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知道这戒备还真不是多余的,没过多久,桅杆上的“望台”就发现状况了。

    “报告,前方河面发现河椿!”

    船队立刻开始降帆,减慢了速度,最终停了下来。

    不远处的河道中央,出现了一长溜的“河上拒马”,这种插在河道中间的“拒马”宽约一丈有余、不到两丈的样子,通常是两个“拒马”并排设置,彼此之间相距也是一丈有余、不到两丈。前后两排,间隔大约十丈左右。

    不过这些“拒马”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前后交错,成“S”形的分布,像一条体宽五丈左右的长蛇,向着上游的方向蜿蜒行去。

    高珗让望台报告得更清楚些,望台上可能数了一会儿,才回报说一共三十排,也就是六十具“河椿”,前后绵延约大约两里的距离。

    河椿不是什么新鲜战术,大明自己也会搞,尤其是对于参加过对倭寇作战的高珗来说,更是玩剩了的玩意儿:先将木桩一端削尖,夯入河底,然后,将“拒马”固定在木桩露出河面的另一端,即成为阻碍敌军舰只前进的“河椿”了。

    眼前的“河椿”,是拿来阻碍哪支敌军的舰只呢?这似乎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

    可是高珗微微皱起眉头,觉得这情况有些出乎意料,安南人已经提前知晓我们的行踪了?他们怎么会知道的呢?

    要知道,这六十具“河椿”的设置,绝不是随口一说,马上就妥的事情,就算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至少也要一整天的功夫。而这批“河椿”必定是在舰队达到红河口外海之前就已经布置好了,所以,如果这批“河椿”确实是拿来应付“捕蛇行动”的,则安南人必定是提前知晓了京华舰队的行踪。

    可是这说不过去啊!安南就算对大明有所防备,在海上的关注点,也应该是广东水师才对,钦州港这才刚刚开建呢,自己来之前这些船都是停泊在临时码头,安南人安插细作要是这么给力,锦衣卫不得惭愧死?


………………………………

第145章 原来如此(四更1W1)

    面对这个意外情况,不仅高珗有些皱眉,两位常走红河航道的船主老板也颇为惊讶。

    想了一会儿,胡老板微微摇头,道:“这可真是奇了怪了,就算安南人厉害到在钦州都有细作,而且他们还很肯定的判断出我们此次出港,就是来跟他们为难的,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来不及通知升龙方面,来布置这些‘河椿’才对啊!”

    “没错,老胡说的有道理。”李老板也皱着眉头,说道:“就算安南人这次真的出人意料聪明了一回。可是从钦州到升龙,再从升龙到红河口……这消息怎么可能传得这么快?升龙安南人的效率,能有这么高?”

    “你们的看法都是有道理的。”高珗也同样皱着眉头,道:“钦州是我大明的钦州,安南人在钦州就算有细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如果我们出港时,对方细作再传消息回安南,陆路方面不可能这么快。而海路……钦州是京华的私港,哪条船出港我们不知道?最近钦州港出海的船只全部在我们舰队里头,怎么可能通知升龙方面?”

    他否决了安南细作传递情报的可能,但究竟怎么泄露的消息,一时却想不明白。这时候李老板插话了,道:“或许,这些‘河椿’跟咱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也许……也许是拿来对付海盗用的呢?这儿距海盗的巢穴,似乎也没多远,不是吗?”

    “距海盗巢穴不远的是潡河河口,不是这红河口。”胡老板摇头道:“红河口距潡河口,还是有些距离的。”

    “再说了……”胡老板顿了一顿,补充道:“海盗沿海岸抄掠,本是寻常之事,红河口一带,倒也不是没有受过海盗的骚扰的,可是还没有听说过有海盗敢溯红河而上,一路抢向升龙的?那也未免太嚣张了,升龙在平时可也是有莫氏的正规水军的!难不成那些海盗还想着正面作战把莫氏的水军给挑了?这也太离谱了。”

    高珗望着那些河椿,沉吟片刻,断然摇了摇头,道:“不对,这些‘河椿’,不是拿来对付海盗的!你们看……”

    他伸手一边指点,一边说道,“当年高大老爷提督操江,我曾随之与倭寇作战,对‘河椿’还是有些了解的。眼前这些‘河椿’只在河道中央蜿蜒一线,前后两排‘河椿’的间距,足有十丈,排列得十分疏落,因此小船是肯定拦不住的,舢板甚至可以从两具‘河椿’间任意穿过。而稍大一点的船只,也可以慢慢绕行‘河椿’,或者避开中央的河道,往两边走,甚至你们二位的船都有可能绕行过去。只有真正的大海船,如我们京华的这些武装运输舰,才是真的过不去。”

    两位老板听了,连忙去看,再一打量,果然如此。因为“河椿”是S形排列着的,大船绕过第一排“河椿”时,因为船体较长,无论如何都肯定避不过第二排“河椿”。而且河道不比大海,其水位都是中央深而两边浅,眼下又正好是枯水期,大船如果不走中央水道而绕行两边,那么在某些河段,就可能有搁浅的危险。

    所以,这个“河椿”的布置,正如高珗所说的,是专拦大船而不拦小船的。那些海盗的船,一般都较小,因为小才灵活,打不过还能逃。因此这个“河椿”,就显然不会是拿来对付海盗的。

    那么谁的船比较大呢?目前想来想去,似乎也就京华的这些武装运输舰算是大船了,虽然对比当年大明最威风时的大宝船来说,这也就是个小不点,但至少在眼下,还是称得上大船的。

    “看来真是对付咱们的。”李老板语气有些郁闷,说道:“这些‘河椿’既然只能对付大船,那想必就是针对咱们了,可是在下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猜到咱们会来升龙,而拿‘河椿’堵住了红河的河口?”

    说着,他叹了口气,补充道:“反正这‘河椿’如此排列,并不如何影响小船的通航,也就是说在拦住了京华的炮船同时,对他们安南人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影响还是有的。”胡老板经验丰富,而且观察仔细,指了指一处河椿,说道:“高团座、老李,你们看,这‘河椿’相当于一道简易的水闸,流经‘河椿’时,水量会减少,流经‘河椿’之间以及‘河椿’旁边的水量则会相应增加,水流也就因之加快,对于小船而言,阻力也就为之大增了。”

    他说到这里,自己又提醒了自己,再次补充道:“还有,流经‘河椿’的水流与流经‘河椿’之间乃至‘河椿’旁边的水流,彼此流速是不同的,这会很容易形成漩涡,对小船的通行,会造成进一步的危险……喏,你们看,那边就有个漩涡已经形成了!”

    高珗与李老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不其然,真如他说的一样,这里的水流因为河椿的关系而变得十分紊乱,正有漩涡已经形成。

    李老板摸着胡子,道:“那这么看起来,安南人此举,可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啊。咱们可不要忘了,这些东西除了影响他们的小船之外,他们自家的水军现在也南下取和黎氏作战了,待他们回来之时,岂不是也要面对这些阻拦?安南人还真不怕费事!”

    “且慢!”高珗忽然想起胡老板之前说的一件事来,说道:“之前胡老板说,黎氏那边现在和佛郎机人勾搭上了,不仅找佛郎机人买了火炮,还买了两条战船,打算借此来与莫氏水军相抗?你们说,安南人这些河椿是不是为了阻拦那两条佛郎机战船才设置的?”

    胡老板和李老板被高珗这么一提醒,同时一拍大腿,齐声道:“对啊!很有可能!”

    尤其是胡老板,还补充了一句:“不对,不是可能,是必然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莫氏的所为!有了这些河椿,虽然未见得能拦住那两条佛郎机战船,但至少能够迟滞它们一些时间。”

    高珗大大地松了口气,放下心来:“既如此,咱们稍稍费一些手脚,把这些河椿拔了就是,这方面我有经验,这些河椿……最多一天,咱们就能清理掉。”

    一天时间,升龙方面就算得知消息去做准备,准备也有限,基本上还是能达成偷袭的效果。

    尤其是,现在这地方说不定还不是莫朝官府在意的地区,周围只有些穷苦渔民,而这些渔民对他们这支一看就不是“黎逆水师”的舰队,似乎并没有什么敌意,没准根本不会向官府报告。

    这样的话,升龙方面也未见得能提前预警多少。

    高珗对付这些河椿的办法,稍稍有些费时,但并不费力。他只是在船头挂锚的位置命人绑上预备的缆绳,另一头派小船系住河椿,然后下令全船张帆,巨大的动能一下子就把夯入河底的木桩给拔了出来。

    这是因为河底沙土松软,“河椿”的根基本就不可能有多么结实,他当年自己布置过这种玩意来阻拦倭寇,当然清楚得很。

    …………………………

    感谢书友“一念刹那永恒”的打赏,谢谢!顺便说一句,这两章提到黎朝和佛郎机的交易、买船等,是为后续的剧情铺垫,水字数什么,我表示不能接受——再说这本来就是剧情故事,我也没解释什么道理啊。


………………………………

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

    舰队一路前行,可能是由于莫军水师主力已经南下去和黎朝作战的缘故,一路之上高珗舰队并未遇到莫军水师的狙击。

    不过,这不代表莫朝方面迄今仍没有反应,事实上在舰队抵达兴安时,便有当地官员派了代表,乘小船过来询问“天朝水师”此来的用意。

    本来高珗以为到了这般局面,接下来就只有开打一说了,谁知道胡老板眼珠一转,出了个主意,高珗听完,略有些犹豫地同意了。

    然后胡老板就大模大样地出现在了兴安官员面前,以广西巡按御史高务实的名义,严厉谴责安南都统使莫茂洽剿匪不利,导致有安南海盗进入钦州袭扰。并且表示高按台此次派出自家船队前来,一来是展示天朝威严,督促莫都统尽快剿灭广安海盗;二来也是听说黎朝方面买了两条佛郎机人的战船,担心莫都统抵挡不住,因此前来给他压阵。

    兴安的莫朝官员听得一愣一愣的,这番话说的事情倒全都是有根有据,广安当然有海盗,黎朝当然也是买了佛郎机的战船,可是……广安的海盗去袭扰了钦州?天朝船队却来给咱们压阵?

    怎么听起来都不太靠谱呢?

    使者便问胡老板道:“感谢上国好意,但不知尊使有没有高巡按的公文?”胡老板自称是高务实的使者,当然不能是“上国天使”,只能叫尊使了。

    尊使胡老板听了,却是一脸冷然,道:“有自然是有,但那是给莫都统看的,事关军机,你是何等身份,也想看一看?”

    莫朝由于开国之君莫登庸未战而降明的缘故,对大明有些硬气不起来,连带着这些地方官员也只能唯唯诺诺,那使者见“广西使者”蛮横,竟然就不敢坚持了,只能想法子拖延时间,说希望天朝使者在兴安稍事休息,待他们通知升龙方面做些迎接的准备。

    这里要插叙一句,安南都统司都统使在大明只是个从二品衔,按照大明的传统,相当于一个大土司,而由于广西离安南最近,因此他理论上归广西守臣管辖——广西守臣是一个宽泛概念,但不管怎么宽泛,广西抚、按两院从法理上来说肯定是他的上级。

    也就是说,广西巡按的确有督查莫茂洽的权力——虽然这种事并没有发生过,但至少法理上是这样。

    胡老板果断拒绝了那使者的“好意”,表示本舰队虽然带来了高按台的公文,但舰队本身并非天朝水师,出外的每一文钱都是自己的钱——你没瞧见那里头还有许多私船吗?

    所以,咱们可没工夫在这里耽误时间,得赶紧赶到升龙,一边传达按台的钧令,一边还要顺带做生意呢。

    那使者这下子反倒放心了,只要不是大明水师,这些商人的船队不可能是来打安南的,就算那位高按台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擅开边衅啊。

    于是乎,这位使者安心去回复自家老爷,而京华舰队则大摇大摆地继续溯游而上,直奔升龙去了。

    不过兴安官员到底没有糊涂到家,虽然也觉得这事虽然意外,但问题不大,却仍然派人快马加鞭通知升龙方面。

    这位官员当然也是打着小算盘的:天朝来人自称奉了广西巡按御史之命,自己一个地方官当然不能随便拦下,再说就算想拦也拦不下啊,难道让人对着河里那么大的大海船射箭吗?

    但是知情不报也是不稳妥的,万一这支舰队一路开到升龙,升龙方面居然连消息都没收到一条,不管双方会不会发生误会或者甚至冲突,将来升龙方面都有可能治他一个懈怠之罪,那岂不是冤枉?

    所以,一边放舰队过去,一边派人快马通知升龙,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不管怎么样,自己都没有罪。

    虽然眼下这红河下游因为海风的关系,处于顺风行船,但毕竟是逆水,兴安的派出的信使的确比京华的舰队更快抵达升龙。

    “安南都统使”莫茂洽得知消息的时候大吃一惊,一听就知道事情坏了。

    他可不是那些地方官员,一点警惕性都没有不说,脑子还迟钝之极。这支舰队光大型海船就有六十多艘,中小型海船还有一百余艘,这样的实力比他家的水师还强大了,却说自己就是来送个信,换了谁也不敢信啊!

    不过,坏是坏了,但坏到什么程度却还不好说。毕竟对面自己也说了,是来责令他去剿灭海盗的,按照大明的习惯,责令什么的,如果没有底气,自己这边也都是能拖则拖,所以这只船队说不定就是来对自己起一个震慑作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情况就还好,只是说明那位高巡按对于“钦州被海盗袭扰”一事十分震怒罢了,却还没有其他意思,那自己这个大越皇帝还是能继续做下去的。

    然而今年注定不是一个好年份,去年谦王之死对莫茂洽而言还只是喜忧参半,毕竟他头上的两座大山少了一座,但接下来轮到莫茂洽自己倒霉——他失明了!

    虽然御医告诉他,说陛下只是得了青光眼,好好医治调养是可以治得好的,但他自己还是十分恼火,因为原本他是打算将谦王死后空出来的兵权自己收回来的,谁知道意外失明,这兵权争来争去,最终又落到了应王手里。【无风注:莫茂洽因青光眼失明是史实,历史上在几年后他就痊愈复明了。】

    莫茂洽眼睛上绑着明黄色的绷带,刚下旨传相关大臣前来议事,准备讨论一下怎么对待这支广西巡按御史派来的舰队。谁知道內侍刚刚出去,外头就有一批大臣匆匆跑来觐见了。

    莫茂洽坐直身子传他们进来,老远就听见有大臣大声道:“陛下,出事了!”

    “朕只是有些眼疾,耳朵没聋,不用这么大声!”病中的莫茂洽显然心情不是很好。

    然而更让他心情不好的消息马上就要传进他的耳朵里了,那大臣依然没有收声,仍是很大声地道:“陛下,真是大事,应王南征大军大败,六万大军损失过半,已经退回河南。”

    呃,这个河南是安南的河南,就在莫敦让吃败仗的宁平以北约五十里,同时这地方离高珗舰队刚刚经过的兴安也只有不到五十里,在兴安的西南方向。

    “怎会有如此大败?”莫茂洽大吃一惊,忙问:“大军可曾重整?应王如何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之前谦王在时,虽然拿不下南朝,但好歹也是压着南朝在打的啊,为何这才几个月,大军出征就被南朝打了个大败,六万大军损失过半!

    伤筋动骨啊这是!

    那说话的大臣忙道:“大军现在已经在河南重新集结,应王受了些惊吓,但还能坚持,他派人让阮倦将军立刻启程南下与他会和,以应对黎逆可能马上就会发动的反攻。”

    莫茂洽真想大骂自己这位七爷爷是个废物,可他也知道,这位七爷爷虽然揽权,但自己能坐稳位置,还是离不开他的支持。

    莫茂洽冷静了一下,问道:“阮倦怎么说?”

    …………………………

    感谢书友“书友160429212821310”、“tal”的月票支持,谢谢!另外,今天重感冒,可能还有点发烧,更新迟了,接下去的章节可能都会比平时要迟一些,请见谅。


………………………………

第147章 天亡我莫氏啊

    莫敦让手中的六万大军损失过半,按最好的情况算,他现在手里也只有三万人,而阮倦手中有一万五千兵马,加在一块儿还能凑个四万多大军出来,面对极有可能fǎn gōng的南朝军队,还是有希望能稳住战线的。→?八→。?八**读??书,。↓。o≥

    而等右路莫玉麟手中的两万五千大军赶来,这就还能凑个六七万,万一打得好点,收复失地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没准能重新把战线拉回到南征之前的模样。

    然而阮倦似乎并不这么想,他的答复是:请应王在河南继续收拢败军并坚守布防,他将率领麾下大军绕道攻击回春,然后顺着马江而下,做攻击清化之势,迫使郑松退兵,回防清化。

    阮倦同时还送来了奏疏,详细解释了这么做的好处。不过莫茂洽虽然一直没能掌权,却不代表他真的就是个二愣子,即便朝臣们开始分为两派就此争论起来,但莫茂洽眼瞎心明,他知道阮倦不肯去河南见莫敦让的原因。

    应王莫敦让本就对阮倦这各外姓将领不是很放心,加上阮倦是莫敬典提拔的人,莫敦让没有把握能够完全拉拢住,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削弱阮倦的兵权。而现在莫敦让自己吃了大败仗,损失过半,实力大衰,如果阮倦此时过去,没准莫敦让脑子一热就把阮倦的兵权全给收了,到时候阮倦反抗还是不反抗?

    再说,莫敦让那边刚吃了大败仗,肯定士气不振,阮倦也担心自己去了之后,他们会拖得自己的部下也随之士气消沉,到时候这四万多士气低落的军队面对乘胜而来的黎朝郑军,守不守得住那可真是两说。〖∈八〖∈八〖∈读〖∈书,。2∞3。↓o

    反过来,应王莫敦让堵在河南,阮倦绕道去取清化,郑松可承受不起清化丢失的后果,必然只能撤兵回援。这时候,阮倦如果觉得能打,就打一仗看看情况;如果觉得不能打,那就赶紧撤回来便是,无论怎么看都比较保险。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阮倦手里的军队被削弱了之后,汰弱存强,现在留下的基本都是精兵,快攻快退是可以办得到的,否则要是一群弱鸡,那绕过去之后就可能变成送菜上门了。

    只是阮倦这么一来,就相当于是把应王给卖了——他那三万残兵顶不顶得住郑松的得胜之军?要是顶不住的话,莫敦让岂不是得死在河南?

    可想而知这个消息传到河南之后,莫敦让该有多么愤怒。

    但莫茂洽不是很愤怒,反而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七爷爷莫敦让看起来搞内政还算一把好手,但打仗显然不怎么在行,他率残兵守河南多半受不住,到时候兵败战死并不是多么不可能的事,甚至哪怕没有战死,lián zhàn连败之下也肯定威望大损,自己岂不是就有借口趁机收了他的大权?

    虽说到时候升龙会有些危险,但莫敦让失败之后,残兵肯定会往升龙败退,届时再加上升龙的兵马,短时间内守住升龙城还是不成问题的。只要阮倦那边取得效果,那他莫茂洽岂不是出道即巅峰——初掌兵权便在升龙城下击退郑松?

    有了这个战绩,他的威望就树起来了!

    到时候就算没有七爷爷的支持,这个皇帝也能做得稳稳当当!

    再说,还可以下令让莫玉麟改换目标,马上前来守卫升龙城——他大概只能在升龙城被围前后抵达,但那就足够了啊。

    莫茂洽想通了这个关键,正要表态同意阮倦的请求,忽然又有人急匆匆前来报告。

    “陛下,大事不好了,明军于五日之前出兵攻取了谅山!”

    要不是绑着绷带,莫茂洽瞎了的眼睛可能都要瞪出来了,手脚冰凉:“明军出兵攻陷了谅山?为什么?”

    殿中的莫氏朝臣也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一个个呆若木鸡,不敢做声。

    “明军说他们是来复仇的……他们说陛下派人行刺广西巡按御史和一众土司,因此广西巡按派出家丁同土司们的狼兵一道前来复仇。”

    “什么?岂有此理,朕什么时候派人行刺他们了?胡说八道!”莫茂洽大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朕……朕……”

    朕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莫茂洽忽然醒悟过来,此时南边刚吃了一场大败仗,郑松随时可能杀过来,北边又丢了谅山重镇,明军只要一路奔着西南方向杀来,全程还不到三百里,要是动作快的话,最迟五六天就要杀到升龙城下了!

    而且他还突然明白了之前那支舰队的来意——哪是什么责令自己清剿海盗?他们怕不是来清剿自己这个大越皇帝的!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莫茂洽觉得大事不妙的时候,莫玉麟的右路方向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明军一部趁他大军南调,忽然出兵攻取了高平,现在正在往莫玉麟屯兵的宣光进军。

    莫茂洽手足冰凉,连忙问两路明军各有多少兵马,结果一问之下,得到的答复是谅山方面“至少四万”,高平方面“少说五六万”。

    莫茂洽整个人都不好了——明军出动了十万大军!这是要趁火打劫,灭我安南啊!

    想当初永乐朝时明军南侵,虽然安南的史书记载是明军出动了“三十万大军”,其实那个数大家都知道不能当真,实际上连十万都不到——张辅在安南的兵力基本一直都维持在八万左右。

    安南的数字不靠谱到什么程度呢?嗯,安南说明军出动了三十万,而他们出动了七百万大军抵抗明军。

    七百万?呵呵……你高兴就好。

    有七百万大军还呆在安南晒什么太阳,直接去打了南京当中国皇帝岂不是美滋滋。

    所以莫茂洽一听明军来了十万,下意识就觉得完了。

    当初张辅八万人就把安南轮了个遍——不对,应该说是一遍一遍又一遍,任他什么名师大将,在张辅面前都是被揍得满山跑,要不是后来宣宗觉得安南这地方维持起来忒不划算,安南有什么机会独立?

    现在倒好,南边郑军有得胜之军六七万,北边有大明的十万天兵,红河里头还有一支光大海船都超过六十艘的舰队正奔着升龙城杀来……我招谁惹谁了?

    这是天亡我莫氏啊!

    …………………………

    感谢书友“黄金发123”的月票,谢谢!11


………………………………

第148章 降明总好过降黎

    “陛下,这……这其中必有误会,咱们是不是赶紧联络一下广西巡抚和巡按,把事情解释清楚一下?”

    解释当然是要解释的,可现在解释来得及吗?

    “陛下,谅山既失,北路已无险可守,四万大明天兵不出三日即可杀到升龙城下,眼下升龙城中不过一万老弱之兵,如何能防?”

    明军难道是机械化步兵,就算谅山丢了,这还有三百里路呢,三天就杀来了?

    “陛下,为今之计,得赶紧将应王和阮倦都召回升龙,只要升龙守住,咱们就还有转圜之机……”

    嗯?好主意啊!然后朕的脑袋是给郑松呢,还是给高务实呢?可真是叫人为难呐。

    “陛下,臣以为高平既失,宣光守不守已经不重要,不如把莫玉麟速速调回升龙……”

    “胡说八道,莫玉麟调回升龙有什么用?不如调到太原,届时莫玉麟所部既可以挡住从高平南下的明军,也可以从侧面威胁由谅山而来的明军之后路,如此这两路明军只要还想拿下升龙城,就必须先取了太原,这样一来升龙便可以获得一个喘息之机……”【无风注:此太原是安南的太原,在升龙城正北方约一百二三十里。】

    莫茂洽发现只有这个建议似乎还有些脑子,忙道:“敦厚王,莫玉麟部能担当得起这样的重任吗?”

    敦厚王,名叫莫敬恭,乃是谦王莫敬典的长子。【注:不要问我为何老爹和儿子都叫“莫敬X”,我也不知道,顺便提一句,莫敬恭的侄儿又叫莫敬宽……】

    敦厚王莫敬恭算是莫茂洽的“皇叔”,不过他俩年纪倒差不多,都是三十几岁不到四十。在莫敬典掌握大权的这些年里,莫敬恭和莫茂洽这叔侄两个,其实私底下关系还不错。

    面对莫茂洽的这个问题,莫敬恭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道:“莫玉麟毕竟是西郡公之子,对莫氏、对陛下都是忠诚的。”

    莫茂洽沉默了一下,缓缓点头。

    这里牵涉了一桩旧事,莫敬恭所说的“西郡公”名叫阮敬,乃是谦王莫敬典的岳父。嘉靖二十五年,安南都统使莫福海卒,大将范子仪谋立宗室莫正中为帝,被谦王莫敬典、西郡公阮敬联手击败,范子仪等据海阳,并且入寇广西边境,最后大明派出俞大猷,与莫敬典、阮敬联合将之剿灭。

    【无风注:无论中、越史书都没有说明为什么阮敬的长子会叫莫玉麟,而且莫玉麟这个名字还有不同翻译,也作莫玉,因为史载不全,本书中姑且认为是由于阮敬此功,所以长子被赐国姓吧。】

    换句话说,莫玉麟其实是莫敬恭的舅舅。

    莫茂洽想了想,道:“莫玉麟乃是谦王旧部,其人忠义自不必言,但朕恐他不知当今局势已经至此,我莫氏史已危若累卵……朕想请敦厚王去一趟宣光,向莫玉麟说明情况,并为监军,不知敦厚王可愿往?”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莫敬恭跪地俯首道:“臣下既是莫氏宗亲,自然愿往。”

    “好!那就有劳敦厚王了。”莫茂洽大声道:“来人,赐节符!”

    节符自然是平时就有准备的,不必多说,现在情况紧急,一应从简,把节符给了莫敬恭之后,莫茂洽又道:“敦厚王与莫玉麟领兵到了太原之后,先不要急着与明军交战,等朕与广西先行交涉再做打算。”

    莫敬恭知道莫茂洽的意思,现在这个局面大家都清楚,万一事有不谐,降明未必会死,降郑却是绝无生路——至少他们姓莫的降郑那是必死无疑,所以先不要与明军打生打死,免得断了最后的生机。

    莫敬恭领命去后,莫茂洽又问道:“眼下的局面众卿都已经知道了,黎逆、郑氏与我朝不共戴天,是断无交涉之必要的,但大明却未必。”

    他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