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虽然在做出调整后,兵力也由最初的2个师增加到了3个师,除了陆军的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之外,还加上得到增强的第5陆战师,此外还有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等盟军部队,但是跟所要承担的任务比,这点兵力投入根本不够看,甚至无法保证能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地面战争只能分阶段进行。
这至少是大部分官兵的观点。
不过,这跟另外一个要求产生了冲突。
如果把地面战争分几个阶段,哪怕是2个阶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绝对无法在帝国当局规定的1个月内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占领巴格达等主要城市。
在理论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就需要1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丁镇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队,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直捣黄龙!
在拿下巴格达滞后,就能够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军队投降,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说不在科威特那边采取行动。
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将由陆战队在科威特那边发起佯攻,负责牵制部署在该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锐部队。
关键就是,用在该方向上的部队,其实只有2个营,而且都是合成步兵营。
在整个8月份,陆战队的头号任务是让那些运送第5陆战师的舰船前往达曼港,在夜间把装备卸下来,并且赶在天亮前伪装起来,然后由军列送走,确保不让敌人发现联军的兵力调动。
提防的不是伊拉克,是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
因为只能在夜间安排船进港卸货,作业时间仅几个小时,所以原本能在几天之内完成的转移工作,足足搞了一个月。
现在,部署在波沙湾那边的运输船只,装载的其实是弹药等作战物资。
第5陆战师的主力,早已经转移到拉夫哈附近,而且都处于隐蔽部署状态。
为了避免暴露,作战部队都分散部署,而且日常消耗的给养,特别是食物与淡水都由直升机运送。关键是,所有营地都做了伪装,比如在营房的顶部铺上了一层黄沙,以此伪装成沙丘。
至于在发动进攻之后的后勤补给,将由沙乌地的2个步兵师承担。
为此,沙乌地不但调集了约5000台军用卡车,还紧急征用了几千部能够在荒漠行驶的运输车辆。
其实,第5陆战师的任务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
在攻入伊拉克境内之后,第5陆战师直接向塞勒曼推进,占领这座位于伊拉克南部沙漠腹地的小城镇。
这是第一天的突击目标。
此后,第5陆战师的先头突击部队将继续向塞马沃进军,攻占这座位于两河流域的战略重镇。
关键,这里是陆战队与陆军作战区域的分界点。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第5陆战师在占领塞马沃之后,就要回过头,开始向下游方向的巴士拉进军。
到时,部署在沙乌地这边的联军,也会同时攻打科威特。
也就是说,由第5陆战师与联军的地面部队负责解放科威特,攻占伊拉克南部地区。
关键是打通后勤补给线。
正是如此,丁镇南明确告诉第5陆战师的官兵,他们就只有1周,最多10天,必须打下巴士拉,并控制从巴士拉到塞马沃的公路与铁路,确保能把那些运送到巴士拉的物资送往前线。
此后,才是陆军主导的攻打巴格达的作战行动。
在一周内扫荡三分之一个伊拉克!?
不是不行,不过难度确实非常大。
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后勤保障。
拟定作战计划的细节内容的时候,刘尊山等基层部队的军官提出,首先就要保证后勤保障一定得跟上。
只是地面推进的里程就超过了1200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军。
按帝国军队的战术条例,装甲部队在野外推进200千米就得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即便沿公路推进,每300到350千米就要做一次补给。如果存在交战的可能,那么补给频率要提高50%。
在高强度战斗当中,装甲部队每天的突击距离往往只有几十千米。
上次大战期间,那怕是在闪击战当中,也没有一支集团军级别的装甲部队的日突击距离超过50千米。
说得直接一点,装甲部队推进的每一步都是用海量物资垒起来的。
现代战争也是如此,装甲部队在任何时候都得保证坦克战车有60%的余油,即便在突然遭遇敌人的情况下,依然能与之交战,而不会因为缺乏燃油而丧失战术机动性,从而在遭遇战当中被敌人击溃。
这么一来,推进1200千米,仅燃油补给就要进行5到8次。
显然,需要补给的还有弹药。
如果后勤保障没法跟上,那一切都是空谈。
所幸的是,丁镇南也做了足够的保证。
除了由沙乌地提供的数千台运输车辆之外,联军还调动上千架直升机,而且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重型运输直升机,专门负责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确保突击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保障。
此外,就是加强空中打击的力度,尽可能的降低突击部队的作战消耗。
其实,陆战队自己也在努力。
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里,就有一支陆战队的航空兵,除了有几十架武装直升机,还有一百多架攻击机。
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都将在地面战争打响之后,进驻拉夫哈临时基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至于部署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攻击机,由联军司令部统一调度与指挥,不过主要面向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
此外,陆军把一个独立炮兵旅留在拉夫哈,负责协助陆战队作战。
必须承认,陆战队一直欠缺远程炮兵。
不是陆战队买不起大口径榴弹炮与远程火箭炮,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登陆作战,或着在滨海地区作战,陆战队随时都能呼叫舰队提供炮火支援,海军的战舰就是陆战队的炮兵。
帝国海军的所有驱逐舰与巡洋舰,都至少配有1门130毫米舰炮,还有部分护卫舰也配备了130毫米舰炮。
这些大口径舰炮的主要价值,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登陆舰队里,特别是在执行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往往会编入数艘专门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战舰。
有的时候,甚至是火力强大的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他把能找到的支援力量都派了过来,而陆战队的任务也只是按照计划扫荡伊拉克南部地区。
因为最先到沙乌地,还在7月份跟伊拉克军队打过一仗,所以刘尊山当仁不让的担负起了突击的重任。
仍然是他指挥的这个合成营。
与一个多月前不同的是,多了1个机步连、1个防空连与1个后勤保障营,加强之后的总兵力超过800人。
要说的话,这还不算多。
在理论上,一个陆战队的加强营最多能达到2000人的规模,在过去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团了。
其实,小而全,一直是陆战队营级作战部队的特点。
毕竟,在陆战队所面对的战场上,往往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确保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当然,承担突击任务的依然是3个装甲连与3个机步连。
虽然是在野外突击,但是装甲部队仍然排成整齐的队列。
5点30分不到,刘尊山驾乘的坦克就越过边境线,进入伊拉克境内。
因为隐蔽得非常好,所以在该方向上并没有伊拉克军队守卫边境,也就没有在越过边境线的时候遇到阻击。
6点不到,几架直升机从装甲部队的上方飞过。
不是威武的武装直升机,是小巧的侦察直升机。
按空军提供的情报,在塞马沃的南面并没有成建制部署的伊拉克军队,无需提前出动武装直升机。
为了保险期间,陆战队还是派来了几架侦察直升机。
当然,这是标准的突击战术。
侦察直升机在前面开路,装甲部队能保持行军状态,不但能节省燃油,还能让官兵保持体力。
如果敌人就在前方,突击部队就能在收到消息之后做好战斗准备。
其实,刘尊山不相信会一帆风顺。
从拉夫哈到塞马沃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20千米,哪怕直接冲过去,以坦克在野外行军所能达到的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也需要足足4个小时,期间耽搁了的话,花上5到6个小时也正常。
在这5到6个小时里面,伊拉克军队就什么事都不做吗?
()
………………………………
第105章 快速突击
整个上午,刘尊山统帅的装甲营都在荒漠里面狂奔。
虽然推进速度保持在每小时30千米以内,但是对于一支拥有30多辆主战坦克,近百辆步兵战车与数百台其他类型的作战车辆的装甲突击部队来说,还是在野外行军,能一直保持这个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然,刘尊山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除了轮番飞到队伍前面带路的侦察直升机之外,在后方边境上空,还有一架隶属于空军的“指…10A”。
其实,就算没有侦查直升机,“指…10A”也能够及时发现逼近的威胁。
突击部队一直没停,就是因为始终没有遇到真正意义的威胁。
虽然“指…10A”发现了几辆伊拉克军队的装甲侦察战车,但是没让刘尊山他们动手,直接把打击任务分派给了突前的侦察直升机。结果是,那几辆伊拉克的装甲侦察战车没能靠近突击装甲部队。
其实,那些侦察直升机,在其他国家,都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武装直升机。
在正常情况下,“直…13F”会携带1具火箭发射巢与2枚重型反坦克导弹,或者用机枪吊舱替换其中之一。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执行侦查任务的时候,“直…13F”也具有较强的打击能力,对付敌人的装甲侦查车是手到擒来。
其实,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会遭遇敌人的装甲力量。
不然的话,“直…13”还能够做得更加轻巧一些,或者搭载更多的燃油,从而获得更远的飞行距离。
因为进攻太过顺利,所以在到达塞勒曼的时候,刘尊山没让部队停下,只留下了1个机步连负责占领与控制这座位于沙漠腹地的小镇,主力部队则继续向北推进,在下午两点过才停止前进。
不是刘尊山想停下休息,而是需要给坦克战车补充燃油。
到此,已经推进了大约210千米
按照作战守则,在执行作战任务,或者附近存在威胁的时候,装甲部队的燃油储备绝对不能低于60%。
因为所有坦克战车都搭载了一具外挂油箱,所以在停下来的时候,内部燃油差不多还有60%。
要说得话,这也是帝国陆军一直坚持采用柴油发动机带来的主要好处。
设计ZT…99的时候,因为配套柴油机的研制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即输出功率无法达到帝国陆军要求的1500马力,所以为了确保ZT…99能够及时交付,帝国陆军同时投资研制了小型燃气轮机。
此后,1500马力级小型燃气轮机按时完成了开发工作,而且主要性能全都达到与超过了陆军提出的指标。即便是油耗,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只使用内部油箱,ZT…99能获得大约300千米的野战行程,在铺装路面上能超过450千米,已经达到陆军提出的最低战术性能指标。
其实,在某些方面,燃气轮机还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燃气轮机对燃料没有特别要求,几乎能够使用所有成品油,因此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后勤保障的负担。
此外就是,燃气轮机的启动速度远超过柴油机,能够赋予坦克更好的机动性能。
正是如此,西骆沙的T…80与纽兰共和国的M1才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燃气轮机。
当时,帝国陆军确实下定了决心,打算在ZT…99上使用燃气轮机,哪怕只是进行必要的尝试。
也就在帝国陆军做出决定前,配套的双增压柴油机研制成功。
虽然在某些性能上,柴油机不如燃气轮机,哪怕采用机械加涡轮增压系统,但是柴油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
省油!
在相同工况下,柴油机的油耗不到燃气轮机的三分之二。
此外,双增压柴油机对气温不太敏感,因此在高温工作环境,柴油机的实际油耗比理论的还要低。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实际测试,使用柴油机的最大行程至少都能够提高一倍!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帝国陆军下定决心了。
道理也很简单,在帝国陆军的战术体系中,主战坦克既是防御支撑点,也是反击的突击力量。关键是,帝国陆军主要面对广袤的大陆战场。这些因素都对坦克的行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帝国陆军在战后装备的坦克,无一例外的全都拥有高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行程。
比如ZT…80,最大公路行程达到了600千米,而同时代的其他坦克一般在400到500千米之间。
为了获得足够远的行程,帝国陆军甚至愿意牺牲一部分其他性能。
同样是ZT…80,因为需要增大油箱的容积,导致车体尺寸没办法缩小,结果为了控制住战斗质量,就只能削弱装甲厚度。
柴油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技术进步得到了解决。
比如,过去的柴油机对油品都很挑剔,为ZT…99研制的双增压柴油机,甚至能直接使用汽油!又比如,柴油机的低温启动性能很糟糕,通过安装小功率的辅助发动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还有,在双增压系统的助力之下,柴油机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就拿启动速度来说,双增压柴油机不比燃气轮机差多少。在2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海平面高度,冷车启动达到最大输出功率也就只需要20秒钟。理想情况下,能在大约7秒钟之内,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0千米。
要说的话,ZT…99的起步速度绝对不算慢。
配备燃气轮机,以机动性能见长,战斗全重40多吨的T…80,从静止到每小时30千米的加速时间都接近6秒。同样配备了燃气轮机,战斗全重达到64吨的M1A1,加速时间差不多7秒。
如果ZT…99采用1500马力燃气轮机,加速时间为6。4秒。
可见,使用燃气轮机的提高幅度并不明显。
由此带来的问题却非常突出。
要达到450千米的公路行程,ZT…99得拥有1800升的内部油箱容积,而在使用柴油机的情况下,即便是把油箱容积缩小到1200升,都能达到550千米的行程,扩大到1500升就能达到700千米。
千万不要小看几百升的内部容积。
在最后定型的时候,ZT…99内部油箱的容积就只有1200升,节省的空间,多装了12发炮弹。
如果采用燃气轮机,ZT…99的弹药基数会低于40发!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陆军决心使用柴油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至于作战行程,可以通过搭载外部油箱来解决。
在装上一具容积为1000升的外部油箱时,ZT…99的公路行程能达到900千米。
关键还有,ZT…99在理论上能挂2具这样的副油箱,把公路行程提高到1300千米!
当然,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ZT…99的柴油发动机的无保养故障周期,在理论上最多也就只有1000千米。履带与悬挂系统的维护周期也在1000千米之内,因此超过1000千米的行程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因为外挂油箱会阻挡向后的射界,所以在执行作战任务之前,车长往往会直接抛弃外挂油箱。
在补给的时候,刘尊山下令,让所有坦克抛弃外挂油箱,并且利用加油的功夫做了最后的检查与维护。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ZT…99AL是专门为陆战队开发的坦克,面向的滨海地区,因此在某些方面,没有考虑到在内陆作战的情况。
最突出的,其实是空调系统。
ZT…99AL使用的还是第一代空调系统,不是ZT…99B的第二代空调系统。
在把ZT…99AG出口给巴铁等盟友之后,帝国陆军获得的主要反馈信息,就是空调的功率严重不足,在低纬度的热带,特别是热带沙漠里面,制冷效果很糟糕,从而削弱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
坦克兵热得受不了,不愿意呆在坦克里面,坦克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部署在巴铁的帝国陆军,也反馈过空调的问题。
因为车内温度太高,所以驻巴铁的帝国陆军还专门做了规定,把坦克兵在夏季的作训时间限制在2个小时之内。在两个作训周期之间,至少提供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并做好防暑准备,比如提供消暑解渴的清凉饮品。
和平时期,还不是什么问题。
到了战争时期,坦克无法长时间作战,那肯定是大问题!
关键,受到影响的不止是坦克兵。
如果温度太高,很多电子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
其实,这也是ZT…99的热成像仪一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结果就是,ZT…99B采用了功率更大的第二代车载空调。
可惜的是,陆战队的ZT…99AL没采用第二代空调。
用刘尊山等坦克兵的话来说,负责采购坦克的后勤军官肯定没有去过装甲部队,不了解在坦克里呆上十几个小时是什么滋味,因此在采购坦克的时候才为了降低价格,选择价格更便宜,性能也差得多的车载空调。
在来到波沙湾之后,为了解决空调功率不足的问题,陆战队官兵想出了一个土办法。
让后勤保障部队准备大量的冰块,每次补给的时候,就往坦克里送一桶冰,以此降低坦克内部的气温。
如果使用特质容器,冰块能够在坦克里面存放大约4个小时。
关键就是,陆战队的坦克都针对高湿环境做了改进,所有的电子设备都能在潮湿环境下正常工作。如果是水陆两栖坦克,或者两栖装甲车,还要求所有内部设备在被海水浸泡之后都能正常使用。
正是如此,完全不用担心电子设备会受潮。
此外,冰融化之后,还能够用来补充消耗掉的淡水,比如柴油发动机每行驶1000千米就要补充几百升冷却液。通常情况下,特别是战时,所谓的“冷却液”其实就是加入了添加剂的淡水。要是遇到了特殊情况,或着条件不允许,直接使用饮用的淡水,也能够让发动机正常工作几个小时。
在加油的时候,做的最为关键的工作,其实是最后一次清点弹药,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弹种配比。
刘尊山下达了一条很重要的命令。
让所有的坦克,把穿甲弹的携带量提高到五成,以反装甲作战为主要任务。
下午3点,刘尊山再次带队伍出发。
也就过了半个小时,后方就发来消息,“指…10A”探测到了一支从塞马沃出发,正在向南挺进的装甲部队,怀疑是部署在该地的一个共和国卫队师,并由此推断至少有上百辆主战坦克。
显然,伊拉克军队已经发现刘尊山率领的突击部队。
关键还有,刘尊山他们当时在塞马沃南面大约80千米开外,跟北面扑来的伊拉克军队就只有大约50千米了。
“指…10A”没有提前发来消息,主要是没有跟装甲部队向北转移,仍然在沙乌地与伊拉克的边境上空巡逻。
以双方挺进的速度,将会在一个小时,最多一个半小时之后遭遇。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时间。
哪怕是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立即出动,因为部署在后方,所以最快也要差不多2个小时之后才能赶到。如果天气出现了变化,比如能见度降低,那么陆战队航空兵还很难提供直接支援。
至于部署在陆地机场上的海军航空兵,更加不要指望了。
下午第一轮打击行动在1点左右开始,因此到这个时候,几乎所有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术飞机都用光了弹药,很多在返航途中,最快也要到5点左右才能再次出动,执行傍晚的打击任务。
可见,根本就不要指望在与敌人遭遇之前获得空中支援。
不过,情况还不是非常糟糕。
一股沙尘暴正在从东北方向扑来,因此“指…10A”发来消息,前线指挥官可以选择立即停止前进,争取拖延到5点左右,也就是沙尘暴到达后,就不存在得跟伊拉克军队交战的问题了。
只是,刘尊山没有采纳空中指挥员提出的建议。
不是他胆子大,而是现在停下来,整个突击行动都会受影响。
沙尘暴至少都会持续到天黑,然后在夜间花几个小时做准备,特别是检修坦克战车,肯定无法按计划推进到塞马沃。
关键还有,伊拉克军队未必会在沙尘暴到来的时候撤退,反到有可能就地隐蔽。
也就是说,仍然得在今晚或者是明天上午与伊拉克军队交战,而且到时候未必能够获得空中支援。
关键还有,受到沙尘暴影响,所有的战术侦察手段都已失灵。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肯定更加了解这片荒漠,更加懂得如何应付沙尘暴。
如果伊拉克军队率先恢复战斗力,那么由刘尊山指挥的装甲部队,反到可能在夜间做准备的时候遭到突击。
到时候别说进军塞马沃,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显然,现在绝对不能停下来!
………………………………
第106章 今非昔比
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联军司令部。
收到报告之后,丁镇南立即赶了过来。在询问一番之后,他也就放下心来,再也没半点担忧。
冲在前面的是刘尊山指挥的突击部队,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就反复强调了一点,必须把波沙湾地区糟糕的气候条件考虑进去。
主要指的也就是沙尘暴。
虽然高温同样是大问题,但是在适应之后,特别是在加大了相关投入,比如给每间营房安装空调,缩短室外执勤的时间等等,高温对官兵造成的影响已经是微乎其微。装备则通过加大维护力度,缩短维护的间隔时间,经常更换易老化的耗材等方式,也能够达到较高的出勤率。
唯一过不去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面,因为沙尘暴,至少取消了4000多个架次的空袭行动,导致作战效率降低了一成以上。
关键就是,沙尘暴根本就避不开!
在进行空中打击的时候,如果遇到沙尘暴,别说是激光制导炸弹,就算是铁壳炸弹,也未必能够正常使用。
伊拉克军队利用这一点,保存了大量主战装备,包括数千辆坦克。
地面作战,其实也一样。
沙尘暴不但会导致能见度大幅度降低,还会产生强静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能烧毁电子设备。
针对沙尘暴产生的影响,帝国空军在8月初紧急发射了几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能提供几个小时的天气预报,无法消除沙尘暴。
在沙尘暴面前,只能绕着走。
丁镇南耐心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收到了前线发来的消息。
其实是“指…10A”发回来的一份报告。
在沙尘暴到来之前,陆战队的突击部队已经机动到伊拉克军队的西南方向,也就是处在上风方向。
虽然这会提前被沙尘暴席卷,但是背对沙尘暴,能保护红外成像仪等电子设备。
不过,那些ZT…99AL仍然在向北运动。
显然,突击部队想运动到上风口。
原因无二,尽可能的降低横风造成的影响。
虽然坦克有横风测量仪,而且跟火控系统联动,但是在远距离交战的时候,坦克车长都会设法降低横风造成的影响。
在理论上,横风是影响坦克炮命中精度的头号干扰因素。
降低横风影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处在顺风方向上。
让风向跟炮击方向平行,就能减少炮弹在飞行中受到的影响。
显然,这也是突击部队向西北方向运动的关键所在。
抓住沙尘暴到来之前的大约半个小时,突击部队的30多辆ZT…99AL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协同作战的20多辆步兵战车在东南方向上,也对来袭的伊拉克坦克战车发起了攻击。
步兵战车使用的线导重型反坦克导弹,全程由射手控制,不受横风的影响。
只是,时间太过短促了。
不过,也不见得是坏事。
按照“指…10A”发来的报告,从北面来的是共和国卫队的一个装甲旅,有数百辆坦克与步兵战车,兵力差不多是突击部队的三倍。如果得到了加强,还有数百名携带反坦克导弹与火箭筒的步兵。
要是没遇到这场沙尘暴,哪怕最后击败了敌人,突击部队同样会遭受惨重损失。
从东北方向上袭来的沙尘暴,其实保护了突击部队。
根据联合指挥机的报告,在沙尘暴到来的时候,突击部队已经摧毁数十辆坦克,基本上击溃了伊拉克军队。
只是,丁镇南不敢大意,随后就下令,让陆战队航空兵做好准备。
在沙尘暴过去之后,立即派出武装直升机,搜寻与歼灭那些没有被突击部队消灭的伊拉克坦克与战车。
此外,就是派出运输直升机,把物资与给养送上去。
如果需要,还要帮助突击部队维修受损与出故障的坦克战车。
总而言之,就是尽快让突击部队恢复作战能力,好继续向塞马沃进发。
不是丁镇南不体恤基层部队,更不是说相信刘尊山,而是在前线,暂时没有能顶上去的装甲部队。
沙尘暴同样导致主力部队放慢了前进速度。
关键还有,后勤保障部队是跟随主力部队活动,很多车辆是临时调配,并没有针对新月地区的恶劣环境做必要改进。比如很多军用卡车没有更换空其滤清器,在沙尘暴的袭扰下很容易报废。
如果刘尊山的突击部队停了下来,进攻行动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戛然而止。
一个师的兵力,聚集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荒漠深处,后果将难以设想,何况伊拉克军队已经发线这路大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