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周国公-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起来,要是不刺激他一下,就是再等上三四个月,皇上没有返京之前他是没有这个胆子做出决定了。
“我知道您在担忧什么。可否容外甥说一句大胆的话?”
“自从前天起,你说的每一句话,就没有一句不是大胆的话。倘若是流传出去,任凭挑出哪一句都够你掉脑袋了。到现在你跟我说可否容你说一句大胆的话?”杨思训带着嘲讽的语气说道。但是转瞬之间又觉得仿佛有些失礼,不论贺兰敏之如何早慧,也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孩童。自己和他如此说话,总是不好:“你说吧,屋里就你我舅甥二人,不必遮遮掩掩。”
“几年前初来乍到,府中管家是曾经跟过外祖父的老人。这么多年府中大小事务皆是他一人操持,我等主人想要行事,难免会多有掣肘。可是自从扶持了几个新的家奴做大之后,他事事恭顺竟然比前些日子听话了不少。我以为此乃是书中所言平衡之术。舅舅以为如何?”
旁敲侧击,贺兰敏之想要说的其实都在这个例子里边了。
杨思训听得很认真,看着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应该已经明白了自己想要说些什么。只不过他不想说出来而已。
“前些日子读史。突然觉得先帝真是千古一帝。宅心仁厚远非秦皇汉武所能匹及。但论述功绩,却都可算是千古一帝。汉武所托霍光,辅助新君。霍光兢兢业业一生,应未有不臣之心。生前位极人臣,荣宠冠绝天下。然死后如何?这个问题我在舅姥爷家中就曾问过舅舅。今日不过是再次提起而已,敢问可否解惑?”
说完之后抬头看杨思训,才发现随着自己所言他的脸色竟然又苍白了几分。这初春时节天气虽有回暖,可是却也是绝对不热。他额头之上竟然隐隐出现汗迹。
端起茶杯,朝着嘴里猛灌了一口茶。说是喜欢用盐,这次也没放,估计这会儿别说是让他喝茶用盐,就是直接让他吃盐,他也尝不出咸淡了。
不过可喜的是,贺兰敏之竟然从他的眼中看出了一丝决然。为了等这一丝决然。不知道等了多久。
无论是结果如何,这总是耗着也不是个事儿啊。这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还能一玩儿一整天啊。
成,那好,皆大欢喜。不成,也痛痛快快的。
虽然说这都是掉脑袋的事儿,但是就算是杨思训今日不答应贺兰敏之的要求。他也绝对不敢把自己怎样。宫中没有结果,如果一旦动了自己,或者是把自己交出去给长孙无忌,那日后万一真的是武则天上位。可就是祸及全族啊。无论是谁,也没有这个胆子。
“你的问题,舅舅给你解答。御人之术,在于平衡二字。切忌不可一家做大。否恐生尾大不掉,危机自身。”像是在对着贺兰敏之说,也像是对着自己说,更像是对着长孙无忌说。语气越发的郑重起来,眼神之中的严肃仿佛是为了给他自己打气。
“第二个问题,汉武托孤于霍光。其掌控朝局,废立帝王,张扬跋扈。死后不足两年,全家族灭满门,情史不留姓名。”这句话说的比刚才那句话还要严肃,严肃的同时还带着三分的阴森气息。目光仿佛夺人而噬。
其实这几句话在简单不过了,贺兰敏之用了两个例子。自己家仆的例子就是为了告诉杨思训,对于皇帝来说,统御群臣的最大的手段就是平衡。平衡方能够保证皇权的顺利。而如今朝中显然已经不平衡了,对于一个世家大族垄断官僚来源的时代,一个士族集团压倒性的战胜了其他士族集团。不论他的掌权人是谁,作为皇帝恐怕连觉都睡不好了吧?
杨思训是上位者,他更能够明白上位者的心思。或者说他更加懂得这种权利即将流逝的恐惧,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其实这些事情不难发现。
霍光没有想过要造反,他只不过是多余擅权****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还想过要还政于宣帝,是宣帝自己坚决不受的。最后的结果呢?仍旧是满门族灭,腰斩的,杀头的一个都没少。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也猜不明白。
长孙无忌目前的状态和霍光基本上没什么两样,同样都是受命于一代千古帝王,同样都是在朝中大权独揽。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长孙无忌没有想过要废立皇帝罢了。
可是这重要吗?
对于他自己或许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想不想做,你做了没有。重要的是只要你有能力,或者是曾经有能力对自己产生威胁,你就足够带脑袋了。
看到他这个样子,贺兰敏之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朝着他躬身施礼:“恭喜舅舅,贺喜舅舅。总算是做出抉择,外甥相信您不会为了您这个决定后悔的。”
“希望如此吧!!!”
“诶,不是希望如此,就是如此。既然舅舅已然做出决定,有些话说出来也无妨。或许您身处关陇难以看清,但是在我看来,关陇贵族如今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正在不断地向前飞驰,单论速度恐怕无人能及。但是前方或许并不是阳关大道,很有可能就是万丈悬崖。以如此的速度,就是有车夫极力拉住马缰,也挽不回大势了。”
(请各位观看的时候注意顺序,章节顺序好像错乱了,不好意思)(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一十二章 敲定杨家(求首订)
“你是说,圣上恐怕会牵连整个关陇一系?”杨思训用不敢置信的语气说道。毕竟李家本来就是出身关陇,只不过如今登基做了天下才算是脱离了而已。
“这件事,我说不好。不过如果有一天那位真的倒台了。我找不到一个理由,关陇能够继续把持朝政。这也不是选继承人,他走了别人还能继续存在。”贺兰敏之轻声一笑。这些事情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他也不太在意。
“可是毕竟圣上也是”
“您想的太多了。圣上不是太祖,也不是太宗。他一生下来就是凤子龙孙,他可不会记得,原来的太原李家是一个什么样子。他只会记得,这偌大的天下,都姓李!您说,对吧?”
杨思训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然后就不再说话了。不过心里却暗自滋生了一点小小的庆幸之情。倘若有一天,关陇贵族真的倒下了,那么杨家就会成为这所有的士族中唯一还矗立在朝堂之上的家族。那自己也总算是没有辱没了祖先的威名。
“那,不知道,到底需要杨家做什么?”话是这么说出来了,决定也下了。可是如果是在这个时候让他真的旗帜鲜明的去违抗长孙无忌,他还真是有点儿胆怯。
“舅舅大可放心,如今一切都仍然还在不言中。不需要您做些什么,一切如常就好。如果事情有变,那弘农杨家不是也还有抽身而退的机会嘛!”
“这话是怎么说的?我又不是那反复无常的小人,怎会出尔反尔?”
“那是,那是。不过请您静观朝局变化,一切都还尚早。”
“这样也好,如此一来也方便处事。”
虽然是心惊胆战,但是总算是把杨家敲定了。这就算是自己交给武则天的一张最为宝贵的投名状。
要知道前世,武则天就没有一个豪门士族支持她。所以她才会在成功上位之后,接连打击关陇贵族。所以在她登基之后,为了进一步削弱士族的力量。她完善了唐太宗,唐高宗都没能完善的影响中国千年政治格局的科举制度。所以她宁愿扶持山东士族七家五姓里边的一些人,也不愿意启用关陇一系。
虽然这些成果辉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辛酸也是能够清晰可见的。要是当初能够有一个支持她的士族。也不会处境艰辛到那个地步。后来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虽然唯她马首是瞻,可是寒门的影响极为有限。要不是这几个人都足够聪明很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弘农杨家是老牌的贵族。虽然略微有些许的衰落,但是毕竟身份在那里摆着。而且武则天本就出身弘农杨家,他们的支持名正言顺。即便是长孙无忌也说不出什么。谁不想自己家里出个皇后?
杨家能够支持武则天有的时候并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政治实力,其中还蕴含着很深刻的政治意义。这就意味着,武则天不再仅是出身小姓,身份不再卑微。谁都不能说,弘农杨家和开国功臣的结合,是身份卑微不足够立后之人。
谁要是敢这么说,贺兰敏之估计都用不到别人,卢国公程咬金就敢吃了他。程咬金就出身寒门,后来娶了世家大族的媳妇。和武士彟的经历差不了太多。要是有人说武则天身份卑微,那就和说程咬金的儿子都卑微几乎上是差不了太多。这就为立后扫清了不知道多少无形的阻碍。不身在大唐,你是不能够理解唐人对于身份血统的重视性。
看着事情也说的差不多了,这茶都快已经喝的没有味道了。贺兰敏之起身拱手:“既然如此,那外甥就不过多打扰舅舅了。我就先行告退了。”
“如此也好,你回去之后用心读书,切莫将思绪都关注于这些事情。莫要断了文思,落了下成。”杨思训提点了两句之后,就挥手让他出去了。这些话都是好话,贺兰敏之也都记在心上。
刚刚走出院落,就看见杨九郎坐在过道儿的一颗桃树下。仿佛是在看着桃花的美艳,但是又闭着眼睛。
“九哥这是作何?莫不是在思索这桃花美艳,欲从其中觅得仙子踪影?”开口微微调笑了几句,贺兰敏之就朝着他走了过去。很显然他绝对不可能真的是在这里赏桃花的。应该就是等自己的。
“哈哈哈,还桃花仙子?你九哥我什么时候要能从桃花中看出仙子踪迹,也就不用在这红尘俗世之中打滚儿徘徊咯。说不定哪天我也挂冠而去,深山了道去了。”说着话睁开双眸也不站起。微风吹拂而过,几瓣桃花从树上飘落。正好零零散散的划过他的身边,竟在这深宅大院儿之中透露出一种特殊的缥缈。
‘说不定这位表哥是个高人呢?’贺兰敏之自己都被自己这个想法逗乐了。
“表哥若是挂冠而去。舅舅恐怕是饶不了你咯。”
“不说,不说啦。随为兄走吧,知道你聊了半天儿也累了,我在这儿特意等你。带你去前厅用饭。”
略微有些诧异,要知道杨思训可没有要留自己用饭的意思。估计也是他自己的意思吧?竟然比堂堂的杨家家主思虑的还要周全。
“怕是今天要错失九哥美意了,小弟答应了外祖母回返用饭,恐长者等待。却是不便在此在过多停留了,万福楼之约九哥赏脸,你我兄弟不差这一顿。”
略微思虑了一下,杨九郎就笑着说到:“如此也好。不过我可不能自己前去,三哥,五哥,十三弟,六姐,十妹都在长安。到时候可别怪为兄带太多人哦!”
“九哥哪里话,平日里我等来往不多。小弟不知道多想有几个兄弟姐妹热闹热闹。我就不一一下贴,还请九哥代为转达。我家中也有小妹,到时定一并前去。”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兄弟二人相谈甚欢,杨九郎把贺兰敏之一直送出门外,直到他上了轿子之后才回府而去。
轿中贺兰敏之嘴角微微上扬,这杨府一行收获颇丰啊。杨家子弟若是都像杨九郎一般,倒是也不妨结交一二,免得日后在这长安城都没一同龄人共同进退。
(请各位观看的时候注意章节顺序,出现错乱了,不好意思!)(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宫中来人(求首订)
等到从杨氏夫人那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日头偏西了。虽然老人家是极力挽留,但是贺兰敏之实在是不能继续在武家住下去了。这几天睡不好,实在是让他精疲力尽。一进武家总是觉得浑身都不是太舒服。
但是等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儿,贺兰敏之也是浑身一冷。今天府中这气氛好像不太对啊。门口从来没有站过小厮守门,今天怎么一脸严肃的站了四个小厮。仔细看去,竟然还都不认识。
“阿三,少爷我就出去这两天怎么家里的规矩都换了?什么时候还有人守门了?”略微有点儿迷茫,朝着身边的阿三问道。
阿三也是一脸愣神儿:“这这少爷,我今天早上回来的时候还没见到这阵势啊。而且您仔细看啊,这几个人都不是咱们府中的人,您看这下巴颏儿仿佛都比别人高上三分,这不知道是哪个府上出来的啊?”
这下,贺兰敏之就更是诧异了。阿三一直在府中混迹,对于下人或许自己还真是不如他了解。如果他说这几个小厮不是府中之人,那就真的不是府中的人了。不得不说,这小子的眼里还是真好。听他这么一说自己仔细看过去,才看出来。这几个人确实是仿佛比常人高傲上一些。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既然府中到现在还没有消息递给咱们,恐怕是出事了。”紧皱着眉头,心脏扑通扑通的跳。武顺和贺兰敏月都在府上,她们就是自己的软肋。一旦她们要是出了什么事儿,自己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在这大唐活下去。
指着抬轿的一个小厮:“你,往街角去。站在街角等着,如果半个时辰没人出来寻你,记住用你平生最快的速度跑去武家找老夫人,就说府上出事了。”
小厮显然吓了一跳,阿三也愣住了。
“要不,小的去吧?”
“不。你陪着我进府!”
“好!”平时显得有些油滑的阿三此时并没有一丁点的犹豫,异常郑重的点了点头。在这一瞬间,贺兰敏之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决然。
阿三不是傻子,当看到门外站着的小厮不是府中之人的时候。他就知道府上必然是出事了。刚才只不过是怕小厮难以处理这种大事,可是现在显然陪着少爷进府更为重要。
答应了贺兰敏之之后,阿三回头看到刚才那个小厮还在那里木呆呆的站着。气得他猛地踹了他一脚:“少爷说的话没听见吗?还不赶紧去。”
“是,是,是”小厮慌忙的点头。飞啊是的朝着街角跑了过去。
不是贺兰敏之小题大做,实在是这两天的事情若是传扬出去都是掉脑袋的活儿。如果杨家那边出了事情,恐怕今天怕是难以善了了。到时候,别说是杨氏夫人了,就是武则天也救不了自己。
阿三露出了一丝笑意,上前了两步在他身后一点儿:“少爷,请吧!咱们自己的家,谁怕谁啊。”
“说的对,陪着少爷我走!”
两人大步流星的朝着府中走去,还没有进门。刚刚走上两节台阶。门口站岗的四个小厮离得最近的一位突然走出来,伸出手臂,横在身前拦住了他们。
走近前看,这回是看的仔细了。
四个人均是面白无须,而且身上传出若有若无的香气。这种香气虽然不令人反感,可是在唐朝,这几个大老爷们儿还随身带着香囊怕是不太对吧?
停,香囊,男人?不对!
贺兰敏之眼中精光一闪,迅速的和阿三对视一眼。眼中的意味不言而喻。这四个人,看其仪态举止,观其面容香气,恐怕是出自宫中啊。
知道是出自宫中就更是害怕了。这宫中可不一定是出自皇帝或者是武则天的身边。很有可能是出自皇后
“站住,谁让你们往进走的?”声音尖细,听着让人觉得有点儿刺耳的感觉。而且说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看人,眼睛仿佛是朝着天上看的更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贺兰敏之没理他,斜眼看了阿三一眼。阿三瞬间心灵神会,上前啪的一下就打开小厮的手。横身拦在他的面前:“你这小郎君才是不会说话,这是我们自己家,这就是我家少爷,怎么就不能进去了?倒是我想问问你们,平白无故的站在我家门口儿干什么?要是想要行乞,这也得让我等进去方能看看厨房有没有昨日剩下的馒头啊。”
“你”小厮一下子就怒火中烧了。刚想要上前,突然间就听见府中传来声音:“请内侍切莫动气,切莫动气。少爷也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这是福伯的声音,听到他的声音贺兰敏之和阿三两人一下子心就落下来一半儿了。他还能够在府中走动,就说明府中一干人等就没有安全危险。
拉了阿三一下,两人微微向后错了两步,下了台阶。既然福伯还在,说不定这几个小太监就是武则天派来的,与这些人起了争执,恐怕是不太好。
几个呼吸之间,福伯几气喘吁吁地从府中跑了出来。
先是朝着贺兰敏之拱手施礼,然后赶紧朝着几个小厮拱手:“几位内侍莫要动气,我家少爷没有无礼之意,您也切莫动气。”
听到是贺兰敏之,几个小太监本来怒火中烧的脸色也在一瞬间就变了。什么人得罪的起,什么人得罪不起,他们还是分得出来的。在宫中最重要的就是眼色,要是没有眼色恐怕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哎呦,老先生客气了。我等这不也是怕有什么人闯府伤了府中贵人吗?既然是贺兰大郎那就是我等失礼了,请大朗勿怪,勿怪!”几个太监也是换了一副面孔,点头弯腰朝着贺兰敏之拱手,一副奴才像。
宁可得罪君子,切莫得罪小人,这个道理贺兰敏之还是知道的。所以也就换上了一副笑脸儿:“几位这是说的哪里话,您各位也是一片好心,是小子无状,请各位莫要往心里去啊。”
“不敢,不敢!”
表面上是一副皆大欢喜的样子,而且他们几个应该也是武则天派来的无疑。但是这具体是来做什么来了,这府中来的又是谁,贺兰敏之还是一无所知啊。
“少爷,您可算是回来了。赶紧的吧,宫里的公公带着皇上和昭仪的口信儿来了,就等您了。”
(请各位观看的时候注意章节顺序,不好意思,出现错乱了!)(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媚口信
听了福伯的话,贺兰敏之也不敢稍有延迟,朝着阿三吩咐一声去把刚才放走的那个小厮带回来,然后也不管福伯拔腿就跑,一直跑到前厅正堂。毕竟是皇上来的消息,虽然不经过三省算不得是圣旨,但是也容不得丝毫的怠慢。让皇上的信使等了这么长时间,都应该有个不敬之罪了。
一进前厅,贺兰敏之就发现正堂之上坐着一个面白无须的男子。打扮的很是精致,干干净净的一脸的从容。应该有个二十多岁左右,因为没有胡须所以显得还是更要年轻些。此时的他正端着茶杯,坐在副手边饮着茶。看这个样子就知道,一身礼仪规矩分毫不差,脸上满是从容淡定。
穿的应该是太监的服饰,不过自己却分不清楚,到底是几品或者说是到底是在宫中哪个省任职的。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人,尤其是太监,更是第一次看到,实在是分不清楚宫中的划分。
唐朝的太监都是有品级的,最高的品级能够到三品,和国子监祭酒同级。这也是后来甚至唐朝皇帝都要受太监摆布的一个重要隐患。不过此时却是不能有什么别的想法。
赶紧进来朝着武顺行礼,她正陪着那个太监饮茶,两人之间无话,只是客客气气的招待着,敏月在一旁显得有点儿拘谨,看着丫头的样子应该还多有有点儿害怕。估计是进府的阵仗还是有点儿吓着她了。
“阿娘!”
“之儿回来啦?快,娘给你引见。这位是武昭仪身边的贴身的公公,义公公。”看到贺兰敏之后,武顺赶紧站起身来朝着贺兰敏之给他介绍这个太监。
对于唐朝的太监分级贺兰敏之不清楚,但是公公可不是每一个太监都能够享受到的称呼。没见刚才福伯在门口儿叫的就是内侍而不是公公嘛!这就说明这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太监在宫里的地位还不低。
赶紧拱手朝着他施礼。这些个人,尤其是宫中贵人身边的太监更是不能够轻易得罪。
“小子见过义公公。”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太监也是赶紧起身轻轻朝着旁边一侧,竟然没有受了贺兰敏之的全礼。
“嘿嘿嘿,这就是贺兰大郎吧?长得真是一表人才,俊朗不凡啊。可不敢受您这么大的礼。您快收了吧,可是折煞咱了。”带着太监特有的尖细的嗓音,然后还上前轻轻的扶了扶贺兰敏之。双手柔嫩程度竟然不下于武顺,而且皮肤甚为白皙。
察觉到了这一点儿瞬间就让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太监真的不惹人讨厌,比刚才在门口值守的那几个强上不知道多少。虽然是略微有一些女性化,但是谦逊,丝毫不张狂。懂得礼数,同时光是这一侧身就知道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很不容易。
“多谢公公。”说着话,轻轻地向后退了两步才起身。
“哎呦,贺兰大郎真是恭谨守礼,有古君子雅风,嘿嘿嘿。”这个义公公又夸了一句。进门这两句话,两句都是夸赞贺兰敏之。而且竟然连礼都不受,是不是客气的有点儿过头儿了?
等到贺兰敏之站到武顺身后之时,义公公笑着说道:“既然贺兰大郎回来了,那咱家就宣读大家旨意了,你等接旨吧?”
武顺立刻说道:“请公公稍后。我去摆案设香。”对于接圣旨具体是个什么步骤,她其实也不是很明白。只是童年时候见到过武士彟接旨,所以多少有点儿印象,好像是要摆香案。
义公公伸手将她拦下:“无需如此,请夫人带着大郎与小娘施礼就好,本就是大家和昭仪的口信儿。”
“好,好,那就烦劳公公了。”
“无需如此,本就是咱家职责所在。您快着吧!”
武顺带着贺兰敏之和敏月朝着义公公弯腰施礼。也就是这一次他才知道了,原来不是特别重要的场合。对于皇帝也并不是都需要行跪礼的。圣旨,只要不是通过三省的最隆重的圣旨,都是不需要跪接。并不像后世明清那样,必须要三呼万岁。
“圣上有旨:一切均依昭仪之意!”语气很是宏亮。这一嗓子喊出来,尖细的声音这会儿就派上用场了,听着带着别样的清脆和威严。不过,接旨的人满头雾水。贺兰敏之几乎差点儿就忍不住了,这是啥意思啊?
“请各位稍安勿躁,大家的旨意自然要在昭仪前边宣读。”
贺兰敏之嘴角一撇。这也就是说这个口信儿是武则天先传过来的。高宗不过是加了一句,但是还要把他的读在前边。
这下子总算是不用这么紧张了,武则天的话还远远算不上是旨意,不用这么严肃了。几人起身,义公公脸上也出现了笑意:“夫人,昭仪说了,心中甚是思念家人。如今不是在太极宫中,没那么多的礼数。这长安夏天暑热严重,想让您带着大郎和小娘过去避暑,顺便也陪陪昭仪。”
贺兰敏之眼睛都瞪圆了,这是宣召自己等人去见面了?
没等他继续想下去,武顺说道:“妹妹如今怎样了?”
“昭仪一切都很顺利,太医说了,这一胎没有一点儿问题。昭仪吉人自有天相,不过如今正是快该要生的时候了,所以心中思念家人得紧,想让您们过去陪陪。”
这件事情也容不得自己等人考虑,毕竟高宗已经说了,一切都依昭仪之意。这就像是变相的圣旨,你是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由不得你自己。
不过看武顺这个样子就知道,她一定是想去的。毕竟这么多年都有见到自己的妹妹了,肯定是要想念的。
“不知母亲那里?”武顺有点儿担心的问道。
“九成宫距离长安虽然不是很远,但是毕竟太夫人年事已高,昭仪生怕她老人家受不住舟车劳顿,就不请太夫人前去了。”
“如此也好,如此也好。那不知我等何时动身?”
“自然是越快越好,您要是现在能够启程当然好。要是不行,最迟明日早晨也可。”义公公显得有点儿着急。
“家中还有些琐事,今日就烦劳公公在家中小宿一夜,明日我等在启程可好?”家里有些事情也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武顺也需要交代一下。(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可爱妹妹
连夜武顺和贺兰敏之贺兰敏月就收拾了自己应该要带的换洗的衣物,将府中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了下去。
福伯留在家中,这些事情都是固定的事情,武顺还是放心。为了防止福伯一个人还是忙不过来,此行贺兰敏之把阿大阿二都留在家中,就只带着阿三前去。甚至连真子纯子也都没有带,留下她们替福伯料理一些家中的琐事。毕竟皇上宣召还带着侍女前去,总是不太好的。
阿三为人机灵,留着他打个杂也还好。
第二天,天蒙蒙亮。义公公就已经急不可耐的催促着赶紧出发了。武顺和敏月坐在马车中,贺兰敏之则是骑上飞雁朝着九成宫奔去。
来的人算上义公公以外,还有十个小太监也都是随从着前来。一行人虽然不是太多,但是这排场也是足够。
九成宫离长安并不远,如果马车速度一般前行,在路上不耽误时间的话。一天就能够到了。这也是为什么初唐时期的皇帝都喜欢在九成宫避暑,其中数李世民和李治去的次数多,待得时间长。
虽然喜好骑马,但是说起来平日里都不过是在马场练习一下。最多最远也不过就是骑出城,到周围的山上去溜溜,根本就没有过连续骑乘一天的经历。想也知道这一路上并不会很好受。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贺兰敏之在心里根本就没有做好要见武则天的准备。按照预计,最起码还有大概多半年的时间李治他们才会从九成宫回来。那个时候在见面应该也成熟了很多。但是现在
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好,该用一个什么态度,或者说该怎样做一个武则天喜欢的外甥。一切来得有点儿略微的突然,打破了贺兰敏之所有的计划。
本来预计着是要在这一段儿时间和李义府,袁公瑜,王德俭等寒门之中有才干却郁郁不得志,最后都选择支持武则天的人打好关系。争取将来能够提早让他们对武则天形成助力。可是这一纸诏令都被打破了。
而且还有最关键的一件事情,昨天义公公先说了武则天如今已经正好到了该生产的时候了。生产长子李弘在感业寺的时候就怀上了,而武则天的第二个孩子。应该就是那个在传说中被她亲手掐死的安定公主吧?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去见武则天?这不太好吧?
王皇后之所以倒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她被李治怀疑掐死安定公主。最后所谓的巫蛊之术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如果因为有自己等人的存在致使王皇后根本就没有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