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可以更强-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皇帝李恪,倒不是说他做皇帝不行,而是因为李中华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影响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既然自己身为尚书省的左仆射,放在后世可是相当于总理级别的位置,提出这样的改革方案,这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只要皇帝肯支持这个改革方案,那么这个改革就一定能够进行下去,就算会有不少的阻碍,李中华也相信,总会有办法克服的。
现在的制度,从秦皇汉武开始,就已经存在了,想要打破这种制度,更换成另一种制度,很多的官员当然是一时难以理解了。
不要说其他的官员,就是皇帝李恪,也是一时难以理解。
不过李恪知道一点,那就是李中华绝不会害自己,这一点李恪是绝对相信李中华的。
李中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向李恪讲解制度改革的种种好处,以及自己的执政理念。
不仅官员体制要改革,就是军队建设也要改革,军权必须永远掌握在朝廷手中,地方上除了乡勇民兵之外,不能够有正规部队。
各地的驻军,由朝廷统一节制,从南方征兵到北方服役,从北方征兵到南方服役,各地的朝廷驻军,都不是本地方的兵员,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军队叛乱的发生。
官员也不能在他的家乡任职,避免因为官员的亲属,导致官员处事不公,也避免贪污腐败的发生。
另外!对于已经明确内附大唐的少边地区,比如吐谷浑,契丹,溪人,突厥,安西四镇等,要改土归流,实行流官制,建立学院等基础设施,教他们说汉话,让他们和汉人通婚,对他们进行汉化。
另外!李中华还建议鼓励朝廷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鼓励大家经商,发展经济,增加朝廷的税收。
有了商人提供的大量税收之后,可以考虑减免一些农业上的税收,减轻农民的负担。
另外,李中华还打算建议成立大唐中央科学院,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如果能在大唐发出电来,造成出蒸汽机,修条铁路连接长安和大唐各地,坐着蒸汽火车,往返于长安到大唐各地之间,仅仅只是脑海中想一想这样的画面,李中华都会觉得很激动。
虽然想要实现这些,绝对不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就能够做到的,但早一天开始培养人才,便有早一天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
李中华对未来的宏大构想,令皇帝李恪也感到激动万分,所以他是打算无条件的支持,李中华的改革计划。
有了皇帝的支持,想要办什么事情,都变的容易的多了。
毕竟这是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叫你死,你都不能反抗,还要谢恩,皇帝要叫你办什么事情,你敢反对吗?
就算是有不怕死的谏臣反对,但皇帝铁了心的要办一件事,谏臣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谏臣可以不怕死,但是死要死得有价值,至少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如果是死的毫无价值的话,那谁也不会愿意死。
李恪的皇后姓杨,人称杨皇后,也是前隋皇族中人,尽管隋朝早已亡国了,但杨氏并没有没落,所以杨皇后的身份,也算得上是10分珍贵的。
事实上,杨皇后并不是李恪做吴王时的原配王妃,而是原配王王妃死了之后,续取的王妃。
之前的吴王李恪,也算是一个苦逼的男人了,王王妃的出身,做人也是十分的不凡,出身于大原王氏,谁敢说她出身不好。
可这个王氏是一个十分善妒的人,不仅自己生不出孩子,也不准别的女人,为吴王李恪生儿育女,可谓是十分的霸道。
而且还蛮不讲理,手段更是狠辣,曾经有吴王府的姬妾,怀上了吴王李恪的孩子,结果都遭了这位王王妃的毒手。
萧皇后是个有福之人,也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嫁到吴王府之后,几乎是每年生一个,这几年为李恪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她的长子会成为太子,下一任的大唐皇帝。
可是杨皇后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于是来找她的婆婆,杨太妃倾诉。
尽管杨太妃是皇帝的生母,但长孙太后才是先帝的原配发妻,也是先帝的唯一皇后,所以先帝驾崩之后,新皇登基,接照规矩,还是要尊长孙氏为皇太后。
原来李恪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便要充实后宫,新纳了一个妃子,被封为萧妃,乃是萧氏所出。
萧氏当然也不简单了,前朝出了个萧皇后,本朝的萧瑀,那也是个大臣,而且萧氏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士族,底蕴深厚。
关键是现在这个萧妃,十分的受宠,令杨皇后备受冷落。
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身为皇后,这一点气度,杨皇后还是有的。
可关键是这个萧妃她持宠而娇,竟然连她这个后宫之主的皇后,都没有放在眼里,一点都不尊重,还出言不敬,讥讽杨皇后。
杨皇后尽管脾气再怎么样好,这个也是不能容忍呀!而是一时气愤之下,甩了萧妃一个巴掌。
萧妃哭哭嘀嘀的,跑到皇帝李恪面前,告了杨皇后一状,而且还添油加醋的,尽把责任往杨皇后身上推。
皇帝李恪正宠爱着萧妃,见到萧妃脸上的巴掌印,又听到萧妃一番添油加醋的挑唆,便十分的来气。
不过杨皇后毕竟是皇后,六宫之首,后宫之主,出手打了萧妃一巴掌,皇帝李恪也不好说什么,更不可能为了帮萧妃出气,把杨皇后叫过来,让萧妃把这一巴掌还给杨皇后。
但皇帝李恪也不能不表示一下,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话,那岂不是大家都当自己不存在了?
于是皇帝李恪便故意的冷落了杨皇后,天天留宿在萧妃的寝宫内。
这就让杨皇后很不好受了,而且后宫中还传出了一些流言蜚语,说什么陛下打算废后了,准备立萧妃做皇后了。
这要是自己的皇后之位给废掉了的话,不仅自己下场堪忧,自己的几个孩子的未来,也会堪忧的呀!这让杨皇后的心里,怎么能不着急呢?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73章 皇帝也不好当
可是杨太妃又能够想出什么办法,帮助杨皇后呢?她也只能是口头上答应杨皇后,找机会和皇帝儿子谈一谈,劝一下儿子,顾及一下杨皇后的感受。
儿子早就已经长大了,而且又当了皇帝,那里是杨太妃这个母亲,能够管得了的,若是在普通的百姓家中,或许还好说一些,可这里是帝王之家,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李世民以仁孝治国,新皇李恪当然也延续着这种治国的理念,每天早上下朝之后,都要去看望一下长孙皇太后,以及杨太妃。
杨皇后按杨氏族中的辈份算,也算是杨太妃的一名侄女,于情于理,杨太妃当然更愿意站在杨皇后一边,为杨皇后说话。
而且萧妃进宫之后,对杨太妃的态度,也远不及杨皇后,所有杨太妃更希望,杨皇后的地位能够稳故,不想让萧妃得宠,心里也担心儿子会因为迷恋萧妃,而闹的后官不和。
后宫如果不活的话,对于皇帝处理朝政的事情,也是会有很大影响的。
第二天,皇帝李恪下了朝之后,照例先去探视了一下长孙皇太后,之后又去探视生母杨太妃。
杨太妃对于儿子做了皇帝之后,仍然记得每天来探视一下自己,心里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陛下!这几天怎么不见皇后和你一起过来呀?”杨太妃满脸带着笑容的问道。
“母太妃,儿臣这几天散了早朝之后,便直接过来了,难道这几天,皇后都没有来探视过母太妃吗?”皇帝李恪微微的皱起了眉头说道。
如果杨皇后因为生自己的气,就不来探视自己的婆婆,那就太不应该了,李恪在心里想道。
“那倒不是,皇后每天都会过来探视一下本宫,只是陛下勤于政务虽是好事,但后宫和睦也不可忽略。
杨皇后进了齐王府后,便一口气为陛下生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实在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女人。
陛下本来没有机会成为太子,却意外的当了太子,又顺利的继承了皇位,那说明杨皇后那是一个有福之人,有旺夫之相,陛下应该好好的珍惜她,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贪欢,而做出对不起杨皇后的事情。”杨太妃语气有些严肃认真的说道。
“母太妃教训的是,儿臣一定谨记在心。”
李恪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杨皇后来到母太妃这里,告了他一状,要不然,母太妃又怎么会突然说出这番话来?
李恪心里很是不高兴,本来心里还对杨皇后,存有一点愧疚之心,现在对杨皇后的这一点愧疚之心,也消失的一干二净了。
自己贵为天子,后宫充实几个妃子,难道有什么错吗?比起父皇的后宫,朕的后宫佳丽,可是少了很多的。
李恪心里可没有认为,自己故意冷落了杨皇后,有什么不对,反倒是认为,是杨皇后在搬弄是非。
自己最近是对萧妃宠幸的多了一些,但身为一个男人,又是皇帝,面对萧妃那样的美人,喜新厌旧不是很正常的吗?有什么错的。
从杨太妃的寝宫出来后,李恪的心情烦闷,无心处理政务,便带着两个随身太监,出宫去散散心去了。
每天面对一大堆的,好像永远也批不完的奏折,皇帝也不好当啊!
李恪的心里本来就非常的烦躁,而萧妃的出现,曲意承欢,似水一样的柔情,甚至连说话都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令回到后宫的李恪,觉得心情分外的放松,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萧妃精心布置的情网中。
杨皇后是以其出身高贵、淑静贤德而被立为皇后的,她的确美丽端庄,但在李恪的眼中,却美丽的脸像个石膏像,极少有表情,更难见到其笑容。
因其出身名门,又多了一份目空一切的高傲,美丽的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尖,眼睑总是低垂着,毫无声色,像个死羊。
她假意顺从高宗,又似乎拘泥过了头,使高宗感到厌倦,况且她又是关陇大族的后人,杨氏的隋朝虽然亡了,但杨家仍然属于关陇大族,是个大门阀。
有杨皇后在李恪身边,使李恪这个皇帝,也成了被监视的对象,不得不小心翼翼。
在朝堂上,那些老臣为尽责任,总是无休止地劝谏;回到后宫,李恪面对皇后,也还是得小心谨慎。
他前后应付,不得要领,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儿皇帝。
李恪像个孩子一样,家长看的太紧,让他找不到逃避的地方。
萧妃的出现,就让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
李恪从身上掏出了一张纸,看着纸上的诗句,不由的潜然泪下。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长下泪,
开箱验看石榴裙。
下面的角落里,署名处写着一个“金”字。
李世民病重期间,为了尽孝心,也为了顺利继承皇位,身为太子的李恪,一直衣不解带的伺候着李世民。
当时的长孙皇后,因为担忧李世民的病情,亲力亲为的伺候着李世民,最后自己也累倒了。
而是贴身侍候李世民的人,换成了才人金无双。
金无双便是从新罗来的无双公主,只是无双公主的父王,早就已经不是新罗王了,她这个所谓的无双公主,自然也就不再是公主了。
当时的太子李恪,对金无双惊为天人,一见之下就着迷了。
金无双眼见李世民这个老皇务,己经是快要不行了,已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感到担忧,见太子李恪见到自己之后,整个人就像傻了一样,连魂都快要丢了,哪里还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李恪身为李世民和杨妃的种,长得自然是英俊潇洒,反正不会太差,关键是年轻呀!还不到三十岁,又是太子。
太子是什么?那可是将来的皇帝。全无双如果在老皇帝李世民死后,还想要有什么出路的话,这个太子李恪便是她唯一的出路。
金无双是个有心计的人,这辈子要说她爱过谁?恨过谁?那估计只有一个人,令她又爱又恨,这个人就是李中华。
如果当初李中华把她留在身边,她就不会进宫,嫁给一个比自己父王岁数都要大的老皇帝。
如果早知道李中华,会帮助那个女王对付自己父王,那自己又何必跳到这苦海中来。
如今自己白白的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却什么作用都没有,金无双又岂能不恨李中华?
根据大唐的惯利,老皇帝驾崩之后,像她这样没有为皇帝生过一儿半女的女人,最终都会送去皇家寺庙中出家为尼,一辈子常伴青灯古佛。
金无双当然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一辈子都看不到什么希望。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74章 先皇忌日
(求双倍月票)未来的新皇帝李恪,便成了金无双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除了将来注定要做皇帝的李恪,没有人能够改变她的命运,老皇帝睡过的女人,谁敢有胆子去碰,难道不怕会被诛杀九族吗?
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两个人很快便暗通款曲了起来。
真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活活给气死的。
李世民驾崩之后,太子李恪顺利的登基当了皇帝,因为刚刚登基,每天忙的脚不沾地的,说句心里话,他都已经几乎忘记了金无双这个女人。
刚刚登基称帝的李恪,当然不敢那么大胆的,将金无双留在宫里,否则的话,那个就真的是一个大大的笑话了。
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的话,那么他能不能够顺利的登基,登记之后能不能够坐稳这个皇帝,还真的是个问题。
金无双和后宫中其他没有子女的女人一样,被送进了感业寺,削发为尼,终日敲着木鱼,念着往生经文,为老皇帝超度祈福,吃着发霉发臭的食物,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李恪即位后,忙得像打仗似的,一方面,他要办理父亲的丧事;另一方面,他要处理一大堆军国大事。
这些事情,他都很陌生,需要紧忙学习,紧急处置。对于军国大事,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放松,因为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超级大国,他必须高举父亲治国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父亲“仁政爱民”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以德治国观,把大唐建设成为一个高度富强、文明、发达的封建主义国家。
其实李恪并没有忘记金无双,也没有忘记自己对她的承诺,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的人。
李恪也想把金无双留下来,但他暂时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有难言的苦衷。
李恪的难言苦衷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把金无双留下来,同李世民把薛婕妤留下来,完全是两回事。
李世民把薛婕妤留下来是为了工作,李恪把金无双留下来,却是为了保持私情,可他们的私情见不得天日,并为传统伦理道德所不齿,因此李恪并不敢把金无双留下来。
第二,李恪虽然是最像李世民的皇子,但由于不是嫡生子,长期受到了李世民的敲打和压制,李世民给它取名为恪,意思就是要他恪守本份,不该是他应该得到的,不要有非份之想。
这也倒致了李恪的性格,完全被压制了,变得行事谨小慎微。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虑再三,瞻前顾后。而把父亲的女人留下来,是需要勇气和霸气的。
李恪既缺乏他父亲李世民那样的气魄,又要顾及舆论的影响,因此他还是不敢把金无双留下来。
第三,李恪刚刚即位,皇位不稳,加上性格长期受到压制,所以一直受到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控制。
这些大臣是绝不会允许李恪胡作非为的,李恪又顶不过这些大臣,他唯一能够信任倚重的李中华,又还在辽东没有回来,所以只好夹着尾巴做皇帝,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他不敢把金无从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此说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恪真是不敢把金无双留下来。其实,他心里很痛苦,他知道金无双一定很伤心,但伤心总是难免的,谁让他们曾一往情深呢?
金无双对李恪仍然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恪,期盼李恪。思念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感动。
写了情诗,还捎上一条石榴裙,顺便勾引一下李恪,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
情诗写出来后,是要送给李恪看的。虽然不清楚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这封书信是怎么样送出来的,而且送到了李恪的手中。
现在李洛手中拿着的书信,便是金无双写好之后,想尽办法送到李恪手中的。
李恪即位后,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怠慢。正因为此,他才忽略了金无双。
可看了金无双的这首诗(也许看到了那条石榴裙)后,李恪的心一下揪紧了,她是我深爱的女人啊,我怎么把她忘了呢?
如今,她跌进了万丈深渊,我却无动于衷,真是该死!何况朕对她曾有过承诺。
她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这般思念我,真让我感到愧疚!不能再让她受委屈了,一定要去看看她,把她接回宫!
李恪刚刚作出这样的决定,就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抨击,因为他不能立刻去见金无双。
李恪当初之所以不敢把金无双留下来,有三个原因,如今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也有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要守孝三年,大唐的规矩一般是二十个月,在这三年期间,只有在父亲忌日这天,他才可以入寺进香,才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见到金无双。
但仅有这样的机会还不够,前提条件是需要李恪在父亲忌日这天,选择去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进香。
而二天后,便是李世民去世的一周年忌日,可是李恪却还没有想到,用一个什么样的理由?选择去感业寺进香,并且避开跟随左右的朝中大臣们,和金无双见上一面,以慰两人的相思之情。
历史有着很顽强的意志,虽然李中华阻止了晋王李治登基称帝,拦住了武则天进宫陪王伴驾,几乎完全改写了历史。
但李恪也是李世民的种,金无双的野心也不比武则天差,两个人完美的遇上了,便成了历史上李治和武则天的翻版,虽然人物改变了,但是故事依然还是那样的故事。
而关于这一点,李中华却是一点都不知道。
先皇的周年忌日,在朝中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作为六部之首的尚书省左仆射,李中华当然要陪同皇帝李恪,一起出席祭祀活动了。
两天后的早上,天气非常的不错,对于先皇忌日的祭拜活动,非常的有利。
祭拜活动按照以往的惯例,由礼部主持,原本礼部最多派个侍郎主持也就够了,可礼部尚书许敬宗,却亲自主持了这个祭祀活动。
不得不说,许敬宗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是很好,说他是个十足的小人,也并不为过。
不过此人到是正经的科班出身,还是很有一些真才实学的,至少对先皇的祭祀活动,主持的有模有样的,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所有的祭祀环节,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最后一个环节,按照以往的规矩,是前往皇家寺院敬香拜佛,求佛祖保佑先皇的。
皇家寺院当然不止一家了,但这种正式的祭祀活动,通常都只是其中的那几家而已。
然而,皇帝李恪却突然宣布,要前往感业寺敬香拜佛,至于原因,那是因为先皇托梦于他,要他前往感业寺敬香拜佛。
身为儿子,当然要谨守孝道了,这个理由,在场的大臣,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李中华也没有在意,反正到哪个寺庙敬香不是上香,在哪个寺庙拜佛不是拜佛,既然皇帝都说了,是先皇托梦给他,要他前往感业寺敬香拜佛,那大家就都跟着皇帝,去感业寺敬香拜佛,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75章 未来的危险
到了感业寺之后,按照惯例,敬完香,拜完佛之后,皇帝陛下需要在寺中小歇片刻。
李恪作为先皇的儿子,感业寺又是先皇的女人们出家修行的寺庙,既然来了,自然是要以晚辈之礼,代替先皇关心一下,这些女人在感业寺过得怎么样了?
这可把感业寺的一众僧尼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可是他们又没有什么办法,找不到理由来拒绝,皇帝对先皇女人的关心。
这些先皇的妃嫔,在宫中时过的生活,穿金戴玉,锦衣玉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大把的太监宫女帮他们做,除了伺候皇帝之外,她们可以说是衣来伸手一,饭来张口。
来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之后,肯定是不可能让她们,继续过那种日子的,这些妃嫔受了不少的委屈,那也是肯定的,心里对感业寺不满,也是不可避免的。
能够进宫成为妃嫔的人,其实大都是有些来历背景的人,不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就是某个大家族出来的。
她们既便是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除了不能和宫里面比,吃穿用度也不会太差,至少没有人会为难她们,给她们气受。
不过总有一些民间出身的,还有一些番属国进贡给皇帝的妃嫔,因为他们身后并没有什么可以撑腰的人,受一些气,被寺中资格比较老的人欺负了,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为了避嫌,也为了避免尴尬,新皇帝基本上是不会再过问,这些老皇帝的妃嫔,出家之后的生活,更不要说是亲自来寺庙里,看望她们了。
可是李恪这位新皇帝,他偏偏就来了,不仅如此,还要召见己故老皇帝的妃嫔。
如果是见其他的妃嫔,感业寺的僧尼们,倒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是新皇帝偏偏召见的人,是新罗来的金无双,一个封号仅仅只是才人的金无双。
这感业寺中,除了少数几个有道高僧和师太之外,没有欺负和刁难过金无双人,还真的是不多了,听到金无双被新皇帝召见,很多人都吓得面无人色了,嘴里不断的念着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其实感业寺的这些僧尼们,实在是有些多虑了,此时的金无双,那里有那个心思和时间,去告他们的状,倾诉自己所受到的委屈。
难得见到新皇帝李恪,金无双当然要尽情的展现自己,柔情似水的一面,以及自己对新皇帝李恪的一片思念之情了。
至于自己在感业寺中所受的这点委屈,和自己的美好未来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不过这些也并不代表,她就已经忘记了,感业寺中所遭受到的委屈,只是事情有轻重缓急,等到自己重新回到宫中,得到新皇帝的宠爱之后,还怕没有机会,报今日在感业寺所受之辱吗?
两人在房中说了一些什么?又做了一些什么?谁也不清楚。但见面之时,金无双大哭了一场,确是肯定的。
两人久别重逢,欢爱之后是分别,估计皇帝李恪又给了金无双什么承诺,也给了金无双什么希望,从房间里出来之后的金无双,虽然有些失望的神情,但脸是红润,脸带若有若无的微笑,显然是已经看到了什么希望?
李中华正想着,找李恪谈一点事情,正好便碰到了刚刚从李恪房间中出来的金无双,两人一见面之后,便相互认出了对方。
两人相对无言,曾经的无双公主,己经变成了现在的一名在感业寺中出家的俏尼姑,面对现在的金无双,李中华的心里多少有些心情复杂。
虽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金无双再一次的见到李中华,心情又何尝能够平静得了,只是当年的爱意,此时剩下的只有恨了,自己今日沦落如此,在金无双的心里,金是拜李中华所赐。
两人缓缓的错身而过,就像是两个形同陌路的人一样,谁也没有多说半句话,顶多只是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李中华慢慢的回头看了一眼,匆匆离去的金无双,总感觉到这一幕,似乎非常的熟悉。
“无双公主……感业寺,皇帝李恪……无双公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李中华心里不由的寻思着,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是被疏忽给疏忽了的,但怎么样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从宫中回到府邸之后,李中华仍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些心中不安的感觉,自己到底遗忘了一件什么事情?
按理说,现在的历史早就已经面目全非了,毕竟皇帝都己经换人了,长孙无忌也已经不在了,还能有什么自己遗忘的事情,会让自己感到心中难安呢?
更可怕的是,竟然让自己生出了一种危机感,似乎自己将来会遭遇什么危险似的。
人都是有第六感的,这种对于危险的感应,说不清楚,也道不明白,但这种感觉却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就因为这样有了这种感应,而避免了性命之危,躲过了一场灾难。
李中华觉得自己的感觉不会有错,只是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自己到底遗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又即将会有什么危机降临?
直到武则天来找他,见到武则天的那一刻,李中华才突然恍然大悟。
历史上的今天,武则天不就是在感业寺中出家为尼吗?而唐高宗李治,不就是借着李世民的周年忌日,到了感业寺中,与武则天私会。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推测,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孩子,就是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就已经怀上了的。
怪不得自己见到了无双公主,会对那种场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来这位皇帝李恪,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啊,至于金无双的手段,李中华更是早已领教过。
难到金无双也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也有成为女皇的气质,真要是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的话,那就真的是令人郁闷了。
以金无双和自己曾经的关系,若是让她成功上位了的话,那估计自己就真的是很危险了,怨不得自己总有一种危机感,原来这原因就在金无双这个女人身上。
“老爷!下个月初,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就要通行了,你看到时候是不是要请皇帝陛下,到现场去参加通行典礼的仪式。”武则天开口对李中华说道。
“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是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