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话,不管华夏人有多强,大周的蒙兀二三十万大军压下来,华军还得撤退。

    只要华军撤退就是机会,抓住就赢了。

    可惜,现在的问题是,李乾顺并不清楚北蒙兀南大周会不会被自己的使者说动,在此时出兵,大家一起合力对付华夏。

    他现在非常非常希望有一种远距离通讯的手段,能够让他联络远在察哈尔和临安的使者。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电报、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卫星电话和互联网,因此李乾顺并不知道他所期盼的包围网能否成功,只能选择赌自己的策略能够成功。

    ……

    兴庆府,又是一次决战前通宵达旦的御前军议之后,大白高国最有权势的宰执(同时也是大部族族长)们走出皇宫,返回各自住处。

    走在这群党项高官显贵最前面的,自然是国内最强大的部族长:仁多家的仁多楚清,没藏家的没藏讹庞,叶家的叶孛麻。

    这些跺跺脚,大白高国都要地震的顶尖党项权贵,现在都是一脸愁容。

    “陛下想的还是三十年前那场胜利。”

    没藏讹庞愁眉苦脸的说道:

    “可蒙兀人和周人能靠得住吗?”

    “靠得住也不能靠。”

    仁多楚清回答:

    “他们就算随了陛下的意思来抄华夏人的后路,肯定也是等咱们打个两败俱伤之后!”

    李乾顺打算赌蒙军和周军回来救他,因此并未改变之前的策略,既不把南面那些城堡的守军撤回,也不带着兴灵的主力南下寻求决战。

    这意味着,南方那些堡垒的守军都被放弃了,只得到北蒙南周加入战争之后,李乾顺才会率领主力出击。

    大德皇帝想的挺美,可在场的诸位都觉得难以接受,原因很简单,南方那些堡垒的守军大多是他们的部族兵,现在战死被俘的将领,不是姓仁多,就是姓没藏,要不就是叶孛,反正没有姓嵬名的——这些宗室将领都蹲在兴灵,等待大德皇帝设想的尾随追击华军之战。

    “他们嵬名家能等,咱们可等不起了!”叶孛麻咬牙切齿的说道:“等华军到了兴灵,就算咱们真的赢了,孩子们都战死了,之后我们如何在国中立足!”

    大夏国是个部落联合政权,实际上等于是王族嵬名和仁多、没藏、叶孛等大部族共治天下。

    因为他们有兵。

    嵬名家的兵大概是夏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们这些大部族占另外三分之一,其他则是一些小部族,以及投靠过来的吐蕃(比如禹藏花麻)、汉人和西州回鹘、高昌等西域人。

    夏国的权利、土地和财富分配,也是根据各部的实力来的,嵬名家实力最强所以他们是宗族,其他大部族则长时间把持着宰执位置。

    可若是自家的兵被拼光,不论是谁,肯定都不会相信自己的功勋,以及那宰相、枢密的官职能保住家族。


………………………………

第611章 平夏战争3

    “现在必须有个说法,不能那家中的孩子们去拖时间。”

    没藏讹庞也不顾及现在还在皇宫门口,直截了当的说:

    “要不然就南下跟华狗决战,要不就把孩子们撤回兴灵,在兴灵决战!”

    “没错,要是还想这么拖下去,就让他嵬名家的兵去吃炮弹!”

    其他人立刻应和起来。

    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是肯定行不通的——临阵换将就是大忌,更别说临阵换军了,这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战术动作。

    因此他们也就是说说罢了,根本目的还是选择决战,而非继续拖时间等待不知道来不来的外军盟友。

    “可如果天子一定要继续拖时间呢?”叶孛麻问。

    这个问题让现场一片沉寂。

    这确实没有好办法,现在甚至有人认为,大德皇帝现在的选择其实是想借外敌之手削弱国内大族。

    “陛下已经老了。”没藏讹庞冷冷的暗示:“太子今年已经16岁,有德行。”

    话中的暗示让很多人猛的一怔。

    “做不到的。”仁多楚清摇摇头说道:“咱们的兵都在外面,现在兴灵之地都是嵬名家的兵。”

    “那怎么办?”没藏讹庞微怒:“华军已经到了耀德城,到灵州的路已经走了一半了!再拖下去……”

    “做不到的事想都不要想,不过可以选择别的方式达成目的。”叶孛麻在旁边提醒道:“嵬名家的兵都在兴灵,而我们的兵在南方的堡垒中,也就是说,陛下其实也管不到南边……,呵呵,如果陛下一意孤行,我们就干脆放弃南方那些堡垒吧。”

    “对对,这个办法好!”一个小部族长大声赞同道:“咱们把各家的兵直接撤回兴灵,陛下还能把咱们都杀了?只要咱们到了兴灵,害怕陛下不决战?”

    叶孛麻一摆手:“这是陛下不听忠言,迫不得已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咱们这几天还得劝谏陛下。”

    这是部落联盟政权最大的缺点,很可能没有之一——如果自家部落有需要,国中的大部落丝毫不会在意损害本国的利益。

    话又说回来,夏国的皇帝对利用外敌消耗下面大部族实力的做法,也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

    共和1792年12月20,华军攻克辉德城。

    这是一个驻军稍多的大型要塞,足足五千夏军士兵被华军一勺烩了。

    这一次,李井槐并未继续进攻,因为下了大雪,他需要更多时间把手上的车辆轮子换成雪橇条幅。

    这耽误了很多时间,此外,之前一个多月的战争,虽然前进速度一直不快,但他认为部队仍然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整,正好趁着大雪时间完成这件事。

    最后,李井槐希望趁这段时间给前线囤积更多粮草和弹药,并且开始动员民工修复他攻克的那些堡垒——这些堡垒对华军来说就是肉罐头,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撬开吃到里面的美食。

    但对党项人来说,有华军防守的堡垒,就是用牙齿啃铠甲——完全没机会。

    华军参谋部在战前曾经预测:党项人在野战连续失败后,会失去跟华军野战的信心,但他们有可能尝试派出精锐骑兵切断华军越来越长的补给线。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实际上,三十年前,周军对伪夏进行战略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曾经用过这一手,并且取得过很大成功——在金军入关的时候,已经打到灵州的大周西军每天口粮只剩下正常的一半,这也是他们撤退的时候,党项人能够一路尾随追击,造成西军全线崩溃的原因之一。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李井槐并不想重复大周当初的失误。

    基本策略就是把党项人自己修的堡垒当成一系列屯粮兵站,每个兵站驻留保证敌人轻骑无法攻克的兵力,储存可供一线部队使用三天以上的口粮。

    然后,兵站向前方,或者兵站与兵站之间的补给,尽可能使用带着护板车厢的大车,一旦遭到突袭,车队可以迅速围成车阵。

    这样,哪怕只有民兵,车队也足以坚持到骑兵增援到来。

    李井槐的作风就是完全不给敌人一点机会,尽管他所带领的部队有以一敌十的能力,但他仍然希望尽量制造以十打一的机会。

    ……

    李井槐一点点向兴灵推进的同时,最西路的左鹤林战斗群正在继续向西进攻。

    左鹤林的风格与李井槐完全不同,他就是那种宁愿冒风险,也要尽量突袭敌人的将领。

    这种人,把握住机会就很容易创造名垂史册的辉煌胜利,但一旦翻车,他就是历史笑话。

    但左鹤林完全不在乎,何况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吐蕃人,这些人现在连外蕃都算不上,就算全死了也没人心疼。

    因此,左鹤林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十月底,进攻开始的时候,左鹤林率领两万汉蕃从青海湖边誓师出发,十一月初八就攻克凉州,切断了党项甘州军司与兴灵之间的联系。

    这实际上也是切断了西域诸国与党项人的联系——这些小国都是伪夏的朝贡国,虽然更西边有帕尔斯的重压,但在这种宗主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有可能出兵增援的。

    左鹤林风一样的行军速度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从甘州匆匆赶向兴灵的党项军,就完全没能想到华军居然在这里有两万大军。

    十一月初十,党项甘州军司和西平军司(驻扎瓜州)的部队在凉州城下被左鹤林全歼,两万大军只有不足一千人逃出战场,而且他们没法继续前往兴庆府方向,只能原路返回甘州。

    失去了全部补给的溃兵,走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即使华军不追击,能有多少人或者回去也是个问题。

    何况左鹤林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不追击?

    全歼党项两个军司之后,左鹤林在部队中挑选三千汉蕃精锐骑兵,一人双马,沿着党项人东来的道路向西急进。

    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就抵达甘州城下,此时少数溃军才刚刚回家,左鹤林骑兵几乎是在守将知道东进部队被全歼的同时,直接冲进城内。

    当天,左鹤林阵斩甘州军司正将,甘州易手。


………………………………

第612章 西域1

    夺取甘州后,左鹤林并未作出过多休整,甚至并未等待援军,只休息两天之后,就继续帅兵向西挺近。

    十一月二十,左鹤林攻克肃州。

    这一次他遭遇的抵抗比在甘州时还要轻微,实际上,当他帅军抵达城下的时候,当地部族就干脆控制了城市,并且直接向左鹤林投降。

    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得到华夏的妥善对待。

    左鹤林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处理这些当地的地头蛇,不过他队伍里有能处理的人——华夏的宗室将领(实际上是校官)徐世桢。

    抬出徐世桢的身份来,当地的部族全都十分信服,纷纷表示愿意团结在华夏的大旗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左鹤林还有更大的目标,因此他没有继续跟当地部族浪费时间,简单的命令徐世桢暂时驻留肃州后,他自己率领部队继续西进。

    这一次,左鹤林战斗群掺杂了更多外族部队,包括两千多甘州、肃州的本地部族兵——有党项、羌、回鹘、吐蕃,也有几个自称是汉人的部族也出兵了。

    左鹤林此时有了五千骑兵,而且经过补充,仍旧维持一人双马不说,甚至队伍中还多了五百多封骆驼。

    战斗力唯一的削弱点,是队伍中真正的华军士兵越来越少了——本来出兵的时候人就少,每占领一地还得留下几百人,等待战斗群的后续部队增援(比如徐世桢就不得不留在肃州),以至于左鹤林再次出发的时候,华军士兵只剩下不到三百人了。

    人数虽少,却依然是左鹤林最信任的部队。

    因此他在出发前,把队伍进行重组。

    三百华军士兵组成一个单独的战斗群,既充当护卫、中军,也用来当做其他队伍的督战队。

    随后是当地有一定汉人血统的部族兵——这些人大多是前朝遗失的汉人遗孤,虽然衣帽风俗与中原已经大不相同,也很难看出他们与当地部族有什么不同,但左鹤林依旧打算给予他们特殊的信任——出发之前,总参谋部已经有过详细的手册,说明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分化本地部族了,强调这些汉裔的血统,在有限范围内提升他们的地位,就是办法之一。

    这些人在左鹤林军中有大约五百人,再加上从青海湖边就一直跟着的一千五百早期吐蕃兵,一共两千人,组成新西征部队的第二层级。

    再接下来,自然就是那些新投靠的部族了,不管是党项还是回鹘、羌、吐蕃,一律算作队伍的最底层、

    左鹤林明确宣称,他们所能获得的战利品和功劳,是全军最低的,但他们要承担最沉重的勤务,包括按华夏标准安营扎寨,巡逻喂马,也包括攻城时当先锋,以及撤退时殿后。

    但是,若是能够积攒到足够的功勋,左鹤林会提升他们的地位,用新征服和投靠的部落兵来替代他们的位置,而他们自己则可以上升到第二阶层——那意味着更多的战利品和更多的功勋。

    对于当地部族来说,越简单明了的奖罚机制越有效果,至于阶级,这倒不是什么问题,反正他们这些伪夏西部的边陲小部族本来也是受压迫的,兴灵的大贵族从这里征兵征粮的时候,可不会考虑他们是不是党项人。

    ……

    接下来的路只有一条,实际上就是沿着旧的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

    这条路荒无人烟,黄沙遍地,仿佛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不过左鹤林带的补给足够,而且也能在附近绿洲居住的部落中获得补给——不论是畜力,还是粮草和人力。

    何况党项人为了维持对西域的间接统治,在这条路上修了不少驿站,现在虽然驿站守军都被抽调走了,但建筑物都还有留下,大部分驿站还有水井,这就足够了。

    越靠近西域,水就越金贵。

    十二月二十,左鹤林帅军抵达瓜州附近。

    迎接他的,是伪夏西平军司正将所拼凑的一万多军队。

    与左鹤林的部下一样,这也都是一帮本地和西域各族各部,你三百我五百拼凑出来的联军,其中党项人已经很少了(西平军司的大部分党项人已经在凉州被左鹤林干掉了),大部分都是吐蕃、汉人,还有西域来的回鹘、高昌,甚至还有帕尔斯商队的护卫被强行扣下,逼迫来参战的。

    这个守将姓嵬名,虽然只是个犯了错被发配来守边的旁系,但总算也是宗室,为大白高国牺牲的勇气还是比别人多一些的。

    可他有牺牲的勇气,不代表那些被刀枪强迫来的各族联军也有这个勇气。

    十二月二十一,夏军刚刚与左鹤林接触,队伍中那些对大白高国没有一点忠诚的帕尔斯人就找到机会先行逃离战场,之后左鹤林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命令手下骑兵从帕尔斯人让出来的阵线缺口中冲进党项人军阵。

    夏军想要派兵堵住缺口,但其他方向的援军被华军的火枪一顿暴揍,当场死伤数百,结果等他们顶着损失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整个夏军主阵已经被彻底绞烂了……。

    战斗迅速变成单方面的屠戮,夏军主将在部队崩溃,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自杀殉国。

    最终,在区区半个时辰的时间内,纯骑兵部队组成的左鹤林战斗群基本全歼伪夏西平军司拼凑起来的军队,四千多人被杀,四千多人被俘,其余溃散。

    首先脱离战场的帕尔斯人比各方面都略早一点返回瓜州城,他们入城后,迅速开始搜杀当地富户,劫掠金银女子财物,惹得全城大乱——这个时代,敢走丝绸之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商人,本来就是亦商亦匪,现在有这么一座毫无防备的城市摆在他们眼前,不捞上一笔当然不可能。

    左鹤林打扫战场多花了一点时间,当天黄昏时分才押解这俘虏抵达瓜州,不过此时瓜州都已经被帕尔斯人烧了一半了。

    那些帕尔斯人倒是痛快,看到华军军旗后立刻开城投降——反正他们抢的是华军的敌人,直接献城甚至还能算是功劳。

    他们觉得,这应当能保住他们这次的收获了。

    而且,不是还给华军留下一半吗?


………………………………

第613章 西域2

    左鹤林无法理解帕尔斯人的想法。

    按照华夏传统观念,自己怎么也算是王师,就算是敌人,也应该是自己来决定杀与不杀,杀多杀少,以及怎么杀的问题。

    就算是要屠掉沙洲,也应该是自己来决定,怎么能由外人把结果强加给自己?

    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沙洲在前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中原政权的领土了,大周时期也不过是被伪夏窃据几十年,到了现在,华军收复故土的过程中,沙洲被西域更西的人劫掠……。

    如果不去考虑道德问题,单从利益上来考虑,那就更简单了。

    华夏目前没有向西域大规模的计划(核心领土人力都不够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夏对西域的统治还是利用当地亲华势力间接统治为主。

    因此帝国需要当地人心向华,但华夏向来不喜欢以前的王朝那样通过给予大量好处收买异族,而是通过把异族纳入经济循环链条,让他们无法离开华夏而实现。

    这种方法很成功,但需要大量时间满满整合当地经济,现在,帕尔斯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给了左鹤林一个极好的机会。

    “真不知道这些化外野人想的什么。”

    左鹤林摇摇头:

    “这简直是送给我一个收拢当地人心的机会吗。”

    当地大部分部族,不论是党项还是羌、回鹘、吐蕃,乃至汉人,都是信佛的,与信拜火教的帕尔斯对立十分严苛。

    虽然双方经贸往来十分频繁,但打仗的时候更是多的数不胜数,这也是党项人遇到问题毫不犹豫的征发帕尔斯商人,而帕尔斯商人又毫不犹豫的背叛到党项人的原因。

    双方本来就是宿敌。

    何况帕尔斯人刚刚残酷劫掠了沙洲,现在用帕尔斯的人头替当地人报仇,你说当地人会不会感激华夏人?

    更美妙的是,帕尔斯人主要劫掠了当地富户(他们也知道时间不多,因此捡最富的抢),直接替华军当了一次白手套,把当地上层清理一遍,这样华军就不用脏自己的手了。

    他们抢到的东西,包括金银财帛女子,因为时间短暂,还来不及运走或藏起来,这对左鹤林来说也是不小的收入——帕尔斯商人自己也算富户,这又是一笔横财。

    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那为什么不做呢?

    “带你们的人去,把所有沙洲的帕尔斯人全部逮捕。”

    左鹤林对身边最早跟随的吐蕃军官说道:

    “按照草原上的规矩,高过车轮的男子全部处决,女子妇孺为奴。”

    “遵命!”

    外蕃军官们都兴奋起来。

    通常来说,这种抄富户家的工作,执行人都能赚到一些额外的好处,左鹤林把这工作交给他们,也算是一种让利行为。

    “请大人放心,小的没私下里会给您额外准备一份。”

    “不,按规矩来,你们自己拿三成,给你们的部落两成,其他都是帝国的。”

    “哈哈,大人,规矩小的们都懂,咱说的是那些朝廷看不上的小东西。”

    从莒州附近的徐家十五屯开始,军方就允许各自保留一些小件的战利品,主要是敌人尸体上的衣服和随身的物资——早期主要是少量干粮、盐、小刀叉子(没错,东方的餐具里面也有刀叉,且并不比西方出现的晚)和零碎钱币之类。

    到了现在,甚至连遗失在战场上的铠甲和防身武器(如腰刀之类)都可以归个人了。

    华夏帝国毕竟不是TG,做不到PLA那种一切缴获全部归公的水平,能保证大部分战利品归入公库在这个时代就已经算是军纪严苛了。

    因为利益相关,这些从青海湖一路跟随到这里的外蕃士兵对此也有了解,他们甚至大致摸索出华军军法官对必须缴公和可以私人留下的战利品之间的模糊界限。

    那些可以私人保留的战利品对一个国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个人来说就有些可观了,何况帕尔斯的商人们都蛮有钱的,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加起来,也是蛮值钱的。

    更美的是,这些玩意帝国不收税!

    左鹤林笑了笑,无所谓的说:“那些东西啊,这样吧,你们留一半,剩下的一半归我的人。”

    他并不是个死板的人,既然帝国没有强制规定那些小东西也要归公,分就分了吧。

    “遵命!”一众外蕃军官都显得十分高兴。

    如今汉人势大,他们的规矩大家都得遵守,这也是生存的规则,那么规则之外可以分到的东西,自然就是可以拿的。

    只是拿这些东西之前,最强者要带头先拿一份,这也算是明面上的潜规则了。

    “分东西之前,把正事先做了。”

    左鹤林提醒道:

    “把该杀的人杀了,他们的东西才是你们的。”

    “放心吧大人,杀几个人还不简单。”

    “拖到城中公开杀,让全城的人都看到。”左鹤林冷冷的说:“杀之前,告诉城中的人,是这些帕尔斯人劫掠了他们,咱们是给他们报仇的。”

    这有些强词夺理了,毕竟是华军歼灭了本地驻军之后,才给了帕尔斯的商队武装可乘之机。

    不过人们是不会在乎这一点的,他们只知道抢劫侮辱杀戮他们的是帕尔斯人,而华军帮他们报仇了。

    这就足够了。

    ……

    因为需要审判(尽管很简陋)并处决城中所有帕尔斯男丁,左鹤林所部干脆在沙洲多呆了一段时间,直到后续援军到来的时候,他都没有发动新的进攻。

    毕竟相对其他地方,沙洲本地人对华军的观感要好不少,于是左鹤林干脆决定就在沙洲过年。

    本地人当然大多不过春节,不过今后这里就是帝国的领土了,该有的移风易俗还是必须的,就算是强迫,左鹤林也得让本地人接受华夏的风俗,这本来就是他的任务之一。

    1792年的春节,左鹤林在沙洲宴请周边所有部族领袖,并且十分罕见的在这座城市建立了临时官府——他在别的占领区是不会专门管这些事的。

    当然,新的沙洲官府还是按照华夏的传统,专门强调汉人的特殊地位。

    本地目前的管理者是华军军方,在左鹤林继续进攻的时候,他会再留下一些野战军士兵作为核心统治力量,然后城市的基层交给有汉人血统的部族管理,知道帝国的触手真的延伸到这里为止。


………………………………

第614章 兴灵1

    自前朝最后的守卫者被吐蕃人打败后,沙洲的汉人已经差不多有两百年没有过过春节了。

    在这里,没有一个有汉人血统的人会写春联,但他们总算还记得应该着这个时候给他们那些忠贞的先祖们磕个头,上柱香。

    这就足够了,文化遗失了可以寻回,也可以重建,只要他们还记得他们自己是谁就足够了。

    这一年的春节,左鹤林在沙洲下令全城欢庆,为了强调汉文化的优势,他甚至还把从帕尔斯人那里缴获的大量财物拿出一部分,赏赐附近的部族,还强迫帕尔斯商人的妻女们跳舞助兴,生生在这战火中营造出一个欢庆的氛围。

    1793年元月16,节日差不多该结束了。

    左鹤林想要的东西也已经等到——包括援军,包括本地部族派出的仆从军,也包括畜力和粮食补给。

    元月17日,左鹤林再度出兵,依旧以一人双马的骑兵为主,总兵力达到七千人(但汉人依旧只有八百)。

    元月二十,左鹤林战斗群抵达玉门关。

    时隔三百年,汉人政权的军旗重新插在玉门关城头。

    ……

    兴灵一线。

    李井槐主力部队也是在过完年后发动继续进攻,不过进攻重新开始后,他突然发现,前方党项人的各个小型要塞里的守军不见了。

    华军检查了空无一人的要塞,发现敌人应该是在华军准备过节的时间撤退的,可能是怕华军察觉,撤退的敌人并未放火,但所有建筑物屋顶都捅了几个窟窿,以防止华军直接使用。

    李井槐最重视的粮仓自然是一点没剩,水井也已经堵塞。

    不过,可能同样是为了避免华军察觉,党项人并未在沿途撤离村庄,实施彻底的焦土政策。

    实际上,党项人的撤退是各部族部族长为了本部族利益私自实行的,而非战略上要实施焦土政策——夏军就没打算实行焦土政策。

    不过他们的这种做法,给谨慎的李井槐造成很大疑虑,他不明白敌人为何会撤出士兵却不撤出民众。

    要知道,华军的攻击路线基本都在党项的核心地区(只是暂时还没有进入最核心的范围),这些地区的村庄都是人口繁盛,存粮牲畜较多的好村子。

    若是党项鞑子打算确实打算使用焦土战术,那么这些村子里的人口和粮草都应该迅速撤出才是。

    可现在这种情况……。

    不仅仅是李井槐,连前敌参谋部都没意识到党项人现在的做法有何深意。

    不过,不了解敌人的想法,战争也得打下去,只不过接下来的行动必须更谨慎一点。

    比如说,李井槐下令,清扫附近所有伪夏的村庄。

    华军立刻四散出击,进攻每一个党项人的村庄,他们抓走所有男女老少,抢走所有粮食牲口,然后在村庄放一把火,把党项人的村子付之一炬。

    灵州川和黄河东岸之间肥沃的平原上响彻党项人凄惨的哭嚎声,但他们毫无办法,大部分村庄里的男丁都已经加入军队前往兴灵,此时村子里只剩下少数看家的丁壮和妇孺老弱,面对全副武装的华军,他们毫无抵抗之力。

    更要命的是,他们甚至还没有逃走的机会——因为现在仍然是冬天,外面飘着大雪,老弱妇孺就算能躲到山里,基本也只能冻饿而死。

    没有国家军队庇护的平民,在敌人正规军的压制下就是如此无奈。

    伪夏军队前往兴灵的时候,倒是已经征用了村庄里的大部分存粮,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他们不可能做的太狠,大部分村庄——特别是党项和羌的村庄,至少还留有过冬的口粮,来年的种子和等待来年长大的牲畜。

    这些东西和剩余的人口全都成了华军的战利品,李井槐冷酷的下令把所有党项俘虏全都押回关内,以防止他们与伪夏军队里应外合——虽然大多是妇孺,但无法想象到敌人策略的情况下,任何可能的危险都要消除。

    从1793年元月16开始,华军不断押解被掠的伪夏平民入关,但是为了防止军粮出现问题,他们过冬的粮草全都被华军扣留。

    在冰天雪地中行军,体弱的妇孺所面对的下场,自然十分凄惨。

    从辉德城到环洲,三百多里的距离上,到处铺满了体力耗尽倒毙的尸体。

    道路边,白雪下,无数僵硬的党项和羌人层层叠叠,在雪堆中深处一根根枯树杈一样的手臂……。

    到二月初二,华军缓缓抵达西平府(灵州)城下时,李井槐和他的军团已经把南方所有党项人的村庄一扫而空,伪夏失去了大约二十万人口,其中一半已经埋在沿途的冰雪之下。

    实际上,战争打到这里,伪夏这次就算能够把华军驱逐出去,以他们国力的下降程度,实际上也就等于已经输了。

    ……

    兴庆府(兴州)

    “你们这群混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