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撤。他最终放弃了登山计划,一队人踏着丛林中的老路,默默无言地返回
营地。第二天,由前来接应的登陆艇送回部队,回来后不久,克劳夫特就了
解到,他们的侦察任务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卡明斯少将煞费苦心地制订好
周密的作战方案,并亲自离开海岛去争取海军支援,可是,没等他回来,安
那波佩战役已不战而胜。原来日军早已弹尽粮绝,他们的军需仓库早在五星
期前就中弹烧毁,整个防线支离破碎,有的阵地已经撤空,可卡明斯对此一
无所知,他过去接到的军事情报没有一份是真实的。虽然,战事已经结束,
海军却照样派来军舰,照样进行炮击和登陆。随后,电台广播了攻克全岛的
胜利捷报,并把胜利归功子卡明斯将军的正确指挥和海军的有力支援。这一
结论还将写进美国历史。
作品鉴赏在众多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的小说中,诺曼梅勒的裸
者与死者是出类拔革的一部。小说的深度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了一场旷
日持久的攻坚战,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
与其它战争小说不同,裸者与死者并没有笔酣墨畅地描绘硝烟弥漫,
炮声隆隆的战场,其激烈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内部在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
特代表的一方与赫思有时也包括瓦尔森代表的另一方的两个阵营间进行。
卡明斯将军是个带有浓郁的法西斯色彩的军人,他鼓吹权力至上,自命未来
的世界必定是一个极权世界。他相信自己的理论,更迷信手中的权力,常用
自己的职务和权威强行压垮下级军人的精神和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明
斯将军可谓政治、军事统治力量的代表,他的仅力可以渗透到人的存在的任
何一个方面,这种权力也因此构成了对人类的威胁,至于克劳夫特也同样具
有主宰他人的强烈**。他虽不懂卡明斯将军的思想,却是其理论不折不扣
的忠实的执行者。他是暴力和兽性的化身,不仅憎恨敌人,同时也憎恨自已
人,并让这种仇恨蔓延滋生,以至导致自相残杀的恶果。作为他们的对立面
存在的赫思少尉则代表了自由理想主义,他来自哈佛大学,对整个战争有自
己独到的看法。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士兵的处境,甚至敢于不自量力
地同权力象征进行抗衡,而代表虚无主义的士兵瓦尔森实际上也等于站在
他这一边。战争的特殊环境把双方的较量推向顶点。随着战役的不断展开,
卡明斯唯权力论的铁腕统治更加强硬,代表这种权力的下士克劳夫特更加凶
残无情,企图维护人类尊严和信仰的赫思等更加无力抵抗。尽管较量似平一
边倒,但最后并没有得出胜负结局,因为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赫恩可以说
是死在自己人设置的圈套中,从此和他代表的信仰一起在小说中销声匿迹;
瓦尔森不得不在克劳夫特的淫威下屈服,自认为作战骁勇的克劳夫特连一座
山峰也不能征服,反而在一群黄蜂面前出尽丑态、抱头鼠窜;至于所谓杰出
的战役指挥者卡明斯将军本质上则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最后的胜利与他周密
的计划毫无关系,而是他不在场时,由一系列他权力控制之外的偶然事件造
成的。我们注意到,小说貌似悲状的战争场面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没
有可歌可泣的业绩,甚至也没有真正的敌方。日本军队的存在只是为了增添
气氛,从来也没有成为作家描写的重点。小说的结尾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战争早已结束,匆匆赶来的海军却照样对没有敌人的海岛进行炮击和登陆。
裸者与死者属于美国文学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小说,但也具
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诺曼梅勒以军队生活中的恐怖相压力,集中反映
了社会生活对美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以军队的森严等级象征战后的美国社会
等级,以战争的荒唐代表整个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对立
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对战争的历史和哲学含义,甚至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
存在及意义进行发掘。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
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梅勒似乎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
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
………………………………
第113节
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
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这种有刺激性的主题冲破了以往战争小说的创作思
想,或许这正是裸者与死者格外受到公众欢迎的一个原因。小说的创作
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语言是士兵们熟悉的粗犷的“战壕语言”,毫无做作
之感。艺术上作者采用多斯派索斯“时间机器”的手法,自然的插入和倒
叙使作品的层次丰富鲜明,结构严谨有序,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整体感。
张锦
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1946
作者简介罗伯特佩思沃伦1905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生
于肯塔基州的格思里。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那
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他结识了美国南方重农学派的成员,
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毕业后,他曾在那鲁大学等多所大学执
教。从1935年起,他和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杂志,吸引了一批文
人,形成了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1973年起,被聘
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名誉教授、诗歌顾问。1986年,被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
人。沃伦是以诗歌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的。早期的诗集有诗三十六首
1935、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42和诗选,192319431944。
龙的兄弟1953,1979年修订写杰弗逊的侄子于十九世纪初期在肯塔
基州边疆谋杀黑人的事件,对恶的本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许诺1957
集中的诗歌比喻主动、描写优美,洋溢着作者故乡的泥土芳香,于1958年获
普利策诗歌奖。另外还有此时与彼时1978、在这儿1980和
证实了的传言等诗作。沃伦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夜间的骑手1939,
在天堂的大门口1943、国王的人马1946和足够的空间与
时间1950,五十年代后的著作育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
荒野1961、洪水1964和将要失去的地方等。沃伦还是
美国20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是美国盛行一时的“新批评派”的
主力,和著名文艺批评家克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1938是新批
评派理论的力作。另外,还著有理解小说1943、向西奥多德莱
塞致敬1971和民主与诗歌1975等论著。
内容概要新闻记者杰克是在1922年结识威利的。当时,威利不过是
个县政府的会计员,在选择县立学校校舍建筑承包商问题上,与上司发生争
执,而且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报社派杰克来采访此事。这场争执最终以威
利在竟选中落选而告结束。成利从此失去了饭碗,只好回到父亲的农场。他
憋着一口气,白天干杂活,晚上刻苦学习法律,终于通过了法学考试,当上
了律师。两年后,县立学校在一次救火演习中,偷工减料建成的校舍,突然
倒塌,造成了死伤十几名学生的惨剧。这次事故不言自明,在选择承包商问
题上,威利的意见是正确的。威利的威信也由此大增,民众们都后悔当初为
什么没有支持他。四年一度的州长竞选又开始了。这一州的民主党有两大派
系,哈里森是城市派领袖,麦克默费是乡村派领袖。哈里森为了分化麦克默
费在乡村的选票,派遣达非鼓动威利再次参加竟选。在哈里森一派的一片恭
维声中,威利飘飘然地同意参加竟选。正当威利到处巡回演说,忙得不亦乐
乎的时候,有人向他揭穿了哈里森的阴谋。威利气愤至极,当晚就喝得酩酊
大醉。第二天向选民们公开揭露老狐狸哈里森的阴谋,宣布自己立即退出竟
选,然后转而协助麦克默费竞选州长,一举击败了哈里森。此后,威利当了
几年律师,业务上获得很大成功,从政之心又得以萌发。1930年,他第三次
参加竞选。这期间,杰克也因为不奉行报社支持麦克默费的竞选方针被除名,
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威利这次竟选终于获胜,当上了州长,并任命杰克做自
己的助手。又过了若干年,威利在竞选参议员问题上与老法官欧文发生矛盾。
威利指令杰克尽力搜集欧文的**,杰克觉得在这位“正直的法官”身上似
乎很难找出什么毛病,但威利认为,“人是在罪恶中孕育,在污血中诞生的,
从尿布的臊臭到寿衣的腐臭,这中间不可能没有一点污点”。杰克经过深挖
细查,果真发现欧文法官曾在1915年受过一家电力公司的贿赂,并得到已故
州长斯坦顿的袒护,为此,这家电力公司的原律师利特尔波含恨自杀。杰克
顺利地从利特尔波的妹妹手中拿到了这段隐史的真实凭证,杰克与已故州长
斯坦顿的儿子亚当和女儿安妮自幼就是好朋友。杰克一度与安妮热恋,后来
不知为何俩人的关系渐渐疏远。杰克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与一个庸俗的女
人草草结了婚,不久就离异了。安妮从女子学院毕业后,却一直没有结婚,
父亲的去世,使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至于亚当
现在已成为一位名医。威利为了扬名于世,决心创建一座全国首屈一指的医
疗中心。他想请医术高超的亚当担任医疗中心主任,但孤傲的亚当予以一口
回绝。在威利的授意下,杰克向安妮和亚当展示了表明他们的父亲犯有包庇
罪的那份证据,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亚当只好同意就任医疗中心主任。再
说威利骄宠的儿子汤姆是个足球运动员,他一向目无法纪,我行我素。这次
因为玩弄一个姑娘,致使女方怀有身孕,威利的竞选对手麦克默费立刻抓住
这一把柄要挟威利退出竟选。为了反击,威利让杰克去向麦克默费的忠实支
持者欧文施加压力,请他阻止麦克默费的讹诈行为。但是,欧文坚决不同意,
杰克只好向他摊牌,展示他曾经犯有受贿罪的证据,并说好明天再来听他答
复。然而,杰克回到家里,半夜里突然被母亲的痛哭惊醒。原来,母亲从电
话中得到消息,欧文开枪自杀了。母亲悲痛欲绝,近乎发狂,在杰克的不断
追问下,她不得不向杰克坦露了欧文是他的生身父亲这一秘密。杰克此时才
明白了他“父亲”为何要遗弃母亲,那是因为他知道母亲与欧文私通而离家
出走。自从威利投入政治生涯后,妻子露西与他的关系也一直不睦。女秘书
萨蒂成了他的情妇。后来,威利又爱上了安妮,千方百计想甩掉萨蒂。萨蒂
怀恨在心,决心伺机报复。恰好,汤姆在一次足球赛中被人踢伤,经手术确
诊为椎颈骨粉碎,无法挽救,只能瘫痪在床,拖延时日。萨蒂趁此机会指使
达非打电话挑拨亚当,说他担任医院院长的职务不过是出于安妮与威利的私
情,而现在威利则认为他手术不高明,害得宝贝儿子汤姆一辈子站不足来,
正准备罢免他的职务。亚当以前从不知道自己妹妹与州长威利之间的暧味关
系,现在闻之,自然怒不可遏,他狠狠地责骂了安妮一通,并且不容分说,
将安妮推倒在地。随即,他赶到州议会大厅,当众枪杀了威利,而他自己也
倒在威利保镖的枪下。经历了人生这场明争暗斗,生死浮沉,杰克对尘俗世
事完全淡漠了。但他又觉得“历史是盲目的,人却不是盲目的”如果不承受
过去留下的重担,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于是他与安妮结合,开始了新的生
活。
作品鉴赏发表于1946年的国王的人马从表面上看似乎讲的是一
个关于**独裁的州长威利的故事,实质上却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小说,涉及
到美国社会和政坛的各个方面。沃伦不愧是一位文学大师,为了不写成平铺
直叙的自然主义小说,他起用了一位讲述人新闻记者杰克,以第一人称
的手法将整个故事有层次,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一般的
政治小说常有的枯燥乏味,使故事起伏跌宕,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把小说
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探求人的本质。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的普遍罪恶中,任何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哪怕他最初有着较好
的愿望,到头来也是事与愿违,必然成为“恶”的工具。譬如威利始终认定
自己掌握权力的目的是造福人民,但在实现这一目的过程中却亲手玷污了自
己的目的,虚无的理想主义毕竟没有战胜现实的权力欲。尽管他有那么高的
威望,手下有那么多忠臣铺佐,最终还是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小说的
题意也就在这里。“国王的人马”源于美国早期的一首童谣:“爬得高,摔
得重,国王的全班人马,也难让破镜重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改造美
国社会,净化人们被毒化的心灵,似乎不抱多大的期望。除了威利,小说中
其他人物的处境也不美妙。杰克秉承威利的旨意,费尽心机地找到欧文法官
的“**”材料,既造成了欧文自杀,同时又背叛了自己的过去因为欧
文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亚当医生的遭遇更令人同情。这位刚正不
阿的外科医生素来对威利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看到别人生病就不忍要去医治,威利就利用了这一点,迫他就范。结果,生
活仍然无情地捉弄了亚当,他想切除别人身上的“溃疡”,可又自觉不自觉
地培植了社会的“肿瘤”。最发人深醒的,恐怕要数杰克的舅舅卡斯的经历
了。他本是个热情纯真的人,一次同朋友的妻子相遇,竟坠入情网。那朋友
为了解除这痛苦的“三角关系”,在一次狩猎中,假借猎枪走火自杀了。卡
斯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为了从内疚中把自己解脱出来,他拼命地做好
事,甚至带头解放黑奴,结果却使那些获得了自由的奴隶找不到挣钱吃饱肚
子的地方。他想在战争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勇于冲锋陷阵,可子弹偏偏不找
他,反倒把那些跟在他后面冲锋的人送到死神时怀抱。然而,当他扬起了生
命之帆,意识到人生的美好时,一颗子弹却把他送上了天。作者用相当的篇
幅叙述了这位戏剧性人物的人生。从结构上看,这似乎是与主线关系不大的
一条支线,但事实上,作者在暗中巧妙地铺设了联想的跳板,使人不由自主
地拿理想主义的他与实用主义的威利相互对照,进而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在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金钱社会,丧失信仰的实用主义与抽象的道德理想
同样是行不通的。另外,小说还深刻剖析了美国所谓民主竟选的虚伪。尽管,
从选民到竞选人似乎都在按照一种严格的程序办事,其实在幕后操纵竞选的
还是腰缠万贯的财阀和手握权柄的党棍,其间的阴谋陷害和造谣中伤不胜枚
举,以“正直”起家的威利也是靠这样的竞选“策略”才得以当上州长的。
集诗人、批评家和小说家于一身的沃伦是一位不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的大师,他很注意利用生活中的悲剧来挖掘其潜含的道德含义和自我本质。
沃伦曾借杰克之口描述了他所处的那个世界:“它就象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如果你触动其中的任何一点,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碰,振动也会波及最远的边
缘。昏睡的蜘蛛受到震动会立即跳起来,吐出蛛丝,将你包围,并在你皮下
注入黑色而使人麻木的毒液”。从作者这段充满了恐惧的描述中,我们深刻
地意识到美国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置身于这样可怕的“黑网”中,人
的悲剧性命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晓申
约翰斯但贝克珍珠1947
作者简介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利
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斯镇一个面粉厂主家庭。母亲是中学教师,喜爱文
学。家中藏书甚丰,使斯坦贝克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他家乡的秀丽山川
也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上过斯坦福大学,却不受正规教育所拘,只
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且中途辍学。他从事过筑路、采摘水果、丈量土地
等体力劳动,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1929年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
说金杯,描写17世纪加勒比海的海盗,未引起广泛注意。他的创作生涯
以托蒂亚平地1935年的出版为标志进入全盛时期。小说描述蒙特雷
市一群游手好闲但轻利重义的西班牙裔人的群居生活,以他们的淳朴单纯反
衬中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全书轻松幽默,富有喜剧色彩。在胜负未决的战
斗1936年中,作者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调反映加州果园流动农业工人
在**员领导下进行的罢工斗争。鼠与人1937年塑造了两个流动
农业工人的鲜明形象,作者对他们摆脱奴役的梦想及其破灭赋予极大的同
情。作者在同年把小说改编成话剧在百老汇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代表作
愤怒的葡萄1939年以广阔的画面展示了俄克拉伊马州佃农在30年
代被迫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去加州谋生的史实。小说鞭挞了压迫剥削农民的资
产阶级,讴歌了农民团结互助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说被公认为反映经济大萧
条的史诗式巨著。中篇小说珍珠1947年是他烩炙人口的名篇。作者
曾获196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
内吝概要墨西哥小镇拉巴斯的清晨显得格外宁静。印第安渔民奇诺睁开
眼睛时听见早潮轻轻地拍击着沙滩,小鸟嘁嘁喳喳地叫着。他的妻子胡安娜
躺在他身旁,这时也睁开了星星般的双眼。他们的婴儿小狗子正静静地睡在
吊在空中的箱子里。奇诺的头脑中响起了“家庭之歌”的柔美乐声。突然,
“家庭之歌”变成了“邪恶之歌”:一只蝎子蜇伤了小狗子。虽然胡安娜及
时用嘴巴吸出了一些毒液,但是头生儿子伤口的红肿仍然使她感到不安。她
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说。“去请大夫。”这话传到他们的邻居中
间,大家都感到惊讶,因为住在花园洋房的大夫是从来不到印第安人的茅屋
来看病的。当胡安娜知道大夫不会来时,便决定登门求医。她随即抱起小狗
子,奇诺跟着她,邻居们列队相随一起向镇中心进发。大夫家的大门紧闭着,
他只派出仆人隔着门缝向奇诺索取治疗费。奇诺掏出八颗又小又灰黯的珍珠
递了上去。过了一会仆人把珍珠还给奇诺,谎说大夫出去了,急忙关上大门。
奇诺一拳捶在大门上,裂开的指关节淌着鲜血。为了尽快救治小狗子,奇诺
一家子乘小船出海,希望采到一颗珍珠给大夫作为治疗费。奇诺潜入水底,
在一块突出的礁岩下面,他发现一个特大的牡蛎的贝壳半开着,闪出一道寒
光。他感到一阵兴奋。他用力揪下壮蛎,浮上水面。他利索地用刀撬开了贝
壳,拨开肌肉,在他眼前出现了一颗象一轮满月般的举世无双的大珍珠。胡
安挪和丈夫一起凝视着这颗稀世宝珠。在这快乐的时刻她想起了儿子。她曾
用海草做药敷在小狗子的伤口上,这时她惊喜地发现他肩头的红肿奇迹般地
消失了。奇诺得到宝珠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镇。各个阶层的人顿时都
对奇诺产生了兴趣。正在花园里散步的神父想到教堂必须进行的修缮,回忆
自己有没有主持过奇诺的婚礼,有没有给小狗子洗过礼。大夫听到消息后马
上说:“他是我的顾客。我正在给他的孩子治蝎子蜇的伤。”与此同时手握
宝珠的奇诺正编织着玫瑰色的梦。在灿烂的珠光里他看到一幅幅美好的画
面。他看到胡安娜、小狗子和他自己都穿着新衣服正在教堂补行婚礼。他看
到自己买了一根新鱼叉,手里端着一支他梦寐以求的步枪。他看到小狗子正
在学校里读书写字。奇诺的脸上放射出兴奋的光芒,他想到他儿子有了知识,
他们也会有知识,从此再也不会受人欺凌,他们将得到最可宝贵的自由。然
而恶势力象一群贪婪凶残的豺狼,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奇诺的美梦。就在他
喜获宝珠的当晚,神父来到茅屋看望奇诺一家,观赏那颗大珍珠。大夫也来
给小狗子治病。他利用奇诺无知连吓带骗让小狗子服下使他痉孪呕吐的药,
一个小时后再来给他服解药。他除了向奇诺索取医药费外,还从奇诺的目光
窥测他藏珍珠的地方。当晚就有一个黑影闪进茅屋,企图盗走珍珠。幸好奇
诺早有提防,及时把珍珠转移了。为防不侧奇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到镇上把
珍珠卖掉。拉巴斯镇收购珍珠的商人早就风闻奇诺要出售稀世宝珠。他们都
成竹在胸,严阵以待。这些商人看似个体经营,实际上都受雇于一个大老板。
他们见到宝珠在黑天鹅绒上珠光闪耀,全都看傻了,但迅即又装作若无其事
般贬低它的价值,拼命杀价。奇诺看清了这伙骗子的真面目,断然表示要把
宝珠拿到首都去卖。当晚奇诺再次与黑影遭遇,他受袭击负了伤。胡安娜认
为珍珠是邪恶的,她劝奇诺把它扔回大海,他拒绝了。胡安挪半夜悄悄起身
走出门去,决心把珍珠扔回大海。奇诺赶到夺回珍珠,狠揍了善良的妻子。
两个黑影又向奇诺扑来,他刺死了一个,另一个逃走了。奇诺打算当夜就乘
船出走,可是他发现船底被人砸了一个大洞。回家途中他又望见自己的茅屋
起火燃烧,胡安挪抱着小狗子向他奔来。胡安娜告诉他是黑影放的火。他们
一家在奇诺哥哥家躲了一天,第二天晚上离开拉巴斯镇向北方进发。他们小
心翼翼地避开城镇绕道走。休息时奇诺不忘扫掉路上的足迹以防被人跟踪,
但是奇诺还是发现有三个人远远地尾随而来,其中一个骑着马。奇诺带着妻
儿进山暂避,追踪者又遁迹而至。就着他们吸烟时的火柴亮光,奇诺望见两
个人在睡觉,另一个拿着步枪放哨。他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死才能免遭毒手。
他乘月亮开起之前潜近他们。可是正当他准备扑过去时,月亮的银边露出东
方的地平线,山上传来小狗子轻微的哭声,持枪的追踪者以为是山狗哀吠举
………………………………
第114节
枪欲射。奇诺急忙跳起,他在半空中时枪声响起。奇诺狂怒地夺过枪,一连
杀死三个追踪者。这时蛙鸣和蝉噪都归于沉寂,奇诺分明听到了胡安娜的呜
咽。在拉巴斯人人都记得奇诺一家是怎样回来的。一个金色的黄昏,奇诺和
胡安娜出现了。他们不象往常那样一前一后地走,而是并肩同行。奇诺的胳
臂上搁着一支步枪。胡安娜肩上扛着一个小包裹,包布上血迹斑斑。两人都
面带倦容,但神情坚毅。他们走到海边,奇诺从怀里掏出那颗大珍珠。他看
到珠子里面邪恶的面孔窥视着他的眼睛,他也看到熊熊燃烧的火光。在珍珠
表面他看到在他枪口下追踪者狂乱的眼睛,他也看到小狗子被枪弹打掉头顶
的尸体。珍珠显得丑陋,灰黯,象一个毒瘤。奇诺把它递给胡安娜。她看着
丈夫的眼睛柔声说:“不,你来。”奇诺的手臂一扬,珍珠在落日的余晖中
闪闪发光,远处溅起水花,一瞬间珍珠就无影无踪了。
作品鉴赏中篇小说珍珠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并
且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小说所以会有巨大的魅力,首先由
于作品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墨西哥湾沿岸印第安渔民的生活。斯坦贝克是
现实主义作家,一贯重视取得第一手材料。30年代末他和好友生物学家里基
茨到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考察海洋生物,听到了关于稀世宝珠的传说。1945
年,他编剧的影片稀世宝珠在墨西哥摄成。两年后他又根据影片写成小
说珍珠。原来关于稀世宝珠的传说只是讲一个印第安少年找到一颗特大
珍珠。他知道珍珠价值连城,就梦想今后可以不用劳动,坐享荣华富贵了。
但是连续两晚他都遭人殴打,逼他说出宝珠的所在。他忍无可忍,终于设法
把珍珠扔回大海。斯坦贝克在小说中大大扩展和深化了故事的思想内容。小
说将奇诺一家为一方和以医生、神父、珠宝商为代表的另一方构成对立面,
这样传说里的夺珠争斗就演化为小说中资产阶级对印第安人的民族压迫了。
作者在小说里多次把对奇诺的袭击者描写为黑影,又点明他们的身分,不描
绘他们的形象特征,其寓意就是把他们作为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们的力量是
强大的。几百年来他们剥夺了印第安人受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