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舰队里的反潜战舰,肯定要优先保护另外一艘航母。
最致命的,还是丧失了航行能力。
一艘停在海面上的航母,简直是再理想不过的靶子,潜艇可以在重型反潜鱼雷的极限射程上开火。纽兰海军MK48型鱼雷的最大射程超过50千米,而帝国海军由反潜战舰支撑的绝对反潜网还不到50千米。
为此,海军司令部已经下达命令。
最迟拖到14日的清晨,如果依然无法控制住进水速度,并恢复航行能力,舰长就必须下达弃舰命令。
不过,并非全是坏消息。
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另外一艘航母,也就是“唐圣贤”号,已经控制住进水速度,还有望在13日夜间恢复航行能力。虽然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但是只要能返回港口,几个月之后就能再次出征。
正是如此,才把大部分反潜战舰派去掩护“唐圣贤”号。
不管怎样,保住1艘航母也算是好事。
随后,在吃晚饭的时候,海军司令部发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
在西边的确实是第51特混舰队。
在13日凌晨,空军安排的一架“暗夜凤凰”就发现了这支舰队,准确说是拍到了3艘超级航母。
可惜的是,这份情报来晚了差不多10个小时!
这也不是空军的错,主要是需要处理的照片实在太多了,而且在没有放大的照片上很难分辨出战舰的具体型号。更要命的是,这3艘航母分别出现在3张照片上,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情报飞行员的关注。
等到情报分析员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
此后,又花了几个小时,结合其他照片对战舰的型号做出了准确判读,认定是3艘超级航母。
结果就是,等情报送到海军司令部的时候,海战已经打完了!
要说的话,这也是海军不愿意采购“暗夜凤凰”的关键原因。
只是,这份情报也并非毫无价值。
根据这份情报,能够推测出,第51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距离,很有可能只有1000千米。战斗打响的时候,第51特混舰队距离挡枪的登陆舰队很近,差不多就在轰炸机打击区域的边缘。
换句话说,如果有几架轰炸机偏离了航线,或许会把反舰导弹射向第51特混舰队。
从这一点分析,在登陆舰队遭到打击之后,第51特混舰队很有可能已经转向,也就是没再继续向东航行。
那么,在13日的上午,第51特混舰队已经在向北航行。
换句话说,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开足了马力,也未必能追上第51特混舰队,何况还需要进行燃油补给。
这也是海军司令部到现在才把情报发来的原因。
在收到电报的时候,白华伟就想到了。
如果只是做事后诸葛亮,完全可以等舰队返回之后告知,完全没必要在舰队返回之前来破坏气氛。
急于让白华伟知道,是要他放弃追击第51特混舰队的念头,或者说见好就收。
当然,白华伟早已做出决定。
“确实很可惜,如果早知道斯塔克是如此大胆,我们的航线就应该更偏北,说不定能够逮住……”
“有那么容易?”
被白华伟反问一句,刘尊岭就闭上了嘴巴。
“别忘了,重创‘唐圣贤’号的是由轰炸机投射的重型反舰导弹,而那些轰炸机很有可能就从我们的北面飞过。如果航线更靠北,在预警机发现从东边飞来的轰炸机之后,我们能置之不理?只要出动战斗机拦截,哪怕能够击落那些轰炸机,也会被敌人发现,然后遭到更加猛烈的打击。”白华伟只是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更何况,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早知道’的说法。从相对位置来看,不管我们走哪条航线,都无法赶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遭到打击前袭击第51特混舰队,甚至来不及找到第51特混舰队,反到很可能错过对付第52特混舰队的机会。”
“我只是觉得,没能消灭第51特混舰队,确实很可惜。”
“说不定,第51特混舰队还没撤走。”
江文龙突然冒出来一句,白华伟与刘尊岭立即就把目光转了过去。
“我也是猜测,觉得在经过这场大战之后,斯塔克或许会因为走投无路而赌上一切。”
“他不是赌徒。”
“问题是,率领舰队撤退就是最好的选择?”
白华伟的眉头跳了几下,让江文龙说下去。
“撤回去,最多是死守本土。从战略的高度看,纽兰共和国要想避免迅速战败,就得把重心转移到西大陆,为西陆集团提供支持,甚至是直接参与地面战争。只是到最后,依然避免不了战败的结局。”
“就算留下来,也无法反败为胜。”
“但是有机会逼我们坐下来谈判。”
“这……”刘尊岭一时哑口。
“不是逼我们谈判,而是让纽兰当局认清局势,”白华伟长出口气,才说道:“如果能够为接下来的谈判争取到有利筹码,比如说群岛中的几座岛屿,那么就算是战败,他也是纽兰共和国的功臣。”
“你是说……”
白华伟没接话,只是把目光投向了江文龙。
“这只是猜测,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现在说不准。再说了,哪怕第51特混舰队只是向北规避,并没有撤退,我们也不能盲目追赶,毕竟纽兰空军已经用行动证明,拥有极为强悍的对海打击能力。”
“不管怎么样,还是先返航,等……”
白华伟的话还没有说完,航母突然就向右倾斜,而且明显在加速。
怎么回事!?
在餐厅里面的军官反应过来之前,警报声响起。
尖利短促。
这是反潜警报!
………………………………
第204章 鱼雷袭击
别看“刘长勋”号是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大型航母,但是机动性能并不差,高速转向的时候,舰体外倾超过30度。因为是向左转向,所以舰体是向右倾斜。从军官餐厅的舷窗往外看,灰暗的海面变成了一块迎面而来的水墙,就像发生了海啸。只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人朝舷窗外观看。
必须得说,“刘长勋”号很幸运。
因为还有几架舰载机在准备降落,所以在遭到袭击之前,“刘长勋”号保持着相对比较高的航速,接近28节。关键是,接下来就要让防空战斗机升空,4部弹射器将以最大功率运行,需要储备足够的蒸汽,所以4套动力系统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能在15秒钟内达到最大推进功率。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从“陈炳勋”级开始采用燃气轮机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配合4部大功率蒸汽弹射器,专门配置了4套回热式蒸汽发生器,占用了不少舰体空间,但是跟传统动力系统,也就是蒸汽轮机相比,燃气轮机拥有启动速度快,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所需时间更短的优势。
正是如此,在完成紧急转向之后,“刘长勋”的航速就达到了30节。
不过,只是跑得快,还远远不够!
去司令舰桥的路上,白华伟他们听到了爆炸声,是从外面传来的,而且离得比较远,应该在航母后方。
爆炸声很低沉,而且在听到爆炸声的同时,航母还在猛烈的震动。
显然,爆炸发生在海面之下,声波才跟冲击波同时传到。
如果发生在海面上,因为声波在空气当中的传递速度比在海水中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会在冲击波之后到来。
毫无疑问,肯定跟鱼雷有关!
来到司令舰桥,根本就不用询问。
爆炸发生在“刘长勋”号的后方,中雷的是负责近距离掩护的反潜护卫舰,而且舰体已经被鱼雷炸断,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
那艘护卫舰替“刘长勋”号挡了一枪!
虽然帝国海军没有做出强制规定,更没在作战守则中要求护航战舰为航母挡枪,但是保护航母本身就是护航战舰的头号使命,拦截射向航母的雷弹,更是包括护卫舰在内的所有护航战舰的天职。
在战术编排上,舰队指挥官往往会留下1艘护卫舰为航母提供近距离掩护。
显然,这个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
不要忘了,护卫舰都以反潜为主,防空能力算不上强大。在现代反潜作战当中,除航母搭载的反潜巡逻机,主要就是由反潜战舰搭载的反潜直升机,而反潜直升机的作战区域一般都在50千米之外。在50千米之内的反潜作战,由各战舰搭载的反潜导弹,也就是火箭助飞反潜鱼雷承担。
关键就是,几乎所有的护航战舰都能够搭载与使用反潜导弹。
此外,巡洋舰与驱逐舰同样搭载了反潜直升机,而且通常是2架,也配备了包括拖拽式阵列声纳在内的各种探潜与搜潜设备,反潜作战能力并不差,只是说得更加重视其他方面的作战任务。
不说别的,即便是“青州”级防空巡洋舰,都搭载了2架反潜直升机,以及1套完整的反潜作战系统。
如果只是为了反潜,根本不需要让护卫舰留在航母身边。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执行反潜任务的驱逐舰都是在编队外围活动,留在编队内层的都是以防空为主的战舰。
那么,留下1艘护卫舰跟随航母行动,真实用意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为航母挡枪!
要说的话,这也跟在战后诞生的各种性能先进的制导鱼雷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尾流制导鱼雷。
在理论上,没法通过干扰让尾流制导鱼雷失的。
此外,为了获得最大的毁伤效果,鱼雷一般都采用以磁感应为主,主动声纳或者触碰为辅的复合引信。说得简单点,只要磁感应引信正常工作,鱼雷将在战舰的舰体下方,大约2到3米的深度引爆。只有磁感应引信失灵,备用的引信才会启动,通过直接撞击或者是在足够近的距离上引爆。
在搞明白这些之后,帝国海军才找到了“对付”尾流制导鱼雷的方法。
负责在近距离掩护航母的护卫舰,其首要任务,就是挡住射向航母的鱼雷,尤其是尾流制导鱼雷!
通常,这艘护卫舰上都有一套强磁场发生装置。
不是什么先进设备,也就是一个特制的电磁铁,在启动之后会产生很强的磁场,以此模仿吨位更大的战舰。
如此一来,就算鱼雷的定深远远超过护卫舰的吃水深度,在正常情况之下,就算从护卫舰的肚皮下面穿过,也不会引爆,而在护卫舰启动了强磁场发生装置之后,就肯定会在护卫舰的下方爆炸。
只是,负责挡枪的护卫舰肯定是凶多吉少。
尾流制导鱼雷只能用来对付海面战舰,因此全都是重型鱼雷,战雷头的重量通常在250千克以上,而且一般都会装填威力巨大的混合炸药,威力是普通炸药,也就是TNT的2倍以上。
别说是护卫舰,即便是万吨级巡洋舰也抗不住重型鱼雷。
要说的话,也就是因为威力巨大,所以在进入导弹时代之后,各主要海军强国依然高度重视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只需要4到6条MK48这个级别的重型鱼雷,就能够击沉一艘大型航母。
西陆集团的65式重型鱼雷,在理论上只需要3条就能干掉1艘大型航母!
换成导弹,哪怕是重型反舰导弹,至少需要10枚,还要在运气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击沉大型航母。
显然,保护航母免受鱼雷的攻击,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
相对对言,损失一艘4000吨级的远洋护卫舰,肯定要比损失1艘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更加“划算”。
只是,射来的鱼雷不止一条。
过了差不多半分钟,白华伟他们来到司令舰桥之后不久,那艘正在沉没的护卫舰再次发生了爆炸。
从爆炸点,以及炸起的水柱高度来看,应该是被第二条鱼雷击中所致。
几乎同时,安装在航母舰尾的2套火箭深弹发射器突然开火。
几十枚深水炸弹前都射向了航母后方,落点在航母与护卫舰之间,而且溅落区域跟航向平行。
接下来就是数十次爆炸。
深弹的定深都很浅,不是在对付潜艇,而是在对付鱼雷!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火箭深弹发射器的原因。
在现代反潜作战中,深水炸弹的价值已经变得微乎其微,最多是由反潜直升机携带,用来对付机动性能差,潜航能力更差的小型潜艇。在与大型攻击潜艇的战斗当中,主要得依靠反潜鱼雷。
相对来说,火箭深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射程太近。
虽然最新式的火箭深弹,射程超过了10千米,但是反潜导弹的射程在20千米以上,部分超过了30千米。
不过,射程近也有好处,比如反应速度快。
关键还有,深水炸弹更适合对付水下目标,比如潜航深度在10米左右的反舰鱼雷。
因为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上千倍,阻力也远远大于空气,所以在这个深度,就算是大口径舰炮也很难发挥作用。
正是如此,火箭深弹成了拦截鱼雷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是,火箭深弹能不能击中来袭鱼雷,完全看运气。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测试,火箭深弹直接击中鱼雷的概率几乎为零,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破坏鱼雷。
虽然无法彻底摧毁鱼雷,但是有很大的概率让鱼雷失效,准确的说是让鱼雷因为制导设备受损而无法正常工作。
关键就是,现代的先进鱼雷都配有精密的制导系统。
毫无疑问,越是精密的系统,越容易受到损坏。
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帝国海军摸索出了一套反鱼雷战术,也就是往鱼雷的航线上投掷足够的深水炸弹,并且让这些深水炸弹在离鱼雷近可能近的距离上引爆,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毁坏鱼雷。
要说的话,这套战术主要针对的就是尾流制导鱼雷。
道理也很简单,尾流制导鱼雷在航程末段,往往沿着相对较为固定的航线航行,也就具有一定的规律。理论上,只需要获取鱼雷在连续3个转向点上的准确信息,就能够计算出鱼雷的航迹。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战舰依然保留了火箭深弹发射器,而且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一般部署在舰尾,而护卫舰与驱逐舰等以反潜为主的护航战舰则部署在舰首,以获得更开阔的射界。
在演习中,这套战术得到了证明。
只是,在实战中的效果如何,还没人知道。
又过了几分钟,在作战指挥中心发来消息之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虽然没有探测到鱼雷发生的爆炸,但是过了几分钟,航母还没有中雷,足以证明已经成功拦截了鱼雷。
即便首轮拦截失败,也有机会进行第二次拦截。
随后,作战指挥中心解除了鱼雷袭击警报。
射向“刘长勋”号的鱼雷总共有3条,其中2条击中了“镇元”号护卫舰,另外1条被火箭深弹拦截。
该舰是“南安”级的第8艘,也是帝国海军最新锐的远洋护卫舰之一。
只是,不得不承认,“刘长勋”号的运气确实是太好了。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应付3条尾流制导鱼雷的攻击,绝对是一个奇迹,至少在过去的演习中,从来没有取得过类似成绩。理论上,能对付2条尾流制导鱼雷,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镇元”号战沉。
虽然抢救行动还在进行,而且在“镇元”号被鱼雷击中之前,“刘长勋”号就出动了搜救直升机,其他的护航战舰也采取了行动,在中雷后5分钟之内,有3架直升机飞到了“镇元”号的上方,但是该舰在首次中雷后就断成两截,并迅速沉没,战舰上的200余名官兵肯定是凶多吉少。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发动袭击的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道理也很简单,“洛城”级有4具鱼雷发射管,而在作战的时候,往往会保留一条自卫用的鱼雷。虽然从第二批次开始在艇首增加了12具垂直发射管,能装载反舰导弹,但是在近距离战斗中,特别是在鱼雷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没有哪个潜艇艇长会使用反舰导弹攻击水面战舰。
不止是反舰导弹的威力比鱼雷小,还因为反舰导弹会让潜艇暴露行踪。
关键就是,反舰导弹在出管之后,会直接浮上海面,然后才点火起飞,并且产生极为明显的信号。
不说别的,火箭助推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烟尘,在40千米之外都能看到。
对反潜直升机来说,飞行40千米也就是大约10分钟的事情。如果再近点,反潜导弹能在3分钟之内落下。
显然,在敌舰队附近这么玩,等于是找死。
相对而言,使用鱼雷要安全得多。
关键就是,可以设定鱼雷的航速,而且很多先进鱼雷能够在航行途中改变航速,以此来提高发射平台的隐蔽性。
往简单说,就是在发射之后,先以较低的航速航行,在逼近目标之后,再全速冲刺。
这样一来,在鱼雷产生较大噪声,被敌人的反潜战舰发现的时候已经远离发射平台。
正是如此,对潜艇来说,只要能使用鱼雷,就肯定不会使用导弹。
其实,多数大型攻击潜艇搭载的导弹,都是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而不是反舰导弹。
毕竟,相对于舰队防空系统,潜艇搭载的那点导弹根本就不够看。
如果发起攻击的只是一艘“洛城”级,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偷袭之后,那艘潜艇肯定会转向逃逸。毕竟鱼雷在航行的时候会产生很明显的噪声,仍然有可能导致潜艇暴露行踪,至少会暴露潜艇所在方向。那么在发起第二次攻击前,肯定得转移阵地。
在“刘长勋”号遭到攻击的时候,附近的护航战舰已经采取行动,往鱼雷来袭方向派遣了反潜直升机。在解除警报之后,“刘长勋”号还立即做出调整,把2架反潜巡逻机送到了弹射点上。
最多只要10分钟,反潜直升机与反潜巡逻机就会覆盖鱼雷来袭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潜艇肯定得逃命。
正是如此,在作战指挥中心解除警报之后,司令舰桥里的紧张气氛才一扫而空。
只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刘长勋”号用光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好运气!
………………………………
第205章 前后夹击
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刘长勋”号,发动袭击的也不止是1艘大型攻击潜艇。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刘长勋”号西北方向大约50千米外的“周宽德”号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总共有6条重型鱼雷射向这艘倒霉的航母。
要命的是,这6条鱼雷来自前后两个方向。
负责掩护的护卫舰挡下两条鱼雷,另外4条鱼雷全都击中了“周宽德”号。
所幸的是,只有1条鱼雷在航母舰体下方引爆,从舰首方向射来的3条鱼雷全都击中航母的舰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潜艇很有可能受到了护航战舰,也就是在航母前方开路的通用驱逐舰的影响,采用了线导加主动声纳的攻击模式,没采用尾流制导攻击模式。大概是担心鱼雷脱靶,所以定深比航母的吃水深度稍微浅一点,由此导致鱼雷直接击中航母的舰体。
相对而言,命中舰体造成的破坏,反到小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本身就有防鱼雷隔舱,又是小分舱结构,巨大的内部空间能吸收与分散大部分冲击波,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相对的,如果鱼雷在舰体下方引爆,爆炸释放的能量将直接作用到航母的舰体上,比如底部的龙骨,从而对航母的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鱼雷的威力足够大,比如由西陆集团研制,战雷头重达1吨,装药量达到750千克的65式重型鱼雷,甚至能把万吨级战舰炸成两截,在某些极端情况之下,炸断航母的龙骨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MK48的战雷头轻得多,质量在250千克左右,装药量更少,但是毁伤战舰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
要是4条鱼雷都在舰体下方引爆,“周宽德”号肯定是凶多吉少。
关键就是,“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求在被3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击中后,能保持不沉,而且针对的还是战后服役的第一代重型鱼雷,并非MK48这类新式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周宽德”号被4条重型鱼雷击沉的概率超过了50%。
虽然鱼雷直接击中舰体,损伤情况比预估的轻一些,但是连续被4条鱼雷击中,没有哪艘战舰吃得消。
“周宽德”号的情况可以说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覆灭。
关键就是,从前方射来的三条鱼雷的命中点都在舰首左舷的前部,三处命中点的分布范围不到100米。由次导致的结果就是,左舷前部约三分之一的舱室迅速被海水淹没。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舰体向前倾斜了约10度,横向倾斜也超过15度。为了让航母保持平衡,也就是不让航母翻覆,舰长已经下令向右侧舱室注水。因为要保持纵向平衡,避免因为受力不均而折断龙骨,所以是向右后方舱室注水。结果是,不得不放弃位于注水区域内的2套动力系统。
“陈炳勋”级总共只有4套动力系统!
更加要命的是,从后方射来的鱼雷炸毁了航母左舷外侧的1号推进轴。
也就是说,在向右后方的舱室注水后,“周宽德”号失去四分之三的推进动力,仅剩下一套推进系统还能正常工作。
哪怕舵机能够正常工作,依靠一根推进轴,航速最多只能达到12节。
因为左侧舵机也遭到了冲击,没办法正常工作,需要把右侧舵机固定在一个角度上才能保持直线航行,导致航行阻力增加了许多,所以实际能达到的航速肯定没有12节,能跑到10节就很不错了。
按“周宽德”号发来的消息,正全力进行抢修,最快也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确定能不能保住这艘航母。
只要再次遭到攻击,就肯定会被击沉。
所幸的是,在“周宽德”号遭到攻击之后,护航战舰就发现了偷袭的潜艇,而且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其实,在“刘长勋”号这边也差不多。
在“周宽德”号发来消息的时候,反潜直升机已经找到了偷袭“刘长勋”号的潜艇,而且招呼了其他反潜力量。
虽然距离稍微远了一点,超过反潜导弹的射程,该方向上的通用驱逐舰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开火,但是遭到2架反潜直升机压制,那艘纽兰潜艇就只能逃命,准确说是连逃命都办不到。
也就过了大约15分钟,由“刘长勋”号派出的2架反潜巡逻机杀到。
要说的话,反潜巡逻机才是反潜利器,潜艇的梦魇!
跟反潜直升机相比,反潜巡逻机的最大优势不止是飞行速度更快,还能搭载更多反潜设备与反潜武器。
就拿帝国海军的“巡…4B”来说,在满载起飞的情况下,能装载144具声呐浮标与6条轻型反潜鱼雷或者是24枚深水炸弹。在一个任务周期里面,能进行12次定点搜寻,并且用鱼雷发起6次攻击。因为通常是由2架反潜巡逻机协同作战,分别负责搜寻与攻击,所以战斗力还要提高一倍。
显然,没有哪艘潜艇能顶住2架反潜巡逻机用12枚反潜鱼雷发起的轮番攻击!
其实,在反潜巡逻机赶到前,由驱逐舰出动的2架反潜直升机就已经发起攻击,先后投掷了4条反潜鱼雷。
随后,2架反潜巡逻机利用反潜直升机提供的信息,在敌潜艇可能逃逸的方向投掷了十几条反潜鱼雷。
只要能够击沉潜艇,没人在乎使用多少条反潜鱼雷。
在“刘长勋”号遭到袭击之后还不到半个小时,指挥反潜作战的驱逐舰就发来消息,宣称击沉了那艘潜艇。
确实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驱逐舰捞起了一些潜艇的残骸,包括几件救生衣,以及破损的轻木家具。
不过,在几个小时之后,驱逐舰才用声纳找到了已经沉到海底的潜艇残骸,并且确认是一艘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因为交战海域的水深超过2000米,所以潜艇上的官兵绝无生还的可能。
“周宽德”号那边,反潜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
虽然在第一时间就确定,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至少都有2艘,但是在最初半个小时之内,只找到1艘潜艇。
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
必须得说,这艘潜艇的艇长,肯定是胆大包天。
在任何一支舰队里,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反潜的重点区域都在航线前方。
道理也很简单,舰队的航速更快,特别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航母战斗群,平均航速一般都在20节以上,而大型攻击潜艇的安静航速在10节以内,更别说为了节省电力,必须严格控制高速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战斗当中,潜艇往往会选择埋伏在舰队航线的前方,而不是跟着舰队航行。
正是如此,舰队肯定会重点监视航线前方。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