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无所知可不好,所以高务实打起精神和李成材聊了好一会儿,甚至有些忽视了方寺丞。

    在没有李成梁的场合,李成材这位二爷其实就是李成梁的代表,他先是代表李成梁为这次“误会”向高务实致歉,甚至诚恳到了拿出那封写给李如桂的书信请高务实过目,以此证明李成梁本人对他高兵宪实在是异常尊重和亲近的,否则不会交待李如桂前来拜见并且“执子侄礼”。

    接着,他又代表他自己——李如桂的生父——向高务实致歉,因为他的疏于管教,使得李如桂这小子居然“毫不知礼”,因此犯下这等大错。

    同时又代表整个铁岭李氏向高务实致谢,感谢他对李家小辈的当头棒喝,使他们得以警醒,得以摆正心态,不会再飘飘然忘乎所以。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他和他大哥李成梁看来,高务实这次锁拿李如桂,不仅不是对铁岭李氏的不尊重或者打击,恰恰相反,这是在救他们的命,毕竟因为忘乎所以而身败名裂乃至家破人亡的故事多的是,究其根源,正因为没有这样的“真朋友”能直言不讳地让他们保持清醒。

    道理说得极好,高务实简直差点就要信了。

    不过高务实也不管他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反正你说了我就接着,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解释说自己这么做的确是为了李家的百年之计,希望铁岭李氏能够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始终作为大明的栋梁之家存在云云。

    两个人虚情假意地说了好久,这才把话题转到对李如桂的惩罚上来。

    李成材的态度十分果断,坚决表示“如此大错,不可不重罚,否则何以警来人”,只不过究竟要如何“重罚”,李成材就谦虚的表示,这是兵宪您才能决断的事,末将哪里敢胡乱开口冒犯虎威?

    高务实心头“呵呵”,面上倒是一脸受用,接着摆出一副痛惜万分,也犹豫万分的模样,似乎正在纠结到底怎么处置李如桂。

    李成材心里紧张得不得了,但脸上还要做出一副“惟高兵宪马首是瞻”的模样,也是异常辛苦。

    这时候,一直被忽视的方寺丞说话了,他果然没有辜负李成梁前几日在辽阳的表演,真的跳出来为李如桂说情了:“兵宪,下官以为李指挥虽有大过,但毕竟是急于军务,其过难掩,其情可悯,似不宜责罚过甚……”

    高务实瞥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道:“嗯,你说的也有些道理,既如此,死罪可免。”

    李成材在一边先是松了口气,接着却又心头火起,太阳穴突突直跳,暗骂道:这小兔崽子好大的官威!不就是没来拜会吗?居然真想置如桂于死地!

    他似乎忘了,李如桂的问题不是没来拜会,是得兵宪发牌而不至、擅离职守而不报、未经批准而出兵,真要严格说起来,的的确确是可杀的。

    不过,既然高务实说了死罪可免,他还是只能忍住,听高务实继续说话。

    谁知道,高务实却偏偏不如他的意,没有直接表明要如何处置李如桂,反而朝他问道:“听说,汝契兄长得知此事之后,立刻写了疏文送去京师了?”

    李成材心中猛地一突,暗道不妙——这事儿他怎么知道的?他还知道什么?

    但高务实此刻正微笑着朝他看来,李成材也不敢目光闪烁,更没有机会多思考什么,只好硬着头皮、一脸歉然地道:“确有此事,吾兄得知此事,震怒异常,反思前因,觉得此错皆在李家,因此立刻上疏,不仅请辞宁远伯爵位,也请尽罢李氏子弟,以免将来沿祸。”

    高务实一听就知道李成梁这是以退为进——远的不说,他和李如松父子二人前不久在漠南大战中得的两个斩首敌酋大功都还没赏呢,这又是请辞爵位,又是请罢子弟,换了谁做这个皇帝也下不去手啊?这样慢待功臣,天下人岂不寒心之极?

    所以高务实立刻大摇其头,诧异道:“汝契兄这是何意?他勤于王事,对于家中子弟的教导哪能事事关心,这件事和他有甚关系,值得他请辞爵位?不瞒你说,此番漠南之功,李家出力甚多,便是流爵换世爵,务实也是万分支持的。”

    李成材不知他这番话是真是假,但还是连忙摆出一副感激不尽的模样,只是口里说出来的偏偏又都是谦辞,无非是“职责所在”、“微末之劳,不敢言功”云云,末了又转头夸起高务实,说李家能“薄有微功,皆兵宪之赐”,算是极尽卑词了。

    高务实呵呵一笑,摆手不去接这个茬,却道:“另外,尽罢子弟之说……恕务实托大,这实在是胡闹。”

    李成材顿时愕然,因为这句话还真有些托大。

    但高务实仿佛只是顺口谦虚,根本没觉得自己托大的模样,叹了口气,继续道:“汝契兄之高祖便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家也算是数代将门了……何谓将门?世代为国效力于边地,或守土,或开疆,为王事尽心效力之家族,便是将门。

    李家既是将门,子弟效命军中便是正途,难道到了汝契兄这一辈,竟然自觉功成,不欲子孙后代继续忠于王事了吗?否则,何以要求‘尽罢子弟’?知道的或说汝契兄是为避嫌,倘若那不知道的,恐怕还以为汝契兄是在以此要挟朝廷呢。”

    “要挟朝廷”这四个字,高务实并未加重语气,但却明显把语速放慢,听进李成材的耳朵里,就不免有些惊雷之音了。

    李成材脸色一白,心中暗道不妙:这样做本来就是要挟朝廷,但只要没人作梗,朝廷肯定假装不知,顺着李成梁的意思“温言勉慰”,然后一句“不允”就行,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如果有人作梗,尤其是像高务实这般极得圣眷之人作梗,那……那他娘的就可能坏事了!

    李成材背后顿时惊出冷汗,连忙道:“吾兄岂敢有此非分之想,还请兵宪千万明鉴则个!”

    高务实笑吟吟地看着李成材,没有立刻答话,就在李成材有些经受不住,想要再解释一番的时候,高务实偏偏又开了口。

    他轻笑一声,淡淡地道:“疏文上了也就上了吧,不过这样的疏文……依我看,有一不可有二,否则必为朝廷不满,这一点,还请李参戎为我转达汝契兄,想必以汝契兄之明,定能深解其中之意。”

    李成材心中一颗大石头落了地,暗吞一口吐沫,忙道:“是是,兵宪指点得是,末将一定转达,一定转达。”

    …………………………

    感谢书友“尧睿天下”的打赏,谢谢!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46章 阁老相商(上)

    李成梁的奏疏的确上了,并且是按照之前李成梁的交待,加急送往京师递呈而上的。

    这件事,对内阁来说也颇为意外。

    根据几位阁老的经验,高务实似乎并不是一个很铁腕的人物,他在推进一些他想做的事情之时,多数时候都会采用两套办法:以势逼人、以利诱人,当然更多时候是双管齐下,总之很少会直截了当来硬的。

    哪怕是让他名动天下的“安南定北”两次大战,他的做法都没有脱离这两个法子。

    打安南之前,他先是调集水陆精锐,一战而夺升龙,造足了势之后,立刻威逼利诱,拉拢住了莫氏,把莫氏也当做自己实力的一部分,这才发动剿灭郑氏的一战。

    况且在进攻郑氏之时,他也同时稳住了首鼠两端的阮氏,集中全力只打郑氏一家。

    漠南大战也是如此,先是稳住把汉那吉和钟金哈屯两大盟友,然后说服了在土默特军中威望最著的脱脱恰台吉,一举重创辛爱,然后再加上他自己手头的力量,四方合力战图们。

    由此可见,他更习惯于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而不是倾力一战、直捣黄龙。

    那么这次事件就很奇怪了,他为何一去辽东,就直接和李成梁杠上了?甚至一出手就要锁拿李成梁的亲侄儿,逼得李成梁自请去爵不说,甚至还要尽罢子弟?

    张四维拿到奏疏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里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按照张四维的看法,务实和李成梁似乎没什么深仇大恨吧,李成梁父子前不久还在务实的指挥下立下大功呢,按理说不至于闹矛盾啊?

    就算务实新官上任,要烧那三把火,可他只是辽南兵备,跟李成梁能有多少矛盾?李成梁这个辽东总兵官的主要活动区域是辽河以西地区啊,连辽河以东都去得不多,何况辽南?

    张四维想不太明白,偏偏高务实又没有派人来知会这件事,一时便有些犹豫这票拟该如何写。

    要说按照往常的习惯,高务实要锁拿一名卫指挥使,张四维肯定不会在意,区区一个指挥使,锁拿了就锁拿了,有什么大不了?票拟直接回一句“以该兵备奏,某指挥使下巡按究治”便可。

    但这指挥使是李成梁的亲侄儿,那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西怀东制”以来,东制这边一直都是戚继光和李成梁在挑大梁,其中戚继光因为要遮蔽京畿,所以他的任务是固守,而李成梁在辽东则扮演重拳出击的那个人,事实上他干得也确实不错。

    如今西怀东制已经取得了可以说是“最好”的阶段性成果——西怀已经彻底搞定,朝廷的目光已经聚焦于东制,这个时候派务实去辽东,本来就是为了确保东制下一步能够更加顺利,可他为何反而跟李成梁闹开了?

    这要是一个弄不好,辽东不宁,岂不是平白给了图们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张四维心中一犹豫,便把许国请了过来商议。

    许国来了之后,看了奏疏,思索了一会儿,略微迟疑地道:“或许,求真是想要这个复州卫指挥使的位置?”

    张四维显然不信,嗤笑道:“复州卫指挥使?一个兵不过数千的位置有什么大不了,值得他为此得罪李成梁?况且,反过来说,他真想要这个指挥使的位置,跟李成梁说一声就好,以李成梁之精明,会为了这么一个位置得罪务实?”

    这倒也是。

    许国皱了皱眉,也被说服了,顿时也有些犹豫起来。

    过了一会儿,又提出一种新的可能,道:“那么,就是求真想要敲打敲打李成梁……”

    “我也想过这个可能。”张四维缓缓地道:“唯一的问题在于,务实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现在不是什么全权钦使了,只是金复海盖兵备,敲打李成梁做什么呢?让李成梁老老实实听他的吩咐吗?可他只管辽南,能吩咐李成梁什么?”

    许国心中一动,忽然道:“元辅,你说……会不会是皇上有什么交待?”

    “皇上?”张四维想了想,慢慢摇起了头,道:“皇上对李家好得很,昨天已经确认,要让李如松去做山西总兵了……父子总兵,这圣眷可不赖。”

    许国笑了笑,道:“无妨,元辅手里不也有一对兄弟总兵?麻家兄弟虽然论名望不及李成梁,但他二人都在盛年,这一点却比李家更占优势。”

    麻家是大同右卫出身,与隶籍宣府的马家等宣大将门,大致都属于高党…晋党的实学派同盟,现在这个同盟的话事人已经是张四维了,所以许国说张四维手里有麻锦、麻贵这对兄弟总兵也不为过。

    但显然张四维对麻家兄弟并不如高务实对他们那么在意,只是随意一笑,便道:“维桢,你刚才这话倒是提醒了我,你说……圣上让李如松去做山西总兵,是不是也算安抚李成梁?我是说,务实去了辽东,李如松就去山西。”

    许国稍稍有些意外,想了想,摇头道:“不像,李如松或许将来也会是一员干将,但他在皇上眼里,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与求真相提并论的。”

    “那皇上的意思?”张四维问道。

    许国略加思索,忽然笑了起来,道:“皇上恐怕是在压制李家。”

    “哦?”张四维这下子真是诧异了,坐直身子问道:“从神机营右副将升任九边之一的实权总兵,这还是压制?”

    神机营嘛,理论上很强,乃是“京营劲旅”,不仅是民间俗称的“禁军”主力之一,而且编制格外庞大,但是呢……

    张四维和许国高居阁老,谁不知道现在的京营烂到什么程度?李如松前次去打漠南大战,他带的是神机营的兵吗?

    显然不是,他带去的核心主力是他自己的三千随任家丁,调动的从征兵力是从山海卫和广宁前屯卫抽调的,相当于蓟镇和辽东各出了一部分卫所精锐——山海卫是戚继光这些年练兵的重点部队之一,而广宁前屯卫也是李成梁直接掌握的辽西卫所精锐之一。

    由此可见京营之烂:打这么关键的大战,大伙儿居然一致认为京营不能动——求求你们别去帮倒忙。

    敢带着京营出动的,最近这些年来似乎只有一个人,就是高务实了……可他也只带了一千骑兵,而且同样不敢派他们出去打硬仗,只敢让他们跟着打酱油,多数时间用来充作仪仗。

    因此从神机营右副将升为九边之一的一镇总兵,这怎么看都是提拔重用了。

    但许国却呵呵一笑,指了指西北方向:“西怀已定,山西有仗打吗?皇上把李如松放去山西,他这个总兵除了在太原枯坐,还能做什么?”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46章 阁老相商(下)

    妙啊!

    张四维听许国这么一说,才发现自己这次果然是灯下黑了,山西镇固然是九边要镇,但由于山西一省在北部单独划出了大同镇和宣府镇,实际上山西镇的兵力并不强。

    当然,这个“不强”也是要对比来看的,山西镇目前的在册兵力约莫7万,实际兵力勉强可到5万上下,放在内地或者某些南方省份,那是很强了。

    然而问题在于,大同镇在册12万,宣府镇在册13万,两镇合计,在册大军高达25万之众!即便是实际兵力,也有十七八万之多,这才是真正的雄镇。'注:参见本卷第140章九边有兵几何。'

    当然,由于目前大明军事重心往“东制”倾斜,蓟镇和辽东的兵力更加雄厚,蓟镇方向仅实际兵力就高达十七八万(其实这个数据包括了除京营以外的顺天府等地区);而辽东在册也有十二万以上的实际兵力。

    只不过,由于李成梁把敢打敢杀的那批人大都收做家丁,导致辽东卫所兵很是缺乏野战能力,多数时候只能承担守城任务,这一点是远不能与蓟州、宣大等镇相比的。

    总之不管怎么说,李如松去山西肯定是升官,但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在辽东立战功的机会。

    这,就是许国所说的打压。

    张四维刚才没想到这一点,主要是“灯下黑”,许国一说他就明白了:皇上似乎也不想看见李家父子一齐立大功。

    不过,张四维对此有些不是很懂皇帝的意思,大明对武将虽然在地位上压制得厉害,但一般来说并不怕武将立功,而且父子同为名将的旧例也不稀奇,最著名的一对名将父子就是张玉、张辅。

    父亲张玉是靖难第一功,其子张辅四平安南,也没见成祖担心他们势大难制嘛。

    哦,不过张玉死得早,难道皇上现在就是打算等李成梁死了,然后再用李如松?

    可是,听说李成梁身体好得很,顿食斗米,似乎不大像是能轻易死掉的模样……

    许国见张四维仿佛有些走神,轻咳一声,略微压低声音,道:“元辅,你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皇上觉得李成梁的功劳已经够了,所以暗地里吩咐求真去压一压他,然后找个机会让他致仕,再把李如松换回去?”

    张四维回过神来,想了想,道:“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现在皇上放李如松出来做了山西总兵,那么有个三年时间,他的资历就够了,转任回辽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务实在辽东确实有压制李成梁的任务,那就肯定会想方设法打击李成梁的威信,直到李成梁不得不请辞为止……只要他请辞,皇上就能顺水推舟。

    当然,皇上也可能再‘仁慈’一点,比方说让他请辞三次,这才勉为其难地表示同意。”

    许国闻言,点了点头,但似乎还有什么没有完全开解的地方,略微皱眉道:“理是这么个理,也不是说不通,只是这样的话,李如松就算回了辽东,他对求真的印象也势必大坏,到时候会不会有些不太好的影响?”

    张四维对武将不像高拱那么重视,闻言不屑地道:“什么影响?若是皇上真让务实压制李成梁,那么待李成梁致仕之日,必然就是务实回京之时,而在他回京之前,我估计他也不会止步于苑马寺卿……”

    说到此处,张四维自己也有些觉得不可思议,朝许国问道:“维桢,你说,务实的年纪是不是太小了些,皇上现在的举动虽然你我都看得分明,但这二十出头的巡抚……实在是听起来都有些让人瞠目结舌啊。”

    许国一脸苦笑,道:“那可不是瞠目结舌?但没法子啊,这有些事情不好比的,比如说我许某人,三十九岁才中得进士,可求真呢,他比我早了二十年啊!更何况他还是六首状元,二百年文魁,自然不能以常理度之。”

    许国算是仕途非常顺利的人了,十六七年的时间便从新科进士步入内阁,虽然吊车尾好几年,但这个升迁速度还是足够快,而他凭借的主要就是高拱门生这一条——他这一世比原历史中入阁可早了不少。

    而如今高务实呢?他的身份比许国可硬扎多了,自身资本就更加过硬,虽然二十多岁就可能要做巡抚,但仔细想想,却也并不是多么不能理解。

    六首状元,安南定北。

    这八个字就足够应对任何质疑了,非要说年纪,那有什么意义?你十几岁的时候拿过六首状元吗?你二十岁之前就安南定北了吗?

    没有?没有你说什么废话?嫉贤妒能?哟,这可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呀!

    许国这么一说,张四维想想也是这个理,只好点头表示认可,然后话锋一转,把话题转回李成梁的奏疏上,他指了指桌上的奏疏,问道:“那维桢觉得,现在这件事怎么拟票?”

    许国略微想了想,道:“李如……该指挥自己不听宁远伯的吩咐,既不去拜访该兵宪,也不为自己从征提出报备和请求,这是他自己的罪过,关宁远伯何事?宁远伯虽然是他伯父,毕竟人不在复州,又不可能事事监督着,他既有书信指导,听不听劝却非他能逆料,此事何须他来承担罪责?”

    他轻咳一声,接着道:“因此,这件事只需要把李成梁摘出来就行。票拟的话,就把一切推给李如桂自己,下巡按问断究治。李成梁方面,温言勉慰一番,所辞不允也就是了。”

    张四维想了想,点头道:“这倒也可以,既能在明面上保全了李成梁的脸面,又让他在辽东的威望受到些打击,应该不会坏了务实的事。”

    许国笑道:“想来求真也应该不会打算用这么一件事把李成梁逼退,再者说……我总觉得,李成梁暂时还不能退。”

    张四维再次点了点头,叹道:“是啊,李成梁要是现在说退就退,那辽东可一下就虚了——他那批随任家丁一旦不在,我看图们做梦都能笑出声来,到时候万一趁势搅乱辽东的话,戚继光又远在大宁,轻易动弹不得,这大好局面可就一朝败坏了。”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147章 断然不信

    余有丁快步走到申时行的值房门口,这才止住脚步,先平复了一下气息,又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轻轻敲门,开口道:“次揆可在?”

    值房中传来申时行的声音:“丙仲兄来了?快请进。”

    余有丁这才微笑着推门而入,那边申时行已经从书案后的太师椅上起身,正往余有丁迎了过来。

    见果然是余有丁,申时行忙道:“丙仲兄,你身体不好,何苦这般操劳?若是有事与我说,派人告知我一声,我自去见你就是,怎亲自来了?”

    余有丁笑道:“左右内阁这地方也不大,几步路而已,走走何妨?汝默,虽说你我乃是同年,我又比你大了九岁,但你如今是次揆了,这该有的规矩体面,还是要有的。”

    申时行在余有丁这位年兄面前,还真没有次揆架子,听了他的话也只是点头称是,又连忙请余有丁坐下说话。

    他二人不仅是同年,也是好友,因此余有丁坐下之后,不等申时行开口询问,便直接开口道:“宁远伯的奏疏,汝默知道了吗?”

    “宁远伯?”申时行想了想,问道:“可是关于即将出兵古勒寨的事?”

    余有丁连忙摆手:“不是那件事,出兵古勒寨这样的小事,原本督抚就能批准,上疏朝廷只是宁远伯做事谨慎罢了,想那古勒寨顶多也就几千丁口,带甲能有几何,朝廷难道还不让他出兵不成?我说的是他另一道疏文,今天早上刚从通政司送来内阁不久,不过元辅那边的票拟已经出了。”

    申时行没有问他怎么这么快便知道情况,而只是下意识眨了眨眼,问道:“宁远伯所为何事?”

    余有丁微笑道:“辽南高兵宪新官上任三把火,到任不到十日,便锁拿了复州卫指挥使李如桂——次子乃是宁远伯二弟李成材之子。”

    申时行睁大眼睛:“当真?”

    “当真,当真。”余有丁笑道:“宁远伯便是上疏请罪来了。”

    “哦?请罪么……”申时行眼珠一转:“他是认输,还是以退为进?”

    余有丁笑道:“反正他说要请辞宁远伯爵位,还要请皇上尽罢李氏子弟。”

    “呵呵,果然如此。”申时行嗤笑一声:“李成梁这些年在辽东还是太顺了些,他以为朝廷真的觉得辽东少了他李屠夫,就要吃带毛猪了。”

    余有丁呵呵一笑:“李家毕竟有四万随任家丁,这便是他敢这么做的原因。”

    申时行摇了摇头,把手一摆:“打仗的事,我并不在行,不过昔日高新郑搞开港的时候在内阁说过一句话,我这些年倒是深有体会了。”

    高新郑自然是指高拱而不是高务实,余有丁闻言有些意外。毕竟高拱虽然已经是“文正公”,一般而言是不好诋毁的,但他对于自己和申时行而言,即便不说政敌,至少也是“持不同政见者”,申时行居然说他对高拱的话深有体会了?

    申时行看出了余有丁的疑惑,轻轻一叹,道:“实学一派,我所不赞同者,主要是觉得他们本末倒置……罢了,这些先不提。高新郑昔年说他开海,是为国理财,而为国理财,则是富国强兵。

    当时他曾说,边军之所以一年弱似一年,正是因为边军军饷不足,以至于器械陈旧,又抚赏不利,如此则督抚、总兵等也不敢大力弹压,只能听任其疏于训练,战力遂驰。倘若钱拿得足,自然勇士辈出,征战得力。”

    余有丁皱眉道:“此乃人心之不足矣!若以钱财求勇,勇则勇矣,然财尽则散,不足以恃。”

    申时行苦笑道:“我原先也是这么想,可是……回头看看,戚继光练兵,倒是弹压得力,军纪号称最严,可他给的军饷也是远胜于别军;李成梁以整个辽东来养他那四万随任家丁,因而有‘二百年边帅未有之功’……这该怎么说?况且,高新郑的意思是,既然钱给得够就有勇夫,则朝廷想法子赚钱便是。”

    余有丁大摇其头:“我方才说,人心不足,今年给十两能让他们卖力,明年或许就要十一两,后年或许就要十二两,何时是个头?”

    “所以才要一边给钱,一边弹压啊,这其中必然有个度。”申时行说着,自己摆了摆手:“好了好了,丙仲兄,我刚才这话只是个引子,不是说完全认可他的意思……我是想说,李成梁拿他那四万随任家丁当做筹码,这件事恐怕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

    “哦?”余有丁皱眉道:“为何?”

    申时行叹息道:“他的那些手段,我虽然知之不详,但想必无非那么几条:克扣卫所军饷、假造卫所账册、倒卖卫所物资,或者甚至还有些走私之类的勾当。”

    余有丁脸色有些难看,道:“这都是各地痼疾了,李成梁倒是其中佼佼者。”

    申时行摇了摇头:“佼佼者大概没错,但我总觉得他还有其他手段,要不然,凭什么他的随任家丁比谁都多?不过,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那么,汝默你的意思是?”余有丁问道。

    申时行轻轻敲了敲扶手,缓缓道:“既然有钱就能养精兵,那么……高求真富甲天下,他能养多少兵?”

    余有丁听得一愣,脸色也变了变,但最终却道:“可他是文官。”

    “他是文官。”申时行点了点头,却摇头道:“但他现在不是在中枢了啊,甚至也不是巡按,不是布政,他是兵备道啊,是九边守臣之一!九边督抚、兵备常有家丁,甚至九边各地的有知府、知县之处,那些知府知县之中,都有些蓄养家丁的,朝廷又不限制这个,你说高求真要是把他那京华商社的护商骑丁调去辽东,会是什么情况?”

    余有丁脸色再变,问道:“京华商社有多少这种骑丁?”

    “我又怎么知道?”申时行一摊手:“不过,京华商社的商道从山海关往西,早几年就一直通到甘肃,后来又听说在望青海、四川发展,到了高求真赴任广西之后,甚至云南、广西都有他们的人了……我估计,最起码一两万总少不了吧。”

    申时行本来是想说明一下京华商社的强大,谁知道他这么一说之后,余有丁反而笑了:“这样说来,倒是不妨事了。他这摊子铺得太开,这么多地方,得开辟多少条商道?十几条恐怕都不够,他京华商社的骑丁别说两万,就算四万也被分割成许多小股了,根本抽不出多少来的……”

    他说到此处,想了想,问道:“前次漠南大战,他好像就只调动了三千骑丁吧?”

    申时行补充道:“一开始听说是三千,后来似乎又调集了一点,最后有大概四千吧?”

    “你看,这不就对了?”余有丁道:“漠南大战这样重要的战事,高求真又是亲身出塞,自己都是有危险的,他若能调集更多家丁,难道会不调?不调,不就说明这四千人规模的骑丁,就是他调度的极限了?”

    余阁老摆手道:“四千骑丁,说弱自然不算弱了,但要说这四千骑丁就能取代李成梁的四万随任家丁,成为辽东的中流砥柱,余某断然不信。”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热门吧更新速度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