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爷自从成婚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结果倒好,一下子就来了一个大的!
还有什么说的,他只能星夜兼程,带着锦衣卫的精兵强将,前往西安。
就在他离京不久,朱标就在傅友德护送之下,返回了京城……在这一路上,朱标的身体多处水肿,尤其是脑袋,足足大了一圈,脸上的皮肤下面,全是积水,头皮下面也是。
面对此情此景,朱标最初还能开玩笑,跟傅友德说病得头大……可渐渐地,朱标高烧不断,浑身抽搐,药灌不进去,饭也吃不下……几乎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傅友德简直疯了,柳淳反复交代,他也注意了,怎么还是让人钻了空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负责调查朱标染病真相的三爷赶到了西安,他先是去了那个山谷,果然还有许多尸骨,三爷又查问周边的百姓,也有人发生了痢疾,但是却没有死人。
三爷只得又返回城中,就在半路上,突然出现了一片新坟,还有人趴在上面哭,仔细听去,那个妇人哀嚎着,“你个短命的,没福气的,刚刚拿回了田,你怎么就死了?你前些天还说,见了太子爷,太子爷爱惜百姓,往后有好日子过了,你个短命的鬼啊,扔下我们可怎么活啊!”
三爷一听,慌忙让人去把妇人叫来,仔细盘问……原来朱标为了补偿被秦王霸占田产的百姓,他把王府的土地返回原主,还答应三年免赋……结果有数千名百姓,去行在外面跪谢,大热的天,朱标花了一个多时辰,出来安抚百姓,说了很多抚慰人心的话,还亲自到百姓中间,询问有什么困难,三年免赋,就是朱标当场作出的承诺!
“是哪个该死的,让感染瘟疫的百姓去见太子,你们也太缺德了!”三爷怒不可遏!
………………………………
第272章 变法不能停
三爷也是老锦衣卫,查案子十分娴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瘟疫杀人。可谓是歹毒又阴险,还十分隐蔽。毕竟对于瘟疫,人们都是谈虎色变,避而远之。根本闹不清楚瘟疫的原理,自然也差不多如何害人的。
可柳淳不一样,他在穿越之前,防疫知识是烂大街的东西,在老爹离京之前,柳淳就详细嘱咐,并且告诉了老爹预防感染的方法,要求他们严厉遵守。
三爷迅速排查了那些前去面见太子谢恩的百姓,当日去了数千人,已知死于瘟疫的,足有一百多人。
百姓人心惶惶,有人说这是秦王的田,他们一群贱民,不该垂涎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还有人说,是老天要惩罚残害百姓的藩王,造孽的人迟早有报应。甚至有白莲教的人,小心翼翼潜入西安,准备择机举事。
不得不说,这帮职业造反家,就是厉害,别人听到瘟疫,都躲得远远的,他们不但不怕,还主动凑上了,真是奇葩中的奇葩!
面对暗流汹涌,三爷果断下令地方衙门,封锁所有道路,严格禁止有瘟疫区域的百姓,四处乱窜,也不许逃离家园。
三爷到处排查,渐渐地,他确定了,多数感染瘟疫的百姓,并不知情,也没有暗害太子的动机。目前能追溯到,最早的一位患者,他得到退还的土地之后,立刻赶过来,当天他喝了周围山溪的水,结果喝完之后,腹泻严重,几乎丢了命。
后来他在山溪发现了一大堆腐烂发臭的动物,有野鸡野兔什么的,看样子时间不短了。
也不知道哪个脑袋不清的,打猎不拿走,扔到溪水害人。
从此之后,就不断有人感染瘟疫。
起初大家伙没在意,还以为是水土不服,但随着出现了死人,一下子就乱了起来。
三爷梳理各种消息,很显然,老百姓是无辜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是有人想利用他们,去暗害太子。
可问题是,他们如何确定,给这帮百姓散布瘟疫,能害到太子呢?
“查!去查!”
三爷突然大叫起来:“查,是谁提议去向太子谢恩的!一定要查清楚!”
一天的功夫,三爷手里多了一张万言书,这是得到了土地的百姓,感激太子的万言书。其中带头上书的,有一位老举人,三名秀才。
他们也别秦王朱樉欺负,其中老举人的女儿还被朱樉抢走。
别看老朱治国严厉,但藩王终究有些不同,而且西北天高皇帝远,老举人敢怒不敢言,好容易等到了太子替他们出头,率领乡里乡亲,叩谢太子恩德,也在情理之中。
可偏偏就是这一次,太子染上了瘟疫!
“去,把举人家里封了!”
三爷挥兵赶来,等待他的是一把大火,老举人全家都被烧死了,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三爷气得哇哇暴叫,立刻去抓那几个秀才。
终于,抓到了人之后,经过严刑逼供,其中一位秀才供认,据说老举人是得到了西安府的一位师爷指点,他才想到要感谢太子的。
“师爷?”
“抓!”
三爷再度果断出手,很快师爷落网了,他是太原人,身材不高,但十分精干,面对三爷的质问,他一概都说不知道。
三爷哪还有闲心跟他浪费时间,直接把他悬在了房梁上面,然后在脚上涂抹咸盐,在脸上抹了蜂蜜。
再牵来一头毛色枯黄,明显缺乏营养的山羊……半天之后,师爷招供了。
“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是我的一个同乡告诉我的!让我按照他的话办,他,他给我一千两金子!”
“他是干什么的?”
“他?做食盐生意的,专门贩卖池盐,而且我知道,他还贩私盐!”
“私盐?谁给他的胆子?”
“这个……那就不好说了,不过我听说啊,他跟晋王府通着气呢,您想啊,没有晋王撑腰,他就算想贩卖食盐,那也要运的出来啊!”
“晋王?”
三爷脑袋一下子大了,太子来西安办差事,已经牵连两位皇子,如果加上晋王,那就是三个了,真是要命了!
可不管怎么样,都要查下去!
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就在三爷追查这个太原盐商的时候,朱标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尽管朱元璋四处搜罗名医,遍查古方,但是对于治疗瘟疫,实在是没什么好办法。
朱标一天天消瘦,一天天走向死亡。
由于朱标染了瘟疫,最初并没有立刻回京,而是留在城外的行宫医治。可几天下来,病情越发严重。
朱元璋气得要死,立刻让人,把太子送回东宫,只要有时间,他就过来查看。下面的人劝说,请天子注意龙体。
朱元璋却丝毫不在乎,谁劝就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掉脑袋的可能。吓得下面的人战战兢兢,再也不敢多话。
尽管老朱天天都过来,尽管他是坐拥天下的九五至尊,却没有办法阻止朱标体内的生命力流逝。
最好的名医,最珍贵的药材,不计其数,倾倒在朱标身上,可医生能治病,却不能救命,朱标痛苦地支撑着。
他在病床上,努力挤出笑容,想让父皇高兴,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努力支撑,他还想多活些时候。
朱标不是为了自己,他只是不想那些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人失望……他要为所有人活着!
只是老天不给他这个时间了,“父皇,儿臣怕是不行了!”朱标沙哑道,充满了无奈。
朱元璋紧握着儿子满是骨头的书,老泪横流。
“你瞎说什么!好好养病,会好起来的!”
朱标咧嘴苦笑,他的双眼已经看不清楚什么了,可心里却别任何时候都清醒。
“父皇,让儿子说吧,不说就,就晚了!”
老朱的泪止不住流淌,像是断了线的珍珠,他还能说什么,只能“嗯”了一声。
“父皇,儿死不足惜,奈何变法大局,刚刚开始……此事关乎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关乎到朱家子孙后代,儿有一言不能不说!”
朱元璋此刻哭成了泪人,说什么都只会答应。
“父皇,父皇,变法,变法绝不能,绝不能半途而废,不可以!一,一定要做下去,要做成!”
朱标的声音越来越急促,他的眼珠向上翻,张大嘴巴吸气,可气管似乎是封闭了一般,没有多少气进去……朱标的手握着老朱的腕子,眼角泪水滚落……
朱元璋看着儿子痛苦的模样,像是受伤的野兽,发出犀利的嚎叫!
当夜,朱标死在了东宫。
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谥号“懿文太子”,安葬在孝陵之东。
朱标骤然死去,速度之快,让人十分错愕,哪怕事先有所“准备”的柳淳,也难以接受……就在书房外面,一片空地上,柳淳燃起一把火,将一个极品沉香球扔了进去。
火光吞噬沉香,不一会儿就散发出袅袅香气。
又过了一会儿,整个院子,都是奇香!
这是朱标送给柳淳的礼物,朋友逝去,焚香祭友……柳淳盯着跳跃的火光,心中思绪万千。
他从来没有如此愤怒过……朱标死了,一个愿意支持变法的太子,一个威望极高的太子,死去了。
“你们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吗?”
柳淳用力咬着牙齿,咯咯作响,鲜血在牙缝里蔓延,他从来没有如此愤怒过!
朱标之死,刚刚开始的变法,或许会戛然而止,大明的江山,或许不可避免地走上血腥夺嫡的老路。
有无数将士要战死沙场,无数百姓,要流离失所……朱标一死,天崩地裂,也不为过!
是谁?
究竟是谁?
谁害得太子染上了瘟疫,我觉得饶不过他,不管他有多高的地位,都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就在柳淳发誓,要给朱标一个交代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降旨,太子偶然风寒,病体日渐沉重,染病死去,丧事一切从简……即日起,立刻全国推行变法,不容迟疑!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73章 朱棣的机会
朱标突然了走了,历史上没有登上龙椅的太子,不在少数,如果说皇帝在最危险的职业当中排第二,那么太子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按理说,死一个太子没什么稀奇的,可问题是死的人是朱标啊!
他和别人不一样!
二十多年了,从他十几岁开始,就不断庇护朝臣,庇护其他的兄弟,他尊师重教,孝顺父母,他礼贤下士,爱惜百姓。他巡察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在朝的时候,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多有建树。
朝臣勋贵,宗室藩王,无人不叹服太子的为人。
他是完美的!
朱标其实充当了朝臣和天子中间的润滑剂,他让大明这驾马车走得不光快,又十分平稳。
朱标还是无数人的希望化身。
天子严刑峻法,二十几年下来,人人窒息,官场上下,喘不过气。
他们多希望有个宽厚的主子,能让自己过上一些好日子。
当朱标死讯传出来,京城上下,不少人主动扎上了白腰带,望空磕头,嘴里念念有词,祈祷上天,能好好照顾殿下,到了天上,他就不用这么忙了,也没有那么多人需要他护着了……殿下好走啊!
从隔壁传来的哀哀痛哭,让柳淳的心揪在了一起。
他不得不承认,用瘟疫来害太子,这一招实在是出乎预料。别说傅友德,哪怕自己在旁边,也未必能阻止。
可是朱标真的死于瘟疫吗?
他的症状的确有瘟疫的迹象,可问题是自从患病,朱标身边的人,包括傅友德还有那些侍卫,以及老朱,他们并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
要说一个人身体强健,能够扛得住。
但不能每个人都能扛得住啊!总会有薄弱的环节,可问题是的确再也没有一个接触者染病死去……
殿下啊殿下,你到底是怎么死的,到底是谁害了你?
临死之前,你劝谏陛下,要以变法为重。
就是这一句话,极有可能改变无数的人的命运,包括朱标的儿子们!
在历史上,朱标突然死去,老朱不得不立朱允炆为太孙,朱允炆太弱了,老朱又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替孙儿扫除一切障碍。
通杀功臣。嚣张跋扈的干掉,资历深厚的,杀了!看着不顺眼的,也杀了!
可以明显看出,老朱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完全是替朱允炆铺路而已……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朱标临终建议老朱坚持变法,既然坚持变法,那就需要人才,更需要一个强悍的继任者!
老朱还会选择朱允炆吗?
柳淳的心里,翻来覆去,历史真的走到了关键的拐点,是继续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下去,还是发生转弯,就看这段时间了。
柳淳开动脑筋,推演朝局的可能变化。
就在此时,宫里来人传旨,来的不是老太监,而是一个年轻的小太监,似乎还没有柳淳大哩。
“老祖宗照顾圣人呢,让奴婢来请大人进宫。”
柳淳扫了眼小太监,发现他的额头有伤,就忍不住道:“怎么,圣人发怒,打人了?”
“没。”小太监红着脸道:“是奴婢……偷偷看书,撞的!”
新鲜啊,一个小太监,能这么喜欢读书?
不对啊,老朱不是防着太监干政,宫里也没有设内学堂,他读的哪门子书啊?
“是,是大人所著的算学教程,奴婢晚上借着月色看书,仓促之间,转到了门框上。”
柳淳这才弄清楚缘由,可他更好奇了,“你懂的算学?”
“学过一点,奴婢听说父亲说,要在海上活下来,就必须会算学,奴婢小时候也学了一点……”小太监仗着胆子,突然躬身道:“柳大人,奴婢平时出不了宫门,奴婢早就仰慕大人的郭氏之学,奴婢想拜求大人,指点一二。”
柳淳对太监没有太多的偏见,相反,眼前这个小太监让他很惊讶……知道航海要靠数学,还想学郭氏之学,你就算学了,又有什么用,难道还能扬帆出海不成?
“我还没问,你叫什么名字?”
“奴婢马和!”
“哦!”柳淳点头,貌似没什么印象,“这样吧,我送你两本算学的书,你先看着,有什么不懂的,托人送给纸条出来,我有空就给你解答。”
小太监脸蛋红扑扑的,激动道:“大人,你,你愿意教我?你,你不嫌弃吗?”
柳淳大笑,“算学对所有人都是最公平的,不会因为身份变化,计算的结果就有所差别……除非你算错了!”
小太监眼睛冒光,拿了柳淳的书,欣欣然陪着柳淳进宫。
在路上,小太监滔滔不断。
原来他的老家在云南,头些年朝廷收复云南,他家中因为是贵胄,所以被官军抓了,直接净身,充为太监,送到了宫里。
这个马和还算幸运,和他一起净身的有十个孩子,可活下来的只有三个人!
“唉,新旧交替,难免不分青红皂白……我也没法安慰你什么,老老实实当差,多学一点本事挺好的,艺多不压身。回头想学天文,跟我打个招呼就是了。”
小太监心里头热乎乎的,他出来传旨,见到了柳淳,是有种粉丝见到偶像,就多说了几句。可谁料想,柳淳不断满足了他的愿望,还远远超出了预期。马和简直乐不可支,他觉得柳大人就是最儒雅随和的好人了。
……
柳淳再度进宫,面见朱元璋。
才几天的功夫,老朱的鬓角就都白了,额头的皱纹像刀刻出来似的。脸上的皮肤松弛,笔直的腰背也变得微微前倾。
瞬间,老态龙钟。
柳淳看了一眼,慌忙施礼。
“起来吧!”
朱元璋的声音也不再是中气十足,充满了疲态。
“柳淳,你爹送来了密报,说是……”老朱顿了顿,“说是种种迹象,指向了晋王,是他,是他!是那个畜生,用阴谋诡计,害死他的哥哥!”
柳淳有过很多的猜测,表面上朱标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但仔细算起来,想要朱标死的人,同样不在少数。
首先就是反对变法的士绅勋贵,这帮人原指望朱标帮忙,结果朱标反戈一击,彻底抛弃了他们,
恼怒之下,这帮人出手暗害太子,搅乱朝局,那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几乎第一时间,柳淳就怀疑到了文官们的头上。
但是文官向来好谋无断,而且他们也没有实施刺杀的力量。
接下来最大的嫌疑,就是朱标的兄弟们。
甚至远在北平的朱棣,都有嫌疑,不过相比朱棣,秦王和晋王的可能性更大,毕竟朱标死了,他们的机会比谁都大。
但问题是秦王已经是阶下囚,他还有多大的力量?
按照这么推测,晋王的几率的确最大,老爹查到的证据,也是如此。
但是,别忙啊,朱标是不是真的死于瘟疫呢?他感染的瘟疫致死率还不算太高。大约五个人里,才有一个人去世。
朱标难不成就是那幸运的五分之一……又或者还另有隐情?
“陛下,容臣说一句,从潭王开始,就有人暗中针对诸王,臣不敢说晋王是清白的,太子之死,疑点重重,必须详细彻查清楚。只会臣觉得,不能贸然归罪晋王,请陛下三思!”
“唉!”
朱元璋动力一锤桌子,无奈怒道:“朕,朕身为一国之君,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却没法立刻替他报仇,朕这个天子,还做什么?”
老朱的情绪又一次控制不住了他破口大骂,顿足捶胸,足足过了一刻钟,他才冷静下来,坐在龙椅上,不停喘气。
“柳淳,太子之死,朕是一定要查个清楚,假如那几个逆子真的卷入其中,朕就杀了他们!反正朕有二十几个孩子,杀了也就杀了!”
老朱绝对是疯了,不然怎么会这么说话,谁家生孩子是用来杀着玩的?
“别的事情不说了,太子临死前,告诉朕,必须坚持变法,这件事关乎大明千秋万代的基业!朕也颇为赞同,只是变法涉及到方方面面,朕已经老了,未必能做成……柳淳,你觉得谁能接替朕,继续变法呢?”
“这个……”柳淳差点把心吓出来……怎么回事?
莫非说自己向老朱推荐朱棣,然后朱老四就有机会当上太子,他要是成了太子,朱允炆直接提前结束了,永乐盛世也会提前到来,而且容易顺畅了无数倍。
多好的机会啊!
柳淳面对天赐良机,低声道:“启奏陛下,臣无论如何,也不敢妄言,臣也不熟悉诸位王爷的本事。如果陛下一定要让臣说,臣只有一句话。”
“哪句?”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
第274章 道衍的手段
柳淳,你是想让诸位藩王推动变法,考察他们的本事了?”
“陛下,各方藩王镇守一方,让他们作为变法试点,就像长沙那样,从一个府,推展到多个地方,继续稳扎稳打,积累经验,等到在各个藩王那里获得成功,就可以向整个大明推动。而且这么做,还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争取更多的时间,变法的步子也可以走得稳妥一些……”
柳淳小心翼翼说着,他现在最怕的就是老朱头脑发热,觉得太子的遗愿,必须尽快完成,不容迟疑。若是一味追求速度,一味求快,整个变法,就可能面临全盘失败的危险。
柳淳一直觉得,好的变法,不妨把目标定得远大一点,但落实起来,一定是小步快跑,跑得慢了,老百姓没有感觉,得不到支持,跑得快了,就会摔跟头。
老朱仔细思忖着,终于微微颔首,“就这样吧,让晋王,燕王,齐王,周王,蜀王,代王……他们上个条陈,说说变法的打算,准备怎么做,朕也要思量一番。”
老朱的精力显然不如之前,他摆了摆手,把柳淳打发走了。
传旨的钦差立刻离京,分头向各个藩王的驻地赶去。
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三天前,得到了太子病故的消息。
他心里头十分不舒服……小时候父皇经常在外领兵,即便回来,也没有多少心思关心他们。一直以来,都是朱标照顾他们,直到就藩为止。
长兄入父,这话是半点错误没有。
假如不是生在天家,怕是朱棣连半点异样的心思都没有。
可即便身为有志大位的皇子,他也仅仅是想跟大哥展开一场公平的较量,让父皇去选择,谁才是未来的皇帝。
万万想不到,朱标竟突然死了,而且根据一些风声,似乎还不是那么光彩……究竟是怎么回事,谁害了大哥?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棣把自己关在书房,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
徐氏非常担心,就在外面守着。
总算等到朱棣出来,“王爷,你要节哀,不可悲伤过度……”
朱棣摆手,打断了夫人的话。
“传我的命令,王府上下,替太子哥哥戴孝,给我准备麻冠孝服,我要望南而哭,祭奠大哥……对了,还要八百里加急,请父皇准许我回京哭灵!”
徐氏点头,一一按照朱棣所言,下去安排了。
王府之中,哭声一片,直到第三天,有一道圣旨下来,老朱告诉诸位皇子,不需要过度悲伤,太子丧礼一切从简,也不用他们回京。只要递交一份变法方略即可。
面对这个结果,已经哭了三天,形容憔悴的朱棣有点迷糊了。
看起来父皇更加重视变法啊!
要说起变法,在藩王当中,谁能比得过他?
柳淳去了京城,他留在北平和大宁的产业,都是王府帮忙照应,朱棣何等聪明,他基本上看透了柳淳的种种思路。
而且说起来北平变法,阻力也是最小的。
道理很简单,北平是一片文化的荒漠,士绅力量非常薄弱。而且在柳淳的带动之下,一大批商人崛起了。
这些商人早就瞧士绅不顺眼,凭什么你们免役免赋,完全没有道理啊!要纳税就一起来,公平竞争,谁怕谁!
朱棣几乎敢确定,只要推动变法,他就会立刻成为表现最好的皇子……储君位置空缺,谁能讨得父皇欢心,谁就能坐上太子的宝座。
这不是他一直以来,都盘桓在心里的念头吗?
如此天赐良机,岂可错过。
喜悦短暂冲散了悲伤,朱棣面对着圣旨,足足看了三遍。他的疲倦一扫而光,忙站起身,冲到书案前面,提起笔,准备写下他的变法大计。
足足一刻钟过去,朱棣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
相反,他的鬓角有冷汗流下,润湿了宣纸,朱棣握紧了拳头,突然无比烦躁,抓起纸张,撕得粉粉碎然后抓起砚台和笔架,全都摔到了地上。
朱棣的眼睛爬满了小蚯蚓一般的血丝,他负着手,在书房烦躁地来回踱步。
在这种关头,只有夫人徐氏不怕朱棣,敢进入书房。
“王爷,道衍大师来了,你要不要见他的?”
朱棣眉头紧皱,气得拍桌子,“见他干什么?他还有脸来见我?”朱棣暴怒,“让他滚,滚得越远越好,以后永远不许进王府的门!”
徐氏轻咳了一声,嗔怪道:“王爷,以往道衍大师是王府的座上宾,这一次他只是来拜访,什么话都没有,王爷就如此拒之门外,未免不妥吧!”
朱棣冷笑道:“他能说出什么好话来?还不是劝本王飞蛾扑火?”朱棣转念道:“也好,就让他进来,本王亲手杀了这个祸根,免得麻烦!”
朱棣一副要血溅三尺的架势,徐氏都不知道是该请道衍,还是该劝和尚赶快跑了。
为了不破坏丈夫的计划,徐氏还是默默把道衍带进了这个龙潭虎穴!
“王爷,老衲有礼了。”
“不必客气,大师此来,是干什么的?”
道衍呵呵一笑,“老衲是来探病的。”
“探病?”朱棣迟疑了一下,“大师,王府中谁病了?”
“哈哈哈,当然是王爷了!”
“我?”朱棣都想笑了,我自己病没病,我不知道,要你道衍和尚提醒,这也太有趣了吧?
老和尚抓着胡须,笑呵呵道:“太子殿下骤然离世,燕王千岁连日悲伤,感染风寒,卧床不起,难以理事,这不是情理之中吗!老衲过来看望,请燕王殿下节哀,也请燕王殿下,安心静养,不要再被俗务缠身!”
“这个……”
朱棣沉吟片刻,眉头挑动,轻声道:“本王病了?病了?”
道衍含笑,“的确病了,殿下,快去歇着啊!”
朱棣突然露出了笑容,用力搓手,如释重负。
“大师,你给俺出了个绝好的主意啊,朱棣拜谢了!”
朱老四是不是吃错药了,怎么刚刚还要杀道衍,此刻却施礼感谢呢?原来朱老四发觉,老爹朱元璋要求继续推动变法,还让各个皇子写变法方略,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父皇跟太子哥哥的感情不是假的,太子突然病逝,父皇一定要追查原因的……而且更何况储君死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究竟该让谁接替,这绝不是简单的唯才是举,谁能把变法做好,谁就能坐上去的。
如果傻乎乎撞上去,头破血流都是轻的,粉身碎骨都不要意外,毕竟太子殿下都死了,他们这些藩王,还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爷,秦王虽然被带回京城,但未必就没有希望,另外晋王是陛下嫡子,希望也不小,其余诸王也不可小觑,另外……老衲担心,陛下会不会……”道衍迟疑了,按理说吧,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陛下那么多儿子,应该挑选一个皇子,但问题是为什么不允许诸王回京奔丧呢?
这就奇了怪了!
连大哥的丧礼都不能参加吗?
是陛下怀疑诸王,还是说,另有打算……比如,立个皇太孙!
虽说历代都有立皇太孙的情况,但貌似太子的几个儿子,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道衍想破了脑壳,也没有弄清楚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但有一点,道衍是看得明明白白!
“王爷,假如是两强相争,谁落于人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可若是多强相争,局势混沌不明,谁先跳出来,或许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道衍叹口气,“王爷,此时宜静不宜动,反对变法不是,支持变法也不是。不如先看一段时间再说,记住了,一定要稳住!”
黑衣僧人,此刻的道衍,身上有智慧的光环在闪耀。
老和尚算是帮朱棣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就在刚刚,朱棣烦躁无比,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是好。
别以为支持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