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上来就给来个狠的。

    这时候可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就连铁路都没有修完……让一帮清贵的翰林老爷,跋山涉水,去考察兴学情况,简直是灭绝人性,丧尽天良!

    礼部上下简直要把胡广给骂死了,可柳淳却大加赞赏,甚至要求其他衙门比照办理,同样派遣人员巡查地方,了解情况。

    胡广成了所有官吏效仿的对象,拔得头筹,自然是皆大欢喜。

    其他众人也不甘落后。

    除了柳淳直接掌管吏部之外,杨士奇被分配到了都察院。

    众所周知,都察院管着科道御史,权柄大的吓人。

    杨士奇又是阁老之尊,加上手握言路,如虎添翼,势不可挡。

    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阁老执掌都察院不是没有出现过……徐阶的好学生赵贞吉就兼掌都察院,同兼任吏部尚书的高拱杀了个难解难分,精彩无比。

    杨士奇当然没本事跟柳淳斗,而且他也不想靠着科道做什么。因为在杨士奇的眼里,科道简直是一塌糊涂。

    “陛下继位之初,就曾经考核百官,其中以言官的表现最差……你们是监督别人的,是挑毛病的!你们必须比其他的官员更聪明,更睿智。你们要比刑部更懂法令,比户部更会算账,比兵部更知道用兵打仗……不然怎么监督别人?这些年,监察百官的风头都被锦衣卫拿走了,你们羞愧不?”

    “从今天开始,所有科道官员,都要重新读书,钻研政务,请人讲课,提升水平。”杨士奇侃侃而谈。

    这些御史给事中也没法说什么,回想这些年的情况,的确有些脸红。

    “杨大人,不知道您准备聘请哪位鸿儒给卑职们开课讲学?”

    杨士奇一听,忍不住笑了。

    “鸿儒?你确定他们能教导你们吗?”杨士奇朗声道:“这次老夫请的是锦衣卫的指挥副使洛枫,让他给你们上课!”

    啊!

    此话一出,整个都察院都疯了!

    什么意思?

    让一个锦衣卫的头子,跑来都察院上课。

    我们这些人可都是进士出身,清贵显达,饱读诗书,人品正直,举世无双……让锦衣卫教导我们,简直是奇耻大辱!

    不行,绝对不行!

    我们宁可死,也不让步!

    面对他们视死如归的神色,杨士奇只是冷冷一笑。

    “这一次太师总揽变法,我等从旁辅佐,若是旧的科道言官,不能改进提升……我们也就只有忍痛割爱,重起炉灶,另做一锅好房了!”

    杨士奇笑呵呵道,可是听在其他人的耳朵里,简直就是不加掩饰的威胁!

    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就滚蛋!

    这一次老子们不会有顾忌,不会再客气,想耍什么手段,一概没用。

    杨士奇在都察院大展威风,其余几位阁老也都差不多。

    杨溥负责工部,黄淮接了刑部,杨荣安排在兵部,同样地位非比寻常的户部是金幼孜负责,与此同时,现任的户部尚书正是解缙!

    这天下真是太小了。

    当初解缙倒霉,大家袖手旁观,等解缙从安南回来,一跃跻身高官行列,内阁的几位还都是五品官。

    可解缙得意了没几年,内阁膨胀起来,又爬到了他的头上。

    “解尚书,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你我还有机会,在同一个衙门办事,真是有趣啊!”

    解缙脸色青紫,格外难看。

    他咬了咬牙,虽然他和金幼孜同为二品官,但很显然内阁除了对口的衙门之外,还负责纵览全局,地位远不是一个普通尚书可比。

    金幼孜这个该死的家伙,竟然爬到了自己的头上!

    可耻!

    “金大学士,这些年户部走的都是明账,每一笔的开销都明明白白,有什么要指点的,还请赐教。”

    金幼孜大笑,“解兄,你放心,我不是要找你的麻烦,我也不会追查什么账目……我只是通知你一声,我已经跟兵部协调好,从今往后,军饷的开销,也由户部负责。”

    解缙不由得一愣,他身为户部尚书,原则上文武官员的俸禄都是他负责的,但是在军队这块,他真的没什么权力。

    尤其是普通士兵,每年开支多少粮饷,都是兵部报过来,他只负责签字核准。

    另外诸如军械、车马、军屯,也全都是兵部说了算。

    可这一次却交给了户部,真是让人太意外了!

    “我说金大学士,你没弄错吧?”

    金幼孜大笑,“怎么会?告诉你,这是太师的新政……他规定统兵之权在陆军和海军都督府,参赞军机之权在参谋总部,调兵之权在兵部,而我们执掌后勤军饷……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户部要把军饷直接打个每个士兵。各级将领无权干预。”

    解缙忍不住惊呼,“我的天啊,从今往后,谁也别想造反了!”


………………………………

第844章 未来的宰相

    听到解缙的感叹,金幼孜忍不住大笑,“太师之才,冠绝天下,设计出来的办法,巧妙无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五体投地啊!”

    解缙冷哼,“金大学士,你现在知道拍太师的马屁了?告诉你,老子早就是太师的人马,你最好给我老实一点,咱们两个把户部这一摊顾好了,对谁都好交代……我这个人直来直去,你也别不爱听,是吧?”

    解缙是吃定了金幼孜,心说你们几个货最早的时候,还联手反对柳淳来的,现在想要抱大腿,晚了!这人就要有先见之明,我解缙吃过一次亏,这回我可是学会了,你们啊,比起我差远了。

    金幼孜半点不惊讶,解缙这个人,恃才傲物,一张臭嘴,他早就清楚了,而且柳淳也明确告诉他,户部这一摊还少不了解缙。

    整个大明朝,最重要的就是财税体系,唯有理顺了,有钱了,才能做事情。

    “解尚书,我只想说一件事,就是户部并非咱们俩的事情。”

    解缙眉头挑了挑,心说你丫的什么意思,还有谁能插手进来?

    金幼孜笑呵呵道:“还有两位大人,要跟咱们一起处理财税。他们很快就会进京了,都是老朋友,我相信咱们会合作愉快的。”

    金幼孜很诚恳,解缙很忧心,他太了解姓金的这些人,要是不坑人,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果不其然,陆续有两位大臣进京。

    一位是练子宁,一位是夏原吉。

    练子宁就不用说了,建文旧臣,被俘虏之后,就投靠了朱棣,这些年一直在负责民政、丁口、田亩等事宜,他挂着的衔就是户部尚书。

    至于夏原吉,负责了多年的皇家银行,经验丰富,能力十分过硬。

    他们俩和解缙一样,都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三位尚书,到底听谁的,难道不会打架吗?

    果然就在大家伙迷茫的时候,柳淳赶来了。

    针对接下来户部的事情,柳淳做了详细的分工。解缙主要负责度支,说白了就是花钱,可以理解为财政,他的任务就是编列预算,监督支出落实。

    至于练子宁,他的任务依旧是民政,柳淳对练子宁的要求非常高。

    “练大人,这些年大明的百姓生息繁衍,丁口数量比之前多了许多不说,还有大批的百姓快速进城,这一点你要把握好,必须研究清楚了,不然会有太多的后患,这个代价不是我们能承担得起的。”

    练子宁微微点头,他比起以往苍老憔悴了不少。

    “太师,老夫这些年也算是略有所悟,治理国家实在是太难了。”练子宁道:“现在许多乡村的青壮劳力,都进入了城市谋生。原本他们在乡村,有什么事情,本地人就可以解决。可是进城之后,环顾四周,全都是陌生人,无依无靠,生存艰难。过去在乡下他们未必敢做的事情,到了城里,就肆无忌惮多了……这些人一方面十分脆弱,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呢,又十分大胆,偷窃抢夺,斗殴伤人,甚至是欺诈金钱,制造假货……总而言之吧,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们户部要负责,礼部和刑部也要配合好才是。”

    柳淳欣然颔首,他一直没把练子宁怎么样,就是看中了这位的才能。吸取了建文朝坐而论道,清谈治国的教训,练子宁变得务实多了。

    “礼部负责教化,刑部执掌刑罚,这两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加上你们户部,大家伙要同心协力,把担子挑起来。”柳淳看了看金幼孜,“这一点就交给金学士跟其他人协调推动。”

    金幼孜立刻站起身,深深一躬。

    “太傅放心,我会好好处理的。”

    到了这一步,解缙彻底看懂了,难怪金幼孜不跟自己争呢!

    原来他凭着阁员的身份,可以协调其他各部的事情,完全凌驾在他这个户部尚书之上,表面上两个人平级,实则却差了一大截!

    难怪那家伙那么儒雅随和呢!敢情在这里等着,兔崽子,不当人子!

    解缙这个窝火啊!

    他频频偷看柳淳,心说太师啊,咱们是一伙的,你不能视而不见啊!再给我点权力才行,户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收税,把这块给我怎么样?

    解缙盘算着,如果他既能掌管花钱,又能掌管征税,这两项合在一起,他也不用看金幼孜的脸色了。

    很显然柳淳不会让解缙如愿的,收和支都放在一个人手里,不出事才怪呢!

    所以柳淳毫不犹豫,将征税的权力交给了夏原吉。

    老夏也没客气,他的自信来自于强大的实力。

    掌管金融多年,让他经验无比丰富,对于如何征税,是信心满满。

    “太师,下官一定不负所托。”

    柳淳含笑,“朝政事务繁杂,我算是新官上任,你们呢虽然不是新人,但也要拿出新气象。圣天子垂拱而治,咱们这些人就必须勤快一点,万万不能出了差错。”

    几个人表示赞同,其实他们现在也很懵。

    千百年来,一直有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张,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说最接近这个理想的朝代恐怕就是两宋了。

    等到朱家皇帝坐江山,没有任何人敢奢望这一点。

    老朱如此,朱老四也是如此,甚至他在意权柄,比朱元璋还要强烈。

    谁能料到,他竟然真的放权了。

    实在是不可思议。

    怎么看都跟做梦似的。

    朝臣们唯恐梦醒的时候,朱老四就翻了脸,把现在的一切都彻底推翻。

    许是出于担忧,很难得,柳淳推行的改革,进行的调整,都无比顺利,整个文官体系,没有任何人出来反对。

    仿佛柳淳一下子变成了文官领袖,至于从前的冲突矛盾,一笔勾销,根本不存在!

    大家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加倍的忙碌,来填满这个有点假的梦境……或许有小朋友要问了,那永乐大帝在干什么啊?

    朱老四此刻正在密云休假,对外宣称是因为重臣接连去世,忧心伤神,不得不休假恢复。

    可事实上朱老四没那么脆弱。不管是张玉,还是茹瑺,都六七十岁了,远超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朱棣伤心了几天,也就放下了。

    他现在天天陪着皇后在山里骑马打猎,玩得不亦乐乎。

    “当初还在应天的时候,我想着的就是鲜衣怒马,为所欲为,做个逍遥王爷。可惜忙活了这么多年,却只能在山林里骑马享受,没法在京城横行无忌,所以说啊,朕还算不得成功啊!”

    徐皇后懒得听了,她要不是身体不如以前,都能揍朱老四一顿。

    你丫的都当了皇帝,还想学纨绔子弟那一套,不是找打是什么?

    信不信,你要是敢跑到棋盘天街,骑马胡来,整个大明的法度,顷刻之间,就荡然无存。没准都有人敢驾车冲进紫禁城……

    朱棣感受到了夫人愤怒的目光,连忙摸了摸鼻子,嘿嘿一笑,“别当真,我就是说说而已。”

    徐皇后冷哼道:“知道,不过陛下也要小心一些,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现在你把一大摊子事,都甩给了柳淳,他的压力太大了。而且有些宵小之徒,没准会挑唆你们的关系。我可提醒陛下,千万别犯糊涂啊!”

    朱棣笑着摆手,豪迈道:“你就别担心了,我跟柳淳不过是一个白脸一个红脸,在戏台上,我们针锋相对,到了后台,就是一家人。说实话,我还想跟他亲上加亲呢!”

    徐皇后心中微微一动,她也懒得射猎了,而是跟朱棣一起牵着马往回走,一边走,还一边聊。

    “陛下,你打算怎么办?”

    朱棣笑道:“咱们孙儿跟柳淳的女儿可差不多啊!又是从小长起来,他们……”

    还没等朱棣说完,徐妙云就瞪眼睛了。

    “陛下,你听臣妾一句劝,别没事乱点鸳鸯谱……咱们那个孙儿啊,还未必入得了柳家女儿的法眼。”

    朱棣把眼睛一瞪,“这什么话?瞻基可是龙孙,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

    徐皇后冷笑,“陛下,你忘了于谦呢?”

    “于谦?就是柳淳的那个小徒弟?”

    “嗯!”徐妙云笑道:“我早就看出来了,那小子是柳淳挑选的衣钵传人。如果不出意外,他会成为柳淳的女婿!”

    朱棣大怒,“那小子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有点小聪明,长得也算不错。可他怎么能压得过咱们孙儿?更何况让瞻基娶了柳淳的女儿,有他辅佐着,就算朕百年之后,也能放心了,那个于谦算什么东西?”

    听到朱棣这么说,徐皇后渐渐收敛了笑容,变得格外严肃起来。

    “陛下,妾身不得不劝你一句,这儿孙的亲事,不能馄饨挑子一头热。而且以妾身看,那个于谦的确不凡。陛下跟柳淳算是知己好友。若是咱们孙儿也有一个知己,能够真心帮衬他,可比什么都好。”徐妙云淡淡笑道:“在妾身的眼里,于谦就是下一个柳淳,就是未来的贤相!”

    朱棣还真是大惊失色,从来没见夫人把一个人看得这么高?

    小小的于谦,到底有什么本事?

    “木恩,你立刻去把于谦叫来,朕要见他!”朱棣迫不及待道。


………………………………

第845章 朱棣挖墙脚

    少年如葱,稍微不注意,就蹿起来老高……朱棣的印象里,于谦还是小小的一个,比起虎头虎脑的皇孙差了一大截。

    这一次再见到少年,却发现小家伙了不得,身形挺拔瘦高,乍看之下,跟他师父柳淳还挺像的。

    偏偏柳淳又那么偏爱他,会不会有什么故事啊?

    这人一闲了,就变得无聊了,哪怕天子也不例外。想到了这里,朱棣倒没有那么生气了,他让于谦坐下。

    “这里不是皇宫,朕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闲聊。你是柳淳的学生,就差不多是朕的学生了,对了,你的学业如何了?”

    于谦面的朱棣,不卑不亢,只是淡然一笑。

    “回禀陛下,草民接了师父的一道考题,在准备答案。”

    朱棣想到了柳淳的那些怪题,就忍不住叹道:“你师父又整你吧??用不用朕给你做主?”

    “陛下过虑了。”于谦笑呵呵道:“师父说了,凡是他的弟子,要想出师,就必须解决一道他布置的题目,回答好了,让师父满意才能出师。若是师父不满意,就不算出师。”

    “哦!”朱棣好奇道:“你师父到底出了什么题目,能不能跟朕说说?”

    于谦点头,“师父问我,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诸般事务,都领先蛮夷无数倍。师父问我,这种说话是不是正确的。”

    朱棣眉头紧皱,“这,这有什么好问的?当然是正确的!难道上国还不如蛮夷?你师父简直是糊涂了。”

    于谦淡淡笑了,身为柳淳的弟子,要是这么回答师父,怕是这辈子都别想出师了。他绷着嘴唇不说话。倒是朱棣,他想了片刻,好奇道:“你师父怎么说?”

    “他没怎么说!师父只说他也不知道。”

    “什么?他不知道?那他问你干什么?”

    于谦轻笑道:‘师父说了,凡是他门下的弟子,都要一代更比一代强。师父有疑问的事情,让弟子去探索答案,如果能说服师父,自然是学有所成,若是做不到,就代表不合格!”

    话说到这里,朱棣着实倒吸口冷气。

    柳淳这小子教学生有点门道啊!

    身为师长,自然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说这话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事实上多数学生是不如师父的。

    柳淳直接给徒弟留了一道他也不知道答案的题目,让徒弟去探索答案,是真的用心良苦啊!

    一想到柳淳也不知道答案,朱棣来了兴趣。

    “于谦,你有什么结论吗?或者说,上国处处领先蛮夷?”

    于谦还是很淡定。

    “陛下,上国领先蛮夷之处固然不少。可是草民查阅史料。除了最近的十几年之外,其余时间,皆是蛮夷商人,不远万里,来中原贸易。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两宋的海上商路,皆是如此。莫非说中原的商贾比不上蛮夷?”

    “这个……”

    朱棣迟疑了。

    别说朱棣,就算问九成九的大明百姓,他们都会回答上国所有事情,都比蛮夷强多了,双方察觉就好比三十三天和十八层地狱,简直不能比较!

    可于谦所说也有道理,的确都是蛮夷商人来到中原做生意,尤其是盛唐的时候,不光有商人,还有许多蛮夷甚至当起了大唐的官员。有些城市,能聚集数万海外蛮夷。偏偏没有听说过中原的商人去海外经营。

    莫非说中原百姓的经商能力不行?

    又或者是中原百姓太懦弱,不敢冲向海洋?

    朱棣情不自禁起身,在地上踱步。

    他越想越觉得值得深思。

    柳淳这家伙的题目果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

    越是思考,就越是深入,朱棣仿佛能找出许多种理由,可是再仔细推敲,又都站不住脚跟,这让朱棣十分懊恼。

    “于谦,你找到答案了吗?”

    于谦道:“还不能说找到,草民只是有了设想。”

    “设想?你怎么想的?”

    于谦道:“陛下,草民以为要比较中原和海外蛮夷,就要找到双方的区别……草民以为差别的发生,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朱棣惊讶道:“你把账算到了秦始皇的头上?”

    于谦轻笑,“自从秦始皇之后,中原就出现了大一统王朝,而且进入了以文官治理天下的时代,虽然在中原持续了两千年,但是这种治国方式,在其他地方,依旧没有出现……眼下的蛮夷要么以部落为主,要么就是地方的王公贵胄,分割地方,皇帝君王只是向周天子那样,没法真正统治地方!”

    朱棣哼了一声,骂道:“君不君,臣不臣。地方割据,藩镇林立,这是取乱之道。”

    于谦点头,“没错,的确海外的蛮夷战乱不断,互相攻伐,杀戮不休。”

    朱棣怒了,瞪大眼睛道:“既然如此,蛮夷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商业!”于谦没有被朱棣的威风吓得,反而从容不迫,说出了他的看法。

    就俩字显然不能满足朱棣的好奇心,你们师徒不能都这么坑人,必须说清楚,商业的差别在哪里?

    于谦笑容可掬,做出任何选择,都会有收益和损失。

    秦始皇为后世选择了一条大一统的道路……为了维护大一统,就必然要求书同文、车同轨……而且正因为大一统的存在,每隔两三百年,就会发生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从而改朝换代,重新开始一个轮回。

    “陛下,百姓常说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应付乱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种植粮食,有了吃的,才有一切。”

    朱棣频频点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重农抑商,才有了轻徭薄赋,才有均田……于谦,你莫非要说你师父是错的?”

    于谦笑道:“当然不是,草民只想说,正因为要维护大一统,所有历朝历代,才选择了比较简单的经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

    朱棣真的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但是于谦点破了问题所在,让朱棣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身为天子,最知道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困难。

    要想轻松驾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天下变得一模一样起来,这样用一把尺子,就能衡量整个天下,实在是太方便了……这就是历代共同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所在。

    原来不是君王和臣子集体脑残,而是有足够理由的。

    那海外的蛮夷跟中原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雄主,也不具备大一统的条件。

    部落势力,贵族诸侯,他们分割地方,拥有庞大的权力,而且即便改朝换代,也不会对他们有多大的冲击。

    在这种地方势力主导,且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孕育出相对复杂的商业模式,分工也就会变得更加精细。

    有人种田,有人放牧,有人经商,有人做工……倒不是说中原没有这些,而是说主导中原的主流,永远都是小农经济。

    蛮夷的分工程度高,所以才会有商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原来购买商品,进行贩卖获利……朱棣仔细想了想,的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于谦的见解且不说对与错,至少能成为一家之言。

    可接下来朱棣困惑了。

    “你想说什么?莫非要大明学蛮夷?放着好好的大一统不要了?要准许地方世家做大,还要分封诸侯?”

    朱棣真是气坏了,这不是胡来吗?柳淳这个徒弟也不靠谱啊!

    “陛下,草民可没有这么说!”于谦委屈道:“草民是说,应该想办法建立起更加复杂高效的经济模式。改变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这正是我师父的主张啊!”

    朱棣依旧没有被说服,他追问道:“说明白点,你到底主张什么?”

    于谦笑了,其实他的主张非常简单,这是于谦在观察铁路修建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工程,能像两京的铁路一样,得到各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

    而且修建一条庞大的铁路,可不是家庭小作坊能解决的,在铁路沿线,工厂,矿场,作坊,商行……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

    再把事情说得明白一点,唯有进入工业时代,才能彻底改变经济模式,不然原本的模式已经是农业条件下,大一统王朝的最优选择,还折腾干什么?

    朱棣跟于谦一问一答,不断探讨着,渐渐的,两个人都忘了时间,一直谈到了日头偏西,朱棣才猛然惊醒,竟然谈了这么久!

    连午饭都忘了。

    他再看于谦,眼神完全变了,变得柔和,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慈祥。

    柳淳的确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皇后说他是未来的宰辅之才,可是在朱棣看来,现在的于谦就已经比许多朝臣还厉害!尤其关键,他还这么年轻,等他长大了,真是不得了啊!

    “于谦,回答了你师父的提问,你多半能顺利毕业。今后有什么打算没有?”

    于谦迟疑道:“陛下,草民还不能说解答了师父的疑问。我还打算去海外,去真正考察,弄清楚我的猜想是不是对的,这样才算善始善终!”

    “不对!”朱棣大笑,“你的想法归结起来,就是修建铁路十分重要,朕也是这么看的,还要多此一举干什么?”

    “于谦,你很不凡啊!朕有意帮你做个媒,你说吧,看上了谁家的姑娘,不管是谁,朕都答应了!”

    顶点


………………………………

第846章 怒打皇孙

    皇上赐婚,这可不是谁都能捞到的好事。

    而且朱棣还说了,不管是谁,怕是想要个公主都是没问题的。其实于谦真的想娶个公主,朱棣都能笑得仰过去。

    不过很显然于谦多半不会做这个选择的。

    “孙儿啊,不是皇爷爷不帮你,实在是不好帮忙,万一乱点鸳鸯谱,可是会给你树敌的。”朱棣在心里暗暗想到。

    于谦听到了朱棣的承诺,并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认真思忖了片刻,摇头道:“陛下,草民年纪还小,没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而且草民以为婚姻大事,首在两情相悦。陛下执意赐婚,草民不敢反对,可若是陛下能给草民选择的机会,草民感激不尽。”

    说完,于谦撩起袍子,跪在了朱棣面前。

    朱老四盯着这个年轻人,鼻子里用力哼了一声。

    还真是柳淳的徒弟,脾气都是一样的,别看这小子给自己跪下来,可实际上腰杆却是笔直的。

    这小子有才华,可也有风骨。

    皇后说他是未来的贤相,还真有几分道理。

    朱棣想到这里,就伸手把于谦拉起来。

    “儿孙自有儿孙福,朕就不管这些事情了。不过你小子跟太师学了这么多年,也不能浪费了才华,朕任命你为侍读,兼中书舍人,跟在朕的身边,替朕草拟诏书吧!”

    于谦顿了顿,朱棣找他过来,授予官职,倒是没有超出预料,给了官职,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把他带在身边,成为天子近臣,这让于谦很是惊讶。

    “怎么?不敢接旨?”朱棣似笑非笑道。

    于谦忙道:“草民……接旨,不过草民恳请陛下给草民三个月的时间,若是草民做事不合陛下的心意,请陛下恩准草民继续追随师父读书。”

    朱棣大笑,“比你师父干脆了一些,柳太师的门生,要是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说出去岂不是给师父丢人!你该改口了,不要自称草民了,懂吗?”

    “臣……领旨!”

    于谦从容答应,也看不出喜怒……就连朱棣都有些暗暗赞叹。宠辱不惊,小家伙有点东西啊!

    别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算是那些成年人,骤然为官,也会心花怒放,发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叹,这小子竟然没有放在眼里,你的心究竟是多大啊?

    朱棣有意考验于谦,就把他带在身边,观察三天下来,朱棣是越发惊讶……短短三天功夫,于谦已经把如何伴君的礼节学得明明白白,而且他还抽空翻阅了各种公文卷宗,把朱棣近期要处理的政务,弄得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柳淳提前调教的,事实上柳淳不大愿意弟子在这些事情上费心,柳淳很提倡科学,但是他清楚科学不光是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科学更加有价值。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唯有真正研究通了社会科学,才能找到治理国家的道路。这也是他一直在引导于谦,走的一条道路。

    跟着柳淳读书,于谦学到的最大本事就是处理资料……面对纷繁复杂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