改造,以及赈济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民众。
经济上,目前统一江南没有带来太大收获,因为帝国并没有把江南当成新征服的领土,而是看做自己刚刚收复的固有国土,不仅不能压榨,暂时还需要一些补贴。
不过,对于华夏来说,土地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就是最大的收获。
特别是人口,最低五千万,高可能会有六千五百万的核心人口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帝国将再也不用为人口不足问题而发愁——以现在没有蒸汽机的工业,帝国甚至可以一边维持小农经济,一边维持工业和大农场农业的生产。
拥有江南,帝国才真正算得上弥补了最后的短板,具备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
当然,拥有基础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帝国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消化江南。
……
帝国在共和1795年的会议季开的很没意思。
因为广大新领土的情况根本没法统计上来,明年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以及能够有多少产出,都是很没谱的事,帝国又不能依赖大周的统计数字去制定自己的规划,那是在太不靠谱了。
因此,这一年的经济预算比以往多了许多(因为需要对江南进行一些投资),但收入却不知道到底能有多少。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一年帝国的主要官员有很多不在泉城,也根本没法参加会议。
比如徐世杨已经乘坐海军的舰船到了交趾附近海域,而六部的大部分官员也都已经南下,前往江南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主官大都不在的情况下,想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似乎有点不太可能。
对此,帝国的解决之道是,今年的会议季将开一整年!
也就是说,一边统计新的经济数字,一边制定新的预算规划,同时还要进行审计,利用一整年的时间,首先从统计学上把江南江北合并到同一个轨道上来。
其余的工作,倒是可以慢慢的,一点一滴的去做。
……
除了官员们,此时,帝国的统治者也都还有自己的任务。
比如徐世杨还要解决交趾入侵桂省的问题,而徐世柳已经进入川省,他将在帝国的直接支持之下负责击退吐蕃对川省的攻击——与此同时,皇帝册封徐世柳为晋王,许他全取吐蕃之地为封国。
因此晋国成了继秦国之后第二个亲王封国。
至于皇帝徐睦河自己,他给自己的下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准备泰山封禅大典。
徐世杨封禅这种纯粹的典礼性工作没有太深的感触,但徐睦河非常需要这个仪式来为自己歌功颂德,以求名留青史。
既然父亲坚持,徐世杨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只要封禅不影响自己针对交趾的军事行动即可。
封禅计划与1796年3月进行,到时候,会有大批外蕃代表、江北官员、江南儒士和大周宗室随行——帝国不要大周宗室的命,那么他们在这些方面表达一下忠心也是理所应当。
……
时间略略回拨到1795年12月。
桂省邕州,这座小城已经被十多万越国和洞蛮联军围困了两个多月了。
开战的时候,城中守军只有两千七百,但因为敌人在之前投降的钦州、廉州都进行了疯狂杀戮和劫掠,有此前车之鉴,城中六万军民誓死不降,在知州苏缄的指挥下拼死抵抗。
军民万众一心,敌人又缺乏攻城经验,双方居然一直僵持不下。
徐世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登上海军战舰,率领一支由六艘风帆战列舰,六艘风帆巡航舰,二十二艘风帆炮舰,十五艘风帆运输船组成的舰队直接开赴富良江(红河)入海口附近,做出直接逆流而上,攻打升龙府的姿态,以逼迫越军回师。
另外一方面,华军中将冯三虎亲自挑选三千骑兵,一人三马,以换马不换人的形势向邕州狂奔。
三匹马全都跑废,那就步行前进,发挥华军铁脚板的战略行军优势。
徐世杨要求援军务必在邕州城破前赶到战场,绝对不能让泉、钦、廉的悲剧在邕州重演。
………………………………
第677章 邕州1
邕州,一场城墙攻防战还在继续。
纹面獠牙的洞蛮兵光着膀子,嘴里叼着刀子,顺着邕州城墙边十几道竖起的长梯向上爬,他们的动作如猿猴般灵活,一眨眼就能向上窜一大节。
然而这不是攻城的好办法,守城的民壮合理举起粗壮的原木和大石块扔出城墙,一整张长梯上的蛮兵立刻稀里哗啦全滚了下来。
守军中仅有的弓箭手立刻从城垛后面站起身来,拉弓射箭。
一排羽箭飞下城墙,把那些傻乎乎等在城下准备进攻的蛮兵放倒一片。
守军的弓箭大多是些软弱无力的猎弓,真正的战弓数量很少,但是蛮兵没有铠甲,因为穷,大概也是为了展示勇武,大多蛮兵连一身衣裳都没有,结果就是被居高临下的周军射了个鸡飞狗跳。
付出上百伤亡后,蛮兵纷纷抛弃长梯,蚂蚁一样向后逃去。
一排督战的交趾兵上前,刀光闪动,逃在最前面的洞蛮兵身手分力,但逃兵人数太多了,薄薄的督战队线列很快被溃兵冲垮。
于是一天的战斗又结束了。
“你们这帮蛮子简直跟猴子一样蠢!”
越军统帅李常杰对着一众跟来参战的蛮人洞主怒吼:
“败了也就罢了,如何把器械都丢在城下了!”
不远处的邕州城,守军把能够得到的长梯全都收回城中——这些玩意对他们来说只能劈了当柴烧,但对城外不善营造的敌人来说,这些能直接搭在城头上的梯子可不是能大量补充的物资。
尽管这边的材料其实很丰富。
李常杰也知道这一点,他的营中工匠生产攻城所需的五十张长梯需要最少三天时间,交给蛮兵攻城一次之后损失殆尽,就只能再等三天才能发动新的攻势。
因此李常杰多次命令蛮兵,即使撤退,也要把剩下的梯子带回来。
然而那些猴子一样的蠢材就是记不住!
几个洞主挨了骂,全都抿着嘴一句话都不说。
他们现在已经萌生退意了,之前在钦州、廉州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继续攻打邕州,是因为听说邕州城中人口财富更多,可事实证明,这座城虽然肥,但浑身是刺,大军几次攻打都无法破城。
如果是以前大家都穷的时候,洞主们就算拼了老命也得想方设法打下来,但如今已经算是发了大财的情况下继续拼上家中儿郎,似乎很没有必要。
还不如尽快回家,好好享用这次得来的收获。
但是越人主帅,太尉李常杰坚决不同意,他咬紧牙关非要攻克邕州之后再收手。
连越人自己的将领都不敢反驳这位权臣,更别说他们这些想来为人所瞧不起的蛮帅了。
之前有几个人在大帐之内出言顶撞李常杰,都被他下令杀了,又有几个想要自行脱离战场回家,结果连蛮帅带下面的小子全部被越人杀了个一干二净。
于是再也没人敢提撤军的事了。
只是,大家都不走,也不见得就要拼尽全力,攻城的学问大家没学会,但出工不出力却是不用人教的。
反正就是这样拖呗,拖到城里人断粮后不得不出城投降,或者城外大军断粮不撤军不行。
看谁先忍不住了。
至于李常杰念兹在兹的攻城器具……,呵呵,有本事让越兵自己上啊!
“都滚吧!”李常杰骂了半天,终于骂累了,这才放蛮帅们回去:“三日后继续进攻!这次撤退者若是没把器具带回来,皆斩!”
……
邕州知州苏缄已经两个月没有下过城墙了。
准确的说,自从交趾贼围城之后,他就没下过城墙。
他的儿子苏子正倒是下去过,不过不是到城内,而是带兵出城反击。
正是因为知州大人如此身先士卒,所以邕州城才能上下一心,拼死抵御贼人的进攻,一直到现在。
可惜,苏缄自己估计,这座城估计守不住了。
敌人的进攻虽然无力,但毕竟人多,隔个一两日就冲上来攻杀一番,城中的损失越来越大,防守一次比一次艰难,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能坚持多少时间。
更要命的是,邕州可能是大周最后一座城池了。
由于被二十万贼人围得如同铁桶一般,邕州城根本没法派遣使者向北方表示效忠,也就一直没能更换旗帜。
在大周朝廷已经灭亡的现在,这样一座边远孤城,又能指望谁来救援呢?
对于城内的守军,苏缄还在用“贼人围城数月,粮草必然不继”为由鼓舞士气,但他心里明白,贼人其实并不怎么缺粮。
安南的富良江一带水土丰茂,田产可两年七熟,越人可以说是穷,但绝对不会缺粮食。
更何况他们在钦州、廉州也收获颇丰,两地的库存也足够贼人坚持很长时间了。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苏缄还在坚持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不想让城中六万军民白白惨遭交趾贼人的毒手。
这六万人的命,总归要换到点什么吧?哪怕只是给邕州以北的几个州县换取一点逃命的时间,也是好的。
“父亲。”苏子正从瓮城上走了下来,干裂的嘴唇,沙哑的嗓子,都证明他现在的状态很不好。
前几天贼人攻城,苏子正被流箭射中,虽然未受重伤,但也是流了不少血。在如今这个极度缺水的城池中,任何体液的流失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但不得不说,虎父无犬子,苏子正也是好样的,即使受了伤,他也从未下过城墙,始终与城中大小官员和民壮们一起坚持着。
“城中粮草已经耗尽了。”苏子正面无表情的说道:“孩儿已经下令宰杀耕牛,估计还能坚持二、三日。不过也就这二、三日了。”
苏缄痛苦的闭上了眼,对汉人来说,宰杀耕牛,简直就是跟卖掉祖田一样的败家行为,是要被老人唾骂的!
但是如今,在人都没了吃食的现在,也只有宰杀耕牛了。
“杀吧,把牛都杀了,能吃几日就吃几日。”
苏缄知道,邕州城完了。
就算此时贼人退兵,死了这么多人,杀了全部耕牛牲畜,明年又该怎么过呢?
也许,十年之内都恢复不了了吧?
“阿爷。”
一个小女孩奶声奶气的叫了苏缄一声,这是苏子正的女儿,苏缄的孙女,年仅9岁。
小姑娘长的很是漂亮,但如今小脸上也是脏兮兮的,手里捧着半碗能照出人影的粥,想要递给苏缄。
“阿爷,吃饭了。”
………………………………
第678章 邕州2
苏缄看了看孙女手中的饭碗,心中一阵悲凉。
贼人进攻,苏子正原本要带妻儿去桂州述职,本来他应该是可以前往相对安全的桂州的,可贼人既然来了,苏子正此时再走,看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临阵脱逃。
所以苏子正只能留在城中,跟大家一起参与这场可谓必败的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