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之吕布再世-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布抬了抬手,示意小姑娘不必多礼,随后问道:“白儿,怎么没和你翁翁在一起呢?”

    以前在洛阳的时候,小姑娘就经常来他的府上玩耍,吕布很是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翁翁让我来找小铃铛玩,他说等打完仗,就回来接我。”

    董白天真无邪的说着,脸上的笑容是那般纯真。还丝毫不知,她的翁翁,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吕布望了一眼徐荣,后者衣甲虽然风尘仆仆,身姿却笔直的站立在那里,如似苍松。

    吕布不问,他也不主动说话。

    “小铃铛在长安,你今天先在这里歇息一晚,明天我派人送你去见小铃铛,好不好?”

    吕布将目光收回,看向董白,眼中多了几许温和。

    他心中想了想,董卓死去的事情,还是过些时日再告诉她吧。

    “嗯,嗯。”

    想着可以见到小铃铛,董白小鸡啄米似的乖巧点着脑袋,满心欢喜,答应下来。

    随后,吕布叫人将董白领下去歇着,奔波逃亡了一路,估计也累着了。

    董白走后,大堂内,就只剩下吕布和徐荣两人。

    “叔茂,我们有些时日没见了吧。”沉默稍许之后,吕布打破了堂内宁静。

    回想当年,他和徐荣也曾一起并肩作战,痛击鲜卑。吕布很欣赏徐荣的为人,性情沉稳,不言苟笑,几乎是高顺的翻版。

    徐荣抱拳,恭敬回道:“快两年了。”

    谁又能想得到,当年还和他平起平坐的青年将军,如今已甩开了他很大一截,并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以后有什么打算?”

    当吕布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徐荣沉默了。

    他在虎牢关阻击过关东诸侯,将数十万大军牢牢的抵挡在外。如今董卓已死,天子降诏,董卓麾下的党羽,尽皆处死,他亦难逃其中。

    “有没有兴趣跟着我干。”

    毫无征兆的开口,吕布望向徐荣,继续说着:“这里没有外人,我就开门见山了。我知道你的本事,说是大将之材绝不为过。如今我手下将领多为莽夫,镇得住场子的也不算多,我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说到最后一句,吕布脸上流露出诚恳之色。

    “温侯你不怕……”

    徐荣欲言又止,神色为之动容。

    他现在正被朝廷所通缉,乃是关乎董卓事件的要犯,名声可以说是全部毁于一旦。他不想因此拖累吕布,甚至想过改名换姓,重入军营,哪怕只是当个小兵也好。

    对于军队,徐荣有着自己的信仰。

    吕布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替徐荣开脱起来:“以往的事情都是董卓干的,你不过也是听令而行,如今董卓已死,也算是有了交代。至于那些罪名过错,也不该算到你的头上。”

    军人听命行事,乃是天职。

    小会儿过后,吕布再度询问起来:“怎么样,想好了没有。”

    其实徐荣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的顾虑,董卓当年重恩提拔,他亦是拼死以报。从虎牢关临危受命,到后来担任镇关大将,再到如今拼死护得幼主脱困,一桩桩一件件,皆可表明他对董卓的忠心。

    然则,如今董卓身死,他成了丧家之犬,人人喊打,没人愿意收留。

    徐荣年少时曾立志,要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将军,大展拳脚,故而自是不甘就此丧亡。

    如今,吕布开口,挽留于他。

    既然吕布都不怕拖累,他自是没有其他后顾之忧,当即抱拳回道:“承蒙将军不弃,荣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吕布见徐荣愿意归顺,当即起身走到堂中,扶起徐荣,哈哈大笑起来,满腔的豪气:“哈哈哈,我得叔茂,犹如虎添双翼矣!”

    徐荣的表情似是受宠若惊,在这位威震天下的将军面前,他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人物,谦逊拱手回道:“温侯谬赞,某当不得此般夸奖。”

    吕布心情大好,拍着徐荣的肩膀,让他不必担心朝廷那边,随后又令人打扫房间,引徐荣过去休息。

    徐荣走后,竖起的屏风后面走出两道身影。

    “恭喜将军,又添新的虎将。”

    戏策率先恭贺起吕布,他对徐荣的了解不是很多,不过能在虎牢关上挡下数十万诸侯联军的进攻,其实力可见非常。

    吕布收了徐荣本就高兴,此时听得戏策的恭喜,更是笑着说了起来:“徐荣这也是被逼无路,否则哪会这般轻易的归顺与我。”

    两人在那笑着,旁边的陈宫面有忧色。

    “将军,这般做法,是否有欠妥当?”

    陈宫小声提醒,一个是董卓的血脉,一个为助逆的叛将,都是朝廷点名要找的通缉人物。吕布如果庇佑此二人,势必会和朝廷对立起来。

    这是陈宫不愿见到的。
………………………………

第五三九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那以公台之见,该当如何?”

    “交于朝廷,以正视听。”

    陈宫掷地有声,像是说着理所应当的事情。

    吕布心中微微摇头,交给朝廷,董白和徐荣必死。

    从陈宫加入他麾下以来,所想的方案大多都是基于朝廷的方向,进行的谋划考虑。可在吕布上一世的记忆中,陈宫并不是一个死忠于汉室的人物,甚至还用过些宵小手段,远不如现在这般刚正廉直。

    是什么让陈宫性情大变呢?

    吕布想不明白。

    入夜。

    长安城内,靠东的某处府宅。

    宅院正中的大堂里,布满了缟素白条,配上夜晚的清冷,一片凄然。

    很显然,这家府宅中有了白事。

    顺着燃起的烛火,向堂内望去,供台上摆有肉实瓜果等许多祭品,再看正对大门的墨漆灵牌,上面赫然写着:前将军氂乡侯董公讳卓之灵位。

    居然是董卓!

    而在堂中祭拜董卓的那位老者,竟是当朝的经学大儒——蔡邕!

    蔡邕在得知董卓被杀之后,无人为其收尸,不觉为之落泪。

    在大义上,蔡邕虽然不曾苟同董卓,但他感念于董卓昔日的知遇之恩,故而私下在府中设立灵堂,追悼董卓。

    眼下正值举国欢庆,庆贺董卓伏法,蔡邕居然还敢在私下拜祭董卓,这不是作死又是什么?

    就连府中的老管事都看不下去了,过来劝谏着蔡邕:“家主,老仆说句您不爱听的话,这个节骨眼而上,您这样公然祭拜董卓,实为不智之举。”

    “您看看那位王司徒,之前也是靠巴结董卓才上的位。如今董卓一死,他立马撇得一干二净。还有,喊着要夷族董卓的,也是这位司徒大人,您啊,真应该向他学学。”

    蔡邕听得这话,脸庞勃然变色,板起脸训斥起管事:“董卓与我有恩,如今他身首异处,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我若不给他设个灵堂,岂非也成了忘恩负义之徒?此事你不必多讲,我自有决断。”

    这些大儒的性格,基本上都属于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老管事叹息一声,只好退了下去。

    砰砰砰!砰砰砰!

    翌日清晨,天色朦胧之际,蔡邕府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叩门声。

    仆人将大门打开,立在门外的是一群穿着清一色黑色官服的差吏,腰间佩刀。

    “你家老爷在吗?”领头的人物冷声质问。

    仆人心中没底,怯生问道:“你们是……”

    以前在洛阳的时候,绝对没人敢在蔡府面前这般嚣张,如今蔡邕没了董卓庇佑,谁都想着来欺上一头。

    那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啊!

    领头的差吏也不避讳,大声说着:“你去告诉你们家老爷,就说是廷尉府的大人们,想请他老人家聊聊。”

    仆人飞速进去禀报,蔡邕似是料到了会有此事,也不惧怕,有条不理的穿上衣衫,跟着差吏们去了廷尉府受审。

    朝堂上也因蔡邕起了争执,最后在司徒王允的引领下,判处蔡邕秋后斩决,以儆效尤。

    除了蔡邕,当年很多靠董卓擢用提拔的名士党人,也都受了无妄之灾,纷纷下狱受审。最轻估计也是罢免官职,严重点就是流放充军,斩首示众。

    关中东南方,南阳郡。

    郡守府内,作为郡守的陈理老实的站在下方,微躬着身躯,不敢有丝毫怠慢。

    坐在郡守位置上的人,当然是驻扎此地的袁术。

    袁绍和曹操起兵,事先并未知会袁术,这使得袁术就有些不乐意了,这么大的事情,凭啥不叫上我?

    当然,就算通知了,袁术也不会去,最多替他们喊上两嗓子声援一下,毕竟前车之鉴还摆在那里。

    袁术本以为两人只是做做样子,压根儿就没想过,他那不成器的兄长和曹操这阉宦之后,居然能够击败董卓,攻占洛阳。

    这下好了,名声、钱财全让他两捞了。

    本想看两人笑话,结果反倒啪啪啪的打脸。

    心有不甘之下,袁术也决定干件大事出来。

    前几日他还在犹豫,但在听得袁绍和曹操功成之后,有些眼红的袁术就立马下了决定。他要让天下人知道,袁家嫡长子的厉害。

    这件大事若是成了,他就是第二个董卓!

    或许再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袁术对此志得意满,朝着下方的陈理吩咐起来:“本将军不在的这些时日,你要好生戒备,莫让别人钻了空子。”

    所说的别人,自然是指刘表。

    刘表作为朝廷委任的荆州牧,掌管荆襄八郡,南阳郡自然也属于他的管辖范围。然则袁术横插一脚,盘踞着南阳不走,这使得刘表很是窝火。

    袁术一直不肯退出南阳,就只能说明一点:他打起了荆州的主意。

    同样,袁术也知道刘表对南阳虎视眈眈,所以才在临走前再三叮嘱陈理,让他守好南阳。

    “公子放心,下官定不会给旁人可趁之机。”作为袁家门生的陈理拱手应道,回答得十分果断。

    陈理说得笃定,袁术也就信了。

    随后,他修书一封,令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当天下午,袁术从南阳动身,领着三万大军,向着武关方向进发。

    与此同时,从长安而来,到洛阳宣旨的使者也已经抵达洛阳。

    袁绍和曹操迎接使者入城,抱拳躬身听候旨意。

    诏旨的内容不少,但总的来说,就是对袁曹二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褒奖,官职也得以提升,袁绍成为九卿之一的太仆,曹操升为光禄大夫……

    诏书中还提到,让两人尽快去往长安就职,好辅佐天子。

    这要换作以前,两人肯定乐得喜出望外。

    但现在么,傻子都知道关中是吕布的地盘,他两去了,还能回来么?

    但天子圣旨已出,容不得他们违逆,否则便是对天子不敬。

    罪名这些,也就紧随而来。

    但现在么,傻子都知道关中是吕布的地盘,他两去了,还能回来么?

    但天子圣旨已出,容不得他们违逆,否则便是对天子不敬。

    罪名这些,也就紧随而来。

    该如何是好呢?
………………………………

第五四零章 不在沉默中爆发

    夏季尾梢,烦闷的气候消去,枝头的蝉鸣与田间的蛙叫,渐渐安息下来。

    南阳的袁术、谷城的吕布、以及洛阳的袁、曹,同时出发动身,去往长安。

    其中袁术的行军速度最快,恨不得即刻抵达长安;袁绍和曹操则与之相反,两人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拖延时日。

    行至阳渠,坐在马背上的曹操忽然大叫一声,直挺挺的从马背上摔落下去,众人赶忙上前救起,经查验似是中风之症。

    当天夜里,从袁绍的大帐内传出一声惊呼,据说是袁绍夜梦韩馥,故人托梦,要他回去给韩馥上香,以慰亡灵。

    有了理由的两人当即打道回府,曹操说等病养好之后,定会入洛阳侍奉圣驾,袁绍则说安抚完韩馥的英灵,再亲自去长安请罪。

    分道之前,袁绍曾私下找过曹操,言当今天子并非先帝遗诏的帝君,不过是董卓所立的傀儡,不如重新迎立新君。

    曹操听闻此话,又惊又气,惊的是袁绍敢有这种胆大想法,气的是昔日好友鬼迷心窍,竟敢生出不臣之心。

    “本初,休得胡言!你我皆为汉臣,当上报天子,下抚百姓,怎能生出此般大逆不道的想法?”

    不去长安是一码事,忠不忠于汉室又是另外一码事。

    起码现在,曹操还将自己视为汉臣。

    袁绍见曹操反应如此剧烈,便没在继续往下说,心中却开始琢磨起了新的帝君的人选。

    话分两头,袁术领着三万军队不日便抵达了武关。

    守在这里的乃是校尉黄忠,前几日朝廷发下文书,要黄忠放袁术入关。

    好在吕布事先打过招呼,黄忠也就将计而行。

    入关之后的袁术本想趁机夺取武关,但转眼一想,又怕打草惊蛇,走漏了风声,故强忍下来。

    过了武关,就算是进入到关中的地界。

    根据袁术的情报,吕布此时还远在谷城,似乎正准备进军洛阳。

    等他反应过来,长安早就落入了自己手中,袁术对此得意洋洋,甚至已经开始憧憬起了美好的未来。

    等拿下了长安,少说也得做到大将军的位置,否则,如何能配他袁家嫡子的身份。

    至于吕布么,肯定是罢官去职,下狱收押。

    袁术想象得很是美好,如果吕布识相,肯服软求饶的投靠自己,说不准还能留他一命。

    想到这里,袁术的心情愈发舒畅起来。

    袁术入关,高兴的当然不止他一人,长安城内的那些个官员们获悉此事,心中早已是乐开了花。

    司空黄琬的府内,喜气洋洋,今天是黄琬的四十八岁诞辰,朝中近半的臣工列卿皆汇集于此,向他恭贺道喜。

    “司空公,祝您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九卿之一的太常卿走了过来,端着酒杯向黄琬敬酒,脸上笑意十足,随后瞄了眼周围,压低声音说着:“刚刚得到消息,袁公路已抵达上雒,不出五六日,便能抵达长安。”

    “那就承蒙太常卿的吉言了。”

    作为寿星的黄琬哈哈笑着,表情极为开怀,满含深意的点了点头。

    今天前来赴宴之人,不少人都是黄琬的党徒,其余大部分则是志同道合,想要合力对付吕布。

    故借着为黄琬祝寿为名,来进行布局联络,交换信息。

    他们痛恨吕布不是没有由来,在吕布来关中之前,大族世家控制着关中各地的经营、官员,将这片土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则吕布一来,一切都变了。

    他仗着救驾的功劳,又有军权在握,根本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不管是朝堂上的百官,还是关中本地的士族,都被他弄得够呛。

    吕布如此横行霸道,他们之前还尽量能忍,顾忌吕布手中的兵权。

    真正的导火索,是招贤馆的人踏足官场。

    他们起初以为招贤馆不过只是吕布的私人会所,招来的那些寒士学子,只是用来做府中的幕僚、食客。

    谁曾想,吕布竟用他们来入主官场。

    众所周知,世家辉煌的延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靠着仕途来维持。如今吕布这么一弄,很多官职都被他给抢了过去,虽然都是些中下阶级的职位,但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几百年来的察举制度,吕布突如其来横插一脚,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世家对仕途的垄断。如此一来,关中地区这些世家的地位,势必会受到波及,在他们笼罩下的那些个地主豪强,肯定会另寻新的大树,而且其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改投吕布。

    这个世道,多数人都是利益至上。

    有奶便是娘的道理,人人都懂。

    更何况吕布并未全然的站在世家对面,比如并州的严家、弘农杨家、凉州的盖家,都和吕布关系不错。

    这也使得其他州郡的士族,对吕布存有一丝的侥幸。

    别的地方怎么想,他们管不着,反正关中这里快是扛不住了。

    吕布打压得太过,再不联合起来反抗,早晚会被吕布吞噬,沦为其手中玩物。

    有句话说得没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于是以黄琬为首的利益集团得以围聚抱团,撇开往日的恩怨不谈,眼下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政治敌人。

    比如刚刚向黄琬敬酒的太常卿耿谧,整个汉中就属耿家被打压得最惨。这位太常卿曾遭遇过疑似吕布势力的刺杀,他的儿子也因同吕布争气,去西凉平叛,结果出师不利,被贼军砍了首级。而杀害他儿子的凶手,如今正被吕布包庇,还升做了将军。

    两家如今,已是不死不休的境地。

    要不是今天有杨彪、王允这些身份未知的人物在场,耿谧早就摊开身份,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说了。

    “等这件事情过后,耿家定能恢复往日辉煌!”

    耿谧对此很是自信。

    “司空公,我兄弟二人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话间,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也端着杯盏走向了黄琬。

    当初两人为争取回益州的名额,互相中伤,结果却是被吕布给狠摆一道,便宜了他家那懦弱的老三。

    这口恶气两人如何也咽不下去,索性也加入了进来。
………………………………

第五四一章 谁为螳螂谁为蝉

    到了夜间,黄府白天的宾客大半都已散去。

    偌大的议事堂内,坐着不下二十道身影。

    黄琬作为今天的寿星,披着红绸镶边的锦袍,从堂外缓缓走进,堂内诸人尽皆起身,拱手向其行礼。

    走到堂内主位,黄琬摆开袖袍,有条不紊的坐了下来。

    “今天召诸位来此,给老夫庆生只是其次,主要还是想听听诸位有何良策。”黄琬开口,声音里不怒自威。

    袁术抵达上雒的事情,堂内诸人皆已知晓,如今的他们可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要等到袁术入城,他们就算是大功告成。然则在此之前,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必须得做点什么。

    比如,肃清城内吕布的势力。

    吕布带着兵马出关去了洛阳,只留下宋宪和侯成看守城池。

    “司空,看守南边西安门的校尉乃是我的门生,我已私下嘱咐过他,只要袁公路的军队一到,便立马开城迎其入关。”堂下一名中年官员起身说道。

    在他坐下之后,旁边的官员起身,面向黄琬继续说着:“城内各处的兵马俱已安排妥当,只需您一声令下,就能立刻行动。”

    随后其他人亦是起身,说着各自相对应的任务。

    黄琬听完,在脑海中推敲再三,确认无误后,深吸口浊气,神情凝重的说了起来:“我明天会去找天子请诏,不管天子同意与否,我们都要说是奉诏缴贼,明白了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决定了要走这条路,哪怕前面万丈深渊,也要硬着头皮冲闯过去。

    “我等明白。”

    众人起身拱手,不少人的脸上,已经跃跃欲试,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

    成败与否,皆在此一举。

    此时,一名相貌正派的官员补充起来:“司空,谨慎起见,下官认为应当先抓住吕布妻女,控制起来。到时就算吕布千里赶回长安,我们也可以用来威胁吕布,逼他就范。”

    也亏他说出这话的时候,丝毫不觉羞愧,满脸的道貌岸然。

    吕布重视家人亲情,这已不再是什么秘密。

    据说当年他肯在董卓麾下为虎作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妻女陷在洛阳,这件事情虽未盖棺定论,众说纷纭,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堂内众人一听,小部分人皱眉起头,显然不屑此般小人行径。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心照不宣,他们不管手段是否卑劣,只要实用就行。

    他们心中很是清楚,若是正面交战厮杀,对上吕布的胜算,几乎为零。

    众人在黄府相谈至深夜方才散去,决定于明夜子时,发动兵变。

    翌日晌午,关中左冯翊的东南,冢领山下,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在此驻扎。

    “主公,袁术入套了。”

    遮天的大树下,研究地图的高顺沉声说道。

    为了掩人耳目,吕布返回之际只带了两千狼骑营。途径函谷关的时候,他又从函谷关调了三千步卒,顺带连同高顺的陷阵营也一同征调过来。

    袁术入关,意料之中的事情。

    吕布正给赤菟喂食草料,听得高顺开腔,顺着往下询问起来:“他到哪里了?”

    高顺答:“上雒。”

    “上雒距离长安五百余里,就算急行军也得三五日的功夫。”当然,这是在不抛弃步卒的前提之下,所作的推测。

    高顺点头,相较于上雒所在的位置,从他们所在的冢领山去往长安,显然更近。

    哒哒~哒哒~

    飞驰的骏马带动着急速马蹄声,顷刻间便抵达了吕布所在营地。

    “将军,长安加急!”

    马背上的士卒滚鞍下马,顾不得歇息,从怀中掏出信件,双手奉上。

    吕布接过封印完好的竹简,打开浏览起来。竹简里面,还夹杂着一卷布帛,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的全是人名。

    看完之后,吕布将竹简交给高顺和徐荣查看,写有大量名字的绢布则收了起来。

    徐荣接过竹简的时候,情绪明显有些激动。试想他才刚刚投靠吕布,寸功未建,而吕布却能将如此重要的信件交由自己查看,这份充足的信任,令他为之感动。

    两人看完之后,皆是面色凝重,如果竹简上面所说的这些事情都是真的,那么吕布的处境则危矣。

    其中最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想用严薇母女来胁迫吕布。

    “主公,事态紧迫,吾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即刻赶回长安,清除奸逆,以护主母周全。”高顺沉声说道,他知道家人对吕布来说,意味着什么。

    徐荣点头称是,抱拳说道:“末将认同高将军的看法,这些人竟然用此鼠辈手段,简直枉为人臣。”

    圣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算再狼狈,徐荣也不会用此卑劣手段。

    吕布对此倒是没有太大的表情变化,似是习以为常的说着:“他们想要反咬一口,我却未必是东郭先生。”

    随后,吕布让人叫来了曹性、马忠。

    “头儿,你找我?”

    来到吕布面前的曹性笑嘻嘻的说着,没有丁点儿拘束。

    “长安城你熟吗?”吕布问他。

    “头儿,不是我吹,长安城内,上到王公府邸,下到酒肆赌坊,就没有我不清楚的地儿。”吕布手下这么多将领,最贪懒好耍的当属曹性。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曹性必定要去那些市井之地溜上几圈。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熟就好,有个任务我要交给你两去做。”

    吕布将两人招至近前,低声说起了他的计划。

    两人听完后,彼此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曹性更是将胸脯拍得啪啪作响,夸下海口:“头儿,你就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

    马忠亦是点头,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

    随后,吕布将怀中的绢布取出,又拿过一支朱砂笔,在绢布上圈起了几个名字。

    因为曹性识字不多的缘故,吕布将这张绢布交给了马忠,同他说道:“你们入城之后,除了这几个勾有红字的人以外……”

    他顿了口气,眼中杀机凛然:“其余人,尽可杀之!”

    乱世,当用重典。
………………………………

第五四二章 血洗长安

    吕布吩咐完曹性和马忠,没了下文。

    “将军,夫人那边……”

    徐荣犹豫的说了起来,之前董卓用吕布妻女使吕布为其效力,他是知道的。如今长安城内那些官员故伎重演,而吕布只安排了曹性和马忠清缴,却并未安排人手救援,徐荣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一群跳梁小丑,不足为惧。”

    吕布给出的回答轻描淡写,似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既然这些人敢做出这样大胆的举动,那就应该也做好了受死的觉悟。

    徐荣见吕布胸有成竹,便也不再多说,点到即止。

    一切准备就绪,曹性和马忠向吕布道别之后,带上狼骑营,往长安方向走了。

    长安城,司空黄琬的府邸。

    议事堂内在座的,还是昨晚那些官员,他们下朝之后就来到黄琬府上,等待着黄琬的最后命令。

    按照昨夜计划,今晚子时就该发起行动,攻占长安。

    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深知这个道理的黄琬没有过多犹豫,他将身家性命和锦绣前程,全都压在这一次行动上了。

    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日落黄昏,在外劳作一天的百姓陆陆续续回到城中,开始埋锅造饭。

    站在皇宫的高台楼阁眺望,可见城内万家灯火。

    入夜之后,长安城四面的城门依次关闭。待到二更天时,城内的街道上变得冷冷清清,除了来往巡逻的衙役,不会再有其他百姓出没。

    城内平时的宵禁,一般只有两个作用,一是防盗,二是应时。

    这个时候若是有人在街道上走,就会被当做强盗,即便不是,也会被抓去官府,吃上一通板子。

    应时则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能让百姓睡得踏实,第二天才能有精力,下田耕作。

    夜风徐徐,吹过城头,消去白天的炎热,令人倍觉凉爽轻快。

    东边城楼上,穿着甲胄的宋宪正在巡视城墙。侯成负责白天,他则负责夜间。

    尽管眼下的长安城风平浪静,但宋宪仍旧十分尽职尽责,每天晚上都会在城楼巡视,确保万一。

    吕布将如此重要的担子交给他,他不想令将军失望。

    宋宪登上城楼的时候,一名中年将官迎了过来,点头哈腰。

    “你是何人,我之前怎么没见过你?”宋宪面色狐疑,很显然他并不认识此人。

    中年将官赔笑着回答起来:“宋将军容禀,卑职之前是在卫尉卿手下当值,今夜临时才调来替换。您看,这是司空府的调令。”

    宋宪查看之后,果然盖有司空府的印章,他便没再多说,心中却是有了两分谨慎。

    平白无故的,为何会突然替换守城的校官?

    而且,还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事反常态必有妖。

    子时,长安城内静悄一片,除了皇宫和一些府宅内还亮有烛火,城中百姓皆已进入梦乡。

    此时,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