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启奏陛下,臣建议立刻选派人手,研究分工一事,尽快在军中作坊落实下去。”
朱棣已经十分熟悉杨溥了,他淡淡道:“你这么说,可有根据?不会是担心柳淳报复你,急着拍他的马屁吧?”
朱棣还记着杨溥拿小罐茶阻挠他的旧账,故此言语很不客气。
杨溥却是神色自若,“启奏陛下,臣已经在家中验证过了,此法的确有效。”
“你是怎么验证的?”
杨溥道:“臣家中每到入冬之前,就要准备劈柴,过去都是车夫花费七天时间,才能备齐。这次臣与家人,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悉数准备妥当,方法就是柳大人所讲的分工!臣可以用亲身经历担保,分工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朱棣眉头微皱,坦白讲,他对杨溥的看法不算好,可这家伙居然愿意亲自去实验,让朱棣颇为意外。
“你当真干了?”朱棣将信将疑。
杨溥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不敢隐瞒,若是陛下不信,可以现在验看。”
说着,杨溥将两个袖子挽起。
朱棣扫了一眼,急忙从丹墀下来,到了杨溥面前,探出手,主权住了杨溥的胳膊。仔细看去,只见他的手腕红肿高大,呈现青紫色,皮肤都绷得十分紧张,跟蒸好的馒头似的。
“很疼吧?”
杨溥忙道:“臣一介书生,疏于劳作,用了半天的斧头,难免如此。”杨溥又道:“陛下,可正因为如此,臣又悟通了一件事。”
“什么事?”
“柳大人所讲的教育,讲的百姓技能!”杨溥激动道:“陛下,分工固然能带来效率提高。但是分工之后,对工人的要求更高,比如要力气更大,能耐住性子,小心谨慎,服从指挥……这些,都需要教化。臣以为柳大人所讲,的确是无懈可击,应该立刻推广,以造福天下,对朝廷也是一大幸事。”
听完杨溥热情洋溢的话,朱棣没吱声,突然,他伸手抓了杨溥的腕子一下。
“啊!”
杨溥努力忍住,可还是叫了出来。
朱棣突然大笑,一转身,重新回到了龙椅上,坐了下来。
“你们这些人,都听过柳淳的讲课,但又有谁,能像他一样,进行验证?有吗?”
朱棣连着问了三声,所有臣子都茫然摇头。
开什么玩笑,他们都是臣子,哪能去干糙活儿啊!
也只有杨溥这个脑子有问题的二五仔,才会如此不顾脸面吧!
朱棣呵呵冷笑,“你们听着,朕之前很讨厌这个人,觉得他是沽名钓誉之徒。可今天朕改变了看法,他遇事愿意探求真理。当初阻拦朕加封柳淳,多半也是出自他的真心。朕身为天子,要听的就是真话。自今日起,杨溥入阁办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59章 书中真有黄金屋
杨溥这家伙一夜之间,竟然成了阁老一枚,虽然当下入阁远不如后世那么威风,但成为阁臣,就意味着能在天子身边,出谋划策,和其他臣子的地位迥然不同,立刻惹来了一大堆人的红眼。
当初你骂柳淳最欢,现在又跳出来捧柳淳,还搞什么身体力行……别是故意为之,想借着这个机会,往上爬吧?
比如御史吴中,他就是这么看的。
毕竟自己的操作水平和杨溥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白白丢了名声不说,还半点好处都没有捞到。
这人和人相比,差距真是太大了。
杨溥被任命为阁臣,却没有多少欣喜,反而在谢恩之后,又进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分工大有好处,当下应该迅速推广,其中最紧要的就是三大殿工程!”
“三大殿?”朱棣眉头深锁,朱允炆随着三大殿化为了烟尘,也把建文朝给带走了,现在还是一片废墟,的确碍眼。
“嗯,既然如此,那就由你来督造三大殿。你可有把握?”
“臣愿意一试!”
“不是试,而是务必成功!”朱棣很不客气道:“三大殿乃是大明的脸面,万万马虎不得,干好了有赏,出了差错,必罚!”
朱棣一锤定音,让不少人有暗暗大喜,看起来陛下并没有放过杨溥的意思,前后骤变,肯定会惹来怀疑。
这个工程既是机会,又是考验,就看他如何应付了……很多人怀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杨溥依旧是那副样子,下朝之后,不声不响,不和任何人多话,贴着墙边,返回了家中,立刻草拟计划。
早朝上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柳府,柳淳没去上朝,原因很简单,嗓子坏了,没法子,那么多人,靠着肉嗓子,连讲三天,谁也受不住了。
人家是红枣枸杞,柳淳这里是黄连胖大海,喝得人都苦了。
三头小猪,外加一头小小猪,聚在了柳府。
朱高煦很愤怒,“这个杨溥,绝不是好东西,我不信他几天的功夫,就能改变心思。这个货儿多半是借助此事,扬名朝野,准备趁机往上爬。这不就进了内阁吗?下一步没准就是六部尚书了。这帮该死的文人,肚子里都是坏水,根本看不透!”
朱高燧一边抓着朱瞻基,一边好奇道:“二哥,你打算这么办?”
“还能怎么办?找机会,把这个人杀了!”朱高煦嘿嘿道:“他的坏水再多,也架不住刀子!”
朱高炽立刻给二弟一个白眼。
“师父书写得那么好,杨溥能幡然悔悟,未必是假的,更何况他还能身体力行,一个当官的,能在亲自劈柴,干糙活儿,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朱高煦冷哼,“你丫的就是喜欢文人,总想护着他们,瞧着吧,你会吃亏的!”
“这叫什么话?别忘了咱们师父也是文人,还是天底下最大的文人,对吧?”
此刻柳淳抱着杯子,不停小口喝水,润着喉咙,火辣辣的感觉才能稍微缓解。
作为“三杨”之一,杨溥的才干柳淳没有怀疑,只不过这才华越大的人,心思也就越可怕,且看着吧,他到底是人是鬼!
正巧,就在柳淳思索之际,就有人递来了一张名帖,杨溥求见!
片刻之后,杨溥到了柳淳的书房,刚刚进门,就躬身施礼,格外恭敬。
“下官拜见柳大人。”
“免……礼。”
柳淳嗓音沙哑艰难,无奈指了指嗓子,然后拿出一张纸,“有话请说,我听着呢!”
杨溥这才想起,原来柳淳的嗓子还没好。
他愈发惶恐恭顺,急忙道:“下官根据陛下旨意,拟定了一份重修三大殿的分工方略,特来请求柳大人指点。”
柳淳点头,杨溥咳嗽两声,然后道:“所有工程,由下官负责协调全局,统筹人力和物力,另外下官准备寻找三位负责总体工程的人才,由他们负责管理,绘制图纸,设计施工方略,进行验收。”
“落实到具体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名专人负责,例如地基,例如大殿主体,例如内部装饰等等。每一个步骤,还要安排人员监督。另外尤其重要,历次大工程,都会有严重的浪费。”
杨溥顿了顿,然后道:“下官在翰林院期间,查阅发现,许多宫观殿宇,通常都要多采购三成物料,才能确保顺利完成,甚至还有追加。这些多出来的材料,或是被浪费,或是被贪墨……下官以为,要对材料进行详细编号,使用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必须有专人负责,有详细记录,少了一点,就一查到底!”
如果说刚刚杨溥所讲,还只是平常,说到这里,就已经让柳淳颇为惊讶,他忍不住站起来,让杨溥将手里所写的方略拿给他。
柳淳一边看,一边让杨溥讲解。
“下官在通读大人的著作之后,发觉一项工程之中,真正需要费力气的并不是许多。以往修建大工程,都是征调青壮,动辄几十万,劳民伤财。下官觉得可以将工程细分,这样就可以征用一些妇人参与施工,以免影响农耕!”
又是一个很好的点子!
柳淳提起笔,在纸上快速写了一句话,“妇人如何管理?”
“专门设立女工监,严格避免男女混淆。另外可以将伙食,洒扫,洗衣等事情交给女工负责。”
柳淳终于点头,杨溥的计划已经让他大为意外,真没有想到,他能做到这一步,这个人的才华的确可怕。
只不过杨溥到底还是有局限,他只强调分工,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协作。
柳淳想到这里,又提笔写道:“除了你局中协调之外,其余每个工程,都要安排协调人员,时刻了解每一项的情况,遇到难题,立刻调拨人力物力,迅速克服困难……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工期。”
柳淳顿了顿,写了四个大字,“分工协作”。然后递给了杨溥。
杨溥双手接过,奉为至宝,小心翼翼折好,放进了怀里。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不过最后只是深深一躬。
“多谢柳大人细心指点,下官受益匪浅!”
他躬身倒退,直到门口,这才转身离去。
等杨溥走了,朱高炽从一旁的角门出来,边走边道:“瞧见了吧,他这个人还不错!”
朱高煦黑着脸道:“这就是大忠似伪,其心可诛!”
柳淳干脆继续喝苦水,别说费吐沫了,连字都不愿意写。
杨溥从柳淳这里出来,他心里有底儿了,立刻下令,招募民夫,采购物料……其实早在朱棣登基之前,各个衙门都已经行动起来,尤其是工部,已经准备了相当充裕的物料。
杨溥接手之后,立刻开始了工程。
先是清理废墟……只不过杨溥有令,大火之后,不是所有东西都废了,必须仔细小心,如果还能用的,绝对不能损坏。
从这一刻开始,杨溥就开启了分工狂魔的模式。
三大殿位于皇宫正中,百官每次上朝,都能看出不一样来,绝对是日新月异,效率惊人。
首先,三大殿的底座被清理出来,其实这部分损坏并不严重,只要除掉外面被火烧黑的部分,就可以继续使用。
然后就是砖石木料,迅速运进,雄伟的殿宇,再度恢复了磅礴浩大。
快!
就是一个字:快!
不但快,而且从各个方面就算,结果都是惊人的。
“陛下,目前为止,三大殿每天民夫工匠的数量,最多的时候,只有一万八千人!比起以往足足少了四万有余!”
工部方面惊骇地上报,人少了不稀奇,稀奇的是效率竟然还提高了,正常至少半年,才能把大体工程完事,现在看,要不了三个月就可以了,永乐元年的端午,朱棣就可以正式升坐奉天殿,临朝听政。
“陛下,除此之外,工程物料使用比起以往也减少了两成半……臣,真是不知道怎么说呢?”
工部欣喜若狂,户部方面也是狂喜,“陛下,人工少了,工时短了,物料省了,这几项算下来,整个三大殿的工程,差不多能节省一半的开支!”
朱棣听着他们的话,脸上微微含笑,十分满意,“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柳淳的书里,的确是如此啊!”
“你们说是吧?”
两部尚书还能说什么,唯有点头,“陛下圣明,柳大人高明!”
朱棣大笑道:“传朕的旨意,立刻刊行《国富论》,先印三万本,朕估计要不了一个月,就能卖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60章 朱棣后悔了
父皇下旨了,要刊印三万本《国富论》。”朱高煦随口说道,发现老三没反应,还在往嘴里塞葡萄,他就生气了,一把将装葡萄的小盆抢到了自己的面前,气哼哼道:“你听见没有,发财的机会来了,你不想囤积点?”
朱高燧晃晃悠悠坐起,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二哥。
“你还是赶快跟师父做学问算了,生意上的事情,你差得太远了!”朱高燧不客气道:“这次是大举刊印,一下子就是三万本,我囤积这个有什么用?”
朱高煦哼道:“师父书写的那么好,三万本是不够卖的,肯定会涨价。”
朱高燧呵呵道:“就算涨价能怎么样?涨就涨了,反正也不会有几个钱的,三万本不够卖,五万,八万总够了吧!你也别觉得师父有多神,他的那点套路啊,其实我都看出来了。”朱高燧信心满满,“二哥,你信不信,要是让我跟师父比赛经商,我保证能比他厉害。”
朱高煦认真看了看弟弟,很语重心长道:“三弟,你膨胀了,有你后悔的。”
朱高煦说完,自顾自端着葡萄走了。朱高燧撇着嘴还不服气呢,后悔?我会后悔吗?我最后悔的就是摊上你这么个不讲理的哥哥……不对啊,我的葡萄呢!
“快还给我!”
朱高燧仰面朝天,躺在床上,呼呼喘气,要是能早生几年,他一定会掐死朱高煦的,对了,还有那个同样讨厌的朱高炽。
老天爷啊,为什么我要排在他们俩的后面啊?
朱高煦捧着新鲜的葡萄,跑到了柳府,年关将至,这时候想吃新鲜的水果可不多了。
他笑呵呵给小师妹送去,“来,尝尝。”
小丫头笑嘻嘻接过了硕大的葡萄粒,塞进了嘴里,用刚出来不久的牙齿咬上去,酸甜的汁水溢满整个嘴巴,一粒葡萄吞下,小丫头喜得眼睛都没了。
她伸出小手,又抓了两颗过去,朱高煦还笑呢,“着什么急,一个一个来,没人跟你抢的。”
他正说着,就见小丫头扭头跑到了一旁的房间,将两粒葡萄都送到了朱瞻基的手里。
“好,好吃的!”
听着小师妹奶声奶气的话,朱高煦有种抓狂的冲动。他觉得有必要给师妹上一堂审美课,让她明白,那个黑小子不是个好东西才行。
正在朱高煦思索的时候,朱瞻基捧着一本书,从里面跑了出来。
“二,二叔,我,我想去问问师公,行吗?”
朱高煦扫了一眼,见他手里拿的是《国富论》,顿时就皱眉了,“你才多大啊,看得懂吗?”
朱瞻基挠了挠头,“能看懂一些的,先生们说,以后学堂要教师公的书,我提前看看。”
朱高煦哼了一声,“挺机灵的,师父的书,当然要……”朱高煦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完了,老三失算了!
没当三万本刊印出来,放在各个书坊,瞬间就点燃了购买热情。
其实光凭着柳淳的名头,就算什么都不写,印一个白纸本,也会有人去买的,更何况是一部言之有物的大作。
而且很早之前,就有关于柳淳著书,百官拜读的故事,后来国子监讲学,更是有许多书生去听讲。
现在出了书籍,能不买一本回家看去吗!
再看看价钱,也不算贵,只有五百文,节省几天的伙食费就够了。
很快,就出现了购买的浪潮,你一本,我一本……转眼之间,就有上千本卖出去了。
各个书坊的老板都乐开了花。
不过是柳大人,比其他人的书,至少多卖了三倍以上,回头应该多上货才行。
他刚刚有这个念头,突然发现大街上出现了许多人,一涌而至。
这些人可就不是一本一本买了。
“给我三本!”
“我要五本!”
“来十本,我要送人!”
……
敢情这帮人是京城的商贾。
他们没有太学生关心书籍,第一时间就来购买。但是他们听闻柳大人著书,而且写的是商贾之事,还是告诉大家伙怎么发财……哪能错过啊!
柳大人!
知道不?就是创立皇家银行的那位,太祖爷活着的时候,就管他叫善财童子。
他的书都带着财气呢!
就算看不懂,买回来,供在家里,也能保佑发财!
商贾构成了第二波购买潮……当这些商人拿到了书籍之后,一看之下,大为惊讶,里面完全没有任何之乎者也,全都是大白话。
可你仔细,发现里面处处都是经商的关键。
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合理分工,挖掘工人的潜力……我的老天爷啊!柳大人简直说到了大家伙心坎上。
瞧瞧,这还有案例呢!
是大宁钢铁厂。
太好了,我手上还有丝绸作坊呢,柳大人的作法,值得借鉴。
这些商人的财力可是比书生雄厚多了,他们不光自己买,也送给亲朋好友……经过他们的席卷,这第一批的三万本,已经所剩无几了。
书坊老板都急了,“快,快去上货,有多少要多少!”
小伙计刚要出去,又来了一些人。
这帮家伙竟然是一群奇装异服的外藩使者!
搞什么鬼啊?
你们外藩蛮夷,能看得懂上国文字吗?
书坊老板好心提醒,哪知道这帮人竟然振振有词,“放心,我们会好好学习的!”
最让人惊讶的是哈烈国的人,扫货最狠。
像高丽人也喜欢买书,尤其是他们还懂得汉字,可问题是这帮人太小鼻子小眼了,扭扭捏捏,舍不得花钱。
结果人家哈烈使者来了,也不问多少,一律加价十倍,悉数卷走。
不到一天的功夫,一家接着一家的书坊,买断了货,有的只用了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没货了。
还能怎么办?
去进货啊!
等这帮人风风火火赶到印书局的时候,发现上面一个硕大的牌子,“请排队登记,预付三成,等候通知。”
什么鬼?
拿不到现货,要排队,这也就算了,预付三成是什么意思?
光是预付就算了,怎么连个时间都没有啊,到底什么时候能得到啊?
万一书局把我们的钱坑了怎么办?
尤其是都谁排在了我们的前面啊?
“都是老朋友了,通融通融,我们愿意加价一成,呃不,两成,三成也行啊!”
面对这些发了疯的老板,书局方面只能两手一摊,“你们争不过的,要买这本书的人太多了,瞧见没有,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户部,然后是工部。”
“他们不是当官的吗?买书干什么?”
书局的人哼了一声,“当官怎么了?当官也要把事情办得漂亮,听说没有,人家按照柳大人的办法,三大殿修的又快又好,谁不想讨好天子啊!”
书坊的老板们无话可说了,他们是抢不过官老爷。
“那,那然后呢?就是我们了?”
“想什么呢!”书局的人不客气道:“刚刚得到了消息,以鸡鸣山学堂为首的许多书院,都来定书了,人家可是为了教学,为了下一代。我们敢不优先处理吗!”
“哦!那,那然后呢?是我们了吗?”
“不!”书局的人摇头。
“还有谁啊?”
“有五军都督府啊!”书局的人翻着白眼道:“人家梁国公说了,这本书里,蕴含着用兵调度的妙法,他要让将士们好好读读书,以后别再让人嘲笑武夫无知!听说梁国公还说了,要让将领写心得体会呢!”
这帮书坊老板都疯了,这不是以权谋私吗?
梁国公啊,不能因为柳淳是你的女婿,你就这么捧着他啊!
做人要厚道,厚道啊!
他们说什么都不管用,只能排在最后面等着……而就在这时候,不断有消息传出,柳淳的分工理论奏效了!
首先是军工作坊,他们将原来一名大匠负责全部工序的模式,改成了二十多道工序,每人负责一项……结果五天之内,竟然完成了一个月的产量!
军工作坊成功了,那边矿山也这么干了,挖铁矿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其余的,什么纺织作坊,木器作坊,窑厂,都陆续有人实验,而且成功居多,效率倍增!
这下子人们彻底明白了,这本《国富论》不光书名带着富字,里面的内容,也着实能让人发财!
柳大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抢购,疯狂抢购!
但问题出来了,书局这边根本印刷不了这么多的数量,他们都急坏了。
就在这时候,有个年轻的学徒工,还不到二十岁,他对着负责印书的管理员提了个建议。
“柳大人不是在书里说了要分工吗?为什么咱们不试试?”
这一句话,算是点醒了书局……真是傻透了,人家拿着书里的方法发财,我们负责印书的,竟然傻乎乎不知道改变,脑子里装得是什么啊?
经过一个晚上的商讨,书局立刻增加了印书的工序,啥也不说了,每人负责一摊,从纸张,到墨,到活字,再到装订……每个环节又细分了许多工序,终于,印书的效率飞速提升,一天下来,竟然干出了五天的活!
“诸位,再加把劲儿,这个月,咱们发三倍的工钱!三倍啊!”书局的东家扯着嗓子大喊,他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你们要干出十倍的活儿才行!
每一个老板都是黑心的,而朱棣作为最黑心的那个,他突然后悔了,当初就不该答应,把卖书所得交给柳淳,还能后悔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61章 柳淳的宝库
柳淳发现朱棣应该是属老鼠的,而且还是寻宝鼠,自己刚赚点钱,他就凑上来了……老朱家的人都怎么了,明明富有四海,九五至尊,怎么就那么在乎小钱钱呢?
柳淳越想越困惑,他还不能不出去迎接,不过在出去的时候,柳淳正瞧见了在院子里背书的朱瞻基。
这小家伙和他爹,他爷爷都不一样。
三代出一个贵族,似乎应验在了他身上,小家伙彬彬有礼,勤奋好学,来到府邸之后,丝毫没有娇贵之气,就跟小大人似的。
连柳淳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他一伸手,把朱瞻基抱在了怀里。
“走,跟我去接你皇爷爷去。”
朱瞻基乖乖点头,小家伙又道:“师公,我让二叔帮我讲解,可二叔说的我都听不懂,你有空给我讲讲吗?”
柳淳轻笑,“当然可以,不过你要记着,一会儿帮我对付你皇爷爷,一切看我的眼色行事!”
“嗯!”
朱瞻基愉快答应。
“陛下,臣迎接来迟,还请陛下见谅。”
朱棣毫不在乎,“咱们名为君臣,实则就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的。”
“陛下厚爱,臣却不能不懂规矩。”柳淳不咸不淡说着,他太了解朱棣了,这家伙说得这么客气,一准是没安好心,多半是来打秋风了。
柳淳笑道:“陛下,礼记上说,抱孙不抱子,这个孩子该交给陛下才是啊!”
朱棣欣然伸手,把朱瞻基接过来。
用力掂了掂,很沉。再捏捏筋骨,很结实……朱棣满意了,“小孩子长得壮实,不错!你读书了吗?”
“回皇爷爷的话,孙儿读了。”
“都读了什么?”
“读了蒙学的书,还看了三百千,读了师公的国富论,只是孙儿没有读懂,怕师公会骂我。”
朱棣哈哈大笑,“你才大多啊,比皇爷爷当年读的书多太多了,已经很不错了。你该学学弓马骑射,这才是男孩子要学的东西,皇爷爷让荣国公教你好不好?”
“好,孙儿很想骑大马。”
朱棣顺手,把朱瞻基塞给了身后的木恩,“你去,带着皇孙去见张玉,让他领着,去军营见识一番,快去吧!”
木恩连忙点头,抱着朱瞻基快步走了,小家伙迷迷糊糊的,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要带我走啊?
不是师公让我帮忙吗?师公……对不起啊!
可怜的朱瞻基哪里斗得过他皇爷爷啊!朱棣一句话,就把他打发走了。
“咱们君臣谈事情,小孩子就别掺和了。”
柳淳气得狂翻白眼,本来他想让朱瞻基当挡箭牌,现在被朱棣弄走了,摆明了说,朱老四要耍无赖了。
果然,君臣两个刚坐下,朱棣就道:“朕让下面刊印了三万本《国富论》,没想到竟然不到两天,就销售一空,真是奇迹啊!”
柳淳绷着脸,“回陛下,其实也算不得什么,说到底,是长久以来,都缺少研究真正学问的书籍。读书人把精力都放在了诗词歌赋,圣人的微言大义上面,这些东西不能说没用,但老百姓说得好,只能架起锅煮饭,不能架起锅煮道理。”
“臣恰逢其时,写了一点顺应潮流的东西……陛下,臣觉得朝廷应该引导读书人,真正去研究民生利病。诸如怎么修桥啊,怎么治水啊,经济是怎么运行的,教育是怎么推进的。臣还有个建议,就是借着明年改元的机会,大开恩科,选拔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
不管柳淳说什么朱棣都点头,脸上的笑容从来没变过。
“柳卿深谋远虑,朕都记下了……咱们君臣也别谈空话了,说点有用的吧!比如这一次,你赚了多少?”
柳淳一口水差点喷出去,怪叫道:“陛下,这么点小事,你还记着啊?”
朱棣气乐了,“柳淳,跟你说,朕查了实录,知道你跟父皇怎么奏对的。所以,你惯用的那一套手段,到了我这里,就不管用了。朕单刀直入,只想听听你能赚多少钱?”
朱棣的德行,简直欠揍加讨打,柳淳拿他半点主意也没有。
既然要算,那就算算吧!
其实朱棣算错了一件事……他觉得京城有百万人口,读书识字的,也就二三十万,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国富论有兴趣,所以首批三万本是够用的,或许会少一点,可这样正好能制造热卖的氛围。
可实际上朱棣算错了,大错特错了。
首先,百官都推崇国富论,下面的书吏岂能不买来瞧瞧。
京城各个衙门,一下子就消化了大几千本。
太学和鸡鸣山学院等地方,也消化了五六千本。
最重要的是在京的商人,总算看到了一部为他们所写的书籍,这些人大肆狂买,成为了消费主力。
要知道过去任何的书籍,都没有得到过商人的热捧,柳淳算是开天辟地第一人了。
光是这三波人,就把三万本轻易消耗掉,而且还远远不够。
军中还需要几千本,海外的夷商也要,如果说这就完事了,那可太小瞧大明的购买力了。
在北平,对《国富论》的需求只会在京城之上,保守估计要五万本,苏州作为商业重镇,也非常需要。
大明有六千万人口,在城市生活的应该有一千万左右,按照百分之五计算,也是五十万本!
“这么多的销量,你还敢说不赚钱?”朱棣质问道。
柳淳忙道:“陛下,卖书的钱可都不是臣的,一本书我只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