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代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门阀相关之门阀简介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本州、本郡的势力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一起。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不但没有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死后,曹丕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西晋亡后,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但统治阶级内部,存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政治上居主导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中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他们手中。
南朝士庶之别非常严格,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阶层之分,两者之间一般也不通婚,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职,高级士族不屑担任。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承圣三年(554),西魏军攻占江陵,俘衣冠士族数万口,驱入长安为奴婢。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陈朝,无论侨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仅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
门阀相关之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形成: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发展: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后还是由大地主、大豪强接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
门阀相关之门阀典故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而阀阅一词则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并未被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虽然世界史上各国各地都有世族,为免本条目过分复杂,以下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世族发展,外国的世族则涉及该国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可参见各国本身的历史。;
………………………………
门阀相关之门阀起源
门阀的出现寻根溯源,当自西汉时期初显端倪。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日益成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各地都涌现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同时,汉初的“任子”“赀选”,之后实行的察举制度和太学制度,使地主阶级入仕门径也比过去宽广多了。特别是儒学定于一尊后,封建『政府』以儒家的经籍、礼法取士逐渐成为定制。经籍成为人们世代研究的家学,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的不变家风。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儒术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做官,从而形成门阀地主。世袭为官的门阀,到东汉中叶开始加普遍。弘农杨震一家,以习欧阳《尚书》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一家,以习孟氏《易》四世有五公;地方上,也有一批时代世代为州郡县僚佐而牢牢控制地方政治的地位较低的门阀。但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谓“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说都是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也就是说此时的世家大族都是依附于皇权而寻找各自的利益,还有“君权神授”说等也是对他们思想的钳制,体现了皇权的强大。而世家大族势力的巩固以至于控制政权,则是自东汉末年纷争时代开始。不过并不是纷争割据就会出现门阀政治。首先国家未安定,政局混『乱』,士族难以发挥权力,即使相对统一的各地区,有所谓权臣或宦官专权,但是以皇权为根基,例如曹『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权发挥影响。门阀的出现寻根溯源,当自西汉时期初显端倪。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日益成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各地都涌现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同时,汉初的“任子”“赀选”,之后实行的察举制度和太学制度,使地主阶级入仕门径也比过去宽广多了。特别是儒学定于一尊后,封建『政府』以儒家的经籍、礼法取士逐渐成为定制。经籍成为人们世代研究的家学,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的不变家风。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儒术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做官,从而形成门阀地主。世袭为官的门阀,到东汉中叶开始加普遍。弘农杨震一家,以习欧阳《尚书》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一家,以习孟氏《易》四世有五公;地方上,也有一批时代世代为州郡县僚佐而牢牢控制地方政治的地位较低的门阀。但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谓“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说都是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也就是说此时的世家大族都是依附于皇权而寻找各自的利益,还有“君权神授”说等也是对他们思想的钳制,体现了皇权的强大。而世家大族势力的巩固以至于控制政权,则是自东汉末年纷争时代开始。不过并不是纷争割据就会出现门阀政治。首先国家未安定,政局混『乱』,士族难以发挥权力,即使相对统一的各地区,有所谓权臣或宦官专权,但是以皇权为根基,例如曹『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权发挥影响。;
………………………………
门阀相关之关陇集团
虽然历史上称呼宇文泰和高欢建立的两个魏国叫做西东魏国,但是对于宇文泰来说,他的魏国才是正版的魏国,东边的那个魏国是冒牌货,同样的,对于高欢来说,他的魏国才是正版的魏国,西边的那个魏国是冒牌货。西魏和东魏隔着黄河和潼关对峙。两边都说自己是正版的北魏,但两边其实都是盗版的北魏,都是傀儡政权。原来的北魏的皇室现只不过是个受人摆布的幌子。幌子的背后是一个大的集团,这个集团叫做关陇集团。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
政治统治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陇西李氏被人称为“驼李”。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李唐则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皓的嫡裔自居'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多次引用《瘐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岑仲勉反对说:“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至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爱于陇西而坚持不改?陈氏之说,殊未可信。”“陈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于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外,无非歪曲史实以迁就其臆见。”汪荣祖《陈寅恪评传》认为岑氏对于陈说赵州昭庆二陵及《光业寺碑》未能提出反证,无法动摇陈说。
起源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
中国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特征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两汉时取消,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设立。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南北朝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周为魏国公,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其地位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后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即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安抚各方,深得民心,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隋朝的显赫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