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依靠数量众多的舰载战斗机,就能够对付那些挂着铁壳炸弹的攻击机。
相比之下,来自海面下的威胁从来没有减弱过。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上次大战中损失的航母,有接近一半是被潜艇击沉,被飞机炸沉的反到没有这么多!
虽然帝国海军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下舰队,还有性能最好的大型攻击潜艇,但是反潜的压力从来都没有减轻过,因此帝国海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一艘远洋战舰都得具备完整的反潜作战能力。
不止是反潜护卫舰,还有防空巡洋舰。
帝国海军的通用驱逐舰,几乎全的是货真价实的反潜驱逐舰,而真正的防空驱逐舰反到没有几艘。
正是如此,如果必须得做出取舍,那么舍弃的就肯定是制海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帝国海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把原本充当备胎的“青州”级放到了主角位置上。
所幸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第一批8艘建成之前,能大幅度提高导弹发射速度的垂直发射系统诞生,火力密度不再是问题。
从第9艘开始,“青州”级用布置在上层建筑前后,2套共计128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前后两套导弹发射架,后来还拆掉了反舰导弹发射架。至于前8艘,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接受改进。
此后,还开发出中段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从而在不增加照射雷达的情况之下,把一次引导的导弹提高了一倍,达到32枚,基本上达到了海军提出的,同时拦截16个目标的战术指标。
当然,DK…8“逐日”也通过采用尺寸更大的助推器,提高了射程。
最新的DK…8D,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200千米。
此外,海军还在开发高速数据链。
在理论上,今后可以由“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拦截视距之外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能摆脱照射雷达的限制,继续提高防空导弹的射程。
关键还有,由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防空导弹能拦截海天线以下的目标,不再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
总而言之,得益于技术进步,“青州”级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为能够为航母提供足够有效的防空掩护,反潜作战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吨位不足的问题,早就被海军抛到脑后。
只是,吨位不足限制了“青州”级的改进潜力,还降低了官兵的生活水准。
不过,这些都能够忍受,毕竟“青州”级足够便宜。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分3批订购42艘“青州”级,已有34艘交付与服役,其中26艘编在航母战斗群里,有8艘正在进行服役前的适航验收,还有8艘在建造当中,而且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会增加订购数量。
按去年拟定的造舰计划,防空巡洋舰总共要达到86艘,除掉22艘还没到退役年限的老式巡洋舰,其他64艘全都是“青州”级,因此就算大战没爆发,至少都要订购22艘这种巡洋舰。
当然,造就“青州”级的是雷达。
过去,限制“青州”级建造规模的同样是雷达。
所幸的是,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不但舰体的造价得已降低,雷达的采购价格也是高台跳水。
关键还有,对防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不得不认真考虑,把相控阵雷达用在更多的战舰上面,以提高舰队的综合防空战斗力!
………………………………
第88章 野心勃勃
战争的对抗手段一直都在发展与进步,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长期称霸战争舞台。
在战场上,攻守双方一直是交替领先。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面对的,也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在研制“金钟罩”系统,也就是以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舰载防空系统之前,帝国海军面临的最大威胁,也就是在前后大约10分钟内,射来的30枚重型反舰导弹所构成的饱和攻击。
按照这个标准,帝国海军确定了防空巡洋舰的基本性能,并且由此确定了“金钟罩”系统的技术参数。
以当时的设想,在低威胁海域只需为航母战斗群配备一艘防空巡洋舰,而在高风险海域配备2艘。
在理论上,2艘“青州”级就能够应付最高级别的饱和攻击。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确定了64艘的采购量。
在15支航母战斗群各配备2艘,此外在15支两栖突击群各配备2艘,剩余4艘充当分舰队旗舰。
因为巡洋舰的在航率超过了航母与两栖攻击舰,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有8艘左右的巡洋舰处于能够调用的战备状态。如果有需要,可以把这8艘巡洋舰加强给没有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战术编队。
此外,正是需要充当分舰队旗舰,或者是指挥战术编队作战,“青州”级才保留了旗舰功能。
虽然得益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增加旗舰的指挥系统,并没大幅度提高造价,但是与吨位不相称的战术指挥中心,占用了大量内部空间,还导致重心升高,挤占了本来就不够多的冗余排水量。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州”级几乎没有改进余地。
其实,这也是后来拆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放弃制海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当时的情况,64艘“青州”级是绰绰有余。
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
要说的话,“青州”级产生的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刺激了敌人,让西陆集团着手研制更先进的反舰导弹,以及性能更加强大的导弹发射平台,并且通过增加一次投射的导弹数量提高打击力度。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可靠情报,西陆集团已经有能力,在一个持续时间为5分钟的攻击波中投送60到80枚,射程超过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多个方向上同时发起突击。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精心打造的“金钟罩”防空系统差点就成了摆设。
即便是2艘“青州”级,在面对同时从多个方向上射来的60到80枚重型反舰导弹,也肯定束手无策。
其实,就算是2艘升级之后的“青州”级,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击落32个目标。
按80%的概率计算,2艘“青州”级最多能拦截26个目标,剩下的几十枚反舰导弹足够干掉整支航母战斗群。
在航母战斗群里面再编排几艘防空巡洋舰?
这个想法很好,实施难度却很大。
把地位相当的两栖攻击舰队算上,意味着需要增加30到60艘防空巡洋舰。哪怕巡洋舰的在航率更高,也要增加20到40艘。虽然“青州”级是“低配”的备胎,但是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之后,造价并不低。
跟驱逐舰与护卫舰相比,更加谈不上便宜。
通过增加防空战舰的数量来提高防空能力,效费比根本没办法接受。
说得直接一点,敌人只需要增强一次投射的反舰导弹的数量,就能够迫使帝国海军建造更多的防空巡洋舰。只是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帝国海军就已经输了,因此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也只救得了一时之急。
增强单艘战舰的战斗力?
这个办法看着不错,实施难度却非常巨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关键还是提高雷达的性能,比如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无源相控阵雷达。
即便到了现在,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没成熟,电子设备难以做到小型化,导致整套系统的质量太大。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规划,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在10年之后取得突破,就已经非常不错的了。
如果仍然用无源相控阵雷达,防空巡洋舰的作战能力就很难有实质的提升。
当然,帝国海军也在别的方面想办法。
做为次优选择,提高防空导弹的性能,也能提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比如,采用KK…12A的主动导引头来改进DK…8,从而使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具备末端自导能力,不再需要战舰用照射雷达提供引导,从而提高末端的拦截效率,以及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
此外,帝国海军还在信息领域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把防空巡洋舰与舰载预警机整合到一起,通过高速数据链让预警机引导防空导弹拦截来袭目标。如果能提高预警机的雷达性能,比如让预警机的雷达照射目标,甚至能够绕过防空巡洋舰,由预警机控制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进行作战,特别是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
还有,就是想办法提高导弹的有效射程。
最新的DK…8D已经达到200千米,而在设计中的DK…8E,因为采用了高抛弹道,理论上能够拦截400千米外的目标,至于才开始研制的DK…8F,海军明确要求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
可问题是,这些努力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很难照顾到所有方向,防空网必然存在漏洞。
正是如此,在高风险海域活动的时候,帝国海军通常让2艘,甚至3艘航母组成一支航母战斗群,从而用3到6艘防空巡洋舰掩护整个航母战斗群,用更多的防空战舰应付更大的威胁。
不过,这种战术也存在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不能无限制扩大航母战斗群的规模。
三航母战斗群已经是极限了。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在执行作战任务期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的间隔距离,而帝国海军规定至少都是20千米,护航战舰与航母也要保持10千米以上的距离,以免对正在起降的舰载机产生影响。哪怕3艘航母按照品字型排列,而且防空战舰分布在四周,掩护区域的半径都超过了40千米。
再远,就在视距之外了。
也就是说,如果再增加一艘航母,哪怕是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掩护航母的力度也不会有明显增强。
显然,这也失去了扩大战斗群规模的意义。
当然,指挥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找遍办法之后,帝国海军最终还是回到正道上,或者说是直面防空战舰不足的问题。
让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全都具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首先被选中的,也就是吨位仅次于巡洋舰的驱逐舰。
在“青州”级之前,帝国海军就打过驱逐舰的主意,还设计与建造了3个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只是这些导弹驱逐舰都不是很成功,其中2级有试验性质,在各建造2艘之后就草草收场,另外1级建造了6艘,不过因为满载排水量高达15000吨,在服役之后归入了巡洋舰行列。
往简单说,就是防空导弹系统太复杂,很难装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
在帝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所谓的“通用驱逐舰”,具备中程点防空能力的反潜驱逐舰。
数十年来,驱逐舰的首要任务是反潜。
所幸的是,在“金钟罩”系统诞生后,为不到10000吨的驱逐舰配备区域防空系统,不再是什么难事。
不要忘了,“青州”级的满载排水量不到12000吨。
也就是说,适当的降低要求,比如减少火控通道的数量,少装三分之一的导弹,再适当的省去其他的作战指标,就能够把搭载“金钟罩”系统的战舰控制在10000吨以内,也就可以归在驱逐舰的行列里。
当然,关键是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
在“青州”级的建造进入快车道,也就是在大约8年前,帝国海军就启动了新一代通用驱逐舰的招标工作。
仍然使用“通用驱逐舰”的名头,其实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受此限制,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被限制在8000吨。
这个指标,直接限制了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性能。
帝国海军明确要求,新式通用驱逐舰必须得搭载“金钟罩”系统,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得达到“青州”级的70%。这就意味着,至少要配备3部照射雷达,且垂直发射系统的载弹量不低于90枚。
虽然是按比例缩小,但是建造战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基础性能,比如至少要达到30节的航速、不低于7500海里的巡航力、保持足够的损管人员、最少45天的自持力、乃至受创之后的生存能力,都没有降低或者减少,也就需要提供足够的吨位。
严格说来,比传统的通用驱逐舰还有提高。
因为“金钟罩”系统对战舰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用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需要采用“宽体”船型增强在高海况下的航行稳定性,而这必然会加大航行阻力,也就需要配备功率更大的推进系统。
可见,要整合到一艘满载排水量8000吨的战舰上,依然有很大难度。
哪怕在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把满载排水量放宽到8500吨,续航力指标也由7500海里降低到了5000海里,意味着能少装几百吨燃油,少几个油舱也能减轻结构重量,可是依然很难达到全部的设计指标。
最后,帝国海军不得不再次做出取舍。
直接放弃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只是保留直升机飞行甲板,以及全套的基本保障设备,能够为反潜直升机提供燃油与反潜鱼雷,甚至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在舰队范围内支持反潜直升机作战。
此举,节约了大约800吨排水量。
在单独作战的时候,没有搭载反潜直升机,意味着缺乏远程反潜能力,基本上无法单独执行反潜任务。不过在航母战斗群内,能够搭载反潜直升机的战舰并不少,只是航母就能够搭载十几架反潜直升机,因此就算驱逐舰没搭载反潜直升机,对航母战斗群的反潜作战能力也没多大影响。
关键还有,在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里面,远程反潜的主力是舰载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其实只是补充力量。
有趣的是,帝国海军为驱逐舰保留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还换成重型反舰导弹,只是没有再装填能力,也没有设置内部弹仓。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做出的这个取舍,明显是针对纽兰海军。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是全球海军,需要面对所有的挑战,也就必须针对所有的假想敌来打造战舰。虽然对付西陆集团的海军,不需要多强大的反舰作战能力,主要是反潜,但是面对纽兰海军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反舰作战能力,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舰载航空兵,战舰自身就得有反舰作战能力。
此外,两套4联装反舰导弹反射装置,再加上8枚重型反舰导弹,总共不到100吨。
正是如此,才有了“杨城”级通用驱逐舰。
不过,该级的首舰在去年年底才下水,而且帝国海军不是很看好这种战舰,第一批只订购了8艘。
当然,更有可能是等待局面好转之后,再采购其改进型。
哪怕大战已经爆发,第一批4艘“杨城”级也要在明年年初才能交付,帝国海军现在能够依靠的,仍然只有“青州”级。
在第51特混舰队里面,就有3艘“青州”级。
其实,总共是4艘,只是其中的1艘留在了亚历山大港,负责掩护即将由窄海进入陆心海的运输船队。
要说的话,掩护运输船队是“青州”级的主要任务之一。
毕竟,并非所有任务都要动用航母战斗群,很多时候的护航任务,根本就用不着让航母出马。
3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加上5艘“卢城”级通用驱逐舰与6艘“南安”级反潜护卫舰,哪怕驱逐舰与护卫舰都具有点防空能力,李深智也很担忧,因为以他的判断,这点防空力量根本就顶不住敌人发起的攻击。
关键就是,陆心海太狭窄了。
其实,李深智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东陆心海部署航母。
任何一名海军将领都能看出,陆心海根本就不适合航母作战,哪怕是在海域相对较为开阔的东部。
往陆心海部署航母,差不多等于送死。
只是,李深智同样明白,如果没有航母战斗群,肯定守不住夕梵运河,更不要说是进军墨海。
不管怎样,现在都只能顶着头皮上了。
………………………………
第89章 进退两难
昨天晚上,李深智召集所有高级军官开会,着重强调了一点,敌人会寻找机会,并发动全力一击。
为了引起重视,李深智还让军情局特派员做了讲解。
这里,涉及西陆集团的总体战略。
西陆集团,一直有3个主要战略方向。即由迢曼帝国掌握主动权,布兰王国提供协助的北夕落洋战场;以西骆沙为绝对主力,其他盟国提供支持的大陆战场;由罗利王国、洛克国与斯班王国等联合主导的陆心海战场。
在这3个战略方向当中,只有陆心海与迢曼帝国没直接关系。
不是说迢曼帝国不想插手陆心海,是力有未逮。
以迢曼帝国1亿出头的人口,要压制东边有8000万人的西骆沙,控制西边有5000万人的布兰王国,盯住同样有5000多万人的洛克国,以及几个人口在1000到2000万之间的小国,差不多已经到极限了。
虽然迢曼帝国拥有西陆集团最强大的海军,主力是3艘大型航母,以及大约100艘大型舰艇与数百架作战飞机,舰队总吨位排名全球第三,但是相对承担的任务,这点兵力依然是远远不够。
不然,迢曼帝国不会给布兰王国松绑,即默认布兰王国重建海军。
现在,布兰王国拥有全球第四的舰队,有3艘小型航母,以及近百艘能够到远洋作战的大型战舰。
可问题是,西陆集团在北大西洋的作战任务太重了。
只是掩护海运航线,就需要动用迢曼海军与布兰海军的绝大部分兵力。
数十年来,布兰皇家海军的头号任务,都是反潜与护航,打造的几艘小型航母全都是货真价实的护航航母。
现役的3艘“无敌”级,同样是反潜护航航母,搭载的舰载机主要就是反潜直升机。
其实,布兰皇家海军一直在谋求大型航母。
当初跟帝国合作的时候,布兰皇家海军就设法获得了一些建造大型航母的技术,还得到了帝国的帮助。只是受波伊战争影响,加上受到战败国身份限制,在这段10多年的蜜月期里面,布兰皇家海军并没有建造大型航母。到后来,布兰皇家海军把目光转向了夕落洋对岸的纽兰共和国。
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布兰皇家海军在3年前启动了大型航母的设计与建造计划,准备用10多年时间建造3艘,至少是2艘大型航母,取代到时候已经服役30年,因为舰体老化而退役的3艘“无敌”级。
关键还有,在西陆集团的总体战略中,在北夕落洋实施防御战略。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迢曼海军与布兰皇家海军的6艘航母,夺取与掌握北夕落洋的制海权,将梁夏海军挡在北夕落洋之外,然后动用舰艇与飞机,掩护连接西大陆与北孤大陆的海运航线。
可见,就算有6艘航母,也主要是为反潜服务。
至于安排航母执行打击任务,显然不在考虑范围内。
此外就是,迢曼海军与布兰皇家海军都没想过要派舰队去陆心海作战。
在陆心海这边,西陆集团依然以防御为主,不过更加的积极,可以说成是通过主动出击来达到防御的目的。
在根本上,其实就是封锁陆心海。
战后,罗利王国与斯班王国比较重视航母,依靠盟友的身份,从梁夏帝国获得几艘小型航母,改造之后成为本国海军的绝对主力。洛克国还打造了一支拥有2艘航母,不算太差的舰队。
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在喷气时代到来之后,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与打击能力提高了好几倍。结果是,原本不算太狭窄,勉强能让航母活动的陆心海顿时就变得非常拥挤。
当然,还有经济层面的原因,即罗利王国、斯班王国与洛克国在完成重建之后,经济并没有快速发展。等到需要更新舰队的时候,才发现已经丧失单独建造大型航母,乃至大型战舰的能力。
结果就是,罗利王国与斯班王国退化到仅各自拥有1艘小型反潜航母地步。
要说的话,这两个“战胜国”连身为“战败国”的洛克国都不如。
为了巩固在西陆集团的地位,增强话语权,洛克国顶着压力,耗费大量资金与资源,打造了2艘排水量约4万吨的中型航母,由此拥有除迢曼海军之外,西陆集团唯一的固定翼常规起降舰载航空兵。
在陆心海,这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陆心海北面就是西大陆,而且南边的北玄地区,除了东边的夕梵运河之外,其他均在西陆集团的控制之下,其中几个占据了关键位置,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西陆集团成员国。
换句话说,在陆心海的周边地区,有足够的地方部署岸基航空兵。
可见,完全不需要动用航母,甚至是舰队来控制陆心海。
哪怕是在东陆心海,西陆集团也有非常突出的地缘优势,特别是在忒尔共和国宣布永久中立之后。
在波伊战争前,帝国在东陆心海的存在主要就是依靠忒尔共和国,也就是跟忒尔共和国搞好关系。
当然,忒尔共和国也希望借助梁夏帝国抗衡强大的迢曼帝国。
虽然在历史上,忒尔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关系非常不错,可以说是迢曼帝国在新月地区的代言人,但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出于维护切身利益的原因,忒尔共和国与迢曼帝国迅速的分道扬镳。
这求中的道理也很简单。
迢曼帝国想吸收忒尔共和国,把忒尔共和国纳入“大西陆”集团,并由此获得进军波沙湾的捷径。
当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波沙湾的石油。
可问题是,这必然会跟梁夏帝国发生冲突,而忒尔共和国的领导集团并不认为迢曼帝国能够战胜梁夏帝国。
也可以说,忒尔共和国更愿意充当两个大帝国的中间人,在两边都能捞取好处。
可惜的是,忒尔共和国的领导人太高估自身实力了。
其实,也就是这个选择,最终导致迢曼帝国把重点转向波伊地区,并且通过策动波伊国发动独立战争,削弱忒尔共和国,并以此让其变得无足轻重,实现“肢解”与“吞并”忒尔共和国的目的。
虽然最终结果,迢曼帝国没占到多少便宜,要等到两伊战争爆发之后,迢曼帝国才在波沙湾地区获得了立足点,但是忒尔共和国的边缘化,确实重创了梁夏帝国,并且削弱了梁夏帝国在陆心海的影响力。
忒尔共和国衰退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在西大陆东南的巴尔干地区诞生了很多小国。
其中,就包括控制整个爱琴海的希腊。
因为是在迢曼帝国的支持下获得独立,随后还加入西陆集团,所以希腊一直都是迢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头号盟友。
此外,也是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马前卒。
因为几乎整片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有大大小小的数百座岛屿,其中能修建机场与部署航空兵的岛屿就有上百座,还有像克里特岛这种能够驻扎数十万官兵的大型岛屿,所以要想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得攻打与占领希腊,至少要摧毁当地的航空兵,确保舰队与船队能够安全通过。
要说的话,关键也就在这里。
虽然希腊在独立建国之后不久就加入西陆集团,但是在忒尔共和国宣布永久中立后,希腊就退出了西陆集团安全理事会,只是保持政治与外交同盟,并融入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大陆经济共同体。
简单的说,希腊其实是一个没有宣布中立的中立国。
至于原因,就是不想跟梁夏帝国为敌。
希腊当初加入西陆集团,也就是想得到迢曼帝国的保护,以此来对抗更加强大的忒尔共和国。
关键还有,在得到迢曼帝国与梁夏帝国的保证,签订《伊斯坦布尔国际公约》之后,忒尔共和国自废武功,不但连续三次大裁军,把国防军的总兵力削减到了20万以内,还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先进装备。哪怕在两伊战争期间,忒尔共和国将国防军兵力扩充到50万,也主要部署在本土的东部与东南部地区,跟波伊国与伊拉克接壤的边境地区,负责阻拦汹涌而来的战争难民。
结果就是,希腊的安全再也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跟迢曼帝国结盟,并且以此获得安全的条件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希腊选择退出西陆集团安全理事会。
只是,希腊依然是西陆集团的成员国。
问题就在这里。
和平时期,希腊可以拒绝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的成员国利用其境内的军事基地,也可以拒绝向其他国家开放领海与领空,可是只要希腊仍然是西陆集团的成员国,就必须遵守最基本的同盟义务。
在战时无条件的为盟国提供便利。
其中,包括向盟友提供军事基地,并且禁止非盟友利用其领海与领空。
简单的说,迢曼帝国可以向爱琴海的岛屿部署包括航空兵在内的作战部队,而且希腊国防军得封锁爱琴海。
这也是军情局提供的最为关键的情报。
在大战爆发后,希腊当局已经按照西陆集团的同盟条约,向包括迢曼帝国在内的众多盟国开放本国的军事基地。
只是,暂时还没有发现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的成员国向希腊部署作战力量。
不过,这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大战已经爆发,而且梁夏帝国无论如何不会放弃东骆沙,必然竭尽全力守住至关重要的枷锁陆桥,至少会在此尽最大的努力,而且帝国海军的陆心海分舰队没有撤走,兵力也没有明显缩水。
此外就是,运输船队即将到达亚历山大港。
那么,西陆集团必须得堵住前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航线,也就该向爱琴海,至少是向巴尔干半岛部署足够多的兵力,特别是能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作战飞机,比如“火神”远程轰炸机。
这种远程轰炸机能在机翼下挂6枚射程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飞行3000千米后,对敌舰发起攻击。把导弹的射程也算上,在理论上能够攻击3500千米之外的航母战斗群。
迢曼帝国至今没有采取行动,不等于不会采取行动。
道理也很简单,西大陆就那么大。
即便是从本土起飞,“火神”也能攻击东陆心海的舰队,最多是在完成攻击之后得就近降落。
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