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第一奸臣-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秋仁可以说是徐茂先一手提上来的,当初在宜阳府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佟扇屏的主簿,这两年能如此飞黄腾达,与徐茂先的提携是分不开的。

    施韦见李秋仁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心里就更没底了。尤其是听到徐大人在医馆,施韦又以为是不是碰到什么拦路打劫的。

    只不过,自从徐茂先整顿了塘平府之后,施韦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再也不对着徐茂先较劲,重用董长顺,把治安也抓得井井有条。

    到后来甚至他还配合董长顺,施韦亲眼见证了董长顺的晋升,短短两年之间,他便摇身一变,成了惠山府的典史,很快就与自己平起平坐。

    施韦也意识到了择主的重要性,跟着贺毅林混,混到现在这个位置就到头了,贺毅林到这个份上,估计再进荆州参谋府颐养天年,便是他仕途的终点了。

    而徐茂先则是前途无量,又有徐家的背景,因此施韦很快就调整了心态,觉得自己以前太混账了,居然有眼不识泰山。

    他积极向徐茂先靠拢,徐茂先当然清楚,否则今天也不会叫他过来了。等两人赶到医馆的时候,发现徐茂先一切无恙,才稍稍放下心来。

    两人叫了声徐大人,便恭恭敬敬站在地里,徐茂先转过身来,只对两人说了一句话:“杏花村的事,你们去查一查,有些人放肆了”

    两人云里雾里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什么人放肆了?

    于是,两人出来的时候,便拉上碧锋透透底,施韦立刻递了烟丝过去,又给碧锋悄悄地塞了个五百两的红包。

    施韦知道碧锋与徐茂先的关系,这个红包塞下去,碧锋又闷声不响地退回来了。于是,带他们两人进了韩雪伯伯父子俩的病房,在半道上,碧锋将事情大致说了一遍。

    杏花村的乡吏有私吞征地款的嫌疑,而且嚣张跋扈,施韦心里大概有底了。这时,韩雪从外面进来,施韦当然认识这位前任縣令的女儿。

    当着韩雪的面,施韦郑重地表态,自己一定将这件事彻查到底,还韩雪伯伯父子俩一个公道。因为这件事是由修官道引起的,徐茂先就把李秋仁也叫来了,并且严厉的呵斥一通。

    这是他们的差事没有做好,以致被人趁机私饱中囊,李秋仁听到了这事,也是脸上无光,一个劲的给韩雪和她伯伯父子俩赔不是。

    李秋仁立刻表态,父子俩的医药费,由经略司一并承担,让他们放心在这里治病,征地款的事也不用担心,很快就给会他们一个交待。
………………………………

第423章 蝇营狗苟(下)

    等两人从医馆出来,又到了州令那里请示了一会。徐茂先提醒李秋仁,要多加强这方面巡查,把每一枚铜板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

    经略司是个肥差,也是个容易出事的地方,要李秋仁自己注意分寸。李秋仁当然明白徐茂先的意思,很诚恳的点点头:“我一定会注意,请大人尽可放心!”

    徐茂先侧头又道:“施韦,塘平府的娼道之风,比以前大有好转,你们的差事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励!”

    施韦听到徐茂先这么说,就有些诚惶诚恐,于是从医馆出来,施韦立刻就派人下去查杏花村的事,并且下了死命令,有抓错、无放过!

    这时,韩雪的伯母和堂姐她们,纷纷赶到医馆,看到自己的相公和儿子被打成这幅惨样,立刻就在医馆里喊起冤来。

    好在这父子俩也只是外伤,内脏并没有重创,韩雪叔就叫住了她们。“喊什么,刚才府里的督查司郎中亲自来过了,向我们承诺一定会查这件事,王自在他们这些人的小命长不了多久。”

    听说督查司的郎中都亲自来过了,韩雪婶婶立刻就不喊了,她拉起侄女的手,不住地说感谢话。

    “侄女啊,若不是你,你伯伯和你哥就完蛋了,征地的事,你一定要帮我们做主啊!”

    韩雪伯母抹着眼泪道:“侄女,听说你认识荆州城的大官,要不这事你跟他们说说?现在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乡吏,縣衙门的人,都成了地痞无赖,没一个好东西,吃人不吐骨头啊!”

    伯母说着,就把所有的人都骂进去了,韩雪挺不好意思地朝徐茂先看了眼,一脸抱歉。

    但她又不方便将徐茂先的身份介绍给他们,留了一百两银票,韩雪也告辞了。

    等她出来的时候,徐茂先早在外面抽起了烟袋。

    此刻,他正在想一个问题,越来越发现,韩平这人原来这么正直,做官纯朴无滑,连自己的亲哥,亲侄子都没有捞到一点好处。

    自己做了府令,哥哥照样在家里当泥腿子,自己的亲侄子,侄女,依然是乡下种地,没有一个好差事。

    做官做到他这份上,恐怕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

    换了自己,也不可能如此清廉,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么清廉的官吏,居然被人污陷成了一名贪官,最后还冤死狱中。

    韩平没有儿子,就韩雪这么一个女儿,韩雪又不愿入官场,徐茂先就在想,像韩平这样的人,自己是不是应该照顾一下他的亲属?

    只是这个想法,徐茂先没有说出来,但他心里已经决定,帮韩雪的堂兄,在荆州官府里找一份好差事。

    现在的官场,人家一个屁大的官,都把自己的亲戚,一个个往衙门口里送,有的一个乡吏,花大把大把的银子,把子女想方设法弄到府里去。

    韩平这么清廉的好官,为什么就不能照顾一下呢?

    午后的时候,韩雪也没有在塘平府停留了,而且随徐茂先一同回了荆州城,在路上的时候,徐茂先问她:“你还要去沙俄国吗?”

    韩雪摇摇头:“我想自己应该留下来,为那些打不起官司的人做点什么。”

    韩雪说着,突然扭过头来,看着徐茂先道:“也许我留下来,会为你增添很多麻烦,一个棘手的累赘。”

    徐茂先只是淡淡地笑了:“你是一个好状师,不应该只为洋人卖命!”

    从此,湖广多了一名专管不平事的女状师。

    韩雪回到荆州城后,积极做起了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的状师。并且一连打了很多场,在湖广境界,一时名声大噪。

    杏花村的乡吏王自在,几年前还是村里一个混混,地痞一样的泥腿子,平时除了聚众赌博,就是在外面搞一些歪门邪道的事件。

    这种人别的本事没有,就是会拍马屁,一个混混却跟縣里几个大人也混得挺熟的。年前,正值韩平被收监,徐茂先来塘平府之前,他从縣里买来了一个乡吏头衔。

    王自在的叔叔,那时是村里的老乡吏,当时的换届,王自在就拉了一帮子人,到村里拉关系。乡下的乡吏任职,跟衙门口不同。

    一般由几个人端着一本万民书,挨家挨户去收百姓署名。由于当时端书本的人,是王自在的叔叔,很多人不得不给面子,纷纷将名讳写在上面。

    尽管如此,王自在的民意还是远远不够。

    后来叔叔便暗自叫人把署名给做了手脚,因为署名是复查的,做手脚起来很容易,他们干脆也不挨家挨户走动,自己动手把署名写好,对他们这些做惯了手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王自在就这样被叔叔扶上了乡吏的位置,又经过縣衙门的确认,一个混混摇身一变,就成了掌管杏花村的乡吏大人。

    而当上乡吏之后,王自在依然劣性不改,而且现在还披上了合法的外皮,他做事就更加明目张胆起来。

    村里两家闹田地纠纷,谁家丈地想占点便宜的时候,只要送个几两银子给王自在,这事基本上能解决,没出孝敬的那家准吃亏,给王自在送礼有个规矩,一亩地一两,吃吃喝喝都不算在内。

    在施韦派人下去查的时候,据百姓反应,王自在自从当上了乡吏后,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头税等,从来就没有人再上缴过了,而上面拨下来的赈灾之类的款子,到了他们叔侄俩手里,一向是有去无回。

    王自在的叔叔是上个月病死的,縣里户部下来结算的时候,村里账目上非但分文不剩,而且算下来,村里几百户还倒欠了他一万多两白银。

    现在,王自在是乡吏,就替叔叔承担起了收取这笔债务的责任。所以村里每次有什么款拨下来,他都要先截留下来一些钱,当作是偿还债务。

    这些还不算,现在村里通官道,上面都有拨款下来,别的村里每户人家征收的款项,杏花村每户只能拿到五成,剩下的要支援朝廷。

    其实大家都明白,是他自己截下收租子了,但一说修官道,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村民自然就没说什么,只要有账就不怕算,估计管道修完之后,以前所谓的欠债也应该还清了。

    甚至大家还主动帮忙修官道,但是路修通了,却看不到帐目。有人要求王自在把帐目交出来,给大家看看时,王自在说自己喝酒喝大了,所有帐目都丢了。

    至于之前的债务,王自在矢口否认他截取款项,欠账依然还在,后来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王自在的劣迹,远远不止这些,施韦派人到下面去调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村里也是如此黑暗的一幕。

    上面下来的公文,只要是通知减税免税的,到了縣衙一级,基本上被隐瞒下来,公文就不下达了,该收税一样收。

    所有的税照收不误,而这些村里的乡吏,就成了他们作恶的得力帮凶!

    施韦将这些铁证,毫不隐瞒地上报给荆州时,徐茂先真的愤怒了,他决定铁腕出手,严励打击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恶杀这股歪风邪气!
………………………………

第424章 黑心医馆(上)

    杏花村的事件,查处了一大批人,徐茂先也因此,再次重设了州令公堂,为广大百姓提供便利的诉状机会。

    徐茂先万万没有想到,州令公堂刚刚开设一天,投到的第一张状纸,居然是荆州城鼎鼎大名的金郎中,说有人在医馆闹事,把医馆的收账柜台给砸了,还打伤了一名大夫。

    处理这件事情的是王麟,王麟当时也没有把消息告诉州令,只是通知了荆州典狱去处理这事。没想到典狱的人赶到医馆的时候,说自己无能为力,又一个招呼打到了典史颜昭义那里。

    颜昭义正和几个朋友在喝酒,接到消息时,立刻就放下酒杯,亲自赶到了金郎中的医馆。颜昭义万万没想到,砸柜台的那位居然会是董长顺。

    虽然董长顺没有穿官服,刚才来处理这件事的捕快中,还是有人认出了他。徐茂先的嫡系谁敢得罪?因此也不敢处理,就把这事直接捅到了荆州典史那里。

    董长顺是徐茂先的嫡系,颜昭义当然明白其中的关系。看到董长顺在医馆里发飚,他尴尬地笑笑着走过去,递过来烟丝,道:“我说董老弟啊,什么事让你发这么大的火?”

    颜昭义看到这医馆柜台和门脸,被董长顺砸了个稀巴烂,听说还有一个大夫被董长顺打了,具体伤势尚不太清楚。

    颜昭义此刻心里就有想,希望董长顺这次师出有名,否则就是有徐大人护着,只怕也难逃处罚。

    现在荆州城里,徐茂先查处了很多的人,自然也得罪了很多人。他们都巴不得看着徐茂先,或者他下面的某个人弄出点事情来,这样就有了做文章的机会。

    董长顺很生气,也没跟颜昭义解释,只是叫颜昭义自己去问金郎中。

    金郎中听说荆州典史都来了,亲自从暗处冒了出来,却见颜昭义对刚才这个砸医馆的人很客气,他心里就没底了。

    也不知道对方的来路,今天发生的事情,金郎中心里有数,但是董长顺火气太大,闹得这么邪乎,他不得已就报了官。

    刚才有人跟他说了,捕快来过了,但是没有人敢把这个砸医馆的人怎么样,于是他就估计这人,是不是有背景。

    没想到董长顺看到金郎中出来之后,火气依然这么大,指着正朝这边走来的金郎中,冲上去一把提起对方的衣领,励声吼道:“如果今天的事,不给老子个说法,老子就把这医馆,夷……为……平……地!”

    颜昭义立刻上前,劝住了董长顺:“老弟、老弟,你不要激动,且慢动手啊!”

    董长顺推了金郎中一把,朝颜昭义吼道:“我能不激动吗?人都死了!”

    董长顺连他的面子都不给,颜昭义脸上就有些不好过。但听到董长顺那句话,他才感觉到事情闹大了。难道董长顺有什么亲戚在医馆出事了?

    果然,一个刚刚出去的捕快,跑过来在颜昭义耳边嘀咕了几句。颜昭义脸色变了变,立刻就沉了下来,冷冷地对金郎中道:“金郎中,那名接生的大夫在哪?必须把他交出来!”

    金郎中哪里敢把人交出来?那名大夫刚才被董长顺打了个半死,现在正躲在仓房里不敢出来见人。

    颜昭义知道他的担心,便劝着董长顺:“老弟啊,先到我那里坐坐,既然这事发生在荆州城,我自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

    董长顺点点头,对颜昭义道:“那就多谢颜大人了,卑职这就叫人走!”

    “不忙,安心在这里住下就好,要是再出什么差子,你找我就成。再说她现在刚刚出了这事,走来走去,对她也不好是吧?”在颜昭义的劝慰下,董长顺才上了马车,跟颜昭义到了荆州典狱。

    徐茂先正在堂议,听说董长顺在金郎中的馆里打了人,他就暗自皱了皱眉头,董长顺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鲁莽?不用多说,几天后的荆州通文上,肯定会出来一些不好的言辞。

    于是,他立刻就叫碧锋去了解详细情况。

    碧锋赶到医馆后,董长顺已经被颜昭义叫走了,他在医馆的病房里,看到了董长顺的弟弟董长标。

    董长标的情况,与碧锋当初有些类似,刚刚从军营里负伤出来,送到了塘平府经略司,给李秋仁手下当差,去年成的亲。

    刚好赶上媳妇快要生了,想着家里条件也不差,找牛婆子接生有风险,他就联系了董长顺,要他派马车送一下,去荆州金郎中的医馆。

    董长顺当时也没空,只派了马车,叫董长标自己过去,董长标就把老婆,送到了荆州城金郎中医馆。来到医馆之后,总算是托关系住了间上房,但是医馆迟迟不肯接生。

    因为董长顺一直没忙完,也没跟卢本旺他们打招呼,就让弟弟一个人守在医馆,说自己明天再过来看他。谁也没想到,董长标老婆在当天晚上就要生了。

    大夫说要难产,然后就暗示董长标,要他打个红包。董长标当时手里没多少银子了,百八十两的人家看不上,他就说等孩子生下来,尽快补齐。

    可大夫偏偏不答应,派人催了三次,说如果没有红包,他们不能保证大人小孩的命。董长标当时就把身上剩下的所有一并递了过去。

    红包是递过去了,可大夫却哼了一声,说这家人太小气了,这句话是董长标老婆,在产房里听到的。

    快接生的时候,董长标老婆虽然使了一些麻醉散,但人很清醒,她告诉大夫自己快不行了,感觉到要生了,求大夫快一点,可大夫却拖拖拉拉,半天没有使出真功夫。

    董长标老婆又对女药童催了几次,一个药童回答,医馆里生孩子的又不只你一个,大夫也忙,一会就轮到你了。

    过去一个时辰后,接生的大夫才慢慢吞吞地过来,说麻醉药效过了,要进行第二次麻醉。于是又等了近一炷香,药童才将麻醉散的药包拿来。

    前后折腾了一个半时辰,等到二次麻醉后,才开始正式接生。等接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董长标老婆感觉到自己快挺不住了。蒙蒙胧胧中听到大夫说什么大出血,大人小孩只能保一个!
………………………………

第425章 黑心医馆(中)

    董长标老婆当时就晕了过去,再后来的事情,她什么都不知道了。

    董长标等在产房外面,看到接生的人进进出出,而自己老婆进去这么久,快两个时辰了,依然没有动静传出来,他顿时急了。

    刚好这时,产房里传出消息,说老婆大出血,小孩大人只能保一个,问他要保哪个?

    这一下,傻子都会选择保大人。

    等女药童进去之后,又过了近半个时辰,才产房里室里传出来消息。施救很成功,大人安然无恙,不过肚子里的小孩,因为在里面憋得太久,不在了。

    董长标当时就气懵了,发了个笺条给董长顺。董长顺赶到医馆的时候,一气之下,把医馆给砸了。又把那接生的大夫狂揍了一顿。

    现在医馆活死不承认自己索要过红包,只是说这是一起无法避免的惨剧,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为董长顺家保住了大人,否则大人小孩都有危险。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董长顺是办案出身的,这中间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要稍加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的疑点。

    一个乡下的老牛婆子都能做好的事,为什么要进行二次麻醉?产妇都躺在产房里了,接生大夫在前面的一个多时辰内,迟迟不肯接生,他又在等什么?

    只有董长标知道,人家在等红包,但是当时董长标身上已经没有银子了,送了一百两进去,也没有能挽救孩子的一条命。

    在董长标老婆生小孩之前,所有的准备已经就绪,孕妇也一切正常,在接生之前,医馆出来的说法,也没有古怪的地方,偏偏在进产房之后,大夫催了三次红包未果,就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董长顺很气愤,要不是自己当初觉得,金郎中的医馆名气大,远比乡下的牛婆子靠谱,这才极力推荐弟弟把老婆送过去,谁想这样的悲剧就发生了。

    颜昭义也得知了整个事情的原委,但是医馆已经极力否认,整个事情与索取红包有关,他们说医馆所做的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办事的。

    但是第三天的荆州通文上,还是报出了董长顺在医馆里打人,砸医馆的事情。

    荆州典狱已经介入此事,彻查整个事情的原委。

    卢本旺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拍着桌子吼道:“董长顺,你他娘要是搞不死那个接生大夫,你就不要在衙门口混了。要我做什么,你说吧!要不我叫卢本强,带几个人跑一趟,把那小子的活埋了,让他也尝尝草菅人命的滋味!”

    为了董长顺打人的这事,徐茂先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事情摆平,但是董长顺还是背了一个不好的名声。

    那名接生大夫,在人证物证面前,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索要红包的事实。也承认了自己在接生过程中,带有严重的个人怨气,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

    但是他打死也不承认,自己这种行为属于犯了律法,更不要说草菅人命,这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个世道,大家早已经习以为常。

    最后,那名接生的大夫,成功钻了一个空子,大明律例确实没有说医馆必须救人,即便是给了诊费,也只能按照见死不救,有违医德来说教。

    如此不公,徐茂先终于暗示了一下,虽然没有明说,但州令大人一出面,事情就变了性质,那名大夫最后被黥面,脸上刺了一个大大的娼字,又施剜刑,生生削掉一条小腿肚,下半辈子算完了

    医馆向病人亲属索要红包的事件,被通文披露了出来,很多百姓纷纷出来指证,金郎中的医馆一时名声狼籍,被迫关门歇业,金郎中不知所踪。

    医馆向病人家眷索要红包的内幕被披露,而且这次直接影响到分管这块的医药司衙门口,有人披露,就有人阻止,一些人开始坐不住了,极力的捂盖子。

    而掌管通文的那些司乐们,更加疯狂地挖掘内幕,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

    于是,又有更多的内幕被批露出来。

    董长顺打人事件,也因此由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医馆里的那些事情,很多百姓身受其害,而且有冤无处诉。

    现在的大明朝,穷人有病看不起,老百姓深受其害。徐茂先也早就想借势整理一下这烂摊子,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机会。

    本来通文报出的这些事,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对各地的医馆来说,属于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坏就坏在那个接生大夫人品太差,胃口又不小,见钱眼开,一直拖到产妇熬不住的时候,他才开始接生。

    可这个时候,肚子里的娃娃已经不行了,他们就随便捏造个口供,说孕妇大出血,大人小孩只能救一个。当然,一般的家眷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选择了救大人。

    原本这件事情可以掩饰过来,没想到碰到了董长顺这个行武出身的火爆性子,身份背景又雄厚,把人打了一顿不说,还砸了医馆。连金郎中都在这一次事情中,被迫放弃产业,灰溜溜的远走他乡。

    在这个行当里,金郎中医官只是冰山一角。

    但令人很奇怪的是,徐茂先在整个事情中,一直保持着少有的低调。有人就暗自猜测,是不是因为董长顺于过冲动,太急燥,徐大人才不说话,免得别人说他护短。

    而徐茂先也只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暗示了马蓉莲,让太常府不停在挖掘内幕,直到把所有牵系到的人,全部挖出来为止。

    事发后一段时间,某夜酉时,徐茂先正在家中看书。

    马蓉莲站在门外发笺条,小心翼翼地问道:“徐大人,今晚有空吗?能不能担误您一炷香,我有重要情况向您呈报。”

    徐茂先在别人眼中,是个很奇怪的官,一不收礼,二不用下人,三不住豪宅,但凡登门拜访者,唯有先发笺条自行通禀,至于见不见,那就看徐茂先的心情了。

    而此刻的马蓉莲,就站在徐茂先家的门外,暗自思考着。

    自从徐茂先把马蓉莲弄进荆州太常府之后,马蓉莲在他面前就小心翼翼的,也不敢卖弄风情。她每次去见徐茂先的时候,连妆都不敢化,尽量让自己平庸一些。

    马蓉莲是个聪明人,知道有徐茂先这棵大树,以后就不用再出卖身体,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她相信只要把徐茂先吩咐的事办好了,以后想吃香的喝辣的,并不是什么难事。
………………………………

第426章 黑心医馆(下)

    良禽择木而栖,堂姐夫李秋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马蓉莲在徐茂先吩咐的事上,特别卖力。今天她又挖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找到了一个熟知医馆内幕的人。

    这个人正是金郎中的首席门徒,因为看不惯那些黑心勾当,在良心地遣责下,他决定勇敢地站出来,将医馆里那些黑暗的内幕,彻底地公诸于世。

    现在太常府挖出的内幕,不过是医馆内幕的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非圈子里的人氏,绝对是无法知晓的事。

    因此,马蓉莲找到这个人之后,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徐茂先。接到马蓉莲的笺条,徐茂先就知道,她肯定又发现什么新的内幕,于是他就叫马蓉莲自己从侧门进来。

    没过一会,马蓉莲就出现在后门,轻轻敲响了门环,徐茂先亲自开门,看到素面朝天的马蓉莲,不由微微一愣。没想到马蓉莲,居然也有不化妆出门的时候。

    这是马蓉莲第二次单独来徐茂先的住处,她学会了自己倒茶。徐茂先在荆州城的这个临时住所,除了他自己一人之外,还是那么单调,连个下人都没有,她自然不敢奢望州令大人,会给自己沏茶倒水。

    端了杯茶过来,马蓉莲就坐在徐茂先对面,穿着性感撩人的旗袍,有些尴尬地并拢了一下。徐茂先注意到这个动作,端起茶杯喝了口,淡淡地问道:“最近有什么进展没有?”

    马蓉莲这才拿出手记,把了解到的情况,跟徐茂先做了呈报。

    原来,医馆里的内幕简直是骇人听闻,而且很多的事情,外行根本看不出来。医馆里有暗规,大夫每个月都必须完成多少任务,才能拿到足额的俸银。

    每个大夫的收入,与他们完成的任务数量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超过定额任务的医馆大夫,将可以从超出部分拿到相应的额外报酬。

    这就使得一些大夫在治病的时候,没病说有病,小病说成大病。一个小小的伤寒,原本几十个铜板的药就可以解决的事,他们二话不说,直接用最好的药材,收最贵的价格,不掏出个几两银子,患者的病就是瞧不好。

    尤其是小娃娃伤寒,或是痢疾这类的常规小病,没十天半月,别指望给你药到病除。

    马蓉莲从那个大夫那里了解到,金郎中的医馆规定,凡是大人小孩重伤寒,最码起开除一个月的汤药计量。因此,一些大夫,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留下这些病人。

    前七天,每天给病人吃一些带苦味的豆子汤,后八天,才渐渐用上小量的伤寒药。这就是,同样一个小小的伤寒,乡下野郎中三天可以治好的事,到了荆州的大医馆就要十天半月。

    而且这种例子,得到了大部分医馆的认可,很快就达到了共识。拖延治疗时间,增加病人治疗药费,这只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其二,很多大夫在开方子的时候,尽可能地觅药价高的开。医馆也给大夫们定了一条原则,女人隐疾,多开止痛汤药,附带开一些根治的良药。

    其实,哪个女的没个这样那样的问题?哪怕是个好人,到了医馆,她也能被瞧出病来,止痛汤药又吃不死人,并且见效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且吃过止痛汤药后,见身子舒服了,一般人就都信以为真,果然是良药,于是跑医馆便更加勤快了。

    其三,风烛残年的老人,多开滋补类的汤药。

    现在民风条件好了,哪个人不怕死?补药吃不死人,能开多少就开多少,不要怕没有人掏银子,这世道惜命不惜财的毕竟少数。

    其四,对于重伤重病的患者,问题不致命的,也要告诉家眷会死人的。尽可能把问题说得严重,哪怕是腿折胳膊断,医馆方也会事先声明,治死人与医馆无关。

    林林总总,马蓉莲记在本子上的,大概有三十几条,这些还不止,一般病人在治病之前,大夫都会暗示病人家眷要送红包。

    有些胆子大的大夫,甚至会明码标价的开口,你必须给多少银子,否则无法保证患者性命。

    尤其是孕妇临盆的时候,大夫通常都会向家眷索要不菲的红包,比如一般的縣城,如果生个女娃娃,十两二十两看着办,生个男娃娃,五十一百的也要的出口。

    而到了荆州这一级别,价码自然翻番的厉害。

    董长顺弟弟就是这样的遭遇,大夫见董长标衣冠楚楚,非富即贵,索性心里把价码定在三百两上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