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务实沉吟道:“倒不是行与不行,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双方的配合……会不会过于明显了一些?朝野物议上面,如果有人要在这里头做文章的话……”
戚继光讶然,心道:这真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怎么万事都先想好退路,颇有些兵书中所说的“未料胜,先料败”的意思?难道这是高家的家学渊源、官场经验?可是,高阁老似乎都不是这般做派呀!
那是当然,高拱是进士出身,翰林学官,后来更是帝师身份,对于他来说,只要隆庆在位,根本不必料败。可高务实呢?他前世不过一个区区小秘书,在机关单位里头,赖以生存的能力就是察言观色、办事牢靠,这已经形成习惯了。
而这一世,他是知道隆庆寿年不久的唯一一人,也是知道隆万之交高拱有“命中一劫”的唯一一人,虽然自己会尽量帮高拱渡过这一劫,可万一失败了呢?当然得先把自己屁股下面擦干净点,要不然到时候等着人家张居正和冯保来搞清算么?就算张居正多少还要点脸,不至于非要把整个高家按死不可,但冯保历史上为了陷害已经致仕的高拱,都是搞出过王大臣案来的,这位“爷”可是真的一点脸都不要呀!高务实能不小心一点么?
“那,依高侍读的意思是?”戚继光本来觉得,这件事高拱同意的话,基本上就好办了,张居正那边其实也还好说话,自己给他写封信,把军事上的实情说一说,他应该就不会反对——在这一点,戚继光是相信张居正的。只是眼下高务实不想承受流言蜚语,那戚继光就没什么好法子了,毕竟他自己都是一直被流言蜚语包围着的人,要是有本事解决这个流言问题,怎么如此?
高务实想了想,忽然展颜笑了起来,道:“有办法了。”
戚继光讶然地看着他,问道:“计将安出?”
高务实微微眯起眼睛,看了看城楼外面的景色,缓缓道:“拍卖。”
“拍卖?”戚继光呆了一呆:“何为拍卖?”
………………………………
第114章 独家代理(上)
把关于拍卖的办法告知戚继光之后,高务实与戚继光二人的会晤便告一段落,闻讯前来的开平中屯卫指挥使薛城在指挥使司衙门内为二人举办了宴会。
前文已经说过,开平坐落在距京师东四百余里的永平府滦州与顺天府丰润交界处。她北倚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燕山余脉,南与一马平川的渤海湾广袤滩涂接壤,东望绵亘蜿蜒的万里长城,西瞰顺、永平原,是古燕幽州抵御外夷入侵的藩篱屏障。有史以来,它卫孤竹、护幽燕、扼长城、戍滦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围的郡府州县无能出其右者。
开平虽因卫所驻扎,只是一座小城,但此处毕竟是交通要地,因而四通八达,商贾云集,车马辐辏,财货丰盈。它比稻地、侨城、榛子镇的历史更加悠久,被公认为滦州四大古镇之首,京东一带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
纵观开平历史,沿革错综,辖属多变:汤、虞、夏的时候为冀州地,商朝时为孤竹国。后来相继属于燕、辽西、北平、石城、契丹,为历朝驻兵重地。秦朝时属右北平郡,汉朝于此置石城县,为县治所在,后易名为海阳县。晋以后属辽西郡。五代时期的后晋高祖皇帝石敬瑭割地给契丹(后辽国),属平州,“以定州之俘户迁于此地,置滦州永安军”。这里负山带河,中间是一马平川的滦河水系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先后统辖有义丰县、马城县和石城县。
历史上的开平地跨石城、义丰两县。一直到大明永乐元年,开平中屯卫先从大宁沙岭内迁至真定,后于永乐三年再北迁至石城废县,由此,因有重兵驻扎,石城废县的旧治所遂为军事重镇,因驻军为开平中屯卫,此地始称开平镇。(无风注:昨日有读者留言竟然把此开平错认为是广东开平县,我实在瞠目结舌,所以这里再次介绍一下开平的位置和沿革。)
开平中屯卫设指挥使二人,指挥同知二人,佥事五人,正千户五人,副千户十一人,百户三十二人,卫镇抚一人,吏十四人,军卒五千六百七十七人,为长城以内重要的军事要塞。
开平成为北方重要边镇之后,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这里的防务,曾屡次派遣重臣驻守开平:“永乐元年,甲戌,高阳王高煦备边开平”;永乐八年,秋七月,明成祖亲来开平劳军;“十一年二月,应城伯孙严备开平”;“十二年九月,癸未,成安侯郭亮、兴安伯徐亨共同备御开平”;“十八年秋七月,丁亥,兴安伯徐亨专守开平,拱卫北京”;“二十七年七月,诏天下,武安侯郑亨带薛禄备开平”。
这些守备开平的军事首领之中有王、有侯、有伯,其爵位之高,在当时县镇一级的镇守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足见朝廷对开平的重视程度,也彰显出开平镇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眼下的开平中屯卫,并没有设置两名指挥使,而是只有薛城一人。这位薛城薛指挥使巧得很,正是眼下代掌阳武侯印的薛干的一奶同胞、嫡亲弟弟,也就是上次参加高务实见心斋踏春的那位薛鋹的亲叔叔。
席上,薛城对高务实尤其亲热,甚至当着戚继光这位他顶头上司的面,非要请高务实上座,弄得高务实颇为尴尬,好说歹说才以自己尚未取得功名的名义,把上首让给了戚继光。
原本戚继光就并不是个讲虚荣的人,且他对文人历来尊重,这次又受惠于高务实甚多,让高务实坐个上席他也心甘情愿,只是薛城这样明显的巴结高务实,还是让他有些意外。毕竟高务实虽然出身不凡,现在又成了太子近臣,可高拱毕竟只是高务实的三伯,又不是他生父,而太子虽然贵为储君,眼下到底也还年幼,薛城这个表现,未免有些过头了。
到了席间敬酒之时,薛城提到“下官听闻高侍读造那香皂,简直是点石成金之举,如今京师开卖不过数日,五家店铺每日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可谓日进斗金”之时,戚继光才恍然大悟。
联系到夜不收传到蓟州的消息,说见心斋踏春当天,京师几大勋贵齐聚成国公府上,不过数日,京师“京华香皂”同时五处店铺开业,第一日限量出售的香皂就被几家勋贵直接买空……戚继光明白过来,这里头一定有什么关联。
接下来薛城的话就更加露骨了:“高侍读您看,咱们开平虽小,但东边就是永平…山海关,乃是入辽要道,若是高侍读有心将香皂卖去辽东,咱们开平大可以作为一个转手之地……”
戚继光论军事,自然是少有的天才名将,但他并不精于商道,听了这话不禁暗想:想那香皂何等之贵,以你开平这样的小城,卖得几块?至于转手……转手有什么用处?
但高务实却似乎完全没有瞧不起薛城的意思,笑吟吟地看着他,问道:“薛指挥,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是不是想要香皂在辽东的代理权?”
“代理权?”薛城反倒怔了一怔:“敢问高侍读,何为代理权?”
高务实笑着道:“所谓代理权,简单的说就是辽东商人如果想要经营香皂,我京华香皂厂是不会给他出货的,他要拿货,只能从你手里拿。”
薛城大吃一惊:“还有这等好事?”
“如何?”高务实仿佛诱惑人献出灵魂的魔鬼,用一种高深莫测的语调道:“只要薛指挥能够答应高某的条件,就可以拿下辽东香皂供应的独家代理权,将来辽东商人想要香皂,只能从你手里拿货。”
薛城喉头动了又动,心道:老子莫不是要发达了?那国士香皂可是一块卖一两银子的货啊,我要是拿下整个辽东的代理,每年转个手只怕就得比阳武侯府还富!
“不……不知道高……高侍读有什么……条件?”到底是财帛动人心,窝在开平小城混日子的薛指挥面对这般好事,激动得说话都差点结巴了。
………………………………
第114章 独家代理(下)
一贯讲究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高务实,当然不会因为薛城在席间对他殷勤招待就随随便便送上整个辽东的香皂代理权,这可是完完全全的送钱行为。他之所以忽然对薛城抛出橄榄枝,是有明确目的的。
首先,薛城是代掌阳武侯印薛干的亲弟弟,历史上薛干至死也没有正式被封为阳武侯,但他死后,他的儿子薛鋹却是正儿八经的得到朝廷承认,袭爵为阳武侯了,所以将来这位薛城就是阳武侯的亲叔叔——那么把他看做阳武侯府的代表,并没有什么问题。
其次,阳武侯府一旦拿到辽东的香皂代理权,其余几家勋贵肯定不满意自己只能每年在京师分那点红利,而阳武侯这个不算最顶尖的勋贵家反而多拿这么多,于是一定也会要求拿到其他省份或者地区的代理权,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进一步向高务实靠拢。
高务实手头能赚钱的东西多到只有他自己清楚,根本不会介意给他们分润这种代理权带来的二手利益,毕竟他的目标是由自己建立核心工业圈,让勋贵集团、文官集团甚至皇室宗亲集团以他的工业体系为中心形成利益链,全面带动大明精英集团换思维,从而踏上改革之道。所以可以预见,在高务实的“让利”之下,双方能够一拍即合,其利益捆绑只能一步步更加密切起来。
高务实的这种办法,放在后世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所谓先把蛋糕做大,然后我这个做蛋糕的核心主力再来给大家分配,你想要分得多一点,那么你就得比别人更听我的话。这里头唯一的变数,其实只有皇室,特别是皇帝本人——理论上他至高无上,可以不听你的分配,强行要求由他来分。
只是,高务实觉得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也是有办法可以想的。因为皇帝想要自己分配,肯定是自己要拿大头,但除了他自己,其余人的利益相当于都受到了影响,如此一来高务实就可以挟“天下臣民”之意,来迫使皇帝收回这种可能危及统治根基的想法,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只要上演这么一出好戏,高务实超然于众臣之上的地位也就定了——不过这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事了,慢慢来吧。
再次,高务实眼下手头的自有资金毕竟还是很有限,而他的时间却很紧张,所以他不可能把在京师卖香皂赚到的钱,又投入到开拓全国香皂市场这件事里去,要不然他这一辈子估计也就是个大明香皂王打止了。
他必须让自己的钱以最快的速度打造新的产业、开拓新的财源,在这种打造和开拓之中,涉及的生产技术只会越来越高,产业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那么相对应的,需要的投资也必然是越来越多。如无意外的话,他的产业应该是滚雪球一样的越来越大,同时投资也是滚雪球一样的越来越多。
那么,这就需要他在创新出某种产业之后,自己主动放弃一部分非核心利益,引入更多的投资者来和自己合伙,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要自己仍然掌握这一产业的核心资源,其他合伙人就只能“紧密团结在以高务实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周围,心甘情愿地为他开拓商路,为他遮风挡雨。
也不知道这小子上辈子的党校进修课是怎么上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没学到几分,全学了这么些编织利益网的勾当,真是佛也只能度得了有缘人。
把辽东的香皂出货交到顾城手里,当然不能还以零售价出货,高务实吃了个八九成之后,就示意顾城散席。顾城心里比高务实还着急,勉强坚持亲自送戚继光去休息之后,屁颠屁颠地请高务实去书房密议。
两个人在书房仔细商议了足足两个时辰,一直到亥时三刻(晚上十点半左右),高务实都已经撑不住要睡着了,才把各类细节勉强商议妥当。
太细节的条款就不提了,大致上最要紧的几条就是高务实以香皂在京师零售价格的九成向顾城提供香皂,顾城保证阳武侯府会以最大的力度打开辽东商路,辽东方面对此有抵触的,文官方面由高务实负责搞定,武臣或者勋贵方面由阳武侯府负责搞定。同时,顾城需要保证他的出货价格不低于京师香皂的零售价,否则高务实有权随时终止供货。
其他一些零零散散的方面,顾城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太懂高务实那些弯弯道道的说法,大致看了一下好像没什么问题,就直接代阳武侯府签字画押了——当然这还需要送到薛干那里盖上阳武侯的大印才算完。
而高务实这个前世大学学法律的坏种,当然不介意塞进去一些看似人畜无害,实则阴险至极的“暗门”,这些暗门的存在倒也不是为了害人,只是一旦阳武侯府方面想要反悔的话,这里头那些暗门就会从花团锦簇的美景变成荆棘密布的绝境。
《增广贤文》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高务实也不能保证自己将来就不会有个危难之际,要是到时候自己的某些合伙人一看局势不妙就怂了,想要撇下自己独自求活,自己要是没点反制手段,如何得了?难道没听说过“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这话么?高务实又不把自己当成那种迂腐君子,怎会让人“欺之以方”?
事情谈完,心满意足的薛指挥使就差把高务实当成财神爷供起来了,亲自给高务实安排了自己在开平最好的别院住下,连带着高务实带来的护卫家丁都得到了一顿有酒有肉的宵夜款待,再安排在高务实别院住下。同时还担心他们喝醉了误事,又亲自点了两百“精兵”,让他们彻夜把守在别院周围。
用他的训话来说就是:连一只叫春的猫都不允许出现在别院周围打搅了高侍读的休息!否则老子亲自操鞭,抽死你们这群废物点心!
………………………………
第115章 务实回京(上)
当天夜里,薛指挥使甚至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对高务实的接待,打算明日一大早便盛邀高侍读至玉清观一游。
这玉清观实乃开平小城的一张名剌,乃是全真教圣地,京东第一道观。据传,殷商后期古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和叔齐,离国出走路过石城(即开平),时值盛夏,二人腹饥口渴,忽见一淙清泉汩汩而流,乃掬一捧泉,一饮而尽,顿觉清冽沁腑,饥渴全消,这淙泉水即后来唐山玉清观院内之“玉清古井”。兄弟二人绕泉徘徊流连,极为满意,遂决定于此结庐而居,修道求仙。数年后二人离去,往首阳山,不知所终。
到唐时,太宗东征,途经石城,有随军一道士长于望气术,见此地紫气飘渺如飞鸾,仙气凝聚似丹鼎,遂离军隐居此处修道。元初,长春真人丘处机座下一弟子于此结庐,乃名“澄清观”。再后来,大明永乐年间,邋遢道人张三丰携弟子数人游此,数日离去,留下一弟子住观修行,始更名为“玉清观”。嘉靖年间,玉清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逐渐成为古开平镇最大的宏伟道观,翘首京东。
历来文人,崇佛者有之,向道者亦有之,而更多的是两教皆尊,总之宁可装作深信不疑,也不会光明正大的得罪,万一神仙是真的有呢?所以薛指挥使觉得明日自己可以客串一下导游,进一步争取高侍读的好感——他虽然知道高务实有些不简单,但心里终归还是觉得小孩子总比大人好哄。
只是第二日一早,高务实才刚醒来,高陌就近来禀告说二房二少爷高国彦等上次高务实写信去请的人,已经结伴到了京师,眼下正在大学士府等待高务实回去安排。
这件事对高务实来说当然比游玩重要得多,只是薛指挥使得到消息后就难免有些失望,高务实安慰他说将来自己还有生意要在这边经营,肯定还会再来,总算让他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下来。
薛指挥使倒也是个不气馁的,又忙前忙后安排人送高务实出城,直到辖区边境——远了不敢送,毕竟卫所兵不奉命不能随意出境,更何况这里乃是京畿附近,随意调兵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戚继光此来本也只是与高务实一晤,既然高务实也要提前返京,那便正好同行。一路无话,清早出发,当天傍晚赶到蓟州歇脚。
这里要多说一句,蓟州虽然有总兵衙门,但蓟州总兵其实更多的时候并不呆在蓟州,而是在蓟州东北的遵化县——那个方向是最常遭到蒙古入侵的地区。
不过戚继光除了是蓟州总兵之外,还兼了个练兵总理,遵化那边摆不下如许大军,所以他算是呆在蓟州城时间比较长的一位蓟州总兵。
但这也就有一个不好,那就是他这个总兵在蓟州并不是说了算数的那位大佬。
蓟州谁说了算?顺天巡抚刘应节。
什么?你问蓟辽总督何在?嗯……眼下的蓟辽总督驻地在密云县,直接顶在京师的北大门古北口的后方第一道防线上——大明就是这么神奇,很有点高务实所熟悉的“大灾大难当前,党员干部先上”的意味,可不像某些朝代那样,前线部队都打光了,指挥官还在京师没挪窝。
当然,明朝的总督、巡抚、总兵,理论上来说都不是法理上的常置官,其驻地也经常变化,且眼下这种情况,也不属于常态。譬如上头已经说了,蓟州是有蓟州总兵衙门的,但近些年来蓟州总兵主要呆在遵化县,而实际上顺天巡抚的春驻地才应该是遵化(秋驻地为昌平)等等……变化太多,甚至无迹可寻,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朝廷某位大佬觉得应该变化一下,皇帝表示可以,那么这些边臣就要奉命改变驻地。
这种“不稳定性”之所以远比清朝明显,有很大程度是大明朝廷为了表示在制度上不忘本,始终坚持把总督、巡抚都御史和总兵当成临时派遣官的表现。
反正不管怎么说,蓟州的头号大佬目前是顺天巡抚刘应节没跑了,高务实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在考虑着得去拜访一下刘军门——明朝巡抚常称军门,因为他不仅有行政权,还有军权在手,譬如顺天巡抚的职务全称就是“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
不过当他向戚继光了解应该怎么和刘应节打交道的时候,戚继光却告诉他眼下刘军门不在蓟州。高务实忙问为何,戚继光则回答说,由他提议,谭纶、刘应节全力支持修建的空心敌台已经基本完工,谭总督目前在视察昌平一带的空心敌台使用情况,而蓟州遵化这边则是刘应节去实地考察,所以他现在可能在遵化以东的忠义中卫那边。
高务实听了,先是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也还好。毕竟现在自己年纪还是太小,也没个功名出身,虽然仗着太子伴读和那个“假侍读学士”的身份,在勋贵、武臣面前腰杆子还算硬,可是在刘应节这种被后世称为“军事文官”的大佬面前,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要知道,人家可是张居正的同年,在张党里头也是有数的大佬之一,就算是面对高拱,也犯不着点头哈腰,可不是戚继光这种给张居正写信只能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的可怜武臣。
得,见不着就见不着吧,反正三伯他们正在拉拢刘应节,自己这个时候莫名的跟戚继光见了一面还可能不至于让张居正警觉,可如果还去拜会刘应节的话,没准张居正就要有所动作了,那可就大大的不美啦。
于是在蓟州随意休息了一夜的高务实,第二日只是把自己丢在戚继光处参加训练的家丁叫过来展现了一下自己的关怀之意,每个人额外发了五两银子的赏钱,就继续在一众家丁护卫的簇拥下踏上了回返京师的道路。
………………………………
第115章 务实回京(下)
京师还是那个京师,唯一的区别是比前些天又暖和了一些,春花初绽,熏风醉人。
高拱府上开了宴席,作为对高国彦等人的欢迎,为他们接风洗尘。内堂中,除了高拱之外,高夫人张氏也以长辈身份出席了,不过她其实只是出面说了几句客气话,便提前离席,毕竟这次来的几人里头,只有高国彦是高家晚辈,其余人无论辈分如何,都只是家中下人,高拱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那相当于是男主人对下人的恩赐,她作为女主人留在席上就不合适了。
高夫人走后,众人便开始用餐。因为有高拱在,大家也不敢不讲礼仪,边吃边说话是不允许的,只好各自默默吃完。倒是高拱自己作为长辈,对高国彦说了几句劝菜的话。
用完了饭,就到了聊天时间。等下人撤了席面,高拱就先向高国彦问了一下他父亲的情况,听高国彦说自己父亲已经表示即将请求致仕之后,高拱似乎些微有些出神。
高国彦与高务实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没说话打扰他的思绪。
过了一会儿,才听见高拱微微叹息一声:“人呐,总是会老的,只希望在老迈之后,闲暇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不会觉得错过太多机会,不会留有太多遗憾,如此,此生足矣。”
高国彦与自己这位三叔并不相熟,闻言不敢接口,高务实就不同了,当下便笑着劝道:“三伯,机会您现在已经把握住了,要想不留遗憾,现在正当其时。”
高拱听得一愣,继而也露出一丝微笑:“不错,你说得有道理,倒是三伯我年纪大了,易生感慨……”他微微一顿,忽然站起身来:“我也年近甲子,不知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为大明、为陛下竭忠报效,务实,你和国彦是自家弟兄,你们慢慢谈吧。”
高国彦就不说了,连高务实都没料到高拱会因为自家二哥即将致仕这件事,忽然有这么大的感慨,看起来只怕还要比之前更加一门心思扑在公务上了,不禁有些错愕,可又无法劝他什么,只好道:“三伯,事情虽然要做,可也要保重身体,毕竟身体乃是革命……不是,我是说,身体乃是革新的本钱,您要是忙得太过,身体要是出了事,那才是真的误了大事呀!”
高拱哈哈一笑,摆手道:“我的身体我知道,这几年大概还死不了,你小小年纪,就不要操心这些事了……对了,我看你最近的事情也不少,嗯……不要我再强调一下那次跟你谈的话吧?事情再多,要分清主次。”
高务实就怕听这个,忙不迭道:“是是是,三伯,侄儿明白,明白。”
高拱瞪了他一眼,但想想他最近的学业倒也的确未曾落下,以她的身份也不好说什么强词夺理的话,只好任由高务实自己掌握这个度了,当下摇了摇头,自己走了。
席上几人自然都起身相送,高拱随意摆手:“不必送了,你们聊吧。”说罢举步便走,倒也潇洒。
坐下来之后,高务实见高国彦似乎对自己这位三叔的表现有些好奇,不禁摸了摸鼻子,尬聊一般地解释道:“这个,三伯行事……历来,呃,历来潇洒。”
高国彦面对高拱有些拘谨,面对高务实这个小弟却当然不会,笑了笑道:“听说务实写了一本《龙文鞭影》,极得赞誉,如今更是以此为凭做了太子伴读,名挂翰林院,真是可喜可贺。”
高务实自然是谦虚了几句作为回应,高国彦又道:“你善读书,这是好事,不像哥哥我,历来对那些经书诗文提不起兴致,只是偏爱数术,这辈子是没什么指望了。”
高务实略微迟疑了一下,问道:“三槐兄长,你将来不参加贡举了么?”
“不参加了。”高国彦说着,稍稍犹豫了一下,补充道:“最多也就考个秀才算完,免得在哪都说不上话。”
高务实道:“其实数术乃是天下间极其重要的一门学问,上至朝廷收支,下至黎民用度,哪个不与数术相关?”
高国彦听得这句话,就有些诧异起来了,问道:“怎么,务实也对数术有所了解?”
依他看来,高务实既然在学问上能得到三叔的看重,那想必是经书读得极好的了,这种人在他眼里都是一门心思扑在圣贤之道上,对于数术这种“雕虫小技”,甚至“奇技淫巧”都是不屑一顾的才对,怎么自己这位小老弟这么不按常理出牌呢?
高务实道:“世间六艺任纷坛,算乃人之根本;知书不知算法,如临暗室昏昏。”
高国彦大吃一惊:“你认识我老师?”
高务实假作不知,也一脸诧异道:“你的老师?那是哪位,我怎会认识?”
“哦,也是,不过你这话……也是巧了,我那老师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高务实笑了笑:“那小弟就只好印兆钥湟痪洹⑿鬯酝病!
其实高务实上次听说高国彦拜了一位商人出身的老师,就已经很惊讶了,后来听说他那老师名叫程大位,就更惊讶了。后来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才想起这位程大位乃是何许人也。
这位,那可真是大明朝难得的人才——而且是高务实认为“难得”的那种难得。
因为,他是一位数学家。
程大位字汝思,号宾渠,安徽省休宁县(今黄山市)人。他出身小商,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常不惜重金购求算书。
二十岁左右时,他利用外出经商的机会,邀游吴楚,遍访名师,遇有“睿通数学者,辄造请问难,孜孜不倦”。他身居小县城,对土地测量十分重视,曾创造“丈量步车”,并绘图传世。
历史上,程大位四十岁以后,倦于外游,便“归而覃思于率水之上余二十年”。他认真钻研古籍,绎其文义,审其成法,遍取各家之长,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终于在万历二十年写成《算法统宗》(原名《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又对该书删其繁抚,揭其要领,写成《算法纂要》四卷,先后在休宁刊行。
《算法统宗》中,第一、二卷是全书所用的基本知识;第三到十二卷为各种应用题解法汇编,各卷基本上以《九章算术》的章名为标题;第十三卷到十六卷为“难题”,其实算法都很简单,只是条件用诗歌表达;比较隐晦;第17卷为“杂法”。书中各类问题都用珠算,程大位所使用的一套简明顺口的珠算加减乘除口诀及开方方法,一直沿用至高务实穿越时。
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各种珠算之法,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珠算书。它的成书及广泛流传,标志着中国数学史上由筹算向珠算转化的完成,程大位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珠算一代宗师”。耳熟能详的“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等说法,都是出自于他。
高务实当时想起来这茬时,觉得自己简直路边都能捡到宝,自己的这位二哥既然是他的弟子,首先自己的水平就肯定差不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的“大业”,那可是相当需要程大位这种数学大师啊!
………………………………
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
高务实当年小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