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提到了赚钱,柳淳没了刚刚的拘谨,变得神采飞扬起来。
“殿下,大宁都司在长城以北,草原以南,这里是传统的农牧过渡地带……中原强盛,百姓就越过长城一线,开荒耕种。反之,蛮夷就会霸占这里,牧马南下。我以为,建立大宁都司的核心,就是让我们的农夫能够立足!”
朱棣欣然抚掌,的确没有看错人,这小子的才华,值得下大力气,无论如何,也要拉到自己这边,一定!
………………………………
第74章 黄子澄
当柳淳讲出他的论断之后,朱棣大为兴奋,他敏锐发现,这个少年人的肚子里,装得可不只是奇技淫巧,所谓的郭氏之学而已。
朱棣立刻拉着柳淳,到了自己的帐篷,两个人秉烛夜谈。
所谓大宁都司,范围大致在长城以北,辽西走廊以西,也就是内蒙的东南部……众所周知,长城是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位置,也就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而大宁都司呢,正好处在了农牧的过渡地带。
有些地方适宜耕种,有些地方适宜耕田,全球气温提高,能耕种的面积就多,气温降低,草场的面积就扩大……早在春秋战国的时代,燕国就在这里留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
“王爷熟读经史,肯定清楚,历代以来,大宁都司的这块,总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不像中原腹地,无法长时间维持。”
朱棣点头,“本王在北平多年,也看得出来,鞑子时常南侵,袭扰百姓,打草谷,抢掠杀人……百姓逃亡不断,朝廷不得不派兵保护,即便如此,日子也十分艰难。”
大宁都司这块有两个毛病……第一,气候条件本身就差,产出远不如中原,第二呢,安全环境差,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保护。
得到的少,付出的多,问题就来了,国家强势的时候,还能维持,一旦衰败,就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分析清楚情况,柳淳就道:“王爷,要想站稳脚跟,关口就在于提高大宁都司的经济效率,让这里产出更多,变得更有价值!”
朱棣轻笑道:“柳淳,你方才说是上天禀赋,难道你能逆天而行吗?”
柳淳连忙摆手,“我可没有那个本事,谁也不能逆天,但是却可以利用老天爷给的条件,发挥最大的价值……大宁都司纵然有千般不好,但这里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可耕种的土地极多。而且还能发展畜牧,养殖牲畜。”
柳淳侃侃而谈,事实上在元朝统治之下,大宁都司的位置,由于没有战乱,很多汉人百姓前来开垦屯田,已经形成了垦耕牧养,军民相参的局面,只是元末的战乱,又把很多人赶出了草原。
“王爷,我们要恢复耕牧结合的局面,只不过这个农牧,都要和中原有所区别。”
“如何区别?”朱棣已经用请教的口气询问。
“在农的这块,我提议要多种黄豆和油菜,对了,还有甜菜!”
朱棣眉头紧皱,“柳淳,这些东西可不顶饿啊!”
“那就对了!”柳淳笑道:“这里的土地产粮本就不如中原,索性让这里多种经济作物,换取更高的利润,而粮食呢,从中原输送,控制住了肚子,自然能控制住人心!”
柳淳讲的,正是最简单的农业分区,朱棣却是第一次听说……老朱治国,奉行的是男耕女织的那一套。
家家户户,都种粮食,多余的土地拿来种桑,种麻,争取每家都能自给自足,那才是最好的。
诚然,朱元璋的做法对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中原和江南是管用的,但是在长城一线,就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了。
“有些道理。”朱棣又道:“这是农,那牧呢,你准备怎么办?”
“王爷,游牧部落之所以威胁巨大,关键就在于他们居无定所,来去如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遇到年景差的时候,不得不南下抢掠。我的意思是让他们安定下来,变游牧为定居!”
“定居?不成的!”朱棣连连摇头,“你没看过,牛羊到了一处,草很快就吃光了,不走就会饿死的。”
“王爷,假如让牧民种草呢?”柳淳笑呵呵道。
“种草?开什么玩笑,有种粮食的,还没听说种草,更何况草遍地都是,为什么要种?”
这就是观念的差别了,农业需要精耕细作,畜牧业同样需要。
“王爷,草也不全是一样,如果能广种牲畜喜欢,产量又高的苜蓿,牧民就能安居下来,用圈养的方式,饲养牲畜……同样的一块草场,就能提供更多的牛羊。而这些牛羊正好能给北平的百姓提供肉食,甚至可以远销其他的地方。牧民有了稳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收入,也就不会想着抢掠。还有,产出提高之后,缴纳的赋税更多,可以供养的军队也就多了起来,如此一来,大宁都司就变成了朝廷的聚宝盆,谁还愿意随意丢掉?”
柳淳给朱棣描绘了一个非常宏大,又十分完美的愿景。
几乎能想到的麻烦,柳淳都给解决了。
干得好!
朱棣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他相信,这套做法能说服几乎所有的人,就连他爹都会叫好的!
朱棣闭目沉思,突然,他忧心道:“移风易俗,何其困难,那几十万牧民,会答应吗?”
柳淳淡淡一笑,“他们当然不会轻易答应,可草民不是在改造那些贵胄吗!”
轰!
朱棣的脑袋炸开了,巨石碎裂,水流沛然而下,所有的东西都连成了一条线,围成了一个圈,再也没有疏漏了。
改造贵胄,可不单纯是为了降服其心,满足胜利者的喜悦而已!
试想一下,那些贵胄都老老实实,任凭摆布,下面的人还能怎么样?
他们即便不愿意,也要接受朝廷的安排。
这样一来,农牧相间,充分利用大宁都司资源的方略就水到渠成了。
懂不懂就杀人,其实是极大地浪费……眼下的大明朝,人口并不充裕,而且北方苦寒,随便迁移百姓过来,还让他们改变原来的习惯,去放羊牧马,实在是强人所难。
弄不好,是会出人命的。
假如柳淳的计划成功,朝廷只需要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获取极大收获。
朱棣反复推敲了几遍,都没有疏漏之处。
“好啊!你现在就跟我去找太子殿下。”
去见朱标?
说实话,柳淳对这个短命鬼的兴趣不大,之前蓝玉又总是拉拢他,柳淳可不想横生枝节。
“那个……王爷,我不过是一介草民,胡乱说了两句,王爷若是觉得有可取之处,只管上书就是,草民不要专利费的!”
难得,柳淳总算大方了一回儿。
朱棣瞧着他,突然放声大笑。
“臭小子,你已经不是草民了,从现在开始,你就是燕王府的长史!”
“什么?”柳淳大惊,“王爷,我,我不想当官的!我还有白羊口的冶铁厂呢!”
朱棣爽朗一笑,“没关系,本王也不用你进王府做事,这么说吧,你可以只领俸禄不干活……有什么事情,王府的人,还听从你的调遣。”
条件还真是够优厚的,柳淳稍微迟疑,朱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起他就往朱标的住处走去。
他们刚刚走到门口,这时候朱标正从里面送一个人出来……此人是个白面书生,身形修长,举止文雅,风度翩翩。
正是探花郎,东宫伴读黄子澄。
朱标边走边说:“黄先生,大宁都司该怎么办,就全劳先生了。”
黄子澄含蓄笑道:“请殿下放心,臣心中已有定见,回头立刻写一个条陈,安顿好归附的降人,不劳殿下费心。"
朱标欣然笑道:“先生的才学,孤自是放心的,以宽仁待人,自然无往不利。”
他们一抬头,正好看到了朱棣跟柳淳,怎么说呢,差距很明显啊!
………………………………
第75章 太子的人设
朱标人很好。
这是柳淳的第一印象,身为太子,没有什么架子,对待兄弟更是客气,居然给朱棣斟茶,顺手又给柳淳倒了一杯。
柳淳不得不站起来,连忙拜谢。
朱标笑呵呵道:“你就是柳淳吧?郭氏传人?永昌侯写过好几次信,孤早年的时候,也读过一些郭先生的著作,有机会要向你讨教!”
通常情况下,上位者说有机会,就跟说有空一样,表示没机会……太子殿下那么忙,哪有空研究郭守敬的那一套啊!
不过朱标至少摆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可跟在他身后的黄子澄就不是这样了……他从头到尾,脸冷得吓人,仿佛挂了一层霜。
面对柳淳,也仅仅是哼了一声,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探花郎吗!
三年才出一个的全国第三,学历高,才华高,地位高,远不是柳淳这种小透明能比的。人家瞧不上,也在情理之中。
柳淳也懒得多瞧黄子澄一眼,装什么蒜?千年来,少有的猪队友,那么多书,不知道读到了人肚子里,还是狗肚子,废物加饭桶!
柳淳跟朱棣过来,是把他的计划向朱标介绍,柳淳很认真谈了一遍……在谈话的中间,柳淳时不时扫视黄子澄。
看得出来,黄子澄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脸越来越长,快赶上驴了,他是不认同的……柳淳准备了一肚子话,等着黄子澄开口,他就给这家伙来点厉害的。
反正都跟方孝孺交过手了,不差一个黄子澄!
只是令柳淳意外的是,黄子澄忍住了,一言不发,任由柳淳讲完。
朱标默默听着,思量道:“四弟,这个办法,要教化牧民,改变习惯,是不是麻烦了一些?”
朱棣忙道:“鞑子以抢掠为生,不改变习惯,就没有长治久安,我以为付出多一些,是值得的!”
朱标又想了想,就颔首道:“好,既然如此,四弟就拟一个详细的方略出来,回头我递给父皇,请他老人家定夺!”
从太子帐篷出来,朱棣轻笑道:“你如何看我大哥?”
“温文尔雅,谦恭和善,有仁君之姿,只是……”
“只是身边的人有些讨厌!”朱棣接过了话,“你小子瞧了黄子澄好几次,斗志昂扬的,你是不是打算跟他舌战一场?”
柳淳耸了耸肩,“如果他愿意,我自然奉陪到底,正好让我瞧瞧,这大明的探花郎,有多大的本事!”
……
“黄先生,你以为我四弟和柳淳提出的方略如何?”
送走了燕王,朱标才向黄子澄询问。
“殿下,移风易俗,胡汉杂居,这个办法的确有可取之处。”
朱标道:“我也觉得不错,既然黄先生觉得可行,我就向父皇上书……这一次巡边,除了收回宋国公的兵权,就是筹建大宁都司,父皇还等着呢!”
朱标起身,向书案走去。
黄子澄却突然一笑,“殿下稍安勿躁,臣以为,此方略殿下断然不能答应!”
“哦?这是为何?”朱标不解。
黄子澄正色道:“殿下,燕王朱棣,在金山立下大功,朝野上下,无不知晓。论起领兵打仗,燕王乃是军中后起之秀,若是治理大宁都司,采用燕王的方略,那他可就是文武双全的贤王了。”
朱标深吸口气,不悦道:“先生,四弟有本事,我这个当大哥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非也!”
黄子澄连忙道:“殿下仁慈敦厚,人尽皆知。只是这藩王自古以来,就是取乱之道,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殷鉴不远!燕王无才,或许还是好事,若是燕王文武齐备,登高一呼……”
“黄先生!”朱标沉声道:“我相信四弟不会如此。”
“殿下,陈桥兵变,也非赵匡胤本意。”黄子澄痛心疾首道:“殿下若是真爱护兄弟,就该断了燕王的念想,让他当一个富贵贤王,如此对殿下,对燕王,都是最好的选择!臣之言只是为了成全殿下和燕王的兄弟之情,没有半点别的心思!”
朱标眉头深锁,这个黄子澄,学问是真好,可时常建议自己削藩,这就让朱标很为难了,都是父皇的儿子,兄弟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
“黄先生,不管怎么说,四弟的方略还是好的,你让我如何弃之不用?”
“殿下!”黄子澄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觉得的。
刚刚柳淳讲的时候,他早就想好了反驳之词,可黄子澄觉得自己是探花郎,跟一介草民争执,凭空失了身份。
所以他才一言不发……只是这位大才子没有意识到,他这叫背后插刀子,更加不要脸。
“殿下,所谓胡汉杂居,是要从内地迁移二十万人到大宁都司定居,才能跟纳哈出所部人数相当!足足二十万人啊!背井离乡,到苦寒的塞上之地,殿下可忍心如此吗?”
黄子澄道:“殿下素以仁慈宽厚待民,故此朝野上下,士林归心。若是殿下也肆无忌惮,迁居百姓,逼着他们远离家乡,于心何忍啊?”
朱标也犹豫了,的确他很反对朱元璋粗暴地迁移百姓,几次劝阻,奈何父皇根本不听,反而责备他妇人之仁。
若是他也像父皇一样行事,岂不是自打嘴巴,前后不一,如何让人信服?
仁慈宽厚,爱民如子,这就是朱标的人设!
虽然大明朝还没有这个词,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朱标动摇了。
“黄先生,可若是不迁居百姓,又如何掌控大宁都司?”
“殿下,臣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纳哈出所部的官吏将领,悉数被安排到了白羊口服苦役,若是能把他们放回去,这帮人必定感恩戴德,称颂殿下仁慈。殿下还可以让颖国公屯兵大宁,震慑宵小。如此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纵然鞑虏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造反!”
……
距离和太子建议,过去了五天,朱棣信心满满,他的方略会得到支持,可等来等去,朱标那边都没有反应,实在是等不下去,朱棣去找大哥,回来的时候,脸都黑了。
迁居百姓,牵连太大,故此大宁都司,以归顺蒙古诸部为主,准许他们,划地放牧,为大明之屏障。
朱棣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移民是一定要做的,若是不改造牧民,至少要移民百万,才能镇得住一个大宁都司。经过柳淳的努力,把人数控制在20万左右,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分明是不想让我立功!”朱棣怒不可遏,攻击北元的战斗给了蓝玉,大宁都司的方略被拒绝了。
为什么?
是自己不行,还是自己错了?
都不是!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不是太子!
俩字:没权!
朱棣第一次认真考虑道衍的建议了……而此刻的柳淳,脸比朱棣还黑。天可怜见,他的方略是真正替大明朝考虑!
假如把大宁都司经营好了,什么土木堡啊,俺答汗啊,甚至日后的野猪皮都没机会崛起……三百年的太平,就让一个腐儒给毁了吗?
柳淳眼神闪烁,突然他抓起拟定的方略,就往外面走。
“我去见永昌侯!”
留下这句话,柳淳气咻咻,向着蓝玉的住处冲去……
………………………………
第76章 拯救蓝玉的第一步
经营大宁都司,绝对是一招好棋。
首先,能把大明朝北方的防线,向草原腹地推进几百里,北平再也不是国门了。而且掌控了漠南草场,鞑子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很难集结十万以上的兵力,威胁九边。
其次,大宁都司和辽东连成一片,互相支持,又能防止女真做大。
再加上大宁都司的耕种牧养模式成功,对其他草原部落都有强大的吸引同化作用,更遑论大宁都司的土地下面,还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价值更加难以估量。
柳淳当然有私心,可他的私心是建立在对天下有利的基础上……而黄子澄之流,完全是一心算计,自私自利!
黄子澄提出的方略,其实跟方孝孺一般不二,不得不说,朱标身边的文人,水平也就是如此了……他们极力想把朱标塑造成仁厚之主,等到老朱驾崩,朱标继位,就可以推行所谓的“仁政”,让重压和屠刀之下的官吏能够喘口气,过上舒舒服服的小日子。
为了这个最崇高的目标,什么长远啊,什么天下啊,全都靠边站!
甚至不惜埋下祸根,蓝玉厌恶东宫的文人,的确是有道理的。
可问题是现在去找蓝玉,能有用处吗?
他能改变朱标的心思吗?
柳淳表示强烈怀疑,而且即便蓝玉有这个份量,他会愿意吗?
在蓝玉的心里,对太子朱标是忠诚爱护,哪怕朱标做错了,他为了太子的脸面,也不会公然反驳。
说穿了,就是有点愚忠!
而且自从朱标来北平,就有意无意,打压朱棣。
兄友弟恭是表面的,涉及到更深层的东西,太子也未必愿意让兄弟多得分……拜那么多的官斗权谋小说所赐,柳淳已经能揣摩出大部分人的想法。
他有九成的把握,见了蓝玉也没用。
那家伙就是头蛮牛,为了太子,他会放弃一切原则的,哪怕他也百分百不认同!
该怎么办?
认输吗?
苦心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不得不放弃,简直比吃了二斤苍蝇屎还难受!
柳淳咬牙切齿,苦大仇深……他快速转动脑筋,思索着办法,马儿却突然停下,发出了惊恐的嘶鸣。
原来军营里面,鼓声大作,人喊马嘶,好不热闹。
蓝玉受命,率领十万大军,出击北元,要彻底消灭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
军中将士,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准备马匹兵器,带上粮食辎重,什么肉干,炒面,还有手油,帽子,靴子,手套……全都是白羊口出品。
大家兴高采烈,原计划是出兵十五万,可由于增加了许多采购项目,花费也上去了,只能出动十万。
可有人估算过,靠着充分的准备,这十万人,堪比二十万人的战力。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
“柳公子,全都是你的功劳!”
蓝勇迎出来,充满感慨道:“对了,你过来,可是要给我们送什么宝贝?”
好嘛,在这家伙的眼里,柳淳成了善财童子了。
“宝贝是没有了,不过我有个建议。”
“哦?什么建议?”蓝勇很认真问道,在他的眼里,柳淳基本上有半仙之体了,说出来的话,他是深信不疑。
“蓝将军,据我对草原地形的了解,你们一旦击败了鞑子,北元伪帝的残部可能逃往和林方向,那里是蒙古帝国曾经的都城,位置十分重要。你们若是能分出一支偏师,提前埋伏截杀,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柳淳可不是胡说八道,他记得没错,这一次蓝玉北伐,取得了空前成功,直接灭亡了北元,俘虏和缴获,不计其数。唯独北元的皇帝逃跑,虽然后来也被手下人给杀了,但毕竟没有落到大明的手里,让胜利逊色了不少。
柳淳给了提前截杀的建议,正是针对可能的漏网之鱼,就看蓝玉有没有这个福气,要是他能听柳淳的,必定能立下不世战功!
两个人正在聊着,蓝玉居然打马出来,见柳淳跟干儿子在一起,他也过来了。
“小子,你来干什么?莫不是想随着本爵出征?”蓝玉豪气道:“我军中的位置,你开口就是,本爵全都答应。”
这家伙还真不是开玩笑,柳淳咧了咧嘴,随军出征,剿灭北元,谁不想亲眼见证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国彻底烟消云散的辉煌瞬间。
可惜的是,他小小年纪,怕是受不了远征之苦,而且跟蓝玉搅在一起,也不是柳淳愿意的……没法子,只能忍痛拒绝!
“那个侯爷,我能尽的力,都已经用尽了,剩下的事情,小子就没法掺和了!”
“哼!滑头!”蓝玉不客气道:“大丈夫不能提三尺剑,上阵杀敌,终究不是英雄好汉。”
柳淳只能赔笑,“的确,小子算不得好汉,只能干点无足轻重的事情,侯爷……”柳淳说着,拿出了厚厚的一份方略。
“请过目。”
蓝玉接过来,快速浏览,才看了不多,就露出了欣喜之色。
“这是你写的?”
“没错,这是小子针对经略大宁的一点想法,我想征求侯爷的意见,若是侯爷能赞同,回头太子那边,也好说话。”
“你要献给太子殿下?”蓝玉突然问道,语气中满是惊喜,难道这小子想通了,要追随太子殿下了?
“啊,是啊!”柳淳憨笑道:“太子巡边,筹建大宁都司,不交给太子,还能交给谁!”柳淳没有说下一句……谁让太子不答应,我也是没法子。
蓝玉欣然抚掌,“太好了,小子,你听我的没错,殿下仁慈宽厚,是个顶好的人,凭着你的才华,到了东宫,必定受到赏识重用……我马上要出征,没工夫带你去见太子,这样,我用个印,回头你去说服殿下就是了。”
……
从蓝玉的军营出来,柳淳的心砰砰乱跳,他这是撒了个弥天大谎啊!
假如让蓝玉知道他已经找了太子,并且被太子拒绝了,会盖这个印吗?
若是蓝玉知道他接下来要干的事情,会不会提着刀来砍了他的脑袋?
别看蓝玉平时嬉笑怒骂,人很不错,可若是惹恼了他,这位可是真正的猛虎,比朱棣还危险三分呢!
可转念又一想,蓝玉马上出征,等他回来,至少几个月之后,兴许事情早就过去了……实在大不了,就提前躲得远远的,让蓝玉找不到他就是了。
而且这么干对蓝玉也有好处……他跟太子绑得太紧了,一副心中只有太子的吓人架势。老朱固然不在乎蓝玉,可太子一死,年纪小、威望差、又没有至亲血缘的太孙,无论如何,也驾驭不了蓝玉这头猛虎,除之也就成了必然。
提前让蓝玉跟太子产生嫌隙,是保护这位大明开国最后猛将的唯一机会了。
“蓝玉啊,小爷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惜的是你只怕永远领会不了了。”
什么叫国际巨……呃不,是什么叫做好事不留名啊!
柳淳来了个漂亮的战术后仰,直奔朱棣的住处而去。
就在蓝玉誓师出征的当天,一份以燕王朱棣和永昌侯蓝玉联名的奏疏,绕过了太子朱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进京城。
大宁都司的未来,柳淳的计划,朱棣的野望……全都在此一举了。
………………………………
第77章 道衍被鄙视了
等待是很煎熬的,好在老朱是出了名的高效率,奏疏递上去,很快就得到了批复,而且朱元璋还下了旨意,明发六部,盛赞燕王运筹有方,策略得当,所献经略大宁之策,甚合圣意,立刻按照方略颁行,不得有误。
高不高兴?
惊不惊喜?
就在朱棣以为大获全胜之际,在嘉奖的旨意后面,还附带了另一道旨意,把他从天堂打到了地狱。
燕王府三卫由三万人削减至一万五千,同样立刻执行。
这算什么?
明奖暗罚?
父皇到底是高兴啊,还是生气啊?
朱棣糊涂了。
“王爷,依老衲之见,这一次是着急了。”
道衍唉声叹道。
这老和尚从一开始,就鼓动朱棣夺嫡,可真正做起来,却发现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了,如果轻而易举,道衍也不屑掺和。
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就是太子的位置太稳固了,势力也太强了!
“陛下尚未登基,便立下世子,几十年来,所有的人事布局,全都是围绕着太子来的,早就大势已成,不可逆转。上一次柳淳那小子挑起方孝孺跟北平商人官吏的争斗,老衲就去说服方孝孺,让他不要发作。”
道衍提起了旧事,正因为这事,他跟朱能好一顿打斗,胡子都被扯去了一绺,现在下巴上还缺着一块。
朱棣无奈反问道:“道衍大师,你既然知道势不可挡,为何还要篡夺本王逆天而行?莫非你存心害本王?”
“非也,非也!”
道衍连连摆手,“殿下,太子势大不假,可聚集在太子身边的人,尽数是酒囊饭袋,不值一提,尤其是这帮人跟陛下的主张迥异,连带着太子在他们怂恿下,几次跟陛下争吵。”方孝孺又探身道:“殿下,你可知道老衲是如何说服方孝孺的?”
朱棣皱眉道:“传言方孝孺耿介固执,是一头十足的倔驴,大师的手段确实不凡!”
道衍笑道:“殿下,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方孝孺的确想惩处北平的贪官,揪出官营冶铁厂的弊病所在。老衲告诉他,惩处贪官,固然没错,可以陛下的性格,北平又是战争重地。若是掀起大案,必定是牵连无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比起郭桓案和空印案,有过之而无不及!”
方孝孺头很铁,他不在乎自己的命,也不会在乎家人亲友,为了正道,在所不惜!
惩处贪官,他也不会手软。
可唯独掀起大案,牵连无辜,以前都是锦衣卫那些人干的,若是他亲手掀起了一场大案,从此往后,他就别想在士林混了,名声彻底臭了。
会有无数人,把他列为奸佞小人,大加挞伐,绝不客气。
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比杀了他,还要可怕万倍……
“殿下,老衲跟方孝孺打过交道,又瞧了这个黄子澄。太子身边的文人,也算是略知一二。”道衍自信十足,一副指点江山的从容模样,侃侃而谈。
“陛下英明睿智,强悍绝伦。废除丞相,集朝政于一身,堪称千古一帝!”
不管够不够千古一帝,反正老朱绝对是千古第一勤政皇帝,第一爱民皇帝,第一……被文人恨的皇帝!
“以老衲观之,这帮人所想,无非是恢复相权,真正做到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当今天子是断然不会答应的,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辈的身上。太子性格文弱敦厚,自小便随着宋濂之流读书,脑子里灌了太多明君贤臣的东西……这就是殿下的机会所在!也是唯一的机会!”
道衍眼睛放光,此刻的他,就像是疯狂的赌徒,为了唯一的胜算,费尽心机。
“陛下年纪越来越大,有意让太子接手实际的政务,培养太子的能力,这次巡边就是明证!而太子呢,他做事必定会依照身边文人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很难让天子满意。老衲说句不客气的话,太子现在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早晚有一天,太子会承受不住陛下的压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