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王台在哈达称“万汗”时,光是哈达一部,就占有敕书约700道——这是什么意思?“天下三分有其二”吗?几乎就要开始吃独食了!
叶赫部的实力此时已经不比哈达弱,但叶赫只有一百多道敕书,这怎么能忍?换了谁取代清佳砮和杨吉砮,都不得不和哈达部大打出手不是?
但这只是叶赫与哈达必然开打的原因,还没有把蒙古人插手的原因说清楚。
蒙古人为什么要介入这档子事?打开地图一看就知道:叶赫部正巧介于蒙古与哈达的中间,把他们给分开了,所以蒙古人想要通过取得哈达部的同意,使用哈达部的敕书与大明进行马市交易是很困难的,蒙古人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走叶赫部的“门路”。
但叶赫手中的敕书有限,连自家使用都不够,怎么“租”给蒙古?哈达那边的敕书倒是有多,但又给不到蒙古人手里,再说哈达部此前仗着大明的关照,心气比较高,敕书的“租金”收得也不是太合理——简单的说就是贵,所以蒙古人也不太乐意去走哈达这条路子。
那怎么办?有两个主意:第一个主意简单粗暴,直接打服叶赫,然后打着叶赫的幌子跟大明互市。
这个办法看起来似乎很儿戏,但其实是完全可行的——现在的朵颜三卫早就不是以前的兀良哈三卫了,但照样打着旧时的幌子和大明时不时互市一下,大明一直都是装作不知道的——大明也不蠢,你总是不跟人互市,人家活不下去了就只能来抢,那是平白无故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在大明这边来看,谁来互市不重要,重要的是控制互市的规模和次数,既要让人能勉强活下去,又不能让人活得太好。
当然高务实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他在宣大那边通过互市控制土默特的时候,根本就不是靠着这些,他是靠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土默特的生死来达成目的。
只不过,这个法子对“本钱”的要求很高,辽东这边在京华没有大举进入之前,的确是做不到的。就好比后世有一个“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帝国”,那个国家可以搜刮全球,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不是谁都可以做的,需要极其强大的本钱才行。
辽东这边的官市,其本钱在高务实眼里,那是远远不够看。
“若开办马市贸易,必先物色入市者。”汉族方面自不必细说,朝廷拨款给管理马政的机构太仆寺,向广宁、开原等马市发放购买马匹所用资金,规模一般是白银数万两,最高达十万两或二十万两。
也就是说,辽东这边的本钱,最高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万两。
二十万两看似是很大一笔钱——如果拿来买粮食,的确不少,这个早就算过,不必细说了。但实际上,二十万两如果单单用于买马,那就不多了——也就一万匹马而已。
虽说一万匹马倒也不是小数目,但倘若和如今的宣大那边相比,这个数目就不够看了,因为光是宣、大、山西三镇,去年从土默特、鄂尔多斯两部手中买入的马匹就高达三万七千匹之多!
这还没算牛羊,如果把牛羊等也算进去,那么辽东这边的规模……真的只配吃屁。
所以简单的说就是制度有问题,导致实际贸易量根本达不到需求贸易量的标准,于是女真也好、东部蒙古也罢,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急不可耐,为了争夺大明批准的那点贸易量,不得不你打我、我打你,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拿敕书控制贸易额度,进而控制女真人之间的实力差,这个主意并非没脑子,只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太容易“跑调”,很多时候一个弄不好就把自己也给拖下水了——比如哈达部这次的挨打,原历史中就把大明给拖下了水,逼得时任辽抚(先李松,后顾养谦)和李成梁不得不直接出手打压叶赫,甚至到最后直接出兵进攻叶赫。
当时的李成梁还是有实力的,的确也把叶赫给打服了,不过那又导致了连环变数,比如叶赫先把哈达给打崩,使得哈达的实力始终没有恢复过来,而李成梁又转头把叶赫基本打崩,导致努尔哈赤趁机发展,结果后来又把叶赫的“九部联军”给打崩——这个时候的辽东局势就已经不可控了。
其实叶赫当时搞九部联军,就是因为叶赫发现自己挨了大明一顿胖揍之后,原先的小老弟努尔哈赤居然坐大了,看起来有取代自己的趋势,为了保住“女真之主”的位置,不得不跟努尔哈赤见个真章。
这件事恰好出在大明在跟日本打抗倭援朝的时期(万历二十一年),辽东方面对此根本就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双方经由一场古勒山之战导致实力扭转。
那一战,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后世辽宁新宾县上夹乡古楼村西北)一带,大败海西女真叶赫等九部联军,此战是女真各部统一战争史上的转折点。它打破了女真九部军事联盟,改变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力量对比,表明女真力量的核心开始由海西而转为建州。
而更糟糕的是,这时候大明刚刚陷入朝鲜泥潭,前前后后打了七八年,等打完回头一看辽东……哦豁,努尔哈赤已经控制不住了。
不过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是畏惧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的——其实是他可能不知道李家军这时候在朝鲜战场损失巨大,所以继续对李家保持谦卑,而且很精明的让李如松把注意力放在蒙古人那边。
结果偏偏李如松自己出了意外,死在一次和蒙古人的作战中,这时候努尔哈赤就有些蠢蠢欲动了。
但李如松死后,李家的底子已经暴露出来,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辽东想打谁就打谁的李家军,所以大明这边连续换了一溜儿的辽东总兵,结果李家那边又不服气,几个总兵都被搞得没脾气,最后只好又把李成梁搬出来“二度镇辽”。
李成梁这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冲劲了,但好在威名还在,努尔哈赤幼年在他手底下干过好几年,印象深刻得很,因此也不敢造次,一直等到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觉得这下没人能压制他了,于是以七大恨起兵,辽事遂不可为。
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关键的一点看似是努尔哈赤运气好,而大明运气差,其实这只能说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在制度上,或者说在大明控制女真的手段上就有问题。
大明的这个控制方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动不动需要自己亲自出马,这在高务实看来是很不理智的,只方便辽东将领“刷功劳”,而当辽东本身的实力被其他事情牵制,或者干脆实力大损,这个法子就不灵了。
因此这一次,高务实虽然也要打击叶赫,毕竟现在叶赫过于强势,但他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调整政策。
打压归打压,一棒子过后,甜枣也是要给的。
…………………………
感谢书友“电念1”、“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谢谢!
剧透一下,马上努尔哈赤要杀岳父了……哈哈哈!
………………………………
第206章 弑岳(上)
努尔哈赤这次来辽东,是奉了高务实的命令,前来接受正式任命的,任命的职务当然是早就许给他的建州左卫指挥使。
不过这次上任有点不同于以往,因为高务实要求看一看建州左卫的“军威”。
这句话在努尔哈赤的理解中,就是要检阅部队,但努尔哈赤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才刚刚搞定图伦城和萨尔浒城,加上本身兵力也只有五六百人,就算高务实要检阅,他也不敢全军都带过来。
一来是怕后方不稳,图伦城和萨尔浒城里头的新降之人起来造他的反,二来也怕高务实莫名其妙的出手把他给一网打尽了——说起来,女真人一直搞不懂大明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大明其实经常是不讲道理的说打就打。
这当然是个误会,大明要打谁其实很容易分析,但这些都是政治上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军事上的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努尔哈赤的理解水平,所以他对于大明会做什么,心里一直都不太托底。
因此,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商议来商议去,最终决定带上三百精兵来开原。
在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看来,这个数目既可以让高抚台看一看建州左卫的新任指挥使御下有方,麾下兵马精干有力,又不至于人数太多,导致这位巡抚老爷心情紧张。
其实努尔哈赤想多了,就他现在那五六百兵马,就算全部带来开原,并且带进开原城中,高务实也不会有丝毫紧张。
因为高务实此来并不是单枪匹马跑过来的,他带来了三千抚标——其实就是高家的武装家丁换了身衣裳,其中包括一千步丁和两千骑丁,而且大多数参加过辽南之战。
另外,曹簠也带来了三千家丁(留了两千镇守辽阳),他的这批家丁,论武器装备,比高务实的抚标要差一点,但他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这些人战斗经验极其丰富,几乎都有十年左右的家丁经历,跟着曹簠大大小小打了至少几十仗。
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曹簠的这些家丁全是辽东本地人,尤其是以辽北人为主(之前介绍过,曹簠自己就是辽北人士),来开原基本就是来了老家——中国人历来的传统特色,在家乡作战仿佛有战斗加成BUFF,他手下这些人也不例外。
这样一来,高务实在开原,光是敢战能战的家丁部队就有六千之多,怎么会担心区区一个万历十一年的努尔哈赤?要让他觉得危险,那除非是三十年后的努尔哈赤还差不多。
不过,高务实并不是只需要防备一个努尔哈赤,他要防备的力量还有好几股,其中最关键的还有两股: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以及叶赫二贝勒。
叶赫二贝勒不必多说了,只说孟格布禄,他也是被高务实召来册封的——他母亲温姐请求大明朝廷册封他,高务实答应了,这次说是要和努尔哈赤一起任命。
不过孟格布禄的地位比努尔哈赤要高,他是都指挥使——因为哈达部是统一的,理论上来说只有孟格布禄一个“最高领导”。
当然,理论归理论,实际上哈达部内部现在也有权力斗争,除了孟格布禄在其母温姐的支持下取得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之外,还有两个人拥有较强的实力。
这两个人,一个是前贝勒扈尔罕之子岱善(不是努尔哈赤的次子那个代善,不过他们应该是同名了,只是翻译的时候刻意把字变动了一下),另一个就是收继了温姐的王台私生子康古陆。
康古陆虽然收继了温姐,但其中的情况就像钟金哈屯虽然嫁给把汉那吉,但并不会不管自己之前的儿子布塔施里一样,温姐同样是先照顾自己的儿子,其次才会考虑康古陆。
她对康古陆说,如果她支持康古陆成为哈达贝勒,那么岱善肯定不服,这会导致哈达立刻分裂,在当前哈达本来就处于与叶赫相争的劣势情况下,无异于自寻死路。
所以她建议让自己的儿子孟格布禄来做这个贝勒,因为孟格布禄论辈分是岱善的叔叔,在女真人“幼子守业”传统下,岱善没有理由反对孟格布禄这个幺叔。
康古陆被说服了——这厮其实就是个样子货,脑子并不怎么好使,觉得自己从孟格布禄的兄弟一跃而成他的继父,已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所以贝勒不贝勒的就不重要了。
因此,哈达部虽然内部的两大分裂派都还活得好好的,但孟格布禄还是大摇大摆的接受了高务实的召见,带着一千兵马来到了开原——带这么多人也是高务实的要求,官面上的理由跟努尔哈赤一模一样,说是要看看哈达部的军威,以确保朝廷册封得人。
孟格布禄由于离得近,虽然比努尔哈赤动身晚,但还是与后者同一天赶到了开原,然后他们两人就被高务实召见——这次召见不是正式任命,而是分配任务。
根据高务实的命令,努尔哈赤的三百人被要求直接进驻城内,由分守开原等处参将杨元单独给他们安排一处驻地,而孟格布禄的一千兵马,则被安排在城外某处,与曹簠的三千家丁毗邻而驻。
努尔哈赤和孟格布禄得到的命令都是暂时驻扎,等候进一步指令。
这个“进一步指令”,在努尔哈赤和孟格布禄心目中,都是很明确的,他们都以为这个指令肯定是在某一天拉出来“展览”——也就是受阅。
直到叶赫两位贝勒带着两千骑兵出现在开原城下,努尔哈赤才感到有些不对劲。
叶赫两位贝勒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如他和孟格布禄——这两位贝勒在开原城下请求开城,结果高务实派开原兵备道王缄出面告诉两位贝勒,说他们带的兵太多,开原城内容纳不下,只允许他们每人带一百亲兵入内。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两位贝勒各带一百五十亲兵进城,双方合计为三百人。
这时候,努尔哈赤接到了“进一步指令”:三百精兵全部埋伏在鼓楼大校场附近,以明军炮响为号,一旦炮响,则杀入大校场,“凡未着鸳鸯战袍者,杀无赦!”
同时,高务实当着努尔哈赤的面调兵遣将:明军辽东抚标一千步兵,以大小火炮三十二门架设于鼓楼大校场周边,炮口向内,随时准备作战;抚标的两千骑兵也隐藏于鼓楼之后,随时准备“支援”努尔哈赤;另有开原参将杨元,领五百家丁及三千卫所精锐作为第二梯队,把守开原各处城门。
除此之外,高务实又下令,以辽东副总兵曹簠为主将,孟格布禄为副将,负责率领各自所部的三千家丁和一千亲兵,负责剿灭城外“叛逆”,同时一旦城内事件先行解决,则城中的抚标骑兵也可以随时开城与他们联合作战。
城外叛逆?开原城外有什么叛逆?这简直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只有叶赫二位贝勒留在城外的一千七百骑兵可能被视作“叛逆”。而大校场的围剿,所针对的对象也只有叶赫两位贝勒一行。
努尔哈赤一下子惊得手足冰凉——高抚台考验自己的最后一个任务,居然是与叶赫开战!
天可怜见,几个月前他才刚刚和叶赫达成联姻,虽然因为杨吉砮那位幼女还小,现在并未正式成亲,但定亲是已经完成了的,叶赫那边甚至把“通房丫头”都已经让努尔哈赤带回赫图阿拉了!
努尔哈赤很想拒绝高务实的命令,但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拒绝。
他虽然政治才能很一般,但高抚台的军事安排他还是看得很明白的:一千抚标携三十二门大炮对准大校场呈包围之势,背后还有两千骑兵随时可以杀入,这力量别说打掉叶赫两位贝勒带进来的三百人了,就算把他努尔哈赤带进来的三百人也加进去,照样是包打无误,因为高抚台的抚标是什么水平,看看辽南之战的结果就知道,何况前一次努尔哈赤去辽阳时也见识过一下抚标的军威。
更别说,还有杨元带着三千五百人在城内把守城门。
杨元这位开原参将,努尔哈赤是认识的,此人就算在李成梁麾下,也都是一等一的大将,光是他手下那五百家丁,努尔哈赤就觉得自己拿不下,何况人家还只需要守住城门,那就更没得说了——他肯定会安排卫所兵把守城门,自己则带着五百家丁,随时支援有险的一处。
也就是说,这次明军为了消灭清佳砮和杨吉砮以及他们带来的两千叶赫骑兵,光是调动的家丁级主力就有六千五百以上,再加上守城的卫所兵以及开原兵备道下辖但没有直接接受命令的其他卫所部队,动用的总兵力至少是一万以上。
兵法有云,十围五攻,现在明军的兵力优势就是五倍以上,而且还占着一条以有备而击无备……努尔哈赤知道,清佳砮和杨吉砮这次除非背上长出翅膀来,否则绝难幸免。
但努尔哈赤觉得自己的运气比叶赫两位贝勒也没好到哪去:反抗是作死,想跑也没戏,他知道自己这次算是上了一条根本下不去的贼船了。
为今之计,只能按照高抚台的命令,直接拿下清佳砮、杨吉砮两位贝勒,才能保证自己的性命,要不然的话,别说当什么建州左卫指挥使了,连自己都只能去死。
努尔哈赤忧心忡忡地出得高务实的行辕,他身边的舒尔哈齐趁身边没有明军跟随,连忙问道:“这下糟了,阿浑,现在咱们该怎么办?”
努尔哈赤尽量平复了一下心情,四下打量一眼,小声道:“窦,你是指挥同知,仅次于我,你说说你的想法?”
“我能有什么想法啊?”舒尔哈齐一脸苦笑:“高抚台现在一手拿着人参鹿茸,一手持着铁铳长矛,问我怎么选,我自然选人参鹿茸啊,难道还赶着上去挨打挨杀不成?可现在的问题在于阿浑你,你是叶赫的女婿,这件事又不光是叶赫两位贝勒自家知道,晓得这件事的人多了去了,现在你要是站在明军一边,帮着明军杀了叶赫两位贝勒,其他人怎么看你?”
努尔哈赤冷冷地道:“其他人怎么看我都无所谓,真正的麻烦在于叶赫死了两位贝勒之后,是不是我们建州左卫对抗得了的!”
舒尔哈齐愕然道:“阿浑此言何意?”
努尔哈赤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位高抚台看起来儒雅随和得很,想不到心机却是极深,他这是逼着我跟叶赫结仇,而且还是结死仇。
窦,我今日若是杀了叶赫二位贝勒,叶赫将来的二位新贝勒又肯定是他们的儿子,尼堪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叶赫将来能容得下我建州左卫?哼,这些人的想法我最清楚不过了,要他们找明军报仇,他们未必有这个胆量,但若说到来找我们,我看他们是不怵的。”
舒尔哈齐一时无语,这其中的道理他也清楚,叶赫方面接下去的举动,他也同意努尔哈赤的判断——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就像他们自己一样,明明祖、父二人其实是死于李成梁之手,但让他们去找李成梁报仇,借他们一对熊心豹子胆也不敢。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自诩英雄,他们自己都不敢的事,还能指望叶赫将来的两位新贝勒敢?说实话,他们要是真敢,那倒是好了,自家的麻烦就算是被大明给接了过去,但叶赫的两位新贝勒除非脑袋里面灌满了马尿,否则绝对不会这么干,他们只会把这杀父之仇记在他们爱新觉罗兄弟头上。
舒尔哈齐忍不住骂道:“去他姥姥的罗圈腿,真是见了鬼了!又不是我们建州人要杀叶赫二贝勒,凭什么这屎盆子非要扣到咱们兄弟头上来?”
努尔哈赤长叹一声,摇头道:“你想知道为什么?还记得刚才高抚台的许诺吗?建州原先有五百道敕书,后来因为多次战乱,遗失了其中大概两百多道,现在仅剩的部分只有二百七十多道,还有两百三十道的缺口需要补上。”
舒尔哈齐眼珠一转,问道:“阿浑的意思是……”
“不是我的意思,是高抚台的意思明摆着。”努尔哈赤道:“我兄弟二人前次去辽阳,得了三十道敕书的赏赐,拿下图伦城抢得了二十五道,拿下萨尔浒又得了十五道,现在一共有七十道敕书,我看高抚台的意思,应该是把剩下的两百三十道敕书当做奖励……”
舒尔哈齐大吃一惊:“给我们这么多?”
努尔哈赤一皱眉:“你想什么呢,怎么可能一下子给这么多?这两百三十道敕书就是高抚台现在手里拿着的奖励,咱们想要拿这些赏赐,就得乖乖照他的意思办事,至于这次杀叶赫二位贝勒……你想想,就算没有我们,难道高抚台自己杀不了?他只是逼着咱们表明立场,站到他那一边罢了,这个‘功劳’,你觉得值多少道敕书?”
舒尔哈齐顿时泄气。
…………………………
PS:快被社区的一天几次上门测试体温加登记闹疯了……我们也不是武汉返长人员啊,一问之下才知道,隔壁小区有确诊者,所以周边现在都这么紧张。
………………………………
第206章 弑岳(下)
叶赫那拉这个姓氏的来源,在后世有几种说法,最早前的一种说法是叶赫为本姓,那拉的原意是叶赫部居于那拉河流域,遂以地为姓。
但根据最新的考证,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复杂,此时的女真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叶赫那拉其实是蒙古语的发音。究其意义,在蒙古语中叶赫的意思是“庞大”,那拉的意思是“太阳”,所以这个姓氏的本意就是庞大的太阳部落。
太阳部落听起来似乎有点二,但其实作为姓氏而言并不奇怪,汉人不也有姓“阳”的么?不仅可以姓阳,甚至可以姓阴,其他字面意义很“二”的姓氏也多的是,总之姓氏本身只是是先民们区分自我的一种手段,实在谈不上谁比谁高贵。
况且叶赫那拉这个姓氏,现在看来还很实际:叶赫部在女真诸部之中,的确很“庞大”,而且如“太阳”一般光芒四射。
就好比今日进入开原城的叶赫那拉·清佳砮与叶赫那拉·杨吉砮二位贝勒,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犹如太阳一般的引人注目。
在前往鼓楼大校场的路上,清佳砮看着颇显冷清的街道,得意洋洋的对杨吉砮道:“这开原城我非初来,原先往来此城,见城中尼堪与女真之民人流如织,尤其是尼堪,那是真的多,在市集临近之处更是摩肩擦踵……今日我等带大兵前来,这城中的尼堪居然吓得都躲了起来,街面上就这么点人,哈哈,真是一群胆小鬼。”
杨吉砮微微皱眉,思索着道:“我却觉得有些不对,我等虽是带了两千精骑而来,但入得城来的却只有三百多人,尼堪纵然胆小,却也不至于畏我如此……阿浑你想想,平时来开原城中互市的女真人有多少?少则千余,多则两三千之众,那时候的尼堪怎么就不怕?”
清佳砮之子兀孙孛罗笑道:“额其克(满语,叔叔)多虑了,平日里来开原互市的女真人虽然的确有两三千之多,但那都是各部之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不隶属,尼堪何惧之有?但今日我等前来,外有大军,内有精锐,尼堪百姓本就怯懦,见而惧之乃是寻常事耳。”
叶赫大将白虎赤也跟着笑道:“尼堪怯懦,平时仗着高城深垒之固,视我女真如草芥,一旦我女真精兵抵近,便自现了原形,何其不堪。”
杨吉砮之子哈儿哈麻则站在自己父亲一边,说道:“我阿玛的意思并不是说尼堪不怯懦,他的意思是尼堪对我叶赫似乎成见颇深,这对于将来咱们来开原互市,也是有影响的,这一点我等不得不虑。”
杨吉砮听完儿子的话,不由得微微点头。
而清佳砮听完,则是微微皱眉,想了想才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我看这件事不着急,尼堪人对我叶赫有成见,无非是因为此前这段时间咱们不听辽抚安排,不肯停止进攻哈达罢了。嗯……此事本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今日那高抚台能把哈达的敕书分我叶赫一半,咱们马上就可以罢兵,将来也可以规规矩矩来开原互市。”
兀孙孛罗连连点头,道:“阿玛所言极是!想那哈达,明明其势大衰,现任贝勒孟格布禄又是个无名小辈,凭什么占着七百道敕书?我叶赫那拉强盛至斯,又凭什么只有一百多道敕书?尼堪处事不公,今日定要好好与那高抚台说道说道,他要是讲道理,那还好说,他要是不讲道理,我手中钢刀却是不和他客气的!”
杨吉砮听得大皱其眉,但兀孙孛罗只是他侄儿,并非儿子,当着清佳砮的面,他却不好直接批评。
好在清佳砮自己也觉得儿子这话说得不对,拧眉呵斥道:“怎么说话的,如此骄狂!想那高抚台也不是寻常人物,‘安南定北’和辽南之战难道是闹着玩的?连蒙古的图们汗都在他手底下接连吃了两次大亏,你这小儿才带了千把人,打过几个寨子,就敢瞧不起他?还不闭嘴!”
兀孙孛罗倒不敢与自己阿玛顶撞,顿时闭口,讷讷不言。
杨吉砮面色稍缓,对清佳砮道:“哈达毕竟是大明这些年力主扶持的对象,咱们一上来就说要他一半的敕书,我看也有些过了,毕竟哈达部若真给咱们一半,由于咱们手上本来就有一百多道,这样的话哈达反而比咱们更少了……我看,以那高抚台的战绩,他恐怕是不会应允的。”
清佳砮皱眉道:“那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双方持平就好。”杨吉砮解释道:“咱们与哈达之间谁胜谁负,可不见得是能一战见分晓的,我看多半要打好些年,既然如此,就未必非得靠着这一次,一下子便把哈达踩在脚下,咱们不妨稍稍克制,先和哈达来个平分秋色……”
清佳砮道:“那也无非就是少要五六十道敕书罢了,你觉得少了这五六十道,那高抚台就能答应了?我倒觉得不如一次到位,就是要趁着如今我叶赫占尽优势,而大明连续大战、有心无力的机会,彻底压过哈达,确立我叶赫在女真诸部中的地位!”
这话没能说服杨吉砮,杨吉砮摇头道:“阿浑的想法虽好,但做起来太难,而且颇有危险。哈达此前所以势大难制,靠的也未必就是兵锋,而是大明的鼎力支持,如今衰落,那是万汗后期过于骄狂奢侈导致,其实哈达的实力还是在的……”
“实力还是在的?”白虎赤插嘴道:“东贝勒,这话有些不对吧,若是哈达实力仍在,何以此战被我等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哈儿哈麻忍不住道:“哈达这次被打的是很惨,但是白虎赤你莫要忘了,这一战也不是单我叶赫一家打出来的,煖兔和恍惚太的几千骑兵难道是光站在旁边看戏吗?”
清佳砮伸手拦住他们二人,说道:“煖兔和恍惚太的几千骑兵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拿下那些哈达的城寨,这却是咱们叶赫的功劳。哈儿哈麻,你要说哈达实力仍在,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毕竟在此之前,他们的兵力还是摆在那儿的。
不过你也莫要忘了,哈达现在内部纷争,康古陆和岱善二人看似团结在孟格布禄旗下,实际上却根本和孟格布禄尿不到一个壶里,咱们击溃哈达的那一仗,哈达之败首先就是败在康古陆和岱善救援不及时之上,否则结果还未必是现在这样呢。”
杨吉砮趁势问道:“既然如此,阿浑你为何还是坚持咄咄逼人?就不怕哈达三方被咱们逼迫得只能捏着鼻子携起手来?”
清佳砮道:“他们不可能携手的,窦,你要知道,温姐是我的妹妹,她有几分能耐我最清楚不过了。说实话,她能趁机把孟格布禄推出来做到贝勒就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那主要还是由于扈尔罕自己把自己弄死了的缘故,要不然的话,哈达部哪有孟格布禄说话的份儿?
至于现在,从孟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