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如果大型巡洋舰足够的多,那么就能用快速战列舰为核心,组建专门的突击特混舰队。

    实战早就证明,在很多特殊情况之下,突击编队依然有很强的战斗力。

    关键还有,在战场上几乎随时都有特殊的情况发生。

    当然,用赵禹的话来说,大型巡洋舰所带来的变化,其实是承认了航母在海洋战场上的统治地位。

    大型巡洋舰是第一种完全围绕着航母设计,而且是为了航母而存在的大型战舰。

    从大型巡洋舰开始,今后的大型战舰,都是以为航母服务为目的。


………………………………

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

    白止战在参观“淮河”级的时候,造船厂的技术员重点介绍了无线电近炸炮弹。

    为了测试这种新式弹药,帝国海军早就把1艘配备有130毫米与80毫米高射炮的远洋巡洋舰改成试验舰,主要就是对配备的高射炮进行必要改装,使其能够直接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

    至于测试目标,也就是一些遥控飞机。

    结果表明,无线电近炸炮弹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远程拦截当中。

    简单的说,当交战距离在5到15千米之间的时候,无线电近炸炮弹能更加有效的拦截来袭敌机。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逼迫敌机在进入攻击距离之前散开,从而无法有组织的对航母发起攻击。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线电近炸炮弹获得海军青睐。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此之前的战斗当中,航母遭到的打击,几乎全都来自集群式攻击。

    换句话说,单独发起突击的敌机对航母构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此外,拦截一架敌机肯定比拦截一群敌机容易得多。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5千米的时候,130毫米高射炮因为射速不够,导致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命中率也不太高。因为装填程序更复杂,所以反到会降低作战效率。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3千米的时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的效果也会明显降低。

    也就是说,对付逼近的敌机,依然得靠40毫米与20毫米机关炮,通过密集弹幕来杀伤敌机。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舰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准确的说,是替代。

    因为舰队官兵强烈反对,所以在建造当中,临时对设计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双联装130毫米副炮,准确说是高平两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32门,也就是16座双联装炮塔。

    此外,40毫米机关炮也达到惊人的72门,总共18座4联装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减少了一大半,仅保留22门,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门。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还没有正式装备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实战中,帝国海军早发现,在近距离防空作战中,什么精度啊、威力啊,都没有射速重要。

    绝大部分时候,其实是依靠弹幕拦截敌机。

    关键只有一个:在激烈的战斗中,哪怕是最优秀的炮手也未免会紧张,而且反应速度未必跟得上。

    绝大部分时候,炮手其实是概略瞄准,也就是在发现敌机后立即开火。

    至于瞄准,那是在开火之后。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够高的射速。

    问题就在这里。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难。

    像20毫米这样的小口径高射炮,还稍微好办一点,只要解决了供弹问题,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达到每分钟600发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续开火时间超过10秒,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

    只是,口径再大了一些的话,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

    比如广泛装备各国海军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实并不是炮管过热,是炮弹太重,供弹机构跟不上!

    传统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也就是把几门高射炮并联安装,通过增加高射炮的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

    四联装已经是标准配备,布兰皇家海军甚至有八联装的版本!

    只是,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就是,战舰上的空间非常的宝贵。

    帝国海军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占用的甲板面积,跟双联装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当于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统全重更达到了20吨,因此其使用范围与配备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战列舰,配备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门左右。

    再多,不但没地方安装,还会导致战舰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为太大太重,很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使用的是双联装版本,没有配备四联装版本。

    对于小口径高射炮来说,炮管过热依然是头号难题。

    就拿帝国海军的20毫米高射炮来说,最新型号的设计射速已经达到每分钟900发,战斗射速却不到每分钟150发,主要就是就在持续射击的时候,炮管很快会过热,因此只能进行短点射。

    至于多联装20毫米机关炮,没什么意义。

    道理也很简单,20毫米机关炮在问世的时候,其实是用来取代13毫米重机枪,射程与射高都很有限。

    在实战中,20毫米机关炮的主要价值是对付漏网之鱼。

    关键还有,炮塔部署占用的甲板面积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这个问题。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想到通过增加炮管数量来提高射速的办法。

    要说的话,就是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机关炮。

    只是,因为太复杂,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烦,无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没办法由炮手来瞄准,必须得使用液压或者电气驱动,而且得配备光学辅助瞄准设备,整备质量非常高,所以研制难度非常大。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开始研制加特林机关炮。

    最初用的是内动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来驱动炮管,不需要外接电源。

    在完成了概念设计之后,帝国海军放弃了这套更容易实现的方案,选择了研制难度更高的外动力模式。由电机驱动炮管旋转,并完成装弹、击发与退膛等一系列动作,从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为研制难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几门样炮。

    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绍,试制那几门样炮,最轻的一套有12吨,而且占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同样的质量,以及同样的甲板面积,能够密集部署10多门20毫米机关炮了。

    显然,一套加特林机关炮的作战效率,肯定比不上10几门20毫米机关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弹确实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对飞机的毁伤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对付大型飞机,比如重型轰炸机,20毫米炮弹往往无法达到1发或者数发致毁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

    按照技术人员介绍,只要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再把整备质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获得海军采购。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会选一种新口径,比如介于20毫米与40毫米之间的30毫米。

    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只有两种口径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


………………………………

第610章 一席之谈

    两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不是白止战去找王开元,而是他来找的白止战。

    要说的话,两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面了。

    其实,白止战对王开元一直就是敬而远之,觉得像王开元这种搞情报工作的不那么容易相处。

    不要说王开元,就连郑江明,白止战都有类似感觉。

    此外,当初的跋窟之行,也让白止战觉得不能跟王开元走得太近。

    不说别的,王开元是在为大皇子服务。

    虽然在宪改后,帝国的政治格局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皇室成为帝国最高权力的象征,不再直接参与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但是这才短短几十年时间,帝国皇室的号召力依然很强大。

    战争时期,那就更加如此了。

    不说别的,至少所有帝国军人都是向皇室效忠,向帝国皇帝效忠!

    对于皇室内部斗争,像白止战这种连外戚都不如的皇亲,自然有多远就躲多远。

    为了便于谈话,两人去餐厅要了一个包房,点了几个下酒的小菜。

    白止战是有备而来,王开元也不例外。

    王开元同样了解白止战,而且非常尊重白止战。

    用他的话来说,在帝国陆海两军当中,让他由衷佩服的将领,用两只手的指头就能够数过来,而白止战绝对是其中之一,还排在前三之列。至于三甲当中的另外两个,那肯定是廉旭升与李云翔。

    再说,白止战还是帝国驸马。

    几杯酒下肚后,气氛稍微松缓了一点,白止战才提出了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上面是否真的有出兵西南东望洋,攻打奥洲的打算?

    让白止战略感惊讶的是,王开元根本没有回避,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直接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是!

    他来浦州,也跟进军西南东望洋,以及攻打奥洲的计划有关。

    简单的说,浦州不但有帝国最大的造船厂,浦州海军造船厂,还有十几家规模稍微小点的造船厂。

    此外,与浦州相邻的几座大城市都有港口与造船厂。

    以浦州为中心,方圆500千米范围内,聚集了帝国一小半的造船企业,造船量更是达到了帝国的四成。

    王开元的任务,其实就是来调查造船厂的极限产能。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否在一年之内,建造出足够多的舰船,确保顺利发起攻打奥洲的作战行动。

    进军西南东望洋嘛,目前的舰船就足够了。

    此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作战物资。

    以浦州为中心的南江三角洲地区,不但有帝国最庞大的造船产业体系,还是帝国的工业中心,拥有全帝国最健全的工业体系。从浦州出发,逆南江而上,还有武州与渝州两个内陆工业基地。

    在南江三角洲与南江工业带,几乎能够建造所有的武器装备,生产所有的作战物资。

    迄今为止,像坦克与飞机等主战装备,南江地区的产量占了三成,而弹药物资的产量则接近四成。

    关键还有,南江下游还是帝国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有大量的轻工业。

    不说别的,帝国生产的水果罐头,大约三成来自南江下游地区的食品工厂。

    总而言之,如果真要发起进军西南东望洋与攻打奥洲的作战行动,必须把南江地区的生产力发挥出来。

    为此,就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战争动员。

    当然,需要动员的不止南江下游。

    在粤江三角洲,还有辽河三角洲,以及齐鲁半岛等工农业集中的地区,都有类似王开元这样的情报人员在秘密调研,为即将进行的动员做准备。

    王开元说得很清楚,薛远征已经在原则上批准让战争动员进入到第二阶段。

    只要启动,所有的工厂,能对工业产生影响的行业,比如采矿业、粮食加工与交通运输等等都得进入管制状态。

    所幸的是,薛远征还没有做决定。

    关键,其实是在王开元这些情报人员手上。

    用王开元的话来说,他来浦州也就是摸底,只有在摸清了帝国的基本情况之后,首辅才会做决定。

    “具体情况如何?”白止战也很直接,而且是王开元自己提到来浦州摸底。

    “既可以说好,也可以说差。至于是好还是差,得看所站的位置。”

    白止战翻了下白眼,不过他知道王开元就是这样的德行,有机会就要显摆一番。

    “其他地方的不太清楚,只是我这边,目前看来问题还不大。我去的那些工厂,基本上都还有20%以上的扩产空间。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动员后,能够在不扩大影响的情况下把产能提高30%。”

    “提升空间还有这么大?”

    “如果只是考虑进军西南东望洋,再加上攻打奥洲,应该足够了。”

    白止战的眉头跳了几下,听出了王开元这句话里的另外一层含义。

    “如果扫荡西南东望洋,打下奥洲就能够逼迫纽兰联邦投降,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得克服与战胜。”这句话明显是在反着说,王开元在叹息一声之后又说道:“只可惜,以当前情况,这根本就不可能。要我说,其实是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出兵西南东望洋,反到有可能让这场战争再延长数年。”

    白止战只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王开元能这么想,他已经松了口气。

    只是,王开元也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他。

    不要忘了,王开元是大皇子的人,也有可能是圣上的人。如果是,他就该支持进军西南东望洋与攻打奥洲。

    关键就是,攻占奥洲是逼迫纽兰联邦承认战败,从而提前结束战争的关键条件之一。

    如果王开元是在为圣上做事,就不能排除他借此事试探的可能性。

    “白将军,我也知道你为什么要找我,以及在担心什么。虽然我们不是一路人,但是我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我还会在浦州呆一段时间,随时可以来找我。只不过,我觉得你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王开元呵呵一笑,转而说道:“说句不那么好听的话,你不擅长战场之外的事情,也就不要做太多的无用功。在前线打了胜仗,扩大胜利与优势,那才是你的能耐!”

    “我不会在浦州呆太久。”

    说出这句话后,白止战暗自叹了口气。

    王开元说这些话的意思,他当然明白,只不过同样知道,能不能及时开赴前线,并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事情。

    只是,王开元确实没有说错。

    属于白止战的战场是浩瀚的大洋,属于他的位置是舰队旗舰,而属于他的战斗是硝烟弥漫的前线。

    国内的这一套确实不是他擅长的。


………………………………

第611章 远征在即

    很多事情,王开元没有明说,只不过也不需要特别说明。

    进军西南东望洋与攻打奥洲,其实就是帝国内部矛盾的真实反映。

    只是,很多事情跟白止战想象的恰好相反。

    按照王开元的意思,主张出兵西南东望洋的并不是首辅,是军方,特别是禁卫军的司徒旌德。

    在开始的时候,白止战还不相信。

    只是,想到廉旭升没有返回帝国,而是直接去了波伊国,还不顾现实困难,提出以波伊国为跳板,翻过高加索山脉,由枷锁路桥攻打骆沙联邦,白止战就不得不承认,王开元的暗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廉旭升早就看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才没有返回帝国,避开了军队内部斗争。。

    只要留在前线,后方的事情,跟他就没有什么关系。

    返回国内,他只会两头受气。

    不要忘了,司徒旌德是圣上的代言人,而廉旭升跟圣上的交情也非同一般,肯定不可能做违背圣意的事情。

    可问题是,廉旭升在个人立场上,更加倾向于首辅,即更加渴望在这场大战中取得全面胜利。

    在根本上,廉旭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王开元也是理想主义者?

    其实,这也是白止战开始的时候,一直没有想明白,或者说一直不能愿意相信王开元的地方。

    不过,在仔细思索一番之后,白止战就明白了过来。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如果说纽兰联邦还有什么盼头的话,也就是死守奥洲,以此来逼迫梁夏

    站在帝国的立场上,如果能拿下奥洲,或许就能够逼迫纽兰联邦投降。

    毫无疑问,攻打奥洲的作战难度,肯定在进军纽兰本土之下。

    正是如此,以圣上为首的这股势力才坚定认为,应该赶在进军霍瓦依群岛之前,至少在此之后出兵西南东望洋。

    果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哪怕是一切顺利,所能够取得的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在占领了奥洲之后,跟纽兰联邦进行停战谈判,再像20多年前那样,签署一份并没解决实质问题的停战协议。

    其实,这也是关键所在。

    圣上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好了跟纽兰联邦谈判的准备。

    站在帝国皇帝的立场上,此举也无可厚非。

    已经取得胜利,成为全球的头号霸主,掌控大半个世界,获得至少20年和平时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永久和平?

    在政治家眼里,不过是镜花水月。

    没错,薛远征是政治家,不过并不是普通的政治家。

    在白止战的认识中,薛远征其实是一个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家,或者说拥有在政治家身上很罕见的理想情怀。

    其实,这跟薛远征早起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不管怎样,薛远征所追求的,哪怕不是全面的胜利,也是一个更加重大的,而且能让和平维持得更久远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薛远征的人格魅力所在。

    这就要求,必须在军事上彻底击败包括纽兰联邦在内的所有对手。

    如果可以的话,还要考虑在大战结束之前,以协约集团统帅身份完成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划分。

    其实,薛远征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在白止战回到帝国之前,由薛远征派遣的特使就到了迢曼帝国的首都,正式向迢曼宰相提出,在协约集团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包含非集团成员国的国际组织,以此确保战后的国际社会能够保持稳定。

    不过,这只是开始。

    首先向迢曼帝国提出来,除尊重这个头号盟友之外,也是为了消除最大的障碍。

    没有迢曼帝国参与,只是由梁夏帝国牵头,这个国际组织的价值,以及在战后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都将大打折扣。

    此外,甚至存在在战后跟迢曼帝国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

    总而言之,薛远征在努力争取获得更加全面的胜利,也就得在军事行动上,继续坚持原先的战略方针。

    直接进军纽兰本土。

    在战前拟定的所有战略计划当中,都格外强调,必须在掌握战略优势之后集中全部力量进军纽兰本土。

    绝对不能在此之外浪费兵力!

    要说的话,出兵梵炎洋,攻占波沙湾,以及杀入陆心海,其实都是在为围攻纽兰联邦做准备。

    之前已经提到,迢曼帝国将承担从夕落洋进军孤大陆的重任。

    任何分兵行动,都将导致错失全面胜利的结果。

    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不止薛远征,还有王开元。

    这或许是在他身上,唯一让白止战比较欣赏的特点。

    这么多年,白止战并没有因为王开元的特殊身份而对其产生偏见,就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那么一丝理想的光芒。

    正是如此,王开元跟其他的情报人员不大一样。

    毫无疑问,白止战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像白止战这些,参与过上次大战,而且在战后主导帝国军事建设的少壮派将领,几乎全都有理想主义情怀。

    在海军中,特别的突出。

    不止是白止战,还有刘向东与刘向真,以及桂伯勇。哪怕在刘长勋与贺永兴的身上,同样能够看到理想主义的光芒。

    其实,这跟在上次大战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用廉旭升的话来说,任何参加与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在战斗中活了下来的军人,都会萌生永久结束战争的念头。

    哪怕,这个念头是那么的不现实。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像白止战这些,能够在上次大战中幸存下来的,而且成为高级将领的,全都有着杰出的个人才干。

    因为有强大的个人能力,所以他们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朝理想奋斗。

    只是,在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光芒终究会消散,然后就会变得更加的现实。

    其实,也直到这个时候,白止战才想明白,在20多年之前,帝国的统帅为什么要坐下来跟敌人谈判。

    理想是奋勇前进的主要动力,可是并没有强大到能够战胜所有的艰难险阻。

    到了最后,即便是始武大帝这般伟大的统帅都得向现实低头,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在叶堡调转马头。

    薛远征会向现实低头吗?

    或者说会在什么时候向现实低头?

    不管怎样,在王开元这,白止战获得了最为关键的信息,也对当前局面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天之后,跟赵禹吃了最后一顿晚饭之后,白止战搭乘运输机离开了浦州,直接前往那球港。

    按照他下达的电令,李铭博已经率领更名之后的第二十一特混舰队前往那球港。

    至于远征霍瓦依群岛的行动,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

第612章 出征

    进军霍瓦依群岛是势在必行,只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依然费时费力。

    最主要的麻烦,仍然是战舰。

    官兵可以鼓舞、嘉奖与鞭策,而战舰到了时候就必须进行维护与保养,出了故障更加得进行维修。

    虽然“秦岭”号在春节之前就到了那球港,还在当地临时设置特混舰队司令部,但是到春节过后,其他战舰才陆续到达。

    至于2艘大型航母,在清明节过后才来到了那球港。

    如此拖沓,并非白止战本意,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

    要说的话,就是因为2艘大型航母需要返回造船厂,进行服役之后的首次全面检修,并且做必要改造。

    最重要的,同样是最醒目的改造,用12座双联装80毫米高射炮代替了8座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与4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虽然这会让远程防空火力降低,对敌机的拦截距离缩短到10千米以内,但是在实战当中,等航母上的高射炮发挥作用的时候,敌机往往已经飞到跟前了。

    远程防空,那是护航战舰的任务。

    此外就是,防空战舰与航母的距离一般都在5千米左右。

    如此一来,航母需要的其实是中近距离的防空火力,而这恰好是中等口径高射炮的理想作战区间。

    按照海军做的统计,在过去的战斗中,航母上的大口径高射炮在防空作战中的贡献还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且拦截敌机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10千米以内,这恰好跟80毫米高射炮的作战区间重合。

    除了航母,2艘“南珠海”级快速战列舰也要在返回造船厂,接受服役后的第一次全面检修。

    2艘快速战列舰也借此机会进行了改装。

    不同的是,没有用80毫米高射炮取代130毫米高射炮,只对高射炮做了改进,使其能发射新式炮弹。

    此外,取消了设置在舰尾的2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换成了2座水上飞机机库。

    如此一来,水上飞机的搭载数量由之前的4架增加到了8架。

    其实,这也是针对新的舰队编制做的变动。

    第二十一特混舰队新增2艘“淮河”级大型巡洋舰,协助2艘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提供掩护。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快速战列舰组建土机编队。

    这样一来,就需要具备更强的搜索与侦查能力。

    显然,关键就是新编入的大型巡洋舰。

    虽然第一批“淮河”级只有4艘,但是第二批达到8艘,并且在建造后期提速,入役时间只比第一批晚了约2个月,能与第一批同步编入战斗序列。关键是,12艘大型巡洋舰全都留在东望洋。

    做为替换,修复后的“北河”号与“南江”号被派往陆心海,编入刘向真指挥的夕落洋舰队。

    因为大型巡洋舰能够为航母提供防空掩护,所以在实战当中,舰队指挥官有了更多、也更灵活的选择。

    只是,海军司令部没有对特混舰队的编制做出调整。

    要不要组建单独的突击编队,由舰队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人事变动。

    春节过后,白止战收到了刘长勋签署的晋升令,正式晋升为海军上将,任帝国海军东望洋舰队总司令。

    至于第二十一特混舰队,由李铭博担任司令官。

    在正常情况下,白止战依然跟随第二十一特混舰队活动,并且以“秦岭”号为旗舰。

    做这个调整的主要原因,不是说白止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理应获得晋升与嘉奖,而是跟舰队规模有关。

    在白止战回归之后,东望洋这边就有3支特混舰队。

    年前,海军司令部做了调整,把“龙江”号从战斗序列当中除名,去取代因为舰体结构严重受损,早已经不堪重负的“横江”号,充当航空训练舰。因此由卫军指挥的特混舰队就只剩下2艘“帝都”级。

    随后,海军司令部把由4艘小型航母为主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派往梵炎洋,负责进军南玄地区的作战行动。

    只是,东望洋舰队的规模并没有因此减少。

    春节过后,第二批“行省”级航母的前4艘正式交付给海军。

    在完成必要的测试之后,在3月底就正式编入战斗序列,组建第二十三与第二十四特混舰队,司令官分别是李杰与金洪。

    到此,东望洋舰队拥有4支主力特混舰队,总共6艘大型航母与2艘舰队航母。

    此外,还有2支各自拥有4艘小型航母的特混舰队。

    如果需要,可以征用在西东望洋上活动的快速护航航母,最多可以达到22艘。

    把这些航母都算上,总共能搭载1600余架舰载机!

    此外,随行的护航战舰能搭载大约400架水上飞机。

    在中转岛那边,有岸基航空兵的几百架远程战斗机,以及大约500架隶属于陆军战略航空兵的重型轰炸机。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能够投入的作战飞机超过3000架!

    即便不考虑官兵的素质,特别是飞行员的能力,只是几千架作战飞机,就足以压垮霍瓦依群岛的纽兰军队。

    按六局提供的情报,纽兰军队部署在霍瓦依群岛的作战飞机,总共还不到3000架。

    在这些作战飞机中,一大半是纽兰海军的战术飞机。那些属于纽兰陆军的作战飞机,同样以战术飞机为主。

    不是说纽兰陆航缺少轰炸机,而是在霍瓦依群岛上,能够部署重型轰炸机的大型机场全都遭到了重点照顾。

    此外,纽兰航空兵的战斗力也差得多。

    差的不仅仅是飞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