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要求第17装甲师向北推进,即参加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但是有一个前提,在巴士X的第5陆战师会赶来,承担一部分作战任务,从而让第17装甲师能够抽调出几个旅北上。

    现在的问题是,第5陆战师不会赶来参战。

    丁镇南说得很清楚,在扫荡了巴士X的残敌后,第5陆战师就会去法奥港登船,到时候最多会让高巨王国的装甲旅北上,因此第17装甲师需要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比如原本由第5陆战师承担的任务。

    显然,这个要求并不低。

    别看第17装甲师有3万多官兵,5个作战旅,可是能够冲锋陷阵的,其实也就只有其中4个装甲旅与机步旅。

    这4个旅总共还不到2万名官兵。

    按照付卫民少将的说法,如果要承担第5陆战师的部分任务,他最多能够派1个装甲旅北上。

    如果真有需要,他还可以把师部警卫营派上去。

    另外的3个旅都得留在南面。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在塞马沃的东南方向,有大约40万伊拉克大军。在巴士X被攻占之后,这些伊拉克军队都会蜂拥着赶往巴格X。更要命的是,这些伊拉克军队都会从塞马沃经过!

    靠3个旅顶住40万伊拉克军队!?

    就算有足够的空中支援,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况,在攻打巴格X的战斗开始之后,未必能够获得足够的空中支援,即海军航空兵肯定要以巴格X为主。

    面对潮水般蜂拥而来的敌人,第17装甲师的这几个旅,肯定是疲于奔命。

    到时,能够抽调1个装甲旅北上,就很不错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在告诉丁镇南。

    攻打巴格X的重任,还是得靠第7装甲师。

    不是付卫民认怂了,而是坦然的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这确实是在为自己手下的将士着想。

    师长拿下任务,去赴死的却是基层部队的官兵。

    对此,丁镇南心里有数。

    如果付卫民没有为部下着想,他就不是一个好师长,更不可能得到几万名官兵的爱戴与追随。

    至于现实困难,也确实存在。

    问题不在第17装甲师这边,而是在第5陆战师的身上,或者说是由战局决定。

    换个角度来看,用1个师的兵力,就能够稳住相当于伊拉克国土面积三分之一,人口更是占到接近一半的南部地区,已经很不容易了。到时候,第17装甲师不给其他的部队添麻烦就很不错了。

    所幸的是,在丁镇南拟定的作战计划当中,第17装甲师是次要作战部队,并不是攻打巴格X的主力。

    结果就是,丁镇南在塞马沃只耽搁了几个小时。

    在了解清楚情况后,他就搭乘运输机离开了塞马沃。

    其实,丁镇南很清楚第17装甲师的情况,也就没强求。

    除了各种现实原因,还有一个没人提到的问题。

    第17装甲师来自西部战区,施授良与丁镇南都是西北战区的人。

    不管怎样,付卫民肯接受指挥与安排,没在暗中跟丁镇南对着干。

    既然来自西北战区,丁镇南自然会更家重视同样来自西北战区的部队,率先到达波沙湾的第7装甲师。

    要说的话,这也不算是任人唯亲。

    毕竟,每个战区都有自己的体系,指挥官与参谋更加了解自己所在战区的作战部队。

    从一开始,丁镇南就把第7装甲师当绝对主力看待,还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师将士绝不会让他失望。


………………………………

第119章 独自为战

    第7装甲师还在沙乌地境内,在拉夫哈西北的阿尔阿尔。

    关键,该部队仍然处于隐蔽状态。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在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开始之后,第7装甲师才会从阿尔阿尔的隐蔽集结地点出发,向北攻入伊拉克境内,在占领位于沙漠腹地的努海卜,并充当前进基地之后,再兵分两路。

    一路直接北上,绕道拉马迪,向巴格X的北面迂回。

    另外一路向东推进,攻打在巴格X南面的卡尔巴X,并继续向东穿插。

    如果一切顺利,两路大军就能完成对巴格X的包围行动。

    可见,第7装甲师承担的作战任务最繁重。

    关键还有,第7装甲师基本上是孤军奋战。就算丁镇南做了安排,由第17装甲师负责策应,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第17装甲师现在是自顾不暇,而且第7装甲师未必愿意获得友军援助。

    不要忘了,第7装甲师来自西北战区,而第17装甲师来自西部战区。

    虽然西北战区与西部战区没有多大的矛盾,但是肯定算不上和气,两者之间一直是竞争关系。

    其实,帝国陆军也就只有这2个主要战区。

    说得难听一点,帝国陆军的内部竞争,也主要发生在这2个战区之见。

    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在投产之后,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首先提供给哪支部队,或者说是哪个战区的部队。

    通常都是由这两个战区轮番坐庄。

    比如,ZT…99首先提供给第7装甲师,等到BZ…98正式服役之后,则优先装备了第17装甲师。

    当然,主要也就发生在装甲部队之间,毕竟新式主战平台都是首先提供给装甲部队。

    由此,也就造成了在2个战区的装甲部队之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而且搞得相当的紧张。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这指的就是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

    上次大战结束之后,重新为部队编号,双方就在谁使用“7”这个番号的时候,发生了争执。

    按照传闻,最终是第7装甲师的首任师长运气更好,在抓阄当中获胜。

    因为没有拿到“7”这个番号,第17装甲师的官兵至今都是耿耿于怀,认定当初抓阄的时候有人使诈。

    有这层关系在,第7装甲师的师长肯定不会主动向第17装甲师求援。

    这指的可不止是波沙湾战争,还有规模更大的全球大战!

    有趣的是,在全球大战爆发之后,能够火速驰援西北战区的,也就只有西部战区的几支作战部队。只要顶不住,那么不管第7装甲师的指挥官有何感想,都必须向邻近的第17装甲师求援。

    正是如此,第7装甲师才拥有3个师当中,最为庞大的编制体系。

    全师上下总共有6个战斗旅,3个支援旅与10多个师部直属营。

    其中,第701、第702与第703旅是货真价实的装甲旅,而且全得到增强,不但兵力比正规装甲旅多了几百人,也就是多出了一个机步营与一个野战炮兵营,在主战装备方面也要比正规的装甲旅多一些。

    第704与第705旅是机步旅,而第709旅是新编步兵旅。

    2个机步旅没什么好介绍的,跟第17装甲师的机步旅相当,而且并没有像装甲旅那样得到加强。

    关键,其实是第709步兵旅。

    虽然叫步兵旅,也编在战斗单位里面,但是该旅总兵力超过1万,而且除了旅部的主要军官之外,其他全是预备役。

    其实,第709旅只是挂名步兵旅,实质上是一支后勤保障旅。

    因为需要承担保护后勤补给线的重任,所以该旅同样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有5个货真价实的步兵营。

    要说的话,这就是一支专门负责包围后勤补给线的步兵部队。

    这也是第709步兵旅的头号任务。

    对第7装甲师来说,确实需要一支这样的作战部队。

    道理也很简单,从阿尔阿尔到努海卜,公路里程超过了250千米,而从努海卜北上,不管是到拉马迪,还是到卡尔巴X,公路里程都超过400千米,因此只是从阿尔阿尔算起,后勤补给线的长度就达到700千米。如果把两条进攻路线算上,那么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超过了1000千米!

    显然,后勤保障负担可不是一般的重!

    正是如此,除了需要联军提供相关的帮助之外,第7装甲师还必须拥有自己的,而且是更可靠的保障力量。

    因为要深入伊拉克境内作战,所以这支后勤保障部队必须有足够的战斗力。

    不是攻坚作战,而是守卫交通线。

    因为不存在要到前线作战的需要,所以摩托化步兵部队就足够了。

    支援部队当中,第706与第707旅都是炮兵旅,而且都是师直属远程炮兵部队,前者的主战装备是150毫米自行榴弹炮,而后者装备的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且都有相当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2个炮兵旅有自己的保障部队。

    第708旅是低空突击旅。

    与加强给第17装甲师的空中支援旅不同的是,该旅编有一个武装突击营,装备30多架武装直升机与大约50架武装侦查直升机。另外4个突击运输营,总共装备300多架通用直升机与重型直升机。

    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武装直升机,所以第708低空突击旅有全军最强的战斗力。

    只是现在,只有除第709旅之外的5个作战旅,2个炮兵旅,以及部分师直属营部署在阿尔阿尔,其他部队还都在后方。

    主要就是,阿尔阿尔附近没有更多能让部队隐蔽部署的地方。

    为了保持隐蔽,避免被敌人猜到作战意图,第7装甲师甚至没有修建野战机场!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选择阿尔阿尔,就是因为这边有一条通到伊拉克境内的公路,而且这条公路的终点在努海卜。

    此外,从努海卜出发也有现成的公路。

    也就是说,装甲部队不需要野外行军,能沿着公路挺进,而后勤保障部队也能够通过公路向前线运输物资。

    显然,这才是关键所在。

    第17装甲师那边,也就是在塞马沃,就是因为没有直达的公路,才只能设法扩建当地机场,通过空运来解决问题。

    因为有现成的公路,所以可以在进攻开始之后,再把其他部队派上来。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来到阿尔阿尔,丁镇南就去找到了第7装甲师的鲁燎原少将。

    其实,鲁燎原也在等丁镇南。

    要说的话,丁镇南原本还是鲁燎原的部下。也就是在鲁燎原手下表现出色,他才获得到施授良面前展现才华的机会,并由此飞黄腾达。

    当然,在去了战区司令部后,丁镇南并没有忘记这位老首长。

    其实,鲁燎原就比丁镇南大了20岁,才50岁出头,在陆军少将当中,算得上是很年轻的了。

    在见到鲁燎原之后,丁镇南首先说清楚了情况。

    关键也就一点,南方次大陆那边随时都有可能开打,而且施授良上将或许会在近期返回西北战区,因此得加快攻打巴格X的速度,还得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南面策应的第17装甲师未必能够帮上忙。

    道理也很简单,第17装甲师或许会被派往南方次大陆。

    在付卫民那里,丁镇南没提到这件事,就是担心付卫民会在战斗当中有所保留,不肯使出全部的力气。

    虽然南方次大陆在南部战区的辖区内,而第17装甲师边在西部战区名下,但是在南部战区并没有像样的装甲部队。

    此外,南部战区的重点,其实是西南东望洋的奥洲。

    在南方次大陆那边,南部战区只部署了一个机步师。

    其实,在帝国陆军的战略体系中,西部战区就承担着在必要的时候出兵协助南部战区的任务。

    说得实际一点,其实就是出兵南方次大陆。

    主要就是,南部战区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即3个甲级常备师中的2个部署在西南东望洋的奥洲。如果南方次大陆突然爆发战争,就算是帝国海军全力以赴,也不可能把2个齐装满员的主力师迅速送往战场。

    相对而言,从相邻的西部战区抽调兵力反到要方便一些。

    此外,在全球大战当中,那就更加如此了。

    如果来自纽兰共和国的威胁变得更加明确,或者说纽兰共和国肯定会参战,就绝不能从南部战区抽调兵力。

    这个时候,就得由西部战区承担在南方次大陆方向上的作战任务。

    正是如此,在过去几年,西部战区一直在拿这个问题做文章,希望把南方次大陆划到西部战区的辖区之内。

    这样一来,部署在该地区的第24机步师将划归给西部战区。

    哪怕第24机步师的战斗力不算最强,可是在获得该师之后,西部战区就成为唯一拥有4个甲级常备师的战区。

    此事一直没有在陆军司令部获得通过,也就是西北战区不肯答应。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如果把第24机步师划给西部战区,那么西北战区就要新增一个甲级常备师。

    可惜的是,帝国陆军没有多余的编制。

    此外,陆军获得的预算,在和平时期没办法增加一个甲级常备师。

    要说的话,论议两院的那些大老爷也肯定不会批准增编一个甲级师的预算。

    不管怎样,如果南方次大陆那边爆发战争,而且在第5陆战师驰援之后都没能顶住梵罗国的百万大军,那么就很有可能把第17装甲师派过去救急,因此只能由第7装甲师攻打巴格X。

    对此,鲁燎原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哪怕没有第17装甲师支持,第7装甲师也能够打下巴格X。

    只是,鲁燎原也提出了2个问题。

    首先就是,后勤补给是否有足够保证。

    此外,在没有第5陆战师与第17装甲师之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局面能否维持住,会不会对第7装甲师在北面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比如说从第7装甲师抽调兵力,派去控制南部地区的城市。

    对第一个问题,丁镇南回答得很爽快。

    只要第7装甲师能按照计划打下拉马迪与卡尔巴X,夺取两地的机场,或者在附近建立野战机场,那么就算补给线受到威胁,也可以抽调派给第17装甲师的运输机为第7装甲师提供服务。

    一天向前线运送5000吨到7500吨弹药物资,足够支撑起第7装甲师的进攻行动。

    至于后面一个问题,丁镇南的回答就没那么爽快了。

    他也知道,鲁燎原不是在为难他,是在提醒他,让他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第7装甲师再能打,哪怕升格为军级战斗单位,也没法首尾兼顾。

    不要忘了,两个装甲师在扩编后,都达到军级规模,而2个军编在一起就已经是集团军的水准了。

    再说,第7装甲师还没升格,仍然是师级战斗单位,而且总兵力也才4万出头,也就只比第17装甲师多了一个专门负责后勤保障步兵旅,实际可以用到前线的作战部队,其实不比第17装甲师多。

    这种级别上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兵力上,还体现在指挥体系与可用的武器装备上。

    比如,集团军级的作战单位,往往配有一个战区级的导弹师,装备有数十套陆基巡航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装置,能单独对战区范围内,也就是300到1000千米间的目标发起火力突击。

    军一级作战单位基本上没有战区突击能力,就更别说师级作战单位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不可能要求第7装甲师包打天下。

    按照鲁燎原的意思,也只是需要盟友出力,在第5陆战师完成了扫荡任务之后,由盟军对付残敌,负责控制占领区,确保第7装甲师的作战任务不会在第17装甲师撤走之后变得更家繁重。

    对此,丁镇南心里有数。

    当晚,他就搭乘运输机返回哈利德国王军事城。

    虽然鲁燎原没有说,但是他提到的“盟军”指的就是沙乌地皇家军队。

    不要忘了,沙乌地是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集团的首领,还是穆阿世界的金主,拥有新月地区最多的财富。

    关键还有,打击伊拉克,其实是在捍卫沙乌地。

    如果没有联军,伊拉克军队恐怕早就打下了利雅得。

    虽然沙乌地国王早就表示愿意承担大部分战争开支,但是以当前局面,沙乌地只出钱肯定是远远不够。

    全球大战已经爆发,显然不可能让沙乌地继续躲在联军身后。

    再说,如果沙乌地不肯出兵,那么其他产油国也会驻足不前。

    只有搞定了沙乌地,才能名正言顺的让其他产油国出兵参与地面战斗!


………………………………

第120章 金钱防御

    让沙乌地,或者说是逼迫沙乌地投入更多兵力,而且参与前线的地面战斗,至少得担负维持占领区秩序的任务,就不是这个三十多岁,刚刚破格晋升为陆军准将的联军参谋长能够办到的了。

    回到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丁镇南立即就去找到了施授良。

    随后,两人就乘坐直升机去了利雅得。

    到了王宫之后,施授良把丁镇南留在外面,单独去见沙乌地国王。

    至于施授良能否说服沙乌地国王,丁镇南心里没底,或者说只是希望施授良亲自出面能有所帮助。

    来沙乌地两个多月,丁镇南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说的话,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他对沙乌地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毕竟沙乌地所在的新月地区不归西部战区管。

    简单的说,就是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出口石油获得的巨额利润,3000万沙乌地人才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占据统治地位的沙乌地王室也才能够稳坐钓鱼台,不用面对此起彼伏的内部动乱。

    关键还有,沙乌地的国家安全也是建立在财富之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乌地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军火进口国。

    按照非官方的统计数据,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从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并正式建国之后,即在过去40多年里,沙乌地是全球头号军火进口国。以新历150年的币制为准,沙乌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面进口了大约8000亿金元的军火,相当于没年花200亿金元购买军火。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在新历149年,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军费开支超过200亿金元,而政府预算超过200亿金元的国家还不到50个,此外还有大约100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200亿金元。

    关键还有,沙乌地不止是从梁夏帝国进口军火。

    数十年来,沙乌地一直坚持武器装备的进口多元化政策,即同时从包括三个超级霸权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口武器装备。

    比如,在从梁夏帝国采购“战…11”战斗机的同时,沙乌地还打算从纽兰共和国引进性能相当的F…15。只是到最后,因为梁夏帝国答应出口“战…11AG”,所以沙乌地才没引进性能完全重合的F…15A。大概为了“补偿”纽兰共和国,沙乌地还是进口了一批M109A3自行榴弹炮。

    其实,沙乌地在进口军火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平衡”政策。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几个超级霸权都要照顾到。

    比如,当初在从梁夏帝国进口了几百亿金元的军火之后,沙乌地以1亿金马克的单价从迢曼帝国采购了几十枚中程弹道导弹,哪怕这些导弹在服役之后一直处于封存状态,而且从来没有使用过。

    两伊战争期间,沙乌地当局的这种“平衡”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说的话,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也就是通过沙乌地等产油国,从东方集团获得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沙乌地,伊拉克获得了数百辆梁夏帝国的ZT…8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在两伊战争后期,特别是在围绕两河三角洲地区的争夺战当中,起到了极为关键,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主战坦克,伊拉克或许会丢掉巴士X。

    果真如此,那么两伊战争肯定不可能在新历148年宣告结束。

    当时,军情局就进行了迷密调查。

    结果发现,这批坦克在巴铁生产,原本应该装备巴铁的装甲部队,结果却以高价出售给了沙乌地。

    只是如此,那还没什么。

    不管怎样,沙乌地在当时是帝国的准盟友,而且比很多盟友都还重要,跟巴铁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可问题是,帝国并没有准许向伊拉克出售军火,特别是主战装备。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当局就宣布保持中立,对交战双方实施严格的制裁与禁运。

    当然,主要针对的就是军火。

    在调查结果出来后,帝国当局立即把沙乌地列入了禁运名单。

    因为无法从梁夏帝国采购ZT…80主战坦克,所以沙乌地只能另寻他途,最终从西陆集团的洛克国采购了一批AMX…30坦克来应急。只不过,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前,这些坦克就从沙乌地皇家陆军中除名了。除了少数赠送给友好国家之外,其他的AMX…30都被沙乌地皇家陆军封存了起来。

    只是,沙乌地皇家陆军没有打算重新启用这些坦克。

    不是因为麻烦,而是AMX…30的性能太差,不但比不上ZT…99AG,比ZT…80都差了很大一截。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战斗全重36吨的AMX…30只能算轻型坦克。

    也就是受该事件的影响,沙乌地才在选择先进战斗机的时候,把纽兰共和国的F…15A列入了采购清单。

    这种情况持续到两伊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梁夏帝国才解除了对沙乌地的军事禁运。

    至于沙乌地擅自卖给伊拉克的那批ZT…80主战坦克,大部分在波伊战争结束前损毁,而剩下的也在战后归还给了沙乌地。因为状态都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得到保养,所以这些坦克后来全部被当成援助装备送给巴铁。其中的一些,仍然在巴铁陆军服役,而且状态还保持得很不错。

    由此,也不看看出,沙乌地为什么要坚持“平衡”政策。

    在根本上,沙乌地的“平衡”政策其实是在用金钱购买安全,即通过采购军火讨好三个超级霸权。

    当然,这种局面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就已宣告结束。

    别看沙乌地王室在两伊战争期间,始终都坚定不移的支持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可是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双方关系友好,而是借助侯赛因政权来抵挡与打击北面的波伊国,削弱来自北方的威胁。

    沙乌地这些产油国,一直都把波伊国当成头号大敌。

    不说别的,波伊国是通过革命性质的战争获得独立,推翻了有封建色彩的王朝,而沙乌地等产油国全都是“王朝”。

    从这个角度看,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产油国才是两伊战争的始作俑者。

    没有沙乌地等产油国的援助,侯赛因政权用什么购买发动战争需要的武器装备?

    按照民间传闻,只是沙乌地王室,就在两伊战争爆发前的3年内,先后为侯赛因政权输送了百亿金元。这些钱全都用来采购武器装备,而且都在不久之后用在战场上,帮助伊拉克军队取的了开战之后的大胜。

    只是,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来自波伊国的威胁已经不那么明显。

    相反,侯赛因政权的威胁变得愈发的突出。

    不说别的,对科威特的主权诉求,就对沙乌地等国构成严重威胁,因为科威特同样是产油国,在国本上跟沙乌地等其他产油国没什么两样,同样拿金钱购买安全,只是体量比沙乌地小得多。

    如果伊拉克能够吞并科威特,也就能够推翻沙乌地王室。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沙乌地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向梁夏帝国倾斜。

    这也跟梁夏帝国的实力得到恢复,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有很大的关系。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梁夏帝国的威望跌到谷底,战后的战略扩张由此宣告结束,并转为战略防御。

    经过十几年的调整,特别是在周涌涛上台执政之后,帝国擦重新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此外,沙乌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波沙湾地区,伊拉克得到了迢曼帝国的全力支持,而波伊国早就投靠纽兰共和国,沙乌地等产油国则一直跟梁夏帝国交好。如果失去梁夏帝国的保护,沙乌地等产油国必然自身难保。

    此间的众多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采购先进战斗机。

    在两伊战争结束的当年,沙乌地就向全世界发出招标书,要用100亿金元采购150架重型战斗机。

    要说的话,这也是两伊战争之后,全球最大的一笔军火贸易。

    因为两伊战争已经结束,军火企业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全球的战斗机生产商都在高度关注这笔买卖。

    包括梁夏帝国的“战…9B”与“战…11A”在内,共有7种重型战斗机参与竞标。另外5种分别是,纽兰共和国的F…14A与F…15A,迢曼帝国的“狂风”ADV与“旋风”,以及西骆沙的MG…31。

    后面3种,其实只是来凑数。

    不止性能不够先进,还有政治层面的关系,沙乌地最不需要讨好的其实就是在暗中支持伊拉克的西陆集团。

    至于前面4种,首先出局的是F…14A。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战斗机已经装备了波伊国空军,而沙乌地显然不想使用跟潜在对手一样的战斗机。

    随后,梁夏帝国的“战…9B”也扫地出门。

    主要就是,这种战斗机的维护与保养非常麻烦,得采购海军航空兵的保障设备,而且性能也不见得有多好。站在沙乌地皇家空军的立场上,其实不需要一种用来执行截击任务的重型战斗机。

    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两种空军型的战斗机。

    要说的话,沙乌地差一点就选择了F…15A。

    不是说帝国拿来竞标的“战…11AG”不够先进,也不是开价太高,而是在申请出口许可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当时,这种战斗机只卖给了3个国家,即头号盟友高巨王国,以及面向东望洋的狭夷皇国与奥国。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后两个买家,主要是有这样的需求。

    说得直接一点,狭夷皇国与奥国,分别面向东北东望洋与东南东望洋,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作战负担,需要像“战…11”这类作战半径巨大的重型战斗机,而且没办法用轻型战斗机替代。

    其实,狭夷皇国与奥国的采购数量都不多,都在100架左右。

    因为国土狭长,没防御纵深可言,所以就连巴铁都没有采购“战…11”,使用的相对较便宜的“战…10”。

    在是否向沙乌地出口重型战斗机的问题上,帝国高层一直是举棋不定。

    结果就是,直到沙乌地当局明确表示,如果梁夏帝国不肯出口“战…11A”,就只能从纽兰共和国采购F…15A之后,帝国高层才做出让步,批准了“战…11AG”的出口合同,完成这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