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担心她活不长。一次,有人给罗莎太太打针,错把海洛因给打上了,她反常
地感到十分幸福。毛毛觉得这种幸福是一堆美好的垃圾。罗莎太太当然一下
子还死不了。毛毛觉得,如果罗莎太太是条母狗的话,人家可能早就不让她
受苦了,因为他们对狗总比对象她那样的人好,没有谁对她说:“我的爱,
我可怜的爱人”之类的话。卡兹大夫为她仔细检查了身体,发现没得癌症,
但说她的情况很不妙,“她将象棵莱似地活着,没法治。”罗莎太太听到这
消息,眼泪刷刷地流下来,她关照毛毛以后千万不要去干卖屁股蛋的事,因
为屁股蛋是男人身上最神圣的东西,关系到人的荣誉。毛毛希望有个老人能
与罗莎太太结婚,互相同情照顾,又希望能象电影片子那样将时光倒转回去,
因为他看到罗莎太太十五岁时照的漂亮的相片。罗莎太太有一次到过去卖过
身的地方兜过风后,回到家中竟一丝不挂地扭屁股,毛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
的眼睛,他想这可能就是她衰老的症状,但他却更爱她了。罗莎太太经常昏
迷不醒,黑人搬运工瓦伦巴、阿拉伯老地毯商哈米尔、男扮女装谋生原拳击
手洛拉、女演员纳蒂娜和一些罗莎太太抚养的孤儿,想了各种办法想弄醒她、
医洽她,但并没有什么作用。一天,有个小个子男子叫卡迪尔的进来,哭着
说要找回他的儿子默哈迈德。罗莎太太一下子头脑清醒了,她好像不认
识他:”您可欠我三年的寄养费啊,十一年了,您连个音讯也不给我们一个”
卡迪尔说他没有责任,他爱他妻子,只是嫉妒才杀了她。罗莎太太冷笑了一
声,说:“当然,没有她您是无法生活的,卡迪尔先生。多年来爱伊莎每天
都给您挣一千法郎。您把她杀了是因为您本想让她给您挣更多的钱。”罗莎
太太让另一犹太小孩向他问好,卡迪尔说要找穆斯林儿子。她说当时搞错了,
一定要让他带走犹太小孩。“这不是我的儿子”这家伙喊着,就倒在地上
断气了。事后,罗莎太太还是那么心神不定。当救护车来拉她的一个死去的
邻居时,她抱住毛毛,连声说:“我怕他们要来了别让他们把我送
到医院去。”毛毛一面安慰她,一面却对她说:“罗莎太太,为什么您骗我”
她很吃惊:“我我骗了你了”毛毛因为刚才听到卡迪尔说他是十四岁,
就责问罗莎太太:“为什么您对我说我才十岁,可实际上我已经十四岁了
呢”她脸有点红了,说:“我怕你离开我,毛毛,所以给你减了点岁数。
你一直是我的小人儿。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别的孩子。我数着年头,我感到
害怕。我不愿意你长得太快。原谅我吧”毛毛一下子扑在她身上,握着她
的手,用胳膊搂着她的肩膀,就好象她是个少妇似的。可是罗莎太太的病情
越来越重了。大家见她如此受罪,都希望她早死,省得继续受苦受难。在大
家的精心照料下,她又恢复了健康,当然仍然是呆头呆脑的样子。毛毛把她
送到了地窖。一到地窖,她就瘫倒在靠椅里。一会儿,她睁开眼睛,看看四
周,说,“我就知道,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有用的,毛毛。现在我可以在这儿
安安静静地死了。”毛毛出去了好几次,弄来了香水。
他把所有的香水都洒在已经冰凉了的罗莎太太身上,又用他所有的颜色
在她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好把大自然的规律遮住。罗莎太太全身上下已烂
得不象样了。当大家把地窖的门砸开想看看从哪儿冒出来的臭气时,发现毛
毛睡在旁边,就把他放上救护车拉走。毛毛想,要是没有心爱的人是没法活
的,他过去爱罗莎太太,往后还要继续去看她。
作品鉴赏世界文学中写妇女平凡而又伟大、可怜而又可敬、柔弱而又
坚毅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法国文学在这方面又独树一帜,雨果的悲惨世
界、巴黎圣母院、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友拉的娜娜、莫泊
桑的她的一生等等,都是妇女题材的佳作。二十世纪以来的一些法国小
说,继承着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将妇女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同社会的揭露与
批判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如此人生从一个少年的眼光描述的就是这样的
一种生动社会画面。作品着力刻画的女主人公罗莎太太和她所照管的那些孩
子们的母亲,都是生活在法国最低层的人,她们妓女的生活是受侮辱与受迫
害的悲惨生活。她们没有自己的家,受拉皮条的剥削、挨男人们的打骂,听
凭他们的玩弄,最使她们难忍的是,她们不准有自己的孩子万一有了,就
得让他或她远离身边。作品小主人公毛毛的母亲是个典型,她一天要接二十
个客,每天给她的男人挣一千法郎,她始终不能与亲生儿子见面,而在不能
挣更多钱时,却被她的男人杀死了。这种悲惨与凄凉的根源只能从那么个资
本主义社会制度上去探寻。小说不只是停留在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上,它还
将人物的境遇与时代相联系起来,深切而真实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犹太人遭法西斯歧视与迫害和亚非拉等地区拥入西方工业大国的穷苦人横遭
盘剥和压榨的苦难生涯。罗莎太太在德国被法西斯关进集中营,幸免遇难而
出逃后,精神和心灵上的刺激却久久不能消失,作品中,孩子们开玩笑的门
铃声和地窖躲藏情景的描绘,都极主动形象地揭示了罗莎太太内心的余悸与
恐惧,表现了她那倍受惊吓的脆弱身心。作者让这种恐惧气氛弥漫在整部小
说的始终,为的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那不能遗忘的罪恶年月。小说多次写到
毛毛决心要象雨果那样写一部现代的悲惨世界,其实,作品描绘的也就
是活生生的一部二十世纪的悲惨世界。在对社会与时代批判与揭露的基础
上,作品也有着与雨果较为相似的那种浓郁的同情、怜悯和博爱的人道情神,
但它更多的则是体现生活在最低层的阶级与阶层间的那种友爱和友情。罗莎
太太对孩子们的爱抚,医生、拳击手、搬运工、女演员等对罗莎太太的救护,
都表现出了这种情与爱,小说中的一些粗俗但却真切而有意蕴比喻因都出
自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人之口,如毛毛想到的如果罗莎太太是条母狗的话、
罗莎太太举的母狮子的例子等等,以及来自喀麦隆的黑人瓦伦巴说的非洲对
待老人要比法国好得务的一番话,也都充满着朴素、诚挚的人性和人情美。
作品后半段,毛毛得知自己不是十岁,而是十四岁时,责问罗莎太太为什么
要骗他,罗莎太太“脸有点红了”,她说:“我怕你离开我我数着年头,
我感到害怕。我不愿意你长得太快。原谅我吧”这一情景更是感人,催人
泪下。与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不同的是,除了以上这些表现妇女
遭凌辱与迫害的情景描述外,如此人生还有力地刻画了妇女坚韧、顽强、
机智和不甘受侮辱与欺骗的斗争精神。罗莎太太不顾法律的荒谬规定,收容
了一些妓女留下的孩子本身已经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在与毛毛父亲卡迪尔的
争辩中,越发显出了她的非凡胆略、智慧与炽热的情感。她对卡迫尔所说的
那些冷嘲热讽和慷慨激昂的话语,是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和为妇女姐妹的鸣冤
与道不平,读来深感淋漓庸快。可能是由于作者自己少年时代所受的艰辛经
历的缘故吧,因而作品也完全借助于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毛毛的身份“我”
来审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小毛毛的许多想法,如让时
间倒流、把罗莎太太弄死以免她继续遭受痛苦、用希特勒画像来吓醒罗莎太
太等,虽很不现实甚至近似到荒唐可笑,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纯朴真挚的
爱心。小毛毛的眼光未脱稚气,但又未染世俗,因而由他叙述出的各种人物
和事件就显得格外真实客观和栩栩如生。
朱希祥
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基奥沙漠的女儿原名沙漠1980
作者简介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基奥1940出主于法国
尼斯。其父为法裔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在年轻一代的法国作家中,他很
早就获得评论界的一致承认,1963年他还只有23岁,便以处女作供词
而荣膺在法国很有影响的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文学奖。年轻的勒克莱基
奥出手不凡,他的作品从一开始便与一般的文学保持着某种距离,而且宜到
如今,虽说他已出版了十几部作品,但还是显得与众不同,带着点神秘感,
游移于文学主潮之外。他的第二部小说发烧发表于1965年,接下来又发
表了洪水1966,逃避纪历1969,这两本书中的主人公非常
相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依靠感觉来生活,他们那些半真半幻的
游历仿佛是一系列“生存的历险”。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可以从海滩边的沙砾
堆一下子转移到宇宙星空,中间没有任何联系,时间也是杂乱无序。多情
的地球1967中的主人公甚至能描述他的死亡经历,并且道出他成为死
尸的感受,作者用一种诗意的真实掩盖住了小说对生活的逼真模仿。由此看
来,勒克莱基奥也属于六十年代进行新小说实验的先锋派。在这方面他最
成功的作品是1970年的战争,书中写一名少女在战争时期被困于现代化
的大仓库中,她寻找出口,同时也寻求自我消失,希望将自己融化到电灯的
灯丝中,这样就能在灯泡中最终获得安手七十年代勒克莱基奥变得默
默无闻,但还是发表了许多作品,如希拉姆巴拉姆的预言1976,
大地上的陌生人1978,短篇小说集蒙多或其他的故事1978。
直到1980年,他才又重新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沙漠获当年首次颁发的保
尔莫朗文学大奖。勒克莱基奥明白,他过去的文学空间未免显得太狭窄
了点,他将寻求更广阔的空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施展才华。
内容概要那是1909-1910年的冬天、在非洲的大沙漠里,他们象梦
似地出现在沙丘上,脚下扬起的沙土象一层薄薄的细雾,将他们隐隐约约地
遮起来。他们中有身着白色和淡蓝色衣衫的大帐篷的后代,有皮肤几乎黑色
的色勒斯人,有来自海边满头红发、肤色斑斑点点的儿童,有无国籍无姓名
的贫苦人,还有不准靠近水洼的麻风病乞丐。他们都行进在这遍地沙石和红
色尘埃的土地上,走向斯马拉圣城。这些人的首领是伟大的玛埃尔阿依
尼纳酋长。基督教士兵侵入了南部绿洲,给游牧部落带来了战争。阿依尼纳
领导人民起而反抗,但遭受失败。在斯马拉圣城外面,酋长领着各部族的首
领在祈祷:“光荣属于上帝,因为他是唯一的主宰,唯一的主人,是他给予
我们一切,他能通晓一切,洞察一切,理解一切,指挥一切;光荣属于善恶
分明的上帝,他的话保护我们,他的意志激励人们同恶行、死亡、疾病和不
幸作斗争”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努尔和他的兄弟们上路开始向北部行
走。暗红色的光雾开始升上蓝天。在斯马拉城门的一角,玛埃尔阿依尼
纳身边站着他的儿子和骑马的蓝面人斗士。他凝视着在荒原上跋涉的队伍。
接着,他扣好白色的大衣,骑上了骆驼,头也不回,慢馒地离开了斯马拉城,
走向自己的末日。拉拉沿着灰蒙蒙的海边沙丘小道慢慢行走,她不时停住脚
步,在地上看着什么东西,或摘下一片肉质植物叶,在手中揉碎,嗅一嗅汗
液带有胡椒味的馨香。拉拉熟悉这儿的每一条道路,熟悉沙丘的每一块洼地,
她可以闭着眼睛到处行走,只要**裸的双脚触及地面,她很快就能知道到
了什么地方。拉拉诞生在南部山区大沙漠的地方,父母都已去世,住在
居民区里的姑姑家中。拉拉经常与一个叫阿尔塔尼的色勒斯牧羊人在石山上
相会。老渔民纳曼也喜欢她,给她讲很多动听的故事,讲外部世界的事情。
阿尔塔尼跟拉拉一样,没有一个真正的家庭,他不会读书写字,不会祈祷,
甚至不会说话,然而他知道所有的事情。他教拉拉怎样一动不动地坐着,望
着蓝天、石块、灌木丛,望着嗡嗡宜飞的马蜂和苍绳,是他教她怎样听到躲
藏起来的昆虫的歌声,怎样看到猛禽的阴影,怎样觉察到荆棘丛中野兔的抖
动。一天阿玛带拉拉来到地毯商家里,让她和另一些女孩子一起织地毯。但
第二天她便因反抗女老板抽打女工而被解雇。从这天起,居民区的一切对拉
拉来说全都变了,仿佛她突然成了大人,人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初夏的
一个早晨,一个男子来到了阿玛家,他是城里人,身穿一套翻领绿色西装,
一双黑皮鞋象镜面一般闪亮。他给阿玛和她的儿子带来了丰厚的礼物。不久,
拉拉得知那个男人是来向她求婚的,她害怕极了,只觉得脑子“轰”地一声,
心脏激烈地跳动。“可我不愿结婚”拉拉冲出门外,向大海走去。“必须
离开这儿。”拉拉高声地自言自语道。这天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她带上食
物,去找阿尔塔尼,在石山上她感觉到了隐身人埃斯赛尔那灼热的目光。
阿尔塔尼抱着她在卵石上快步地奔跳,仿佛象一个人似的。他迈开那两条颤
动的大腿飞奔,穿过山谷,跨过沟堑。晚上,在泉边的山洞里,拉拉靠在牧
羊人怀里说:“现在,我已经选定你作我的丈夫,任何人都不能将我抢走”
小伙子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她的内心,占有了她,她听到了他的心在她的胸
前剧烈地跳
………………………………
第100节
动。人们缓慢地前进,队伍分成三路,每路相隔两三个小时的行
程。努尔不知已经走了多少日子,也许这只是浸长的一天,而太阳则在炽热
的空中上升、降落,大地尘云翻滚,犹如汹涌的波涛。努尔在路上碰到一名
瞎眼斗士,对他说:“来,我给你引路。”他们在一团巨大的红色尘云前,
向着山谷的尽头迈步定去。每天夜晚当瞎眼斗士听到宿营的命令,总是这样
问努尔:“目的地是这儿吗我们到了吗”努尔只是简单地回答:“没有,
这儿不是目的地,眼前还是沙漠,我们还得走好远。”绝望慢慢地占据了人
们的心。拉拉乘轮船到了马赛,与先期到达的阿玛重逢。她整天在城里跑,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足迹布满全城,她不知街名,也不知走向何地。这数
不清的街巷、房屋、商店、窗户、汽车,使人眼花缭乱,这嘈杂声,汽油味
令人头昏脑胀。拉拉在城市里看到了悲惨的一面,她多么想快快地离去,穿
过城市的街道,一直走到没有房子,没有园子,甚至没有公路和河流,只有
一条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大沙漠的小道上,拉拉在白圣人饭店当清洁工。这时
她已经感觉自己怀了孕。是拉拉的目光带来了大沙漠燃烧的力量。她那头乌
发、那条行走时搭在肩下的粗辫子,闪烁着强烈的光亮。她那琥珀色的眼睛、
皮肤、高高的颧骨、双唇,放着热情的光辉。一位摄影师看中了她,为她拍
了许多照片,刊登在画报和报纸上,拉拉成了全国闻名的模特儿。可拉拉觉
得这很可笑,她笑自己的照片上那些洁白闪亮的牙齿,她笑所有这一切,这
些照片,这些报纸,仿佛是一场玩笑。这些纸片上的人绝不是她。她不要金
钱,金钱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就这样,她不辞而别了。她在拂晓前就起了床,
象她通常在故乡那样,披着晨曦,走向海边或沙漠中的城堡。在她的躯体内,
在她隆起的腹部的深处,胎儿的躁动,扯动着她的皮肉,使她感到不适,她
搭船越过地中海,回到了非洲,回到了故乡的沙漠。在荒无人烟的沙地里,
她靠着一棵大树,历尽痛苦,终于在曙光升起的时候生下了她的女儿。1912
年3月30日,阿加迪尔。几天来,大沙漠的人们呆在这设防的城市的南边,
等待着什么。由于老酋长玛埃尔,阿依尼纳死了,他们个个脸上流露出了
垂头丧气的表情。努尔独自坐在战败者中间,他的父母姐妹返回了南部,可
他没有回头,甚至老酋长之死也没有使他回头,曼郎上校率领四营人马,急
行军前来镇压反叛城市阿加迪尔,机枪的密集扫射荡平了整个河床。翌日天
一亮,幸存的蓝面人踏上了南下的小道。他们面朝大沙漠,默默地祈祷。他
们象在梦中一样离去了,消失了。
作品鉴赏勒克莱基奥是法国六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新一代作家,沙
漠的女儿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创作上的风格和特色,首先在主题方面,用
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英勇斗争的故事,它描写了一位
老人在信仰的激励下,在人民力量的支持下,与殖民主义灭绝人性的侵略进
行了双方实力不相等的斗争。同时也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当今西方世界
与不公正和贫困所进行的力量悬殊的孤立斗争。”确实,作者记述了两代,
甚至数代非洲游牧部落的流浪者们为争取自由,摆脱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压
迫而抗争、搏斗的历史。时代条件不同,压迫剥削的方式不同,因而反抗的
形式也就不一样。在努尔所处的时代,殖民主义宜接以武力闯入他们的家园,
烧杀抢掠,游牧部落在玛埃尔阿依尼纳老酋长率领下,起而以武力相杭,
尽管斗争很快就被凶悍的殖民军所扑灭,但他们英勇不屈的精神却留传下
来,这种精神在后辈的移民姑娘拉拉身上体现了出来。虽然殖民军已成了历
史陈迹,但非洲居民依然贫困,他们大量移民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宗
主国”,以追求“自由和幸福”。然而拉拉在大都市马赛所看到的,却是肮
脏恶吴的贫民窟,弄波求主的失业者以及街头卖淫的妓女抱拉在这种环
境里感受系“一种不可名伏的空虚和威胁,比荒凉的大沙漠还要可怕十分。
她感到她并未能摆脱她的祖先蓝面斗士们所曾遭受过的那种苦难的“奴
隶生活”。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注入她的身体之中,“她的目光中也流露出
一种怀疑的感情,有一种奔逃的本性,眼中不时闪出野兽般奇特的光芒。”
她终于回到了坦荡如砥的大沙漠,在一棵温馨、凉爽的无花果树下为沙漠贡
献出新的生命。沙漠的女儿揭示出一个真理,物质的丰富代替不了精神
的饥渴,不论是武力的威逼还是金钱的诱惑都挡不住对自由的追求,因为追
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拉拉来说,大沙漠便是自由的最具体的体现,
她抑止不了回到沙漠的渴望。早期的勒克菜基奥曾很喜欢叙述一些神奇的
故事,在沙漠的女儿中,他又以异国情调和催眠般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
一个本不神奇的神奇故事。异国情调是法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指的是描写
异国风光或以异国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木书中,作者不仅仅将沙漠里
的风、阳光、干涸的河床和令人眩目的荒凉展示给读者,更重要的是,他将
另一种精神,阿拉伯的民族精神揭示了出来。老酋长玛埃尔阿依尼纳在
荒原上伴着音乐和舞蹈做长篇祈祷,牧羊人阿尔塔尼神秘莫测的出身,以及
他对沙漠无所不知的本领,还有那似幻似真的善于隐身的蓝面人埃斯赛尔,
他用目光表达思想,这目光给了拉拉以无穷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只能发生
在那个曾产生了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民族之中,在这里虽说物质上失败
了阿依尼纳酋长领导的军事行动的溃败、拉拉对于金钱的唾弃,但是精
神的力量战胜了一切,而沙漠就是这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法国资产阶级作家
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另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并能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加以表
现,确属难能可贵,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异国情调的范畴,体现了作
者独特的艺术眼光。勒克莱基奥曾经参与过“新小说”的实验,在运用小
说语言方面有所创新。他的句子大多显得流畅而又急促,能很快抓住读者,
似乎是一气呵成,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写下来的。他喜欢如痴如醉地、细致入
微地刻画现实、刻画外部物质世界。比如他在写沙漠人民长途跋涉的时候,
便不遗余力,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沿途景色,主人公拉拉出场时也是以大段的
海边沙丘景色描写开始的。总之,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的着重点是放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即人与沙漠,人与城市的关系,至于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
及故事的发展线索则显得淡薄,作者并不强调,只有一个很模湖的脉络,喜
欢讲故事的读者也许会觉得沉闷、繁琐,然而只要稍微耐心一点,便会发现
勒克莱基奥的小说语言象散文诗般地美,具有永久的魅力。
邓永忠
娜塔丽萨洛特童年1984
作家简介娜塔丽萨洛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
她19021900年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她两岁时父母
离婚,分别定居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
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她对文学表
现出强烈爱好,博览名著,特别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
的著作。1919年在巴黎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及德国柏林攻读历史
和社会学,1922年进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年结婚并从事法律工作。她在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向性,这是一本与传统
小说不同的作品,在小说里已表现出了“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方法。陌
主人肖像1946是作家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无完整的故事,又无动
人的情节,只不过写叙述者自己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然而,它却得到了萨
特高度的赞扬,他在此作的序言里第一次用了新术语“反小说”。四十年代
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好几部成功的作品,如马尔特洛1953,怀疑的
时代19461956,行星仪1959,金果1963等,最近
又写了语言的应用1980,童年1984,天象馆等
新作。怀疑的时代是一部论文集,此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理
论基础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部论文著作中作家主要阐
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
张变革小说艺术外,主要着重于心理描写,在这方面有完整的一套方法,她
的小说除了童年外,几乎全部都是心理现代主义的作品。
内容概要大概在五六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在瑞士度假,有位年轻女
人负责照料“我”并教“我”德语。那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儿童餐厅
用餐,每顿饭“我”吃得最慢,因为“我”必须按照母亲的嘱咐把饭嚼碎成
象汤一样流质后才咽下去,这使周围的人不满也使父亲难过,可我觉得应遵
守诺言。后来回巴黎母亲身边时这些事都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无优无虑的
气氛,和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过快乐的夏天,我舅舅在卡缅涅茨波多利
斯基市当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父亲那里,这是我出生之地,我是
两岁时离开这儿去了巴黎。我和父亲在这儿过得很愉快,父亲教我数数,我
俩还彼此间说俄语或法语来打趣。圣诞节时我们在莫斯科父亲寓所里,还有
一位年轻漂亮的主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过后我又回到母亲身边,
那时父亲每到巴黎都要领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并玩各种游戏,有时我也去旅
馆找父亲,有一次我在那儿碰见了一位年轻女人,她不是在莫斯科和我们一
起过节的那个人,而是个一头揭发女人,叫薇拉,她也和我们一起散步,游
玩还给我读安徒生的童活,当时我感到很“欢乐”。后来我母亲和柯利
亚她继父搬到彼得堡去居住,我也跟随而去,在那里有位年轻女仆照料
我,我们常一起散步逛街,到晚上父母出去后我们便和其他女仆一起玩牌,
主要玩“作家四重奏”,相互猜作家及其作品。我在那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且读了很多图书,特别喜欢看王子和贫儿,其中的两幅画面
王子与贫儿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开始了写作尝试,但没
成功,妈妈请来的那位编辑先生说:“开始写小说以前,得好好学拼写法”,
我觉得这是个美妙的“童年创伤”也许是很晚才开始写作的原因。到了
1909年2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父亲和薇拉结婚并定居在巴黎。“我”
已习惯于来来往往的生活,可感到这次的离别不同往常,“我”在一路上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