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员到任之日,自有一番繁文缛节。高务实到院前已派人知会过一声,到院时修撰官曾朝节出来迎接,并作为前导官。见面时曾朝节先友好地高务实点了点头。

    曾朝节是万历五年的状元,这一点与原本的历史有出入,原因是历史上那一年的状元沈懋学是个心学门人,万历五年高拱都还在,怎能让沈懋学做状元?而榜眼,历史上是张居正之子张嗣修,现在也成了宋希尧——这位是张四维点中的会元,不过殿试之后改了榜眼,不过张嗣修还是中了同进士第二百一十三名。

    高务实入了院门,先入右廊围门至圣人祠行香,向至圣先师行四拜礼,再去昌黎祠行香,行两拜礼。这昌黎祠供奉不是别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昌黎正是韩愈的家乡。

    说来也是有趣,大明朝的吏部、礼部、翰林院内都供有昌黎祠,韩愈虽一生未入过翰林院,但他的文章却被有明一代的翰林尊为典范。

    拜完两祠,出右廊,再从登瀛门而入。登瀛门后是内堂,内堂坐北朝南有五楹之广,堂西为讲读厅,堂东为检讨厅。

    讲读厅乃是正六品侍读、侍讲坐堂的公廨,翰林侍读、侍讲被称为讲官,有入直大内,为天子经筵进讲之职。至于检讨厅,又名修检厅,乃是从六品修撰、正七品编修、从七品检讨所坐堂的公廨,修撰编修检讨又俗称为史官。

    曾朝节引高务实三人来至检讨厅,下面检讨厅内属吏上堂拜见。

    属吏也分三六九等,先来参见的是当该吏,也就是值班官吏,在吏员里身份最高。

    今日是翰林老爷新官上任的日子,厅内属吏当值不当值的都要来参拜。

    高务实坐在公座上,六人一并行礼道:“拜见修撰老爷。”

    接着对高务实行四拜之礼。次于当该吏的是贴写吏,就是衙门的书手,也是行四拜之礼。再次则是堂班,就是堂上使唤差役,仍行四拜之礼。最后则是门隶,身份最低,连吏员都不如,行叩头之礼。

    检讨厅入门左侧,乃是史官公座,右侧则是存放经史典籍的地方,以及当该吏班房。堂上放着大约又二十张上下的公案,这边是翰林们办公的地方了,靠西则是贴写吏的公案。

    高务实的公案在第二排第六张。他走到位置上坐下,先将印信交给当该吏保管,要用印时再调出。公案上文房四宝都有,不过却是四面开放的办公环境。

    高务实以前差不多十年都在翰林院挂名,但却从未来过这办公的公廨,他还以为自己现在身为正式的翰林官了,总该能有个小包间办公,到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多了,别说包间办公室了,甚至连个隔板都没有,办公环境还不如后世的小白领。

    接着曾朝节领着一名堂班来与高务实道:“高修撰,本院办事官员,都有一名吏员使唤,这人手脚还算勤快,依掌院部堂吩咐,就调给你使唤了。”

    说完曾朝节对着这吏员板起脸道:“这位是新科状元,乃是当今万岁御笔钦点‘二百年来真魁首’的那位六首状元,能跟着他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你需小心伺候、听差办事,切切不可轻慢,若是有差池之处,院规伺候!”

    这名堂班慌忙拜下道:“大老爷在上,小人不敢。小人刘合拜见状元大老爷。”

    高务实仔细看了他一眼,觉得此人从长相上看似乎应该还算老实,心中微微点头。此人以后也算跟自己办事,端茶送水了,算是自己的专职秘书。

    不过官员从来都看不起这些吏员,所以高务实也不摆什么亲民的样子,如此反而自降了身份,于是板着脸说了一番你要实心用事之类的屁话。

    刘合一副俯首听命的样子,然后曾朝节给高务实使了个眼色,高务实会意从袖子里拿了半两银子赏了刘合。刘合也没想到高务实出手如此大方,接过银子之后一副千恩万谢的样子。

    曾朝节点点头,示意刘合退去,然后微笑着对高务实道:“一会拜见掌院部堂,听说有差事给你。”

    高务实有些诧异,我才刚到任,就有差事了?


………………………………

第002章 翰林清贵(下)

    翰林院的一把手叫做翰林院学士,也可以叫翰林学士,当今翰林学士是礼部尚书潘晟兼任,这是高务实知道的。但有一个问题,以礼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的潘晟其实是并不怎么来翰林院管事的。真正翰林院管事的那位,应该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掌院事”,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常务副某某。

    翰林院侍读学士按理说应该是定员两人,但实际上由于经常有加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官员存在,如今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有四位,分别是陈思育、许国、余有丁、何洛文,这还不算上个月刚刚退休致仕的姚弘谟。

    而现在真正的翰林院“常务副”,也就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其实是陈思育,按理说今天接见高务实的应该是这位才对。至于许国,他是内阁的东阁大学士,同时余有丁是礼部左侍郎,何洛文是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对他们几位而言都只是兼官,挂名的那种。

    然而听曾朝节刚才的话,他说的是“掌院部堂”,那表示现在要见高务实的,竟然是潘晟,这就很诡异了。不过高务实隐隐猜到了潘晟要见他的原因,可能这位实在很想在致仕之前进内阁混一圈。

    毕竟,阁老和部堂,那可真是听起来都不在同一个档次,以潘晟的资历和年纪,有这个心态完全可以理解。

    曾朝节朝高务实笑了一笑,当下领高务实来到内堂。进入翰林院内堂,一抬头,就见牌匾上书有“玉堂”二字。所谓玉堂,本是来自道家的说法,唐时称居翰苑者,如凌玉清溯紫霄。

    须知普通人进士及第,可以叫登瀛洲,而翰林是进士中的进士,是以登瀛洲已不足以形容翰林之清贵,于是要称登玉堂,毕竟玉堂乃是神仙居所,而鼎甲三人被官场视为“天上神仙”,庶吉士被视为“半路修仙”,反正都是位列仙班的,“玉堂”完全合适。

    高务实跨入内堂,这就算是登玉堂了。

    唐宋以来玉堂上都设有视草台,翰林学士草拟制书即称为视草。视草台,就是翰林学士为天子起草或修正诏谕之处。到了现在视草台只具形式,不具实际意义,仍代表着翰林学士代天子制诏,为王者言的权利。

    视草台前设有公座,乃正官掌院学士,侍读,侍讲学士座位。本来内堂里也有内阁大学士的公座,且是大堂之中,而掌院学士反要侧坐在旁,故而明朝的翰林学士也可以称阁臣为中堂。

    公座而下分别摆着两排交椅,这乃侍讲厅,检讨厅的翰林公座。待商量议事时,各位翰林就依官位尊卑,入官年限依座次而坐,谁坐在哪里,不得有误。

    此时一位身穿大红纻丝飞鱼服的正坐在翰林院学士的公座之上,朝着高务实微微露出笑容,正是潘晟潘部堂。

    但在他身边,却还有一人,正坐在侍读学士掌院事的位置上,身穿绯色官服,一脸严肃。

    高务实心道原来不是潘部堂侵了陈掌院的权,而是两人一同接见这么高的规格么

    不过想归想,他却已经上前参拜道“翰林院修撰高务实,拜见大宗伯、光学士。”

    潘晟与陈思育微微颔,潘晟毕竟是名义上的正官,微笑道“高修撰,本部堂今日本不该来,不过待会儿确实有事要和你说,因此就不请自来了。”

    高务实忙道“大宗伯百忙之中能来坐堂,学生感激不尽。”

    潘晟又笑了笑“我的事待会儿再说不迟,且请陈掌院先给你说一说翰林院的规矩,这也是入翰林院必须知晓的第一件事。”

    高务实点头称是。

    陈思育仍是一脸严肃,微微点头道“高修撰是这一科科试魁,乃同科进士里的翘楚,圣上也多有讚誉,但你既入了翰林院,就需得知道这里都是你的前辈,务需保持尊敬,知晓礼数。道遇前辈,譬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你当引马回避科深前辈,立马让过科近前辈,分道而行,略后一马背”

    高务实心道陈掌院这意思,怕是担心我挟圣眷和元辅门生之威不尊前辈

    陈思育却不理他,又继续道“本院史官、讲官升迁,虽由内阁题请,但却由掌院出考语,再送中堂看定,故而不要以为背后有阁老撑腰,就心存侥倖,不用心办事,否则不待九年考满,这三年在本官手上的考评,就休想得好。”

    高务实听了陈思育这话,就知道这是在敲打自己了。

    他没露出丝毫不满之色,毕竟他高务实也不是第一次混职场了,这新进衙门,上司给你这一顿“杀威棒”,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是为免新人不知分寸。

    陈思育见高务实只是老老实实听着,并无桀骜之色,面色稍霁,但还是继续警告道“要想本官给出上评,就需好好办事,本官自会看在眼底,若是不实心用事,本官也会看得出来,不可心存侥倖,以免自误。”

    “下官明白。”高务实规规矩矩的回答道。

    陈思育点点头,显然对他这番俯帖耳的表现尚满意,于是让小吏给他上茶。

    气氛有所缓和,高务实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又朝潘晟潘部堂望去。

    潘晟却不像陈思育那般严肃,一直面带笑容,这会儿见高务实朝他看来,才微笑着道“高修撰,你身为史官,自是以纂修典籍为主,不过穆宗庄皇帝实录已经修成,倒是不必多虑了。眼下当务之急,乃在于大明会典。”

    听到大明会典四字,高务实微微抬起头,露出凝重之色。

    大明会典是一部明代官修的专述有明一代典章制度的典制体史书。其始纂于弘治十年三月,嘉靖时有过两次增补,到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了。

    “万曆二年四月,礼部覆礼科给事中林景旸复申前请补辑所缺事例入会典,但皆未允行。究其原因,是当时嘉靖、隆庆两朝实录尚未告成,史官披阅校正,日不暇给,为防止顾此失彼、事难兼理,重修会典一事只得推迟。”

    潘晟说到此处,脸色也沉凝了不少,又道“至万曆四年六月,穆宗实录业已进呈,世宗实录编纂将毕。于是十六日,时辅高文正公等奏请重修大明会典,并就筹备事宜上疏陛下。六月二十一日,皇上下令重修会典。”

    潘晟说的这些,高务实其实也是知道的,只是记不得这些具体日期罢了,是以面色也很平静,只是做出一副倾听之态。

    潘晟见他一句也不多问,心中暗赞一声“果然稳重”,又道“此事当时由高文正公亲自出任总裁官,大学士马自强,礼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汪镗、林士章,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申时行、王锡爵充修辑会典副总裁官,阵容浩大。可惜高阁老、马阁老相继辞世,汪、林二位少宗伯先后致仕,申瑶泉入阁、王荆石丁忧,会典竟至乏人主持。更不要提各地缺员严重,翰林院不少负责编纂的官员纷纷调离,以至于现在会典编纂缺人极其严重,仍在岗者不如此前三成。”

    高务实这下不得不答话了,道“大宗伯的意思,是要下官充任纂修官”

    潘晟笑起来,但却一点没客气,而是肯定地道“是纂修官,但要实际负起责来。”

    高务实顿时有些愕然。


………………………………

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

    高务实只是“愕然”,这已经是有很大克制力的表现了,至少陈思育陈掌院见高务实只是有些“愕然”的时候,心里就是十分佩服的,因为之前他听潘晟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都大吃了一惊,甚至一度以为是自己耳背听错了。

    修史本就是大事,而重修大明会典就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了,尤其是大家都知道“盛世修史”这句话,譬如弘治年间于大明而言堪称盛世,于是开始编纂会典,嘉靖七年和二十四年,嘉靖帝打赢了“大礼议会战”,于是重修会典,这都是“盛世修史”的表现。

    而此次万曆朝再次编纂会典,则是因为高拱挽回了嘉靖末年的各种颓势,无论财政、边防、吏治,都大有起色,所以才会有重修大明会典的呼声。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重修大明会典,既是为隆庆、万曆二帝记功,也是为高拱记功,这在高党秉国的当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高务实私下估计,让自己参与此事并担任纂修官,可能也是考虑过自己的身世。

    但是这不能解释潘晟这句让他负责,因为不管怎么看,他都负不起这个责。

    无所谓才华不才华,真正导致他负不起这个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高务实资历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

    刚才潘晟已经说过,在高拱时代大明会典的编纂事宜排场有多大高拱亲自挂帅总裁官大学士马自强,礼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汪镗、林士章,时任吏部右侍郎、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申时行,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王锡爵担任副总裁官,可谓最高规格级别的文官中,但凡和修史能扯上一点关係的人物全部赫然在列。

    而当时充纂修官的都是些什么人记有左右中允兼编修陈经邦、何洛文,右赞善兼检讨许国、陈思育,修撰赵志皋、田一俊、徐显卿、张位、韩世能、于慎行、朱赓、李n、孙继皋,编修沉渊、习孔教、範谦、黄凤翔、刘⑹②⒒坪橄堋⒘跤葙纭⒘踉稹⒐页肌⑹奉荨⒂嗝削搿⑼跤ρ。焯至蹩苏⒘醭取⑼踝娴铡⒄杂孟偷取

    看看这个豪华配置,把高务实换进去,别说正副总裁官铁定没他什么事,就算是纂修官里头,他也排不上号啊

    虽然正副总裁官其实大多只是挂名,不到最后审核,估计连稿子都不会去看一眼,但是光看纂修官里就有这么多高品官、老资格,他高务实一个新科进士,嫩秧儿一般的小修撰,能去他们中间负责

    怕不是要被人嫌弃死

    所以高务实愕然过后,连忙出言婉拒“潘部堂,下官不过一个新晋的修撰而已,初入玉堂,才疏学浅,诸事不懂,还是多看多学才是正理。”

    潘晟劝道“此事虽有些难办,但毕竟事关高文正公,有你参与,庶几公私两便。”

    高务实沉吟不语。

    陈思育见他还算上路,没有一听此事就大包大揽,自以为自己是高拱之侄,就把这桩大功直接往自己身上揽,心中暗歎一声要不是圣意难违,哪有这般好事给你眼下皇上把最大的麻烦都给你扫清了,旁人便是想拿这大功,也只能跟在你后头喝点汤。

    他心中感慨了一番,也出言劝道“高修撰,从某个程度上来讲,你在翰林院的资历倒也不浅,只是未有真箇考满转迁一说罢了。至于说学识这个方便,呵呵且不说你是六状元之身,就说皇上御笔亲题的二百年来真魁,朕为文曲落书丹,光凭这一句,谁好说你学识浅薄”

    高务实见掌院也这么说,只好稍稍退了一步,道“既然部堂和掌院都如此劝下官,下官也不敢太过推辞,以免被人说是尸位素餐下官可以答应出任纂修官,不过负责之说还请二位上官莫要再提,德不配位且不去说,万一坏了大事,下官可就百死莫赎了。”

    陈思育见他还是不肯担负大任,深知皇帝安排的掌院不禁有些着急,当下还要再劝,谁知潘晟在一边笑呵呵地介面道“高修撰谨言慎行,本部堂已知你心意,这负责之说便不再提了,不过你既答应任这纂修官,那可不能偷懒,明日便要开工办事的。”

    陈思育诧异地看了潘晟一眼,暗道皇上可不是这么交待的,你这般答应下来,到时候怎么和皇上交差

    高务实却已经站起身,朝潘晟和陈思育拱手一礼“部堂和掌院可以放心,明日下官便来参与编纂,不过此事下官新近参与,恐怕一开始只能从查阅典故文案开始,还请二位上官知悉。”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潘晟笑呵呵地应了下来,又朝陈思育道“掌院还有什么事情吩咐么”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陈思育自然听得出来,微笑着摇了摇头,朝高务实道“倒是没有什么要交待的了,高修撰可先回检讨厅熟悉熟悉。”

    高务实于是规规矩矩辞别这二位上官,先去熟悉环境了。

    待高务实一走,陈思育便一脸忧郁地朝潘晟道“大宗伯,皇上召见我二人时,可是清楚明白地交待过”

    “莫急,莫急。”潘晟依旧一副笑呵呵的模样,捋须道“此事现在的总裁官是郭阁老,副总裁官们也不会在编纂初成之前插手参与,而纂修官又有如此重大的调整,凡事在高修撰任太子伴读及观政期间做过经筵日讲官的诸位,都被调离了只要明日高修撰上任,剩下的纂修官们谁还不明白其中含义到时候不管有没有这句负责,他都得把责任扛起来。”

    “可是”陈思育依然皱着眉头“万一有人看不出内中含义,那却如何是好”

    潘晟一对老眼微微一眯“虽然不太可能,但既然掌院说万一,那就按万一算吧,真有这样的人,说不得也只好点拨点拨了。”

    陈思育苦笑道“就怕有强项令呀。”

    潘晟“哼”了一声,却没说话。

    陈思育又皱眉道“大宗伯,这里头或许还是有一点不妥的地方。”

    “哦”潘晟皱眉道“何处不妥”

    “负责一说,其实只是担个名头,可眼下高修撰不肯担这个名头,参与此事的同僚虽然心里多少会少些抵触,但将来皇上要论功行赏之时岂不是也少了个名头”

    潘晟呵呵一笑,摆手道“无妨,纂修会典这样的大事,到最后还不是一层一层上报功翰林院才是第一个向上报功的衙门,这事儿说到底,第一个经手的还是你呀。”

    陈思育稍稍一怔,但马上回过味来,微微点头。

    潘晟又指点了一句“所以你看,皇上现在的意思很明显,而你掌握着这件事的主动,如果你抓住机会,到时候岂不也是有功、有大功的”

    陈思育眼前一亮,连忙朝潘晟拱手道谢“多谢部堂点拨,下官知道如何做了。”

    潘晟笑了笑,站起身来,道“好了,老夫在这里也待得够久了,该回部了。”

    “下官恭送部堂。”


………………………………

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

    按照大明朝廷的惯例,朝参日是三,六,九日,到了这一日,一品至九品的京官都要去皇宫拜见天子。至于新科进士眼下都分配到各衙门观政,朝廷让他们儘管熟悉部院之事,可暂免去朝参。

    大明朝的当班时间是辰入酉出,相当于就是早上七点至下午五点,满打满算十个小时,去掉午饭午休时间,和后世差距不大,可见几百年的进化时间不够从人变成人。

    这一日高务实起了个大早,外面日头还没亮就从会馆出了。

    高务实到衙后,门隶连忙恭迎,满脸堆着笑道“恭喜修撰老爷新官上任今儿个日子可是好啊,正是吉星高照,修撰老爷日后定是平步青云啊”

    高务实笑了笑,是不是平步青云他不知道,但他自己也觉得只要不出意外,自己仕途应该还是会比较顺利的,毕竟提前做了那么多的铺垫,总不会没点效果。不过这奉承话嘛,毕竟谁都爱听,他也笑呵呵地朝门隶点了点头。

    跨入登瀛门,高务实进了检讨厅,当该吏见了他也是满脸堆笑,打躬道“修撰老爷今儿个可是第一个到啊”

    高务实笑了笑道“第一日值堂,可不敢迟了。”

    当该吏恭维着笑道“总是修撰老爷勤勉。”说完之后,他便捧上的籍册,高务实画卯之后走到公案前。直堂吏员刘合一见高务实,就立即上来擦公案。

    高务实看见他这模样,倒是想起前世来,便冲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肯定。刘合见了心中兴奋,擦得更起劲了。

    高务实坐下后,又等了一阵,门外才响起脚步声。先到衙门的是编修刘魅傺缟霞耍巳耸窍袅加械姆渴Γ∏煳迥晷廖纯频陌裱郏彩谴竺骰岬涞淖胄薰僦唬烁呶袷担行┭纫斓氐馈白丛衫吹煤迷绨 

    高务实起身拱手道“第一日值堂,不敢迟了。”

    刘Φ馈澳睦锘埃盟底丛汕诿悴攀恰!彼档秸饫铮醅{话锋一转,道“看来这二百年来真魁也是得来不易呀。”

    高务实不知他是何用意,只能微笑应道“皇上勉励而已,做臣子的岂敢当真。”

    刘耍瑩有氲馈摆溃咝拮灰巯率饭堇镎涤萌酥剩窀咝拮獾劝甙叽蟛牛美匆徽咕铮辉趺炊缘闷鸹噬锨鬃晕懵涫榈ぁ

    高务实心中一动,脸上依然挂着温和地笑容“刘编修言重了,在下只是侥倖而已。”

    刘怂恳幻校呛且恍Α敖膫喢础

    高务实笑了笑,没答话。

    刘螅骱擦止僖彩6续来到,萧良有和王庭撰两人也是来得甚早。高务实看了看,这公廨里有的人在恩荣宴上见过了,有的还没有,当下一一见礼。

    萧良有和王庭撰也是昨天来翰林院报到的,只是他俩按规矩比高务实来得晚一些,所以没见着潘晟,只见到陈思育。此时按照规矩,高务实三人新到任,对着各位前辈一一送上请柬,并每人具银一两以及帕仪。

    众人闲聊一阵后,云板响起,就都纷纷回到公案上,开始一日的忙碌。高务实三人初来乍到,不免无所事事,只能看着众翰林做事。众人都是一片忙碌,不时有人起身从书架上抽出典籍,拿至案前翻阅。而一直伏案的翰林,桌几之上更是堆满了书籍文案。

    高务实琢磨,此时就以纂修官的身份去掺和会典之事,似乎还差了点什么程序,乾脆就让刘合取来了一本翰林院里的条例,随手读了起来。他以前虽然挂名说是翰林官,其实连翰林院都没来过几回,实际上什么规矩都不懂,现在看看条例倒也合适。

    过了一会儿,大家有些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有些看卷宗入了神,难免都有些鬆散,这时外面一声咳嗽,原来是陈思育走来了,众人赶忙起身站好,齐道“掌院。”

    陈思育“嗯”了一声,对众人道“昨日大宗伯与本院奉诏面圣,皇上问及大明会典之事,并对纂修进度表示了不满。后来大宗伯与本院又去内阁见了总裁,总裁说我们翰林院自万曆四年开馆设局修纂会典以来,仅仅是将嘉靖二十九年之旧稿重录一遍,稍添近年事例而已,费时虽久,成效不彰,总裁甚为不满。因此已令申中堂、许中堂及余中堂为新任副总裁,专督此事。三位中堂已经定下章程,要史馆将会典新旧原本,细加考究,另具草稿。”

    听陈思育说到重修大明会典之事,大家都是垂下头来,心中暗暗生疑这次三个副总裁官怎么全是阁老,内阁对此事何以如此重视

    唯有万曆二年的状元、前次总揽纂修事宜的翰林修撰孙继皋不忿地道“之前史馆里重修会典之事,我与诸位同僚都已是尽心儘力,但内阁仍是不满,我有何策若是三位中堂实在看不下去,不如让他们亲自来修好了”

    陈思育听了,皱眉道“三位中堂不仅阁务繁忙,而且各有部务相妨,怎能亲自来修纂孙修撰,我知你之前出了不少力,但此次乃是皇上和总裁问责下来,事关考课若是办得不好,不仅是你,连本院也担当不起。”

    孙继皋见他抬出朱翊钧和郭朴,而且提及考课,也不禁有些泄气,低下头自己生闷气去了。

    当下陈思育便环视众人一眼,道“那孙修撰且歇一歇,黄修撰等人已升了日讲官,也是无暇,故而史馆内总司会典修纂之事,本院就交给高修撰了。这位高修撰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虽是初履,但却是经史娴熟,乃是我大明两百年来第一个真正的六状元高修撰,就由你来总司会典修纂之事,书成之后,本院会替你向皇上和内阁叙功。”

    听陈思育这么说,众翰林起先都是讶然,接着又是释然,看了看高务实,目光各不相同。

    高务实却是有些皱眉,为何重修大明会典如此重要之事,陈思育不交给翰林院里资深翰林,反而非要交给自己这个新丁来办,这其中有什么蹊跷究竟是老师在给自己创造叙功的机会,还是这位陈掌院想要捧杀自己

    高务实刚一张嘴,准备再次婉言谢绝,那边孙继皋却哼了一声,质疑道“这会典之事,我等修了四年,也才刚刚有些眉目,高修撰方入翰苑,就能领衔纂修了”

    面对孙继皋的质疑,高务实不禁心头有些警惕,他心中暗忖我原是想低调一些做人的,但陈思育这般强行推我出头,也不知到底是被逼无奈,还是有心为之可是不管怎样,似孙继皋这般质疑我的人肯定不止他一个,我若是此时被他们瞧扁了,只怕今后在翰林院就再也说不起话了。既如此,说不得今日只好张扬一回了。

    主意打定,高务实便微微笑着道“孙修撰,在下也算出身世宦之家,不敢说遍阅经史子集,但对于稽古之事,尤其是本朝典章制度,还算略有所长,孙修撰若是不信,可以试问在下。”

    孙继皋说话虽然耿直,但气度倒是不错,闻言作礼道“非吾不信,只是大明会典纂修之事,实在我万曆朝一代大典,亦是我等心血所在,着实要能确信所託得人,方可交给高修撰,请高修撰不要见怪。”

    高务实见他目光澄澈,不禁反生好感,笑道“孙修撰一片为公,在下佩服还来不及呢,岂会见怪,请孙修撰提问。”

    孙继皋点点头,当下问了高务实几个典章制度的问题,不过高务实从隆庆年间就开始拾掇着朱翊钧观政,他自己一直在旁参研,对于典章制度哪能生疏

    但见高务实侃侃而谈,不仅对答如流,还知一答十,听得众翰林纷纷点头。

    孙继皋问完,也是露出钦佩之色,坦坦荡荡地认输,拱手道“高修撰大才,孙某服了,纂修会典之事有高修撰总司,说实话孙某如释重负。”

    陈思育见孙继皋已经对高务实服气,十分欣然,当下对二人道“两位就事论事,此风甚是可嘉,需知君子当和而不同,故而本院在院内,还是一贯提倡这点君子之争的。”

    孙继皋拱手道“掌院确实慧眼识人,提拔了高修撰这样大才,也让我等能喘口气。”

    这话是真情实意还是顺手马屁,陈思育现在懒得去想,反正听起来很舒服就是了,当下便道“既是如此,本院就令高修撰为总修撰,总司重修大明会典之事,史馆之内,凡手中无事者,都需协助高修撰一二。”

    众翰林齐齐称是。

    陈思育兴緻很高,露出微笑,又道“会典之事乃皇上亲问、总裁亲视之要务,诸位切不可怠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