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增强型航母”期间所启动的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后来取代了蒸汽弹射器的电磁弹射器。
虽然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在着手研制电磁弹射器,但是受技术,以及现实需求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进展。主要是,现在所使用的蒸汽弹射器,完全能够满足海军的各项要求,因此在研制新式弹射器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紧迫性,也就导致海军不愿意投入太多经费。
“增强型航母”的出现,为研制电磁弹射器提供了理由。
道理也很简单,不管是配备2部,还是3部弹射器,电磁弹射器都是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的唯一选择。事实上,只需要2部电磁弹射器就够了,而配备3部电磁弹射器能让“增强型航母”的出动效率达到超级航母的水准,从而让“增强型航母”成为货真价实的主力航母。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电磁弹射器,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来研制电磁弹射器。
虽然没有能够赶在大战期间研制成功,不然帝国海军也不会降低性能指标,但是战时进行的这些研究,为战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成为帝国海军在战后继续推动电磁弹射器研制工作的关键因素。
道理也很简单,需要投入海量资金的前沿技术,在战时就已取得突破,或者说已经投入了足够的资金。
要说的话,“增强型航母”是一种能够改变海军面貌的产物。
可惜的是,诞生得稍微晚了一点。
如果提前两年,甚至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的绝对主力。结果是,等到帝国海军决定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的时候,已经没有相关的战术需求。
结果就是,到大战结束,“增强型航母”仅建造了8艘,而且都在战后出售给盟国。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依然是以“薛远征”级为首的超级航母!
………………………………
第210章 中流砥柱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心态其实非常的复杂,充满了矛盾。
毫无疑问,在大战爆发之前,超级航母在帝国海军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战舰,可以说是帝国海军的最爱。哪怕新军事学说已经对超级航母的军事价值提出质疑,也没有改变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钟爱。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持超级航母成为了政治选择,不容许任何的质疑跟抨击。
不过,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跟军事无关。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帝国海军热衷于建造超级航母,主要是为了确保军种霸权,巩固在帝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说得难听一点,超级航母成了象征海军强大实力的图腾。
感情,没有了超级航母,帝国海军就变得一无是处,丧失了存在价值。
换个角度来看,这完全能够理解。
关键就是,在海军的装备库里面,没有一种武器装备能够在作战效能、战略威慑与军队形象等等方面完全取代超级航母。在任何时候,向热点地区派遣一支以超级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换成其他的武器装备,哪怕是几百架战略轰炸机,都无法与之媲美。
战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最近的十多年,超级航母简直就是帝国霸权的理想诠释。
只是,对于超级航母在全球大战中的价值,像白华伟这样的少壮派军官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
直接的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超级航母早已不是集攻防能力于一体的,最为强大的海上作战平台。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也就是在现代作战体系中,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已经被其他武器装备超越。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远程反舰导弹。
前面已经提到,纽兰海军在大战爆发之前,花了大量的精力,研制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战舰,也就是常说的武库舰,并且希望借助这种全新的战舰来弥补航母的不足,从而实现超越梁夏海军的战略目的。
如果“武库舰”的研制工作一帆风顺,那么最迟在新历160年的前后,纽兰海军就能打造一支由数十艘“武库舰”为核心的导弹舰队,以此向帝国海军发起挑战,夺得统治全球海洋的霸权。
只是,受技术限制,该项目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纽兰海军努力十几年取得的成果,就是众所周知的巡航导弹潜艇。
其实,帝国海军也有类似的项目。
不同的是,帝国海军的“武库舰”项目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且从来没对外公布。
要说的话,保密做得非常好。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海军高层并不希望让外界知道,在海军内部都有人开始质疑航母的军事价值。
此外,帝国海军从来没把潜艇当成导弹的搭载平台看待。
关键就是,在帝国海军的认识中,如果“武库舰”项目能够结出果实,那就肯定会取代航母,充当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也就需要具备展示肌肉的能力,而潜艇天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藏在海面以下,就算装载数百枚巡航导弹,也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让敌人知道。
显然,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动手,舰队产生的巨大压迫感就能让敌人就范,至少放弃冒险的念头。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武库舰”项目都是以水面战舰为主,最多为了增强生存能力采用了一些极端设计,比如加大吃水深度与采用双层壳体,甚至是采用半潜结构,在遭到攻击时能下潜规避。
也就是糟糕的生存性能,导致“武库舰”项目始终没能获得重视。
跟传统战舰比,“武库舰”简直就是航行的弹药库!
传统战舰,弹药在总吨位当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10%左右,就连西陆集团那些高度重视武装的舰艇,也很少超过15%,大型战舰更是在10%以内,比如“薛远征”级超级航母搭载的弹药仅相当于总吨位的2。7%。
显然,这个比例并非设计师故意所为,而是实践得出的结果。
相对而言,“武库舰”搭载的弹药所占比重达到了25%!
如果高的比重,意味着“武库舰”的生存能力极为糟糕,哪怕只是遭受了轻微损伤,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关键还有,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获得最强的打击力,“武库舰”取消了很多战舰必须得有的设备,比如说以雷达为主的火控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大幅度减少了官兵的人数。
这些措施,肯定能降低“武库舰”的建造成本。
可问题是,同样会降低损管能力。
一艘战舰的损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数成正比。
虽然先进设备能够提高损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时候,损管工作都以人为主,需要足够的官兵。
官兵减少,损管效率必然会降低。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如果“武库舰”研制成功,那怕采用军舰的标准,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于“武库舰”的攻击能力,反到没有人质疑。
单纯的以舰队决战为准,“武库舰”的攻击能力超过了航母。
按照战前最后一份设计方案,1艘满载排水量45000吨的“武库舰”,能够搭载256枚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一次战斗中把这些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对敌舰队发起超饱和攻击。
在同等情况下,由1艘超级航母搭载的舰载攻击机,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受到舰载机作战半径限制,仅少数重型攻击机能对1500千米之外的敌舰队发起攻击。
显然,两者的打击能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海军鼓吹的作战效费比,在全球大战当中,特别是在决定制海权,以及战略主动权的舰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几场海战中,交战双方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可以说都是差强人意。即便是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也与运气有密切关系,不然突击行动未必能获得成功。
此外,特混舰队的防御能力也有问题。
简单的说,航母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潜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忧。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着手发展“替代型航母”与“增强型航母”,也是为了解决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更多的篮子装鸡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为性能太过羸弱,肯定没办法取代超级航母,而“增强型航母”由于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迟迟没有进入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也就只能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要说的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远征”级。
虽然按照外界观点,帝国海军在第三次全球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3种超级航母,在“薛远征”级之外,另外两种是“始武”级与“白止战”级,但是严格说,后两种其实都是“薛远征”级的改进型。
之前已经提到,“薛远征”级是一种相当先进,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级航母。
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薛远征”级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帝国海军非常满意。
结果就是,仅基础型号就建造了3个批次,总共12艘。
要说的话,3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区别。比如从第二批开始增加了综合补给站的数量,第二批的后3艘还用有“三面阵”取代了原来的对空警戒雷达,第三批减少了1根阻拦索,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机会,做了相应的进。
此外,这12艘“薛远征”级的基本性能指标全都一样,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远征”级的第一次大改,其实是从第四批开始。因为变化实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且以首舰“始武”号的名字命名。事实上,采用帝国开国皇帝的谥号来为航母命名,足以证明该航母的重要性。
与“薛远征”级比,“始武”级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把舰岛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于舰岛后方的3号升降机,扩大了1号升降机与2号升降机的间隔距离,在两部升降机之间增设2处综合补给站,还简化了舰岛的职能,将航空作战指挥中心等部门安排到舰体内部,大幅度缩小了舰岛的面积。
显然,这些变动无一例外的全都是为了扩大飞行甲板的面积,增强航空作业的效率。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虽然在24小时内出动舰载机的架次,因为受到弹射器限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优化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短时间的出动能力提高了大约50%,全甲板攻击状态下的出动架次,由“薛远征”级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这就意味着,“始武”级在舰队决战中的战斗力比“薛远征”级增强了30%。
可见,“始武”级其实是“薛远征”级的强化版本。
当然,建造价格也水涨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远征”级相比,“始武”级的保障设备增加了大约3成,还采用了大量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当中,保障设备与电子设备的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进设备的可靠性并不高,导致日常维护量剧增,使得使用维护成本远远超过最初的设想。
显然,高昂的建造价格就是“始武”级的最大问题。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6艘。
与之相比,“白止战”级就是货真价实的“廉价版”。
也就是因为“始武”级太过昂贵,所以在订购6艘之后,帝国海军就开始寻找更廉价的超级航母。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所以依然采用“薛远征”级的基础设计。
准确的说,“白止战”级是在“始武”级的基础上做的减法。
比如,取消了位于1号与2号升降机之间的综合补给站,以及设置在斜角甲板前端内侧的3号弹射器,用从前几艘“薛远征”级上替换下来的对空警戒雷达,替换了价格昂贵的三面相控阵雷达。
受此影响,“白止战”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运作舰载机的效率仅相当于“始武”级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综合作战能力,也比“薛远征”级稍微弱一点,可以说是大战中最差劲的超级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战”级的舰体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换句话说,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把取消掉的设备,或者替换掉的先进设备全都装回去。
这反映出,帝国海军看不起这种简配版的超级航母。
只是,“白止战”级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白止战”级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当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级航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分3次订购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战结束之前建成,另外还有4艘在战后建成。
可惜的是,没有1艘“白止战”级进行过增强战斗力的升级改造。
在大战中,这3个级别的30多艘超级航母一直是帝国海军的顶梁柱,为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也成了超级航母的绝唱。
前面已经提到,超级航母在战斗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问题,无法用技术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超级航母在战后走向没落。
只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说当时还没有能够取代超级航母的作战平台。
为了延续“航母”的生命力,帝国海军选择了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粗暴的办法。
继续增加吨位!
在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同时,帝国海军启动了代号“未来星”的“先进海上多用途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该项目的核心,也就是通过扩大尺寸,搭载更先进的舰载机,以增强作战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不失为解决办法。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大战再延续1年,最多就2年,“未来航母”或许就有可能从图纸变为现实。
毕竟战争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动力。
至于仅存在于图纸上的“未来航母”,确实超越了时代,拥有远远超过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
只是,要想从图纸变成现实,显然没那么简单。
………………………………
第211章 未来之选
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与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往根本上讲是其作战能力相对下降,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为作战半径更远、载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舰载机提供必要的支持,难以完成难度越来越高的作战任务所致。
其实,做个对比就很清楚了。
就拿作战半径来说。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大多都在1000千米到3000千米之间,而同时期的舰载战斗机能达到800到2000千米,大战后期的几种舰载机还达到了2500千米,能为轰炸机全程护航。很明显,就算是跟重型轰炸机相比,当时的舰载战斗机在作战半径上并没有吃亏。
在大战结束后,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是越来越大,仅用10年时间,就由3000千米扩大到了5000千米。也就是在这10年里面,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由2500千米降低到不足1000千米。
虽然在技术推动下,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有显著提高,达到1500千米,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但是跟轰炸机动辄就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相比,舰载战斗机的这点作战半径根本就不值一提。
等到空射巡航导弹问世,作战半径上的差距变得更加的突出。
至于跟载弹量挂钩的攻击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即便是最好的重型轰炸机,载弹量就只有12吨,同时代舰载攻击机的最大载弹量一般在4吨左右,部分能达到6吨。按比例计算,等于轰炸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到了战后,轰炸机的载弹量扶摇直上,30吨是最低的标准,而“轰…9”与B…52等少数轰炸机的极限载弹量还超过了50吨,“轰…10A”更是创造过载弹68吨升空的纪录,纽兰空军的B…1B也创造过64吨的载弹升空纪录。即便是在作战状态下,大部分战略轰炸机的载弹量也能达到20吨。
显然,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根本就没办法与之相比。
即便是“攻…5”,最大载弹量也只有10吨,而且作战状态下的载弹量,一般控制在4吨左右。
也就是说,与轰炸机作对比,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是在直线下降!
此外,就算一向被当成是战术飞机优势的速度,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也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比如,“战…9B”的极限速度为2。75马赫,而“轰…10A”能飞到1。6马赫,即前者是后者的1。72倍。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舰载战斗机的最快飞行速度一般都在同时期重型轰炸机的2倍以上。
可见,舰载战斗机的相对速度反到降低了!
正是如此,舰载航空兵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准确说是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基本丧失了战略打击能力,沦落成战术力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手段的航母战斗群,不但攻击力量变得更加的羸弱,而且更容易遭到攻击,整体的作战能力明显大不如前。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前,这个问题已经显现了出来,而且受到了高度重视。
如果不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即扩大航母的尺寸与吨位,使其能够搭载与运作性能更好的舰载机,也就是通过提高舰载机的作战能力,让航母战斗群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也就是这么做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的第一种大型航母。
这种被称为“帝国”级的“超级航母”的首要指标,就是搭载与运作起飞重量为60吨的双发轰炸机,把打击半径延长到2500千米,并以此让舰载航空兵获得与空军旗鼓相当的战略打击能力。
可惜的是,“帝国”级还没动工建造就进入了喷气时代。
因为活塞螺旋桨飞机遭到了淘汰,所以“帝国”级也在这波时代浪潮当中下马,成了帝国海军的一大遗憾。
由此可见,在设计与建造航母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技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受到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与尺寸才没法无限制的扩大。
和平时期,对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毕竟面对的只是二流或者三流对手。
可是到了战争时期,特别是全球大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突出了。
回头来看,从东陆心海海战到围绕着霍瓦依群岛进行的这一系列战斗,无一例外的证明了航母战斗群所存在的欠缺,也就是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欠缺,等于把舰载航空兵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明白,不管斯塔克多么厉害,此战都必败无疑。
在根本上,其实是兵力不够。
依靠区区5艘航母,就想拿下霍瓦依群岛?更何况,霍瓦依群岛与纽兰西海岸的距离超过5000千米,双方激烈争夺的中转岛距离洛城更是超过7000千米,如此遥远的距离大幅度的削弱了空军的作战效率。
在理论上,至少得出动9艘超级航母,纽兰海军才有希望夺得战场制空权。
不说别的,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击溃第52特混舰队,并且在天亮后遭到纽兰空军的全力打击,3艘航母全部被击沉,纽兰海军最多也就只能拿下中转岛,肯定无法赶在年底之前攻占整个霍瓦依群岛。等到帝国海军完成了部署调整,尤其是在1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陆续恢复作战能力之后,纽兰海军得重新跟帝国海军争夺制海权,到时候那5艘航母根本不够看。
可见,纽兰海军迟早都会尝到失败的滋味。
至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所遭受的惨重损失,本质上,依然是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不足所致。
当然,帝国海军早就认识到这些问题,也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探索。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才能够提高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
最理想的办法,其实是提高舰载机的性能。
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存在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
当然,帝国海军并没有因此放弃。
严格说来,帝国海军倾尽全力推动“攻…12”项目,发展舰载隐身攻击机,也就是为了增强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特别是攻击能力,从而让舰载航空兵获得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能力。
哪怕这个能力相对有限,也比没有好得多。
只是,“攻…12”依然是典型的战术攻击机,也就只是让海军获得了相对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受到作战半径与载弹量的限制,“攻…12”依然无法与空军的轰炸机,特别是同样具备隐身能力的“轰…12”相提并论。严格说,舰载航空兵不可能依靠技术获得超越战略航空兵的战斗力。
道理也很简单,战略航空兵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正是如此,要想提高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仍然得在尺寸与吨位上做文章,也就需要运作能力更强的搭载平台。
显然,这就需要更大的航母!
可惜的是,受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肯定无法无限制的提高。
这个问题,在设计“薛远征”级后继舰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准确说是周涌涛就任帝国首辅之后,帝国海军就借势启动了“先进航空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其实,就是下一代超级航母。
虽然该项目在启动之后不久就被降级,主要是“薛远征”级的性能已经足够的强大,而且规划的建造工作将持续数十年,暂时没有建造新式航母的需要,但是基础层面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
按海军提出的要求,“先进航空作战平台”需要具备搭载与运作60吨舰载机的能力,最好能提高到80吨。
道理也很简单,要想达到同样是由帝国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舰载攻击机的起飞重量就肯定会超过60吨。拿“攻…12”来说,在保持其他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把作战半径提高到2500千米,至少需要把起飞重量提高30%,由45吨提高到60吨。至于舰载战斗机,要想达到帝国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2500千米的截击作战半径,3。5马赫的飞行速度,1。8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30000米的升限,以及在内部弹舱挂载8枚远程空空导弹,起飞重量至少都会达到80吨。
问题就在这里。
哪怕按较低的标准,也就是搭载与运作60吨的舰载攻击机,航母飞行甲板的长度都需要达到370米。就算获得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比如电磁弹射器,能够在不增加长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弹射功率,从而保持起飞区长度不变,也需要延长着陆区的长度,因此飞行甲板的长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50米。
此外,还有宽度的问题。
起飞重量越大,意味着尺寸越大,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把待命区考虑进去,需要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航母的吨位会大到让海军无法接受!
即便是按照低标准设计,“未来航空作战平台”的排水量都会超过15万吨。如果按照高标准设计,会超过20万吨。
显然,这么巨大的航母,就算能够造出来,也未必能够运作。
此外,要想控制住吨位,还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比如电磁弹射器。
如果没有能够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仍然采用建造“薛远征”级的技术设备,“未来航空作战平台”的吨位还要增加20%。
毫无疑问,不管是15万吨,还是24万吨,都超过了帝国海军的承受能力。
不说别的,在帝国海军的军港中,只有不到1成能够为15万吨舰船提供服务,而且没有一座军港能够容纳24万吨级舰船。如果为此对主要军港进行扩容改造,基础建设的投入将高达数千亿金元。
关键还有,建造“20万吨级航母”存在很多无法在短期解决的技术难题。
最突出的,就是舰体的结构强度。
因为尺寸过于巨大,所以在保持机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把建造舰体的高强度合金钢的性能提高50%以上。只可惜,满足要求的高强度合金钢,要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才会诞生。
采用传统钢材,航母的机动性能必然会大幅度降低,也就会导致作战能力降低。
在某种意义上,以第三次全球大战之前的技术水准,“薛远征”级这类10万吨级超级航母就已经是极限了。
正是如此,在完成论证之后,“未来航空作战平台”才转为技术储备。
必须得说,帝国海军只是向现实妥协,并不等于放弃了对更大吨位航母的追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一直在积极的寻找解决“吨位限制”的办法,为此设立了多个军事科研项目。
其中部分项目,成为了在大战期间启动“未来航母”研制工作的主要依据。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从“未来航空作战平台”中分离出来,代号“磁力链条”的“可拆分段机动作战平台”。
该方案的核心,其实就是通过拆分组合的方式,解决因为尺寸过于巨大而导致的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只是,该方案存在一个非常突出,让海军觉得没办法接受的问题。
机动性能极为糟糕,基本上没有战术机动能力!
按最初的设计方案,由3个长度分别为150米、125米与175米的分段通过绞合的方式构成,而且每个分段都有动力系统与推进系统,其中175米长主分段的机动性能跟大型战舰相当,另外2个分段仅有辅助舰船的航行能力。组合到一起之后,能够提供长度为450米的直通跑道,而且在跑道的前端有2部长度为140米的弹射器,能把45吨重的舰载机由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50千米,确保在无风的条件下,依然能让舰载机满载起飞。只不过,组合状态下的航速仅有12节,只能进行有限范围的机动航行,意味着如果遭到攻击,只能使用搭载的武器进行防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