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翊钧却沉吟道“虽是有恒,未免过于沉痛,失了些少年意气”不过他前几日才看见沙湾村那些佃户的可怜模样,倒也多少能理解侯拱辰的心思。

    不过,他毕竟是个少年天子,正是踌躇满志,想要一展宏图、恩泽万世的时期,此诗虽然能让他了解侯拱辰的决心与毅力,却总觉得沉闷了些,不禁对高务实道“务实,这诗太沉郁了,你可有什么振奋一些的诗作”

    高务实哪有什么诗作,他一门心思就是做官,好让神州不至6沉,但朱翊钧这么问了,却也不好两手一摊说臣光想着当官了。

    于是沉吟道“此次回乡年余,回京赶考之前倒也写过一些,只是未免失之轻狂,只怕说来徒惹人笑。”

    朱翊钧大笑道“你堂堂六状元,二百年来真魁,便是轻狂一些,谁又敢说只管道来便是”

    三公主和四公主本来在一边悄悄议论侯拱辰那精卫,此时一听高务实竟有“轻狂”诗作,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心有灵犀地一起停止了议论,竖起耳朵来听六状元的大作。

    高务实见朱翊钧实在要问,只好对不住李文忠公了,苦笑一番,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着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朱翊钧一听,拍案道“好这哪是少年轻狂,分明是少年意气,这才是六状元该有的气魄不愧是让朕亲自书丹的文曲星”

    那边两位公主也是听得心摇神曳,两人四目一交,却又同时看到对方眼中深藏的一抹落寞,不仅两相轻歎。

    朱翊钧却没有关注到妹妹们的神情,他还陷入在讚赏之中,大笑道“你现在可是真真正正到了瀛洲了不过,一万年来谁着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务实,你是文官,想封侯虽然也难,但并非绝无可为,待将来你为朕平了土蛮,莫说封侯,便是国公也未必不能今日权且说着,将来若有那一日,朕决不食言。”

    土蛮便是左翼蒙古,也就是所谓蒙元朝廷所在,乃是大明二百年来的死敌。在朱翊钧看来,要是能把土蛮抵定,这一功的确不是侯爵配得上的,值得一个国公了,而且这般大功如果真是高务实立下,朝廷上下也没什么多话好说。

    毕竟,此时的女真还老实得很,其他边患就算加在一块,在大明朝野之辈心中,也远不如蒙元土蛮来得重要。

    高务实心里其实没把土蛮当成生死大敌,不过皇帝这么说了,他也不能不配合一下,以烘托气氛,于是笑着拱手谢恩“皇上有旨,臣岂敢不遵不过臣眼下不过一个翰林史官,在其位,谋其事,还是先把纂修完成才是正经,至于土蛮,自有皇上与阁老部堂们运筹帷幄。”

    朱翊钧笑道“你倒是谨慎,不过这话可就没有先前那少年意气了,不是说好了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么”

    说着,君臣相视,一齐大笑起来。


………………………………

第024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

    “姐姐,今儿见了那位侯公子,你心里可满意”

    月光清辉之下,两位公主并肩漫步于后院小花园中,随行的宫女太监都被赶得远远的,以方便两位公主说些体己话。此时便是四公主朱尧媖眨着眼睛,试探姐姐的心意。

    三公主与四公主两个,一个十五,一个十三,大的情窦初开不用说了,小的则是刚刚摸到门槛边,对男女之情似懂非懂。

    有别于汉唐等朝,大明的公主被限制得极严,其中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之多,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也是昨日祭奠一下先皇,居然需要四位重臣争论两个时辰之久的根源所在。

    历史上明末清初时有位知名文人,隐居十八年,著书立说,追思明朝。

    他在自己书中讲,“本朝远过前代”,意思是明朝比起汉唐宋元都好,这话说的人比较多,但他不同于泛泛而论,而是直接举例说明。

    于是他举了二十四条理由,如“王公不敢擅杀人,重臣不得自辟下僚,文武官员不得挟妓内廷不得专擅,母后不称制,勋戚不干政”等等等等。

    然而可能会令后人所诧异的,是他排在第一位的,竟然不是“天子自为居守”也就是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天子守国门。

    那是什么呢是“公主寡不再择婿”。也就是公主不再嫁。

    众所周知,汉唐公主,尤其是唐朝公主,那叫一个豪放。别说老公死了要再嫁,就算是没死时,也能在外跟和尚们玩得不亦乐乎。

    可明朝的公主就不同了,那叫一个惨。翻遍明实录,没几句话提到公主,看完明史公主传则现,明朝公主们虽然入了正史,但基本没有具体的事迹可供记录。了不起也就是谁的女儿下嫁给谁,什么时候死等极为简略的事。

    更不要说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那样干政甚至想当女皇的传奇野心了。如果在公主传里看到了百字以上的记载,不用多想,这里头占主要版面的,一定是她老公驸马爷。

    譬如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洪武十一年下嫁梅殷”,梅殷于永乐三年入宫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故意挤下桥溺死。宣德九年,公主七十一岁的时候去世,前后守寡二十九年。明宪宗朱见深的德清公主,弘治九年下嫁林岳,“岳卒于正德十三年,主孀居三十一年始薨”。

    现在知道为何明朝某地只要出现节妇烈女,地方官就要上报皇帝,而皇帝则要单独下旨赐建贞节牌坊了吧

    公主尚且被要求得如此严苛,何况民间所以高务实一直很庆幸自己是以男儿身穿越到了明朝,万一要是穿越成女子,明朝一定不是个好坐标。

    当然了,唐朝的公主在当时也被世家望族嫌弃,到了明朝更是被批得一文不值,所以想一想,女子还是尽量不要穿越,当世就是最好的时代。

    三公主和四公主从小也是在各种规矩中长大,这十多年的生命当中,最“传奇”的就是和皇帝哥哥一起偷偷溜出宫和高务实相见的这两次,至于最开始那一次佛寺偶遇反倒不能算,因为那次毕竟是有懿旨的,只是临时出了点意外。

    如果非要把那一次也加上,那么两位公主的三次“传奇”,居然都有高务实参与,这对两位从生来到现在就没见过几次男人的公主而言,冲击着实不小。

    听着妹妹的话,三公主迟疑了一下,轻叹道“侯公子看来颇为正直。”

    正直当然是好词,所以四公主就开心地笑了起来,道“那就恭喜姐姐啦。”

    三公主勉强一笑,却不说话了。

    看着姐姐如此,四公主眼珠一转,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姐姐,你是不是觉得高修撰比侯公子更好”

    三公主大吃一惊,连忙一下子捂住妹妹的小嘴,四下张望,警告道“尧媖不要乱说话,你要害死姐姐么”

    四公主朱尧媖连忙拉开姐姐的手,也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见四下无人,这才放心大胆地道“姐姐说什么呢我怎么会是想害死姐姐”

    她压低了声音,小声道“可是和高修撰相比,侯公子确实嗯,确实差了一些啊。”

    三公主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叹道“书上说,选夫婿未必是那些文采风流的大才子才是最好的,总是将来过日子最能安稳的,才是女子的好归宿。”

    四公主撇了撇小嘴“我就怀疑这些写书的人都是傻子,要么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三公主皱眉道“怎么说话呢。”

    四公主不服气地道“就是说心里话呗”她摇了摇樱唇,盯着姐姐的眼睛,问道“姐姐,咱们不要说书上那些故事,我就问你一句,如果高修撰和侯公子你都能选的话,你会选谁”

    三公主苦笑道“这本就是不可能的事,说来有什么用尧媖,你从皇兄平时的言谈和举动中难道看不出来他对高修撰的信重和期望么高修撰过去那些事,不都是皇兄平时闲谈时向我们提起的要不然那次在佛寺遇见高修撰,我怎么会说那些话我我只是对他有些好奇罢了,想看看他到底有多了不起,让皇兄一直念念不忘,说起什么事都能想到他。”

    四公主笑道“高修撰当然厉害了,六状元,天下文魁呢要不然皇兄怎么会送他那诗,龙虎传胪唱金榜,风云聚会系玉冠。二百年来真魁,朕为文曲落书丹,皇兄平时对自己的文才不也很自信么,可是只要提到高修撰,那模样啧啧。”

    三公主却听得越黯然,道“是啊,可是正因为如此,高修撰将来肯定是禁庐相侍的前程,绝不会与天家成为姻亲的。”

    四公主见姐姐面色越来越差,不禁也有些苦恼,但也不敢抱怨这条该死的祖制,只能劝道“皇兄对弟弟妹妹们一直都很好,说不定将来他会把这条祖制改掉呢”

    三公主摇头道“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四公主噘嘴道“我觉得这条规矩”

    “住口”三公主脸色严厉起来“尧媖,不要说了。”她本来想教训妹妹几句,却实在说不出口,只能让她不要再说了。

    四公主见姐姐这副模样,也叹了口气,道“我知道了,姐姐。就像花蕊夫人说的,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

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万)

    高务实这次随朱翊钧出了趟皇差,前前后后包括在天寿山的耽搁,满打满算不到五天,结果回到京城居然还有封赏。不过不是什么正经的官职升迁,只是提了下文散阶,从承务郎升了儒林郎没什么大用,这俩都是从六品。如果用后世的说法来强行类比的话,儒林郎大致相当于资深承务郎。

    对于高务实来说,一个月加两石禄米、几尺布帛,那真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他又一头扎进故纸堆中,和萧良有、王庭撰以及一干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开始整理文牍、纂修会典。

    这次去天寿山的途中,朱翊钧对纂修会典一事和高务实交过底,他暗示高务实,这次纂修可以压缩一下时间,因为将来估计还得再修一次的,所以高务实“漏一点不要紧,只要错误之处少些”。

    高务实这才知道朱翊钧这次把纂修会典的事情旧事重提,根本就是在给自己找功劳。

    不过想想也是,高拱新政以来,国朝制度确实有不少修改的地方,而现在改革还在进行之中,郭朴虽然持重求稳,但仍然会有一些制度调整,所以其实现在纂修会典很有可能过几年就过时了,到时候的确还得再修。

    不过高务实也不是一点麻烦没有,主要的麻烦在于人手实在有些不够用。

    之前高拱提出修典的时候,调集了大量资深翰林,结果修了几年只出了个初稿,高拱自己竟然意外去世了,后来郭朴的主要精力被牵扯到稳定高拱离世之后的大局,修典这事儿就慢了下来。

    然后高务实入职翰林院,朱翊钧想方设法要给他塞点功劳,就把修典这事给提了出来,翰林院只好强行交稿,郭朴等人知道皇帝的心思,直接把稿子给翰林院给打了回来,说不合格,要求重新来过。

    这肯定是很打击人的事,结果一些资深翰林都不乐意干其实修典这件事,翰林院本身就一直有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修典成功,大家都是官升一级。

    那这就导致了一个隐性问题,既然修成之后大家都是升一级了事,我修一百卷是升一级,你只修一卷也是升一级,我凭什么多干

    大家都是学霸出身,能有几个真正的书呆子于是大家都磨磨蹭蹭,能少干坚决少干,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几年下来,愣是没编完。

    这批人也是烦了,觉得编几年还没轮到官升一级,那还不如去干点别的,甚至哪怕熬资历也比干这个强。所以能有门道的找门道,能使钱的就使钱,要么想方设法去当日讲官,要么找路子去内阁入直,再不济也要混入内书堂去教宦官们,总之都比留在翰林院修典强。

    如此一来,高务实手里能使的人就越少了,隆庆年间的进士那是一个也没剩下,全是万历二年、万历五年这两科金榜的翰林官,再就是他们庚辰科三鼎甲。

    高务实他们三个就不说了,万历前两科的翰林官也谈不上有多少“工作经验”,他们大多是刚刚庶吉士散馆,好几个都是以纂修大明会典为头一个差事。

    所以现在相当于是一堆的新手菜鸟们,在主持国家制度编纂,冲劲倒是有了,错漏什么的只怕在所难免。

    众翰林都开始卖力干活,而高务实为总修纂,自是按照重修凡例逐条对修纂官分配。稍后太仆寺,光禄寺,工部等部的催纂官前来,送上各衙门新造的行事见例,以及造表文册。

    大明会典是以官统事,以官署为纲目,分门记载,所以每个衙门都要有催纂官,来配合翰林院重修大明会典。

    而高务实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拿到这次功劳,也不能不给自己加担子,不仅负责汇总审编,还自己给自己分配了最麻烦的典章变化这一块。而其他同僚分配到事,都是比照过去的条例去各本典籍里查,依照典籍比对后,进行重修增补,并注引出来历出处。

    在众人中,高务实有这些史籍、典章、律例一些底子,故而查起条例来还算得上快。但毕竟他主要是在此前做伴读和观政的时候累积的经验,所以在隆庆和万历这十多年时间的制度上,他有着优势,可是如果再往前推,就弱了许多。

    弱就要加强,历代典章他不擅长,就只好补课了。于是他就列了一个目录,让刘合去将诸司职掌、皇明祖训、大明律、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等书借来,打算全部仔细研读。

    然后这些书就犹如小山一般堆满了高务实的案头。

    一旁的一位检讨看了这一幕,对高务实笑着道“高修撰,典章之事最是繁琐啊,你恐怕要能者多劳了。”

    高务实笑着道“能者谈不上,我多费些功夫就是。”话是这么说,但他也知道,按照朱翊钧的要求,他得加快进度,加班加点是肯定的了,估计还要以院为家,这几个月甭想轻松了。

    于是高务实捧起桌上的书读了起来。高务实看书不快,无法一目十行,别的翰林都是达人,对他们而言,读完一本书如吃饭喝水一般容易。

    然而高务实也有他的优势,他的优势就是效果好,他估摸可能是穿越带来的影响,的记忆里相当可观,或许谈不上过目不忘,但也差不得太多了。

    翰林院的检讨厅内,阳光正好洒落在窗边,窗外微风习习。厅内书卷翻动声此起彼伏,翰林们都是埋头伏案,不是在桌案前奋笔疾书,就是在从书页里一行一行地搜索着。

    京师今日的天气很好,这年头的大气也没有什么污染,蔚蓝的天空澄清如洗,云卷云舒之下,抬头仰望,总让人生出些许慵懒来。

    若是没有午睡习惯的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天。

    翰林院里的经史典籍、部院卷宗,又岂是寻常人可以看的到,而在此处,却是到处摆放。对于高务实而言,这些东西很多都是以前他没有读过的,从这些史书典籍里,可以见到前人的治国之道,前人的典章礼法,一字一句,都是斑斑心血。

    高务实虽然是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人,但他对于倒是很喜欢的,读史更是他多年的爱好,这些典章虽然在旁人看来颇为枯燥,但对他而言,却觉得颇有意思。读了一日书,高务实桌前堆了如小山般的书,也不过稍稍薄了一些而已。

    不过,他却现一件有意思的事,那便是读这些典章,对于他理解大明朝制度展的脉络很有帮助,而这些东西,很可能对他将来继承三伯高拱的遗志、持续推进改革有帮助。

    高务实来了兴致,打算挑灯夜战了,于是打了刘合去门房同自己带来的家丁说一声,自己今天不回去了,就在翰林院过夜。

    刘合答允了,不仅去告诉了高家家丁,还给高务实买了一些糕饼点心,并且沏了壶茶,方才回家。不过高务实并不喜欢吃点心,他宁可晚上吃碗面顶着。这事下次得告诉刘合。

    除了高务实,其余修纂官也大多没有干完差事,不得不留下来挑灯夜战。夜里的翰林院内堂讲读厅都已锁门,唯独检讨厅这边灯火点点。

    刁斗声一下下的传来,检讨厅里一干翰林们埋头抄书,一开始尚且安静,到了夜深之时,开始有蚊虫捣乱了,嗡嗡嗡地扰得人不能安宁,再加上面对堆满了屋子的卷宗,众人开始忍不住抱怨起来。

    “要我说,这抄录典籍,注明出处,随便找些个贴书吏就可以办了,何必非要用我等”

    “说得是啊,我等寒窗苦读二十几载,本以为中了翰林一朝风光,却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来此抄书。”

    “是啊,我家中父母高堂以为我进了翰林院,便是侍直御前,随时面君,清贵无双,却哪里想到,我等翰林不过是些抄书匠罢了,清倒是清成清汤寡水,可哪有什么贵”

    “且先熬着吧,也就是一两年便熬出头了,当初几十载寒窗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么无非是再多熬一熬。”

    “兄台说得轻巧,这重修会典之事,我看非载之力不能完工。这么熬下去,只怕真是小媳妇都能熬成婆了。”

    高务实本要阻止这几人抱怨,不过他虽为总修撰,但资历的确太浅,实在不好多说什么,也只能轻轻咳嗽了几声,但那几名检讨显然不是高官显要之家出身,不知道当年小阁老的威风,竟然没将高务实放在眼底。

    高务实听着这几人的闲言碎语,不由摇了摇头,他知道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哪能中得进士他们其实只是之前抱的希望太大,所以进了翰林院之后失望也就越大,这事儿没法劝,只能看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把心态调整回来。

    高务实就着茶水将糕点勉强吃完,然后脱下官袍常服,换上起居时穿的燕服,从案上的书山里抽了一本书,继续看了起来。

    这一看直接看到天亮,公案上小山般的书才矮了一小半。他抬头看了一眼,大伙儿已经全都趴在公案上睡着了,他也忍不住困意上涌,合着眼趴在公案上打算多少睡一会儿。

    睡了一个时辰多,云板响起,竟已是到了上衙的点,高务实强打精神从公案上起身,去用冷水擦了把脸,又让刘合泡了壶参茶这是他从自己府里带来的上好辽东野参,效果据说极佳,正好适合这加班加点熬夜的日子。

    不过这样的日子过了几日之后,掌院事的陈思育却有些着急了,因为其他人都是边看便写,惟独高务实整天只是在看,却愣是没见他动过一下笔。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将高务实叫去,问他何以现在还未曾动笔。

    高务实诚恳地道“不是下官不肯动笔,只是下官更习惯先打好根基,形成整体思路再动笔,便如写文章一般,倘若四书不熟,本经不通,朱注更是未曾看过,那还怎么写呢请掌院学士宽心以待,过几日下官自会赶上进度。”

    陈思育不比那些没什么见识的检讨们,他可不想在这种事情上得罪高务实,于是收起急切,笑道“既然高修撰胸有成竹,那本院也就放心了。高修撰,本院也知修典之不容易,但如今皇上和阁老们催得急,本院也是别无他法,只能请诸位更加尽心尽力了。”

    高务实微笑颔,道“掌院学士安心,此事不会拖得太久。”

    陈思育心中诧异,但也不好表露出来,只是含含糊糊应了,便送高务实出门了。


………………………………

第026章 官升两级

    高务实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并不是说着玩,三天之后,他就开始动笔了。

    他是不动笔则罢,一动笔就收不住手,连续半个月伏案写作,依然是以院为家,连沐浴都是在翰林院里完成,称得上是废寝忘食。

    半个月后,他自己安排给自己的任务便已全部完成,又花了两天时间校对,便算完稿。

    此后高务实便开始充分行使总司纂修的职权,一边督促各纂修官加快进度,又一边充任审稿,帮他们修正谬误。

    当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高务实也没有光顾着压榨他们,又命自家府上每晚送些宵夜点心过来,外带上好的参茶等物,都是他个人出钱。众翰林虽然腹诽高务实要求严格,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人的确大方,传言说他百万家业,看来果是不假。

    如此前后不过一个半月,大明会典的修正稿便全部宣告完成,打破了历届修典的最快纪录。到七月初六时,高务实正式将此番稿件交于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陈思育审核。

    陈思育吃惊之极,甚至连问了两次“确定已经完稿”

    高务实肯定地回答,“确已完稿,此来便是交掌院审核的。”

    陈思育虽然不敢置信,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收了稿件自己再行审查一番。

    这一看不打紧,高务实出任总修撰以来,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对此前的大明会典初稿做出了大量修正和增删,要不是框架仍在,陈思育几乎会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稿。

    而在细节之上,这一版大明会典也要严谨得多,至少陈思育连找了十几处容易出错的地方,这一稿中都没有失误,不仅详细说明了该制度的变迁和演化,甚至还简明精炼地指明了这些变化和演进出现的原因,可谓极见功力

    虽说陈思育对高务实这位实学宗门的嫡传子弟始终带着成见,但也不得不承认,此子治学之严谨,办事之高效,实在是他陈思育这二十年官场生涯中所仅见的唯一一人。

    既然如此,那就向内阁交稿呗,这事儿内阁那边也催过几回了,虽然应该是例行督促式的催,但也不能无视,能早些交总好过迟迟不交。

    “不愧六状元,确系宰相之才。”

    这是申时行、余有丁和许国三位会典纂修副总裁在审定此稿之后所给出的一致评价。

    七月十九,大明会典呈送御前。

    次日,皇帝便有朱批可颁行,并送南京留档存案。赐元辅郭先生及辅臣并会典纂修官鲜柿各两斤。

    又次日,礼部进呈大明会典仪注,前期一日设表案于皇极殿丹陛东,设书案于丹墀中,设宝舆香亭,于史馆前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

    是日早,锦衣卫设卤簿驾,纂修官具朝服捧书置宝舆中。

    皇帝身着皮弁服,御中极殿。鸿胪寺官导迎宝舆,用鼓乐伞盖,纂修官后随繇二桥,行至皇极殿繇左门,入至丹墀,于舆内捧书置于案。乐止,宝舆香亭退,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讫,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

    皇帝御皇极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侍班。乐止,鸣鞭。纂修官入班,乐作。

    鸿胪寺官赞“鞠躬四拜”兴,平身,乐止。

    赞“进书”乐作,序班举书案繇中道。升班,官繇左阶升。

    序班以书案置于殿中,乐止。班官繇殿东门入至案前,赞“跪”

    纂修官皆跪,乐作,赞“俯伏”兴,平身,乐止。

    班官复位,赞“进表”乐作。

    序班举表案置于殿中,乐止。

    赞“宣表”又赞“跪”

    鸿胪寺展表,宣,讫。

    赞“俯伏”,兴,乐作。

    赞“四拜”兴,平身,乐止。

    序班举表案、书案置于殿内稍东,进书官退于东班侍立。文武百官入班行礼如常仪。

    一应典礼完成,大明会典正式颁行天下。

    高务实等纂修官回到翰林院,众人纷纷议论,皆以为此次纂修如此迅顺利,实在有赖高务实这位总修撰的才干。

    此前大家还觉得高务实这个六状元来历有些不正,很可能是皇帝出于关照伴读的心理产生的,但经过这次为期近三月的修典,翰林清贵们再也无话可说,于是纷纷向高务实道谢。

    不得不谢啊,编了几年都没编成的会典,到了高务实总司之后,居然不到三个月就成功了,这可是齐齐官升一级的功劳,说句不要钱的好话总是值当的。

    高务实知道此事内情如何,倒也不居功,反而不断感谢诸位同僚的大力帮衬,在他口里,这档子事能做成,诸位同僚,包括此前参与纂修的其他同僚们占了九成九的功劳,反倒是他高某人占了大伙儿的便宜。

    本来那些调离的老纂修官见会典居然三个月编成颁行,都有些心中恼怒怨恨,总觉得是自己这些人辛苦栽树,却被后人跑来乘了凉,现在听高务实这么一说,才多少消了些气。

    高务实又表示,说自己对诸位前辈、同僚的工作无以为报,只好请大伙儿去望龙楼吃顿便饭,略表感激之情。

    这下大家就更高兴了,翰林官们虽然清贵,但油水确实不大足。当然,大家也不是靠正俸吃饭的人,平时开销主要靠柴薪皂银,以及直堂银等津贴。

    比如说高务实现在身为大明从六品官员,每月的正俸是八石,不过这八石正俸,自洪武年后就从来没给过本色,全都是折色,实际上真正到手里,也就是每月一石米,二两多银子,以及几张破布破绢。高务实就很绝了,到现在还没去领过自己的正俸。

    但是就这点钱,此前一些年一直缺钱的户部还时常扣、拖欠,甚至不。后来明史上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其实这话说得不全对,因为大明的官员除了正俸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津贴补助。就以柴薪皂银而论,高务实身为从六品官,可免费差遣四名民役,后来朝廷把雇役折算成钱,每人每个月一两,四名也就是四两。

    这就相当于朝廷每个月给你四两银子,按理说是让你拿去雇佣仆役,但实际上雇不雇在你自己。这个钱,每个月是由兵部放的,如高务实这等人,家里的家丁都一大把,要雇佣什么仆役又有那省钱的官儿,根本不雇仆役,这钱可不就省出来了

    除了柴薪皂银,还有直堂银。所谓直堂银,就是每个衙门,朝廷都有规定其直堂吏员皂役该有多少个,然后按照这个数字拨款给俸。

    这里的路子很简单,之后各个衙门就故意少雇吏员,把节约的这笔钱给官员,称之为直堂银。直堂银每月一两或者几两,甚至多的能到十几两不等,总之是看各衙门自己的创收能力。这笔钱相当于后世的单位奖金,是由各个衙门放到官员手上的。

    由于这两笔钱不走户部,故而容易被人忽略掉,以为明朝官员的薪水只有正俸一项。实际上就高务实所知,他们翰林院的这些官儿,最差的每年也能收入上百两。

    但是上百两的年收入,那可不足以去望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