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不能怪白华伟。

    不管怎样,他是一名典型的海军军官。

    在历史上,海军面对的都是“决胜”战局,即海洋上的战争都是通过决定性的大海战来分出胜负。比如决定布兰王国霸权地位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把梁夏帝国送上全球霸主宝座的咽喉海峡大海战,决定了第一次全球大战最终结局的守望者海峡大海战,成为第二次全球大战东望洋战争分水岭的西北东望洋海战,与同样重要的西南梵炎洋海战,无一例外的都是决定性的海上战役。

    关键,这本身就是海军特色。

    只要海军还得依靠舰队作战,而且舰队依然是海洋霸主,那么这种通过舰队决战来确定胜负的交战方式就不会改变。

    在正统的海军理论当中,都是谋求在决定性海上战役中击败对手。

    不过,这套决战理论主要是体现在战役层面上。

    要说的话,白华伟没有搞明白的,其实是战役与战略的区别。

    不是说他搞不明白,而是海军军官在某些时候,更愿意相信自己最了解的军事思想。

    在战略层面上,海军就有区别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做为典型的技术类军种,海军对军事建设的依赖性更大,也更加注重在非战时期的战备水准。

    不然,在论议两院通过法案限制海军拥有的航母数量时,海军上下也不会集体抵制。

    就是这份法案,让周涌涛脱下了军服,并且在几年之后,以帝国首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帝都。

    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白华伟支持丁镇南的关键所在。

    只是,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一个由海军打主力的战场上,不要指望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往简单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非战时期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如果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那么没等到大战爆发,就已经被沉重的军费开支给压垮了。

    此外,军备竞赛必然是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全球大战就是由海军军备竞赛引发,因此在战后,才出现了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和平时期维持全球霸权,或者全球利益的海军力量,在战争时期不足以击败所有的对手。

    这个特点,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体现得最为明显。

    哪怕是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削减到15艘,也有能力维持全球存在与全球霸权。

    可相对的,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之后,击败所有的敌人。

    其实,连击败纽兰海军都办不到。

    不要看帝国海军拥有的航母,超过其他国家的综合,帝国海军的战斗力更是远超所有的对手,可是这样的兵力优势,根本没法支撑大规模进攻行动,即便是维持和平时期的全球存在都非常困难。

    正是如此,在上升成为帝国的总体军事战略的时候,丁镇南提出,针对不同的假想敌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

    对付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自然是速战速决。

    道理也很简单,对付西陆集团以地面战争为主,由陆军与空军打主力。陆军与空军在和平时期的战备水平,以及在战争爆发之后的动员速度都远在海军之上,因此有能力迅速击败主要敌人。

    其实,这个观点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

    当时,骆沙联邦试图通过闪击战击败迢曼帝国,要不是梁夏帝国及时出兵,恐怕迢曼帝国已经完蛋了。

    骆沙联邦没能火速击败迢曼帝国,不是军事理论有问题,是实力不够。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理论,跟“闪击战”有天壤之别。

    说得直接一点,闪击战是以地面进攻为主,对敌国实现军事占领达到战胜敌人,并且结束战争的目的,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地面部队,消耗很多的战争物资,并且得承受极为巨大的伤亡与损失。

    关键还有,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当初,骆沙联邦计划用一年之间击败迢曼帝国。

    即便到了战后,在西陆集团提出的几套类似的战略计划当中,也把攻占东骆沙的时间设定为一年。

    这意味着,无论如何都无法在东方集团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达成进攻的战略目的。

    那么,闪击战必然演变成消耗战!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军事改革后,帝国就放弃了“闪击战”理论,并着手寻找新的军事学说。

    目的只有一个:解决或者避开“消耗战”陷阱。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其实主要靠战略打击。

    也就是说,跟上次大战时期帝国对付狭夷皇国,以及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打击迢曼帝国的战略轰炸差不多。

    通过高强度的战略打击,彻底摧毁对方的战争基础,实现取得胜利的目的。

    其实,丁镇南搞的不是战略轰炸,至少跟上次大战期间的战略轰炸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上次大战中,战略轰炸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轰炸目标,不仅仅是军事设施与工业设施,还包括民用设施,在很多时候甚至直接针对民用目标。

    比如在轰炸狭夷皇国的时候,帝国陆军航空兵就多次轰炸居民区。

    当然,不是说这种轰炸方式无法达到战争目的。

    至少从上次大战的结果来看,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确实是打垮敌人,并且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

    像这种不区分目标性质的大规模轰炸,存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耗费太大。

    在针对大型工业城市这类目标的时候,往往需要出动数百架,甚至是上千架轰炸机,一次投掷数千吨炸弹,才能达到有限的目的。如果算上消耗的燃油,以及被击落的轰炸机,就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了。

    当然,还必须考虑人员伤亡。

    一架轰炸机多的话有十几名机组成员,少的也有好几人,而且被击落之后,机组成员幸存的概率极低。

    就算成功跳伞,也多半会落在敌控区,然后被敌人抓获。

    此外就是,大规模战略轰炸,必然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然后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舆论压力。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空军就因为轰炸城市,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只有在全面战争,而且是在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后,才能够施行这种规模战略轰炸。

    在上次大战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的明确。

    比如在完成战争动员前,针对狭夷皇国的战略轰炸,其实都是在小打小闹,基本上没有形成规模,在最初的小半年里面,还是以双发的中型轰炸机为主,到了后期才让重型轰炸机登场。

    在西大陆战场那边也是如此。

    当时,纽兰联邦在正式参战之前,为布兰王国提供的援助很有限,因此由布兰皇家空军主导的针对迢曼帝国的战略轰炸,更像是为了振奋军心士气所采取的报复行动。哪怕在纽兰联邦参战之后,也因为重型轰炸机不够多,没有立即加强轰炸的力度,直到骆沙联邦即将战败才对迢曼帝国发起千机大轰炸。

    说得简单一点,传统的战略轰炸,需要在完成战争动员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这跟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恰好相反。

    如果什么都要在完成动员的基础之上展开,丁镇南提出的学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针对西陆集团,所要进行的战略打击,必然以精确轰炸为主,以摧毁敌人的军事与准军事目标为目的。

    重点打击目标,其实是各类工业设施。

    早在2年之前,丁镇南、白华伟与李天凌就联名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详细的罗列出了数百个种类的工业目标,并且提到希望军情局能够根据这份报告,在和平时期加大对这些工业目标的监视力度。

    摧毁敌人的工业生产力,也就等于战胜了敌人。

    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对于已经丧失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来说,不但会战败,其遭遇甚至连战败都不如。

    这个,在狭夷皇国身上体现得格外的明显。

    在上次大战中,狭夷皇国被炸垮之后,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别说是平民,连军人的生存都没有保证。哪怕在梁夏帝国出兵占领,并且开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后,狭夷皇国的局面也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民众依然是食不果腹。关键是,在此后的几年里,狭夷皇国一直在向外输出劳力,以换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资。根据非官方统计数据,在这场大战当中,至少都有600万狭夷劳工客死他乡,其中半数以上是尸骨无存,而狭夷皇国在战争期间阵亡的军人还不到500万。

    往前推几十年,要想靠轰炸摧毁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工业生产力,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上次大战最后两年,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调集了上万架战略轰炸机,对纽兰本土进行狂轰滥炸,在付出损失近5000架轰炸机,阵亡机组人员数万名的代价下,用了1500万吨炸弹都没能摧毁纽兰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力,最后还不得不放弃对纽兰共和国的战争,接受没有取胜的结果。

    要说的话,第二次全球大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在大战结束后迅速分道扬镳,就跟最后两年对纽兰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有关。迢曼帝国认为自己承受了更大损失,而梁夏帝国认为迢曼帝国没有尽到义务,以此两者在如何瓜分胜利果实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按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战争开支的划分,是两大传统帝国在战后决裂的头号原因。

    要往根本上讲,其实就是战略轰炸的效费比太低了。

    只是,发展到现在,依托把打击效率提高了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精确制导弹药,通过战略轰炸在短期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力,并且迫使其投降,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在历年的兵棋推演当中,丁镇南等少壮派军官都用结果证明了该战略的可行性。

    可问题是,这只是兵棋推演。

    在伊拉克悍然出兵入侵与吞并科威特之后,帝国才断然出手,而且让丁镇南来担任作战参谋。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拿伊拉克练手,通过轰炸伊拉克证明丁镇南的军事学说。

    让丁镇南用实际的行动证明,能不能通过一场主要使用高精度弹药的战略轰炸,在短时间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彻底打掉其战争潜力,甚至逼迫其投降,在不打地面战争,或者是严格控制地面战争规模的情况下,实现最高级别的目的,包括在大规模打击结束之后出兵占领敌对国。

    从之前一个多月的战斗,准确说是打击结果看,效果非常的不错!

    在理论上,击败西陆集团的难度更大,不过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那么,这种战法能够用来对付东望洋对岸的敌人吗?


………………………………

第101章 负重前行

    长期以来,帝国当局都把东望洋对岸的纽兰共和国当成劲敌,反到没有把迢曼帝国当成威胁。

    这不止跟综合实力有关,还有战略地缘层面的关系。

    虽然在大陆方向上,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一直采取防御战略,但是在关系核心利益的海洋方向上,帝国一直奉行的进攻战略。别说主动向西陆集团妥协,甚至没有给西陆集团太多发展空间。

    关键就在这里。

    哪怕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非常强大,综合实力不在纽兰共和国之下,也会因为地缘问题而难以施展。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海军只需要扼住夕梵运河,再不济退守基布要塞,就能够把西陆集团挡在核心利益圈之外。

    从陆地上攻打帝国?

    哪怕西陆集团有足够的兵力,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向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低头。

    在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还没有一个敌人从陆地上对帝国本土构成过威胁!

    与之相比,帝国跟纽兰共和国就是另外一层关系了。

    仍然从战略地缘的角度来看,纽兰共和国是唯一能在全球范围内,跟梁夏帝国争夺统治权的国家。

    要说的话,纽兰共和国拥有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不在世界岛上,而且拥有足够广袤的国土、以及足够丰富的资源来参与争夺霸主宝座的竞争。

    放眼全球,就再也没有类似的国家了!

    此外,纽兰共和国还濒临两大洋。

    可见,纽兰共和国天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而且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海洋霸权的独特优势。

    要说的话,比梁夏帝国还要优越!

    哪怕梁夏帝国从来就没有把迢曼帝国放在眼里,但是不能无视迢曼帝国的存在,更别说是不设防。

    可见,在任何时候,梁夏帝国都是海陆双向的帝国。

    这意味着,梁夏帝国不可能把资源集中到任何一边,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力。

    其实,这也是帝国不可能跟纽兰共和国和解的原因。

    为了遏制,也可以说不让纽兰共和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东望洋对帝国构成威胁,帝国一直控制与占领着霍瓦依群岛,而且从来没有提过要把霍瓦依群岛归还给纽兰共和国,或者从霍瓦依群岛撤军。

    此外,帝国还一直在增强霍瓦依群岛上的军事部署。

    在军事层面上,帝国控制霍瓦依群岛,主要是东望洋实在太大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岛屿都集中分布在西边。

    即便是霍瓦依群岛,也在东望洋中部,距离纽兰共和国西海岸超过5000千米。

    从霍瓦依群岛往东,直到孤大陆,几乎就没有岛屿!

    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即便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从霍瓦依群岛起飞,也需要飞行5000多千米,才能够到达纽兰共和国西海岸上空。如果要轰炸纽兰共和国本土腹地的目标,轰炸机就要有8000、甚至是10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相反,如果纽兰海军控制了西东望洋上的岛屿,哪怕是离巨大陆比较远的北马群岛,轰炸机也只用飞行3000千米,就能轰炸位于帝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即便是轰炸帝都也只需要不到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何况,在西东望洋,还有很多岛屿离帝国本土更近,比如狭夷诸岛与南北撒豆群岛。

    这种差距,让帝国海军必须在东望洋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因为只要丧失主动权,本土就可能不保。

    此外,也对帝国空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次大战后期,帝国投入海量的资金、资源与人员,研制作战半径超过5000千米的超级轰炸机,就是为了以霍瓦依群岛为基地,对纽兰本土实施战略轰炸,而且到最后,还是因为技术与成本问题下马。

    即便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

    具体一点,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跟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轰炸机比,作战半径都要高出大约2000千米。

    此外,帝国空军在和平时期维持了近800架大型加油机,还坚持使用输油速度更快,而且对受油机的操作要求更低的硬管式加油系统,也与轰炸机有关,即帝国空军的加油机主要为轰炸机服务。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的机型全都向“大”看齐,也与肩负的战略打击使命有关。

    比如帝国空军的电子侦察机,全都用大型民航客机充当平台,航程均超过1万千米。在战争时期,电子侦察机的头号任务就是协助轰炸机作战,伴随轰炸机飞行,干扰与压制敌人的防空雷达等电子平台。

    此外,这也是帝国空军坚持发展空射巡航导弹,而且对巡航导弹的尺寸做出严格要求的主要原因。

    发展巡航导弹可以理解,即巡航导弹能把轰炸机的打击距离提高上千千米,还可以让轰炸机在相对安全的空域活动,不用像以往那样冒险突破敌人的防空网,在高射炮与防空导弹编织起来的火网中投弹。

    至于后者,跟帝国轰炸机天生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尽可能的延长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哪怕能够获得加油机支持,也需要轰炸机有足够的载油量,即加油机未必能随时飞往前沿,因此在设计轰炸机的时候,必须首先保证油箱的容积。

    哪怕没法满油起飞,也可以满载起飞,升空之后再进行空中加油,从而获得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机体大小确定了之后,油箱越大就意味着留给弹仓的空间越小。

    虽然帝国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并不低,但是弹仓的容积相对较小,特别是长度受到严格限制。

    正是如此,就需要严格的限制空射巡航导弹的长度,至少能塞进弹仓。

    就算能够在外部挂点上携带导弹,在设计阶段,也必须考虑弹仓尺寸,按照内载的标准限制尺寸。

    其实,海军也深受影响。

    “攻…5”在设计的时候,要求作战半径必须超过2000千米,而实际在挂上了3具大型副油箱之后能够达到2500千米。只是后期改进型,因为空重增加了不少,加上内部油箱受电子设备挤压,作战半径反而缩短了几百千米。可即便如此,“攻…5”也具有不低于2000千米的最大作战半径。

    这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战斗机的作战半径!

    要说的话,即便是在现役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当中,都没有几种具备20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

    此外,“战…9B”在挂上2具大型副油箱后,有高达1500千米的截击作战半径。

    按海军的战术要求,“战…9”得在必要的时候为轰炸机护航,因此需要大航程,以及足够的作战半径。

    反到是用来替代轻型攻击机的“战…12”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控制价格,不得不降低性能指标,把作战半径缩短到1200千米,由此成为进入2马赫时代之后,帝国海军装备的作战半径最短的舰载战斗机。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一向都非常重视伙伴加油技术。

    其实,这也是海军迟迟不肯让“攻…5”退役的关键所在。

    在挂上4具大型副油箱,以及1具伙伴加油吊舱后,“攻…5”能飞到1000千米外为3架战斗机各补充3吨燃油,确保这些战斗机能以巡航速度飞回舰队,或者把作战半径延伸500千米。

    这种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而且现在没办法替代。

    帝国海军一直强调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其实就是希望把航母战斗群部署在远海,在离陆地尽可能远的地方作战。

    虽然帝国海军没有指望通过距离避免危险,但是离得远一点,那么受到的威胁就肯定小一点,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时间组织防御,也就有更大的把握顶住即将到来的攻击。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同样重视巡航导弹,并且努力提高各种战斗舰艇搭载巡航导弹能力的关键原因。

    当巡航导弹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甚至是2000千米的时候,就能替代舰载机,承担一部分战略打击任务。因为不存在损失飞行员的问题,所以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指挥官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往往会动用巡航导弹去打击敌人的战略目标,以降低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损失。

    在巡洋舰与驱逐舰,帝国海军已经开始普及能够发射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

    此外,在下一代大型攻击潜艇上,帝国海军也明确要求,搭载30枚巡航导弹,不能影响正常的作战行动。简单说,大型攻击潜艇也要通过搭载与使用巡航导弹,承担一部分对地打击任务。

    当然,在帝国海军看来,巡航导弹的射程依然远远不够。

    在发展巡航导弹的时候,海空两军才搞得不欢而散。海军希望通过增加尺寸的方式,装载更多的燃料,在保证其他指标,比如弹头重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尽量的提高射程,哪怕导弹大一些与重一些都能接受。

    在海军的规划当中,下一代巡航导弹的射程至少都要达到2500千米,确保搭载平台能远离危险海域。

    此外就是,最好把弹头提高到1000千克,至少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也就是达到750千克,从而能采用像子母弹、钻地弹头等特种弹头,提高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与战场适用性。

    其实,在针对纽兰共和国的所有战略计划当中,巡航导弹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为距离纽兰本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从北夕落洋撤离之后,在纽兰本土附近再也没有帝国军队的立足点,所以不管是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还是海军的战舰,都主要依靠巡航导弹打击纽兰本土。

    这样一来,战略打击的成本就成了天大的问题。

    如果当大规模消耗弹药使用,那么巡航导弹的价格根本就没办法承受,可以说是一种贵得根本就用不起的弹药。

    特别是在和平时期!

    因为采购数量不会太多,而且高技术武器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迅速落后,也就不可能大批量的储备,所以巡航导弹的造价根本降不下来,也不可能通过扩大采购数量来降低单价。

    关键就是储存周期。

    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一种弹药都能储存数十年,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今天,没有一种高科技装备能够保证在10年之后,依然足够的先进,不会被更先进的武器淘汰。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像巡航导弹这类精确弹药,基本上是用多少采购多少。

    不说别的,帝国的两种巡航导弹,即“画戟”与“蛇矛”都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也即将进入到量产阶段。

    可见,要用巡航导弹来完成战略轰炸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反复的强调,在面对纽兰共和国的时候,任何速胜的想法都会导致惨败。

    当然,在此基础上,丁镇南还提出了一套新的军事学说。

    从当前局面看,准确说以帝国在过去3年做的准备,根本不要指望通过几场决定性战役来击败纽兰共和国。

    要说的话,任何往这个方向上进行的努力,都非常危险!

    白华伟来找丁镇南,就是要谈这件事。

    其实,白华伟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只是依然抱有那么一点点幻想,或者说觉得应该尝试一番。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来此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两人聊了半个小时,主要是运输机早就做好了起飞准备,地勤人员两次打电话来询问何时能起飞。

    毕竟,这里是军事基地,随时有军机起降,总不能让运输机一直停在跑道旁吧。

    当然,半个小时的时间,也足够让白华伟回心转意。

    在地勤部门第三次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丁镇南驾车把白华伟送了过去,并且目送他搭乘的运输机升空。

    要说的话,丁镇南还真有点担心。

    白华伟的能力肯定没有问题,他的问题是压力太大。

    在外人的眼里,他是“海军战神”白止战的小儿子,而且是几个兄弟当中,最有可能继承父亲衣钵的一个。

    生活在父亲光环下,不可能没有压力!

    如果无法放下压力,白华伟很难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甚至有可能在战场上犯下严重错误。

    这一点跟当初的刘向真非常相似。

    只是,丁镇南帮不了他。

    丁镇南能做的,也就是打即将开始的地面战争,尽可能降低对后勤保障的压力,从而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东望洋那边。

    波沙湾这边即将打响的地面战争,才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

第102章 地面战争

    9月17日的凌晨,在经过6天准备之后,波伊战争的第三阶段,即解放科威特与攻打伊拉克的地面战争开始。

    凌晨2点,丁镇南发出了作战行动正式开始的信号。

    率先进行的依然是前期火力准备,由航空兵打主力。

    虽然波沙湾这边的主力是海军航空兵,6个部署在地面基地的舰载机联队,但是空军并没有撒手不管,依然留下了足够多的支援飞机,包括8架“指…8C”与几十架配有软管加油系统的大型加油机。

    此外,还有3架“指…10A”。

    除了最早派驻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并且参与前期打击行动的那架,另外2架都在上个月进驻。

    之前,在寻歼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发射车的时候,这3架联合指挥机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说的话,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寻找与消灭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发射车始终都是联合部队的头号任务。

    在空军被彻底打垮,防空体系被摧毁之后,中短程弹道导弹成为了侯赛因军政府唯一的反击武器。

    当然,这几千枚弹道导弹有巨大威胁。

    8月上旬,伊拉克军队就连续发动了多次导弹袭击,而且瞄准的全都是沙乌地的首都等主要城市。

    在两伊战争中,由双方发射的数千枚弹道导弹,超过八成射向对方的城市,用来打击军事目标的不到两成。

    实战早已证明,这些误差高达数百米,甚至是上千米的弹道导弹,并不适合用来对付面积较小的点状目标,打击城市的效果反到理想一些,而且袭击城市能打击敌国民众的斗志与信心。

    所幸的是,在那段时间,帝国空军与海军全力出动,摧毁了所有固定部署的弹道导弹发射架,还摧毁了数百枚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弹道导弹,让伊拉克丧失了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的能力。

    这些射向沙乌地的弹道导弹要么偏离目标,要么被“神箭手”拦截了下来。

    只是,伊拉克军队还有几十部导弹发射车。

    这些导弹发射车成了联军的心腹大患。

    在8月13日夜间,伊拉克军队突然发动袭击,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从部署在本土北部的发射阵地,向沙乌地的北部,靠近边境的一座联军军营发射了一枚射程900千米的弹道导弹。

    这座营地靠近边境,不在“神箭手”的保护范围内。

    当时,帝国空军只在沙乌地部署了3套“神箭手”防空系统,分别保护首都利雅得,联军总部所在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以及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达曼港,没有多余的“神箭手”系统来保护部署在前沿的作战部队。

    再说,帝国空军研制与采购“神箭手”防空系统所为的,就不是保护野战部队。

    关键就是,这枚弹道导弹并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