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支持共和政府,反对法西斯主义。在抗日战争中他

    曾来中国采访。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耳闻目睹的事

    实中认清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他和一批敏感的青年作家在战后流落

    欧洲,在否定了传统价值观念后对生活和前途感到迷惘,被称为“迷惘的一

    代”。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和永别了,武器1929

    年都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创伤的力作。长篇小说丧

    钟为谁而鸣1940年歌颂国际纵队战士和西班牙游击队员反法西斯的英

    勇斗争。海明威是语言艺术大师。青年时代的记者生涯和旅欧美国女作家斯

    泰因的影响形成他简练生动的文风。他写作态度严谨,字斟句酌,反复琢磨,

    使他含蓄简约的文体日臻成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影响了不少作家。1952

    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

    学奖,赞扬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

    与海中得到了证明。”晚年他由于疾病缠身,精神抑郁,自杀而死。

    内容概要古巴渔民桑提亚哥是独自乘小船打鱼的老渔夫。接连84天

    他一条鱼也没有捕到。起初40天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

    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背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

    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

    要帮他拿拿东西。桑提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

    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

    捕鱼,因此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

    但是孩子认为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鱼不单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

    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头特别崇

    拜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刺,但打起球来生

    龙活虎。老头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

    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他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一早一起出海。

    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在海滩上嬉戏的狮

    子。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

    择的海面。天还没大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

    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正当桑提

    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坠

    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捐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钩丝又动了一下,拉

    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鱼钩上的沙

    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一件硬梆

    梆、沉甸甸的东西,这分明是马林鱼的重量,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他先松

    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

    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

    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

    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

    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

    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头根据对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

    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下冷冰冰的。他

    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

    舒服多了,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

    再瞧瞧这一切。”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

    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

    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

    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

    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

    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

    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

    来对付那条大鱼。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在阳光下,

    它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

    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没人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桑提亚哥惊

    喜地发现大鱼比小船还要长两英尺。他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

    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青时在卡萨布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

    历。他俩把胳膊时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伸直,两手握紧,就这样

    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

    桑提亚哥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有一次黑人喝了甜酒使出全身力

    气,竟把桑提亚哥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

    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

    雄。老头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

    小船打转。老头头昏眼花,只见眼前有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

    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

    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

    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它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

    心脏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

    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

    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

    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紧握鱼叉猛地刺进鲨鱼的脑袋。鲨鱼用力拉断了绳子,

    在水面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慢慢沉了下去。老头丢了鱼叉,便把刀子绑在桨

    把上作武器。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

    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他们了。

    船驶进小巷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

    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上

    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多东西

    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作品鉴赏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力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他成

    功地塑造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海明威在青年时代才气横溢,佳作

    连篇。可是自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后他竟沉寂了十年,直到1950

    年他才出版长篇小说过河入林。这部小说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毫无新意,

    评论家对它评价不高,并且认为海明威已经江郎才尽。但是老人与海使

    海明威重新赢得他们的尊敬,而且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有的评论

    家认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桑提亚哥是作者自

    身的写照,他身上洋溢着不服老的精神。作者用素描的笔法为我们描画了他

    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的外形。他分明老了,但他的双眼还象海水一样湛蓝,

    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尽管命运之神对他并不垂青,他出海八十四天没有

    捕到一条鱼,但是还没有动摇他取得成功的信念。大鱼上钩后他感到对手强

    大,但更坚信自己的力量,终于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制服了大

    鱼。鱼肉被鲨鱼吞噬后,老人虽觉失望但不悲观,他仍与曼诺林相约再度出

    海捕鱼,并且在睡梦中见到狮子。狮子是老人年轻时远航非洲见到的,它们

    是青春、活力和勇敢的象征,体现小说主人公老当益壮的勃勃雄心。桑提亚

    哥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毫无畏惧、镇定自若的态度上,这

    是海明威小说中很多英雄人物共有的气质。海明威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为少数人的利益的一场杀戮后,开始对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

    观念表示怀疑,致力于探求新的价值观念。他战后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中的英

    雄人物就体现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他们不再相信人死后会进天堂或下地狱

    的说法,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既然死亡是人生的终极,他们就竭力

    避免死亡,在此生寻求报偿,在行动上表现为及时行乐。然而,他们并不是

    贪生怕死的儒夫,相反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与死神进行面对面的搏斗。他们

    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懦怯,而是显示出“在压力下的从容”。在最严峻的考

    验面前他们活得最有生气,他们的内在气质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老人与

    海中,桑提亚哥被大鱼拖往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他孤身一人,年迈力薄,

    食物和淡水不充足,自然界变化万千,他的对手又力大无比而且意志坚决,

    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导致他的死亡。可是他泰然自若,终于战胜死亡,征

    服自然,捕获大鱼,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忍不拔也是

    桑提
………………………………

第116节

    亚哥的英雄本色之一。在与大鱼的搏斗中他右手负伤流血,左手又抽筋,

    疲倦使他头昏眼花,但他怀着只要不死就与大鱼周旋到底的决心顽强坚持。

    饿了,他不顾腥气吃生鱼肉。渴了,他把不多的淡水省着喝。坚强的意志帮

    助他度过危机,迎来胜利。作者通过描写他关心垒球好手狄马吉奥和回忆年

    轻时与黑人比赛扳手的心理活动衬托他的英勇行为。狄马吉奥长有骨刺,但

    他力克这个生理缺陷,打起球来生龙活虎。桑提亚哥崇拜他是好汉识好汉,

    狄马吉奥显然是与老人互相映衬的。老人对昔日荣耀的追忆证明他一贯坚

    强,往日的胜利是他眼下获取力量的源泉。桑提亚哥与鲨鱼的搏斗给他的英

    雄形象添上富有光彩的最后一笔。鲨鱼来争吃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疲惫不堪,

    可是他仍然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表明他明知要失败也要奋

    斗到底的决心。老人虽然孤身奋战,但并不孤立。曼诺林是他的徒弟,将继

    承他的事业,他们的师生情谊是建立在对实利主义的鄙弃和对捕鱼的共同热

    爱之上的。在小说中海明威精练含蓄的文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作

    者把小说原稿读了两百遍左右才付印,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是作品成功

    的可靠保证。

    陈士龙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1952

    作者简介拉尔夫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小说家。1914年3月1

    日生于美国中南部俄克拉荷马市,父亲当过建筑工人和小商贩。艾里森3岁

    丧父,由母亲帮佣将他扶养成人。他母亲经常从她当女仆的白人家里带回一

    些丢弃的旧杂志和旧唱片,使他自幼对音乐和书籍发生了浓厚兴趣。俄克拉

    荷马州直到1907年才成为美国的第46州,当时仍洋溢边疆精神,种族歧视

    不算严重,因此艾里森身为黑人,对种族问题虽然仍敏感,却无种族自卑感,

    对白人的仇恨也不象其他写抗议小说的黑人作家那样深。从少年时代起,艾

    里森就酷爱文学、电影、戏剧和爵士音乐,曾在中学乐队里吹过小号,平时

    爱把自己所过的生活与小说里某些人物的生活作对照,这似乎有助于他对生

    活的观察与理解。1933年他获州奖学金入塔斯克基学院攻读音乐与雕塑3

    年,音乐方面的造诣不仅表现在他后来收辑在文艺评论集影子和行为

    1964里有关音乐的评论上,而且对他小说创作中的语言风格也有积极的

    影响。有人还专门撰文探讨他的小说与爵士乐及布鲁士的关系。1936年去纽

    约学雕塑,遇著名作家理查德赖特,开始在他的鼓励下进行文学创作。1943

    年至1945年服兵役,复员后获罗森瓦德研究基金专门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

    的人,同时也当摄影师、爵士乐鼓手和酒店侍者挣钱糊口。该小说先后写

    了7年,1952年出版后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从而奠定了他为文学地位。

    此后艾里森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同时在一些大学里教创作,

    再没有发表其他重要著作。

    内容概要“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这是小说主人公“我”回忆往事

    的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

    见我。”这个“我”躲在哈莱姆黑人区一家白人公寓的地下室里,偷接电线

    安装1369盏电灯,想使自己让人看得见。“也许正因为我是个看不见的人,

    才如此需要光。光证实了我的存在,赋予我形体。”光象征“我”所追求的

    自我和“身份”。全书主要写“我”成为看不见的人的经过。“我”原是在

    美国蓄奴制南方土生土长的温顺黑小子,一向对白人毕恭毕敬,高中毕业时

    在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阐释进步的秘诀在于谦卑的演讲,十分成功,结果被邀

    去本镇白人头面人物的集会上再次演讲。演讲前,“我”先看了一场白人姑

    娘的脱衣舞,然后是黑人男孩们蒙上眼互相格斗,“我”也被迫参加,结果

    被打得眼青鼻肿,满嘴流血,但得照样演讲。“我”的演讲再次获得成功,

    赢得了一份上州立黑人大学的奖学金。读到三年级时,有个白人校董诺顿先

    生来校参观,“我”被校长派去开车陪校董各处游览,不幸遇到一个**的

    黑人农夫,竟对校董侃侃而谈怎样由于屋小天冷,他与妻女同睡一床,如何

    一不小心爬到女儿身上,竟使女儿怀了孕。奇怪的是,虽然周围的黑人都排

    挤他,白人们反倒对他表示同情。校董听得津津有味,原来对方的叙述勾起

    了他对自己女儿**的回忆,于是他重赏了这个黑人农夫,又要“我”开车

    去酒店喝一杯。他们去到金日酒家,那既是酒店也是客栈,有妓女也有疯子

    附近有家疯人院,疯子们常常在男护士的陪同下来酒店喝一杯消遣解闷。

    一个疯子口口声声说诺顿是他的爷爷,一个妓女上来爱抚诺顿的额头,说她

    最喜欢象诺顿这样的白人。一个当过医生的疯子替诺顿看病,诊断说诺顿患

    歇斯底里。诺顿被疯子与妓女弄得惊恐万分,夺门而出想逃离酒店,结果在

    沙门上撞破了前额。他们回校后,黑人校长见贵宾受伤,勃然大怒,就把“我”

    开除出学校,他的临别赠言是“必须心狠手辣,假惺惺地讨好白人大人物,

    装出一副黑鬼模样以便攫取权势。”“我”在拿到推荐信之后就去纽约谋生,

    谁知不论是谁看了一眼推荐信之后,就摇头把“我”拒于门外,后来才知道

    校长竟在信里说了“我”许多坏话。几经周折,“我”终于被一家油漆公司

    雇用,工作是给每桶白漆加上十滴黑色液体使劲搅拌,使白漆变得更白更亮。

    这些白漆都由政府订购,用来油漆纪念碑之类的国家级重要建筑物。不幸的

    是,“我”放错了拌料,使白漆里露出了黑色,于是被调去烧锅炉,锅炉房

    的工头怀疑“我”是工会的坐探,两人打了一架,引起锅炉爆炸,差点儿使

    “我”送命。进医院后,医生又把“我”当作新机器的试验品,不仅使“我”

    失去了好容易通过工作获得的自我,甚至使“我”丧失了记忆。出院后,“我”

    在哈莱姆黑人区遇到了好心肠的黑女人玛丽,在她家租了一间房子,在她的

    帮助下慢慢地适应环境,恢复了一部分“黑人身份”。但“我”厌恶这个身

    份,有一天偶尔在房里发现一个当作制门器的铁铸黑人像,我把它看作自我

    嘲弄的象征,随手捡起把它摔坏,还打算把它扔掉,先扔到别人专用的垃圾

    桶里,却被女主人看见,当场叫“我”把它捡回去;原来“我”把它扔在街

    心,又被人当作失物捡起送回手中,简直想扔也扔不掉。有一次“我”在街

    上漫步,看见有一对黑人老夫妇正被房东太太强迫搬迁,家具什物零乱地堆

    放在路边,一个白人警察在威风凛凛地执行命令。一群围观的黑人激于义愤,

    眼看要对警察动武,“我”怀着又恨又怕的复杂心理,上前劝止说:“黑人

    兄弟们,这不是办法,我们的民族是守法的,是不轻易发怒的。”但白人警

    察却变本加厉地对那对老夫妇施暴,“我”忍无可忍,即席发表一篇演说,

    煽动群众起来打跑警察,又把家具搬回寓所。“我”的行为引起了激进组织

    “兄弟会”的注意,“我”也被邀参加了这个组织和它的活动,觉得自己终

    于重新获得了自我。然而“我”很快发现这个组织的头头知识浅薄,他们的

    背景也很可疑。“我”常常奉命去干一些“我”并不想干的事,“我”重新

    获得的自我又逐渐失去:“我”依稀觉得自己又进了一条死胡同,成了一个

    看不见的人。一些白种骚女人追求我,把我看作性机能的象征。一个名叫西

    比尔的女人醉醺醺地求“我”强奸她,但“我”并没碰她,只是用唇膏在她

    醉死过去的躯体上写了几个字:“西比尔,你被圣诞老人强奸了。没想到吧。”

    兄弟会的活动遭到了一帮以拉斯为首的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双方剑拔

    弩张,一见面总要拼个你死我活。“我”被卷入斗争,常常被拉斯手下的人

    逼得东躲**。有一次“我”躲进了一家杂货铺,买了一副墨镜和一顶宽边

    白帽子将自己乔装打扮一下,谁知一下子竟成了莱因哈特先生,获得了流氓、

    赌棍、情夫、牧师等多重身份。这就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究竟是谁,

    究竟是什么身份,怎么一副墨镜和一顶白帽子就能使“我”由原来的我变成

    另一个人象这样什么人都是,又什么人都不是;既有一切身份,又等于没

    有任何身份如果这样,“我”也就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无论是对黑人还

    是白人,对南方还是北方,对兄弟会还是对拉斯之流。外在世界既然遗弃我、

    不承认我,“我”也就只好把目光转向内心世界,来自我发泄和自我发现。

    在一次拉斯挑起的骚乱中,“我”逃离险境时跌进一个地洞,也就将计就计,

    以地洞为家躲藏起来,作深刻的自我反省,翻来复去思考着自己在宇宙中的

    地位,口述了本书。

    作品鉴赏本书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西方当代小说

    的许多特点:思想内容上提出了个人在荒谬的宇宙里的处境问题并探索自我

    本质;艺术上大胆创新,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在运用黑色幽默手

    法上开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先河。因此这部小说在1932年刚一出版,立刻受

    到英美评论界的普遍赞扬。有人称它是自己一辈子读到过的最佳美国黑人小

    说,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有人赞美本书最具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著名文

    学评论家德尔摩施华兹甚至认为现有的文学评论语汇用来评论本书都不免

    显得“肤浅与浮夸”。在本书出版13年之后,美国的主要书评周刊图书周

    刊邀请200个作家和评论家投票选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最优秀的美

    国小说,大家一致选中了本书,可见其影响之大。在主题思想上,本书以存

    在主义的观点探索人的社会异化和自我异化问题,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

    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西方让会的精神

    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不见的人”,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被西方评论家们奉为“当代人的典型”。尽管主人公是黑人,书中也描绘了

    黑人生活和当时社会上的种族歧视,组织者并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主活中的

    种族问题提出批评或抗议,而是用抽象人性的概念来描绘和反映人的共同命

    运以及现代社会黑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作者认为,最能说

    明人的自我异化和在敌对环境里的荒谬处境的,莫过于美国黑人,因此他采

    用象征手法以黑人为例,通过“看不见的人”的经历及他的思想演变,以抒

    写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处境。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地位问题。在古典文

    学中人是神,是英雄;在现代派文学中人是虫,是懦夫、瘪三、流浪汉,是

    本书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卡夫卡在变形记里描写了现代社会里的人

    如何变成了甲虫;艾里森在本书中也用同样的寓言形式,写一个无名无姓的

    普通黑人在敌对的、异己的环境压迫下完全失去自我存在的意义,终于成了

    一个“看不见的人”,借以说明人的自我异化已达到虚无的程度。在今天的

    西方社会里,精神文明已遇到越来越深刻的危机。人沦为机器,个人已无法

    掌握自己的命运,西方作家们觉得今天的世界已无法理解,也无意去理解,

    于是把描写重点转向人物内心世界,着意抒写个人的沉沦和精神空虚,作家

    本人往往怀着悲忿、绝望和恼怒的心情,对世事万物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加

    以冷嘲热讽,用一种超现实的、某些评论家称之为“黑色幽默”的夸张笔法

    来曲折地反映和讽刺现实。艾里森也倾向于把今天的世界看作是现实与梦幻

    交错在一起的荒诞世界,因此在描绘这一世界时,也就运用一种现实主义与

    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新方法,用扑朔迷离的笔法把现实世界抽象化或漫画

    化。作者根据创作实践的需要,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

    义和超现实主义,凡是足以为他的小说服务的,无一不用。整个故事发生于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现实很象梦魇,外部世界常常通过黑色幽默式的夸张或

    歪曲,结果反能更集中地反映出其内在的精髓。作者善于用象征手法揭示美

    国社会的混乱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主人公从南方到北方,随着年龄和阅历

    的增长,越来越看出这个世界的疯狂与荒诞,作者的风格也相应起了变化,

    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来反映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和他眼里的这个既现实而又非现实的物质世界。在语言的运用上,

    本书也别具特色。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叙述的语言文字也相应起着变

    化,圣经、古典文学、布鲁士歌曲、南方白人的修辞、哈莱姆的黑人俚语都

    运用得恰到好处。全书用第一人称口述,语言既口语化又形象化,有个美国

    评论家认为,“从马克吐温以后,还没有一个美国作家能够再创造如此丰

    富、幽默的口语。”

    施咸荣

    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1953

    作者简介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黑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

    批评家,1924年8月2日生于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1987年12月1日

    因胃癌病死于法国。他是个私生子,外祖母曾在南方种植园里当过奴隶,继

    父是个不受教区供养的穷牧师,对待鲍德温很凶暴,鲍德温自称他幼年的生

    活极为穷困,一家11口住在又窄又小、破旧不堪的公寓里,他受教育不多,

    主要靠自学,童年时代常常一手抱着弟弟或妹妹,一手拿着书阅读,刚能阅

    读就已在脑子里构思小说,12岁时在教会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写西班牙革命的

    短篇小说,以后一直练笔写诗歌和剧本。但他继父反对他搞创作,一心要他

    当牧师。他14岁起开始在教堂布道,三年后不仅放弃布道,而且从此不信宗

    教。他离开教堂后不久也就离开了家,在他称作“美国工商业世界”里挣扎,

    当过侍者、听差、产业工人,在饭馆里洗过碗碟。美国社会里的种族歧视终

    于使他忍无可忍,迫使他在1948年去法国巴黎,在做苦工与挨饿的情况下完

    成了他的最优秀小说向苍天呼吁,直到1957年美国发生种族流血冲突的

    “小石城事件”后才回国。他侨居欧洲时曾陆续在美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

    少关于黑人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对栽培过他的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写抗

    议小说的传统提出批评意见,使他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1962年长篇小说另

    一个国家成为畅销书,他也就一跃成为继赖特后最受人注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