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世祖-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符昭信此次来京,将二符也带来了。。。。。。
入宫探望姐姐,为大符留在宫中陪伴。见刘承祐至,一齐起身相迎:“恭迎官家。”
“不必拘礼。”对大符的态度,刘承祐一向温和。
“这便是二符?”打量着大符身边的小娘子,刘承祐问。
“见过官家。”在大符的介绍下,小娘子低声再行了个礼。
大符一副贤良的姿态,婉然而笑:“得知官家前来,已备好了膳食。”
刘承祐颔首,抬手说:“入宴吧,朕今日可是甚感疲惫。”
“官家辛苦了。”
刘承祐此来,绝对不排除为了看看二符娘子的心思。落座之时,以一种直接而强势的目光,审视着她。符家的基因,当然是不错,样貌不错,胸臀发育地也不错。二八芳龄的小娘子,浑身洋溢着少女的气息,不过,气质上与大符迥异。不谙世事,就是一朵未经风雨的娇嫩花蕊,得益于良好的家教,举止间很有涵养。
刘承祐的目光显然吓到了小娘子,螓首微垂,颊生绯红,娇怯不已。心如鹿撞,她已有所耳闻,自己很可能是要入宫,与阿姊一道侍奉眼前的天子的。
“咳咳。”大符清咳了两声,让刘承祐挪开了目光,但见大符,凤眉微凝,似乎有所不满:“官家,用膳吧。”
“符家有女初长成啊。。。。。。”刘承祐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按了按大符的手,很坦然地感慨了一句。
此言一落,大符咬了咬唇,边上的小娘子头则埋得更低了,粉靥上的羞涩愈浓了。
说实话,符家二女,并没有带给刘承祐太大的惊喜。身为天子,如欲娇娘美妾,可应有尽有,仅以样貌,除非当真倾国倾城,否则是难以打动到他了。
能让他动心的,或以气质,或以才具,或以身份。。。。。。而二符小娘子吸引刘承祐的,除了符家出身以及历史上的那点名气外,大抵只有姐妹共侍这一点了。
………………………………
第40章 郭党俊杰
夜间,郭府之中。
简单地进过晚食,召来两个儿子,考校了一番学业。郭威虽是武人出身,但性敏而好学,好读书识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很是上心。有问答不对,严厉地责罚了一顿课业,方才放过。
郭府上下,看起来十分俭朴的。天子带头勤俭,近来东京的官僚贵族,多数都收敛了。不似旁人作秀之举,郭威的节俭,矢如从前,他起于微末,既知民间疾苦,再加性不喜奢靡,郭府的俭朴倒非做作。
书房更显清简,没有任何多余的华丽饰物。书案后立着个书架,上置有数十册书,以兵书居多。数量虽然不算多,但观书面页脚,都是被翻看过的,有的册页都已凸出。
坐在书桌后,闭目养着神,大脑却继续转动,脑海中片段式浮现的,是新皇继位以来的情况,边事困顿,天子的手段,各类措施与政策,朝局变动,军队的情况,枢密院的繁务。。。。。。
慢慢地,郭威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伴随着的,是一阵疲惫。他如今是枢密院的头头,掌军事,机务缠身,手握重权的同时,也重负压身,尤其在国家百废待兴而处境险恶之际。
从龙河东,起于霸府,在大汉立国之前,郭威河东体系中的存在感当真不强,即便建国之后被拜为枢密副使,地位有所提升,仍旧被杨邠死死地压制着。
直到刘承祐继位后,被扶正,主持枢密事务,郭威这才算是彻底熬出了头,并且,得益于刘承祐的扶持,成为大汉朝堂上迅速崛起的一股势力。在刘承祐西巡之时,共佐朝政,牢牢地把握住枢密院,与之抗衡。
良久,郭威回了神,疲意收起,倚靠在桌案上,开始思虑起白日朝会与殿议的情况。琢磨了好一会儿,双目变得深邃起来,沉沉地呢喃道:“看来,朝局、禁军仍有变动啊。。。。。。”
郭威的眉头锁得很紧,显得格外纠结与迟疑,抬手捶了捶额头,一副伤脑筋的模样:“若是我儿在京,倒可参谋一二。”
“老爷,重进与永德两位郎君来了!”追随多年的老仆小声地在书房门口禀道。
闻言,郭威立刻恢复了严肃,变成危坐姿,吩咐道:“让他们来书房见我。”
很快,伴着一阵脚步声,两个青年迈入书房,恭敬地向郭威行礼:“见过舅父(泰山大人)。”
“免礼,都坐吧。”
来谒的两个青年,一人名叫李重进,是郭威的侄子,一人名叫张永德,是郭威女婿。都是郭威亲族下一代中,除郭荣外较出众者,尤其是张永德,文武双全,有见识,知礼节,否则也不会为郭威看上,许之以女。李重进年纪要大上不少,气度能才或逊色于张永德,但也能算是个人才。因为郭威的缘故,二者如今在禁军,任职位,李重进为东西班虞侯,张永德为兴捷军营指。
“不知舅父唤我二人,有何吩咐?”没有太拘礼,李重进直接看问郭威道。
张永德也看着岳丈,目露好奇。
郭威抬指在自己胡须上勾了一下,也毫不拖沓地说道:“你二人在禁军中也待了一段时间了,不是一直想要有所建树吗,朝廷欲出禁军,发往地方剿匪,我欲让你二者随军征剿,磨砺一番,也立些功业!”
“是!”李重进立刻应道,语气中带着兴奋。
张永德性年纪虽轻,但性子平和,回应间也未见急躁。注意到了,郭威显然很满意。
看李重进稍显浮躁,郭威朝其告诫道:“重进,你虽入伍多年,有些战场经验,但也不可疏忽大意,小觑盗贼,更不可大意轻敌。这剿匪,也有剿匪的策略。别看你年纪长,征剿之时,在军中还要多听听抱一的建议!”
闻言,李重进瞥了身旁年轻的张永德,有些不服,心中生起了点疙瘩,但他一向敬服郭威这个舅父,不敢反驳,应了声是。
“舅父,朝廷为何发禁军剿匪,一干毛贼罢了,岂非大材小用?”意动归意动,冷静下来,李重进不由问道。
“就冲你此言,可知你骄愎轻敌之心!”郭威指着李重进训斥道。
闻言,李重进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尴尬,很快郑重地认了个错。
“你既有疑惑,可曾思考过?”对其态度,郭威还算满意,问道。
李重进矢口答道:“该是地方州镇兵无能,剿贼不力吧!”
“肤浅。”郭威评价道:“朝政决议,哪有如此简单的!”
李重进讪讪一笑,直接代替郭威支使着张永德:“抱一,舅父常言你有见识,你说说看。”
张永德看起来嘴上无毛的,望了望郭威,在其目光注视下,认真地想了想,稍显迟疑道:“天子初继位,州镇尚且存疑,人心尚未归附,朝廷欲借剿匪,煊赫朝廷威势?”
“提到了重点!”郭威点了点头。随即起身在书房中踱起了步子,将殿议上关于此事的情况给二人讲解了一遍。
张永德原本有些吃力的表情散去,有如醍醐灌顶一遍,李重进也一样,面露恍然。
“让尔等领军剿贼击寇,如何使功高?”郭威又以一种引导教育的口气,问二人。
一下子将二人问住了,尽是不解,李重进纳闷道:“难道不是杀贼越多,平贼越快,功劳越大吗?”
郭威这回没有继续装高深,而是直接提醒道:“天子欲治盗贼,除了剿匪以还地方安定生产之外,便是化匪为民,还其以耕作生产。故此次剿匪,并非比拼杀了多少人,而是看你们能为朝廷增添多少人口治民。一味的杀戮,或有功,却绝非大功,还可能受过!”
听郭威这么一说,张永德颔首,李重进似解非解,在那儿感慨道:“怎么进剿些贼匪,如此麻烦,需要考虑这么多?”
闻言,郭威回身,慢慢地坐下,言辞谆谆,对二人道:“陛下虽年幼,然继位以来,励精图治,革秕病,施良政,收人心。眼下大汉虽然艰难,但只需稳定局势,休养几年,便可昌盛国力,甚至于整个天下,都将化乱为治。”
“日后的情势,我虽看不清晰,却也知,正是我辈辅弼明主,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尔等如欲赚得功勋,光耀门楣,仅靠一身血勇,是远远不足够了。情势将变,还需文武并重,治政将兵,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可能。否则,一勇之夫,难成大器!”
郭威这话,怎么看,都像是在针对李重进。不过,两人都没在意这些,俱有所得,朝郭威行了个深礼:“谨记舅父(泰山)教诲!”
“中原各州,匪祸不止,难抑之地乃汝州。我意让你们去汝州!”郭威又说道。
对此,两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
第41章 刘信遭贬
“吁”的一声打破了夜色的宁静,车驾稳稳停在府门前,在亲从的保护下,李少游慢悠悠地登上台阶,命叩门。
“我父亲呢?”对着闻讯来迎的府中管事,李少游稍显慵懒地问道。
“正在东厅。”
厅堂间,灯火通明,大汉国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李洪信,正搂着年纪尚幼的宠妾,饮酒用膳,看起来,很是舒适惬意。
走进堂屋,见到这副情景,李少游眉头蹙了下,唤了声:“爹。”
“大郎回来了。”李洪信有些意外地看着站在面前的儿子。没个为父的样子,手仍摸在宠妾的腰身上。在好色上,这父子俩,实则有得一拼。
李少游悠哉地找了个位置坐下:“今夜得闲暇,回府探望一番。”
目光扫过酒食美妾,李少游语气间带着不满:“官家倡导俭约,朝廷禁酒,我不是提醒过,不要铺张浪费,更不要违禁。。。。。。”
“你还敢教训起乃父来了!”李洪信哪里受得了这“逆子”的语气,顿时怒道:“怎么,你还想去举告于我?对了,你不是正管着武德司,正给你立功的机会?”
武德司,这个成立不足两月的特务机构,已初显其名。
见状,李少游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有点无奈道:“大人言重了。只是国家尚且拮据,我们身为国戚,如恣意无忌,这不是带头打官家的脸吗?官家心恶东京奢靡风气,恐怕将行整治。如不收敛,恐受其过。”
在李洪信看来,李少游此言,才像个人话,拿出了在美妾腰身上活动的手,嘀咕道:“要说皇亲国戚,那刘信可比我张扬多了。堂堂皇叔都如此,我一外戚,怕什么。”
李少游有些无奈,他这个父亲,当真庸人一个,没有一点眼光。若非有太后李氏的关系,估计一辈子都只能混个中低级军官,哪有能才居此高位。
“我今夜回府,还就是为了皇叔刘信之事!”
听他这么一说,李洪信来了点兴趣,问:“刘信有何事?”
李少游目光瞥向其身边的美妾,李洪信会意,当即吩咐其回房,不忘安抚一句:“稍后我到你那里过夜。。。。。。”
“说说吧,怎么回事,要你亲自回府。”
又屏退两名侍候的仆人,独余两父子了,李少游方才说道:“刘信在军中肆无忌惮,专于刑杀,残虐士卒,已为官家所厌弃。此前,尚需以之制衡史宏肇,而今史宏肇守洛阳,而刘信仍不知收敛。。。。。。”
“难道官家会对付刘信?”李洪信听出了点东西。
李少游点头。
“那可是皇叔!”李洪信诧异道。
“父亲也在军中,难道不知,任刘信再折腾放肆下去,若惹得将士怨气爆发生变,那可就非同小可了,严重点甚至可能动摇江山。以官家的睿智,纵使是皇叔,难道还会纵容他?”李少游道。
“这倒也是。”李洪信微微颔首。
见李洪信跟上了思路,李少游继续说:“而今,史宏肇以西京留守遥领侍卫都指,刘信欲以己代之,成为名正言顺的禁军统帅。”
说着,李少游不由露出点嘲弄:“他若安分些,官家心里或许还有些顾忌。但其动了此心思,只怕他非但当不了侍卫都指挥,连副帅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闻其说法,李洪信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微微思忖片刻,若有所得的样子,但抬起头时,两眼之中尚且泛着些许迷茫:“可是,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见其反应,李少游略觉心塞,暗思自己是不是对这个父亲的期望太高了。。。。。。
耐着性子,李少游对其李洪信说道:“史宏肇的都指之位,应该会被剥夺,禁帅之位,自然不可空置,刘信若被罢,那么官家当以何人继之,必然会寻亲旧之将。”
说着,李少游眼中泛着异彩:“父亲既为禁军都将,又是天子舅父,诸将之中,还有谁更具资格,更受信任,而居帅位?”
听完李少游的分析,李洪信先是一呆,旋即后知后觉地表露出惊喜:“倘若真如你所言,那么,我还真有可能成为禁帅。。。。。。”
“是故,父亲今后,还需约束行举啊。”
李洪信摸着下巴,点了点头,神情间折射出的,尽是愚鲁。
但见其父的表现,李少游心中竟没法生出什么为之谋划的喜悦与成就感,反而有些迟疑,李洪信若真当上了侍卫司的头头,貌似未必是好事。
。。。。。。
“陛下。”
“魏卿来了。”柳城停笔,看着来觐的魏仁浦,态度很是亲厚,示意:“坐下说。”
魏仁浦拘礼节,将手里捧着的两份奏章交给候着的内侍呈与刘承祐。
“何事?”
“这是枢密院拟议的出镇汜水以及剿匪出兵将校兵马诸事宜,请陛下御批。”魏仁浦答道。
刘承祐摊开奏章,仔细地阅览着,魏仁浦则在旁解释着。
经枢密院议,欲以散员都虞侯白重赞率五营禁军,驻守汜水。
至于剿贼之军,自东京全军挑选调动,欲出幼壮军卒万人,分赴中原、河北以及淮北。尤其是河北诸州,匪患尤甚。
经过郭威、魏仁浦等人讨论过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刘承祐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异议。不过再出一万多兵马离京,那么经过去岁整编之后的屡次调动,仍驻于东京的禁军数量便跌破的八万了。大汉在大名府、澶、滑之地,驻有两万余禁军。
当然,刘承祐不是担忧东京的安全,而是有些顾忌,对驻外禁军的掌控问题,基本都属精锐。没办法,这么个时代,没法不上心,尤其是滑、澶距离东京如此之近。当然,仅仅是一点为君者必要的疑虑罢了。禁军家属多于近畿安家,只要朝局稳定,刘承祐不作死,轻易间又岂会作乱。
魏仁浦当然不知道,就看奏折的功夫,刘承祐的思绪竟然飘得那么远。但见其凝眉,不由问道:“不知陛下是否另有指示?”
“对此安排,朕没有意见!”刘承祐说道,目光落在几个出将名字上:“李重进与张永德,是郭枢密家的后生俊杰吧。”
突闻此言,魏仁浦有些意外,抬眼小心地看了看刘承祐,并不能从他脸上看出什么,仿佛就是无心之言一般。
“正是。禁军剿贼,本有练兵之意,李重进、张永德,皆谙兵事,乃军中年轻将校中的佼佼者,遣其出击,以收磨砺之效。”大概是怕刘承祐起魏仁浦简单地替郭威解释了一番。
“朕并无他意。只是思虑,禁军老将甚多,正当提拔有为青年俊杰之时!”刘承祐淡淡然地回应道:“用玺,照此办理吧!”
“是!”
汇报完情况,魏仁浦原本是打算告退的,被刘承祐留下了。少作沉吟,刘承祐郑重地看着他,说:“自去岁起,道济便追随朕于藩邸,参赞机务,朕向来托以腹心。朕也不作遮掩了,朕以皇叔刘信,德才不足以典禁军,欲行夺权去职之事,然畏人非议,卿觉如何,朕当如何处置?”
闻言,魏仁浦倒没露出太多的意外之色,先是谢皇帝信任之恩,方才慎重地答道:“前番许州民乱,杨相曾提出过建议,遣皇叔就镇。”
建议提完,魏仁浦也就不多作话了。事实上,他心里也清楚,以天子的睿智果敢,恐怕心里早就做好决定了。
果然,刘承祐道:“也罢,为禁军安宁,军心稳定,只暂委屈皇叔屈就于地方。亦,作反思吧!”
从本心来讲,对刘信,刘承祐当真不想仅这般贬出东京,以其罪过,怎能如此轻易放过。但是,总得顾忌影响,刘信再庸劣,毕竟是皇叔。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根基还不够稳,杀叔这种事,暂时还做不得,并且,在晋阳,还有个姓刘的皇叔了。杀了这个,让北边那个怎么想。。。。。。
仁明殿内。
“有什么话直说吧,何故迟疑?”见来问安的刘承祐,沉着张脸坐在那儿,李氏心生疑惑。
闻问,刘承祐以刘信之事告太后。
得悉其来意,李氏凤眉微凝,想了想,朝刘承祐叹息道:“皇叔之事,老身也有所耳闻。为军心士气,朝堂和谐,为江山社稷,只能避及私情了,皇帝但可自决!”
“是!”
就在当日下午,刘承祐下制,罢皇叔刘信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之职,以其就镇许州,制宣即离。
………………………………
第42章 天上掉下来的禁帅之位
诏制传至刘信府上时,他正在府中嬉乐,命家仆捉对互殴,见血不止,以娱其情。
初闻其事,面对传命的使者,刘信尚不在意,反而很骄愎对其斥骂,怒其“假传制书”。待确认了,却不敢相信,直言他是皇叔,天子不可可能贬离他。
“皇叔,陛下之意,制宣即离,天色虽晚,这便可收拾行囊家私,离京前往许州就镇!”传制的使者名叫阎晋卿,平静地对怒火满腔的刘信道。
此人乃宣徽院通事,也算天子近臣,乃先帝旧人,颇受信用。刘承祐继位,以忠勤于王事,任用于大内。
“你什么东西!”刘信的态度仍旧蛮横。
“我要去见天子!”大怒之下,刘信根本不管,脸上带着戾气,命人备上马匹,便朝皇宫而去。
“通事,陛下的命令——”拦不住刘信,随行的卫士不由看着阎晋卿。
阎晋卿抬手止住,表现仍旧平静,胡须上似乎都有一丝泰然,幽幽说道:“毕竟是皇叔,让他去吧。我等,自可为督促,为皇叔收拾行装。。。。。。”
刘信这边,策马疾奔于东京街道,直至宫门,越马上御阶,为卫士所阻,欲见刘承祐,刘承祐不见。又往仁明殿,李氏自然与儿子保持着默契,只派人叮嘱刘信,让其在许州修身养性,替天子与朝廷恩养百姓。
欲见帝、后而不得,刘信终于明白,他这个侄子是玩真的了,是真想把他赶出东京了。虽然不聪明,但涉及到自己的前途,刘信也清楚,这明面上是出镇一方,实则就是贬斥,许州哪有东京来得舒服,哪有在侍卫司来得权重。
心烦意乱,亟欲见一见刘承祐,可惜得了命令的卫士根本不放行,至于强闯,刘信也不敢赌那个姓赵的殿前班直,敢不敢出刀砍了他。
刘信是被宫内卫士“保护”归府的,眼神茫然,如遭重击一般,完全失去了平日里的嚣张气焰。眼见着自己豪贵的府邸中,已经在阎晋卿的监督下收拾起来,面上怒容隐现:“就这么着急吗!”
不理会阎晋卿这“小人”,心中涌起一股子暴戾之气,有点歇斯底里地呼喝着家仆部曲收拾府中宝器绢丝。。。。。。最终,默默地坐于堂间。
刘信出行,需要收拾的东西,还真是不少,一直到第二日拂晓,方才结束。伴着鸡鸣声,大小车数十辆,自东京南门而出。刘信仍旧乘坐华丽的车驾,只是有种灰溜溜的感觉。
车队经过汴河之上的一座虹桥之时,刘信不由掀开车帘,回望霭色下的东京城,脸上闪过郁愤,抱怨道:“刘承祐果真不如承训贤德,如此凉薄,皇帝没当几天,便这般对待皇叔。哼,我倒要看看,没有我,他如何弹压住那些骄兵悍将,如何守住这大汉江山!”
刘信的心里当然是有怨气的,并且怨气很重。他自认对刘承祐有扶持之功,当初刘知远驾崩,他这皇叔可是费心费力护持他顺利等基。
当然,彼时刘信是起了一点作用,但有限,真正的要紧事刘承祐又岂会托付在刘信身上。但是,刘信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刘信在自我评价上,显然多有偏失。
“皇叔慎言啊!”刘信的抱怨没有收声,边上骑马跟随在侧的一名幕僚吓了一跳,紧张地劝解道:“此言若是传到天子耳中,那可就麻烦了!”
“哼!”刘信重重地扯下车帘,怒冲冲地说:“此番离京,日后他请我,我都不回来!”
。。。。。。
刘信被外放出镇,很是突然,阖朝意外,比起苏逢吉下狱的影响还要大,这毕竟还是个武人的时代。十几万禁军的一、二把手,相继离京,这对朝廷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军队。
不过,上层的公卿宰臣们,对此倒没有显得太过诧异与紧张,刘信遭贬,既是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史弘肇守西京,便已经能看出些苗头了,天子欲抑禁帅。但于杨邠等朝臣而言,对刘承祐的这番举动,倒是举双手支持,屁股决定脑袋嘛。
当然,如何善后,安抚军心,仍需刘承祐与朝臣们费脑筋。即便骄横如史弘肇,残暴如刘信,在军中仍旧有些影响力,有些部曲。相比于整个禁军,这部分人实力或不足为道,但也不能疏忽大意。
对于刘信卸职,东京禁军中,反响不小,所幸,是好的一方面。就如李少游此前所汇报的一样,各军将士,对刘信是又恨又畏,在他掌权的这段时间以来,积累了太多怨气,虽然不致因其调离便散去,但其心甚悦。
说实话,在如今这个时代,刘信敢把麾下将校当豕狗一般对待,随意打骂虐待,当真很有“勇气”。
乾祐元年四月癸巳,刘承祐不视大朝,于皇城宣武门外阅兵,侍卫司下各军,精选两万余军,供刘承祐检阅。这是刘承祐继位以来,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检视底层将士,也供其瞻仰新天子。刘承祐于军前训话,范质写的稿子,不敢是否真有效果,禁军将士对他这个皇帝有多认同,但从场面上来看,效果显然是不错的。
“郭卿,三军不可无帅,你觉得何人可为侍卫都帅?”在将台上观赏军队演练之时,刘承祐突然看向伴驾于前的郭威。
这可是个敏感的问题,面对刘承祐的垂询,郭威神经一下子就紧绷起来了。近来东京多事,天子此言,显然不会是简单地问询自己。郭威脑子里念头疯狂闪动,注意着刘承祐的眼色,选择了一个保守的回答:“大汉名将如云,陛下只需擢一德才兼备的老将即可。”
“郭卿口中德才兼备者,所指何人?”
郭威很滑溜地说:“陛下心中当有人选衡量。”
“朕就是心头迟疑,才咨之以郭卿啊。。。。。。”
。。。。。。
垂拱殿内,刘承祐稳稳地坐在御座上,翻看着奏章,都是文武们拟荐的禁帅人选。可任之人选,实则没有几个,除了河东的元从老将们,其他人都没有资格,或有资格,但得经得住信任。
纵览之,在京的,以舅父李洪信呼声最高,这倒没有出乎刘承祐的意料。从外人的视角来看,李洪信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另外,白文珂、高行周、符彦卿倒也可以考虑。至于提郭威的,直接被刘承祐忽略了。
认真考虑过后,刘承祐最终做下了决定,为大汉选定了一个新的统帅,并且,文武朝臣也未反对。
尚洪迁。
这也是自晋阳时起,便跟随刘知远的功勋宿将,历任兴捷右厢都指挥使、护圣右厢都指挥使,而今还以兴捷军都指挥使充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从晋阳到东京,稳步升拔,一直是高级将帅。
但是,这个人很平庸,各方面都很普通,有军权,但在大汉庙堂,就似一个透明人一般,也没有多少野心。甚至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在原本历史上,平叛战亡,连单独立传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刘承祐也正是看重了尚洪迁的平庸。说他平庸,但细数其资历,却也足够,不会引起军心动荡与不满。
接制之时,此公自己都是懵的,还问宣制的使者,是否弄错了。
………………………………
今天更新稍晚些
如题。
………………………………
第43章 “梳理”、“优化”
“官家,尚都帅奉诏觐见。”
“宣。”
尚洪迁入殿陛见,一板一眼的行礼,显得毕恭毕敬的,对刘承祐这个天子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很符合其一贯的风格。
刘承祐虽然日常绷紧着脸,但态度反应平和,让其坐下叙话,说:“侍卫司总十数万马步诸军,拱卫东京,镇戍天下,巩固社稷,职责之重,东京诸司衙,无出其右者。尚卿乃国家元臣,向来忠诚侍君,以侍卫亲军相托,朕可安心矣!”
刘承祐说着场面话,尚洪迁也很给面子,虽不致诚惶诚恐,但言辞很保守:“有赖陛下信重,臣惶恐之至。”
“尚卿在军中多年,戎情练达,对侍卫亲军事务也熟稔,接掌禁军,当无滞碍才是。”刘承祐意有所指地问道:“以前故,禁军庶务,多有不协紊乱之状况,尚卿可曾想好,接下来如何开展工作,处置军务?”
闻言,尚洪迁不由看了刘承祐一眼,几乎不假思索,道来:“恕臣愚钝,面对军情事务,正自无所适从,还请陛下示下,指明方向。”
刘承祐不由再打量了尚洪迁两眼,只见这老将一脸谨慎相,但从其应对,却不由暗思,此人当真平庸?似乎在附和着自己的想法一般……
收起乱入的小心思,刘承祐直接对尚洪迁发出他的指示:“朕闻东京诸军,上下将士,多有怠惫现象,纪律松弛,军心不稳。故尚卿首先要做的,便带领诸军指挥,稳定人心,严肃军纪,加强训练。什么都能乱,军队不能乱!”
“是!”刘承祐话音刚落,尚洪迁便有如醍醐灌顶一般,道:“陛下所言甚是,臣明白了。”
刘承祐直接忽略他的奉承之辞,摆了摆手说:“开年以来,禁军调动频繁,西征、剿匪、移戍,将校士卒迁补序多,渐呈乱象,尚卿当着手对各军人事职守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复肃正。”
尚洪迁下意识地点着头,随即面浮难色,主动道:“陛下,庶务冗杂,以臣之能才,恐难尽其事,达上意。”
见状,刘承祐想了想,很是自然地说:“朕会着枢密院,协助侍卫司梳理,尚卿且安心。”
“是!”尚洪迁没有多想,应道。
刘承祐此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