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阔天高-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骸癶ola!”

    对方还是没人应。

    莫钟书不死心,又大声叫:“bonjour!”

    这下子对面的人都看着他笑了,也有人回应道:“bonjour!”

    “哈哈,”旁边的蓝天低声笑了起来,“原来那些黄毛怪人喜欢别人骂他们‘笨猪’!”

    莫钟书没理他,努力回想自己学过的法语。可惜这门语言当年他就并没学好,又被扔掉了许多年,这时候摸遍全身上下的口袋,也找不出几个词汇来。

    但他又很希望知道现在西方是什么情形。左等右等,终于等到李小满回来了。莫钟书马上就带着他去对面拜访了。

    对面船上也有阿拉伯语翻译。这下子交谈容易了,虽然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下来等着被翻译两次,但总算是能够相互理解了。

    那些人自豪地告诉莫钟书,他们是法兰西人,早在三十多年前,他们一个叫佩尼隆·唐太斯的同胞就已经绕过好望角来到这儿,之后又到达大食甚至古里,这一片大陆上的许多要塞和码头都是在他主持下建立的。

    莫钟书听着听着,下巴就隐隐有脱臼之感。开辟了新航线,在非洲大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和要塞作为通往东方的航海中继站的,不是葡萄牙人吗?这怎么换成法国人了?

    这些法国人对莫钟书很好奇,围着他问长问短。欧洲人对来自支那的丝绸和瓷器爱不释手,但从未有人亲身到达那个遥远神秘的地方。

    莫钟书问起马可·波罗,可这些人都一脸茫然,说不认识。

    莫钟书摇头,继而又失笑,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马可·波罗没出现,麦哲伦被另一个人取代,现在的中国历史上也没有郑和这位大航海家,而他一介小商贩却已经走得更远了。也许,那个佩尼隆·唐太斯和他一样,也是投胎之前就在另一世界先活了一辈子。

    莫钟书敲敲自己的额头。这是一个有许多怪胎的世界,历史也被怪胎们肆意涂改了。遗憾的是,上帝怎么不送一个船舶工程师过来?嗯,还应该有几个搞石油开采的……

    言归正传,莫钟书这一行人终于开始了归航。从他们离开松江时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有多。

    乘客们做了一路生意,都收获颇丰,货舱里装满了香料、玻璃、西洋钟和宝石等物,这时候人人归心似箭,都盼着早些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便经常有人去催着当班的水手把船开快些再快些。

    莫钟书每每听到这种催促,便叫人把风帆再略转一下向,其实船帆本来就已经摆到最适合的角度了,这稍稍转过去又再扭回来,纯粹是心理作用让这些人觉得船跑得更快了些。

    莫钟书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思,他们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出海求富贵,如今钱财已经落袋,自然就急于衣锦还乡,告慰父母妻儿。

    有时候,他也会想,澄州府的莫府里头,老太太大概也在望眼欲穿地等着他的消息。也许,还有另一个人也在等着他。当日的决定做得太快,之后他就匆忙离开,要是那人改变了初衷,他也绝不会怪她。

    他找来一枚铜钱,抛起来,接住,看看是正面还是反面,嘴里还学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念叨着:“会等我吗?不会等我吗?”语气中却毫无烦恼,反而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的心理年龄已是接近半百,有些事情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两艘商船顺风顺水地在阿拉伯海面上疾行,时速估计都在10海里以上了。

    这一日停港补给。莫钟书带着几个人沿着海边溜弯儿,看到当地渔民在离海滩不远的海里竖了张大网,围成半圆型,开口朝着海滩。这时候海水刚刚退潮,网里截了白花花的一大片的鱼,好多渔民正在旁边拾捡,毫不费力就收满了大筐小筐。

    大家看得有趣,莫钟书也兴起了捕鱼的念头。不过他们是没时间在这儿等着海水退潮捡鱼的,便进了渔村里,买了张大网回来。

    船上好些水手曾当过渔民,船走平稳之后,莫钟书便随便叫个人到船尾来帮着撒下网去,等上一两个时辰就拉上来,就这样居然也能次次不落空。

    打上来的鱼,小的又扔回了海里,只留下大的,可也经常吃不完,莫钟书便在甲板上拉了绳子晒鱼干。大富笑称,这段时日不但节省了伙食费用,下船后还可以卖鱼干多赚一笔。

    可惜莫钟书没长性,几天之后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一天早上,莫钟书想起昨天撒的网还没收,便去把网拉起来。他一边拉还一边嘀咕:“今天这渔网太重了,看来又得晒几天鱼干了。”

    不料渔网拉上来之后,里面除了几条还在活蹦乱跳的鱼之外,还有一个人。

    莫钟书给吓了一跳,好在旁边还有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那人从网里拉出来,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船上许多人听说打鱼打上来个人,都关心地跑过来看看。都是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对于落水遇难的人是感同身受地同情。再一看见这个人身上穿着的还是中原的服饰,就更愿意伸手帮助同胞一把了。

    莫钟书又是腹部按压,又是嘴对嘴的进行人工呼吸,忙活了半天,也只是让这个不幸的人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话都还没说一句就咽了气。

    莫钟书心里一下子就警铃大响。这些天海上远近都没见有风暴的迹象,这一带海面礁石也少,触礁沉船的可能性也不大,难道这个人是遇上了海盗?如果真的是海盗所为,那遇难者应该不止这一个。

    顾不上别的,莫钟书拿了望远镜就守在船头,专心瞭望,特别注意前方海面是否还有别的漂浮物。

    不久之后,他就发现海面上接连漂来许多人形漂浮物,走近之后就发现已是死尸了,有的还明显带着刀剑留下的创伤。

    莫钟书的脸色越来越严峻。

    船继续往前走。

    终于,莫钟书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人。他正抱着一块木板艰难地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但还有意识,甚至还朝大船这边抬了下胳膊,也许是想挥手呼救,但或许是力气不济,只勉强动了一下,反而身子又往下沉了些。

    莫钟书连忙叫了两个水手,要他们赶快划了舢板过去,把那人接上船来。

    这时候距离还很远,那两个水手只看到莫钟书指着前方一个小黑点,还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

    莫钟书来不及解释,干脆把望远镜往他们眼前一递,让他们自己看。

    这两个水手满腹狐疑,各自对着镜筒看了一眼,就变了脸色,急忙放下舢板,飞快着去了。

    大约过了几刻钟,舢板才带着那个可怜的人回来。他已经昏迷过去了。不过,闻讯赶上甲板的大夫给他检查一下,身上并无流血的伤口,也没有溺水的症状,应是疲累过度才支持不住的。

    蓝天抱来一张被子包住这个昏迷者。

    阿贵拿来一小坛子烈酒,直接灌进这人的嘴里去。

    片刻之后,这人就醒转过来。
………………………………

第90章

    这人一苏醒,睁开眼睛看了一圈,就明白自己已是得救了。只是他还很虚弱,没有力气说话。

    莫钟书知道他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药,让人把中午吃剩的稀粥端过来。

    这人一看到吃的,几乎是扑过去,勺子也不要了,端起碗来就直接往嘴里倒。

    一连吃了六大海碗,那人才满足地砸吧着嘴,用手背擦擦嘴角,就沉下眼皮,似是想闭眼睡去。

    莫钟书花那么大的力气救人,可不是为了当活雷锋的。见这人要睡,他就毫不客气地左右开弓,大力拍打着这人的脸颊。

    可这人还真耐打,直到莫钟书都打累了,那人肩膀上的脑袋也变成了个猪头,这才睁开眼睛,一脸茫然地望着前面的人。

    莫钟书递给他一杯提神的参茶,问:“你是怎么掉下海里去的?”

    那人一个激愣,终于想起了昨日那不堪回首的悲惨遭遇。

    他开始激动,端着茶杯的手也不住地颤动起来,杯里的茶水都晃出了大半。不等莫钟书再催问,就开口说起他的遭遇。

    “我叫林康,本是个贩茶叶去大食的生意人。我是从福建搭乘蒋家的大船出海的。蒋家四代以海贸为业,海外路线都熟,而且他们的船又很坚固,船上还配有几十位镖师护航。蒋家一般只自己运货,并不带别家客商。我是托了亲戚帮忙好不容易才上了船的。本来以为蒋家祖辈在海上畅行近百年,必有过人的本领,就算遇到什么也会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一路都很顺利。可是,昨天,我们遇上了许多海盗。”说起昨天噩梦一般的经历,这人尚还心有余悸,牙齿都在上下打颤。

    “要是寻常的海盗,蒋家养的那几十个镖师自是轻易就能打发掉了的。可是这一次,却是来了整整两大船海盗。他们一前一后地截住了我们的船,让我们动弹不得……”

    “海盗太多了,根本就来不及反抗,镖师们全都被缠在甲板上打斗,别的海盗就开始屠杀无力抵抗的人。许多人都吓呆了,站在一边两眼发直。海盗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是拦腰大砍一刀……”

    这种场景光是想想都令人发指。船上的人两年前也遇到过海盗,折损了六名水手,重伤近半,以至于莫钟书不得不在古里停留三个月给大家养伤。每次提起那些海盗,许多人都恨得咬牙切齿。可现在一对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和另一个客商逃回房间里躲起来,听着外面形势不妙,一狠心就各自抱了一块后舱寻来的木板,跳下海中。我从小在海边长大,水性也好,如果运气好些遇上过往的船只,我会得救的。”

    “我在水里泡了一天一夜,又累又饿,干脆闭上眼睛等死算了,谁知道这时候却看到了你们的船。真是菩萨保佑。”他这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没感谢救命之恩,就又是一通谢天谢地的叫嚷。

    莫钟书听完了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便不耐烦再搭理他,让蓝天负责照顾,他又去了船头。

    如果是一般的海盗团伙,每次得手之后都会先挥霍抢到的财物,暂时不会再袭击别的船,他们现在反而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闯过这片海域。可要是大规模的海盗团伙,轮番出击,简直就是张天罗地网了。

    幸好,他如今有了望远镜,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海盗的踪影。他可以肯定,就凭自己和李长义两条商船上的几个人,是绝对打不过他们的,唯有希望及早发现提前躲开。

    莫钟书回到房间,找出最初做的那个四倍的望远镜,交给刚才用过望远镜的两个水手,让他们轮流在船尾守望,一有情况就赶快发出警报。

    他则亲自带人守在船头,时刻不敢有丝毫松懈。

    到得第四天,莫钟书在望远镜里看到前面来了两艘大船,船头的旗杆上各挂着一面黑旗。

    “把林康叫到这儿来。”莫钟书心知,这很有可能就是林康说的那两艘海盗船,不过现在距离还远,让他来确认一下更好。

    已经恢复精神的林康来到船头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又近了些,肉眼看去还都像是纸上污了的小墨团一般大小。不过望远镜里却已经可以看到旗上的骷髅了。

    林康大惊失色,叫道:“就是他们!就是这帮天杀的海盗!”林康又怕又恨,手握成拳在空中一顿乱打。

    “通知全体船员各位就位。风帆转向四十五度。”趁着现在海盗还看不清楚他们,莫钟书就想往深海方向跑出一段距离,等到双方错开了,再又把船驶回到正常的航道。

    就在这个时候,船老大万里江走了过来,提醒他道:“东家,你看那边是不是跑马云?”自从陈荣和宋志勇去世之后,万里江就被提到了船老大的位置,他也是李长义找来的老水手,能力也是很不错的。

    莫钟书抬头看看,低矮的天空上,许多形状如同馒头的碎积云正飞速移向头顶,势如跑马。这可不是个好兆头,怕是会有大风暴了。

    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尽快找个背风之处抛锚停船。从海图上看,唯一可以避风之处就是前面的一个港湾,大约还有百多海里,如果直驶过去,倒是来得及的。

    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海盗就拦在前方。也许,他们就是看到风暴将至,算准了附近的船都会赶到前面去避风,才出来发点顺风财的。

    莫钟书仍然打算往深海去。

    万里江却是犹豫不决道:“这风暴就要来了……”

    莫钟书的脾气拧起来的时候是又硬又臭,“我情愿把这一船的财宝都送给龙王造龙宫,也不能让那些海盗得着一分的便宜。”

    从驾驶室出来的老舵手方刚正好听到了莫钟书和万里江的对话,他恨恨地往海里吐了一口唾沫,“假如一定要死在这儿的话,我宁可自己被海水淹死,也不愿意被海盗杀了再抛尸入海。”

    扔下这一句,方刚就回了驾驶室去。

    旁边的乘客们面面相觑,事到如今,他们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了,向左是死,向右也是死,横竖都是个死,那就听天由命吧。

    大船的主帆副帆都被转了个方向。紧急的锣鼓声提醒后面的李长义跟进。

    这时前面的海盗也看到这两条紧急转向逃跑的商船了,也调整了方向追过来。

    四艘船就这样都向深海跑去,越跑越深。

    莫钟书被追得火大,干脆把所有的帆都张起来,顺风跑。海盗们穷追不舍。

    不知不觉中,天色黑沉下来,两条海盗船率先停止了追逐游戏,掉头就往回走。

    莫钟书也当机立断,叫道:“全体松帆!拉落头帆!”真是千钧一发,帆刚落下,狂风便已刮到,船身开始倾斜。

    方刚全神贯注地摇着舵轮,左满舵,右满舵,勉强让船保持住往海边走的方向。

    船上的帆还是太多,万里江指挥着又把主帆也落下来,只靠着尾帆航行。

    密集的雨点开始像子弹一样劈头盖脸地扫射过来,强风肆无忌弹地拉扯着帆布,船身就像个不倒翁似的摇晃不休。

    莫钟书开始恐慌,全然不知所措。现在的帆船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而他这个骑士骑术太烂,快要被甩下马去了。

    李长义那边却是利落地扯掉了所有的帆,光着桅杆,船尾对准风头,顺风疾走。

    莫钟书赶忙下令要自己的水手也如此操作。

    天色越来越黑,能见度越来越差,更糟糕的是,他们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两条船只能以锣鼓声告知对方自己的方位。

    万里江开始放鸽子。这时代的每一艘海船上,都有一只大笼,里头养了许多鸽子。据说航海的人迷失方向时,就放飞一只鸽子,因为鸽子能够飞出抵达陆地的最短路线,只要跟着鸽子飞去的方向航行,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陆地。

    可是现在乌云密布,能见度极差,鸽子飞出没多久,他们就再次迷失方向,只能再放一只鸽子。

    如此这般,当最后一只鸽子失去踪影的时候,大家都不由得陷入绝望之中。狂风骤雨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也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更大的风浪来袭,他们却连海岸的方向都找不到。

    这时候却忽然听到风雨声中夹着一阵细微但清楚的铃铛声,就着船上灯笼微弱的火光,莫钟书看到一只小鸟儿振翅飞了出去。

    那是一只小麻雀。它的一只脚上系着一个小小的银铃。

    上次他们停港的时候,这只小麻雀落在船头上,几个乘客便拿了些米粒逗它玩。小麻雀玩得开心,船开了也没发觉,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了大洋上,离海岸越来越远,这小家伙只能跟着这群人相依为命了。船上的人也爱拿它解闷,那个小银铃就是被这群无聊的人系上的,小麻雀天天带着它叮叮当当地在各个房间里飞来飞去。

    莫钟书知道麻雀的持续飞行时间很短,这小麻雀一直安分地留在船上,这会儿突然飞走,一定是它发现海岸就在不远处了。

    莫钟书精神一振,忙下令跟着小麻雀的方向走,而且要控制速度,不能走得太快。

    几分钟之后,船上的人就听到下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响,那是船底撞上了岩石的声音。幸而他们已经把速度降到极低,船身颤抖一下,停稳了。

    全船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

第91章

    风暴继续肆虐。

    不过船上的人都把心放回了肚子里,枕着风声雨声和波浪声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风渐渐平息了。大片灰色的云层向西方卷去,蓝色的苍穹显露了出来,上面点缀着明亮的星星。不久,地平线上现出了一道红色的长带,波浪渐渐变成了白色,一道亮光掠过海上面,把吐着白沫的浪尖染成了金黄色。

    白天来临了。

    莫钟书前几天劳心劳力,昨夜终于放下心来,呼呼大睡,直到第二天的太阳光钻进窗户晒到屁股上的时候才醒过来。

    万里江和李长义已经领着人前前后后地检查船只状况,万幸的是两条船都只是轻微擦损。老水手们在海上呆久了,个个都修炼出一身本事,其中就包括这样的小伤修复。

    莫钟书帮不上忙,带了弓箭,就想到前面的小岛上探险。

    李长义带了几个人跟上来,“小心着点,可别让母夜叉抓去了。”莫钟书知道他想起了《聊斋志异》里的《夜叉国》,不由得笑了起来,这环境还真有点相似。现在想来,李长义能毅然跟着他下西洋,那些小故事实在是功不可没。

    这个小岛象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庞然大物,由许多岩石一块一块地堆积而成。几乎没有什么泥土,石缝里却生长出青绿色的灌木和小树。太阳差不多已升到半空了,灼人的光芒直射到岩石上,岩石又把这热度反射回来。只比人高出尺许的小树上,叶子随风摆动,索索作响。不知名的昆虫躲在树上或者草丛里,吱呀吱呀地叫个不停,高高低低的单调叫声更衬托出这小岛的荒凉孤寂。

    他们循着一条岩石夹道继续往上走,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竟然有路,看来这条小径应是由山上的激流冲刷而成的。莫钟书希望能够找到淡水水源,毕竟船上的食用水不多了。

    莫钟书举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镜头中有几只野山羊在远处的岩石上跳来蹦去,欢快地啃着矮树的嫩叶。

    莫钟书没有惊动那几只生灵,得等着这些“岛主”们带领他们这些外来客人去找水源。

    一个时辰后,阿贵带人往山下运水,莫钟书与李长义才开始打猎。

    他们用箭射杀了许多野山羊,又采摘了不少野菜,满载而归。

    回到船上,厨子早已做好了饭,许多人都已酒足饭饱了,但见到鲜羊肉和鲜野菜,又都不辞劳苦地加班加餐,说说笑笑,这热闹的气氛倒有点象以前过大年的了。

    莫钟书站在甲板上,耳中听着餐厅里传出的欢声笑语,也咧开了嘴。听说捡了金子的人都要笑,那捡了性命的人当然更应该放声大笑了。

    此时夕阳斜照,微风拂面,蓝天碧水之间,几只雪白的海鸥在船头船尾飞来飞去。

    对面的甲板上,李长义拿着莫钟书送的四倍望远镜也是合不拢嘴,连连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千里眼”。

    莫钟书大方道:“等回到松江,我再送你一百个七倍的。”

    李长义倒不贪心,道:“不用那许多,有两个就够了,船头一个,船尾一个。”这望远镜真是航海神器,昨天幸亏有这东西他们才能及时发现海盗,不然恐怕也难逃厄运。

    “你有了钱就不多买几艘船?可别到时候再来找我要。我告诉你,我自己也留一百个,其余的通通卖掉。”莫钟书现在就已经计划着将来要组建自己的船运公司了。

    对这望远镜爱不释手的,可不止李长义一个。

    吕熠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了。他的胃口很大,竟然想把七倍望远镜全数吞下。

    他想要送钱来,莫钟书当然欢迎,“没问题,七倍望远镜定价二百两一个,四倍望远镜八十两一个。”其实两种的制造成本不相上下,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二两银子。不过莫钟书现在是奇货可居,不把狮子口开得大点也太对不住自己了。

    吕熠试探着道:“我大批量收购,能不能给个优惠一点的价格?”

    莫钟书摇头,“这个东西装配起来十分麻烦,这个价格已经十分合理实惠的了。”关键是想要这东西的人会很多,他相信就算自己把价格再抬高一倍,也不需要担心销量。

    至于具体数量,莫钟书不愿透露太多,“这个还不肯定,我一共定了几万块镜片,如果每一块镜片都没问题的话,应该有五千个七倍望远镜,五千个四倍望远镜,剩下的还能做五千个放大镜。但不是每一块镜片都合用的,现在还不知道到底能做出多少个来。”

    讨价还价半天,最后吕熠用他全部的七彩石置换了莫钟书三千个七倍望远镜。附加条款是,如果最后组装出来的总数不够三千的话,莫钟书一个都不能留下,其余差额要原价退还;而如果另外两千个也能组装成功,除了莫钟书自用的两百个之外,吕熠有优先购买权,价格不变,在他表示弃权之前,无论别人出价多高,莫钟书也不能卖。

    莫钟书看着那契约,心里乐开了花。怎么可能会组装不成功,那些玻璃都是大富带着人一块一块地检查过的,虽然现在的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可能会在厚薄上相差个几微米,焦距会有些偏差,但那只要重新检测调整一下就行了。可是这时代的光学物理太落后了,那些四倍望远镜上市之后,东西方都有不少人模仿制造,但成功者寥寥,往往要花费许多时日换过许多镜片才能装成一个,因而倒显得莫钟书这个价格十分便宜公道了。更可惜的是,莫钟书大赚一笔之后就洗手不干,专心做他的航海运输,让许多意欲与他合作制造望远镜的人扼腕叹息不已。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莫钟书赚了钱,开始装疯卖傻,适时地展示一下好奇心:“吕公子买这么多望远镜,是打算组建超级大船队吗?”

    吕熠掀掀眉毛,他才不信这个聪明绝顶的少年就想不到这望远镜的军事用途。他前几天刚一见识到这望远镜的好处,就立刻想到,如果给前线的指挥官和斥候都配上一个,将更加容易做到料敌机先从而出奇制胜。

    他们的船虽然损伤不大,但要完全修复也要费些时日。在这些日子里,不参与修船的人除了上山打猎,就是在海边钓鱼。

    这一日午后,莫钟书还没想好怎么消磨下半天的时间,就听到几个在海边溜达的人兴奋的声音:“这里有珊瑚!”

    莫钟书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他在海上漂了两辈子,还没见过长在海里的珊瑚呢,好不容易碰上个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三步并作两步地赶过去,到了那几个人身边,按着他们指点的方向往海水里看,碧绿透明的水面下,嶙峋的礁石上有些黑褐色的东西,一团团像枯死的水草,一簇簇似枯枝败叶。

    几个人都对着那疑似珊瑚的东西议论纷纷,这个说形状的确有点像珊瑚,那个说颜色不对应该不是,还有人赌咒发誓地肯定说那一定就是珊瑚。

    莫钟书看他们争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伸手探了下水温,水已经被阳光晒得很暖和了。他便回船上去换了身衣服,然后下水,游了一会儿活动手脚,接着就屏住气潜下水去。

    阳光把海水照得通亮,一切尽收眼底。

    这礁石在岸上看来很浅,实际却是在水下两三米了。

    莫钟书潜到礁石那儿,透过清澈的海水看清楚了,伸手去抓那枝枝桠桠的东西,表面有点滑,略微加了点劲,又觉得有些扎手。他试着拔了一下,竟然没能拔动它。他手下再多加了几分力气,“喀嚓”一下,那东西碎成了好几块。裂口却是雪白的。原来是被海藻遮住了本来面目的白珊瑚!

    莫钟书就抓了一块碎珊瑚浮出水面,给那几个人看。

    于是又有两个人下了水,但不敢深潜下去,只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摸到些小珊瑚,还当成宝贝一般收起来。

    莫钟书心情好,便决定做个好人,让岸上的人上船去给他找一把锤子和几片厚布来。

    他带上这些工具,又潜下水去,看准了一块比较大的就用厚布包住,不怕扎手了,再对着底部敲下去。他敲下一块,就浮出水把珊瑚扔到岸上去。

    算着岸上的都人手一块了,莫钟书便上了岸,有人问他怎么不自己也弄一块留作纪念,他只摇头笑了笑,他对这些东西一向没什么占有欲。

    不过他想了想,又跳进了海中,屏住气一直往更深的海底潜下去,直到耳内因为水压增大开始疼痛,海水的颜色也有些暗了,他才停止下潜。

    这个深度的礁石上的珊瑚更多,不过大小形状也和上面的差不多。莫钟书转了一圈,有些失望,正要浮上去时,眼角忽然瞥见前面一块大礁石上长着的一株,斜干横枝,赶紧游过去细看。这株珊瑚的个头差不多有刚才那些的四五倍大,更妙的是它生在礁石侧壁上,形态像极了黄山上的迎客松。他小心翼翼地扶住它的“树干”,轻摇一下,它像是被焊在礁石上一样纹丝不动。

    莫钟书浮出水面,长长地换了口气,再又迅速潜下去,找到那株“迎客松”,这珊瑚石长在礁石侧壁的半腰上,他可以站在旁边的礁石上,用厚布包住主干,抡起锤子对准根部敲去,锤头接触到珊瑚的瞬间猛然加大了力度。整个珊瑚就被齐根震脱了礁石。

    莫钟书一手托着珊瑚,一手拎着锤子,双腿奋力一蹬,就又出了水面。

    岸上的人一见了他这株珊瑚就都赞不绝口。洗涮干净之后,这珊瑚更是显得晶莹剔透洁白如雪,惹得好些人眼热得想叫他开价转让。

    莫钟书只作没听见这些话,他现在不缺钱,刚刚特意又潜下深水去,是因为想起老太太喜欢收集这些东西。

    他听不进去的那一句话,却被别人听进心里去了。
………………………………

第92章

    林康听到有人想叫莫钟书转让珊瑚的话,就动起了心思。

    他原来乘坐的船已经被海盗劫去,侥幸被莫钟书救了性命,钱财却都没了。虽然莫钟书不要他的船费,让他和船上几个杂工住在一起,一日三餐也能吃饱。但莫钟书没有工作交给他,自然也没有钱给他。

    而林康看着船上意气风发的乘客,却是失落感越来越严重。都是一样的出海贩货商人,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地回去,他却身无分文。他已是而立之年,家中有老有小,全都在眼巴巴地指望着他捞金回去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