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代灼看中的就是这个机会。

    实际上左鹤林、徐世桢,以及没有参加这次西征的王启年都曾经暗戳戳的向他这个皇庶长孙表达过这个意思——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又能力征服能走到的任何地方,但可以遇见的将来,帝国不可能直接统治葱岭以西的地区。

    因此徐代灼可以在葱岭以西建立自己的基业,一个依附华夏本土存在的次级帝国,然后左鹤林、徐世桢和王启年的目标,是这个次级帝国的再次一级附属国。

    大家想要的都是一顶海外的王冠,属于自己的基业。

    “你的这个想法,有没有跟你父亲说起过?”赵珊关心的问。

    “我这次回来就是这个目的。”徐代灼回答:“我不能两手空空出发,必须得到父亲的支持。将来在葱岭以西立国,也还需要国内的长时间支持才有可能站得住,这也是左将军和五叔选择我作为盟主的原因——我毕竟是皇孙,不跟二弟争,帝国总得给点报酬对吧?”

    “其实,这件事,左将军和五叔应该已经给父亲透露过一点消息了,父亲恐怕也是同意的。”

    “那个没良心的!”听到这里,赵珊有些不忿:“明明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非得分出不同……。”

    “我们本就是不同的。妈妈。你应该明白,我们不可能相同。”徐代灼笑了:“我都想明白了,父亲是何等的人物,他不可能允许我们兄弟为那个皇位争来争去,所以他必然会支持我,将来也许还会支持我其他的兄弟去海外建国。”

    “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徐代灼傲然说道:“我会在葱岭以西建立不次与父亲的基业,我会为民族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历史一定会记住我的名字!”

    ……

    共和1793年的最后几个月,虽然扶桑战争并未真的平息,但大家都在做准备的情况下,局势至少从表面上看还是很平静的。

    参与西征的军队,大部分都已经撤回,只剩下新领土所必须的驻军。

    帝国在抓紧时间向新领土移民,凡是自愿前往的民众,都可以分得最肥沃的土地,承担最低级别的税率,还可以得到政府低息贷款和财政补偿——耕牛、第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必要的武器,甚至还能获得一栋房子。

    仅仅这些补偿,对贫穷的平民来说就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因此自愿移民的人一直络绎不绝。

    但是帝国人口始终不算多,而且本土的机会同样不少,因此只依靠汉人移民仍然显得单薄。

    帝国仍然继续执行各种人口调换行动——大约180万党项奴隶中,至少有一半要迁往辽东北大荒开垦,另外有30万人左右要分散安置在帝国国内,在国营农场工作,或者年轻女子分配给较为贫穷的帝国平民为妻。

    除此之外,徐世杨提出迁徙十到二十万党项人到扶桑,用这些西北鞑子压制扶桑人。

    作为替换,今年多达四百万的扶桑奴隶中,有一百万人会被安排在北大荒——这样北大荒的人口会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以上,这已经算是初具规模了。

    另外迁徙五十万扶桑奴填充原党项地(最肥沃的兴灵不去),五十万扶桑奴去西域种树挖矿,二十万扶桑奴去台岛开拓。

    这些地方在如今仍旧都是苦寒之地,不过多派人手加以改造,总是能取得成绩的,之后再把剩下的奴隶向新的苦寒之地迁徙,把开拓出来的土地留给汉民。

    徐世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把边荒地区变成汉人的实际控制区,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

第628章 1793年年终总结

    共和1793年12月。

    趁着各方面战局都趋于平稳的时机,华夏帝国如期召开年度总结大会。

    根据各方面汇总的统计资料,帝国在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总人口322万户,1310万人;庶民40万户,130万人;奴隶总人口则因为平夏和扶桑两场战争,迅速增长到630万人。

    这样,帝国人口总是突破2000万,将将达到江南(预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对于经历过几十年战乱的江北来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不计算直接缴获,帝国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万新币两,从党项人和扶桑人那里的直接缴获价值几何,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不过估计不会低于四万千新币两。

    这其中,为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异军突起的金融业,各大国有银行上缴的利润远远超出其他方面,成为帝国财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业。

    在帝国成立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工部在户部和银行的帮助下,向民间投放了1500万件各式铁制和钢制农具;生产了8万辆带板簧的新式牛马骡车;建造了大约20万栋楼房(工厂宿舍和城市居民楼)、170万间瓦房,翻修旧式房屋150万间以上。

    再加上纺织服装(含成衣)、食盐、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纸等轻工业以及军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划分在化工里)等重工业和矿业,帝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个“工业国”。

    虽然这工业国的桂冠细看起来其实蛮搞笑的——帝国工业产值如此之高,是因为帝国的很多工业品处于垄断地位,不是因为帝国工业已经真的工业化了。

    垄断总是能带来大量利润的,因此帝国工业带来的直接财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国甚至整个东方世界放贷的金融业少一点,最近三年基本上处在轮流成为帝国第一财政收入大项的地位。

    财政收入的第三项是贸易税收。

    帝国进出口规模很大,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出口轻重工业品和军工产品,此外还直接控制着高丽和琉球两个国家的海关,以及江南的转口贸易——占领台澎和三沙后,不论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还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国控制区过一遍手续,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利润。

    传统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支柱农业,如今在帝国已经成为收入最低的大项。

    这还是帝国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设速度始终如一,经济作物种植逐渐推广以及畜牧业和林业飞速发展之后的结果,如果依旧只是维持小农经济,估计农业连这点收入比例都达不到。

    如果只看财政收入,帝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总参情报部估计大周财政收入折合五千万新币两)与帝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样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开数个档次。

    1793年,帝国支出项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军费,帝国在这一年同时进行了两场远征,目标都是人口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强国,直接参战的部队超过25万,间接参战的人员数以百万计,消耗弹药数千吨,粮秣物资无数。

    军费外还有阵亡士兵家属的优抚工作,受伤士兵的后续生活安排等等,军事上的开销已经超过九千万新币两,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

    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是官员和公务人员薪资,帝国奉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国又是个政府触角能直抵村落一级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务人员绝对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禄直接财政支出四千万新币两。

    接下来是公共基础建设投资,八百万两;教育投资,六百万两;公、平民医疗和卫生投资,三百万两;国有工农业投资,三百万两;科技创新投资三十万两;替他支出(包括国债利息),一百五十万两。

    实际总支出15180万新币两,财政赤字1180万两。

    这是帝国财政从节度使时代有预算规划以来,第一次出现财政赤字,数字出来的时候颇有些户部的官员吆喝国将不国,要求降低财政支出。

    但实际上,如今的华夏帝国财政仍旧是十分健康的。

    毕竟今后估计很难出现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了。

    何况,直接战争缴获的那四千万两并未计入财政收入,帝国新征服的领土在未来也会带来更多利润。

    那些瞎吆喝的官员,在徐世杨看来,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家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计是想给自己所在的部门争取些权益。

    ……

    根据国家战略,徐世杨希望在明年解决扶桑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寻找机会,准备解决江南大周,完成帝国的真正统一。

    为此,包括军费在内的全部财政支出,明年都不会有所减少,甚至在进攻江南的过程中,还要因为必须安抚战争难民,稳定江南经济,不使江南产生太大社会动荡,而编制庞大的特别经费——不低于五千万新币两,与大周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大规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过大规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财政收入(依旧不计算直接战争缴获)要求至少达到16000万两,把明面上的财政赤字控制在6000万两的水平。

    这样,加上今明两年的直接战争缴获,帝国的财政实际维持在收支平衡的地步。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此时帝国国库还有折合18000万两的存款。

    此外,帝国的民间存款同样有很大富裕,如果有必要,帝国也可以加大国债的发行量——目前帝国有内债2000万两,外债3000万两,算不得什么大数字,因为利息给付及时以及抵押物始终在升职,因此帝国外债在江南销路很好,由此户部认为国债翻两番都可以接受。

    当然,徐睦河和徐世杨都不可能同意一下子发行如此大量的债券,帝国的财政也没窘迫的如此地步。

    但这个数字至少表明了,即使帝国继续像今年这样不断进行大规模战争,只要还能获得胜利,财政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

第629章 去江南

    军事上超越一个时代以上,经济又不会出任何问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十分好战的。

    华夏帝国就是如此,在扶桑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帝国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周之间的战争了。

    当1793到94年度会议季上,有人试探性的提出进攻江南,结束中原分裂状态的时候,会议现场氛围迅速变得火热起来。

    所有人——真的是所有人,都在毫无顾忌的大声宣扬尽快进攻江南的观点,大家都认为大周不堪一击,而江南的繁华对所有人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干掉大周,他们就不是“叛臣”,也不是什么北朝了。所有人都想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的官员,真真正正,全全面面的当世第一帝国的官员!

    听着会场上涌起的声音,看着人们想到战争就激动的脸庞,徐世杨知道,人们对大周朝廷的感情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了。

    这真是个好消息。

    也许,统一战争不会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太大创伤——那就确实该去做这件事了。

    现在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

    ……

    共和1794年元月15,扶桑东部海域。

    海军三等风帆运输舰“登瀛洲”号在江户湾外的海上过了今年的中秋佳节。

    因为现在其实还在战时状态,虽然扶桑各方没有大规模打起来,但对峙和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海军现在既要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还要对扶桑沿海执行封锁监视。

    任务很繁重,以至于“登瀛洲”这种旧式风帆运输舰都忙的不可开交。

    清晨,15岁的帝国海军上尉徐代炫带领一帮二等水兵仔细擦拭甲板。

    其实,“登瀛洲”这样的风帆运输船不用太好的保养就能持续运行很长时间,但海军条例依旧规定要求每一条船都要在空闲的时候进行自我保养,不得有丝毫懈怠。

    因此,虽然“登瀛洲”仅仅在华夏就是一条已经服役了19年的旧船,而且已经连续在海上执勤数个月,但仅仅从外表上来看,她依旧显得如同一艘新船一样。

    保养完毕后,“登瀛洲”的水手长穿了一双白袜子,背着手在甲板上来回走了两圈,他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脚底,或者走到舷炮边,用带着白手套的手摸摸炮膛。

    若是雪白的手套袜子上有一丝黑印记,那么今天负责保养的官兵除了重新保养之外,还要受罚——通常是搬运炮弹,整理船帆等重活。

    过了很久,水手长才满意的点点头,大声说道:“做的不错,给你们半个时辰休息时间!”

    哗啦,敬礼,礼毕。

    “徐代灼上尉,你跟我来,舰长要见你。”

    “是!”

    每艘风帆战舰的舰长室都是本舰舰艉甲板下第一层舱室,“登瀛洲”也不例外。

    舰长室的空间很大,而且以一艘风帆战舰来说,装修的略显奢华。

    “中校。”

    舰长室的门开着,徐代灼在门口敬了一礼。

    “进来吧。”

    登瀛洲的舰长是一位年近四十的老水手,之前曾经在登州帮本地坞堡主家族跑江南航线,帝国统治登州之后,他考入海军军校,在军校里学习了很长时间。

    因此虽然现在只是中校运输舰长,但前途无量,估计再有几年就能升任上校,甚至十年内就可以期待将星。

    不过,这位未来的海军将军对徐代灼态度一直很好——也没法不好,毕竟是皇太孙。

    实际上,徐代灼怀疑,自己半年时间从海校实习生预备少尉连升三级成为海军上尉,“登瀛洲”号运输舰上排名前五的大人物,就是因为大家自己的身份——或许连这个怀疑都多余,大家就是因为他皇太孙的身份才这样提拔他的。

    “上尉,你今年还有两个月假期。”舰长坐在红木办公桌后面,用闲谈般的语气说道:“你可以使用这个假期了。”

    “为什么?不是说战争期间不准请假吗?”徐代灼感到有些奇怪。

    军校生确实有专门的假期,和平时期可以自己选择何时休息,但在战争时期,当然不可能实行这个权利——否则就成了逃兵了。

    “战争期间不是不准请假,而是请假理由必须得到将级军官和军法处的认可。”中校微笑着说道:“上尉,你对军律了解还不够深刻。”

    “可我没有请假理由。”

    徐代灼甚至根本就没请过假。

    “上尉,有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没有太多关系。”

    舰长从办公桌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徐代灼:

    “太子殿下要求你立刻回国。”

    “什么?我父亲?”徐代灼讶然道:“他要求我离开前线?”

    这似乎不太可能啊,之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徐世杨就没有把他调离前线,现在这么做似乎很没必要,毕竟扶桑人的舰队早就完蛋了,徐代灼留在前线也很安全。

    “你可以先看看这封信。”舰长提醒道。

    徐代灼带着疑惑,打开那封信。

    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江南传来消息,徐代灼的外公,曾经两任宰相的文及甫文相公病重,估计已经时日无多了。

    作为亲外孙,徐代灼必须前往江南文家一趟,一起回江南的,还有文相公之子文季夫妇,以及徐代灼的母亲,华夏帝国太子妃文月。

    这是汉人最重视的孝道,作为标榜汉人帝国的华夏,不可能夺情,只是现在江南大周对华夏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帝国对大周朝廷也是一样),因此这次江南之行必须有多重安全保障。

    海军决定直接抽调一支分舰队,就在临安外海停泊,一旦有事,他们就沿江而上,强行进入临安救援。

    此外帝国内阁还专门联系了江南的友好人士——包括徐世松、文仲、包拯等人,向他们取得了一定确保一行人绝对安全的保证。

    江南一些跟帝国有经济关系的豪绅,也同意提供担保。

    安全上没问题,那么徐代灼就得尽快出发,回国跟母亲和舅舅他们汇合,然后乘船前往江南。

    文相公的身体情况很不好,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

第630章 安全

    “上尉,你现在回自己的舱室收拾东西,一个时辰以后要,快速风帆通报舰‘飞燕’号会与本舰对接,你乘坐‘飞燕’号直接回国。”

    “是。”

    徐代灼不想走,他从未见过自己的外公,对文相公感情并不深厚。

    何况战争还没结束他就离开战场,会让他产生一种自己是逃兵的感觉。

    尽管现在扶桑人的水师已经没有还击的能力了。

    然而很遗憾,他不得不走,这是皇室和内阁直接下达的命令,海军司令部方面都已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己准假了。

    “上尉,先等一下。”

    舰长叫住转身准备离开的徐代灼,在后者疑惑的目光中,将一枚带绶带的八角银星勋章挂在徐代灼的脖子下面:

    “这是奖励你在服役期间英勇作战的事迹和为海军做出的贡献。”

    “属下受之有愧。”

    要说英勇作战,徐代灼确实没在战场上退缩,濑户内海海战的时候他甚至还参与了加过织田水军旗舰的跳帮行动,并且杀死了两名扶桑水兵。

    但是,这种程度的英勇在帝国海军中根本不算什么,更加不值一枚第二等的银星(金星只授予将帅)。

    至于为海军做出的贡献……,一个一年前的预科少尉,一个刚刚才升职的上尉,能为海军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贡献?

    要知道,帝国九成的舰长连铜星都没拿到呢。

    “不要想太多,我也不想避讳,以你的身份,只要你是海军的一员,对海军来说就是最大的贡献。”

    舰长笑着解释道:

    “等你从江南回来,海军部就会提拔你为少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回海军,如果是那样,我希望你记住,你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帝国海军战士。”

    “我明白了,谢谢您,中校。”徐代灼再次敬礼:“我永远都是海军军官。”

    “永远都是。”

    ……

    一个时辰后,“飞燕”号准时与“登瀛洲”号接舷,徐代灼背着个人行李,通过踏板登上这艘快速风帆通报舰。

    离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来送他,没有感人至深的战友告别也没有任何人表示对“逃兵”的不满,这让徐代灼多少感到有些落寞。

    实际上,水兵们并未觉得徐代灼离开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少这样一个背景通天的衙内,至少不用分太多功劳出去了。

    “飞燕”号张起全部风帆,用最快的速度,与五天后抵达登州军港。

    之后徐代灼换乘快马,在十个近卫骑兵的保护下从登州一路赶往泉城。

    此时,徐世杨和他所有儿女都已经从燕京回到泉城,这位37岁的帝国全军最高统帅跟自己的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

    家宴上,徐世杨心情显得很不好——他的长子在燕京的时候就提出要去西域开边,徐代炫的理由很充足,但徐世杨总觉得自己儿子不过17岁就要远行万里出去闯荡,就算是天家这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只是,徐世杨没有反驳的理由,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他这做父亲的除了支持之外,根本无法阻止。

    这次徐代炫愿意来泉城,纯粹是为了给弟弟送行,跟家人吃顿团圆饭——他不去江南,徐代灼的外公又不是他的亲外公。

    然后他就会去西域,在左鹤林、徐世桢以及王启年的帮助下,准备筹建远征军事宜。

    估计几年甚至十几年内,他都不会回家了。

    徐世杨突然有了一种萧瑟的感觉——天家家事果然比国事还要难处理啊。

    家宴过后,徐世杨亲自把文月、文季一行送上前往江南的船队。

    为了规避航海风险,文月这次回江南乘坐的是内河船,直接走大运河航线——帝国统一北方后,一直在疏通大运河航线,而且还建造了数座水库用于储水。

    如今的南北商贸,走海运的运载量最大,其次是运河,陆路运输排敬陪末座。

    但是安全性上又要倒过来,陆路最安全,因为帝国和大周都曾经多次剿匪,沿淮河为界的两国路上交通十分安全。

    海上运输就容易出事,虽然海盗没了,但因为海况变化之类的原因损失的船舶,每年都有数艘十数艘的样子,船只损失比例大概在万分之五,不算大但总归是有风险。

    至于运河运输,什么都比较中庸,就算是船沉了,以运河的宽度和船只密度,至少救人问题不大,最后时刻强行靠岸搁浅也比较容易,

    因此就成了这次江南之行的最优选项——若是自己去江南,徐世杨肯定选择最快的海船,但老婆孩子去,就算是他也不愿意冒险。

    南下船队有两百多艘内河船组成,为了保证安全,参谋部从近卫军中抽调一千名士兵,他们中有三百人被大周朝廷批准可以携带武器进入江南。

    他们的任务是:一旦之前所做的种种准备都不起作用,隆道皇帝真的发疯要扣押文月等人,他们需要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把所有重要人物送到钱塘江边,那里会有海军的快速风帆船等待接应。

    徐世杨很不喜欢给自己的部下下达这种“拼死”、“不惜一切代价”之类的任务,实际上,参谋部内部开会的时候,徐世杨曾经对平夏军团的军官们提出过批评:

    因为有人在战斗中采取自爆的形势突破敌人防御。

    士兵的这种行为不能批评,只能表扬,但指挥他们的军官必须受罚——徐世杨认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固然不能害怕牺牲,但能保存自己的同时杀伤敌人,才是最好的。

    只是这次为了万无一失,徐世杨也只能下达这样不近人情的命令。

    他终归没有达到那种为了胜利不惜牺牲家人的高度。

    为此,徐世杨还默认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大规模演习计划,动员靠近淮河的数省预备役、民兵,并且抽调野战军合计十万人,沿着淮河部署,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这只部队就会直接进攻江南。

    这样计划外的演习花费不菲,但户部并未在费用问题上为难军方,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眼里,这些用来保证太子妃和皇太孙安全的花费完全无可厚非。

    反倒是徐世杨对此很有些不好意思。


………………………………

第631章 西征1

    泉城第二军事预科学校后操场旁边的小树林里,扎着麻花辫,一身戎装的小金正抱着一个肉夹馍啃得欢畅。

    “真有那么好吃吗?”徐代炫好奇的问。

    肉夹馍是他带来的,一共五个,他自己吃了一个,小金吃了三个,现在还在啃最后一个。

    馍是陕省原坞堡主家的老厨师做的,如今是美泉宫的面点师傅,用最好的面粉,烤的恰到好处,再夹上饱含汤汁,肥瘦相间的腊肉,吃起来确实口感不错。

    不过真的好吃到这种地步吗?

    对此,小金的答案是边吃边猛烈点头。

    把最后一个肉夹馍吞下肚,小金意犹未尽的挨个舔舔手指,心满意足的说:“肉最好吃啦,学校里很少吃肉啦。”

    军事预科学校就是所谓“孤儿军校”,以皇室的名义收养全国范围内所有汉人孤儿,不论男女。

    作为徐世杨任名义校长的初级军事院校,经费和食物自然是不缺的,但现在,即使以帝国的生产力,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顿顿有肉吃。

    像小金这样16、7岁,还在长身体的孩子,通常每十天有一顿猪肉、一顿鲸肉、一顿鸡或鸭肉、两顿鱼、五个鸡蛋算是荤菜,其他时候,就得完全依靠奶制品和植物蛋白——比如豆腐,补充营养。

    所有孩子都是馋肉的,从小生活在饥饿中的小金自然也不例外,肉食那是永远吃不够的。

    但怎么吃都吃不胖就很奇怪了。

    “你到底把这么多肉都填到哪里去了?”徐代炫看着这个瘦瘦的女孩:“我刚见到你的时候你就跟个麻杆似得,为啥这么多年了现在还这样?”

    “我也不知道呢,怎么吃都吃不饱,也吃不胖,老师都担心我是不是有什么病。”

    这确实是一种病,小时候长期营养不良的人,长大后也很难吃胖——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另一个位面的赫本。

    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点罢了。

    “行了,你吃好了,我也该走了。”

    徐代炫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

    “你以后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啊,能吃就多吃点,虽然肉不多,但学校总归是让你们吃饱的。”

    他还以为小金总是吃不饱呢。

    “我能吃饱啊,而且,不是还有徐哥哥来给我送肉吃吗?”小金送了个没脸没皮的笑容给徐代炫,看得他直摇头。

    “我以后不会来了。”

    “为啥?”

    “我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徐代炫笑着回答:“很长时间都不会回来了——也有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

    “你到底要去哪?”小金略有些慌张的问。

    她是徐代炫从黑店里救出来的,徐代炫又把她送进军校读书,两个人关系一直算是很好的朋友,他有空的时候还会给她带肉吃。

    对小金来说,徐代炫既是朋友,又像是哥哥,唯一的,真正的亲人。

    现在,她的哥哥说,再也不会来看她了。

    “我要去很西边很西边的地方,那里有我的事业。”徐代炫得意的回答:“我将开创属于我的未来。”

    “能带上我吗?”

    “你?”徐代炫笑道:“你还没完成学习吧?不毕业你那里都去不了。”

    帝国的教育部门权利很大,平民以上阶层适龄孩子必须全部入学,否则惩罚家长,银行也会拒绝给不让子女上学的家庭贷款。

    而且学生有入学补贴,伙食补贴,在学校里至少吃饱是没问题的,这能给家庭节省很大的伙食开支。如果学习成绩好,还有奖学金,这就能赚钱了。

    但同样的,所有人都必须完成义务教育(现在是七年),否则别想进入社会工作,那个工厂都不敢收的。

    如果是小金这样的孤儿,在预科军校中途退学甚至可以算是犯罪——帝国可没有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

    看着小金那差点哭出来的可怜样儿,徐代炫笑着揉揉女孩的脑袋:“我要去葱岭以西的地方,那里很危险,不过如果你真的想去,等你完成全部教育,就向有关部门申请吧。”

    “要好好学习啊,小姑娘,我在西域等着你。”

    ……

    甘省,沙洲,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