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尼是西南东望洋地区的第一大城市,不但拥有数百万居民,还有来自十几个东方集团成员国的数万驻军官兵,以及上百个国家的领事馆。至于西尼港,更是奥洲的第一大港,非常的繁忙。

    如果第六十一特混舰队驻扎在西尼港,帝国海军每年要支出20亿金元的勤务津贴。

    去努美阿,这笔开支能降低到10亿金元以内。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是按照驻军所在地的物价支付海外部署勤务津贴,西尼的物价比努美阿高了一倍以上。

    部署在努美阿还有一个好处,不需要跟商船抢码头。

    当然,舰队的日常活动由此变得更加方便。

    在大战爆发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立即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此后一直在各个群岛之间奔波。不是在掩护运输船队,而是在躲避纽兰共和国的潜艇。就算还没有参与战斗,舰队也必须保持隐蔽。

    现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在吉尔伯特群岛附近。

    如果全速航行,能够在5天之后赶到。哪怕以巡航速度航行,也能够在9天之后到达中转岛西南。

    考虑到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出海半个月,而且只有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以及2艘速度很慢的舰队油船,所以按9天计算更加靠谱,毕竟除2艘超级航母,其他战舰的续航力都不怎么样。

    要说的话,这也算是帝国海军的一个顽症。

    早在战列舰的时代,帝国海军的主力舰就以航程偏短而出名。

    比如,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中,纽兰战列舰的航程超过10000海里,确保在战时能横跨东望洋,帝国海军的战列舰通常仅6000,最多7500海里的续航力,在远征作战的时候得带上油船。

    到第二次全球大战,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善。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数次海战当中,都因为战舰的续航力不足,让舰队指挥官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处处受到掣肘,很多时候甚至得铤而走险。

    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

    说得直接一点,战舰的基本性能跟海军的战略使命挂钩。

    客观的讲,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前,帝国海军其实是一支区域海军,任务范围比主要对手,即布兰皇家海军与纽兰海军小得多,主要集中在西东望洋、东南地区与北梵炎洋,主要任务是守护几条战略航线。

    在根源上,其实是帝国没有需要海军守护的殖民地,也就不存在得向远离本土的地方派遣舰队的需要。

    关键还有,在帝国海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内,有众多基地与港口为舰队提供服务。

    因为暂时不存在走向全球的可能,所以在那个时期,帝国海军并不是很重视战舰的续航能力。

    到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需要横跨东望洋,甚至要到北夕落洋西部海域作战的时候,帝国海军才发现,战舰的续航力确实太短了。

    不进军港,一支航母战斗群从那球港到纽兰西海岸外海,需要在航行途中进行6次燃油补给,航行时间至少会因此延长48小时。把燃油补给减少3次,就能够提前1天到达。不进行燃油补给,能提前2天到达。

    在战斗中,别说是2天,有时2个小时就能决定一场海战的胜负。

    关键还有,在击败所有对手之后,帝国海军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的霸主,名副其实的全球海军。

    为了实现全球部署,战舰肯定需要足够的航程。

    可惜的是,新的难题出现了。

    导弹时代到来,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让战舰全都具有10000海里以上的航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太不划算了。

    就拿“青州”级防空巡洋舰来说,排水量超过10000吨,可是搭载的电子设备、舰炮与导弹、两架反潜直升机、以及其他的作战系统,总共超过了3500吨,在除掉舰体、动力系统等必要设备之后,留给燃油的余量不到1000吨,因此就算是超载,最大航程也只有可怜的7500海里。

    要往根本上讲,其实是“航程与吨位”的矛盾,或者说是“续航力跟造价”的矛盾。

    显然,在能够满足日常训练、部署与作战需求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并不愿意为全球到达的续航力买单。

    依靠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同样能做到全球到达!

    只是,在全球大战的背景下,战舰依然需要具备足够的航程。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海军只能退而求其次。

    简单的说,就是必须保证航母有足够大的航程,并且让航母搭载为护航战舰提供燃油补给的设备。

    也就是说,可以让航母在航行途中为护航战舰提供燃油补给,从而提高护航战舰与战斗群的航程。

    帝国海军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最大航程都在12000海里以上,“薛远征”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000海里。如果不考虑燃油的经济性,也没有作战任务,甚至能够使用航空燃料来提高航程。

    当然,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只是,在大战时期,“航程与吨位”的矛盾就不存在了。

    帝国海军已对“青州”级之后的新式防空巡洋舰的性能指标做出调整,直接就把满载排水量提高到2万吨,而且允许再增加10%,也就是达到22000吨,以此获得更强的防空作战能力,以及至少达到16000海里,跟“薛远征”级相当的续航力,从而能全程陪同超级航母执行作战任务。

    此外,新式通用驱逐舰也提高到10000吨以上,远洋护卫舰则放宽到7000吨。

    至于造价,在战时显然不是首要因素。

    可问题是,这些战舰最快也要2年之后才能够建成服役。

    现在能依靠的,也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其实,只要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能够在9天之后赶到,就肯定能够帮上大忙,说不定还有机会歼灭纽兰舰队。

    关键其实是怎么打这场海战。

    显然,这也是最让白华伟头痛的地方。

    不是他不善于进攻,而是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歼灭纽兰舰队。

    能够肯定的是,纽兰海军的目的不止是打下中转岛,还包括歼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甚至算上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果真如此,贸然赶过去决战,就有可能正中敌人的下怀。

    不要忘了,霍瓦依群岛遭到了高强度轰炸,包括华莱士空军基地在内的众多军事基地均处于瘫痪状态。

    虽然依靠野战机场等临时性质的辅助基地,部署在霍瓦依群岛上的航空兵,还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但是这种局面没办法一直持续下去,最多也就10天,即储存在辅助基地的物资会在10天内耗光。

    此外,大部分作战飞机在连续出动10天之后,也需要进行全面维护保养。

    显然,在野战机场肯定没办法为作战飞机进行全面维护保养。

    这个时间点就在10月15日左右。

    如果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在9天后到达,就是10月16日。

    也就是说,恰好在岸基航空兵的战斗力降到谷底的时候!

    到时,两支特混舰队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部署在威岛,甚至是管岛的远程轰炸机。

    换句话说,如果需要获得岸基航空兵掩护,那么两支特混舰队就只能在中转岛西南,也就是靠近威岛与管岛的方向活动。如果没有在这片海域,那么两支特混舰队就别想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掩护。

    准确的说,“支援”更合适一些。

    可见,不管部署在哪里,都存在不足,也就必然会战术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还有,没有岸基航空兵掩护,又要跟纽兰舰队决战,很容易推测出两支特混舰队的行踪。

    如此一来,按照常规方式打这场舰队决战,胜算并不大。

    当然,其中的关键,白华伟看得非常清楚。

    需要进攻,或者说准备发起进攻,通过进攻获得胜利的不止是白华伟,还有纽兰舰队指挥官。

    这并不是过去演习当中的攻防战,而是对攻战!

    在海洋战场上,基本都是对攻战。所谓的攻防,其实只存在于战略层面上,而在战术上都以进攻为主。

    让白华伟头痛的还有一件事。

    到现在都没有拿到纽兰舰队指挥官的相关情报!

    在白华伟率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港之前,负责协助的情报官员只告诉他,纽兰海军派了一名很年轻的高级军官去迭戈军港,出任第5舰队的作战参谋,可能已经升任第51特混舰队的参谋长,并负责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工作。至于其他的,连军情局都没有拿到可靠情报。

    这个高级军官到底是谁?

    或者,什么样的年轻高级军官才有资格“空降”到第5舰队,而且成为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

    在纽兰海军里,参谋长是最高指挥官,舰队司令官往往都是挂名担任。

    毫无疑问,这个年轻高级军官肯定不简单。没有出色的能力,纽兰总统也不会把最强大的舰队交给他。

    就白华伟所知,在纽兰海军当中,就只有几名年轻军官具有这个能力。

    到底是谁,就不好说了。


………………………………

第165章 军人荣誉

    “最为保险的办法,还是返回中转岛,等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到达,再考虑跟纽兰舰队决战的事情。”

    虽然目光一直在海图上,也是一副聚精会神的模样,但是白华伟的心思完全没有放在这上面。

    至于刘尊岭的战术分析,他完全没听进去。

    退回去很容易,可是退回去之后,再想做出调整就没那么容易了。

    关键就是,不管去哪里,都需要时间。

    虽然舰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曾几何时还是独一无二的战略突击力量,但是机动能力本身就是相对的。在过去跟陆军比,优势肯定很突出,而现在跟空军比,舰队的这点机动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舰队航行1天,飞机只需要飞行1个小时!

    此外,战略轰炸机早就具备了跨大洋飞行能力。

    至于打击能力,自然是不用多说。

    就在不久之前,迢曼空军就在东陆心海用行动证明,战略轰炸机拥有很强悍的对海打击能力。使用超远程反舰导弹,轰炸机能在数百千米之外发起攻击,而且只需要20架轰炸机就能够达到饱和攻击的规模。

    相对而言,轰炸机的反舰作战效费比超过了海军的所有舰艇。

    20架轰炸机,加上120枚远程反舰导弹,总价值还比不上1艘航母,甚至比1艘搭载上百枚导弹的巡航导弹潜艇都要便宜。

    显然,跟航空兵比,舰队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正是如此,在进行大范围机动的时候,指挥官必须考虑清楚。换句话来说,指挥官必须就每一次的部署调整做长远打算,哪怕不用考虑对最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必须得想到可能带来的危害。

    白华伟考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带舰队返回中转岛,最大的好处,无非是联合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一同跟纽兰舰队进行决战。

    只是,这却严格限制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战术灵活性。

    说得直接一点,回到中转岛,并且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之后,白华伟唯一的选择就是带着舰队去北东望洋寻找纽兰舰队进行决战。

    那么,这是最理想的选择吗?

    在白华伟看来,既然纽兰舰队指挥官敢于孤注一掷,把5艘航母全都派往北东望洋,就肯定有十足的把握。除了认定帝国海军不会立即派遣舰队去北东望洋之外,还做好了在北东望洋与帝国舰队决战的准备。

    其实,从时间来看,去北东望洋寻找纽兰舰队进行决战,就不是那么合适。

    前面已经提到,霍瓦依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在10月15日左右就将丧失作战能力,而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要10月16日才能赶到。

    此外,中转岛的守军也就只能坚持到10月17日。

    也就是说,等到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并且一同杀入北东望洋的时候,必须得面对部署在中转岛上的纽兰军队,比如岸基航空兵,而且在北东望洋作战,还无法获得来自霍瓦依群岛的支持。

    当然,也不要指望阿留群岛。

    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前返回,能够为守卫中转岛的部队提供支援,从而让其坚持更长的时间。可是在遭到强攻之后,就算中转岛没有沦陷,也不可能立即向中转岛部署岸基航空兵。

    可见,真要走到这一步,帝国海军并没有多少胜算。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舰队决战将决定一切。

    孤注一掷的跟纽兰舰队干上一仗?

    打赢了自然什么都好说。

    可要是打输了,就肯定会丢掉霍瓦依群岛,从而丢掉东望洋的战略主动权。

    要手的话,相对于已经孤注一掷,而且无路可退的纽兰海军,帝国海军的处境反到更加被动。

    对白华伟来说,就更是如此。

    如果不考虑个人名誉遭受的损失,在白华伟的面前,其实还一个更妥当的选择。

    围绕着中转岛,跟纽兰海军打一场消耗战!

    说得直接一点,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到达之后,仍然留在中转岛西边,出动舰载机支援中转岛的守军,轰炸登陆的纽兰军队。还要跟中转岛保持足够的距离,尽量避免进入纽兰舰队的打击范围。

    至于舰队决战,最快要等到年底,等到还在维护的3艘超级航母重新归队之后。

    如果需要,还可以推迟到明年的年初,等到大批封存的大型航母重新服役,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之后。

    虽然这打法很难看,但是很有用。

    不用半年,只要拖上3个月,到时候恐怕不等帝国海军发起反攻,纽兰海军就会主动撤回去。

    只是,这个选择让白华伟没办法接受。

    虽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个人能力也得到承认,但是在其他人的眼里,他姓白,是白止战元帅的儿子。

    俗话说的,虎父无犬子。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也许要到100年之后,才可能出现超越白止战的帅才,可是仍然改变不了对白华伟的期待。

    俨然,在帝国海军当中,白华伟就是当今最强存在。

    要说的话,这也没有错。

    至少在帝国海军中,白华伟算得上是少壮派将领里最突出的一个,并且在舰队对抗演习当中频繁得到证明。

    可是,这无法掩盖一个让白华伟觉得很尴尬的事情。

    在指挥风格上,他与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在很多方面,反到更接近当年跟白止战分庭抗礼的刘向真元帅。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刘向真在帝国海军学院当了30年的校长,直到白止战退役,他才回到海军司令部,当了几个月的临代总司令,此后在李铭博被首辅任命为海军总司令之后,他跟白止战一样,选择了退役,而白华伟就是在他当校长期间,在帝国海军学院就读,因此在很多方面深受刘向真的影响。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刘向真的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不但是世界第一,还独霸全球海洋,连一个值得认真面对的敌人都没有。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的对外扩张已经宣告结束。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任务,已经由扩展,转变为守成,也就是如何保护分布在全球的利益。

    这么一来,自然需要对军事思想做出调整,也就是由攻转守。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的转变来得还不够快。

    在战后的那个年代,主宰帝国海军的,并不是在学院当校长的刘向真,而是在海军司令部里发号司令的白止战。

    因为两人在战时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觉得,刘向真故意在跟白止战唱反调。

    这么一来,他的主张就更加不受待见。

    也就是在白止战的推动之下,帝国海军在战后依然保持着积极的进攻态势。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积极的推动跟参与了波伊战争,并且为这场遭受惨败的战争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

    虽然没有人觉得应该由白止战为波伊战争负责,但是从战略上看,白止战确实是帝国参战的主要推手。

    以当时的局面,白止战这么做的原因,除了跟忒尔共和国当局保持着密切关系之外,还跟维护海军的主导地位有关。至少在战后的那些年,海军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陆军与空军,为帝国第一军种。

    要想维持这个地位,或者说获得足够多的拨款,不但需要保持一支强大的舰队,还需要证明这么做的意义。

    直接一点,就是需要证明捍卫帝国核心利益的能力。

    那么,一场难度不太大,十拿九稳的战争,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其实,这种从军兵种利益出发所做的决策,也就决定了,帝国必然会在波伊战争中遭受惨败。

    不说别的,至少在战争初期,帝国陆军与空军就不是很给力。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最初的半年里,陆军与空军都不愿意出兵参战,却又受其他因素影响,不想站出来跟海军唱反调。比如空军总司令李云翔是白止战的生死之交,肯定不会跟白止战对着干。陆军这边则是因为廉旭升输掉大选,所以在军事问题上不愿意跟当选的文职首辅合作。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帝国错过了最初,而且是最有利的半年。

    如果充分利用了这半年时间,至少能够平息波伊地区的叛乱,不给纽兰共和国在背地里做手脚的机会。只要局势稳定了下来,那么在几年之后,最多也就是通过公决,让波伊地区独立建国。到时候,哪怕波伊国依然投入纽兰共和国的怀抱,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的敌视帝国。

    关键还有,没有波伊战争遭受的惨败,帝国的国势至少还能够维持10年。

    往后推10年,除非西陆集团因为经济危机而分崩离析,不然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有可能形成。

    这么一来,至少能让大致和平的局面再持续几十年。

    当然,如果帝国从一开始就没卷入波伊地区争取独立的战争,而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出面斡旋协调,同样有可能让局势再维持几年,从而让波伊地区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是否留在忒尔共和国。

    可见,当时的帝国内部,存在极为严重的矛盾。

    俗话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其实,从后来披露的一些半官方消息来看,也就是帝国在波伊地区的政策紊乱,准确说是内部斗争太严重,才让纽兰共和国趁虚而入,通过提供武器装备等方式,让波伊地区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至少在最初的时候,纽兰当局没想过要卷入波伊地区的冲突,或者说还没有挑战帝国的胆量。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就白华伟来说,他最讨厌的,也就是别人拿他跟他的父亲做对比,也就由此养成了一个习惯。

    在大部分时候,他会刻意的彰显自身存在,或者说跟舆论唱反调。

    具体而言,也就是在指挥舰队作战的时候,他会表现得较为低调,在前期往往会以被动防守为主。

    可问题是,他在根本上,其实更愿意获得承认。

    如此一来,就会在局面出现转变,或者说时机成熟之后转被动为主动,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来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管怎样,白华伟是一个很在乎面子的人。

    说得好听一点,也就是拥有很强的荣誉感。

    不止是他,其他出身世家的军人,其实都一样,都非常的爱面子,表现出来就是非常的重视荣誉。

    那么让他回去,率领总共拥有5艘航母的2支特混舰队,在敌人已经登陆中转岛的情况之下,跟同样只有5艘航母,也是2支特混舰队的纽兰舰队对峙,绝对是一件很丢面子,甚至可以说是颜面无存的事情。

    打消耗战,谁不会?

    别说是白华伟,白止战的小儿子,随便找一个从帝国海军学院毕业的少尉军官,也能指挥这样的战斗。

    难的,其实是以少胜多,是出奇制胜,是以极小代价去战胜强大对手。

    白止战之所以是帝国海军的军神,是得到全世界承认的不败战神,就是因为他打过无数场这样的战斗,而且无一例外的全都取胜。哪怕在同一时代,最接近于他的刘向真,也算不上是无敌。

    正是如此,白华伟始终都没有考虑退回去打消耗战。

    也不需要考虑,真的到了别无选择的时候,白华伟自然会这么做。

    其实,白华伟一直在考虑的,仍然是对手,也就是纽兰舰队的指挥官。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纽兰海军几乎是全军覆灭,过了差不多20年才稍微恢复一点元气,而且在整个后大战时期都没什么惊人的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运载陆战队去推翻1个连正规军都没有的加勒比国家的政权,但是做为濒临两大洋,还远离世界岛的国家,纽兰共和国拥有发展海军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也有发展海军的基础,比如在陆地强国很罕见的海军人才。

    在根本上,其实是以海洋为主的军事思想。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其实一直不缺乏将才,特别是在少壮派军官当中,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几名杰出才俊。

    其实,当初跟白止战鏖战的斯普,也是少壮派军官出身。如果不是“20年休战期”,斯普至少会以海军少将的身份登场。事实上,白止战也是受此影响,在大战爆发的时候仅仅是海军准将。

    如果拿军衔去衡量对手,那就是低级错误。

    现在的纽兰海军里,确实有几个才能出众的少壮派军官,而且是各有千秋。

    那么,到底是谁在指挥纽兰舰队?

    ()


………………………………

第166章 一语成谶

    这个问题,并没困扰白华伟太久。

    刘尊岭还没有做完战术分析,江文龙送来了由军情局发来的最新情报,而且就是白华伟关心之事。

    指挥纽兰舰队的是赛文??斯塔克。

    “这份情报是军情局发来的?”

    江文龙只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电文上有落款,而且舰队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他也不可能为了一份情报,专门发电去询问。

    再说,他没有这么做的权力。

    虽然靠之前的表现,通过分析舰载机的出动量,断定第51特混舰队在北东望洋上,获得了白华伟的器重,荣升舰队司令官常务参谋,说得直接点,也就是为舰队司令官跑腿,但是在具体的职权上,江文龙依然只是一名普通参谋,别说是发号施令,就连替司令官传达命令的资格都没。

    白华伟没多问,只是朝江文龙点点头,随后就把目光转向面前的海图。

    刘尊岭也没为难江文龙,走过去站到了白华伟身边。

    对这个斯塔克,两人都认识,还说得上是非常熟悉。

    早在10多年之前,还是年轻军官的时候,白华伟与刘尊岭都去过波伊国,参加过波伊战争。

    准确的说,两人都是以海军代表身份在联军司令部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知道有一个对手叫斯塔克。

    虽然当时的波伊国根本没有海军,甚至没有像样的海上力量,但是与联军交战,波伊军队必然要面对帝国海军,至少需要了解帝国海军的作战方式,找到跟帝国海军对抗,或者避其锋芒的办法。

    这也是纽兰共和国派海军军官去波伊国担任军事顾问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这个斯塔克,让波伊军队在与帝国海军的对抗中,一改被动躲避的方法,表现得更加积极。

    在波伊战争的最后两年,特别是联军遭受惨败的阿巴斯会战,由斯塔克提出的积极战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然,帝国海军也不会在这场会战当中表现得虎头蛇尾,并且在最后全面崩盘。

    要往根本上讲,联军在阿巴斯遭受惨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帝国海军在会战的后期表现得很不给力。如果帝国海军提供的支援及时到位,就算没办法力挽狂澜,也不至于在最后全面崩盘。

    只是从军事角度看,阿巴斯会战就是波伊战争的转折点。

    这场会战之后,联军在波伊地区的控制力迅速衰落,早已日薄西山的忒尔共和国也是在这个时候,决定承认波伊国。虽然梁夏帝国受面子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继续坚持了差不多两年,但是除了增添数万名官兵伤亡,多付出大约1万亿金元的军费之外,并没获得任何实际的好处。

    当然,这么也有点绝对。

    多坚持的两年,让帝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战略调整,从而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顺利控制住国际局势。

    对白华伟与刘尊岭来说,就算已经过去了10多年,可那段时期一点都不陌生。

    当时,在知道对手也是一个年轻军官之后,白华伟还开玩笑,说今后某一天会在战场上与之遭遇。

    哪里像到,竟然是一语成谶。

    波伊战争结束之后,这个叫斯塔克的年轻军官并没有返回纽兰共和国,而是转道去了梵罗国。

    在随后的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他以武官身份担任了梵罗国的军事顾问。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梵罗海军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毕竟在梁夏海军面前,梵罗海军根本就不敢造次,但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战前准备,至少是在战争的初期,保证了海运航线畅通无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跟帝国海军还没有走出波伊战争的阴影有很大关系。

    准确的说,跟帝国当局有关。

    说得简单一点,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爆发之后,帝国当局的表现乏善可陈,既担心再次遭遇惨败,又不敢放任不管,由此完美的错过了战争初期的有利时机,自然谈不上派海军封锁梵罗国。

    只是,斯塔克发挥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如果不是斯塔克在战略上做出了准确判断,即认定帝国不会立即出兵,梵罗当局绝对不敢在开战之前,把所有的运输船只派出去,更别说耗费原本就不多的外汇储备,从数十个国家的航运公司租用了上百艘超级货轮。要不然,绝对不可能在梁夏海军出动前,把数百万吨战争物资运回国内。

    没有这些物资,梵罗国必然战败。

    其实,也就是斯塔克的这个大胆推测,说服了纽兰当局,答应以“租借”方式向梵罗国出售军火。

    虽然斯塔克为这个大胆判断押上了自己的前程,可以说极有胆色,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有胆量的人,缺少的是有胆量,又能保持冷静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