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家,人们通常将他与另一位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称主为“当代

    最重要的德语剧作家”。弗里施生于苏黎世一建筑师家庭,早年在苏黎世大

    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因其父亲去世,中途辍学,为苏黎世报、法

    兰克福日报和科隆日报撰写稿件,开始记者生涯。1936年得到朋友资

    助,进入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学习建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应征入

    伍,经历坎坷。在当建筑师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成为职业作家。马

    克斯弗里施既写小说,又写戏剧,是个多产作家,他的作品远远超出德语

    国家的范围。1976年联邦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十二卷全集,其中

    很大一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许多文字,值得一提的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
………………………………

第68节

    尔

    1957的译本竟达二十四种文字之多,中国1983年也出版了中文泽本。弗

    里施代表剧作有:他们又在唱了1945、中国长城1947、战

    争结束的时候1949、唐璜又名对几何学的爱好1953、毕

    德尔曼和纵火犯们1958和安多拉1961等;代表小说有:施

    蒂勒1954、能干的法贝尔、我就用甘腾拜因这个名字吧1964、

    蒙陶克1975和人类出现在新生世1979等。弗里施无论是他

    的剧作,还是小说都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作者自己曾

    说过:“恐惧,恐惧,到处是恐惧”,“我是出于恐惧而写”,而他的作品

    里也确实表现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

    就在于西方社会精神文明的堕落。弗里施很欣赏易卜生的名言:“我在这儿

    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西方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个诊断学

    家,而不是治疗学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内容概要能干的法贝尔书名原系拉丁文,意思是认为技术决定

    一切的人,顾名思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典型人物的写照。能干的

    法贝尔小说中的主人公瓦尔特法贝尔,是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程

    师。故事情节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而展开:一天,法贝尔在美国纽约拉爪迪亚

    机场乘坐飞机,出差旅行,由于暴风雪,飞机整整晚点三小时起飞。在机上

    法贝尔结识了一位德国杜塞尔多夫年轻人亨凯赫伯特,他去危地马拉看望

    哥哥。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法贝尔偶然发现这位年轻人就是昔日好友

    约阿西姆亨凯的弟弟。二十多年前,约阿西姆曾是法贝尔青年时期的挚友,

    分手后,结了婚。随后发生战争,当了俘虏,后返回杜塞尔多夫家乡,光阴

    流逝,他已上了年纪。法贝尔还了解到,约阿西姆的妻子竟是法贝尔年轻时

    的情人汉娜。汉娜是慕尼黑人,半犹太人血统。法贝尔曾热恋过汉娜,两人

    情投意合,当他们正要结婚时,德国纳粹开始了排犹和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汉娜的父亲当时在慕尼黑任教授。1933年2月27日,即希特勒在制造了国

    会纵火案后,次日促使当时任总统的兴登堡签署了一项“保护人民和国家”

    的法令,停止执行宪法中保障人民自由的七项条款。在那个恐怖的时代,德

    国纳粹分子据此法令可以“保护性看管”名义任意逮捕人,汉娜的父亲因是

    犹太人,也被打入另册,列入“保护性看管”的行列。法贝尔正准备与汉娜

    喜结良缘时,听到“汉娜必须在十四天之内离开瑞士,”法贝尔立即从

    图恩赶到苏黎世,偕同汉娜去外侨警察局,申述结婚理由,请求恢复汉娜居

    留许可权。尽管法贝尔已是瑞士一名军官,但也无济于事,因为“瑞士是个

    小国,没有地方容纳无数的逃亡者,给予政治避难庇护权”。当时,法贝尔

    “发誓绝不抛弃汉娜,并且信守誓言”要与汉娜结婚,而且汉娜也已怀孕。

    即使在汉娜被撤消居住许可的情况下,法贝尔正是向主管局递交了申请书,

    并在报上登了他们结婚启事,而且准备在市政厅举行结婚登记。可是在接待

    室,汉娜不辞而别。结婚的愿望未能实现,也许是“汉娜一直十分过敏,变

    幻不定,具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气质,亢奋与消沉无常”;或许汉娜因为

    法贝尔有一位德国朋友约阿西姆,她“不想跟德国人交往”,顾虑重重之缘

    故。两人分手后,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汉娜也一直杳无音讯。后来得知,

    汉娜与约阿西姆结了婚,战争爆发了,“她逃往英国,独自抚养她的孩子。

    当时约阿西姆是医生,在俄国,因而经济上无力负担母女俩。汉娜在英国广

    播公司担任德语广播员。”汉娜与约阿西姆分手之后,嫁给了流亡期间结识

    的皮佩尔。皮佩尔“是从一个集中营逃出来的,汉娜跟他结婚并未多加考虑,

    只由于她早先对于**的偏爱。”后来,皮佩尔“使她失望,因为他不是

    **员,而是个机会主义者,”因而,汉娜很快与他分道扬镳。在这漫长

    的二十余年的坎坷人生中,汉娜“在巴黎工作,后去伦敦、东柏林和雅典,

    她带着孩子到处奔波,在没有德语学校的地方,她就自己教孩子功课;为了

    能给孩子伴奏,她四十多岁学琴”。汉娜一方面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孩子,把

    “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学习、自我奋斗、终于获

    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她是个性格坚强的女性。战后,约阿西姆从俄国遣返回

    德国,在种植场工作,后来在原始森林里自缢身亡。法贝尔第一次经历飞机

    旅厅时,因飞机发生故障,幸免于难,强行降落在墨西哥境内,在“塔毛帕

    斯沙漠中滞留了四个白天和三个夜晚。”由于经历了第一次风险,法贝尔第

    二次由纽约出差到法国,改乘轮船。在船上邂逅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年轻姑

    娘,她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暑假回希腊探亲,妈妈住在雅典,并想在此前搭

    便车去意大利游览。法贝尔发现她有点象汉娜,便产生了兴趣,仿佛“汉娜

    当真在甲板上”出现。到巴黎后,两人又意外相逢,也许是一种巧合,或许

    是上帝精心安排的。在巴黎期间。两人一同参观卢浮宫,双双进歌剧院看戏,

    形影不离,很快成了难分难舍的好朋友。后来,法贝尔决定陪伊丽莎白去意

    大利。途中两人萌发了爱恋之情。甚至当法贝尔了解到伊丽莎白就是汉娜的

    女儿时,竟用数学来“不住默默地计算,一直算出想要的结果:她只能

    是约阿西姆的孩子”不久,他们回到希腊后,伊丽莎白在海滨被毒蛇蚊伤,

    被送进医院抢救,不幸不治身亡。年轻姑娘住院时,汉娜闻讯赶来,法贝尔

    这才知道,他自己所钟爱的姑娘竟是自己的女儿。此时,他原有的观念彻底

    发生了剧变,在不堪忍受的震惊中,身患胃癌,怀着悔恨之心,辞去工作,

    来到希腊,在医院里写下了这一段经历。法贝尔生命弥留之际,不再感到孤

    独,因为汉娜伴随在他身边,仿佛“自己是在普照金雀花、沥青和海洋的光

    明中逐渐熄灭的,在时间,即在瞬间的永恒面前坚持下来。永恒就是已成为

    过去。”

    作品鉴赏能干的法贝尔小说中的主人公法贝尔是个工程师、认为

    人类的活动只是生理和物理的反应,相信数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伊丽莎白

    是自己的女儿,他竟用理想的日期来推算,希望他自己不是她的生身父亲,

    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衡;作为精通技术的法贝尔“习惯使用概率公式来

    进行计算”和解释、分析问题:法贝尔的妻子艾维用手相学预测丈夫命短,

    是由于生命线不长;伊丽莎白遭毒蛇蛟伤,法贝尔用毒蛇蛟人的死亡率测算,

    只有310,以侥幸的心理去保佑女儿的生命,法贝尔身患绝症,而他

    认为手术成功率可达946,来自慰自己。特别是几次“巧合”和“偶然”

    事件,法贝尔认为“不需要任何神秘学的帮肋,有数学就够了”,言下之意:

    技术可以决定一切,什么问题都可从中得到合理的答案。弗里施在能干的

    法贝尔中,通过一系列“巧合”“偶然事件”,表现了生活中某种必然性,

    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说:“偶然是世上最伟大

    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因而通过小说中一系列“巧

    合”、“偶然”,使读者深刻理解到人物构成的矛盾关系:法贝尔与汉娜间

    的悲欢离合,是因为3月26日在墨西哥的强行降落,通过机上邻座的偶然相

    识,了解到汉娜的下落,由于剃须刀突然坏了,在他准备离开旅馆而来离开

    时,接到法国工会来的电话,订上了去欧洲的船票,否则“就不会乘船去了,

    无论如何不会乘伊丽莎白搭乘的那艘船,也就不会在这个世界遇到自己

    的女儿”;不在巴黎又遇上伊丽莎白,也不会一同前往意大利,回到希腊;

    伊丽莎白不被毒蛇蛟伤,也不会躺进医院,法贝尔就不会与昔日的情人汉娜

    再次相逢。这所发生的一切情况,不止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一连串的偶然

    事件。法贝尔、汉娜、伊丽莎白等人物命运的转机,许多是通过偶然事件来

    体现的。弗里施笔下的“无巧不成书”,做到了“笔区云谲,文苑波诡”,

    万无重复,各有特性。小说中的法贝尔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性人物,他染上了

    美国生活方式,玩世不恭,他不是生活在万物生长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那种

    到处充满“异化”的世界;“技术世界”成了他“自然世界”;他的一生是

    没有“婚姻”、没有“孩子”、没有任何“义务”甚至没有任何“价值”的。

    尽管法贝尔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聪明能干,但精神空虚、无明确

    的人生目的,到头来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弗里施描写自然景色,不仅以景

    物启情、寓情,而且以景物渲染主题的情调:书中的空气、太阳、月亮、女

    人等描写无不交织着主人公的恐惧和求生的**:“火是一种洁净的东西,

    而土壤则在一阵暴风雨以后就是泥浆满是病菌的腐土,象凡士林一样滑

    溜,朝霞下的小水坑象是污血坑,月经血坑,坑内水蜥麇集,黑压压的小脑

    袋带着急速扭动着的细尾巴,象是一摊攒动着的精子,一模一样可怕”,

    “阳光象早先一样黏乎乎的,我们周身是**的汗水、雨水和油腻,

    象刚生的婴儿一样污秽。”读罢这段文字,如果不用主人公那心情阴郁的眼

    光,如果不在自然景色的情调渲染中领略它的主题,几乎是别无门径的。主

    人公面对太阳下落,“已经沉到绿色的烟叶丛中去了”联想到“它象膨胀变

    大了,在弥漫的雾气中有如一只充满鲜血的泡泡,又象一只腰子或是别的什

    么玩意儿,叫人看了讨厌,”看到嶙峋山岩会联想到“太古动物”,心中油

    然产生不可名状的恐惧;把雨水比喻成“洪水”,把月亮下的人影看成“幽

    灵”等等,从而可感到法贝尔一种无法排遣的恐惧和渗透一切物色之中愁绪

    难释。法贝尔最后一次返抵阿尔卑斯山的那段描写:“这毕竟是一次平稳的

    飞行,仅仅在阿尔卑斯山上空碰到微弱的燥热风,我在年轻时就对阿尔卑斯

    山有所了解,但这是首次飞跃它的上空,一个天色湛蓝的下午,一堵常见的

    燥热风的风墙”,“傍晚斜照的山谷,阴暗的山坡,阴暗的峡谷,谷中

    的白色溪流,斜照中的草地,阳光染红的草料房,一下看到森林开阔区、满

    是乱石的盆地里的畜群”,面对大自然景色,法贝尔“期望嗅到干草的

    气味”“期望在大地上行走在夕阳照射到最后几颗树下,闻松香的气

    味,听流水的声音,”“期望接触大地。”弗里施的这段成功的景色描

    绘,渗透着主人公思乡之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试图摆脱恐惧,期望接触大

    地回到现实,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马庆发

    马克斯弗里施安多拉1961

    作者简介见“能干的法贝尔”条

    内容概要安多拉十二场寓言剧,该剧控诉了法西斯迫害犹太人,

    并提出在这类罪行中谁是帮凶的问题。安多拉是弗里施虚构的国家名字,与

    安多拉毗邻的是黑人国,在剧中它是“和平、自由和人权的堡垒”。但在这

    里的人都是“无罪的人们”,居民们把自己的房子粉刷成白色象征洁白

    和无罪。这个白色国家受到“黑色”邻国的威胁。剧中主人公安德里是教师

    康青年时和邻国一个女人所生的私生子。但是,教师当时畏于社会习俗,他

    不敢公开承认,百般掩饰风流韵事。恰好黑人国发生了迫害犹太人的罪行,

    康佯称这孩子是他从黑人暴行中救下来的犹太孩子,安多拉人则把康的行为

    说成扶危济困的义举。从此,“犹太人”便成了安德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方面被作为康的“义子”抚养,另一方面又作为“犹太人”到处遭受歧视。

    安德里因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感到孤独,力图改变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他聪

    明、能干,很快掌握了一门木工手艺。安德里成了木匠之后,欣喜若狂,以

    为自己可以自食其力,还想攒钱和教师的女儿,同父异母的妹妹芭布琳结婚,

    但遭父亲断然拒绝,梦想落空。而那些木匠师傅怀有对犹太人的偏见,百般

    刁难,歧视他,不让他好好学手艺,而是打发他去做生意,还说什么,犹太

    人只会赚钱,天生就不是学手艺的材料。那个想占芭尔琳便宜的士兵当众侮

    辱取笑安德里,将他打倒在地,并公然声称要霸占他的未婚妻。士兵有恃无

    恐地撒野,同时还嘲笑犹太人是胆小鬼。安德里热恋着芭布琳,芭布琳也满

    怀激情和他亲吻,两人心心相印,难舍难分。可未得到父亲肯首之前,只能

    象兄长那样关心爱护芭布琳。安德里甚怕芭布琳因他是犹太人而嫌弃他,他

    多次问芭布琳,自己是不是象别人说的那样只好色,而没有感情。当他鼓起

    勇气,向父亲表露心迹时,又遭拒绝,而来得到任何解释。于是,他十分恼

    火,悲愤地喊出:“就因为我是犹太人”安多拉人对犹太人的偏见,歧视

    就象一座围墙,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去看病,也时常遭到医生的盘问

    和数落。在他到处碰壁之后,心中逐渐滋长一种反抗情绪,暗地里拼命存钱,

    将来带上心爱的人悄悄远离这个国家。正当他编织着美丽理想时,守护在芭

    布琳门前睡着了,此时,士兵闯进芭布琳屋里将她奸污了。这一不幸事件发

    主之后,康与安德里的关系彻底破裂了,整个家庭笼罩着一种阴影。康几次

    想对安德里承认自己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可话到嘴边又无勇气和盘托出,而

    安德里又认为康在象别人一样歧视自己,父子关系日趋恶化。康的妻子目睹

    这一状况,请求神父帮忙,从中调和。于是,神父把安德里叫到教堂开导劝

    慰他,并用圣经上的语言教导他:首先要爱自己,接受上帝把他创造出来的

    这个样子,不用去顾及他人的看法,况且说他“是犹太人,纯属无稽之谈。”

    后来,“黑色”邻国入侵安多拉。一天,安德里亲生母亲走进酒店,见到昔

    日的亲人康和儿子安德里,她便把手上的戒指送给安德里,但未相认。她匆

    匆离去时,被人从背后用石头砸死了。康懊悔自己当时怯懦,现在的状况,

    迫使他终于向神父倾吐了真情。“黑色”人军队以捉拿砸死女人的凶手为借

    口,发动了向安多拉“白色”国入侵。平时气壮如牛、夸夸其谈的家伙,说

    什么血战到“最后一个人”,此时此刻却胆小如鼠,而且协助黑人把安德里

    当作凶手,说他是犹太人,诬告他扔石头,杀了人。为了给犹太人示众,安

    德里被当众拉到广场处以极刑。芭布琳拼命保护他,惨遭毒打,当众剪去头

    发,被唾骂作“犹太人的婊子”。这时,康终于不顾一切,鼓起勇气宣布安

    德里的真实身份,可已为时过晚,无济于事,也无一人相信,只得自缢而死。

    敌军撤退了,只有已经发了疯的芭布琳仍然留下,不停地呼喊:“我要粉刷,

    我要粉刷”,仍在寻找她的头发和她的哥哥:“我的头发在哪”,

    “这是安德里的鞋子,别动它们,要是他回来,他的鞋就在这里。”

    作品鉴赏安多拉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人的异化以

    及人本身和他自愿或被迫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矛盾问题;愤怒地控诉了法西斯

    主义对犹太人的迫害,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即谁是凶手,有谁承担罪责

    的问题。弗里施观察的是人的心灵境界,他所喜爱的题材,往往是一个人能

    否放弃原有的身份与经历变为另一个人的问题;认为人应该是自由的,并具

    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没有任何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现代人却完全

    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被放进预定安排的框架中,这就是悲剧所在。“戏剧

    的主题应该是揭示颠倒着人的存在,”这类观点在弗里施的小说和戏剧中不

    断出现,愈趋深化。安多拉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国家,它是当今社会的缩影,

    是一个意志薄弱而又冷醋无情的群体的模型。弗里施曾自己评论这部作品

    说:“该剧作如果您现在想正确理解我的话,也就是逐段逐句阅读之后

    是一部政治教育剧;并以政治背景为假设,这是所表明的。我并不想详

    细阐述这一题目。总而言之,该剧是与某种社会密切相关的分析。”又说:

    “安多拉人在法庭上,并不是什么法官,而是当今的证人”,作者认为“不

    是在构思作品,而是将此与当今发生故事地点进行对堂公簿。”弗里施掌握

    了丰富的戏剧技巧,运用现代派的艺术手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具

    有当代特征的现象移植到过去的时代,这一艺术处理,使人领悟到作者借古

    讽今,嘲讽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忍的行径。该剧中的主人公安德里

    在绝望的爱情和强大世俗偏见面前,陷入迷惘,他不断地考察自己,逐渐地

    接受了别人强加给他的“犹太人的性格”这一说法,众人固定的看法终于压

    倒了事实。剧中的人物和冲突陌生化,甚至进行漫画般的夸张,以期引起读

    者的思考和判断,创作手法上深受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响,善于把对

    现实的描述同人物的内心独白联想、回忆等交织在一起,并用虚构的国

    名、情节来联系人的内心矛盾。整个剧作结构别具一格,两条时线交错进行:

    一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一条是当事人过去的回忆。剧中两个主角,一是遭

    受凌辱,受人歧视的安德里,在安得里眼里他是个“犹太人”,但他也抗争

    自己的命运,也希望象所有的安多拉人那样,“踢足球,象别人那样大胆地

    去爱所爱的人,那样欢笑”,可就是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失去了普通

    人所拥有的一切;另一个主角就是教师,作为白人他拥有足够的精神上的自

    由,不仅可识破他同乡的虚伪的想法,也可同那些偏见作斗争,可他生活在
………………………………

第69节

    那个所谓“人权、自由”的国家,却安于摆布,亲人不敢相认,只能佯称“养

    父”。危难之际,才向公众宣布自己是安德里的亲生父亲,道出真情,可这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难以拯救儿子。安多拉剧中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

    中,金钱的作用和腐蚀人的灵魂一面。主人公安德里明白,并且感觉到,所

    有的人似乎都不想钱;多次反思:“我是不是象安多拉人对我观察和猜想的

    那样,老是在想钱。他们也说得对。现在我就想着钱。我老是在想钱。”

    那位木匠师傅硬要教师支付五十镑,给儿子支付学徒费,并且再三表示一个

    子都不能少,否则决不收安德里为徒。剧中描写安德里对芭布琳忠贞不渝的

    爱情,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表现这对恋人渴望自由和真正的情谊。他

    们之间的爱“胜过一切”。该剧字里行间暗含讽喻,语言简炼、含蓄,散文

    般的诗意为该剧增添光彩,无论是士兵和安德里的唇枪舌剑,还是神父对安

    德里的劝慰,或是教师以及夫人间的对话,或是那些自吹自擂士兵的表演,

    或是店主那滔滔不绝的叙述,总之,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和性格,跃然纸

    上,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在观众面前时而令人陷入深思;时而令人

    激动,精神振奋。安多拉“既不是叫作安德里和芭布琳,又不叫作康,

    而是叫作安多拉”,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寓言剧。弗里施的创作态度令

    人折服,始终严肃、认真。最初萌发作者创作安多拉是在1946年,他当

    时游历过正是一片废墟的德国,在那找到了“安多拉人的”模特儿,发掘了

    人类反法西斯主义的深刻寓言剧。作者五易其稿,后于1958年脱稿,1961

    年首次在苏黎世上演一举成功。二十多年来,安多拉在欧洲各国连年上

    演,经久不衰。

    马庆发

    阿道尔夫穆施克白云或友好协会1980

    作者简介阿道尔夫,穆施克1934是继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之后瑞

    士最为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由教师而成为作家。1959年,穆施克在瑞士

    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当了一年中学教师,随后便赴日本、西德、

    美国等地当大学德语教师。1970年起任苏黎世联邦工作院文艺教授。他的处

    女作“在兔年的夏天”1965以独创的构思,挥洒自如的文笔、浓郁的异

    乡情调使穆施克一举成名。而作者在1969正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反魔法”则

    是针对瑞士的现状,让一群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欧洲的学生运动进行了生动

    的回忆和反思。穆施克常以自己为对象剖析当代的知识分子,他追求的不是

    改造或者改变世界,而是追求心灵的智慧和平静。197477年期间他是全面

    修改联邦宪法的筹委会成员,试图在现行制度与必要的改革之间进行调和。

    在创作上,穆施克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他致力于通过对当代知识分子内心的

    刻画而真实认识人们所生活的时代。与长篇小说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不同,穆

    施克的短篇作品大都写婚姻、家庭、村庄等个人生活范围内的小题目,分别

    编成异体1968,爱情故事1972和“离去的熟人”1976

    集,皎洁平静的世界和受苦人孤独的挣扎常是短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小说

    白云或友好协会是穆施克发表于1980年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这是一

    部既反映现实,又富有想象力,才思横溢,风格独特的作品。小说写的是来

    自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八个欧洲人在1978年游历中国。作者借中国的山山水

    水,寻觅通向人物内心自我的途径,反映欧洲人的恐惧、孤独与不安,也反

    映他们的思恋、追求和希望。白云或友好协会成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上

    乘之作。

    内容概要一位有名的瑞士作家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表示了

    访华的意愿。一个星期后他意外地接到了中国人民友好协会的邀请,于是以

    他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小型的专家代表团来到了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是:团长

    雨果施达泼,他急功好名,一味地追逐数字,咄咄逼人,实际上只是一个

    不了解生活情趣,内心孤独苦闷的农学教授,退休的公司经理伽路斯,他自

    以为熟悉中国人气质,为人谦和忍让,处世谨慎,长期从事对华贸易,是一

    位有资格的化学专家;马丁,他平易近人,遇事沉着而有主见,是国际红十

    字会的援外专家;撒母埃耳,该人独行其是,然而却能深得众望,是一位闻

    名世界的作家,保罗,说话尖刻,经历复杂,有点玩世不恭,却是一位外贸

    行家;心理学家贝恩哈特,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伽碧,她顶替丈夫

    名额前来,只对风景名胜和购买物品感兴趣,丈夫是原商业厅厅长;尤勒斯,

    是一名亲华的书商,他只知提一些时髦的激进问题,遇事时则毫无主张,只

    能退缩一旁。代表团一行访问了中国广州、成都、北京、大冈、鞍山最后来

    到辽宁省省会沈阳。抵达沈阳以后第二天早上团长突然死去,原因不明,访

    问日期只好中断一天,以后又照常进行,只是代表团里多了两名陪同干部;

    省巡视员穆氏和省革委会副主任康氏。代表团里人人疑虑重重,可是相互之

    间仍然谈笑自若,装作没事人一般。死去的代表团团长施达泼工作勤奋、知

    识渊博。他努力地搜集材料,准备完成第三本关于中国农业的书。他只有对

    农业感兴趣,没有农业的地方简直不愿意去看。撒母埃耳说他其实根本不想

    看中国,只是要一个到过中国的记录而已。施达泼一再强调自己的身份,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