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台英明!”倪中化也是完全不要脸了,这居然都能“英明”,但他仍然一本正经,说道:“咱们广西,在国初的时候,汉军班军有三大来源,分别是湖广、贵州和广东,不过后来贵州事多,宣德年间就不派班军过来了,现在广西班军之中的汉军主要来自于湖广和广东两地。”
“有多少人?”高务实问道。
倪中化道:“按台有所不知,班军人数其实是不定的,或者说是经常调整的。最早时湖广班军一般有一万来人轮番来桂,后来逐渐减少至五千,但自从广西生乱起,人数又开始增长,由于广西是在去年才平定了八寨之乱,所以眼下湖广班军在广西的,还有八千来人。”
“哦……那广东班军呢?”高务实又问道。
倪中化道:“广东班军一直以来都是由广州四卫、南海卫、清远卫、广海卫、惠州卫、潮州卫、碣石卫以及香山所等十卫、十六所构成,最多时有两班,共有一万多人。隆庆五年那会儿,广西乱军四起,原拨广东卫所官军每一班有4600余员,目前基本上也保持这个数……可能略少一点,但也大概还有个八千左右。”
很好,两个八千,那就是一万六千正规野战部队了,勉强还算可以一看。
高务实又问道:“那么狼兵班军又是什么情况?”
倪中化道:“狼兵班军的情况就很复杂了,主要是因为各土司实力相差很大,所以朝廷对于他们出班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譬如说对于泗城州、思明府这样的大土司,朝廷要求他们每次出班军千人,三年一换;而对一些小土司则会酌情降低要求,譬如……呃,譬如忻城县,每班只出一百五十人,两年一轮,而且没轮一班还能休轮一年。反正这个就相当复杂了,卑职一时半会恐怕说不清楚。”
哦,那就不必说那么清楚了。
高务实便道:“那你就说个大概情况吧,现在广西有狼兵班军多少?”
倪中化苦笑道:“按台,卑职只是柳庆参将,要说全省,恐怕不是很精确,只能大概算一下……约莫能有一千七八千,至少应该有一万五千常班。”
“常班?”高务实问道:“那就是说还可能有临时征调?”
倪中化忽然有些抬头挺胸之势,傲然道:“那是自然,朝廷若有诏命,他们自然要奉命征调,这一万五只是按例来说。”
高务实心里顿时盘算开了:这倒是还不错啊,汉兵班军加狼兵班军,这里就有三万野战部队了,广西的卫所虽说也腐败了,但按之前张任所说的情况来看,估摸也还是能抽出万把多人甚至两万人来用一用的,这就四五万可用之兵了。
虽然比理论上广西高达十几万的卫所兵来说少了一半不止,但那个账面数据不提也罢,这四五万人的野战部队只要用得好,除非是岑黄两家这种级别的造反,否则搞定广西内部的问题应该足够了啊。
那为什么平个八寨之乱还要大动干戈,非得凑齐十万大军才打?这他娘的是何道理,难道没有十万大军,就嫌气势不足?这也太荒谬了吧?
反正眼下只有姜忻和倪中化两人,高务实也不怕“家丑外扬”,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没想到一直很乐意回答高务实问题的倪中化这次却闭口不言,只是看着姜忻。
高务实有些意外,但还是朝姜忻看了过去,姜忻知道倪中化不敢说的原因,他一个武官,有些话的确不方便讲,没法子,姜忻只好开口回答道:“按台,这个就要从班军的制度说起了。”
高务实点点头:“你说,本按洗耳恭听。”
“班军战斗力虽然不错,但其实……不是很好用。”姜忻先定了个调。
高务实没说话,只是微微蹙眉,继续看着他。
姜忻轻咳一声,道:“是这么回事……”
他也实在是被逼无奈,只好把其中内幕娓娓道来。
原来,班军制度其实早就引起了广西与贵州、湖广和广东三地的诸多纠纷,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明军队的管辖权、使用权和军队物资供给制度的冲突。
这首先要从明代班军的供养谈起。明初,朱元璋试图通过屯田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规定凡旗军皆有一块面积大小不等的屯田,“有军则有屯,江南每军一名水田三五十亩不等,江北每军一名,地八九十亩、百亩不等,册载卫所,军不得卖,民不得买”,所收粮食来供养官军及其家属。
但实际上,即使在明朝屯田粮食征收最高的成祖时期,卫所军也没有实现自给自足,如果把边屯估计在内,那么明初军屯的实际作用应该较“足以充军食之半”还小一点。
而广西的屯田效果则尤其之差,洪武二十九年,因新设的南丹、奉议、庆远卫和富川千户所的军饷不足,朝廷下令军士全部屯田,以供军需,但由于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家卫国,旗军精锐尽遣守城御敌,屯田只能由军余顶种,而随着旗军的战死或逃亡,军余必须补伍备御,屯田所需劳动力已无法保证,卫所田地或抛荒,或被豪强隐占,或被允准出租,屯政败坏已属必然。
军队的给养不足部分,别无选择地由府州县等来承担。不惟广西如此,其他都司和布政司亦然。
早在宣德十年,朝廷就规定“天下卫所仓并属府州县,惟辽东、甘肃、宁夏、万全、沿海卫所无州县去处仍旧”。
到了嘉靖初年,卫所糜烂到基本无可救药,全国各类武装力量的军需供给基本上由行政机构负担,卫所屯田所获,只能保证卫所官军的一部分支出。
广西境内的班军,除狼兵班军由本地供养外,湖广、广东和贵州班军的费用支出均由自己负责。
卫所旗军的基本生活物资由军家自己解决,这在大明是有统一规定的,如“广西地阔,寇发无时,遇有征哨,马力不足,请如旧选卫所有丁力殷实旗军……以备调用,而免其余丁二人差役,以助正军”。也就是说,朝廷实际上只是给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优惠”。
正统十年,“贵州、湖广都司,于附近广西卫所内,摘拨富实有丁官军去**”。
湖广每年一万名班军所需行粮由湖广布政司提供,“湖广所属卫分拨官军一万名,轮戍广西,岁用行粮,俱湖广解给”。
而广东就更惨了,不仅要解决自己卫所军的军需粮饷,每年还要再“协济”广西粮饷。譬如去年,“令广东协济梧镇粮饷解梧州府。自督府移镇广东,岁解梧饷就近收贮肇庆府,广西应解年例兵食差官赴肇庆关支,总督刘尧诲以为不便用,乃檄广东布政司,凡协济梧镇饷银,经解梧州府以备支解。永为定例”。
这么一来,由于广西的经常性财政支出尚多仰给于广东,所谓“广西十万常供,每岁皆出东省”,就更不用说班军的行、月粮了。
面对这种责权利关系的严重失衡,贵州、湖广和广东三地官员均心有不甘。再加上由于广西环境恶劣,班军水土不服,逃亡者甚众,而中枢又一再强调班军“务足原额”,这就给湖广和广东班军的清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所以,一方面是两地官员均以卫所军减员甚众、补班困难为由,希望减班或撤班。
另一方面则是班军在广西时,也不是很乐意听从广西地方文武官员的命令,公开抗命虽然不敢,但是阳奉阴违、拖拖拉拉什么的,那就司空见惯了。
姜忻这么一说,高务实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事。比如为什么一个八寨之乱,广西巡抚自己搞不定,非得劳动两广总督出马——首先就是广东班军不肯听话啊,再加上广西没钱,两广总督不带着赏银过来,那支部队肯出真力气?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没钱害的!
高务实叹了口气,暗道:朱元璋这个老农民,弄的什么破制度……
以高务实来看这个班军的问题,其实只要从财政体系上改动一下,就一点麻烦都没有了。
比如说,广西出现战乱,班军作战的军饷等开支直接交给广西自己来负责,广西固然是没钱的,可是中枢可以拨款啊,中枢直接拨款到广西,广西拿着这笔钱去搞定叛乱,这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至于中枢哪来的钱……湖广、广东上缴给中枢就行了。
啥,你说这根本没有变化?湖广和广东还是出工又出力?
那是当然,可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地方上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矛盾了啊,至于湖广、广东会不会对中枢不满……请问你不满又能怎样?
中枢之所以是中枢,本来就应该拥有对地方的财政管辖权,应该拥有这种财政随时分配的权力,这是中枢权威的象征,更是保障!
结果按照朱元璋这套搞法,中枢居然自己把自己摘出去了,任由下面各省扯皮。
你这个行政效率能提高那简直就见了鬼了啊!
…………………………
承诺的八千先搞定了,剩下的两千我尽量还是今天补齐……我不喜欢欠账。
………………………………
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上)4更破万
朱元璋定的破制度,高务实目前还没法子改变,不过既然问题主要出在钱上面,高务实觉得这就专业对口了——本按的特点就是善于解决钱的问题!
其实广西地方一直都是出了名的地薄人穷,难以供养大批军队。很早的时候就有官员表示:“今海内称瘠土当多事者,则孰过粤西”,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地贫人稀,不具备发展农业经济的基本条件。所谓“严壑交错,水脉不生,无可耕之地也;谷菁孤险,鸣犬不闻,无可耕之民也。为郡者九,不当东南一二郡也;为邑者七十有七,不足当东南一二大邑也”。
其二,交通闭塞,不利于经济发展。“万山盘错,道路孤远,三江夹出,舟楫艰难,今日报劫路,则道路塞;明日报劫江,则舟楫艰难”。
其三,战事频仍使地方财政进一步恶化。“某处议雕剿发,其处议夹剿,日所需于军饷者纷如也……此执事之所谓,用之必不可不足者也,赋必不可加而又不可不加,用必不可不足而又不能足,为粤西筹者自古难之矣”。
相比较而言,广东和湖广的经济实力就明显强于广西甚多,以弘治十五年三地耕地数和所纳夏税秋粮为例,广西田土约9万顷,夏麦3380石,秋粮436987石;湖广田土约21万顷,夏麦130910石,秋粮2036995石;广东田土约26万顷,夏麦6007石,秋粮1018337石。
而且这还是弘治十五年的数据,到了高拱清丈田亩之后,这个差距就更大了。
比如说湖广清丈之后,田亩增加了足足55万顷,翻了两倍还多!
广东虽然没有这么夸张,却也增加了9万多顷,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广西!
可是广西清丈之后增加了多少呢?769顷……
你没有看错,广西清正田亩只增加了不到800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硬件差距啊,而且是巨大的差距啊!'无风注:以上数据出自《明实录》。'
人家湖广的田地高达近80万顷,是广西的9倍,这个粮食产能的差距怎么补?
人家广东的田地虽然只有35万多顷,却也是广西的4倍,而且广东商业和手工业更是远比广西发达,特别是在开海之后,光是广州港口的“进出口税”一年就超过了十万两,广西拿什么比?
刘尧诲之所以愿意拿广东的钱来补贴广西,也正是因为广东的财政收入逐年提高,现在不差那点钱了,所以他这个兼任着广东巡抚的两广总督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展示一下他的大度。
可是老话说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广西拿了广东的钱,广西巡抚在自家地盘上说话的底气都变得不足起来。八寨地区是设置流官还是设置土官,本来明显属于广西本省的行政事务,可是现在刘尧诲偏偏就能插手干涉,这难道不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所以,广西要想说话硬气起来,首先得把这个穷帽子摘了才行。不说什么跟湖广和广东去比,可最起码也得混个自给自足啊!
对症才好下药,现在症找到了,高务实作为广西巡按,在巡抚病重基本不能理事的情况下,必须要考虑怎么下药的问题了。
送走姜忻和倪中化,高务实开始进入“产业思考”。
之前在思明府的时候,高务实只考虑了怎么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桂西、桂南的土司,还没有站在整个广西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而现在则必须给广西做一个通盘考虑了。
农业方面,尤其是粮食方面暂时似乎没有什么好法子,没有土豆、玉米、番薯这三大高产农作物,高务实顶多能想到后世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间种”、“套种”、“轮种”这些方法,但这一来要有大量人手去教,二来还要地方官员包括土司的大力宣传和配合,估计就算高务实下定决心要搞,看到正经成效也得是三年以后的事了。
所以这事急不来,毕竟农业发展就好比武侠里面的练内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只能慢慢来,穿越者也没法拔苗助长。
那么,工业呢?或者说手工业?
以广西现有的条件,能搞什么大工业,或者大规模的手工业吗?好像也挺困难,主要是广西在高务实的印象中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铁矿。
煤矿嘛,倒是有几处,但是分布得很神奇:除了南宁和柳州西北这两块在朝廷手中之外,广西还有三块主要的煤矿分布地区,一块在明江附近,是黄家的地盘;一块在田州附近,是岑家的地盘;还有一块更妙,是八寨地区……
柳州西北那块,现在的交通很是不便,直接不用考虑了;岑黄两家外带八寨地区,暂时也别考虑了,否则不容易控制;于是唯一能考虑的煤矿也就剩后世的南宁煤田。
问题在于,没有铁矿的话,这年代我挖煤能干嘛呢?北方就算不炼铁,好歹还可以用来取暖,可是广西是个年平均气温20度的省份,大部分地区几乎感受不到冬天,连最冷的桂林也没冷到哪去,卖取暖煤我不得亏死?
可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在将来三百年之内,论工业都是轻工业看纺织,重工业看煤铁,没有煤铁……这就瘸腿了。
那么先搞纺织行不行?倒不是不行,广西还是适合种桑的,也就是有养蚕的条件,不过丝绸行业是个密集型产业,而且还很吃技术(织造、刺绣等技艺),培养这方面的熟练工不知道要多少年?而且眼下的广西人口稀少,种粮食都来不及,玩蚕桑还是等一等吧。
蚕桑不行,棉纺织呢?哦,也不行,后世中国的棉花产量,特点就是一个新疆吊打全国,至于广西,种不种棉花都不知道……
不行,我这个思路有问题,我不能先想着什么能赚钱,然后套到广西头上来考虑,得反过来想:广西有什么优势是我现在可以利用的。
嗯,广西的矿产资源应该是以有色金属为主,太复杂的记不住了,好像铝和锡比较出名。
铝就不用考虑了,高务实一个文科生,能知道一点炼铁炼钢的知识都是托了那些年“大炼钢”的福,怎么可能会知道搞铝材?铝矿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更何况他隐约记得电解铝好像非常耗电……再见。
锡矿的开采和使用倒是自古就被掌握了,而且有一个很关键的作用,就是制造青铜。
青铜即便到了眼下的万历八年,也是很有价值的战略物资,因为它是铸炮的材料。哪怕是京华火炮厂,现在铸炮也是用的青铜,因为高务实虽然知道“铁模铸炮”这个穿越神技,但那毕竟只是炮模技术,并不是真正的材料科技,高务实或者说京华现在还搞不出钢铸炮来。
再说,将来高务实铸炮还有很大一个用处乃是在海上使用,海上用钢炮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对于耐锈蚀这方面要求极高,而青铜炮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大多了,英国佬的青铜海军炮用到多少年来着?
…………………………
我居然码完了!还是四更破万,求订阅,求各种推荐!
………………………………
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下)
青铜炮的使用年限还久,至少海上还能用很多年,所以锡矿确实是有用的。但尴尬的是,广东的锡矿也很多,而且现在产量就很大,此前京华火炮厂所用的锡矿都是广东货,物美价廉而且运输方便,根本不必新找产地。
高务实无奈的发现,依靠本省矿产资源发展广西工业的思路到,此算是基本夭折了。
不过没关系,这还不至于让高务实绝望,因为矿产不行,还能考虑农林渔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想了一想,除了种植甘蔗搞制糖之外,高务实还是把目光集中在“林”字上。背靠群山的广西在这个时代想要脱贫致富,最好的办法还是靠山吃山。
这是之前已经想好的,不必再多想,目标就是各类船用木材和桐油,再加上制糖,基本应该可以把广西的经济提升一两个档次了——毕竟基础差,这三大产业提升起来,效果立竿见影。
只是这样一来,有一件事就更加紧急了:必须尽快把廉州府收回到广西!
没有海港在手,以上这些事情都不好办,或者至少是多了一道麻烦。更何况因为木材利用现在已经确定成为提升广西的三大产业之一,那么京华的第二家造船厂也就只能定在廉州府了。
事不宜迟,高务实也没心思考虑广东官员的看法了,直接把曹恪叫来帮他准备纸笔,先写了一道奏疏,又写了足足十几封书信,然后交代曹恪,这些书信必须比奏疏先一步送到。
曹恪道:“这个好办,您是广西巡按,您寄出去的信件可以走急递铺,小的把私信提前发出去,奏疏迟个两日再发即可。”
高务实命他去办,过了没一会儿,曹恪又急匆匆的跑了回来,高务实正有些疑惑,曹恪已经上前禀报:“老爷,新郑大房的二老爷来了。”
高务实怔了一怔,才想起他说的是高孟男。高孟男是大伯高捷当年一位部下之子,其父死于倭寇之手,家中无亲,被高捷收为义子。
后来高务实回乡之后发现他这个人为人比较稳重,便让他去和帅嘉谟一起负责天津港事务,他干得很是不错,所以此番高务实南下之前,把他派往广州港主持广州这边的工作。
想不到他到广州没多久,居然就亲自来见自己了,看来是有要事汇报。
这年头养子地位还比较高,高务实也是称他一声二兄的,所以立刻出去亲自将他迎了进来。
高孟男比高务实大了快二十岁,今年三十有五,正是一个男人黄金般的年纪,他见高务实亲自出来迎接,连称不敢,然后和高务实携手而入。
一番寒暄不必多说,两人到了高务实的书房开始谈正事。
高孟男道:“求真,承你看得起,让愚兄专掌广州之事务,本来不该事事跑来问你,不过广州方面的情况和天津有些不同,很多事愚兄实在不敢专擅,此前给你寄了信来,被回答说你不在桂林,再转到柳州,又说不在柳州……唉,愚兄也是没法子了,只好亲自来一趟。”
高务实笑了笑:“兄弟现在毕竟是巡按,很难久留一处,说不定过段时间还得去南宁甚至别处……好了,咱们不说这些了,二兄有什么事,现在正好谈一谈。”
高孟男也知道高务实处理自己产业事务的风格,向来是不喜欢废话的,于是直接道:“眼下广州港的情况大致还不错,但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高务实点点头,没说话。
高孟男道:“首先是广东本地官员对我们似乎颇为不满,经常莫名其妙的设置一些麻烦,本来按照求真你的交待,愚兄也愿意去打点一二,但似乎效果不大,他们就算当面不找麻烦了,却也不会帮我们说话,导致很多时候有些事情不好办。”
高务实微微蹙眉,问道:“譬如说?”
“譬如说买地”高孟男叹了口气,道:“咱们的广州私港原先就算广州官港,说实话位置倒是很不错,但是过于逼仄了一些,所以按照计划和京华的习惯,肯定是要接着买下附近的沿海地皮用以扩建的,然而这些事情都不是很顺利。”
高务实问道:“当地人排外?”
高孟男抱怨道:“要说排外,当地人倒还好,不算很排外,但他们很精明,知道咱们肯定要买他们的地,一个个坐地起价,远不像天津、开平、莱州那些地方的百姓那么老实。”
高务实就笑了起来,这个评价很中肯,不过也是情理之中,哪怕是在后世,广东人也是以精明著称的,这其实不是什么贬义词,在商业繁华之地生长的人,不精明的早就穷死了。
所以他笑道:“新环境下必然要面临新的局面,只要问题不是出自于本地人排外,那就不算大问题。广东官员对咱们不喜欢,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广州港作为官港的时候,他们多少能在里头分润一些利益,现在到了我们手里,他们很多事就不敢那么明着来了,至于你打点的方面……
一方面该打点的还是要打点,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冥顽不灵之辈,也要敲打敲打,不用怕他们,只要咱们不做违法的买卖,广东本地的地方官员拿我高务实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有这话,高孟男就放心多了,他就是怕给高务实惹麻烦。
不过高孟男应了一声之后,还是忍不住问道:“高家在广东应该也是有人的,你看要不要让他们在某些时刻帮把手?”
高务实沉吟了一下,摇头道:“暂时先不要,刘尧诲这个人虽然跟我还没见过面,但恐怕是难说到一块去的,目前他为两广总督,说不定还打着我们的主意,这个时候先不要授人以柄了。至于广东官场的事……不瞒二兄,兄弟这边恐怕马上还要得罪他们一次,到时候事情可能更复杂。
不过你也不必太过担心,我已经写信给老师和大舅,请他们看着调整一下。”
既然都提到郭朴和张四维了,高孟男也就不再纠缠这件事,而是话题一转,道:“关于搜罗造船人才的事,目前比较顺利,广东当地就有不少相关的工匠,只是其中颇有一部分属于匠籍,这件事不大好办……”
高务实干脆了当的道:“这件事不要考虑用官场手段解决,那会有隐患,咱们直接一点,砸钱。让当地官员们去想办法,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多得是……不要怕花钱,我现在缺的不是钱,是时间。”
高孟男稍稍有些意外,问道:“怎么突然这么急了,有什么变故吗?”
高务实叹了口气,道:“京华在南方的这所造船厂,我不打算放在广州了,得搬到廉州府来,具体来说应该会放在钦州。”
高孟男诧异道:“钦州比广州好吗?我听说廉州人口稀少,而且当地还有不少僮人乃至瑶人什么的,贫瘠得很,治安上面的麻烦恐怕也不少……”
高务实道:“此事可以和二兄说一说,不过二兄要注意保密。”
当下便将他的广西发展大计简单地和高孟男说了。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
第105章 第一把火
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郭朴今日内阁当值,刚入值房,便对新近入直文渊阁的翰林院编修萧良有道:“今日是不是有求真的上疏?拿来我看。”
萧良有本身就是高务实的同年,经过一起编纂《大明会典》,现在已然算是好友了,他当然清楚郭朴和高务实的师生关系,对于高务实到任广西巡按之后的第一次上疏,他早就料到郭朴一定会亲自关注,所以郭朴一开口,他便微微躬身道:“元辅,求真的疏文已经放在您案头了。”
郭朴满意地点了点头,自己走到案前坐下,拿起高务实的疏文看了起来。
这篇疏文名为《为纾民困请划廉州府于广西布政司疏》,题目当然是很高大上的,内容也非常光明正大,但他疏文的大意很有意思,其中的思想几乎是和他得以成为“六首状元”的那篇策论完全一致。
就是说,广西之所以乱,关键在于穷。就像他策论里说的:今天下之大患在于贫:吏贫则黩,民贫则盗,军贫则闹,国贫则弱……所谓贫也,于小民而言,其产不足自给,其易不足自用,如是究其所源,无非生产不丰、交易不畅。
因是故,欲使官吏不贪,先加其俸;欲使小民不盗,先富其收;欲使士卒不闹,先足其饷;欲使国家不弱,先丰其库。
而他的这篇疏文也是按照这一思想,提出:“广西之贫,非独地力之有限,非独人力之不足,实因其地之所产,皆无以加工贩售者也。”
于是高务实提出了一堆帮广西“加工贩售”的名目,并且堂而皇之的在疏文中表示,京华愿意领衔在广西建立制糖、造船两大工场,并大力培养当地油桐种植与桐油贸易。
而唯一的麻烦就在于广西没有出海口,这些货物即便能够生产出来,也要经过广东的廉州过一道手。
高务实在疏文中明确的说,对于京华乃至将来的其他商人而言,缴税给广西还是广东,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广东恒富,广西恒穷,则西省久仰东省供给,无以自立,其民仓廪不足,何以知礼仪而守本分?”
总而言之,他把廉州府能不能划入广西,上升到了广西一省能不能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去。
当然,也顺便提及了诸如班军给养等相关的问题,以此加以佐证。
至于可能的“坏处”,高务实提到了关于倭寇防范的问题,但他谈得不多,其主要的意思隐藏在一句话之中:“彼处产业既兴,地方受惠,自会严加防范。”
这句话颇有意思,就好像是在说眼下廉州并不受重视,即便广东水师颇有实力,但因为没有什么利益相关,所以倭寇来去自如。而将来既然兴办了一系列实业,则广西地方与之利益攸关,为了保护这些利益,当然不可能对倭寇的威胁视而不见。
如果让郭朴来评价,那就是立意高,立论正,整篇疏文不仅大义凛然,而且十分实际,深秉实学之精神要义。
郭朴又仔细看了看有没有什么不符规制的地方,不过他这就是多虑了,高务实刚刚编纂完《大明会典》,对一些该避讳和注意的地方清楚得很,岂会犯错?
郭阁老于是批复了十六个字:“该员所疏,陈述明白,思虑得当,可允其请。”
疏入,朱翊钧听说高务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