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可以更强-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褚遂良等大臣,一再的对其进行了劝说,朝廷急需与民休养生息,财力也很有限,难以支撑大战,和亲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思量再三,觉得房玄龄等大臣们,说的也很有道理,这才无奈的答应了这门婚事,决定让新兴公主下嫁,给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

    不过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先将契苾何力送回大唐。

    契苾何力乃是何许人也?他出身于铁勒可汗世家,是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

    铁勒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经常与吐谷浑发生冲突,便迁到热海一带居住。

    契苾何力九岁时父亲去世,他于是继任可汗之位,降号为大俟利发。

    要是一般人继承了可汗之位,那还不得吃喝玩乐,开始享受生活了。

    可是他却偏偏不,还放弃了可汗之位。

    贞观四年,唐朝消灭东突厥后,西域各邦震动不已,铁勒势力逐渐强盛。

    贞观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因倾服于大唐的强盛,契苾何力与母亲率领本部落一千多家,前往沙州投降大唐。

    大唐皇帝李世民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之间,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并封其母为姑臧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

    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礼遇,契苾何力刚投降就授予这么高的官职,这天可汗的胸襟,也不是一般皇帝能比的。

    在臣服各少数民族手段上,李世民的手段是非常了不起的,胡萝卜加大棒运用的炉火纯青,各族对李世民是心服口服,才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可汗。

    契苾何力同样被李世民折服,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万分之余,并立下了誓言,永不叛唐。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贞观八年,也就是契苾何力投降的第三年,李世民决心征讨吐谷浑。

    他委派李靖为总统领,带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薛万均、薛万彻等人誓师出征。

    这个时刻,最兴奋的当属契苾何力了,因为契苾何力终于可以报仇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族兵也加入了西征的队伍。

    在这场战争中,契苾何力不仅救了薛万均、薛万彻两兄弟,并且在战争中屡立战功。

    开战一年后,契苾何力就率领一千余人的队伍杀进了吐谷浑的王帐,除俘获王后在内的一千人之外,还带回来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

    这场大捷让唐军十分振奋,更让李世民喜出望外,对于契苾何力更加信任。不久命令契苾何力担任玄武门宿卫官,检校屯营事务,并将宗室之女临洮县主嫁给他。

    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省亲时,部落中的不少人,因为想要归附自己的同族薛延陀部,此时薛延陀部落已经强大,于是将他与他的母亲、弟弟一块儿挟持带到薛延陀。

    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一片哗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契苾何力一定会背叛大唐,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

    但是李世民不以为然,他说:“契苾何力心如铁石,必不背我。”

    李世民对于契苾何力,有一种莫名的信任,他相信契苾何力,是真心的想要归顺大唐的,是绝不可能背叛他的。

    事实也是如此,契苾何力到达薛延陀可汗的大帐后,非但不配合,反而破口大骂。他拔刀向东边大喊道:“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

    而后割下自己的左耳起誓,永不叛唐。

    这突如其来的一出,让在座所有人莫不愕然,更让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一度想杀了契苾何力,但是被自己的妃子劝阻。

    另一边,李世民得知契苾何力的表现以后,恰逢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再一次的派人来长安求亲,李世民思虑再三,便同意了将新兴公主下嫁给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但同时也要求对方,将契苾何力给送回来。

    这一次,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专门派使者,把契苾何力给送回大唐,顺便问一下,关于下聘成亲的事宜。

    皇帝为了自己,不惜把女儿都送给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实在是把契苾何力给感动坏了,恨不得马上可以替皇帝去死。

    他一见到李世民,拜跪在地上,痛哭不止的说道:“臣对不起陛下,既没有约束好自己的族人,又连亲人都没有约束好,请求陛下让臣以死谢罪。”

    “男子汉大丈夫的,你哭什么?快点站起来说话。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也不是你的错,朕只知道你是朕的臣子,对朕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更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朕,有这些就足够了。”李世民很大方的劝说道。

    “可是,他们一个是臣的母亲,一个是臣的弟弟,深受皇恩却不思报效陛下,臣也难辞其咎啊!”契苾何力非常愧疚的说道。

    他的弟弟和母亲,还有他的那些族人,都留在了薛延陀部,并没有跟着契苾何力回到大唐来。

    “他们习惯了在草原上生活,那是他们的事情,朕说了不怪你,便是不怪你,此事以后休要再提。”

    两人聊了一下,契苾何力在薛延陀之后的事情,又聊到了这一次的联姻上。

    “陛下!千万不要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联姻,那样只会助长薛延陀部快速的发展,加快薛延陀统一草原各部族的速度,以后迟早会成为第二个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威胁大唐的安全。”契苾何力急忙的劝阻着说道。

    “可是朕已经答应了对方,并且诏告了天下,又岂能出尔反尔,那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朕,笑话大唐,没有泱泱大国的气度。”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

    虽然李世民也不想继续,和薛延陀部联姻,可是作为大唐的皇帝,已经说出去的话,又岂能言而无信。

    “直接拒绝当然不好,不过陛下可以在聘礼的事情上,刁难一下对方,如果对方做不到,或是做的令陛下不满意,陛下再悔了这门婚事,天下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3章 赔了夫人又折兵

    契苾何力的话,令李世民很是心动的说道:“这样好吗?是不是显得朕有些无赖,出尔反尔,不守信用呀!”

    李世民还是很爱惜自己名声的,虽然因为玄武门事变的原因,让他的名声己经不怎么样了。

    “陛下嫁女儿,男方总要送聘礼,还要来迎亲,陛下可以要求对方多送一些聘礼,想必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必定不会不肯答应,定会想办法凑齐聘礼。

    为了凑齐聘礼,必定会巧取豪夺,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薛延陀部只有牛羊马匹拿的出手,陛下索要五万匹马,羊十万只,牛和骆驼各一万,这份聘礼并不算过份,薛延陀部也凑的齐。

    陛下可以要求夷男,将聘礼送到灵州,迎娶公主殿下,薛延陀部距离灵州路远,中间还隔着大沙漠,等他的聘礼送到灵州,能剩下一半来,都算是他运气不错了。

    到时候陛下再以夷男连聘礼都只送一半为名,拒绝将公主殿下下嫁给夷男,谁又能说陛下的不是呢?”

    李世民听了之后,心里一想也是啊!送聘礼哪有只送一半的道理?于是,他马上派人去告诉前来的薛延陀部的使者,把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告诉了对方,便把对方打发了回去。

    夷男的使者,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了薜延陀部,把李世民的要求和对聘礼的条件,都一一的告诉了真珠可汗夷男。

    真珠可汗夷男那是又惊又喜,得意洋洋地对部下说道:“哎呀,你看我一个铁勒人,怎么就成了天子封的可汗、大唐朝的女婿呢,谁能有我这么荣耀?来,让我念两句诗来着……!”

    可惜的是,真珠可汗夷男,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什么好诗来。

    真珠可汗夷男的部下中,有人说道:“这恐怕是大唐皇帝的阴谋诡计,到时候如果直接把可汗给扣下了,那可就糟糕了。”

    “那不可能,大唐皇帝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他这个天可汗的名声也就臭了,以后谁还会愿意听从他的号令。”真珠可汗对李世民的气度和胸襟,还是十分有信心的。

    为了迎娶公主,夷男是真的拼尽了全力,很是下了一些功夫。

    薛延陀没有府库,只能从各部落大肆搜刮,搞的民怨沸腾,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好不容易凑足了马五万匹、羊十万只、牛和骆驼各一万头,自己亲自带着迎亲的队伍,赶着十七万头杂畜上路了。

    十七万头杂畜浩浩荡荡,那个场面可是相当的壮观。押送这些聘礼的迎亲队伍,就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一路上也是要吃喝的,所以实际上,十万只羊肯定是不够的。

    几千人从薜延陀部去到灵州,往返需要数月时间,没有个二万只羊,估计都不够他们吃的。

    一开始倒是也十分的顺利,可是一进入沙漠之中,那可就损失惨重了,别说是羊了,一个沙尘暴下来,连人都要死几个。

    好不容易走出了沙漠,灵州就在眼前了,马上就可以迎娶大唐的公主了,真珠可汗夷男非常的高兴。

    可是一清点之下,带来的聘礼,至少损失了快一半了,真珠可汗夷男就高兴不起来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亲自带着群臣,以及新兴公主赶到了灵州,等待着真珠可汗夷男,带着聘礼前来迎娶新兴公主。

    大臣们的心里都很高兴,和亲之后,草原对于大唐,从此就再也没有威胁了,可以专心的休养生息了。

    真珠可汗夷男拜见了李世民,李世民倒也很坦然,让人去接收真珠可汗夷男送来的聘礼。

    结果一清点之后,五万匹马的损失倒是不大,只少了二三千匹,骆驼更是屁事没有,虽然也少了几十头,但那些都可以忽略不计。

    迎亲的队伍中,二三千匹马也能凑出来,几十头骆驼也没有问题,可是羊和牛,那就损失的大了。

    十万只羊,剩下来的不足三万,牛也只剩下了不到一半。

    契苾何力被放了,半份聘礼也到了,“懂事的大臣”终于跳出来了。

    这人对李世民说道:“外族人聘礼都不备齐,这要是让他们娶了公主,以后夷狄肯定会轻视中国。”

    李世民一听,马上就心领神会的说道:“对!不给了!马上以聘礼不足为由,撕毁婚约。”

    真珠可汗夷男大惊,连忙对李世民求情道:“陛下既己下诏,将新兴公主下嫁于臣,岂可轻言悔婚,还请允许臣,先将公主迎娶回去,所差的聘礼,定会再派人送到大唐。”

    李世民好不容易逮到这个机会,又岂会答应真珠可汗夷男的请求,没有当场把他扣下,己经是非常不错的了,那是他顾及自己的名声,怕传出去了不好听。

    毕竟在这个时候把对方扣留下来,实在是有些太无耻了一点。

    “朕一番好意,将女儿许配给了你,你却不识好歹,连聘礼都只送来一半,显然是瞧不起朕的公主,还想让朕将公主下嫁于你,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李世民非常愤怒的拒绝了真珠可汗夷男的请求。

    堂堂天朝出尔反尔,收了聘礼不嫁闺女,群臣一下炸了锅,不少人前来劝谏,这其中左仆射房玄龄,以及侍中丞褚遂良的反对,尤为激烈。

    其实,“聘礼不足”本来就是借口。李世民早就动了除掉薛延陀之心,也明白夷男会借“和亲”稳固地位、壮大实力。

    李世民甚至还想到了,要除掉这个可能崛起的草原汗国,“悔婚”是比直接拒绝更可怕的武器。

    他对劝谏的大臣们说道:“薛延陀现在弱小,之所以急于和亲,是为了打着我们的旗号使各部落归附。等到他强大到可以自立,肯定会再次叛乱。“

    ”悔婚的消息传出去,各部落觉得唐朝厌恶薛延陀,一定会起来侵扰他,那么薛延陀的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果然,悔婚的消息传到东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这位突厥可汗上次被薛延陀人袭击,追得满草原到处跑,现在报仇的机会终于到了!

    阿史那思摩很快召集属下说道:“突厥将士听令!”

    下属问道:“怎么着大汗,薛延陀人又来了?咱们又要往长城里跑啊?”

    阿史那思摩“呸”了手下一口,笑骂了一句后下令道:“立即点齐兵马,去薛延陀境内大肆劫掠,谁抢到了就算是谁的。”

    这些突厥兵都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劫掠过了,以前跟着颉利可汗的时候,进入大唐边境劫掠一番,那可是经常有的事情。

    颉利可汗败了以后,他们跟着阿史那思摩投降了大唐,可就不敢再劫掠大唐了。

    至于劫掠薛延陀部,那是更加不敢了,甚至还要担心,薜延陀部的骑兵过来劫掠他们,甭提有多郁闷了。

    阿史那思摩带着人,到薛延陀部的地盘上,劫掠了一番之后,便扬眉吐气的回去了。

    等到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派兵来报复,唐将李绩又出手救援,薛延陀人铩羽而归。

    此后,唐朝明显偏袒东突厥、打压薛延陀。

    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草原上的势力日渐下降,只好极力弥补和唐朝的关系,朝贡不断。

    虽然是热脸贴人家冷屁股,也算是避免了身死国灭的下场。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4章 高句丽王

    大唐贞观十四年,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派遣世子高恒入唐,来到长安朝贡,重启中断了十一年之久的两国交往。

    荣留王继承高句丽王之时,适逢隋炀帝身死,大唐初建之时,唐高祖皇帝李渊,无暇顾及高句丽。

    隋炀帝几次东征高句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也沉重的打击了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初登王位,急需整顿国内秩序。

    隋末,隋炀帝因三次举兵征伐高句丽而使国内生变,群起反叛,最终导致王朝易主。

    而就在隋朝覆灭的之际,战争的另一方,高句丽婴阳王也在该年薨逝,纠葛的仇敌双方几乎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后继者,中原政权的唐朝和高句丽继任的荣留王,当务之急皆是整顿国内问题,巩固政权稳定,都不愿将战争的阴霾继续延续下去。

    尤其是作为藩属国的高句丽,为了尽早缓和与宗主国的关系,必须首先拿出积极态度,弥合与中原王朝的裂痕,而这个历史使命便落到了新继位的荣留王的身上。

    荣留王高建武,又名高成,是前高句丽王婴阳王高元的同父异母弟弟,婴阳王在位二十九年而未立太子,荣留王高建武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高句丽王位。

    婴阳王末年,高句丽虽然以向隋“遣使乞降”,和送归隋朝叛臣斛斯政为条件,获取了隋炀帝的谅解,但婴阳王仍不肯遵从隋炀帝入朝召见的旨意,表现了其保持着警觉和敌视隋朝的态度。

    显然,这与高句丽此刻“国亦困弊”,希冀尽快恢复和平环境的政治需求是不相匹配的。高句丽贵族集团迫切及早解决外忧,以腾出精力稳定国内矛盾,恢复经济生产,以防止威胁其政治统治的事情发生。

    而婴阳王的态度,则与此刻的政治需求相悖,惹怒了高句丽的贵族阶层,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婴阳王逝世前,已经失去了国内贵族的支持和拥护,其支系的失势也是在所难免。

    而荣留王高建成继位伊始,隋因乱失国的教训极大刺激着这位新任君主,所以面对中原王朝,便展开了与婴阳王截然相反的政策态度,积极遣使入唐朝贡,谋求与宗主国恢复的良好关系。

    自大唐建国后的十四年间,荣留王高建成先后共九次,派使者入长安,向大唐朝贡,一直与大唐示好。

    荣留王高建成对唐态度的逆转,源自于贞观五年,李世民“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高句丽境内收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李世民此举,无非是宣抚国中战殁家眷的一种姿态,告慰死者,当然,亦有震慑高句丽,重塑宗主国威严的意图。

    但如果认为这是向高句丽宣战的讯号,则是荣留王高建成惊弓之鸟的想法。

    大唐初立,历经了隋末之乱,户籍人口从九百万户,骤降至二百万户,民生己是极度凋零,急需一个平稳的环境,让百姓们休养生息。

    又急于打通西域,重启丝绸之路,发展国内的经济贸易,敌对势力并不在少数。

    李世民此时那里会去想,要佂伐高句丽,前隋炀帝几次东征高句丽,惨痛的教训还不够吗?

    而十年之前的这一举动,却被荣留王高建术错误的理解,使其惧怕大唐的李世民,会像隋炀帝杨广一样,再次派大军攻伐高句丽,而是开始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边,千有余里。

    此后,荣留王高建成便断绝了与唐朝的频繁交往。

    此次时隔十一年,再次派遣世子高恒,前往大唐进贡,朝拜天子,希望与大唐重修旧好。

    李世民虽然不满高句丽,在辽东边境上,修筑千里长城,将大唐视为敌人,但高句丽王主动派了世子前来朝贡,还是十分的高兴,并且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回赠了世子高恒非常丰厚的赏赐。

    来而不往非礼也,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然不能失了礼数。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以高句丽太子入唐朝贡,唐朝一方予以答劳为藉口,实为深入高句丽境内刺探情报。

    陈大德作为宗主国的使者,来到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之后,高句丽的贵族阶层,对于大唐来的使臣,表示了十分的欢迎。

    高句丽的大对户渊盖苏文,更是三次亲临陈大德的下榻之处,奉上厚礼,极力的表示对大唐的尊敬,希望与大唐重修旧好。

    反倒是荣留王高建成,在接见陈大德的时候,令精兵强将身穿铠甲,排兵布阵进行操练,声势惊人。

    表面上,荣留王高建成的做法,似乎是在向陈大德表示,他对大唐使臣的重视,但又何偿没有向大唐示威的意思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荣留王高建武,荣留王一直都在警惕大唐,因此一直都在不断的修筑千里长城。

    荣留王高建成筑建长城,以抵御大唐有可能的进攻,显然是表现出对宗主国的再次背离与对峙,将十余年努力修和的,与大唐的关系重新拉入冰点。

    这种与唐关系的骤然变冷,显然是不符合高句丽贵族阶层,此时此刻的利益诉求。

    此时,唐朝捭阖四方,国力蒸蒸日上,海东三国都需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以在相互对峙中获得最大的优势。

    此时与宗主国背离,只会加剧高句丽国内统治的矛盾,恶化其外部环境,在对外关系上处于劣势。

    在高句丽贵族阶级的一致要求下,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也为了继续得到贵族阶层的支持,荣留王才不得不派遣世子高恒,前往大唐朝供,重修旧好。

    荣留王高建成只从保全自身王位出发,未从大局考虑,高句丽需要仰仗中原王朝的政治支持,所以,在对待唐使陈大德的态度上,与大对卢渊盖苏文是迥然不同的。

    陈大德到高句丽后,对高句丽各官守都有厚赠,因此得以了解高句丽国内的所有情况。

    见到客居于此的汉人,就一一告诉他们亲戚的存亡情况,以致人人感动得流泪。所以陈大德所到之处,士女们都夹道观看。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向李世民禀报了,自己在高句丽的所见所闻,由于渊盖苏文时常的向他表示善意,陈大德也不免为渊盖苏文,多说了一些好话。

    李世民听了之后说道:“高句丽所辖仅有四州之地,朕若是发兵几万人攻打辽东,各城一定会来相救。

    朕若是用水军,从东莱泛海到平壤,是十分容易的事。只是天下刚刚太平,我不想再劳动百姓。”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5章 御驾亲征

    (求正版订阅,创世首发)李世民虽然暂时没有想过,要对高句丽动手,毕竟时间和条件都不成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

    陈大德出使高句丽,却也收获不小,利用自己的身份,把高句丽的山川地貌,民间风俗,气候变化,都摸查了一遍,并接触了大量遗散在高句丽生活的前隋将士,探访当地的民情,写下了《奉使高句丽见闻录》一书,对大唐研究高句丽,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荣留王高建成显然并不这么样想,他并没有珍惜,这一次双方友好互访的机会,而是在陈大德离开之后,不顾高句丽国内贵族阶层的反对,重新开始修筑千里长城的计划。

    这样一来,更加剧了和权贵阶层的对立,一个想和大唐搞好关系,发展经济贸易,一个把大唐当成了假想敌,时刻防范对方的进攻,不愿与之交往。

    荣留王想要把大对卢渊盖苏文,调往辽东,监督修筑千里长城,可渊盖苏文并没有服从他的王命。

    这让荣留王高建成感到了威胁,心里更加的愤怒。

    可是渊盖苏文乃是世袭的高句丽大对卢,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荣留王高建成都要看他的脸色,用王权来压制他,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高句丽的军权,大多都掌握在大对卢的手中,当初荣留王高建成,能够从哥哥婴阳王手中,接过高句丽的王位,都是因为得到了,大对卢和贵族阶层的支持。

    如果双方撕破了脸,反而对荣留王高建成不利,而是,荣留王高建成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便邀请众心腹大臣商议,想要除掉大对卢渊盖苏文。

    大对卢渊盖苏文又岂是吃素的,朝廷上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这种消息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他的眼线。

    既然荣留王高建成都己经容不下他了,那渊盖苏文还有什么好顾忌的,于是他便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

    渊盖苏文安排了一次军事演练,把荣留王高建成,和忠心于他朝中的百官,都邀请到现场来视察

    然的又在附近的酒楼中,安排大家吃饭喝酒,吃饱喝足了,早己经准备好的刽子手,闯进酒楼中,把和荣留王商议,要除掉渊盖苏文的百官,全部都给杀了。

    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

    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渊盖苏文独揽。

    李世民对于荣留王高建成之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对于新任高句丽王,仍按惯例予以册封。

    贞观十七年春,李世民遣使专程前往,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为了转移高句丽国内的矛盾,渊盖苏文联合百济,开始猛攻新罗,新罗抵挡不住,连失四十座城。

    新罗王也是受大唐册封的番属国,这个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向宗主国大唐求救了。

    新罗使臣到了长安之后,难免要夸大其词,挑拨一些高句丽和百济的是非,说高句丽准备中断新罗通往大唐的道路。

    李世民当然不能容忍高句丽这么做了,何况新罗乃是和大唐友好的小弟,你高句丽打狗,难道不用看主人的吗?

    于是,李世民便派了使臣出使高句丽,调停高句丽和新罗的纷争。

    渊盖苏文虽然希望和大唐交好,不想和大唐为敌,更不想和大唐发生冲突,但也是个要面子,也有脾气的人,他对出使高句丽的使臣陈大德说道:“陈使君,这是我们高句丽和新罗之间的矛盾,就不劳大唐上国来操心了吧!”

    “新罗也是我大唐的属国,高句丽随意入侵新罗,大唐作为新罗的宗主国,岂有不管不顾的道理。”陈大德很不满渊盖苏文的态度,大声的说道。

    “要照陈使君这么说,百济也是我高句丽的属国,难道新罗欺负百济,我们高句丽就不应该管吗?”

    渊盖苏文的语气也不是那么的好,有一种嘲笑的味道。

    调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陈大德气得不告而别,直接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面前告了渊盖苏文一状。

    在陈大德不告而别之后,渊盖苏文预料到,大唐恐怕不会善罢干休,便派人前往漠北薛延陀部,挑拨薛延陀与大唐的关系,希望联手对抗大唐。

    叔叔能忍,婶婶可不能忍,李世民决定要教训一下高句丽,决定出兵高句丽。

    此举遭到了郑国公魏征,和梁国公房玄龄的激烈反对,力劝李世民,不要轻言开战,征讨高句丽。

    “陛下!高句丽并没有侵犯我大唐,还当以和为贵,方为上策。”房玄龄出言说道。

    “辽东之地,本就是我中国之故土,朕要从高句丽手中,收回故土,又有何不可?”李世民大义凛然的说道。

    “话虽如此,可那己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我大唐初主,尚未恢复元气,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此时强行征讨高句丽,实为不智,前朝隋炀帝三征辽东的惨痛教训,便是前车之鉴啊!”房玄龄辩解道。

    “前朝之败,朕更应该为那些战死在高句丽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高句丽不除,永远都是一个隐患,朕不想死后,再把这个麻烦,留给下一代。前朝百万将士的血海深仇,也不能不报。”

    李世民心意己决,并不退让,房玄龄等人屡劝不止,也只能配合李世民,作好战前的准备了。

    李世民特意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给薛延陀部的珍珠可汗夷男,告诉他,自己将带着太子李恪,御驾亲征高句丽,长安城内会很空虚,你若是够胆量,可以带兵来试一试,说不定有机会可以占领长安城。

    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本来被高句丽的渊盖苏文派人,挑唆了一番之后,有些蠢蠢欲动了,收到李世民寄给他的亲笔书信,吓得动都不敢动,急忙打消了这个念头。

    真珠可汗夷男,实在是己经被李世民给欺负的怕了,哪里还有勇气?与大唐为敌。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唐军水陆分兵进攻高句丽,南路,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军常何、左难当等率四万军队,战船五百艘,从莱州泛海攻辽南。

    北路,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道宗为副,挟契丹、奚族、突厥等附从军,领六万军队出榆关攻辽东。

    次年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