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灵中再创造出来的,另一种则是你一闭眼就会在你眼帘上出现的形象,一

    个跟你心爱的面孔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一个天然色彩的小幽灵这就是我心

    目中的洛丽塔。如果没有与安娜贝尔在海边的那段恋清,或许根本就不会

    有什么洛丽塔。安娜贝尔不久患斑疹伤寒死于希腊,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

    脑子里飞翔。直到24年之后我在另一个姑娘身上实现了我的安娜贝尔之后才

    摆脱了她的魅力。青年时代很快地逝去,我在精神病学方面拿了一个学位之

    后,又去攻读英国文学。我在默默无闻的杂志上发表居心不良的文章,谱写

    乌七八糟的歌曲,撰写简明英国诗歌史,为讲英语的学生编写法国文

    学指南,这件事占去我的整个40年代,到1952年9月我被捕时这本书才

    付印。父亲死后留给我一笔钱,加上我英俊的外表,使我蛮有把握地寻找伴

    侣。瓦莱利亚那种近似小姑娘的活泼迷住了我,但我一直弄不清她的年龄,

    因为连她的护照也在撒谎。1939年夏天,我的美国叔叔死了,留给我几千美

    元的年金,条件是我得移居美国。我去办移民手续,我妻子忽然坐立不安,

    说她的证件有些麻烦,原来她“生活中还有个男人”。我离了婚,紧接着一

    场可怕的精神崩溃把我送进了一家疗养院,住了一年多。我精心编造各种各

    样的梦,制造五花八门的假象逗精神病医生,绝不让他们了解我在性方面的

    真正麻烦,结果诊断卡上说我是“潜在同性恋”、“完全性阳痿”。出院后,

    我经人介绍到一位麦克库先生家去避暑。到了那里又被介绍到寡妇海兹太太

    家去。这位太太30多岁,相当普通,但也还有迷人之处。不过最吸引我的是

    她的女儿洛丽塔,芳龄12,是性感少女中最迷人的一个,她使我记忆中的安

    娜贝尔黯然失色。这两个小姑娘身上共有的一切特点造成了两个悲剧我立

    刻迷恋上了这个早熟的小妞,想方设法与她接近,但我也意识到,由于这个

    小丫头对我的依恋,海兹太太已对自已的宝贝女儿恨之入骨。我只要有机会

    就与洛丽塔亲近,抚摸她的身体,开始精心地编织高尚、热烈、有罪的梦。

    我疯狂地想占有的乃是自己想象中的另一个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还要洛丽

    塔,是一个在我与她之间飘会荡去、重叠交会、没有愿望、没有生命的幽灵。

    终于洛丽塔被她妈妈送往夏令营,她妈妈也在当天向我表示了爱慕之意,要

    我留下来与她结成终身伴侣,否则就立刻滚蛋。我别无选择,只好与海兹太

    太结婚。婚后我越来越发现她是绊脚石,应该设法除掉。我考虑着几种杀人

    不露痕迹的方法,但无法说服自己下手。有一天我外出购物,海兹太太偷偷

    打开我的书桌,看了我的日记,知道了我迷恋上她女儿的全部秘密。她冲我

    大发脾气,随即在出去寄信时给汽车撞死了。葬礼完毕,我驾车去夏令营,

    见了洛丽塔先撒谎说她妈妈生了病,住进了医院,现在我是来接她回家的。

    作为女儿的洛丽塔热烈地吻我,使劲把她的嘴压上来,还问我:“要是妈咪

    发现我们是一对情人会气疯吧”我却不敢动一丝邪念,只想先把她弄进那

    家僻静的旅馆。但旅馆客满,我们只借到一个房间,这正合我的心意。长话

    短说,这晚我终于如愿以偿,只是没想到洛丽塔比我更加主动,对两性关系

    也并不陌生:她早已与比她大两岁的芭芭拉有过同性恋,后来又与夏令营主

    管人的13岁宝贝儿子查理“尝了那种味道”。啊,美国的文明在路上,我

    告诉她妈妈已经死了。她于是陪着我,在全美各地旅行,很快我就宁可选择

    住汽车旅馆,而不去其它为旅行者提供的宿处,因为它隐蔽安全,是睡觉、

    争吵、和解、偷情的理想地方。我用种种方法哄她、威胁她,不许她把我们

    之间的暖昧关系说出去。我恫吓她说,“强奸不满16岁的幼女至少要坐10

    年牢,你作为一个无人照管的少年罪犯只可能有机会选择如下的归宿:教养

    院、少管所或者少女感化院,难道你不认为还是跟你爸爸厮守更好反复向

    她灌输这些之后,我终于说服了她,并设法使她生活愉快,但她的心情变幻

    莫测,经常向我发脾气,对我百般挑剔,使我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燃烧

    着地狱之火的天堂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中间洛丽塔进过学校,对演

    戏着了迷,借口说向一位恩普洛小姐学钢琴一周两次,却偷偷地去与男

    人约会。洛丽塔完全变了,从前那朵光滑温柔的鲜花,现在有一种粗糙的红

    润取代了原先纯洁的莹光。她长高了两英吋:身高60英吋,体重90磅。她

    背着我好几次与别的男人勾勾搭搭,也学会了欺骗。突然间,生活旅程中的

    一扇侧门砰然开启,一阵黑色旋风带来了孤独的灾难。洛丽塔突然失踪了。

    我又住进了疗养院,然后四出寻找这个失落的宝贝。3年过去了,我已放弃

    搜寻,忽然接到转来的一封信,是洛丽塔向我求助的,信中说她已结婚,快

    要生孩子了,急需300或400美元。我根据回信地址找到了她,给了她4,000美元,打听出诱拐她的男人是谁,原来是戏剧家克莱尔奎尔梯。其实

    洛丽塔早在跟我相好的时候就与奎尔梯有染,而且对他一往情深,只是性方

    面他太颓废,要她与几个男人干肮脏下流的勾当。她不干,他就把她“一脚

    踢了出来,”最后只好嫁给机械工迪克。我怀着满腔仇恨找到了奎尔梯,让

    他朗读了我用诗体写的死刑判决书,开枪杀死了他。接着我被捕,在牢里花

    了50多天时间写成这部鳏夫忏悔录。

    作品鉴赏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议的书。英美的

    出版社一开始都拒绝出版此书,1955年它在法国巴黎出版后,也曾受到一些

    评论家的指责,被视作“脏书”或“**”。作者自己在论一本叫作的书一文中说:“对本人来说,小说作为作品存在,仅仅因为它能给人

    带来我鲁莽地称作审美快感的东西。这是一种与其它感觉相联系的状态,在

    这里唯有艺术才是衡量标准。”谈到本书的特色时,作者又说:“洛丽塔

    的存在委实令人愉快。它象夏日一样索绕着屋子,谁都知道雾霭之后是明朗

    的天气。每当我这样想到洛丽塔时,我好象总是对某些部分特别欣赏,

    例如塔克索维奇先生这类形象,拉姆斯德中学的同学名单,海兹太太说防

    水,洛丽塔以慢动作扑向亨伯特的礼物,装饰加斯顿戈丁阁楼的图片,

    卡斯比姆的理发师写他花了我一个月,洛丽塔打网球,艾尔劳斯通的医

    院,苍白、怀孕、可爱、不可救药的朵莉、席勒在格霞斯达奄奄一息,以及

    沿着山中小路传来的山各个镇的叮声这些都是这部小说的神经,也是

    构成全书情节的秘诀和潜力尽管我非常明白,那些一开始就把本书当作

    荡妇自传或绅士艳遇之类的作品来阅读的人,根本不会注意或理解

    这一切,至多只是一眼扫过。的确,本书写了有关一个性变态者生理冲动的

    种种暗示,但我们毕竟不是儿童,不是无知的青少年罪犯,也不是英国公学

    里的学生,在搞了一宵同性恋之后,不得不假作正经地阅读古典文学的删节

    本。”关于应该如何阅读和鉴赏本书,作者本人也说得很明白。而本书在艺

    术上确有独特的造诣。首先是寓意丰富。作者通过亨伯特这一人物对美国现

    代文明中的肉欲主义作了绝妙的讽喻。亨伯特毫无道德观念,为了达到目的

    不择手段,只要能欺骗大众、逃过法网就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结果还是葬

    送了自己。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的哈佛大学当代美国文学导论中说,洛

    丽塔中对美国人野心的无情嘲弄,对青春以理想化以及对亨伯特厚颜无耻

    的个人主义的描写,充分证明艾尔弗莱德阿佩尔评语的正确:“洛丽塔在

    揭示歌曲、广告、刊物和电影如何招徕与控制消费者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远

    胜于美国任何小说。”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谈到纳博科夫笔下的美

    国时指出:“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精神病与其说是一种理论的产物,不

    如说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美国文学评论家理查德库克尔则说:“亨伯特

    是患精神病的疯子,但更疯狂的是他周围的世界。”英国文学史家马库斯坎

    利夫在美国文学简史中说:“正如莱昂纳尔特里林所说,洛丽塔

    是一本描写爱情的书,有些地方还把爱情写得很美,如写主人公最后找到了

    失踪的洛丽塔,发现她虽然下贱,却仍是他心目中的宝贝。此外这还是一本

    充满惊人的机智与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都比不上纳博科

    夫,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写作题材,最后总

    算遇到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它写得淋漓尽致。”总之,纳博

    科夫作为美国后现代派的先驱,对文学创作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伟大的

    文学作品不是反映世界而是创造世界,“一个有它自己逻辑的幻想世界”。

    他很注重细节描写,强调作家必须利用特定的现实事实,琐细小事作诱

    饵,引导读者进入小说里更大的非现实或者更大的“现实”中去。

    他在写作中还喜欢谜一样的布局,爱用生僻怪诞的词藻有时还自创词汇,

    如本书中的“nylet”,意谓近似希腊神话里林中仙女的肉感少女,象下

    棋一样做着文字游戏本书第一部第8章中亨伯特哀叹在狱中他只能玩弄词

    令,做做文字游戏。美国评论家朱利安莫伊纳罕甚至认为洛丽塔影

    响了“从约翰巴恩到约翰巴勒斯、从托马斯伯杰到托克斯品钦等新

    一代美国小说作家,激励他们以一种逆反而富于想象力的严峻胆识来面对美

    国生活当中激烈而又荒诞的现实。”

    施咸荣

    艾伦金斯堡嚎叫1956

    作者简介艾伦金斯堡1926美国诗人。生于新泽西州帕特逊市

    的一个俄国移民家庭,曾就学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而后当

    过搬运工人,文学经纪人,电影演员等。金斯堡是“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

    和“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领袖之一。获得过格根海姆奖,全国艺术家奖

    和全国图书奖等。嚎叫及其他1956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其他出

    版的诗集还有卡迪什,1960,空镜子1961,现实三明治

    1963,星球消息1969,美国的堕落1972,愤怒的大

    门1972以及思想在呼吸1977等。1985年,诗人出版了l9471980年诗集,收有诗歌330首。金斯堡的诗歌揭示了美国城市社会中的

    病态现象,反映了青年一代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

    潮,他们用吸毒、酗酒、流浪、纵欲来对社会进行虚无主义的嘲弄和反抗。

    金斯堡以学习惠特曼的个性解放精神和自由诗体自命,他的诗是令人瞠目的

    力量与呓语的结合,包含着无数灵性的感悟,涉及了人生的全部范围。金斯

    堡晚期诗的内容比早期更为健康、充实,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较浓厚。他主

    张逼真地反映社会状况,描写人们的对抗情绪,但那只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并没能给人们指出正确的道路,因为他自己在思想上也不清楚,曾经试图从

    佛教神秘世界中寻找出路。他的诗一泻无余,适于朗读,但有的诗从艺术上

    看则比较粗糙。

    内容概要我看到这一代精英毁于疯狂,他们饥饿,歇斯底里,**

    着身子,黎明中拖着沉重的身躯,穿过黑人区街巷,四下寻觅想给自己狠

    狠地打上一针海洛因。一群嬉皮士嗜毒者渴望在夜间体验到那古老的经

    验:和星际相通。他们贫穷,褴褛,眼眶下陷,吸毒致醉,在只有冷水的

    寓所,坐在鬼蜮般的黑暗中,吸毒,飘过城市的上空,默想着爵士节奏。

    在城市空中铁轨之下,他向苍天申诉;看见回教的天使在发光的屋顶上蹒

    跚。他们眼神冷峻发光,穿过高等学府,在学者们的论战中看到阿肯色斯

    和布莱克式的悲剧;他们被逐出学府,因为疯狂和在校董事会的窗口发表猥

    亵的颂歌。他们蹲在乱七八糟的房间里,穿着短裤,在纸篓里烧纸币,并

    且听着墙外的恐怖,经过洛雷多回到纽约,腰间揣着大麻叶,耻骨被踢。

    他们在低级旅馆内吞火,或在天堂巷饮松节油,死;或者夜夜让躯壳经受炼

    狱火烧,都为的是追求梦幻,毒品,醒着的恶梦,酒精、性,无穷的寻欢

    作乐。头脑中充满阴云恐怖;电闪雷鸣的死胡同,奔驰往返于加拿大和彼

    德森的两极之间,照亮了其间不会移动的时间之国,过道塞满毒品,后院

    的绿树,墓园的黎明,酒醉在屋顶,吸毒后驰车狂奔过闹市,霓虹灯眨眼,

    交通灯,太阳和月亮,布鲁克林的冬季迟暮,狂风撼树,垃圾箱乱响,头

    脑昏庸的好国王,他们将自己锁在地铁中,不断地自巴特瑞驰向布朗克斯,

    不停地吸毒,直到车轮和儿童的声音,将他们赶下车,哆嗦者,咧着嘴,

    脑子空白,暗然无光。他们整夜浸沉在毕克福德飘浮店里痛饮陈旧的啤酒,

    听着氢气的音乐盒演唱世界末日的到来。他们连续七十小时不停地讲话,

    从公园到房间,到酒吧间,到林荫道,到博物馆,到布鲁克林大桥。一群

    迷途的柏拉图式清谈家,跳下太平梯,窗门,帝国大厦,月亮,说呵,说

    呵,嘶喊,呕吐,喃喃地低语着:事实,往事,轶事,眼珠被踢,电刺激疗

    法,监狱,战争。七天七夜,全身心浸入回忆,双目炯炯,吐出这一切,

    就象把犹太教圣坛上的祭肉扔在马路边。他们消失在新泽西的禅宗里,留下

    印有大西洋市政府大厦的一堆暖昧的明信片。在纽渥克荒凉的带家具的公寓

    里吸毒,忍受着东方的大汗淋漓,坦泽尔磨骨头的苦痛和中国的偏头痛。

    他们半夜里在停车场流浪,流浪,不知走向何方,走了也没有人惜别。他

    们点起香烟,在车厢中,车厢中,车厢隆隆穿过雪原,在祖父般的黑夜里,

    驰向寂寞的农场。他们研究普罗泰纳斯,波,圣约翰心灵感应,神秘爵士节

    奏,因为在肯萨斯宇宙本能地在他们脚下颤抖。他们在爱达荷大街上闲荡,

    寻求过去能看见幻境的印地安天使,真的印第安天使。他们认为当巴尔的

    摩浸沉在神奇的光彩里,人们是发疯了。他们在冬季小镇的雨夜,一时冲动

    跳上小汽车,与俄克拉荷马的中国人同行。他们饥饿而又寂寞,穿过休斯顿

    寻找爵土乐,性和菜汤,追随那杰出的西班牙人谈论着美国和永恒,一个

    没有希望的任务,因此乘船去非洲。他们消失在墨西哥的火山中,没有留下

    什么,只剩下蓝工裤的影子,熔岩,和芝加哥壁炉中的诗稿的灰烬。他们又

    出现在西岸,对联邦
………………………………

第119节

    调查局进行调查,他们蓄长须,穿短裤,瞪着和善的大

    眼睛,皮肤黝黑而富性感,散发无法看懂的传单。他们用香烟蒂焚烧苍白的

    手臂,对资本主义喷吐有麻醉毒品的烟雾表示抗议。他们在工会广场散发起

    **的小册子,哭着剥去衣服,珞斯,阿拉莫斯的警车尖叫声穿过他们,

    穿过华尔街,史塔顿岛渡轮也在尖叫,因为他们除了自己造成的吸毒及同性

    恋之外没有犯罪。

    作品鉴赏嚎叫是金斯堡最著名的诗作,也是他对社会影响最大的

    长诗,被人们称为“50年代的荒原”。全诗共分三章,通篇是怨气冲天的牢

    骚,愤慨不平的责问,狂怒的批评和无可奈何的衷诉,带着强烈的冲动,表

    现出美国青年在资本主义非人化的世界中的敏感,急躁心情和忧郁徬徨的态

    度。这首长诗的主调是绝望和愤恨。作者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

    歌颂并肯定了一切生命,包括那些卑贱的,受到灾难袭击的人们。字里行间

    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旨在引起人的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

    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金斯堡在写嚎叫时,一味追随自己罗曼蒂

    克的灵感,使自己的想象力任意翱翔,奋笔疾书他脑海中出现的神奇诗句,

    写一些不给任何人阅读而只给自己以及另外一些与他具有同样灵感的人才能

    理解的东西。长诗的第一章就是这样产生的,他对这一章中的“最优秀分子”

    的命运表示由衷的哀伤,“我看到这一代精英毁于疯狂,他们饥饿,歇斯底

    里,**着身子,黎明中拖着沉重的身躯,穿过黑人区街巷,四下寻觅想给

    自己狠狠地打上一针海洛因”。诗中,金斯堡把“垮掉的一代”比作“一代

    精英”,而全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些“精英”们的生活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这一代是“贫穷,褴褛,眼眶下陷,吸毒致醉”的一代,“他们被逐出学府,

    是因为疯狂和在校董事会的窗口发表猥亵的颂歌”,“他们蓄长须,穿短裤

    用香烟蒂焚烧苍白的手臂,对资本主义喷吐有麻醉毒品的烟雾表示抗议”。

    总之,他们是一批受社会压抑,怀才不遇,既找不到出路,又丧失精神支柱

    的年轻人。于是,他们拼命地表现自我,狂热地寻求官能刺激。社会的一切,

    政治、前途、人类的命运,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

    存在的地位,从而把存在主义发展到极端。整个第一章就充满了如此疯狂的

    语汇和毫无意义的形象,作者纯粹是为了倾吐心灵中抽象的诗歌美。据说,

    这一章金斯堡只花了一个下午就用打字机打出来了,颇有一点即兴而发,不

    吐不快的味道。长诗的第二章则侧重描写金斯堡吸毒后处于麻醉状态时获得

    的灵感。他借用圣经中“莫洛克”这一形象来比喻当今社会,并对之进

    行无情的讽刺和咒骂,把“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全部集中倾泻

    在“莫洛克”凶神身上。在第三章中,金斯堡决心和当时正在精神病院接受

    治疗的另一个垮掉派成员卡尔同呼吸,共命运,“你不安全时我也没有安全,

    而你现在真的陷进了时代的大汤锅”诗歌预示出垮掉派的前景并不美

    妙。事实是,自70年代以来,这一流派的追随者和效仿者日减,金斯堡本人

    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美国公民。嚎叫在文学形式上和它在思想

    倾向上的特色一样,显得狂荡不羁。作者模仿或者说发展了惠特曼的自由诗

    体,其诗句不拘形式,任其意识自由泛滥。它完全像散文,而且长得惊人。

    金斯堡写这样的长行诗是为了实验散文诗的正式结构,并根据20世纪的口语

    节奏规律,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系。嚎叫在韵律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诗歌中的每一行都是一个气群,一个气群构成了一个韵律小节,而一个韵律

    小节又体现了一个思想灵感。金斯堡能一口气就抑扬顿挫地吟诵完毕,癫狂

    的神态溢于言表,丝毫不带早期威廉斯给他影响的痕迹。总之,嚎叫是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美国五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使人不

    由地联想起社会经过巨大起伏后所产生的许多杰出的文学佳作。这首长诗一

    经发表立刻成为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的最佳诗歌作品,与在路上并称“垮

    掉的一代”的“生活教科书”。金斯堡曾于1984年访问中国,还向我国大学

    生朗涌了嚎叫里的部分章节,同时与我国学者共同研讨佛经,表明了他

    在晚年对东方宗教的向往和寻求归宿的意念。

    张锦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作者简介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美国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

    州洛厄尔城的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

    国海军服役,1942年为太阳报的体育记者,战后从事写作。1952年,他

    在旧金山南太平洋铁路上当过搬运工,游历过美国各地和墨西哥,也曾去美

    国博物馆寻根。凯鲁亚克是美国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他的第一部

    小说小城镇与大都会1950是一部按照风俗和历史事件的编年体例来

    描写家庭和社会的史诗,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注意。在路上1957则

    是在几个星期之内写成的,以后几年没有再修改,小说结构松散,断断续续,

    描写一群年轻人的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

    浑浑噩噩的状态。凯鲁亚克的第三部小说地下室居民1958叙述了一

    群“垮掉分子”在旧金山整日酗酒,纵欲、吸毒的所谓生活。流浪的达摩

    1958题材与上一篇小说相似,但蕴含着某种高深的东方哲理。接着,凯

    鲁亚克又有两部小说闪电般地问世萨克斯医生1959和麦琪卡西

    迪1959均包含着作者的自传成份,充斥着失去信仰的年轻人的苦闷,

    彷徨和消极对抗情绪。总之,凯鲁亚克的作品艺术性稍差,但对社会现实有

    独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一部分西方青年的精神危机,加深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腐朽性的认识。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很不幸,终因酗酒过度而导

    致死亡。

    内容概要迪安莫里亚蒂是一个集魔鬼与英雄于一身的汉子。他20

    岁刚出头,就已经有了一位名叫凯米莉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儿。他是一个不愿

    有固定住所的人,到处游荡,无所事事。一天,作家萨尔带着自己的情妇美

    莉尔来纽约游玩,与迪安偶然相识。从此,他们三人驾着偷来或借来的汽车,

    以一百英里的时速开始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再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

    行。他们有时候还搭乘别人的运货卡车,辗转前进。迪安是只要有事可干,

    随时随地都可下车。常常喝得烂醉,半夜三更在街头大喊大叫什么“人类啊,

    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

    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一天,萨尔在奥克兰的一个公共

    汽车站上,为一个异常美貌的女人所吸引,他很快脱离了这一临时纠合的小

    群体,紧紧地跟在这个女人的后面,经过一番交谈,两人竟成了好朋友。他

    们先是冒着酷暑炎热在辽阔无边的棉花田里打短工摘棉花,而后又象泼水似

    的把挣来的钱一下子花得精光。就这样,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几个星期的露水

    夫妻生活,终于扬手告别。萨尔只得又回到迪安一伙里,发现队伍在沿途不

    断地扩大,新泽西州有一个叫做卡罗麦克斯的知名人士也加入了进来。迪

    安的行动几乎没有任何计划性,漫无目的,一切凭意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次,他竟然把偷来的汽车一直开到他们借宿的旅馆门口,把车子一扔,就

    自顾自地找地方睡觉去了,剩下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在车上白等了大半天。还

    有一次,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他们来到皮肯兹河谷,迪安向萨尔和美莉尔

    大声喊道:“难道不应该把那种叫做衣服之粪的捞什子干净彻底地脱掉吗”

    于是他们就一丝不挂地走在岩石中间,而且边走边唱,使一些来此旅游的人

    大吃一惊,只好转过脸去,不忍熟视。“疯了似地生活,疯了似地闲扯”,

    是迪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这伙人的人生准则。他们拒不承担任何社会

    职责和义务,更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只要能获得他们一时之间认为绝对重要

    的东西,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既可以欣喜若狂地十几个小时连

    续跳爵士舞,还可以连续数月以冰淇淋为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萨尔行进到墨西哥突然染了一种无名的热病,整日发着高烧,烧得糊里糊涂。

    一天晚上,迪安来到他的床前,对他说道:“可怜的家伙,真的病倒了,美

    莉尔会照顾你的。我方才收到了妻子同意离婚的信,所以,今夜必须马上回

    纽约,是啊,我该走了,害热病的萨尔,再见吧”

    作品鉴赏发表于1957年的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成名作,也是整

    个“垮掉的一代”的奠基作。它集中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特点。

    全书共分五部四十二章,主要写“我”指作家萨尔同一个狂热的“垮掉”

    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垮掉”分子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

    的穿梭旅行。他们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灵魂的故乡,长期漫游、

    浪迹天涯,企图在节奏强烈的摇摆舞,狂热的爵士乐,酗酒吸毒,偷窃纵欲

    的生活里,寻求自我,把握自我。小说主要描写了两种“垮掉”分子,一种

    是所谓的“热派”:这种人自甘堕落,不可救药,在“硕大的当今世界”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