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可以更强-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岛上的居民,都还非常的原始,习惯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岛上的居民手中,也有少量的金银,你要是允许他们用这些东西,来买你手中很多的食物,他们还不好意思呢!以为自己占了你多大的便宜似的。
若是让他们知道,在外面的文明世界中,凭他们手中的金银,可以买到很多很多的,美味可口的食物,他们一定会非常的惊讶,甚至于是不相信你所说的。
这也是耽罗国主,毫不犹豫的答应金不换的原因之一,唐军是真的对岛民非常友善的。
罗通一听完金不换所说的条件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么大的一座岛,新罗居然会打算出售给大唐,而且要价十分的低廉,仅仅只是要求大唐,供应新罗足够的粮食,直到明年粮食收获之前。
这样的条件,等于是什么条件都没有。
因为这些粮食,本来就是打算援助新罗,救济新罗老百姓的。
之所以暂时压在这里,只是因为之前,新罗的做法,令人心里很不舒服,同时也是压一压新罗的底气,看新罗那帮君臣,能够挺得住多久?才会来求唐军施粮救助。
只是没有想到,新罗居然会愿意用耽罗,这么大的一座岛屿,来交换唐军手中的粮食。
这个决定,罗通甚至都不用请示李中华,就可以马上作出决定,同意新罗用耽罗来交换粮食。
这一阵子闲着没事,其实罗通己经开着战船,沿着岛上的海岸线,巡视了几次,也在岛上走动过,对整座耽罗岛,都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是距离汉城其实己经很远了,和距离大唐的境内,也差不多了,如果在这里长期经营,派驻军队的话,对控制新罗,百济,高句丽,乃至是东夷诸岛,菊花国等,都十分的有利,是一个地理位置绝佳的地方。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4章 孝德天皇
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令李中华都有些哭笑不得。
耽罗岛的地理位置,自然是不用多说了,那绝对是非常好的,好的没话说了,李中华实在是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
一船一船的粮食,运到了新罗,新罗的危机也终于解除了,新罗王和他的大臣们高兴了,新罗的百姓们也不用饿着肚子了,李中华手中掌控着一个偌大的耽罗岛,也并不吃亏。
一个又一个的消息,传到了帝都长安,李世民也是大为高兴,直夸李中华就是大唐的一员福将。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想过,要对新罗怎么样,毕竟新罗一直表现的都很听大唐的话。
两国中间格高句丽和百济,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更没有什么领土上的争议。
虽然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一直表现的都很强势,谁要是敢不服的话,直接就派兵给灭了。
但如果别的小国表现听话,对大唐没有什么恶意,又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的话,李世民一般不会主动出兵,挑起战端。更不会动不动的就要灭了人家的国家。
所以对于新罗,大唐只会帮助他,对抗高句丽和百济,而不会想着要灭亡它。
高句丽和百济新罗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大唐也一直都是偏向于为新罗说话。
但是李中华在奏折中提到了,两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一旦大唐最终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大唐和新罗就会直面交接,到时候领土上的争议,是迟早难以避免的。
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又是新罗主动送上门的,耽罗必须要掌握在大唐的手中,这样以后,新罗就不敢对大唐起异心了。
李中华料准了李世民这个人,会为了他的大国风度,不接受新罗提出的好意,这才象他说明了厉害关系。
其实新罗地方又不大,还隔着那么远,李世民心里还真看不上那个地方。
所以如果不是李中华提前告知了他,得到耽罗岛之后的种种好处,李世民还真没有想过,要接受耽罗岛。
耽罗岛对于大唐来说,完全就是一块飞地,要是从长安派官员去治理他的话,估计都没有哪个人愿意去。
大唐君臣一番商议之后,直接把耽罗划给了辽东道,由辽东道节度使李中华,自行派人前去接管耽罗岛。
一场交易,在大家都乐见其成之下,迅速的完成了,自此之后,耽罗岛划入了大唐的版图。
这场交易要说谁不开心,高句丽和百济是肯定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最不开心的人,还有人比他们更加的不开心,他们就是耽罗岛对面的菊花国。
菊花国的历史,据说非常的悠久,具体建于什么年代,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关于以前的事,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直到第十五代天皇之前的天皇,似乎都只是个传说,并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此时菊花国的女天皇皇极天皇,己经主动的退位了,在她担任天皇期间,政权都掌握在权臣们的手中。
这个时候,数次推辞不过的轻皇子孝德天皇,已经接受了菊花国的天皇之位。
皇极天皇之所以退位,也是无奈之举,这都是因为权臣苏我氏,实在是太专横跋扈了。
轻皇子曾因不满苏我氏专权,以患足疾为名,不参与政治。轻皇子与中臣镰足,既藤原镰足过往甚密。
中大兄皇子既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诛灭苏我入鹿一族后,轻皇子即位,是为孝德天皇。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七月十日,皇极天皇四年六月十二日发生乙巳之变。
二天后,皇极天皇意欲让位于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辞让并推荐轻皇子。
轻皇子三度辞让并推荐古人大兄皇子,古人大兄皇子出家以示辞让。
于是皇极天皇退位,菊花国史上第一次皇位相让,轻皇子登坛即位,是为孝德天皇。
在此之前轻皇子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孝德天皇向皇极上皇奉上“皇祖母尊”的称号,册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册立间人皇女为皇后,册立阿倍小足媛和苏我乳娘为妃,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既内大臣的前身、长年留学大唐的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孝德天皇元年,孝德天皇在菊花国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取义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高句丽、百济、新罗的使者访问日本。
孝德天皇召对代行任那贡赋的百济使者。因为赋税不足,孝德天皇叱责使者。孝德天皇向尾张国和美浓国课征供神币。
孝德天皇任命东国等地的国司,命令制成户籍、检校田地。孝德天皇在朝廷备钟一鼎,诉讼迟滞的抗议者可以撞钟以示抗议。
孝德天皇设定良民和奴婢之子的区别方法。孝德天皇简化对佛教的援助,选定僧旻等十位僧侣为十师。
孝德天皇派遣使者向诸国收缴武器。古人大兄皇子企图谋反。中大兄皇子讨伐古人大兄皇子。
孝德天皇禁止土地的贷借。并且决定迁都于难波长柄丰埼宫。
孝德天皇博中国典籍,对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了解很深,早已立志改革陈腐的政治。
公元六百四十六年,既大化二年,新年伊始,孝德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后世称之为大化改新。
一、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二、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
说句毫不客气的话,孝德天皇几乎己经是,照搬了大唐朝廷的那一套体制了,只是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5章 向菊花国求援
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
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
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
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三、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
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六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二段,女子为其三分之二,私奴婢给良民的三分之一,死后归公。
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二束二把,庸为每人每年十日,调为每户交布一丈又二尺。
四、改革丧葬制度,禁止皇室、贵族营造大型陵墓,殉葬品也有了严格规定。
公元六四六年,既大化二年,孝德天皇设柜接受民众的投书。
高句丽、百济、任那、新罗的使者访问日本。
孝德天皇下诏训戒东国国司。孝德天皇召对东国的朝集使,责备国司的失政,下训戒诏。中大兄皇子向孝德天皇进献自己的私有民和屯仓。
孝德天皇对通往京城路上的马匹饲育的代管进行登记,禁止其中的不当行为。
赐予市场的支配者,和重要道路的渡守以田地,停止征收渡资。孝德天皇废除品部,废旧职而设百官,公布官位晋升的制度。
孝德天皇免除了只有象征意义的任那贡赋。派遣众多的随员随同遣唐使一起访问大唐。
孝德天皇全面的学习大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菊花国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权力向中央集中。
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三国,不仅向远在长安的大唐,称臣纳贡,同时还因为惧怕菊花国偏向某一国,不得不对菊花国进行讨好,并且主动的称臣纳贡。
百济和新罗经常都会闹矛盾,大唐总是偏帮新罗,那是因为新罗和大唐没有利益上的冲突,管辖的地方并不相连,没有什么领土上的纠纷。
而菊花国在每一次的冲突中,就会倒向百济国,道理和大唐,其实也是一样的。
因为隔着一个新罗,百济和菊花国也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领土没有连在一起,更没有什么领土上的纠纷。
这也是新罗国,为什么愿意将耽罗岛,出售给大唐的原因之一。
有了大唐作为缓冲,从后再和百济起了什么冲突?百济有菊花国相帮,自己也可以借助于耽罗岛上的唐军,岂不是安全了很多?
大唐皇帝亲征高句丽时,正碰上了菊花国内部争斗,最白热化的时候,孝德天皇刚刚通过了乙已之变,登上了天皇之位。
这个时候,菊花国内部的矛盾,孝德天皇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来管这些闲事。
当时百济国派人到了菊花国,想请求菊花国的帮助,最后也只能失望的离开了。
现在,虽然百济国在这一次的争斗中,其实并没有吃多大的亏,但上次好不容易,从新罗手中夺取的十三座城,居然又被新罗给夺走了,百济感觉自己好像是吃了很大的亏似的。
所以百济国此次又派了使臣,来到了菊花国,一来是进贡送礼,二来是想从菊花国采购一些粮食回去,没有足够的粮食,百济国的明年,可是不好过啊!到时候恐怕连粮食种子都给吃完了。
这第三就是向菊花国这个宗主国诉苦,请求武力支援,最好是让菊花国,将新罗给灭了。
高句丽也缺粮,虽然从辽东买粮更近一些,可是高句丽恨极了大唐,对占领了辽东的大唐辽东节度使,更是怨恨极深,所以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到菊花国来求援,购买粮食回去。
好在这一次的战争,两国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至少从新罗手中,不仅抢到了大量的粮食,金银财宝上的收获也很多。
可是光有金银财宝也没有什么用啊,金银财宝也不能当饭吃。
只要菊花国能够拿出粮食来,卖给他们,他们还是不在乎金钱的。
可是菊花国虽然也不小,在孝德天皇的执政下,权力也渐渐的归于中央。
但效果并没有这么快,就显现出来。
而且仍然这有不少的诸侯小国,对孝德天皇的权力,并没有放在眼里,依然是我行我素,阳奉阴违。
菊花国的下面,有着多达几百上千个的诸侯小国,彼此间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也是经常的大打出手。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在菊花国,哪怕是一个大一点的村庄,都敢以诸侯国自居。
这样一来,菊花国的地盘虽然不小,土地也很多,但大多数都已经荒废了。
这样一来,产出来的粮食,也就只够自己本国民众吃用的了,就算有些剩余的,也是数量很少,绝对不够养活,高句丽和百济两国的人口。
虽然高句丽和百济是盟国,而且百济在名义上,其实也可以算是高句丽的附属国。
但是在争夺购买那一点为数不多的粮食上,双方却是互不相让,竞相加价。
孝德天皇当然是非常高兴了,为了推进改革,他可是急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正愁这些钱没有出处,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化缘。
高句丽和百济,便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送上门来了。
为了尽量的满足两国的粮食需求,孝德天皇下令,整个菊花国的人,每天的粮食用量,在原本正常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
另外又命令左右大臣,全力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价格比以前高一些也无所谓。
反正,高句丽和百济所带来的金银财物,菊花国是绝对不会再让他们,又带回去的。
说到耽罗国居然被大唐的兵马给占了,而且还是大唐用粮食作为交换,从新罗手中买去的,孝德天皇也很不干心。
孝德天皇效法大唐,当然也是又做很大的抱负,想带令菊花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的。
在他看来,新罗和耽罗都是他的属国,而且就在他的家门口,新罗怎么可以将耽罗,卖给大唐呢?而且是谁给新罗这个权力的。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6章 特殊的客人
金钱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看在金钱的面子上,菊花国的百姓们,还是硬生生的挤出了不少的粮食。
只是苦了那些奴隶和下人们,本来就只能混一个勉强吃饱饭,毕竟主人们都知道,要想奴隶和下人们卖力的干活,饭还是要让他们吃饱的。
可是现在,既是孝德天皇的旨意,又有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黄金可以拿,奴隶和下人们,每天少吃一顿饭,也应该饿不死,当然是尽可能的多卖出一点粮食了。
不管什么时代,受伤害的总是最底层的人,而享受利益的总是那少数高高在上的人。
虽然已经挤出来了不少粮食,但是数量其实还是远远不够。
不过孝德天皇也管不了那么多,再挤出粮食来,恐怕下面的奴隶们,该被逼的造反了。
粮食只有这么多,计算着他们两国带来的金银,便给出了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反正自己已经努力了,就只能弄到这么多粮食,但两国带来的金银,是绝不可能让他们带回去的。
两国前来出使菊花国的使臣,当然不愿意答应了,这粮食的价格,实在是贵得离谱了,傻子也不能接受啊!
孝德天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个很好说话的人,脸上总是带着一些温和的笑容,说话对人都是彬彬有礼,可那只是他的表象。
如果你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两国使臣以为,这位新上任的菊花国天皇,会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所以一直要求粮食的价格,不能超出以往的最高价太多。
高句丽以前占有辽东,并不缺粮,不过百济到是经常会有缺粮的时候。
百济和新罗关系缓和的时候,有时会向新罗购粮,有时也会向高句丽购粮,但也向菊花国买过几次粮食。
虽然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粮食价格上涨是肯定的事情,但也不能没有限度的涨价吧!
现在菊花国的要价,比之前百济国前来购粮时的价格,涨的可不是一倍两倍,而是十倍二十倍了,这还让人怎么接受得了?
孝德天皇命右大臣苏我石川麻吕,和高句丽,百济两国使臣交涉谈判。
孝德天皇虽然要定了两国使臣带来的,用于购买粮食的金银,但也不想做得太过分,希望采取温和的办法,让两国使臣同意接受,菊花国给出的粮食收购价格。
这么高的价格,两国的使臣哪里有这个权力答应,真要是答应了,他们也不用回国了。
百济王和渊盖苏文,绝对会杀了他们全家来泄愤。
两国的死神居然自己做不了主,那肯定要找做得了主的人了,而是,这件事就各自上报给了两国的王上。
两国的王上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大家当然也都很气愤了,觉得菊花国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可是形势比人强,他们是否答应,结局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答应的话,结果可能还会更糟糕一些,不仅钱没了,连一粒粮食也运不回来。
答应了菊花国的价格,至少也能够拉回一点粮食来。而且和菊花国的关系,这然再进一步,以后对付大唐时,甚至可以考虑,向菊花国借兵。
经过大家的紧急协商。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高句丽和百济的表现,令孝德天皇非常的满意,对比之下,新罗的表现,就更令孝德天皇如梗在喉,非常的不满了。
如今的菊花国,在孝德天皇的强势之下,一系列的朝政举措,虽然都进展的非常迅速,取得的效果也非凡。
但隐藏在下面的矛盾也非常尖锐,一个不小心之下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造成非常巨大的后果。
所以必须尽快的将这些矛盾转移出去,这个时候,如果来一场对外战争,是最好的转移国内矛盾的办法。
孝德天皇准备狠狠的教训一下,不太叫话,甚至可以说是吃里扒外的新罗,同时也想看一看,大唐会有什么反应?
在庭议上,孝德天皇抛出了自己的这一份计划之后,马上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论,同意和反对这个计划的人,几乎各占一半。
“天皇陛下慎重啊!大唐国威日盛,与我菊花国又没有什么矛盾,为了高句丽和百济,贸然与其树敌,实为不智,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那是以前,现在大唐的军队,都已经驻扎在耽罗岛上了,可以说是在我们菊花国的家门口了,发生矛盾是迟早的事情。
而且,如果我们不教训一下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两国,迟早也会离我们菊花国越走越远。”
“说的倒是挺容易的,大唐来是天朝上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我们打的过他们吗?”
“难道我菊花国很差吗?你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天皇陛下深谋远虑,此战必胜。”
“好了!大家都不必争吵,大唐虽然兵威日盛,但毕竟离我们菊花国距离遥远,不会举倾国之力,来攻打我们菊花国的,而且不是还有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挡在我们前面吗?
只要我们把战场,放在高句丽和百济就可以了,若是失败了的话,到时候退回我们本土,又有大海阻挡其攻势,大唐再怎么强大,又岂能奈我何!
所以此事不必再争论了,大家都做好准备,出兵朝鲜半岛,帮助高句丽,夺回辽东的控制权。”
李中华对方菊花国的朝议决定,一点都还不知道,他刚刚把新罗使臣以及无双公主送走了,他们将会直接去到帝都长安,听说皇帝陛下李世民,对这位无双公主,十分的感兴趣。
送走无双公主一行之后,李中华总感觉,有一种不安的心里,但总想不到是因为什么原因,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想的事情有点太多了。”李中华只得在心里自我宽慰的想道。
此时,耽罗岛上,一位特殊的客人,脸上蒙着一屋白色轻纱,登上了既将返程辽东的唐军战船。
随同这位特殊的客人一起上船的,还有两位婢女,二十人的护卫队,以及几位一看就知道,出身不凡的人。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7章 答应出兵
“为了新罗的百姓,也为了女王姐姐,只要节度使帮助女王姐姐,平定逆贼,我金胜曼愿意在节度使身边,为奴为婢,甘心情愿的侍奉节度使大人。”金胜曼义正严词,大义凛然的说道。
“你刚刚所说的话,无双公主刚到这里的时候,似乎也说过同样的话。”李中华淡定的说道。
只是金胜曼的一对凸挺,实在是太亮眼了,李中华仍然忍不住,会将目光停留在那处风景上。
“什么?这个无双实在是大卑鄙了,莫非节度使大人已经接受了无双的献身。”
金胜曼有些失望的说道,同时快速的捡起自己的衣服,穿在了身上。
“她己经去长安去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进宫伺候大唐的皇帝陛下,你觉得,本节度使会让自己的女人,去进官侍候皇帝陛下吗?”李中华微微的笑着说道。
“啊!这么说节度使已经拒绝了无双那个女人?”
李中华轻轻的点了点头。
“那……胜曼呢?节度使可愿意接受胜曼,留在大人身边侍奉左右。”金胜曼重新又燃起了希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本节度使自然也不例外,但人是要讲感情的,本节度使只接受自己真心喜欢的女人,而对方也必须是真心喜欢本节度使,愿意不离不弃追随本节度使的女人。
抛开你的目的,你问一下你自己,如果不是为了新罗,不是为了你的女王姐姐,你会愿意留下来,留在本节度使的身边,伺候左右吗?”李中华平静的说道。
如果只能够得到一个女人的身体,而得不到对方的心,那还不如不要,免得到时候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节度使大人果然非寻常人可比,胜曼一直都对自己的美貌,十分的自豪,认为天下男人都一样,只要胜曼肯主动委身,应该没有哪个男人能够拒绝得了。
但现在,节度使大人却令胜曼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现在胜曼没有办法骗节度使大人,硬说自己有多么的爱上了节度使大人,但如果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胜曼相信自己,一定会彻底的爱上节度使大人。
并且愿意放弃所有的一切,死心塌地的追随着节度使大人,共度此生,无怨无悔。”金胜曼十分真诚的说道。
“新罗现在的情况,本节度使其实也是看不下去了,既然对方是谋逆篡位的,新罗女王派人主动找到本节度使,要求本节度使出兵平叛,凭着大唐和新罗之间的友好关系,本节度使也理应答应女王的要求。”李中华并没有拒绝的说道。
“你是说你答应出兵,帮助女王重掌新罗攻权,铲除叛逆。”
金胜曼喜不自胜,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她没有想到对方拒绝了自己的身体,却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意外的结果。
“当然!在本节度使看来,新罗的老百姓,更加需要的应该是,原来的那个女王,而不是现在的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新罗王。”李中华肯定的点了点头说道。
接下来两人又商量了一下,怎么样帮助新罗女王,重新回到新罗的汉城,重掌新罗政权。
其实现在的新罗都城汉城,并不是之前女王所在的都城。
以前的都城在金城,那里是金氏家族盘据之地,现在的新罗王虽然也姓金,乃是女王金德曼的母亲金氏的兄长,但因为得位不正,而且又觉得汉城的地理位置不错,所以迁都汉城去了。
新罗原位于洛东江东边,是古代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国家。
新罗的前身是辰韩部落联盟十二国中的斯卢国,以征服周围小国的方式,逐步扩展领土而形成的王国。
公元前后,斯卢国(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了部落联盟-新罗国家。
古代辰韩是半岛发展最缓慢的地区,铁器制造和其他先进技术,都是最晚传入这个地区。
新罗最初是半岛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不太容易接受到,中国的习俗和思想,反而受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较大。
新罗北方的“江原道”有濊人的东濊古国,隔海有日本九州的多婆那国。西南是弁韩诸小国,西面还有马韩基础上形成的百济政权。
早期新罗国王有出自本土说,百济说和日本九州说三种说法,说新罗王出于本土或百济,和辰韩王是马韩人是类似的,应该是可信的。
古代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新罗土地临海,气候湿润,其渔业资源比较发达。
辰韩“土地肥美,宜种五谷及稻,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虽说物产丰富,邻近的弁韩又出铁,但由于相对闭塞,早期手工业显得比较落后。
最初的手工业,可能是早期秦人移民带来的,但土地肥沃与出铁,则是新罗很早农业就比较发达的两个主要原因,也是新罗得以后来居上的基础。
五世纪中叶,新罗社会经济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已居于领先地位。四世纪时开始兴修水利,五世纪至六世纪扩大了规模,铁制农具逐渐推广,牛耕代替了人力挽犁。手工业中铁和铜的冶铸规模很大。
《三国史记·新罗真兴王本纪》载,574年“铸成皇龙寺丈六像,铜重三万五千七百斤,镀金重一万一百九十八分”。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初开京师市肆,以通四方之货”,又“置京都东市”,王京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