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吧!
你愿意抢这个老师,那就抢吧!
反正你要替自己的学生遮风挡雨。
说句实话,柳淳真的觉得力不从心,他一个同知,罩不住啊!
这半年的光景,他跟太学生们谈了许许多多东西,借着长沙府作为蓝本,整个改变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
有句话叫什么,人不中二枉少年。
年轻人很容易受到错误的信息干扰,形成误判……但年轻人也容易修正自己的错误。假如是离开太学,进入官场,哪怕只有两三年,柳淳跟他们讲什么都没用了。好的人会和光同尘,坏的人干脆同流合污。
能做到从一而终,不改本色的,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个。
这一次柳淳花了非常大的功夫,帮助太学生把他们的理想,跟现实连结在了一起……比如谁都想致君尧舜,解民倒悬。做一个造福一方的好官。
可怎么才能做个好官呢?
柳淳告诉大家伙,要解决民生问题,首要富民,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要修桥、铺路、挖井,鼓励经商,要兴办学校。
在潜移默化之间,柳淳就把他们脑子里的儒家观念给冲击得七零八落。
什么本业,末业,最重要的是能富民,士大夫口不言利,难道为自己的百姓谋利也不行吗?
民间有那么多急需解决的事情,不说别的,光是一个血吸虫,该怎么解决?《论语》上有答案吗?《孟子》教你怎么做了吗?
没有,统统没有!
既然如此,谁还敢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你们不该完善自己的学问吗?
柳淳制作沙盘,就使用了大量的测绘,计算,山多高,谷多少,田多大……这些全都要计算。
作为郭氏门人,最擅长的就是算学。
柳淳时常给太学生讲解算学,半年下来,这帮人的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至少他们建立起新的数学思维。
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方法,先进的思维模式,整个人都会脱胎换骨。
柳淳不敢说他做得多了不起。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在每一个太学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而且有人已经发芽扎根了!
……
信国公府!
汤和有五子,长子名叫汤鼎,是少年英才,做了前军都佥事,按理说前途光明,未来可期。但汤鼎早早死在征战途中。
汤和的幼子汤醴也很能打仗,靠着战功,升到了都督同知,却也死在了军中。
剩下的三个儿子,都很普通。
汤和最苦恼的莫过于后继无人。
他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自己执掌貔貅卫,做的坏事太多了,杀的人也太多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让他们汤家没有个出息的后辈子孙!
“这就是报应啊!”
汤和无奈哀叹,可就在后继无人的担心之中,自己兄弟的孙子,叫汤怀的,倒是让老汤眼前一亮。
“小子,你快过来,让我瞧瞧。”
老汤抓着汤怀的胳膊,仔细捏了捏,老头咧嘴笑了,“是结实了不少,很好!”
汤怀咧嘴笑道:“天天背好几十斤的东西,没法不结实啊!”
老汤一听,勃然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姓柳的那小子给你小鞋穿?告诉我,我去教训那个臭小子!”
老汤还来劲儿了,汤怀连忙摆手,“柳大人可教了我不少东西,我是发自肺腑感谢他,他让我脱胎换骨,换了一个人!我现在就想一件事。”
“什么事?”
“我想拜在郭氏门下!我想给柳大人当学生!”
年轻人的眼中,放着异样的光彩!
他就是那个白净俊美的太学生。
那一天他请求参加变法,结果柳淳说他们穿的不合格。汤怀一气之下,把洒金的扇子给踩碎了,把身上的衣服也给扯了!
他决定不顾一切,无论如何,不能再让人小看了!
他叫汤怀,是汤和的侄孙,靠着汤和进入了太学。
汤怀从小身子骨弱,不喜欢练武,反而读了不少书。可当他进入太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学的,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人家好的学生每年积分都在8分以上,他最多能拿到5分,眼看着跟他一起进入太学的人都到了各部历事,准备当官了,他还要继续留在太学。
当然了,要不是汤和的面子大,他都被赶走了。
丢不丢人啊!
可他有什么办法?
基础不好,又不愿意吃苦……加之勋贵子弟的身份,在太学里面,被孤立,被瞧不起。汤怀没什么好办法,他只能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努力装成一个纨绔子弟。
怎么样?
你们学的再努力又能怎么样?
我有靠山,就算什么都不干,这辈子也比你们大多数人都舒服!
话虽如此,可汤怀的心里头也不服气,莫非他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去长沙!
差不多是他最后一搏!
他从汤和那里不止一次听到,老爷子夸奖柳淳,把他说得跟一朵花似的。汤怀心里很不舒服,对方比自己还年轻,凭什么就能得到老爷子的嘉许?
光是老爷子夸奖也就罢了,陛下也重用他,简直没天理了!
无论如何,我也要去长沙,就算为了瞧瞧柳淳有多大的本事,也值了!
“跟柳先生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过去十年读书,在太学里面听先生讲课,不如在农家住上一晚!柳先生所讲的学问,自成一家,跟我以前学的完全不同,偏偏又直指核心,如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我真恨不得追随先生左右,早晚聆听教诲,只是我怕没有那个福气,先生未必肯收下我。”
听着汤怀讲对柳淳的看法,老汤先是目瞪口呆,心说柳淳给他灌了什么迷汤?后来老汤渐渐笑了。
“小子,从你的言谈之中,老夫听出来了,你是真的通了!俺虽然是大老粗,可俺也知道,读书明理……明的不是士大夫的理,而是天下间的根本道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才是什么人都逃不过的!”
汤和用力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他挺着肥硕的肚皮,笑呵呵道:“走,跟我去柳府。”
“柳府?”
“嗯!”老汤笑道:“无论如何,我也要让你拜在柳淳的门下,这点面子,我多少还是有的!”
汤怀大喜过望,连忙扶着老汤。一起来到了柳府。
等他们赶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早早聚集在这里了。
排在最前面的,正是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
小胖墩晃着脑袋,兴奋道:“你真的准备在京城,建立郭氏学堂了?”
柳淳点头,“不建不行啊,接下来陛下要推动变法,肯定要大量培养人才,光靠着太学的人,远远不够的。我有把握,陛下一定会答应的!”
“我也有把握!”
小胖墩笑道:“你最会骗皇祖父了。”
朱高煦冷冷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柳哥什么时候骗过人?他最诚实可靠了。”
老三朱高燧瞧了瞧二哥,很认真道:“二哥,你把柳先生的无耻学得很到位!”
“丫的,你小子不想活了吧?”
朱高煦举起沙包大的拳头,他要给老三点教训了。
朱高炽懒得管他们,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
“那个……咱们俩是不是最早认识的?”
“算是吧!”柳淳点头,如果不算和朱棣的一面之缘,的确他是个小胖墩最先有交集的。
“你还教了我扭屁股?虽然我没有瘦下来,但我还是感谢你的。”
柳淳白了他一眼,“你要是不管住嘴巴,谁也没本事让你瘦下来!”
朱高炽咧咧嘴,不让他吃东西,还不如杀了他呢!
“我想说的是,我是你最早的弟子,对吧?”
柳淳迟疑道:“怎么,你愿意拜在我的门下?”
“嗯!我给你当大徒弟,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最多当二徒弟,我要先拜师!”朱高煦认真道:“是我先跟柳先生学到本事的,他教我怎么预防蝗灾,对吧?”
小胖墩气坏了,“老二,你明明比我小,怎么能跟大哥抢?”
“你都是我哥哥了,给我当师弟,这不是很公平吗?”朱高煦针锋相对。
朱高燧见俩哥哥争,他连忙凑到柳淳的面前,“我当大师兄,他们就不会吵了!你跟我滚蛋!”
可怜的朱高燧被俩哥哥一起提到了后面,狠狠扔在了地上。
敢跟我们抢,不想活了!
汤和带着汤怀,瞧见了这一幕,老汤眉头紧皱,怎么仨孩子在这里争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个……信国公,是这样的,陛下不是让去长沙的太学生上交讨论的文稿吗!我琢磨着陛下一旦想要全面推行变法,就离不开各种人才,所以我打算在京城办个郭氏学堂,结果他们三个听说了,就要争着当大师兄!”
汤和翻了翻怪眼,“三个小娃娃,凑什么热闹?你们的爹在这儿,都不敢跟我争!来,你小子就是大师兄了!”
老汤指着汤怀,哪知道汤怀却掸了掸衣衫,冲着三位皇孙施礼,“师弟见过三位师兄!”
小胖墩眉开眼笑,要是二弟能像这个四师弟这么懂事,该多好啊!
………………………………
第261章 名动朝野
三小只小猪还是少年心性,不停争吵。
汤怀只是笑,发自肺腑,难以掩饰的那种,哪怕站在老汤的身边,也开心飞起,还时不时偷瞄师父,生怕柳淳会反悔。
老汤眼观六路,注意到了汤怀的举动,忍不住翻白眼了,有点出息行不?
你是汤家的人,别丢老夫的脸!
姓柳的再狂,敢不收你吗?
汤和连着咳嗽几次,奈何汤怀半点觉悟都没有,还是一副傻兮兮的样子,老汤干脆扭头跟柳淳聊了起来。
“我说臭小子,你要办学,打算教什么?”
“当然是教用得上的……比如测量计算,农学,水利,防疫,卫生,教育……总之国子监不教的东西,我都教。”
“国子监?”老汤哼了一声,:“他们除了教些酸诗烂词,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对啊,按这么说,你教的东西,的确是有用的!”
老汤的逻辑还真不错。
“小子,你想过没有,学成之后,能干什么?”
“这就要看陛下的意思了,假如陛下要推动变法,就肯定需要这些办事的人才,对吧?”柳淳不愁弟子们的出路。
“这倒是。”老汤迟疑道:“那要是不推动变法呢?或者变法成功了,你的门人能干什么?”
柳淳含笑道:“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去银行商行,去学校作坊,甚至还可以去海外冒险。我大约还会讲解一些物理和化学,若是能研究到精深的程度,他们就能发明出造福苍生百姓的好东西,到了那时候,名和利都不愁了。”
老汤道:“说得怪热闹的,你真的懂那么多?”
“当然不是了。”柳淳道:“我只是记了一些粗浅的东西,基本上算是蒙学的水平,至于要发扬光大,还要学生们自己探索,我最多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那就是不敢保证成才了?”老汤咳嗽道:“听见没有,你还愿意拜师吗?”
汤怀忙道:“愿意,当然愿意啊……这就是先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历来所有的江湖骗子,都会告诉别人,吃他的大力丸,包治百病,只有先生,他会告诉我们,一切还要靠自己。”
汤和气得笑了,“你是鬼迷心窍了,这小子说鸡蛋长在树上,你也说对呗?”
汤怀叹口气,有点嘲讽,还有点可怜。老汤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没有师父通透高古,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汤怀发自肺腑道……他现在实在是庆幸,当时柳淳让他背文件,别看几十斤的份量,压得他喘不过气。
但每到休息的时候,他都能跟在柳淳身边,听着先生的讲解,记下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现在想想,先生说的每句话,都是那么有道理。
孔夫子的话能编成《论语》,师父的话也应该记下来,编成一本书,流芳百世才好……汤怀还真是够孝顺的,刚刚拜师,就打算让老师享受孔夫子的待遇了,这个徒弟收的值了!
就在他们聊着的时候,曹国公府邸那边,李景隆正跟妹妹李无瑕生气呢!
“你说你,一个姑娘家家的,去长沙干什么?去也就去了,还一去半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
李无瑕轻哼了声,“大哥,首先,你要是真担心,你就去长沙了,其次呢,我也是郭氏门人,跟着去长沙,没什么不对。总不能便宜了别人吧!”
“别人?谁啊?”李景隆的脑子依旧迟钝,“我觉得就便宜了柳淳!那个兔崽子,他何德何能,我的妹妹,居然去伺候他,他算个什么东西!”
李无瑕黑脸了。
“哥,你有话说话,骂人干什么?再说了,我几时伺候柳大人了?我只是帮着他整理文稿而已。”
“整理文稿?他自己不会弄啊,要你帮忙?”李景隆怪叫道。
“他怎么没帮忙?还不是东西太多了,没有法子。”
“多?能有多少?”
“陛下正在看的文稿,有三成是我整理的。”
“你?陛下看的,是你弄的?”
李景隆大惊失色,简直不敢认自己的妹妹了,这是多大的功劳啊,貌似他承袭爵位以来,都没干过这么露脸的事情。
当大哥的不如妹妹,怎么有点脸红啊?
这几天,在京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柳淳在长沙推行变法期间,跟太学生讨论的文稿,送到了宫里。
最初老朱也没当回事,他只想瞧瞧,柳淳是怎么做事的,那些太学生又提了什么样的建议……可是当老朱真的翻开之后,立刻被里面五花八门的内容,给彻底吸引住了。
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就连老朱都没有料到,而且即便注意了,也一时没有答案,他只是觉得很值得思考……
比如有关私塾教育的问题。
柳淳就让太学生调查,总结入学儿童的性别……这个不用问了,九成九都是男孩子,遍观整个长沙,只有一处女学,能去读书的不光有钱,还要有名望地位,办学的人是当地的大儒,他最初只是想教导自己的孙女,后来陆续来了十几个女孩子,才凑成了唯一的女学。
很多州府,干脆就没有女学这玩意。
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孩子读书,简直逆天了!
太学生们最初都觉得不该让女人读书,但柳淳却让他们思索,让女人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妇人有了见识,就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常说相夫教子,要是不识字,怎么教导儿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总听说过吧?
假如没有孟母,会不会有亚圣孟子呢?
……
这个问题太有趣了,学生们有的说孟子是天授圣贤,没有孟母,一样能立地成圣。可也有人不服气,孔老夫子都四处拜师求学呢,孟子如何能例外?
他们吵得非常激烈。
柳淳并没有给出评判,他只是让把这个辩论记下来,两边的观点也都不偏不倚写出来。
同样的争论所在多有,有个案子就是长沙府有几名猎户,在深山中迷路,被困在一处山谷,为了活命,其中三名强壮的,就把一名受伤的猎户给杀了,并且靠着人肉为生,过了五天,终于有人进山,把他们救了出去。
柳淳就要太学生,担当一回知县老爷,断一断这个案子,到底这三个猎户,有罪没罪?
老朱看到的,依旧是强烈的争执,有的人认为不管怎么说,他们杀人吃肉,就该死。
可有人也说处在深山之中,杀一人活三命,何罪之有?
但也有人否认,一命和三命,能说三条命就比一条命值钱吗?
甚至有太学生觉得,身处山中,与野兽无异,人杀人该治罪,可野兽猎杀野兽,用得着治罪吗?
……
这些答案五花八门,有些乍看很有道理,可有些仔细思量,也未必是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淳并没有给出答案。
他只是让学生们尽力去思索。
朱熹说过,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个理,什么都有理管着。可柳淳呢,偏偏找出了一大堆不用用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案例。
原本被禁锢的太学生,脑袋终于活泛了起来。
可以明显看到,越是往后,他们有关财税的讨论就越丰富……比如最初他们的主张都是强调平均。
但很快有人提到了税收的便捷,比如有人就说,征银比征粮方便。可有人也说,百姓家家有粮,可不是家家有银子!而且银子有折色的问题,再说了,有银子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涨价了怎么办?
这些讨论的内容,到了最后,甚至有人主张,该利用不同的税率,来调解产业,比如作坊是生产商品的,跟农夫种田没什么区别,因此“工”应该和农民一样纳赋,而只是负责贩运的商人,该课以重税。
可有人却主张,没有商人的贩运,工和农如何能赚钱,所以歧视商人是不对的……显然,持这种观点的,已经在挑战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了。
还是那句话,柳淳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
老朱也觉得,这种事情,未必有最后的答案。
但是这一本厚厚的文稿,完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原来执行起来,还有这么多的说道,连朕也始料未及啊!”朱元璋颇为感慨,“传旨,捡这里面重要的,明发六部,让朝堂的那帮废物睁开眼瞧瞧,以后谈论朝政,也给朕拿出点真东西!”
老朱又想了想,自语道:“朕的这些弟子确实不错,该如何赏赐呢?”
………………………………
第262章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
五天之后。
老朱大会群臣。
在京七品以上文武,悉数聚集在奉天殿,饶是大殿宽阔,也站不下这么多人,五品以下,不得不站在外面,享受风吹日晒。
但是却有几个连官都不是的年轻人,能够站在大殿之内,他们就是刘政、龙镡、汤怀!三个人作为在长沙变法期间,表现突出的太学生,被叫到了金殿之上。
三个新手村的小菜鸟,被一群大佬盯着,这个场面,堪称滑稽。
不过好在三个人被柳淳蹂躏得足够了,才不至于失态。
但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曹国公李景隆,他就吃惊地瞧着,一直以来,他都自视甚高,觉得在勋贵当中,他还算是不错的……仅限于二代子弟。
稍微比较一下,李景隆还是有些骄傲的资本的。
比如常茂因为跟岳父闹翻,滚去凤阳了,徐辉祖就是古板的废物,家宅不宁,兄妹闹翻,在这点上,他就比徐辉祖强多了。
其余像傅家,冯家都没有什么出色的后辈。
更遑论一大堆坑爹的货色了。
一句话,不是他李景隆多了不起,全靠同行衬托。
可就在一大堆的勋贵后代当中,冷不丁冒出一个不一样的!
汤怀这小子就因为去了长沙变法,回来一下子炙手可热,瞧瞧,瞧瞧!老汤都高兴成什么样子了。
别忘了,真正主持变法的人是柳淳,你的侄孙也就是个跑龙套,干苦活的!换成谁都行!都行的!
李景隆疯狂吐槽,越是如此,就越表明他心里的羡慕嫉妒恨!
他跟妹妹李无瑕争吵的时候,李无瑕就说过,假如他能有点眼光,派几个李家的子弟过去,跟着柳淳学习做事的本事,现在一样能享受天子的重视。
李家是勋贵不假,可也不能光靠着祖宗的恩荫,更不能只守着老皇历过日子。李无瑕就很明白告诉大哥,这一次长沙变法,是真正触及了根本。
不说别的,光是柳淳总结的那些问题,就足以震撼天下。
陛下雄心勃勃,肯定要着手去改变的,不管怎么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都会出现。到时候李家该怎么办?
有朝一日,勋贵也要一体纳粮服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是主动配合,还是被逼着低头……李无瑕整理的文稿,比汤怀还多,知道的情况也更详细,她的一番话,全都直指核心。
可李景隆听不进去。
“妹妹,你也别太把那小子当回事,我就不信,他有本事能把大明的天给翻过来!”
话刚说完,还没凉快呢,老朱就召集了大朝会。
看今天的架势,真的有点不一样了。
当老朱出现的时候,李景隆吓得一缩脖子,乖乖听着吧!
“朕用了几天的时间,彻夜通读长沙送来的文稿……朕也把一些内容摘抄下来,明发六部,让九卿公议。朕先说一句,怎么讲呢?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啊!”
老朱情不自禁站起来,“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敢有丝毫懈怠。二十多年如一日。朕时常思索,窃以为天下纵然没有大治,可也国泰民安,平稳无事。可当朕看过他们送来的文稿,才发现天下不是无事,而是处处都是事情!每一样还都不是小事!”
“就拿田赋来说,根据他们的详细统计核查,国初的时候,朝廷的官田有一百二十万亩!如今却不足九十万亩!差了足足三十万亩!这些官田哪去了?还不是被一些人变着法给侵吞了,朕以严刑峻法治国,尚且不能制止彼等的野心,朕若是宽宏仁厚,还不知道会养出多少硕鼠!”
老朱提到的官田,就是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没收前朝贵胄官吏,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手里抢到的土地。
这些土地被充入官府,作为官田。
百姓可以租种官田,但是田赋要比民田多一倍。在国初的时候,官田是户部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官田和民田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一,换句话说,官田提供的田赋是民田的两倍。
由于官田属于朝廷,这就成了许多人眼里的肥肉。
长沙官田大量减少,其中第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潭王朱梓,他侵吞了大约三万亩……其余人等,用尽了各种手段。比如谎报水灾,还有划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也有借口找不到佃户,征用为其他用途的……总而言之。官田的数量不断缩减。
其实这还算好的呢,在洪武和永乐两朝之后,法纪崩坏,官吏越发胆大包天,原本占总数一半的官田,快速下降到一成出头,等到后期,官田几乎荡然无存。
官田减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官田减少了,但承担的税赋数量却没少,说白了,就是转嫁给其他耕种官田的佃农身上。
他们本来就负担沉重,被这么一弄,就更加苦不堪言。
柳淳已经下了断言,只要再有水旱灾害,或者家庭变故,官田的佃农,就会是第一批流民的来源。
这是没有争论的,所有的太学生一致认可!
税赋改革,不止要官绅一体纳粮,也包括官田和民田的平均税率……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老朱看了这么多天,也想了这么多天,今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朕前半生提剑征战天下,打出大明万里江山。登基以来,朕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我大明重新恢复了元气。如今朕年过花甲,两鬓微白。有人或许要说,朕可以安心享受太平了……错!大错特错!”
朱元璋声音骤然提高,“朕遍览史册,明君雄主,所在多有。以唐太宗之英明睿智,到了晚年,志得意满,诸子夺嫡,迷信长生,烧铅炼汞,以致贞观之治几乎荡然!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沉溺享乐,一场安史之乱,死的不只是一个杨贵妃而已,盛唐几乎灭亡!更有秦始皇,汉武帝,后唐庄宗,唐宪宗……历代君主,能从一而终者,少之又少。”
“朕起自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太学诸生所列长沙之现状,朕以为均切中要害。有些弊政要立刻更改,有些呢,要徐徐图之,还有一些,诸如兴学,修路,治水,防疫等等,则要培养人才,分步推行。”
“总而言之,太学诸生的文稿,就是下一步朝廷要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只是长沙,还要推行到整个大明!朕决意变法之心,无可撼动。尔等群臣,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阳奉阴违!朕向来赏功罚过,绝不手软。“
“半年来,太学诸生走遍山水,付出了无数辛劳,朕心甚慰。”老朱顿了顿,“所有太学诸生,赐予七品冠带,尔等务必要继续为国效力,尽心国事,不可有半点自满懈怠,更不可以让朕失望!你们知道吗?”
刘政、龙镡和汤怀三人一起跪倒。
“臣感念天恩,铭刻肺腑,陛下教诲,旦夕不敢忘怀!”
老朱满意点头,“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只管说来,朕替你们做主。”
真是破天荒,老朱居然给了他们提要求的机会。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汤怀沉声道:“启奏陛下,臣等在长沙变法期间,有两位太学生被毒蛇咬伤,中毒丧命,另有一人,跌落悬崖,尸骨无存。至于受伤染病者,多达三十几人!”
老朱用力吸了口气,“死去的太学生,一律按照五品官员的礼仪安葬。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太学的石碑上。再有,恩荫一名兄弟……不,恩荫三名兄弟进入太学!其余受伤染病的诸生,一律派遣太医诊治。再准许一名兄弟进入官学读书。”
老朱说完,汤怀三人立刻用力磕头,“臣等叩谢天恩!”
朱元璋重新回到了龙椅上,“朕再说一遍,变法势不可挡,有功于变法,朕必当厚赏,阻挠变法,有死无活!”
……
自从詹徽倒台之后,朝中已经没有足够份量的重臣,不论文武,面对老朱杀气腾腾的变法宣言,无不惶恐战栗,却又无可奈何。
到底是逆来顺受,还是想办法阻挠破坏呢?
群臣都在打着算盘,可老朱已经管不了他们了,他把柳淳叫到了寝宫。
一见面老朱就道:“朕答应你办学,一年之内,你能给朕培养出多少人才?”老朱急迫道:“光是一个长沙府,就用了太学生的三分之一,天下还有多少府,还有十三个布政使司,要变法,没人才可不行!”
………………………………
第263章 黑心老朱
不愧是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老朱虽然独断专行,但也深知人才的重要。尤其是这么深远广大,触及方方面面的变法,不是随便一两个人就能支撑起来的。
“朕通读了这二十几万字,心里头的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