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的欧洲,在制盐技术上与东亚尤其是大明并无技术交流(史学界目前无证据),但有很强烈的趋同性,差别只在某些小问题上,但有一项,欧洲领先了大明乃至更往后的鞑清很多,那就是汲卤设备。
欧洲人早在1437年就搞出了“抽卤机”(法国的艾哈德·汉),到1507年又被海因兹汲水器取代,后来的发展越来越快,最后在蒸汽机时代就理所当然的搞出了蒸汽汲卤设备。
除此以外,长距离输卤管道也是欧洲的一个优势项目,不过这个项目跟欧洲分裂的局面有关(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和高务实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关系也不大。
高务实目前第一项打算升级的技术就是汲卤设备,这可以显著提高制盐效率,尤其是在采用了这一技术之后,熬盐也可以纳入升级范畴——指在制盐的最后阶段进行熬制加工,以期加快制盐速度,关键是这样做需要的煤炭用量不大,对于煤本身的要求也很低,可以使用一些用处不大的煤种(煤分很多种)。
对于京华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近乎于废物利用。
这样的两大升级,除了一开始制造汲卤设备得花点小钱之外,剩下的就只需要付出一些煤炭海运的运输费用,但却可以把制盐效率提高两到三倍,高务实觉得这就很值得干了。
这两件事,高务实通通丢给了开平方面,交给高瑞负责联系京师的京华工匠学堂联手搞定,北洋舰队方面单纯负责运输。
接着高务实就去学习后世的某位伟人,去营口的海边“画了一个圈”。
封建主义的“制度优势”在这一刻体现无疑,高兵宪先上疏一道,连批复都没等,便亲自跑到营口看了看,把一些早就荒掉的卫所盐田大笔一挥就给改了性质,原先的卫所盐丁旧地遣散回卫,兵宪衙门发给本年薪水——这笔钱是高务实个人补贴的,但最后会找朱翊钧分摊。
各卫所对此并没有什么特殊反应,反而纷纷请求高务实上奏朝廷,说既然不晒盐了,是不是应该免了他们的额盐。
高务实胆子很肥,直接答应了下来,送走了将信将疑的各卫代表。
其实这个问题,之前他就和朱翊钧谈好了,原先的辽东25卫和2个自在州每年两百万斤的额盐,由将来的京华盐场一力承担,保质保量提供给各卫、州,并且京华盐场会在这个额度的基础上上浮一成,也就是实际上缴二百二十万斤细盐。
这也是高务实不怕挨骂的原因:以前说是辽东额盐两百万斤,但实际上能有多少,连神仙都说不准,现在京华接手之后,不仅从两百万斤提高到两百二十万斤,而且从粗盐标准提高到了精盐标准,这其中的溢价可不少。
实际上,他这一手就仿佛是一个“承包制”,把以往辽东的“额盐”全部进行了个人承包,以后朝廷就不需要在辽东额盐产出不足的时候,一个卫一个卫的去查、去催,而只需要找高务实一个人就行,从行政效率上来说,上升了至少二十五倍。
如果这还要被人骂,只能说明对方这样做,根本不是对事,完全就是对人来。
高务实的奏疏送到京师,还真的引起了一些争议。
不过,争议的焦点居然不是高务实这个“承包制”——大明的盐业实际上现在就是承包制,只不过在其他地区是通过“盐引”这个形式来承包的,好比张家掌握了长芦盐场大部分的盐引,就差不多垄断了该盐场。
而高务实现在的做法,也只是一种不要盐引的承包制,而不要盐引的主因则是由于他吃下了整个辽东的额盐——反正就他一家,具体多少引就无所谓了,只要能交出他自己承诺的两百二十万斤细盐,其他一切好说。
因为对于朝廷来讲,这么坐反而让他们能够摆脱一笔陈芝麻烂谷子的坏账、死账。
真正引起争议的问题,在于那批被高务实遣散回卫的盐丁安置问题。
…………………………
感谢书友“i58”、“ASolaF”的月票支持,谢谢!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0章 张四维小出一手
辽东额盐两百万斤,之前在营口附近聚集的盐丁最多时有三四万之多,后来辽东盐场虽然衰落了,加上有不少盐丁逃亡,到了高务实遣散盐丁之时,剩下的盐丁已经不足两万,但大致也还有一万七八千左右。
按照常理而言,这一万七八千盐丁遣散回卫之后,由于将来的京华盐场会补上额盐,实际上他们本身并不会成为本卫的负担,反而因为京华盐场承诺额盐保质保量的缘故,卫所实际上还有赚。
然而朝廷中的声音显然不会从这个方向来。
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中枢层面的,不是巡按)上疏,说近两万盐丁世代制盐,除制盐外别无长技,辽东苑马寺卿陡然裁撤,一旦归卫,百事难为,必为卫所嫌弃。苑马寺卿虽发放一年薪俸,然一年之后何如?如此,久之必成地方隐患。
再加上彼等既无一技傍身,本卫徒养之于卫中,亦为本卫负担,而辽东诸卫原已清苦,如何承担?此情既久,上下皆怨,岂能无祸?
高务实并不认识这位御史,也没有兴趣了解,不过这道奏疏上去之后,引起的后续风波却马上就到了。
一开始还只是某些科道官上疏,说辞无非是高务实此举造成了辽东各卫的隐患,这自然有实学一派的官员上疏抗辩回敬,说既然今后额盐能够保质保量,各卫所获远胜于昔日,即便白养这批盐丁,也能确保无虞。
再者,这些盐丁虽然长于制盐,但既然能做盐丁,身体素质本来也不会太差,回到卫所之后即便不足以上阵打仗,但犁田这一类的事情总不会难于学习,怎能说就成了卫所负担呢?
双方正在争执,一时陷入僵持,内阁方面也似乎有某种异议之声,连续七八天过去都没有传出消息来,也就是没有论断。
此时,辽东方面忽然送来了一堆奏报,皆是各卫送来,大多数卫所表达的意思都对高务实很是不利。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个:一是这些盐丁虽然归属本卫,但实际上在国朝开国之初就已经去了营口制盐,已经是近两百年未能回卫,因此“虽隶本卫,实如生人”,如今陡然遣散归卫,则必与本卫军户发生矛盾,甚至引发冲突。
二是本卫所属之地早已分配完,这些盐丁回来之后根本没有土地可以安置,但如果不安置,那他们就成了闲人,即便京华盐场确保额盐足质足量,卫所养下这批人也不行——按照古往今来的经验,越是闲人越容易游手好闲,滋扰地方,造成隐患。
这些卫所为什么忽然如此步调一致地通过辽东都司上疏反对,那是用脚都能想通的道理——辽东都司虽然理论上不受总兵管辖。
但事实上在辽东这种地面,都司根本不能和总兵媲美,哪怕它的正式上级是辽东巡抚,可其实辽东总兵对都司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甚至于现在的辽东都司已经进入辽东将门的升迁体系一环。
比如说现任辽东都司冯文弼,他从万历七年就开始兼任着广宁左营游击'由《神宗实录》查得',而广宁左营游击这个位置,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李成梁的嫡系。
所以高务实很快收到了京里的快马来信,让他赶紧把自己的想法跟京里通通气。
来说这话的自然是张四维,张四维虽然比不得高拱当年的圣眷,也比不得郭朴那样深厚的资历,但他一来作为阁臣的资历还比较足,二来又是实学派现在的首领,三来更是名正言顺的首辅,实际上他是可以决定要不要把事情压下去的。
但问题在于,他也不知道高务实在皇帝那里到底领的什么谕旨,又担心把李成梁打压得太狠,真的搞得辽东一下子力量真空了,会被图们占便宜,所以不得不暂时作壁上观,任由下面的人表演。
然而他显然不是真的想要作壁上观,所以事情一出,他就立刻让留守燕京的高陌以最快的速度联络高务实,询问他对李成梁的态度,以方便决策。
因为京华有这个时期大明最好的快马,高务实的回信也很快。
在给张四维的回信中,高务实对于如何处理李成梁的问题给了一个不算很清晰,但也不算特别模糊的答案:“暂不追究宁远伯,以下皆可酌情。”
与此同时,高务实还给张四维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在回信中说关于盐丁的安置其实很好办,各卫所不肯接收这批盐丁也根本不成问题,丝毫不必为此担心,只管把这件事丢给我就好,我有经验。
张四维收到信之后,思来想去也只想到一个原因,那就是高务实打算收留这批盐丁,应该是直接收进京华盐场。
在他看来,这倒的确是个好主意,毕竟京华盐场办起来也是要用人的,虽然自己这位外甥的家丁多到令人咋舌,但其实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是有“本职工作”的,并不是说他养着大批闲人,随时都可以转行去做盐丁。
而这批盐丁既然被各卫所拒绝接收,那他们的军籍就得被注销才行,到时候这批人改成什么户籍,本身也是个问题。
但高务实接收过去就好办了,不管是收为家丁,还是作为雇工,总能有个安置,同时京华盐场也就有了人手。
唯一的问题大概是京华盐场方面需要再出一次钱,不过嘛……张四维估计高务实不太可能在乎这个。
高务实既然给了准信,张四维就不犹豫了,而且下手还有点狠。
接信的第六天,山东巡按御史安九域的奏疏到京,他倒是没管之前辽东盐场的问题,而是弹劾辽东都司冯文弼。
安直指弹劾冯文弼的罪名有两点,一是“假差”,二是“私放军犯”。
“假差”是指捏造一项朝廷的差遣,让辽东都司下属的卫所去办;私放军犯是指对某些卫所逃丁不予追究。
嗯……怎么说呢,这两条罪名,安直指其实都不用去查,历任辽东都司除非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否则一查一个准。
如果不“假差”,我这个都司家里的事情谁帮我办啊?我请家丁不花钱的么?都司下属二十五个卫,你们就不能帮我干点活吗?
而私放军犯……哈哈,真正的军犯肯定不会被私放,辽东都司在这一点上还是执法严厉的,因为那都是都司…卫所的农奴。那么,被私放的军犯都是怎么回事,放去哪里了呢?
答案是,放去做将门的家丁了——这些人都是卫所中难得的佼佼者,比较能打,所以呢,就找个罪名加害一下,然后打成军犯。
这个时候,就会有看上他的将门人士出面搭救,表示说只要你肯做我家家丁,你的罪名我就给你一笔勾销。
你要是这位私犯,是愿意蒙冤砍头,或者“流三千里”,还是愿意去做吃香喝辣的将门家丁?用脚指头都能正确选择啊!
为什么卫所越来越弱鸡,而将门家丁越来越能打?还不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安直指这弹劾一上去,聪明人就知道冯文弼保不住了——李成梁亲自出面都保不住。
谁让他做了这只出头鸟呢?高务实又交待不能动李成梁本人,那……不打你打谁?
而张四维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说动山东巡按御史(兼巡辽东)出面?
嗯,因为安九域安直指是隆庆五年进士,河南开封府禹州人士,家住高务实“隔壁”。
…………………………
感谢书友“尧睿天下”的月票支持,谢谢!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京里的这些斗争,高务实除了按照惯例上疏自辩一下之外,基本没去掺和,因为眼下实学派在中枢层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而他自己这边又并没有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政争不可能会输。
更何况,他在宫里还有人兜底。
上次“痨病驸马”事件,虽然最终高务实也没能真正救下可怜的永宁长公主,但却趁此机会掀翻了李太后插手朝政的棋子、司礼监掌印大太监陈洪,还顺势帮朱翊钧一举拿回朝政大权,真正意义上成为君临天下的大明至尊。
这是多大的功劳?如果非要类比一下,恐怕不啻于拥立之功。
人情这种东西,是天底下最难捉摸的情绪,而人情债,也是天底下最难计算衡量的,每个人对待人情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
但对于一位皇帝而言,通常不会担心人情债太重,因为他所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往往都可以从容“还债”。
同时,具体到朱翊钧而言,综合他在原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他本身就是一个挺念旧、挺有人情味的皇帝——前提只有一个,就是他没有觉得自己被你欺骗了。
简单地说,朱翊钧是个很情绪化的皇帝。
当他信任你的时候,天下大权都可以交给你代为掌握;当他不信你的时候,他连半个子都不肯施舍给你。
历史上他信重张居正的时候,给张居正的权力重得连张居正自己都害怕,曾经不无担忧地对人说自己现在“吾非相,乃摄也”。
可一旦朱翊钧发现自己这位师相表里不一,在严格要求他这个皇帝的同时,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顿时觉得三观崩塌,各种负面情绪一下子全部爆发开来,不仅非要追查到底,甚至恨不得开棺戮尸。
(注:总有人说张居正被万历鞭尸,其实没有,这里说明一下。《神宗实录》对此的记载是“都察院等衙门覆参故相张居正疏,奉旨: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斮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本条记载于《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时间是万历十二年八月。)
至于对其他人,其实差不多也是这个路数,朱翊钧用人的思路其实挺符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条金科玉律的,其用人主政也好,用人平乱也罢,都是先给大权,如果一开始表现不好,他也不会立刻拿下,而是想办法帮你去掉掣肘、给足全权,再看效果。
通常这样下来的效果都挺好,极个别情况下,给足了全权还是表现不佳,他就不犹豫了,会直接把你拿下,然后换人再上。
但是,他依然是个很念旧的人,比如李成梁在万历十七年之后连续几年表现越来越糟,朝中掀起几波倒李风潮之后,朱翊钧已经深知李成梁在辽东的诸多恶行,但也只是让李成梁卸任辽东总兵,以宁远伯回朝,并没有过分处罚。
有时候高务实都搞不懂,为何万历帝在后世会被黑得一塌糊涂的。
以他个人的看法,万历帝固然称不上圣君,但完全称得上明君,无非他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能够扭转文官集团不断内斗的法子,让天下一心一意围绕他这个皇帝来转动罢了。
所以最后他只能把自己锁在深宫,宅了起来,遥控朝政——但必须要说的是,万历朝的朝政从未失控。
甚至在萨尔浒大败之后,万历帝也没有觉得事不可为,而是积极应对,派出熊廷弼代替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其实干得还不错吧?只可惜王皇后的死对万历打击太大,没多久他自己也驾崩了,否则若能给他几年时间,未必没有万历四大征。
以此类推,朱翊钧现在对他高务实的话,应该毫无疑问是深信不疑的,根本不可能因为区区一些辽东卫所为了一两万盐丁的安置问题,就对高务实有所掣肘,这完全不是他万历天子的风格!
而且李成梁似乎也有这方面的担心,自己并不敢真正冒头,只派了个冯文弼出来搞事,但却被张四维二话不说就拿下了——安九域的弹劾一上去,朱翊钧的朱批在仅仅一个多时辰后立刻就下达了,只有一句话:冯文弼革职候勘。
这是个很明确的信号,所以京师中反对京华盐场的声音一下子小了很多,只剩几个仗着御史言官身份的家伙在那里继续纠缠盐丁安置问题。
但高务实自辩疏恰好抵京,其中对盐丁安置提出了解决办法:凡是各卫所不肯接收回卫的盐丁,由京华盐场全部接收,同时请求朝廷,将这批盐丁连同其家眷之户籍,皆由卫所军籍改为盖州卫民籍,由京华盐场统一雇佣。
这下子,反对京华盐场的人都跳不起来了。
超能力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钞能力。
高务实作为京华的东家,手里掌握着将来制盐技术最先进、区位优势又足够的辽东盐场,还怕安置不下这不到两万盐丁吗?
张四维这下子彻底安了心,扬眉吐气,走路带风,直接上了票拟,建议皇帝就照这个办!
本来他都已经和自己弟弟张四教联系了,暗示张四教说,如果务实那边接不下这么多盐丁的话,自家长芦盐场方面这次就吃点亏,帮他接一半过去。
谁知道这外甥气魄之大,根本不是常人可以预料,他不仅接受盐丁,甚至连盐丁的家口一并接收了过去!
要知道,盐丁本身就有一万七八,而按照大明的习惯,一户人家只需要提供一名盐丁,家里通常还会有好几口人呢!按照高务实的这个接收办法,估计至少得接收四五万人的安置。
不过这样一来,扬眉吐气倒是扬眉吐气了,张四维还是有点担心高务实因此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回到府中又忧心忡忡地给他写了信送去,问他要不要帮忙。
反倒是深宫之中,因为王恭妃肚子问题好些天心情不佳的朱翊钧对此毫不担心,甚至对前来送奏疏给他御览的新任司礼监掌印大太监黄孟宇笑道:“外头有些人就是学不乖,朕料定,务实要这些人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制盐,他肯定还有其他相应的安排,不信等着瞧。”
黄孟宇赔笑道:“天底下最知皇爷者,非高侍读莫属;天底下最知高侍读者,非皇爷莫属……奴婢自然是信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朱翊钧听罢哈哈大笑,竟然颇为得意。
…………………………
感谢书友“巫妖lichzeta”、“143023。qdcn”的月票支持,谢谢!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2章 一小步,一大步
朱翊钧与高务实果然互为知己,他对高务实的猜测一点没错,高兵宪根本不担心接收这批盐丁和盐丁的家属。
虽然根据这段时间以来京华内部对营口各处盐场的调查了解,以及对京华新式制盐法用人需求的计算,一万七八名盐丁其实都不必全部用来制盐,高务实也不担心自己会背上什么负担。
他建设辽南的计划中,需要用人的地方多有多剩,怎么会担心人多了没事做?
首先,这批盐丁可以进行一次大筛选,挑出三千身体素质最好的出来编练成一支部队,作为兵宪衙门直属的武力,当然名义上要取个巧,比如叫做“缉私营”——打着缉查私盐的名义编练,在大明的体制下就毫无问题了。
况且这支部队并非高务实的个人武装,乃是隶属于兵宪衙门,其军饷、军械均由京华盐场一力承担,唯一的要求就是确保盐场的合法权益,负责缉私、保卫盐场安全等各类事项。
为了确保万一将来自己离任之后,这支部队的性质出现变化,高务实甚至自己左右手互相签约。
京华盐场与兵宪衙门白纸黑字约定:在盐场利益得到确保的情况下,盐场每年按照不低于辽东边军平均军饷的标准,给缉私营提供军饷、军械,但如果盐场遭遇任意兵灾、走私的影响,而缉私营无所作为、推卸责任,则盐场可以拒付军饷。
至于个别情况下,缉私营需要提高军饷或者加购军械,由兵宪衙门与京华盐场商议决定,盐场可以不接受单方面加征。
其实高务实这个做法有点过于谨慎了,因为只要他高某人不倒台,在大明的体制下,下一任或者将来任何一任兵宪,都不可能强行对一位文臣的产业莫名其妙的要求加征,那是会被全天下视为强盗行径的。
编练缉私营之后,剩下的盐丁就是按照身体状况接受京华盐场的安排,进入各个制盐环节开始分工了,这一点倒是没必要细说。
倒是他们的家眷安排,让等着看高务实笑话的某些人呆若木鸡了。
高务实以兵宪衙门的名义,下令成立“柞丝女工营”,凡是年十五以上,四十以下的盐丁女眷皆可入为女工。
女工入营之后,需要先期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柞蚕丝的各步骤工序制作,培训免费且伙食全包,完成培训后的待遇分为两个部分:基础薪酬是每月一两纹银,绩效薪酬则是按劳分配,做得多且质地优良者,最高可拿到六两纹银!即便按照普通情况估算,也有大概二两纹银入账。
与此同时,兵宪衙门负责柞丝女工营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营中只有女性,在未得到女工营主管、车间主任等相应人士的请求前,不仅护卫兵丁不得入内,甚至高兵宪本人都不得入内。
而且,但凡有被准许入内的男性进入女工营,必须一直处在女工营派出的女工内卫监督之下,不得随意乱窜,违者严惩。处罚之严厉,从鞭笞二十往上,直到斩首示众。并且,在此处还有一项独特的刑罚,名曰“戮目”——挖去双眼。
很显然,高兵宪还是很担心大明的礼教思想的,为此不得不特事特办,明摆地把肉刑摆了出来,用以震慑宵小。
消息传出,整个盖州都傻眼了。
一傻眼,在于女工营将来的收入之高,简直男人都比不得;二傻眼,在于高兵宪对女工营的保护之严,简直像在守卫皇宫。
要不要让自家女眷去女工营试试?这个问题让许多盐丁失眠了。
放在后世,老婆的收入比老公还高,或许并不令人震惊,但那毕竟是后世,眼下的大明可不流行这个。盐丁们除了极个别对于“吃软饭”这个指责无所谓的之外,显然会担心因此丧失夫权。
因此,消息震撼归震撼,三天过去,到女工营报名的女工居然只有区区两百多人。
高务实派人调查了一下,发现这两百多人还几乎都有特殊情况,比如丈夫身患疾病,或者丈夫已经去世,现在是儿子在做盐丁,家中又有好几个子女需要抚养等等。
这个局面显然不能让高务实满意,但他一贯的思路都是“不要蛮干”,因此思来想去,又召集盐场方面的负责人商议了许久,终于在第二日又发布了一则消息。
京华盐场同样实行“双薪制”,即基础薪酬加绩效薪酬——按照这个薪酬标准来看,盐丁们如果努力工作,其收入不会低于女工营,或者甚至还能略微超过一丢丢。
这算是高务实做出的最大努力、释放的最大善意了,如果这样还要纠结,他就打算直接面向“全社会”招聘女工了。
好在他的努力毕竟没有白费,这条消息发布之后,十天之内,陆陆续续有四千多名预备女工前往女工营报名,总算让他松了口气。
这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社会要发展,光靠男人怎么行?毕竟上天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男人有男人擅长的事,女人有女人擅长的事,他高兵宪也没打算一口气就搞什么男女平权这种自杀举措啊。
缫丝织布这种活,女人肯定比男人干得好嘛,这有什么不能承认,要不然难道让男人来织布,让女人去打仗?
说起来,后世连盐场里面的女工都很多呢!只是高兵宪这人谨慎得很,他之所以敢搞女工营,还是因为此时的南方其实早已经有了雇佣女工的“纺织厂”——苏州就有很多,后世经常说的“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好多就是从这个事情上着手论断的。
只不过,那毕竟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南直隶地区,而辽东这个地方,相对就保守太多了,高兵宪也不敢“大踏步前进”,生怕扯着蛋。
只是高务实也没料到,他这番举动很快引起了几位他所认识的女子注意,因此牵扯出一些其他的事情来。
他在办完这些事情之后,注意力再次被燕京吸引。
万历十年八月二十八,即丙申日,未时,皇元子生,恭妃王氏出也。
次日,以皇子生,赐三辅臣及讲官各银币有差。
又次日,朱翊钧谕礼部:朕寅奉宗祧,于今十年,大婚成礼亦已五年。仰承圣母仁圣懿安皇太后、圣母慈圣宣文皇太后洪恩,恒以胤嗣为念,兹蒙皇天眷祐,祖考垂庥,元子诞生,慈颜怿豫,永惟厚德……宜加上徽称,致隆尊养,尔礼部便择日具仪来行。
乙巳,大学士张四维等拟上两宫圣母徽号,各加二字,上纳之。
辛酉,朱翊钧御皇极殿,以皇子生,诏告天下,诏曰:朕闻自古帝王绍圣祈天,必隆胤祚,盖以祗奉宗社,茂衍本支,邦家之庆莫大于此。朕以眇躬,嗣登大宝,于兹十年,幸方内又安,四夷宾服……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赏赐、优诏、开恩、减刑、免过等等,整个诏书长达三千字。
高务实意外的发现,自己居然还被提了一小段话,大意是他前番大胜图们,马上便有皇子出生,乃是天意中兴大明云云,所以朱翊钧把赏赐他的蟒服又提了点档次,由“行蟒”升级到了“坐蟒”。
高务实见之苦笑,暗道:这下好,我的衣服二十岁就到顶啦,估计这辈子就准备把这身衣服穿到死了。
…………………………
感谢书友“豆儿852”的月票支持,谢谢!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3章 培养嫡系
或许是因为历史的惯性,朱常洛依然坚决地来到这个世界,并且如原历史一样成为朱翊钧的长子。
要说高务实毫不紧张,那是瞎说,毕竟原历史上的国本之争对于明朝的影响实在太大,基本上可以算是明代后期皇帝与文官集团对立的巅峰,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负面影响太严重了。
不过,要说高务实现在就会忧心忡忡,急得吃不下饭,那也是瞎说,毕竟他之前就已经备下后手,万一王皇后始终不能再孕,就要请李时珍亲自出马。
所以,朱常洛的出生虽然对他而言是个坏消息,但他也只是皱了皱眉,就不再多想,而只是命人按照诏书的意思,去给自己做新衣服去。
蟒服原本没有那么多的名堂,不过嘉靖朝之后,不仅飞鱼、斗牛等赐服开始泛滥,蟒服也比之前多出不少,因此慢慢地也有了档次划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