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派个信使,替我送京城去。”

    徐增寿拍手道:“好,太好了,替我也写一封信,告诉朱允炆,俺徐老四又回来了。“

    马和点头道:“既然如此,不如贴个告示,给沿江的州县都去个信儿,让他们知道,柳大人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65章 兵临金陵城

    徐辉祖的送来的消息,已经在京城小范围流传了,柳淳极有可能没死,他还活着!

    这点倒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柳淳上天遁地,干的那些事情,京城的官吏百姓还记忆犹新,甚至津津乐道。这么个大能人,要是死了,岂不是没了很多的趣味。

    比如很多京城的豪门闺秀,此刻全都长出一口气,原来柳郎还活着,我的柳郎安然无恙!我就知道,那么年轻帅气的柳郎,怎么会轻易死掉呢?

    除了这些犯花痴的,还有柳淳昔日的老部下,全都热切期盼着柳淳能活着。但是对于朝中诸公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果然!果然啊!”

    黄子澄哀叹道:“当初就怪景清这帮人,非要把柳淳弄死在海上。你们也不长点脑子,柳淳是那么容易死的吗?

    还要神不知鬼不觉,在海上弄死他。

    柳淳这种人,不亲眼看着他被大卸八块,根本不能相信他死了,而且就算大卸八块也不管用,最好挫骨扬灰,连渣都不剩,才能保证柳淳彻底去世!

    好嘛,在黄子澄的眼里,柳淳简直跟妖怪没什么区别了。

    能给黄师父留下这么深的阴影,柳淳也足以自豪了。

    倒是方孝孺,他心思更复杂,坦白讲,他认同柳淳的改革目标,但老方总觉得对士人要网开一面,要给一些体面和优待。

    但是,在朝中日子久了,方孝孺对士林的失望情绪就越来越强烈。倒不是说士林都是坏蛋,事实上有很多有趣的读书人,大家再一次诗酒临风,纵论古今,绝对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一旦谈到呢土地,谈到了赋税徭役……士林之中,就全是一片挞伐之声,哪怕那些正人君子,也要昧着良心说假话。

    讲什么民生困苦,朝廷不能盘剥无度,不能失了民心……这话说出来,也不怕脸上发烧,均徭役,征商税,就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就是笼络民心。

    敢情在士大夫的眼睛里,他们才是民,殿上天子,殿下臣民……除了他们之外,都是予取予求的奴仆,根本没有被当成人的资格。

    或许柳淳是对的,要想变法,就不能对读书人客气。

    士大夫不但不会支持变法,相反,还是变法的最大阻力……“方孝孺啊方孝孺,你自诩智者,却连这么点道理都想不明白!你不是想不明白,你是自己活在梦里,不愿意明白啊!”

    老方无奈感叹,柳淳没死,或许还是一件好事情。

    有柳淳在,陛下就不会排斥变法了,或者说,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变法。

    朝廷毕竟还是占有优势的,只要推行变法,富国强兵,剿灭燕王,不在话下。

    老方不停安慰自己。

    可就在他近乎给自己催眠的时候,蓝玉在凤阳举事,一记闷棍,打在了方孝孺的头上,把他打得晕头转向,很快又清醒过来。

    “坏了!”

    老方立刻进宫,等他赶到的时候,六部官员,东宫的师父,包括黄子澄、黄观等人,悉数在内。

    “陛下!”

    方孝孺抢先道:“蓝玉攻取定远县,看样子是要在凤阳盘踞,假如他率领兵马,袭击运河,就大事不妙了。”

    凤阳离着大运河可不远,骑马不过一天的路程,假如蓝玉切断了运河,河北的几十万人马随时面临着倾覆的危险,可以说是一发千钧,危急无比。

    黄子澄闷声道:“方公,你说的大家都清楚,可当下的难题是京城没有大将,蓝玉是一头猛虎,究竟何人能降服他?”

    方孝孺略微迟疑,就道:“我保举驸马梅殷!”

    “梅殷?”

    “嗯!”老方道:“驸马都尉梅殷曾经多次领兵,经验丰富,而且对陛下忠心耿耿,此人可用!”

    不得不说,朝中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实在是太稀有了。

    河北战场不得不用老朽的耿炳文,至于洛阳方面,还要李景隆撑着,至于铁铉、盛庸等人还差着一点火候,不是经验不够,就是威望不足。

    从靖难大战开始,缺乏武将就一直困扰着朱允炆。

    如今京城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一个驸马梅殷,派他出马,理所当然。

    黄子澄道:“梅殷的确是最好的人选,只是光凭着梅殷,还未必是蓝玉的对手啊!”黄子澄这是客气话,蓝玉和梅殷之间,差着不知道多少等级呢,让梅殷去对付蓝玉,简直跟送死差不多。

    “再给长兴侯一道旨意,请求他分兵南下,再有,招募淮西地方的乡勇,让他们协助朝廷,一起剿灭逆贼。”

    老方凑出了三路大军,朝臣们听着总算靠谱了,至少他们觉得有了胜算,就算蓝玉再厉害,也只有区区一万多乌合之众,还能反了天不成?

    大家伙有了信心,嘴上就没了把门的,各种吹牛的话,滔滔不断,什么旗开得胜啊,什么一鼓作气啊……反正在他们看来,蓝玉已经是个死人了。

    朱允炆紧张的心情略显放松,他给梅殷下旨,让他点齐三万兵马去围剿蓝玉,并且授权,让他节制两淮兵马。

    一句话,京城已经搬空了,必须要靠着地方驻军和乡勇了。

    梅殷正在调集兵马,准备出兵。

    就在出兵的一天前天色刚刚亮起来,人们早早汇集到城门口……里面的客商要出城采买,或者带着货物离开,而京城周围的百姓,挑着蔬菜,驮着粮食,进京送货。

    这两货人都情不自禁注意到了城门上的告示。

    里外都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贴的。

    上面的内容并不复杂,大意是说,原太子少师柳淳,坐船在伶仃洋沉没之后,侥幸未死,辗转海上,终于返回了大明,

    很快,柳淳就会提着船队北上金陵,前来拜见天子。

    柳淳想要问天子两件事……第一,坐船何以沉没?陛下容不得一个臣子吗?第二,陛下何以背弃先帝祖训?如今天下纷扰,皆因陛下推翻变法所至,身为帝师,柳淳恳请陛下顺应天心民意,立刻改弦更张,向先帝诚心认错,铲除身边奸佞,重新推行变法。

    如此,则百姓幸甚,社稷幸甚!

    看到柳淳这份告示,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想笑!

    没错!

    柳淳如果真的还以朱允炆的臣子自居,怎么不直接上书,而是到处贴告示呢?

    大家伙心里明白,柳淳已经和朱允炆决裂了,只不过告示上说,柳淳要提兵进京。

    这话未免太大了吧?

    就算你柳淳没死,你还能上哪弄到兵马?

    这话未免有点大了吧?你能指望的,不过是朱棣而已,可眼下朱棣不得寸进,怕是帮不上你吧!

    “陛下勿优,柳淳这是虚张声势,自吹自擂罢了!”暴昭信誓旦旦道:“以老臣观之,这份告示未必是柳淳所写,没准是燕逆的细作,为了扰乱民心士气,才故意使出来的花招。而且就算柳淳还活着,他又有多大的本事?”

    暴昭拍着胸膛,“陛下,老臣不才,愿意请旨督师,假如柳淳真的出现,老臣要替陛下生擒这个逆贼!”

    暴昭的话音刚落,就有人急匆匆跑进来,跟太监耳语几句,一个大太监疯狂跑到了朱允炆的耳边。

    “陛下,宝山所送来消息,有一支船队正逆流而上!”

    话音刚落,又有人跑进来,“启奏陛下,长江之上,出现一支船队,高举,高举……”

    “高举什么?”朱允炆红着眼睛问道。

    “高举靖难旗号!请陛下乘船去江上——师徒小聚!”

    朱允炆听到这里,小脸迅速变成了猪肝色,嘴唇不停颤抖,目光之中,愤怒的火焰喷吐而出!

    “柳淳!你这个逆贼,朕必杀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66章 朝廷怕了

    柳淳率领船队,突然出现在了长江之上,如果说蓝玉在凤阳举事,是戳中了朱允炆的软肋,那么柳淳此举,俨然是一刀切断了脊柱,将朝廷的兵马分割成了两部分。百万大军在江北,朝廷和粮饷都在江南。

    头和尾不能相顾,这个局面要多危急有多危急。

    朱允炆除了愤怒之外,还有恐惧,强烈的恐惧。

    “诸位爱卿,你等可有高见,能替朕诛杀柳淳逆贼,解救社稷?”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微微的颤抖,他真的怕了。

    而此刻朝中诸公,面面相觑。

    吏部天官张紞,户部尚书王钝,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还有黄子澄,黄观,方孝孺等人,大家全都沉默不语。

    “诸公,难道你们要坐视逆贼杀入京城?咱们君臣一起同遭诛戮吗?”

    此言一出,黄子澄无奈跪倒,老泪横流。

    “启奏陛下,臣以为柳淳狡诈多端,且朝廷水师疲弱,难以应付。应该立刻调长兴侯大军南下,尽快荡平蓝玉,驱逐柳淳,如此才能保住京城安全。”

    他这话刚出口,暴昭就跳了出来,“黄大人,你说的容易,如果调动长兴侯大军,北平十万燕逆精锐势必南下,另外还有辽王、宁王和谷王……如今这三位藩王都尊奉朝廷命令,假如长兴侯大军一撤,他们孤掌难鸣,如何对付燕逆?彼时三王一起谋逆,燕逆声势会更加浩大,还有洛阳的六十万大军,难道要让他们遭到两面夹攻,全军覆没的下场吗?”

    “啊!”

    尽管大家把局势看到很严重了,他谁也不曾料到,竟然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是啊,此刻退兵,整个江北的战局,就会彻底崩溃,百万大军荡然无存,到时候想偏安江南都做不到了。

    这可真是灭顶之灾啊!

    陈迪愤然道:“陛下,黄子澄一年多以来,屡次献策,结果都是误国误民,今日落得如此境地,黄子澄难辞其咎,臣以为应该立刻将黄子澄解送回乡,闭门思过。以彰显朝廷赏罚分明,鼓舞军心士气!”

    真是一个高招,上次徐辉祖战败,就有人攻击黄子澄,逼得他丢了官职,现在更狠,直接要把他赶回老家。

    都到了这个关头,这帮人还想着内斗,就凭这份执着,至少是斗宗以上的强者,完全可以当封号斗罗了。

    朱允炆被逼无奈,他也迁怒黄子澄,觉得他实在是无能。

    可问题是没了黄子澄,还能相信谁?

    齐泰让他杀了,练子宁投降了燕逆,景清被千刀万剐……在看看满朝之上,谁能帮着他扛起大局啊?

    正在这时候,一直沉默的方孝孺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以为此刻绝不是罢免黄大人的良机。外有强敌,内部不和,这是取死之道。”

    暴昭斜了眼方孝孺,又是这个讨厌的家伙,上次本来能干掉黄子澄的,就是他多嘴多舌,让黄子澄继续赖在京城,现在可没有那么好的事情了。

    “方孝孺,你这是什么意思?有过不罚,何以激励士气,何以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暴大人!”

    方孝孺愤然怒喝:“要说有过,我们这些朝臣,谁没有过错!柳淳一个半死之人,朱棣不过区区八十名护卫,一年多下来,连战连败,藩王造反,民心浮动,国库空虚,漕运断绝……诸公,你们扪心自问,对得起天子的鸿恩吗?”

    老方声声泣血,宛如杜鹃哀鸣。

    “诸公,想想吧,何以会如此?陛下乃是先帝皇孙,秉承先帝遗命,推行变法,惠及苍生百姓。诚如是,谁敢造反?即便有一二野心之辈,也不过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怎么会落到今天的下场?”

    “说来说去,不还是朝中诸公,不愿意继续先帝变法,就蛊惑陛下,丧失了大义名分,丢了民心士气……如今诸公还不思救亡图存,力挽狂澜,只知道一心内斗,你们不怕明天朱棣和柳淳就挥军杀进京城吗?”

    ……

    方孝孺义正词严,这番话说出来,把无数人的面皮都给剥下来了,黄子澄拜服在地,双眼垂泪。

    “方公真是赤诚之心,一语中的,黄某五体投地!”

    暴昭脸色狂变,他怒视着方孝孺,“你这是替逆贼说话,将朝中诸公,说成了误国的小人!方孝孺,别忘了,你也是当朝之臣,你替陛下谋划了不少事情,你也有罪!你,你现在只顾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你才是用心险恶的小人!小人!”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暴尚书,方某的确是小人,方某没能早日力劝陛下,推行变法,坐失良机。方某确乎误国,甘愿领罪!只是事到如今,长兴侯大军不能回调,漕运不能断绝,暴大人可有什么高见?如果罢免了黄大人,再罢免了方某,能让柳淳退兵,我情愿回家教书!”

    “你!”

    暴昭气得眼珠突出,怒火三丈,可再生气也没用啊,他真的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陈迪急忙帮腔,“方孝孺,你这么说,是一定有好办法了?”

    方孝孺沉声道:“不敢说好办法,只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龙椅上的朱允炆听到了这句话,大喜过望,立刻道:“方爱卿,有什么妙计,赶快说啊!”

    方孝孺躬身道:“陛下,既然柳淳邀请陛下小聚,陛下不妨答应他!”

    “什么?”朱允炆脸立刻沉下来,这算什么狗屁主意?

    “陛下,臣的意思是请陛下派遣使者,前去面见柳淳……他不是口口声声,要推行变法吗?不妨就派遣人过去,问问他有什么条件,假如柳淳能答应,岂不是更好。”

    暴昭气得翻白眼了,就这个办法啊?姓方的,你是不是读书读坏了脑子,这话说出来,连三岁的小孩子都不信!

    “方孝孺,我看你是和柳淳暗中勾结,想要出卖朝廷!”暴昭愤怒指责。

    这时候黄子澄终于反应过来,忙道:“陛下,方公的计策高明!去见柳淳,可以反客为主,争取时间。柳淳现在切断了漕运,朝廷是否可以从六安等地将粮草转运江北?如此虽然会耽搁时间,但是却不止于受制于人,此乃缓兵之计!”

    方孝孺终于点头,“柳淳能答应固然好,不答应,罪责在他的身上,天下人会看得明明白白,更何况谈一谈,朝廷就能多一些准备的时间,有什么不好。”

    朱允炆想了想,终于露出了笑容。

    “方先生果然厉害,擢升方先生为兵部尚书,从此辅佐朕,一起平定逆贼!”

    老方之前只是礼部侍郎,算起来是可有可无,可这回他出任兵部尚书,而且还是在战时,手中的权力简直大得吓人,连帝师黄子澄都要退避三舍。

    暴昭陈迪等人,一心搞垮黄子澄,取而代之,结果黄子澄没倒,反而又出来个更厉害的方孝孺,这帮家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且在朱允炆的心中,这帮腐儒清流的地位是越来越低了……他也懂了,难怪皇祖父看不起他们,这是一帮废物!

    既然朱允炆看清楚了腐儒的面目,这次担任使者的任务自然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

    经过筛选,老臣严震直和六元黄观分任正副使者,他们出了金陵,登上船只,来到江心。

    “去告诉柳大人,我们奉旨前来!”

    ……

    柳淳正在跟马和,徐增寿,三个人聚精会神……斗地主呢!

    徐四公子惨的啊,满脸都是纸条,跟贴了白幡的吊死鬼似的……按理说徐增寿心思机巧,没有理由输。

    可问题是这位四公子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赌,不管手里什么牌,一定抢下面的三张牌。运气这个东西,在大牌的时候,是最靠不住的,他管不住手,自然就贴了一脸!

    “不玩了!不玩了!”徐增寿气得把牌一扔,“柳淳,你说说你,不筹谋对策,专门弄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你到底想什么?”

    柳淳笑而不语,马和道:“四公子,这你就不懂了,海上漂泊,最是寂寞不过,棋牌游戏,能放松身心,缓解情绪,我第一次出海的时候,柳大人就送了我一副象棋,我现在还留着呢!”

    “象棋?象棋好啊!要不咱们下象棋吧?”

    徐增寿对自己的棋艺还是有自信的,可这时候,有人跑进了船舱。

    “朝廷派来了议和使者,求见柳大人!”

    “来了!”

    柳淳轻笑,“再给徐增寿贴一条!”

    “为什么?为什么要贴啊?”徐增寿哇哇怪叫。

    马和强忍着笑,提醒道:“四公子,你忘了,玩牌之前,你跟柳大人打赌,说朝廷一定死磕到底,现在派了使者过来,你又输了呗!”

    柳淳站在船头,向前看去,对面的人也在看着他。

    “原来是严大人和黄六首,真是好久不见了,我从鬼门关转了一圈,侥幸活了下来。你们二位一向可好啊?”

    黄观拱手,“柳大人死里逃生,真是天大的幸事,你在告示当中,自认是当今天子的老师,陛下派我们过来,就是要和大人一叙师徒之情,朋友之谊。柳大人,不请我们上船吗?”

    柳淳哈哈大笑,“准备绳索,请二位大人登船吧!”

    士兵们准备着,黄观和严震直互相看了看,“柳淳这个人虽然阴险狡猾,但还是要面子的,秉性也算磊落,我们用君臣大义,苍生百姓,缠住他,让他低头认错!”

    严震直点头,“六元公此言甚合我意,势必让柳淳知难而退。”

    这俩人攀着软梯,信心满满上了船头。

    谁知竟然撞了太岁。

    此刻徐增寿已经扯掉了满脸的纸条,怒冲冲出来,他恶狠狠盯着黄观和严震直!

    “姓黄的,你还有脸过来?当年要不是柳淳帮忙,你还姓许呢!还有你,老严头,先帝提拔你,是为了什么,你心知肚明!茹瑺茹大人他们为了天下正道,跟暴君周旋,身陷囹圄,而你老人家,好官自为之!如今已经是两朝元老,真是好了不起!”

    “来人!”徐增寿怒吼道:“把这俩不要脸的扔到江里喂鱼……告诉下面,十日之内,不许钓江里的鱼,我嫌他们恶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67章 汤和留下的秘密

    黄观和严震直简直气疯了,哪有一上来就往江里扔的。

    “柳大人,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啊!”

    徐增寿气得冲过来,就啐了黄观一口。

    “呸!亏你还是六元呢!什么两国!我们尊奉先帝遗诏,那是奉天靖难,对待逆臣贼子,没有什么好说的!就一个字:杀!”

    徐增寿瞧了瞧他们两个,这俩人被盯得浑身发毛。

    徐增寿突然伸手,扯住了他们的官服。

    “挺好看的衣服,扔了白瞎了,扒下来,给我当擦脚布!”

    水兵答应,就过来扒衣服。黄观简直疯了,士可杀,不可辱!

    “徐增寿,你好歹也是中山王之后,你怎么跟流氓一样!你,你太丢中山王的脸了!”

    “呸!还有脸提我爹!你去问问朱允炆那个混账!他怎么听信奸佞之言,去抄了我的别院?我徐增寿除了欠钱,就没有别的了。我被他勒索了多少次?光是绸缎就不下上百万匹!他登基管我要东西,打仗从我这里拿钱。他才是土匪,我徐某人忠心耿耿。可惜,他不给我活路!”

    徐增寿狠狠啐了一口,“告诉你们,我爹当年就是活不下去,不得不跟着先帝起义,打了个偌大的江山。现在我也活不下去了,我就要帮着燕王推翻他朱允炆,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黄观,别觉得你多读了几本书,就敢教训我!老子才不在乎呢!等朱允炆完蛋了,你们都是乱臣贼子,死有余辜!”

    徐增寿怒喝道:“别瞧着了,快把他们扔下去!”

    士兵答应,将两个人的腰捆住,幸好还留了一条裤子,不然这两位部堂高官可就丢人了。当然了,这样也不好看。

    就让士兵提着,从船舷放了下去。

    黄观咬着牙,他心里有数,柳淳不会杀自己的,让徐增寿出面折腾,也不过是落他的面子,杀杀威风,只要他咬定了牙关,就没什么好怕的。

    千万不能认怂啊!

    他不断给自己打气鼓劲儿,只要再撑一会儿,估计就会把自己请上去了,撑住,撑住啊!

    终于……黄观没撑住,两眼一黑,直挺挺昏过去了,身体像是一块石头,往江水里沉下去。

    黄观不知道,就在他彻底昏迷的时候,绳索悄然拉上来,他被送去了黑漆漆的船底。

    在另一边,严震直已经被救醒了,毕竟老头的体质不行,撑不了多久。

    “严老,咱们又见面了。”

    柳淳声音低沉,“如今你有什么想跟我说的吗?”

    严震直脸色苍白,抬头瞧了瞧柳淳,又低下了头,半晌,他长叹一声,“柳大人,老朽无言以对啊!我没什么好说的,大人若是觉得不解气,只管杀了老夫就是了。“

    柳淳冷哼一声,“装什么君子!你要想死,为何不早点死?先帝提拔你出任尚书,就是让你们匡扶正道,可你倒好,竟然让先帝心血付之东流,你还不该死吗?”

    严震直被叱问的老脸灰白,头越低越深。

    “唉,柳大人,实不相瞒,非是我等不愿意,实在是当时已经是回天乏术!”

    柳淳哼了一声,分明是不相信。

    严震直叹口气,“柳大人,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好瞒着的,先帝的确雄才大略,奈何先帝把什么都放在了台面上,给了小人可乘之机。当初先帝第二次昏倒,宫里传出消息,茹天官就决定请魏国公徐辉祖一起,入宫侍疾。可徐辉祖竟然无动于衷。柳大人应该清楚,这种时候,我们这些文官不顶用啊!”

    “那京城又不是只有一个徐辉祖!虽然信国公突发中风,但是还有武定侯郭英,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怎么不出手?”

    问到了这里,严震直突然起身,摸了摸腰带,幸好把他捞上来,又给了他原本的官服。严震直默默扣下了一块宝石,从里面取出了一件东西,递给了柳淳。

    柳淳接过来,仔细观看,竟然是一封信!

    是写给汤和的,落款有两个字:邓镇!

    这个名字让柳淳都有点吃惊,怎么会是他?

    邓镇没什么名气,可是他爹却是大大有名,就是宁河王邓愈!

    邓愈死后,邓镇袭爵,被封为申国公。

    也是淮西二弟子弟,只不过因为他爹死得早,相比其他人低调了很多。但是低调归低调,好歹也是国公,很有份量,可邓镇摊上了一个倒霉的事情,他娶的媳妇是李善长的外孙女!

    换句话说,他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

    老朱在柳淳还没入京的时候,就不断敲打李善长,邓镇受到牵连,早早被解除了兵权。

    在历史上,邓镇在李善长被处死后,也受到牵连,丢了性命。

    可由于柳淳的参与,朱元璋为了教导朱标,让他去捉拿李善长,结果造成临安公主惨死,朱标还被刺伤。

    正因为此事,朱标百般求情,李善长的案子虽然牵连不少,但是邓镇却侥幸逃脱,保住了一命,只是被贬为庶人,幽居府中,跟坐牢没什么区别。

    就是这家伙,在洪武三十一年,跑去汤和府邸拜年,他告诉汤和一件隐秘到了极点的事情。

    根据这封信上所写,邓镇查清楚了,是吕氏唆使人,害死了太子朱标!汤和当即询问邓镇,消息属实吗?

    邓镇拍着胸脯说,多亏了朱标保他的性命,他才能苟活,岂敢撒谎!他承蒙太子大恩,要替太子报仇。只可惜他无官无权,只能祈求信国公主持公道。

    汤和再三询问,邓镇都是信誓旦旦。

    可以想象,当时汤和该是何等高兴和震撼,他知道老朱要易储,心里还在犹豫,如果能坐实此事,查清楚朱标的死因,确系朱允炆生母所为,不但能够顺利易储,还能给先太子报仇雪恨!

    老汤破例留下邓镇喝酒,席间谈了许多。老汤决定在正月十五之后,立刻发动,邓镇表示他已经有了确凿的证据,一定能成功。

    汤和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要完成这么大的事情,恐怕力有未逮。老汤在过年的时候,就让手下人去求医问药,希望能调理身心,在最佳的状态,完成生命当中,最绚烂的一击!

    结果,药物服下,汤和突发中风,一病不起!

    “邓镇!是他害了信国公?”

    柳淳咬牙切齿,当时他还在镇江,虽然相隔不远,可京城的一举一动,他真的没法完全掌控。而且这种事情,汤和也不可能提前知会他,就连老汤也不知道他已经悄然离开了云南……

    “柳大人,你责怪老夫未能跟茹大人一起同昏君周旋,老夫虽然有次心,却也不敢做如是想。这是信国公中风半月,清醒之后,授意心腹送出来的,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柳大人或许会问,信国公何以能信任老夫?”

    严震直叹道:“我是浙江人,信国公曾经巡察海防,抵御倭寇。那时候我还是当地的粮长,我出钱出力,协助信国公修筑海防,建立许多城堡。或许信国公觉得我还可靠吧!而且我也不显眼,朱允炆和他的爪牙未必会对我下手。”

    ……

    听完严震直的这番话,柳淳彻底清楚了,他手里的一封信,竟然重有千斤啊!

    很难想象,汤和在中风的情况下,是如何写出这封信的,是他授意,下面人所写,还是他提前准备好了?

    柳淳不知道。

    但他知道,这是汤和穷尽最后一点力量,将朱标之死的真相,托付给一个可靠之人。

    信国公汤和,一生追随朱元璋,不管是打仗,还是做官,都谨慎过人。

    虽然在风烛残年,被邓镇算计了,虽然他从中风中醒来,朱元璋已经驾崩,虽然朱允炆拿到了先机,坐上了龙椅!

    可是,汤和却不曾放弃,他把最后的一点希望成功留了下来。

    “唉,柳大人,当初刘三吾逼着朱允炆召你回京,老夫是何等欢呼雀跃。我想着把这封信交给你,就大功告成,卸去了千斤重担!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那么狠!听说你死在了伶仃洋,老夫几乎万念俱灰,甚至想辞官不做,回乡养老。”

    “幸好,幸好!燕王举事靖难,让老夫看到了希望。我在等着,等着燕王打到金陵,一切都能大白于天下!只是有趣的是燕王没打来,倒是柳大人先来了。”

    “老夫也没有料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