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底,这个时期的欧洲,冲突频频爆发已经成为常态,冲突爆发后的花费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难于承受的负担。然而,所有其他国家,无论是法国、英国、瑞典,甚至奥斯曼帝国,都享有一段和平与恢复的时期。只有哈布斯堡,特别是西班牙,总是不停地从对付一个敌人转向对付另一个敌人。

    刚刚与法国媾和,接着就是同土耳其人交战;地中海刚一停战,接着就是大西洋上的广泛冲突和西北欧战争。在某些困难时期,西班牙帝国甚至同时对付三面之敌,而敌人即使没有军事援助,也有意识地在外交和商业上相互支援。

    用当时欧洲人的话来说,西班牙就像一只掉在坑里的大熊,比任何一条进攻它的狗都强大,然而它终究敌不过所有的对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精疲力竭、流干鲜血。

    那么,哈布斯堡如何才能逃脱这种恶性循环呢?高务实觉得,即便他处在腓力二世的位置都会很为难,很难应付这种长期分散力量的状况,或许应该对这各个方面的敌人确定一个优先级,明确优先防御计划。也就是说,某些地区是可以放弃的,但是究竟哪些地区可以放弃呢?他也很难说。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反思,可以说奥地利,特别是斐迪南二世,要是聪明一点就不会随着德意志北部的反改革势力向前推进,因为这样做得不偿失。然而,这位神罗皇帝硬是要在德意志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以防止王公的派系倾向、法国人的诡计和瑞典人的野心;而且只要土耳其人骄横地站在匈牙利,相距维也纳150英里,哈布斯堡的军队就不能减少。

    对于西班牙政府来说,它不能让奥地利堂兄弟落入法国人和路德派手里,更不能让他们落入土耳其人手里,因为这对西班牙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也至关重要。

    讽刺的是,奥地利却似乎并没有这么想。查理五世在1556年退位后,奥地利眼睁睁看着西班牙在西欧和海上单qiāng匹马面对众多敌人作战,却并未感到有帮忙的义务;反而西班牙意识到了这个更高的利益,总是心甘情愿为奥地利帮忙。

    也许,腓力二世过于沉迷于某些人对他的恭维:世界君主。

    而现在,高务实打算提醒一下他——你没有做“世界君主”的本钱,真正拥有这个本钱的人,叫朱翊钧,只是他没有这个yùwàng罢了。

    实际上,朱翊钧当然也没有这个实力,除非他能把大明的社会体系完全颠覆,甚至把大明子民们的精神内核都改变掉,否则大明从天子、官员到贩夫走卒,在对待大明以外的世界问题上,都是同一种心态:处中国而治万邦。

    如果说鞑清末年以后的中国人大多精神自卑,那么现在这个时期的大明子民,则是精神过于自信,举国上下都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治理好了“中国”,便一定是万国来朝八方贺,不管何处的蛮夷,面对大明都应该顶礼膜拜。

    幸好,在坚持这种自信的同时,大明并没有如鞑清一样故步自封,所以在嘉靖年间缴获了葡萄牙人的火炮之后,大明立刻发现了它们的优点,并马上开始仿造,同时也不端什么天朝上国的空架子,该买就买。

    甚至对于蕞尔小国的倭国,当发现他们的鸟铳比自家的更好时,如戚继光这样的名将也没有任何犹豫就拿来采用,而刘显父子麾下的“降倭夷丁”不仅会使用鸟铳,甚至还个个精通日本刀术。

    整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大明虽然自信,但还是比较务实的,有那么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头。

    这也是高务实有信心让大明能坚持下去,而不让鞑清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竟,他曾经长期做秘书,是一个更偏向于做实事的人,如果把他扔去清末,他成为张謇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成为孙大炮,可是他知道,张謇救不回那个时代的中国。

    然而在大明则不然,他有信心通过“实效”来带动其他人跟随他的脚步,甚至最终形成新的风潮。

    他的京华集团现在就已经有了效仿者——有人跟随他的脚步踏入了私营军工行列,如王崇古的孙儿王谦;有人在上海悄悄搞了几个码头,更神奇的是这几个码头的幕后东家竟然是徐阶的长孙徐元春;有人悄悄买了一两条船加入京华的舰队,如朱应桢、张元功等勋贵;有人学着京华的做法想方设法控制长江水道上的运输船队,如临淮侯府的小侯爷李宗城……

    虽然这里头除了徐元春之外,大多都是跟高务实关系比较密切的一批人,但只要有这样的趋势,就已经能让高务实感到振奋了,因为这证明了他的做法是有效果的。

    我只要能做出榜样,让人相信我的做法是可以获利、获大利的,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而当这样的人多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也一定能让整个国家“转向”!

    古往今来的任何政治,惟利益永恒!

    利之所在,人之所趋。

    说句不客气的话,当年下西洋如果不是郑和掌握,文官集团插不上手的话,怎么可能半途而废?后世有学者证明,下西洋其实并不亏钱,或者说它本可以不亏钱。只是由于文官集团至始至终插不上手,所以后来才被说成是劳民伤财的无用之举,最后被扔进了垃圾堆。

    换句话说,倘若下西洋是文官主导的事业,文官们把下西洋看做捞取功名、事业的一桩美差的话,你看看现在大明的舰队是什么模样?没准都特么开到欧洲去了!

    与其说文官集团是在打压下西洋这件具体的事,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打压宦官集团,从而借机打压皇权,争取文官集团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高务实敢做出这么多出格的事?一是他跟朱翊钧的关系亲密,朱翊钧不会轻易怀疑他;二则是因为他高务实乃是文官!

    所以文官集团在面对高务实的一些新奇做法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你高务实狗胆包天!”,而是“既然你高务实能做,那我岂不是也能做?妙啊!”

    这就是差别,也是高务实为何非要认准“科举正途”的原因。

    有这个身份在,他只要没zàofǎn,一切举动实际上就都是在为文官集团创造新的“利润点”,文官集团岂能跳出来找麻烦?

    为什么历史上万历收矿税,搞得文官集团骂骂咧咧抵制了几十年,而现在高拱收商税就偏偏能执行下去?

    因为虽然有些商人是文官们的“投资人”,皇帝要收他们的钱,文官们当然要为投资人说话;可如果这笔钱收起来之后,是由文官们自己掌握的,那……这个就可以商量商量了。

    所以,历史上的矿税之争,并不是因为这笔税收了之后真的有多严重——那点钱对于富庶的大明民间而言连个屁都不算——而是文官们觉得,你皇帝老子不能把税全给收进自己的口袋啊!

    嗯……英国佬的《大宪章》没有请大明的文官们来帮忙修正一下,真是莫大的遗憾。

    高务实把欧洲的各种形式简单地描述了一下,早已把罗明坚神甫惊得说不出话来——高求真阁下远在大明,却居然知道欧洲最近几个月发生的好多大事!

    他对欧洲的了解,在整个远东一定无人可及!

    不过,更让罗明坚神甫奇怪的是,高求真阁下看起来明明是要通过自己的口,来警告腓力二世陛下不要在远东挑衅大明,但他话里话外却似乎有一些像是……像是在为西班牙出主意,这是为什么呢?莫非,他对西班牙王国颇有好感?

    这就纯属是误会了,高务实对欧洲人几乎都没有多少好感,他话里话外指出西班牙将自己的力量过于分散,实际上完全是居心叵测的——不管西班牙把力量集中起来做什么,都绝不可能放过家门口的事不管,而用来在东亚地区搅风搅雨。

    今年,西班牙就要合并葡萄牙——高务实记不清具体月份,说不定现在已经合并了——而葡萄牙和西班牙正是现在南洋的最大势力。一旦西班牙真的听信了自己的话,把力量收缩起来,捏成拳头打出去,这一拳也绝对不可能打到东亚。

    至于,到时候腓力二世这一拳究竟是打向英格兰,还是打向奥斯曼,又或者法兰西,甚至尼德兰……那关他高务实什么事?关大明什么事?

    你们欧洲打得越乱越好!

    英格兰和法兰西要崛起,都得先过了西班牙这一关,所以西班牙现在跟英法乃至奥斯曼的战争,对于大明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高务实才不介意跟西班牙人做点生意,让他们的财政状况更好一点,能跟英、法、荷兰等国打得更加难解难分。

    你们不打得更凶一点,西葡帝国不把主力往国内倾斜,那我的南洋攻略岂不是就麻烦多了?

    所以,腓力二世陛下,尽情的打吧,我已经准备好做这个黄雀啦。


………………………………

第204章 京华集团的定位

    威逼利诱,轻车熟路。

    这十年来,或者更精确一点说,最近这大半年来,高务实好像一直都在干这种事,不敢说登峰造极,那也应该称得上炉火纯青了。

    现在安南的军权已经被掌握,京华集团和安南都统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已经基本划分妥当,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政务这块的工作了。

    实际上,政务的重要性还真不比军务差。而其重中之重,简而言之就只有四个字:殖民地化。

    高务实眼中的京华集团,尤其是在对外的时候,就类似于欧洲人的所谓“东印度公司”,它当然是要盈利的,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殖民开拓的先锋。

    历史上的英属印度,就是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建立起来的,在该公司灭亡之前,在印度拥有不下于二十万主要由印度人组成的“公司军”。

    这么好的经验不去学习,那就太蠢了。

    1757年6月23日,在位于恒河源头的巴吉拉蒂河边—个名叫普拉西的村庄,英国人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德拉展开了一场战斗。英国方面的主帅罗伯特·克莱武率领一支3000多人的部队,其中包括900名欧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而他的对手西拉杰则投入了3。5万名步兵和1。5万名骑兵。

    最终,仅有20多名英军士兵伤亡,而孟加拉军队却损失了超过1000名士兵。

    从规模上来看,这场“普拉西战役”很难称得上是一场大战役,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格外重大。在这场战役之后,英国人的势力开始渗透到印度各级政府中,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代表着东印度公司正式成为英帝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严格来说,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东印度公司”并不特指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大多数国家为开拓殖民贸易而设立的一种公司模式,其贸易对象主要是印度、马来西亚等位于印度洋以及太平洋西面的亚洲国家。之所以被称为“东印度”,是与被当时西方称为“西印度”的美洲相区分而言的。

    一开始,在西方各国设立的东印度公司中,模式最先进、实力最强大的其实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他们采用股份制公司的模式,并以长远经营作为目标来运营,因此被后世看作是“股份制”的开创者。在最强盛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整个东印度的香料贸易,并完全压制了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的业务。

    不过高务实对于“荷兰先进公司制度”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在京华实施的制度本身也是股份制,只是……太具有中国特色了而已。

    这个特色,叫做政治持股,而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权贵吃干股。

    高务实从来没有在大明国内明确过“京华集团”所指代的对象,但实际上大家肯定都会这样默认:但凡高务实所掌控、招牌开头为“京华”二字的任意产业,都属于“京华集团”。

    这个集团,是高务实完全控制的,没有股权一说。但具体到各个具体的产业,就有了另两种制度同时施行,即干股分红和绩效分红两种制度。

    干股分红有两大类:一是权贵持股,这个想来已经不必解释了,朱应桢、张元功、李宗城等权贵或者权贵子弟在京华下属的各个不同产业里拿到的利润分红,就是干股。

    干股不出钱,享受利润分红,但没有任何决策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投票权。

    另一类是技术干股,刘家的百宝续命散就属于这一类。不过更重要的一个技术干股大头却是朱载堉。

    朱载堉对一些生产设备,如炼焦冶铁工具、船帆形制、滑轮组等的改进,高务实也都给他在产品生产后安排了干股分红。

    不过由于朱载堉对钱没有概念,所以高务实给的分红比例也低得惊人,只是由于他的“专利”实在有点多,最终这笔钱拢在一起倒也颇为可观。

    而绩效分红,则是给予各产业的日常管理者的,如高瑞、高孟男、帅嘉谟、高思棠这些人,除了正式的薪酬之外,都是有绩效赏赐可以拿的。

    不过高务实这厮的绩效赏赐,拿“低保”比较容易,拿后续的几个更高档次就很难。为了这个绩效赏赐的划分,高陌的内务处和高国彦的财务处联合起来搞了几个月才大致定了个绩效等级,当然,这就没有必要一一细说了。

    但要顺带提一句的是:高珗、高璋、高璟这种带兵出征的“将领”,也拿绩效赏,不过这一类的赏赐,是由高务实自己独断的,只是走京华的帐。

    所以高务实现在的股份制,是一种“中国特色”股份制,它既有先进的一面,相当于后世“股权激励”的做法,也有“腐朽”的一面……相当于权钱交易。

    其中还有“灵活机制”,就是高务实可以用“面子”来找权贵们筹款,不过这一手属于备用技能,现在高务实还没有动用过——他的“现金流”迄今为止都还是充裕的。

    只是不知道随着金港城的建设全面启动,以及开始建造纯粹的军舰之后,这个充裕还能不能维持。也许到时候他要考虑稀释一小部分股权,或者拿面子来换钱,这些得到时候再看。

    既然不需要学习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制度体系,那么要学的就只有经营手段了。

    永乐朝对安南的控制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入不敷出,亏本太严重;欧洲人的殖民统治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铺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殖民地政策可以盈利。

    殖民地盈利,则又有很大一个原因,是类似于东印度公司这样的代理人模式。

    东印度公司首先考虑的是盈利,其次才会考虑持续开拓殖民地,而开拓更多的殖民地,又是为了更多的盈利——只有这样的“利滚利”,才是可以维持的。

    “京华十六条”里那么多关于商业的条款,就是为此而设。甚至包括其中政治意味很浓的一些条款,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能保障这些盈利。

    但高务实知道,不管是英国还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都有一点是他不能随意学的,至少在安南不能随意去学。

    这一点,叫做掠夺式殖民地政策。

    比如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很长时间内在印度莫卧儿王朝保持着零关税的特权,这一点高务实就没学。虽然“京华十六条”完全出自高务实的决定,但他却给安南留了一点安慰——京华也要全面缴纳百分之一的税。

    历史上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掌握了印度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之后,很快便以掠夺取代贸易,成为其获利的主要手段,高务实认为那正是他们覆灭的开端。

    当时东印度公司zhèngquán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掠夺。公司每征服一地,就掠夺国库、敲诈王公贵族。

    1757年,东印度公司攻陷孟加拉首府穆尔希达巴德后,从孟加拉王公西拉杰的国库中抢走价值370万英镑的财宝。随后,东印度公司扶植米尔·贾法尔成为孟加拉的傀儡统治者。米尔·贾法尔又“赔款”100万英镑,向加尔各答的英国商人支付50万英镑。这些财富甚至超过了东印度公司全年贸易的总和。

    最开始的和平经商方针被摈弃,战争、领土扩张,增加税收等取而代之,东印度公司看起来收益更丰了,却也已经一步步走向死亡。

    发动战争、殖民、掠夺、贩卖鸦片……东印度公司在从事着高额利润的买卖同时,由于竞争消失,内部的**也日益加剧。

    自1764年克莱武成为孟加拉总督以后,“公司曾经彬彬有礼的职员,如今都变得极为狂暴、贪婪;股东之间相互勾结,贿赂竞选;董事会也完全成为没有领导能力,无法实现有效统治的、纷争不断的机构。”

    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个个都开始中饱私囊、私自积累财富。据英国议会的一项报告表明,1757至1766年间,东印度公司职员收到的礼物高达217万英镑。18世纪中后期,在印度服务的丰厚“报酬”,使其公司股票不仅被视作一种常规投资,而且是能让自己或亲属前往印度发财的资本。

    这些情况如果让高务实来评价,就是“从商业公司到**王朝的蜕变”。

    如果要作一些不太恰当的类比的话,这就好比鞑清入关之前的战斗力和入关之后的战斗力,短短十年二十年左右,就能从巅峰跌落谷底;又好比金田起义、永安封王时的太平军和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军,根本不用十年,就堕落得没法看了。

    所以,高务实不打算让京华集团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老路,他要学的主要是东印度公司的“前半生”。

    那么东印度公司的“前半生”,行事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是保持商业竞争、维护商业声誉,同时坚持利润优先而不陷入无休止的疯狂掠夺。

    以上种种加在一块儿,可以用高务实非常熟悉的五个字来形容: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定要再多两个字,那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一定不是高明的统治,只有认认真真地为了割韭菜而种韭菜才是。

    所以高务实一边掌握安南的军政大权,一边又给安南建立南北二港,同时还允许莫茂洽与京华集团合作经商,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为了割韭菜而种韭菜”。

    不惟如此,高务实还生怕京华集团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把金港作为贸易自由港来打造——位于北方潡河河口的新港口可不是这种纯自由港,因为北方部分他要保证莫氏以及莫氏相关的旧安南势力能够有利可图。

    …………………………

    这算是渐渐写到“改革深水区”了,越写越慢了真是……


………………………………

第205章 高思棠当重赏!

    安南“太上皇”高务实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惬意,由于他广西巡按御史的任期已经只剩不足五个月,其在安南的时间就更紧张了。

    他自己估计,顶多还能在安南再呆两个月,最后一点时间怎么说都要回广西——他这个巡按的本职工作还是得做啊,可没法不管不顾。

    虽然现在广西方面本着“巡按本来就是到处跑的”原则,把部分察院人员都紧急派往升龙来了,一些需要巡按御史批复、裁定的公文也都二话不说直接往升龙送,但毕竟安南“独立”了这么多年,以前永乐时期打造的驿道体系早就没影了,这些公文现在多是走钦州入海,再经红河送到高务实手中的,比较麻烦,也不太安全。

    麻烦好理解,但为何不太安全呢?

    记性好的读者大概还记得,之前高璟的舰队出动南征的时候,高璟和胡老板、李老板在新郑号上曾经有过一段对话,就提到过下龙湾附近的海盗问题。

    随着莫氏zhèngquán的实权被京华集团取代,安邦宣抚司现在成了黄芷汀实际控制的地盘,而潡河以南则是海阳宣抚司,更是高务实用京华直接掌控的地盘。

    这样一来,老巢位于潡河河口偏北部下龙湾中的海盗们就坐不住了。

    原先他们跟莫朝地方官员是有“默契”的:由于下龙湾这一大块地方,水文和地理情况非常复杂,海岛多如牛毛,莫氏水军又要一直保持对郑氏的压力,所以没有工夫去跟这些海盗死磕,任由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海盗乐园。

    可是京华却不同,因为高务实的重视,京华对海盗一贯的态度就是极其明确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们要投诚可以,我会严加整肃和改编,基本上还是能给你们一条活路;但你要想继续在我京华的航道上称王称霸,那就得先问问我京华的大炮巨舰同不同意!

    安南的海盗们,论实力肯定不如大明的海盗们那般牛逼,胆子肥到敢去打纵横四海的西班牙,但是在下龙湾附近,他们还是有一定底气的——这个地方的地理优势太明显了,大舰巨炮钻进来,不仅调动不便,而且很容易被绕晕。

    要知道,这地方在后世可是被称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在这大概只有1500平方公里的海域,竟然有3000多个岩石岛屿和土岛,不是在这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海盗,基本上进来了就出不去。

    而这里的海盗,只要从下龙湾稍稍往东出击,就能掐断从钦州到海防或者红河河口的航道,甚至从广州来的航道都可以堵死。

    这就太恶心了,高务实觉得如鲠在喉,已经下令给高璟,让他想办法解决这个麻烦。

    不过高务实也知道,想办法归想办法,京华作为一个盈利性质的商业集团,其舰队作战可不能搞什么“不惜一切代价”,那是作死的前兆。

    因此,高璟要是没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估计宁可不出动,也不会瞎出动,否则万一损失太大,他这个位置可保不住。

    下龙湾的海盗如鲠在喉,让高务实很不开心,但他却很快接到了另一处的捷报,相对比下龙湾这边的纠结,那一处却是“拔刺”一样的痛快。

    泉州私港方面的京华与海商联合舰队,一举大败闽海附近十余家海盗的联盟!

    私港主管高思棠明确报捷称,此战泉州联合舰队一共击毁、俘获海盗船一百三十二艘,俘获海盗四千二百六十七人,妇女一千四百九十三人,老幼一千三百七十五人,击杀海盗无算!

    其自身方面,合计损失了三十九艘海船,包括京华的制式武装运输舰五艘。

    高思棠委婉的表示,建议酌情补贴闽省海商的损失,毕竟他们是跟着京华真刀真qiāng和海盗见仗才会损失惨重的。

    酌情补贴当然是可以考虑的,甚至是必须认真考虑的,因为这是一个“江湖地位”的问题,要是跟着你京华出去找海盗开战,打完之后你京华却不闻不问,这种事只要发生一次,估计一下子就得人心涣散?

    人心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将来再有类似的事情,京华还想拉着人家一同出去砍人,人家傻了才会同意!就算碍于京华的威势不敢不去,临战之时也必然拖拖拉拉、能躲则躲,搞不好还来个临阵脱逃,那影响就坏了。

    不过具体到补贴的事情,高务实现在也不敢大笔撒钱了,因为现在需要花钱的点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他不能不考虑一下“现金流”的问题,所以最后他给出了“其损失船只折价一半的现银补贴”,外加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建造新船免息借款”、“京华造船厂优先开建”、“广西优质木料以成本价优先选用”、“泉州港三年免征港口税”等。

    当然,免征港口税是跟损失船只挂钩的,譬如说某老板随京华舰队出征三条船,损失了一条,那就是拥有一条船三年免征港口税的特权,并不是该老板的全部船只都免征了。

    不过于此同时,这个免征是在新船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才开始计算的,

    至于还有一些优惠,如京华集团各类货物的优先购买权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虽然高务实只补贴了一半的船只损失费用,但这些七七八八的优惠加起来,对于海商们的实际价值反倒更高,而高务实也可以避免一次性砸进去太多现金,可以算是双赢。

    而这次战斗更让高务实满意的,还不仅仅是几乎一举荡平了从来没有安靖过的闽海附近,而是高思棠在海盗老巢搞到了番薯和玉米。

    光是这个功劳,就抵得过一切的损失!

    接到捷报的高务实当时看见这句之后,霍然起身,拍着桌子大声赞道:“好,好,好!高思棠当赏,当重赏!”

    然后写下亲笔回函,先是大大表扬了高思棠和泉州舰队以及泉州海商们一番,然后再一次强调这两样作物的种子必须妥善保管并立刻择地试种。

    高务实还不厌其烦地交待高思棠,诸如试种方式,一定要分多种,千万不要用同一种方式来种,既要避免一下子全给种死了,也要根据不同的种植手段看看哪种方式最为合适,等等。

    最后,虽然高思棠自己没好意思说,但高务实很是“上路”,在信中给高思棠改名为“高琦”,并且表示会在京华内部通报。

    除此之外,高务实还下令让高思棠——嗯,现在该叫高琦了——立刻安排船只,送一批来安南。

    这些东西在大明的推广快不快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在安南的推广肯定快,因为安南是他高务实说了算!

    如果要说这一次高务实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大概就是三大高产农作物还差了马铃薯这一项。这的确是挺遗憾的,因为高务实的农业知识虽然相较于其他方面差了不少,但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沙俄是曾经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的,甚至某一段时期还有个很常见的惩罚——发配西伯利亚种土豆。

    可见马铃薯一定是耐寒的高产作物,而大明的小冰河期危害最严重的就是北方,现在很需要这玩意啊!

    …………………………

    好几章忘了说了……继续求下订阅和各种票票~


………………………………

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

    在高务实的亲自坐镇之下,随着政治上的纲领一步步落实到位,安南的“扫逆”行动逐渐进入尾声,有两类人成为这次被清洗的主要对象。

    第一类人不必解释,就是后黎朝的各种“逆贼”,从黎氏“皇族”到郑逆,外加各种各样的附逆,除了“主动投诚”的阮潢一家没有遭到清算之外,南朝的大家族几乎有七成以上逃不了,全都沦落为清洗的对象。

    偶有几家见机得快,主动交出绝大多数家产,被高务实以“小事立断”之权下令“特赦”,算是勉强保住了性命,至于身家……还是不要想那些了。

    但是,南方好清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