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此时毕竟是明朝,而高务实这个翰林官在此前纂修《大明会典》时,不可避免地要查元史,所以他的元史水平倒是比穿越前提高了不少。

    幸好提高了,要不然这位被把汉那吉在儿子面前吹嘘成“天下第一才学”的高六首,今日岂不是要在新学生面前丢面子?

    高务实一边信马由缰地走着,如同逛旅游景点一般看着这故元的废都,一边温和地道:“你问的这个,要从海山争得帝位说起。”

    同样的问题,额尔德木图以前也问过他父亲把汉那吉,但把汉那吉是个奇葩,他对元史的了解还不如对大明的了解多,自然回答不了儿子的问题,因此眼下高务实这样一开口,额尔德木图就大喜过望,规规矩矩拱手道:“还请先生指点。”

    高务实暗暗点头,这小子别的不说,他老爹尊重文化的优点倒是继承下来了。

    “大德十一年二月,故元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病死。其皇太子德寿早夭,亦无其他子嗣,因而皇位出现空缺。按照蒙古旧制,暂由正宫皇后卜鲁罕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库里台大会,另选新君。”高务实差不多算是现学现用,拿着前年学到的一点元史,就开始在学生面前讲述起来。

    “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拟拥立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君,乃召其入京辅政;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试图拥立海山兄弟。于是哈剌哈孙和从怀州先赶回北京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政变,拘捕了皇后卜鲁罕、左丞相阿忽台和阿难答——这两人后来都被处死。

    此时,怀宁王海山还在青海,哈剌哈孙和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和答己想拥立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但迫于长兄海山强大的军事压力,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继位,而只是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后拥立其长兄海山为帝。

    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在上都登基,为了报答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之功,封其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不过关于这一点,你是蒙古人,应该听说过后续的事,至大四年,元武宗海山猝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在位九年,但他死后并未按照约定传位给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给了其子硕德八剌,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也导致后来故元长达二十年残酷而血腥的争位斗争……”

    额尔德木图点头道:“是的,这些事学生知道。”

    高务实轻轻颔首,继续道:“海山登基后,为了摆脱上都和大都旧贵族的掣肘,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方便联系漠北从征时的蒙古诸王贵族,因此登基仅十天,便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

    但是,海山本人过于沉溺于酒色,至大四年正月初八,在位不足四年的海山,出人意料地猝死在大都玉德殿,年仅三十一岁。元武宗死后,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皇位,是为元仁宗。仁宗继位后,很快宣布罢建中都,但仍作行宫使用,后任多位皇帝也曾到此巡幸、议政。至正十八年,红巾军烧毁中都宫阙,使其成为废址,嗯,便是如今我等眼前的沙城。”

    额尔德木图若有所思地道:“也就是说,海山修中都,和隋炀帝去江都的情况类似?”

    高务实微微一怔,然后笑了起来:“你还知道隋炀帝?”

    额尔德木图微微挺胸:“当然知道。”

    高务实笑着问:“何以为炀?”

    “呃……”额尔德木图一时语塞,挠头道:“这个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美谥。”

    “《谥法》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高务实说罢,瞥了额尔德木图一眼:“你觉得李唐给的这个恶谥,适合杨广吗?”

    “好像还挺适合的吧?”额尔德木图依然有些挠头。

    高务实并不直言适合或者不适合,而是道:“杨广的‘炀’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给的,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三个意义完全不同不同的谥号。

    第一个是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继位后,给杨广上谥号曰‘明’,庙号世祖,这应该算是最正规的一个谥号,那么也就是说,杨广应该是隋世祖明皇帝。

    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杨广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谥号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

    另外,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断绝关系,转头给杨广上谥号曰‘闵’,也就是隋闵帝。木图,你可知道这四个谥号的之间有何区别?不同的人,为何给了他不同的谥号?”

    额尔德木图摇头道:“区别肯定是有好有坏,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高务实笑道:“无他,彼之甘露,我之鸠毒,反之亦然。炀,着重点是昏与暴;明,着重点是功与业;恭,着重点是让与谦;闵,着重点是思与哀。”

    额尔德木图似懂非懂,还是有些茫然,问道:“那为什么着重点不同呢?”

    高务实答道:“李渊起兵反隋,乃是以臣子造反,他必须强调杨广之所为天怒人怨,天命已不在隋,因此着重说杨广的昏与暴;越王杨侗是隋室正统,自然要强调杨广的功与业;王世充属于篡位,为了获得一些正统性,不得不强调杨广的让与谦;窦建德自诩忠义之人,而杨广毕竟是其故君,因此强调自己对杨广的思与哀。”

    他说到此处,笑了起来:“你看,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看来,便有这么多完全不同的形象,所以说,盖棺定论何其难也。”

    额尔德木图若有所思地想了想,忽然有些紧张地问道:“先生,你说,额赤格将来……”

    “你父亲么?”高务实笑了笑:“打赢这场仗,我保他必有美谥。”

    …………………………

    感谢书友“揽月123”的月票支持,谢谢!继续求个订阅和各种票票~


………………………………

第067章 决战沙城(一)

    高务实口中的“这一仗”,并非是已经打完了的对辛爱的那一仗,而是指接下来要和图们打的这一仗。

    高务实本人跑了大几百里,从大板升城来到沙城,可不是来旅游的,他是来协调这次针对图们的漠南决战来的。

    沙城这个位置,在之前辛爱老营的南方两百里偏西,离张家口不远,以图们目前的位置来说,这位全蒙古大汗只要一路向西而稍稍偏南,走两百里便到。

    把汉那吉和恰台吉暂时还没来,不过他们迟早会来的,只是在来之前,高务实需要他们先吃个败仗,败退到沙城来。

    蒙古人对于吃败仗的容忍度比较高,或者说对于“小负则走”的举动,他们几乎不当做败仗来看待,因为蒙古人打仗本来就经常都是拖着打、钓着打。

    后世有些人一听说蒙古铁骑纵横无敌之类的话,就以为蒙古人长于冲锋陷阵、摧坚破锐,其实那真是天大的误会。蒙古骑兵在大多数时候,主属性都是“弓骑兵”,只是偶尔面对弱旅或者败兵的时候客串一下弯刀骑兵罢了。

    既然是弓骑兵,自然不会铁了心跟人硬拼,慢慢射、慢慢磨才是硬道理,所以高务实让把汉那吉与恰台吉小败一场然后逃来沙城,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蒙古式作战”举动。

    具体怎么进行战术操作,高务实是不问的,他也不太懂,这种事交给恰台吉安排就好,连把汉那吉都被高务实“私下提醒”,让他充分尊重恰台吉的战术布置。

    把汉那吉此前刚刚“大胜辛爱黄台吉”,可谓威震漠南,寻常人要是跟他这么说,只怕他非要大发雷霆不可。

    但高务实不是寻常人,在把汉那吉看来,高务实这个六首状元,那几乎就等于是天下第一智者啊!他大成台吉一贯都是尊重智者的人,智者的话怎能不听?何况高务实跟他交情又好,还是儿子的老师,这个面子必须得给。

    所以,把汉那吉手下的西哨大成台吉部以及恰台吉的本部约六千人留在了北线,钟金哈屯和一堆台吉们的部曲,包括一万多俺答的大汗护卫军在内,全部和麻贵一道南撤到沙城来了。

    与此同时,在高务实以全权钦使身份的命令下,宣府镇调动了两万多军队从张家口悄然北上,经兴和而至沙城。

    这两万多军队,主力是麻贵留在宣府的部众,包括约一千五百达兵在内,是他这个宣府副总兵平时管代的部曲。

    除了麻贵本部之外,还有两名参将,正式职务分别是“分守宣府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和“分守宣府下西路柴沟堡参将”。

    另外还有“分守宣府南路顺圣蔚广参将”一员被北调张家口堡随时接应,其麾下人马约莫六千;“分守宣府北路独石马营参将”则拥兵于独石堡,随时准备截断图们后路。

    顺便说一句,这位独石堡参将乃是麻贵的侄儿麻承勋,而他麾下在近日得到充分加强,之前马芳的一部分嫡系精锐骑兵被调到他麾下,由他临时指挥。

    大抵上来说,宣府镇一共出兵两万,同时还集中了约三万以上大军随时支援。

    另外,高务实自己又抽调了山西附近的骑丁一千人到沙城,使他麾下的个人武装达到四千骑丁。

    本来,这位怕死的钦使还想调动步丁的,包括大同煤矿的护矿队他都打了主意,估摸能在山西调动近一万步丁(以护矿队为主),后来还是临时赶来沙城的曹淦算了算,向他表示时间上实在来不及,他才作罢。

    此前就说过,高务实打仗一般只在战略上花功夫,一说到具体战术他就比较懵,通常就只记得一个原则:集中兵力。所以这一次规划中的漠南大决战,或者说沙城决战,他的思路也同样是悄悄集中兵力,引图们来决战。

    算一算,现在沙城就已经有了五万大军,开打之前还有把汉那吉和恰台吉所部的四万人,九万主力与图们开战,胜算应该还是比较大的。

    图们方面,察哈尔本部六万,最多再加上辛爱残部约一万,最多也就七万左右的人马,而且远道而来,孤立无援。

    高务实这边,除了到时候沙城这明摆的九万大军之外,还有张家口堡和独石堡的三万大军随时可以前来合围,实际上可用兵力已经高达十二万之多了。况且此处离张家口既然近,补充方面就比较容易,怎么看都是占尽优势。

    而从将领来看,图们那边真正算得上战将的也就他本人和脑毛大两个,其余如切尽黄台吉、火落赤等人,虽然是五执政之一,过去的战绩也都不错,但图们不可能把察哈尔本部交给他们统带,所以有等于无。

    辛爱之子扯力克和布日哈图等人,能不能打仗高务实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没算在名将之类。尤其是布日哈图,此人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他历史上声名不彰,高务实并不清楚他的能力,也没把他算在里头。

    当然,辛爱自己都只剩万把嫡系了,布日哈图哪怕有带兵的能力,恐怕也无兵可带——他头上至少还有他老子辛爱和长兄扯力克,哪里轮得到他?

    在沙城转悠了大半天,回到城内的高务实刚刚坐定,便有消息传来,说大成台吉与恰台吉二人已经在北线吃了个败仗,丢弃了“大量辎重财物”,正朝沙城逃来。

    高务实很是满意,但想了想,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道:“大成台吉和恰台吉损失了多少人马?”

    信使道:“回钦使的话,大成台吉部损失了二十五名勇士,恰台吉部损失了两名勇士。”

    “很好,很好。”高务实嘴角抽了抽,怎么你们蒙古人是美国军队吗,这么怕死人的?这尼玛一共才死了不到三十个人,图们那厮也不知道会不会中计?

    “图们南下了吗?”高务实问道。

    信使道:“南下了,图们所部一直追着大成台吉部身后。”

    高务实这才放下心来,笑道:“好,你辛苦了,下去领赏吧。”

    等信使下去,曹淦笑了起来,对高务实道:“恭喜老爷,不世之功近在眼前了。”

    …………………………

    感谢书友“傻妞妈”的月票支持,谢谢!


………………………………

第067章 决战沙城(二)

    不世之功?

    单单击败图们,恐怕还算不得什么不世之功,蒙古人惯有的“小负则走”特殊属性使得击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高务实看来,只有重创、全歼之类的词汇,才算是真正的击败。

    但这很难。

    他把战争爆发的地点特意安排在沙城,的确是打着这样的主意,但他不长于战术,很难判断战局的发展会不会顺着他的思路走。

    诱敌深入自来都是好战术,但对方肯不肯深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布置下再好的陷阱,对方不肯来也是白搭。

    事实上,图们军中也正在就追击一事发生争论。

    草原上的两百里,对于骑兵而言,顶破天也不过就是两天的路程,图们一开始“击败”把汉那吉的时候的确非常兴奋,根本没有多想,就带着大军追了过去。

    但追出一天之后,图们被布日哈图叫住了。

    布日哈图今年不到而立,算起来是个跟把汉那吉差不多的年轻台吉,要是在往常,根本不会放在图们大汗的心里。

    毕竟当年达延汗在废除了太师、宰相等职务之后,整个蒙古遍地都是台吉,虽然台吉也有高下之分,但布日哈图这样非嫡非长的台吉,怎能入图们大汗的法眼?

    然而上次议事之后,图们大汗意识到了布日哈图的不凡,至少此人不像大部分蒙古将领一般眼里只有打和抢,他是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的。

    这种水平,在当前的蒙古真的称得上可贵,要不是祖宗制度所在,图们大汗甚至觉得布日哈图是“宰相之才”。

    这天入夜扎营之后,布日哈图匆匆来找图们,表示了自己的隐忧。

    布日哈图上前见礼之后直接进入正题,道:“大汗,臣觉得把汉那吉和脱脱的动向不对劲,他们昨日之败现在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疑问,臣请大汗慎重。”

    图们哈哈一笑,道:“这就是汉人说的英雄所见略同么?本汗也发觉有些不太对劲了……你坐下,慢慢说道说道。”

    “多谢大汗。”布日哈图鞠躬一礼,恭恭敬敬地在下首坐好。

    这般规矩的表现让图们大汗很是满意,现在的蒙古人,尤其是蒙古台吉们,像布日哈图这样懂规矩的不多了。

    图们大汗和颜悦色地道:“布日哈图台吉,你是我们蒙古少有的年轻俊才,有什么想法只管直说,本汗一定会慎重考虑你的建议。”

    布日哈图再次致谢,然后面带忧色地道:“昨日把汉那吉和脱脱二人在小负一场之后南下逃窜,一开始臣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大汗决定追击之时,臣也觉得毫无问题,但追着追着,臣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图们大汗并没有打断,只是点头“嗯”了一声,示意布日哈图继续。

    布日哈图便又道:“首先是他们逃窜的速度不对。”

    这一点稍稍出乎图们的意料之外,因为他一开始没发现对方的速度有什么问题,不禁反问:“速度不对?”

    “正是。”布日哈图坦然道:“我们一路从察罕浩特千里迢迢赶来土默特,而他们在此前击败我阿布之后便在原处修整,按理说这就是汉人所谓的以逸待劳……即便他们兵力不足,不足以与大汗的大军对抗,因此稍有小负,可是为什么他们逃窜的速度却并不快呢?从马力上来说,我部此刻的战马要比他们的战马疲惫不少,可是他们夺路而逃的时候,居然根本甩不掉我们,这是何故?”

    图们并不介意他没有故意高看察哈尔部一眼,认为对方的骑兵不如自己,所以跑不过很正常,他反倒很欣赏布日哈图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图们自己都没有小看土默特部的实力,否则的话,当初俺答威压蒙古的时候,察哈尔部作为大汗的本部怎么没有跳出来反击?

    “你的观察很仔细。”图们点了点头,道:“所以你觉得他们是故意跑得这样不快不慢的?或者本汗更直接一点说:你认为他们是在故意引我们上钩?”

    布日哈图先观察了一下图们大汗的表情,见他并没有要生气的迹象,这才点头道:“臣的确有这样的怀疑。”

    图们汗皱了皱眉,问道:“你有什么佐证没有?”

    身为大汗,又是此次出征的总决策者,他当然不能轻率,万一对方是真的就只有这个速度呢?如果疑神疑鬼错过了战机,将来不是要被后世子孙嘲笑么?

    布日哈图道:“臣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若大汗只说佐证,那或许还是有一点的。”

    图们汗点头道:“好,说来听听。”

    布日哈图便开口道:“首先,昨日一战的时候,对方的兵力就不对。”

    “哦?怎么不对了?”图们汗微微皱眉。

    “据我阿布说,那日他被把汉那吉与脱脱偷袭之时,虽然实际上只有他们两部出动,但当时还有其他的部落跟随。”

    “还有谁?”

    布日哈图一脸慎重,道:“除了脱脱所部之外,在后方还有其他打着大汗护卫军旗帜的骑兵,其中有一部分旗号很杂,因为离得远,我阿布也没看清,但另外一部他看清了,是摄政哈屯的旗帜。”

    摄政哈屯?那就没有别人,只能是钟金哈屯了,看来她已经像各部表明了自己暂为摄政之事——当然,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倒不奇怪。

    但是钟金哈屯的兵马跟把汉那吉和脱脱一起出现,这问他就很严重了,算起来,就是图们等人心知肚明的“最坏局面”之一。

    钟金哈屯没有保持中立,而是直接站到了把汉那吉一边。

    换句话说,明人的那位全权钦使十有八九在这件事中插了手,或威胁或笼络地将钟金哈屯拉上了把汉那吉的贼船。图们大汗和辛爱黄台吉现在要面对的对手,基本上已经可以看成除了辛爱所部之外的整个土默特了。

    虽然早有这样的坏打算,但事实摆在眼前之后,图们汗还是忍不住在心中暗骂了一声辛爱无能,你堂堂一个土默特的黄台吉,几十年下来居然就没能拉拢几个盟友,你是傻子吗?

    这种时候,图们汗当然下意识就忽略了互市的巨大利益才是把汉那吉“得道多助”、辛爱黄台吉“失道寡助”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什么威望、手段的问题。

    但现在骂辛爱无能是毫无用处的,事实上辛爱在遭到优势骑兵偷袭的情况下还能带出来一万多部属,这本身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多少名师大将在突然面对这种遭遇时,留给史书记载的也不过“仅以身免”?

    图们大汗强迫自己就事论事,沉默了一下才道:“昨日一战,只有把汉那吉的西哨本部和脱脱手里的那六千人,全军只有我等一半。如果你阿布所言属实,那么对方的兵力的确不对。”

    布日哈图既没有骄傲自满的模样,也没有胆小怯弱之意,而是平静地接口道:“除了兵力不对之外,昨日把汉那吉和脱脱二人的表现也很值得怀疑。”

    如果说图们对于战局生疑,主要出自于战况过于顺利之后,作为一个还算谨慎之人的下意识怀疑,那么布日哈图的怀疑则是真正用头脑分析出来的。

    图们无法不重视,马上问道:“他们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脱脱的表现过于积极,而把汉那吉的表现则过于迟钝。”布日哈图回答道。

    这个说法,图们有些不太认可,皱眉道:“脱脱是难得的大将,表现活跃有什么不对?而把汉那吉则没打过什么仗,指挥呆板迟钝也是情理之中。”

    图们汗和布日哈图台吉都是黄金家族的血脉、达延汗的子孙,所以就不必吹嘘什么黄金家族的把汉那吉天生就很牛逼这种骗人的鬼话了。

    “不然,大汗,臣指的不是他们双方的指挥水平,而是……”布日哈图迟疑了一下,才选择好用词,补充道:“而是态度。”

    “态度?什么态度?”图们大汗有些没听懂。

    布日哈图皱着眉头道:“按理来说,把汉那吉如果能战胜大汗,那他的土默特彻辰汗地位就没有人能够撼动了,如此,他对于此战的态度绝不应该有任何消极,不说主动求战,至少也应该是全力迎战才对,可昨日他的举动是什么呢?大汗可还记得?”

    图们想了想,道:“他按兵不动,等脱脱用尽手段也奈何不得本汗,还被本汗的护卫军差点包围之后,他受了惊吓,主动开始撤退。”

    “没错,问题就出在这里!”布日哈图眸中精芒一闪,肃然道:“把汉那吉的反应一定有问题!那日我阿布遇袭,虽然当时也是以脱脱为先锋,但把汉那吉跟进的速度非常快,一点也看不出他有消极之意。那为何昨日他就忽然消极避战了呢?即便不说避战,至少他也退得太干脆了,难道他这个‘彻辰汗’就打算靠着脱脱那六千兵撑腰?他自己的西哨四万大军全是摆设吗?”

    布日哈图这么一说,图们汗就明白过来了——对啊,是把汉那吉要做彻辰汗,又不是脱脱要做彻辰汗,脱脱这么积极有什么用?

    再积极,这大汗的位置也轮不到他啊,而且现在又不能做太师、做宰相了,他根本捞不到多少好处,这么积极是何必呢?

    …………………………

    感谢书友“尘*埃”、“阴天好心情”的月票支持,谢谢!继续求下订阅和各种票票~


………………………………

第067章 决战沙城(三)

    图们汗心思一转,暗道:莫非把汉那吉想借刀杀人,借我之手除掉脱脱?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便过去了,因为这也没有道理:把汉那吉光本部就有四万铁骑,部众是脱脱的十倍以上,还有大板升城以及城中的十万汉儿做根基,加上他本人又是黄金家族的血脉,无论实力还是名义,都远不是脱脱可比的,他至于担心脱脱什么吗?

    脱脱能在这个时候帮他,立场已经是明摆着的了,他不好好笼络都是脑子进水的表现,如果还反手打压,那除非是失了智啊!就算那个叫波尔哈兔的蠢货活过来,也蠢不到这个程度去吧?

    所以,借刀杀人的猜测肯定不成立。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把汉那吉和脱脱的举动是之前就商议好了的。

    脱脱昨日异常活跃,几乎把蒙古骑兵的主要战法都拉出来摆了一遍,但由于他的对手也同样是蒙古骑兵,而且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压制,所以不管他怎么努力,最终也只能被逼退,结果就是把汉那吉“见势不妙”掉头便走,脱脱“无奈之下”也只能跟着逃了。

    如果布日哈图没有分析出他们的兵力出现了衰减,那么这种举动本身看起来问题其实不大,因为有一种假设可能成立:

    即处于兵力劣势地位的把汉那吉和脱脱决定先试探一下对手的实力,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硬拼,于是先派脱脱率领精锐出阵试探——这是可能的,因为把汉那吉阵营之中没有人敢说自己比脱脱能打,所以脱脱出战试探对手实力是最稳妥的事。

    而且以脱脱的能力,就算打不过,也不至于逃不掉,可以保证实力不出现大的折损。

    但由于之前布日哈图发现把汉那吉和脱脱的兵力减少了一部分,这种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因为首先的变成了另外两条:

    一是以钟金哈屯为首的大汗护卫军去哪了?二是把汉那吉和脱脱不快不慢地南逃目的何在?

    图们长出一口浊气,沉声道:“也就是说,彻辰汗的护卫军被提前派往南面某处设伏,把汉那吉和脱脱现在不过是个诱饵?”

    布日哈图松了口气,点头道:“不错,臣以为这是最合理的猜测。”

    图们稍稍点头,又想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可是本汗记得,彻辰汗的护卫军人数并不算多啊,以前好像也就两万多人马,不足三万吧?把汉那吉和脱脱现在手头有三万多人,大汗护卫军就算有两万人在南边某处设伏,他的总兵力也没超过六万,他凭什么觉得把本汗引去南边就能稳操胜券了?”

    布日哈图摇头道:“或许他们未必认为需要‘稳操胜券’。大汗,对于把汉那吉而言,他并不是一定要将大汗击败,只要大汗您能够退兵——甚至不管是击退还是逼退,亦或者拖到大汗不得不退——对他来说都是胜利。”

    哦,也是,把汉那吉只是要做土默特彻辰汗,只要自己退走,他的地位就没人能与之相争了,倒不一定非要打败自己。

    “那么,引本汗南下中伏,让本汗吃个小亏,然后退回察罕浩特,这就是把汉那吉的计划?”图们眯起眼睛问道。

    “有这个可能,但也不排除他希望引大汗遇伏之后,能够重创甚至击败大汗,这样的话,即便他还不至于敢对大汗如何,但至少他可以树立威望。所以臣的意思是,把汉那吉最基本的期望是逼退大汗,如果能有更大的战果,他当然也不会不要。”

    “哼!想得倒美。”图们汗冷笑一声,想了想,道:“本汗虽不怕他设伏,但却偏偏不让他有任何得逞的机会!”

    布日哈图目光一闪,问道:“大汗不打算南下了?”

    图们汗哼哼一笑,道:“不去了,本汗现在打算换个地方玩玩。”

    布日哈图问道:“大汗是想去归化,还是大板升?”

    图们汗微微一怔,问道:“为何是两处?”

    原来他的意思很简单,南下既然可能遇伏,那就不南下,继续西征,去把归化城拿下再说。归化城是土默特的汗庭、王庭,拿下归化不仅是名声上好听,而且那意味着可以掌握钟金哈屯,同时还能得到俺答的遗体——目前停灵在大召寺。

    有了钟金哈屯和俺答的遗体,再加上自己是全蒙古的大汗,宣布辛爱继位彻辰汗就显得理直气壮了。到时候,钟金哈屯和其余那些台吉们只能纷纷投效。此消彼长之下,把汉那吉和脱脱的势力就衰退了。

    图们甚至一下子想得更远了:真要是做到这个程度,说不定可以和把汉那吉谈判,给他封一个土默特济农(土默特副汗),这样的好处更大——辛爱虽然有了大汗的名义,但实力大损,想要维持住局面,就必须依靠自己的支持;而把汉那吉被实力虽然损失不大,却打不过有了彻辰汗名义和自己支持的辛爱。

    于是,整个土默特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双方都要看自己的脸色行事,才能维持身份和实力。如此一来,汉人对他们的影响力自然也就跟着衰退了,大蒙古国的振兴依然有希望!

    但布日哈图刚才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